(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高清完整版)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高清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f5bdb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b.png)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高清完整版)一、初中数学运算符号1. 加法符号:+2. 减法符号:-3. 乘法符号:x 或×4. 除法符号:÷ 或 /5. 相等符号:=6. 不等符号:≠7. 大于符号:>8. 小于符号:<9. 大于等于符号:≥10. 小于等于符号:≤11. 百分号:%二、初中数学常用公式1.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c2. 二元一次方程组:{ a1x + b1y = c1{ a2x + b2y = c23. 一元二次方程:ax² + bx + c = 0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x = [-b ± √(b²– 4ac)] / 2a5.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6.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n(a1 + an)] / 27.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q^(n - 1)8.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首项为a1,公比为q,共有n 项):Sn = a1(1 - q^n) / (1 - q)9. 相邻角互补:两个角互补,当它们的和为90度时。
10. 相邻角补角:两个角补角,当它们的和为180度时。
11.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三、初中数学定理1. 同位角定理:若两条直线被一条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2. 平行线定理: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横线所截,使内侧的交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3. 外角定理:凸多边形的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所对的内角的和。
4. 内角和定理:凸多边形n边的内角和为(n-2)×180度。
5. 等腰三角形底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6. 直角三角形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长度等于底边和高的平方和的平方根。
7. 正比例定理:如果a与b成正比例,那么a/b = k,k 为常数。
8. 反比例定理:如果a与b成反比例,那么a×b=k,k 为常数。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定律大全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定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ef73d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5.png)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定律大全1.代数定理-同号两数相乘为正,异号两数相乘为负。
-分配率:a×(b+c)=a×b+a×c。
-同底数幂相除,指数相减:(a^m)÷(a^n)=a^(m-n)。
-幂的乘法:(a^m)×(a^n)=a^(m+n)。
2.平方根公式-设a≥0,则√a×√a=a。
-若a≥0,则√(a^2)=a。
3.线性方程- 设a ≠ 0,方程 ax + b = 0 的解是 x = -b/a。
- 形如 ax + b = cx + d 的一次方程,有唯一解 x = (d - b)/(a -c)。
4.角度定理-外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它的两个不相邻内角的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
-同位角定理: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分成两个内交角和两个外交角,则这两个内交角互为同位角,两个外交角互为同位角。
5.平行线和三角形定理-同位角、内错角定理:当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分成两个内交角和两个外交角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截割定理:当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截断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
-等腰三角形定理: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中,两个对应的内角也相等。
6.几何定理-直角三角形定理: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些角是直角,则它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边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各直角边的平方和。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相似三角形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定理: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7.百分数与比例-百分数换分数: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百分数除以100即可得到对应的分数。
-百分数的四则运算:百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先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最后再转化为百分数。
-比例:设a:b=c:d,称a和b为比例的两个项,c和d为比例的两个对应项。
初中数学所有定理与公式
![初中数学所有定理与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6670c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d.png)
初中数学所有定理与公式初中数学中的定理与公式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一、整数与出列1.整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负数。
(定理)2.出列法则:同号相乘为正,异号相乘为负。
(公式)二、整式的加减与乘除1.加法交换律:a+b=b+a。
(定理)2.减法可加法运算:a-b=a+(-b)。
(公式)3.乘法交换律:a×b=b×a。
(定理)4.乘法分配律:a×(b+c)=a×b+a×c。
(定理)5.除法公式:a÷b=a×(1/b)。
(公式)6.乘幂公式:a^m×a^n=a^(m+n)。
(公式)三、因式分解与倍数与公约数1.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因式相乘的形式。
(规则)2.公约数:能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数。
(定义)3.最大公约数:一组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定义)4.最小公倍数:一组数中能被所有数整除的最小整数。
(定义)四、平方根与勾股定理1.平方根的性质:如果a²=b,则√b=,a。
(定理)2.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a²+b²=c²。
(定理)五、百分数及其应用1.百分比:以百为基数的计数单位。
(定义)2.百分数计算:a%=a/100。
(公式)3.利率计算: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公式)4.百分数的增减:数据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计算。
(公式)六、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x = -b/a。
(定理)2.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公式:x = (-b ± √(b² - 4ac))/(2a)。
(公式)3.不等式的性质:同意负号,异号取反,非负数平方不小于0。
(定理)七、平行线与相交线1.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外错角相等。
(定理)2.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互补,内错角互补,外错角互补。
(定理)八、三角形与四边形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dc612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7.png)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一、比例
1、比例定义:两个量的比值称为比例。
2、反比例定理:如果两个数中,一个数的倒数与另一个数成正比,则称这两个数成反比。
3、比例的乘法定理:如果两个比例的乘积等于1,则称这两个比例互相等数。
4、比例的加法定理:若两个比例的和为1,则称这两个比例是相等数。
5、三比例定理:若有三个比例a:b:c,他们的和为1,那么
a+b:b+c:c+a=1
二、平行线定理
1、平行线定义:两条直线不相交,且均与同一平行线相平行,则称这两条直线相平行。
2、平行线分割叉定理:若有两条平行线与另一直线相交,则这两条射线所成的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3、垂直平分线定理:若有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垂直,则这二条直线的中垂线所成的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4、向量平分定理:若有两条向量,它们的和所成的新向量与该向量成反比,则称这两条向量相平分。
三、三角形定理
1、三角形定义:三点不共线时,连接这三点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
2、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
3、相似三角形定理: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按比例相等,则称这两个
三角形是相似的。
4、三角形的中线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9926eca8114431b80dd889.png)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 A2+b A2=c A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3八2+»八2=。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38137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4.png)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掌握公式和定理的学科。
初中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掌握了这些公式和定理,能够更好地解题和理解数学知识。
下面是初中数学必背的公式和定理。
一、代数中的公式1. 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其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x = (-b ± √(b²-4ac))/(2a)2. 平方差公式:(a±b)² = a²±2ab+b²3. 二次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4. 立方差公式:(a±b)³=a³±3a²b+3ab²±b³5.平方根的乘法公式:√a*√b=√(a*b)二、几何中的公式1.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对于矩形,其周长C=2(l+w),面积S=l*w,其中l表示矩形的长度,w表示矩形的宽度。
2.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对于三角形,其周长C=a+b+c,面积S=1/2*b*h,其中a、b、c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h表示三角形的高。
3.圆的周长和面积:对于圆,其周长C=2πr,面积S=πr²,其中π取近似值3.14,r表示圆的半径。
4.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设c为斜边,a、b为两直角边,则满足a²+b²=c²。
5.同心圆弦的等分定理:如果两条弦(或弦和直径)在同一个圆的同一边相交,那么它们所夹的弧(或弧和弦所夹的角)相等。
三、概率与统计中的公式1.事件的概率:设S为一个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E为S的子集(即事件),则事件E的概率P(E)定义为E中的样本点数除以S中的样本点数。
2.互斥事件的概率:设A、B为两个事件,如果A和B不可能同时发生,称A和B为互斥事件,概率计算公式为P(A∪B)=P(A)+P(B)。
七到九年级数学公式和定理
![七到九年级数学公式和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2931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9.png)
七到九年级数学公式和定理在七到九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许多基础的数学公式和定理,这些内容不仅是我们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数学世界的基石。
一、代数公式1. 分配律:a(b+c)=ab+ac2. 结合律:a+(b+c)=(a+b)+c3. 交换律:a+b=b+a4. 同类项合并:ax+bx=(a+b)x5. 因式分解:ab+ac=a(b+c)6. 平方公式:(a+b)=a+2ab+b7. 差平方公式:a-b=(a+b)(a-b)8. 两个平方差:a-b=(a+b)(a-b)9. 一次方程:ax+b=c10. 二次方程:ax+bx+c=0二、几何公式和定理1.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c=a+b2. 等腰三角形定理:两底角相等3. 等边三角形定理:三个内角相等4. 相似三角形定理:对应角相等5. 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S=πr;L=2πr6. 直线平行定理:同侧内角相等,同侧外角相等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8. 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和等于其余两个内角的和三、概率公式和定理1. 事件的概率:P(A)=n(A)/n(S)2. 加法原理:P(A∪B)=P(A)+P(B)-P(A∩B)3. 乘法原理:P(A∩B)=P(A)×P(B|A)4. 条件概率:P(B|A)=P(A∩B)/P(A)5. 独立事件:P(A∩B)=P(A)×P(B)6. 全概率公式:P(B)=P(A)P(B|A)+P(A)P(B|A)+...+P(A)P(B|A)以上是七到九年级数学公式和定理的部分内容,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公式和定理。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13b85e172ded630a1cb68c.png)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 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3、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4、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5、 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6、 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7、 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a c ad bc
2、 b d
bd 。
a c ac 3、 b d bd .
m
a
am
5、 b
bm
a c ad 4、 b d bc
A
6、 B
AC ,A = A C ( A,B,C 为整式,且 B 、C≠0)
BC B B C
a aa
7、 b b
b
1、几组勾股数(不含扩大同一倍数的) :
3、4、 5;
5、12、13; 7、24、25; 8、 15、 17。
章节 线 平行线 角 图形对称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比例线段
性质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点连接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
,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1、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4、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6、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 必平分第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c6fdbd90c69ec3d4bb7536.png)
直线 与圆相切 直线 与圆相离 直线 与圆相交 2.9 两圆的位置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 R 和 r,圆心距为 d,则
两圆外离 两圆外切
两圆相交 两圆内切 两圆内含
2.1 角 1 周角= 360 °, 1 平角= 180 °, 1 直角= 90°, 1°= 60′, 1′= 60″
若
,则∠ A 与∠ B 互为余角。
若 2.2 三角形
,则∠ A 与∠ B 互为补角。
若
,则
若
,则
若
,则
为直角三角形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2.3 四边形
( a 为底边长, h 为底边上的高) ( ab 为两邻边长)
1.8 因式分解
2.8 直线与圆的位置
1.9 不等式
2.9 两圆的位置
1.10 二次根式
1.1 绝对值运算
1.2 有理数的运算
1.3 整式的乘法运算
1.4 整式乘法公式
1.5 整式除法公式 1.6 分式的运算公式
1.7 一元二次方程:
的解
1.8 因式分解
1.9 不等式
若
,则
若
,则若Βιβλιοθήκη ,则1.10 二次根式
(ab 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
2.4 比例性质
若
,则
若 2.5 三角函数
,则
2.6 与圆有关的公式 圆周长 圆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2.7 点与圆的位置 设 P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 d,圆的半径长为 r,则
点 P 在圆上 点 P 在圆内 点 P 在圆外 2.8 直线与圆的位置 设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为 d,圆半径长为 r,则
一. 代数: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 二 . 平面几何: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74370aa03d8ce2f01662377.png)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一. 代数:1.1 绝对值运算1.2 有理数的运算1.3 整式的乘法运算1.4 整式乘法公式1.5 整式除法公式1.6 分式的运算公式1.7 一元二次方程1.8 因式分解1.9 不等式1.10 二次根式二. 平面几何:2.1 角2.2 三角形2.3 四边形2.4 比例性质2.5 三角函数2.6 与圆有关的公式2.7 点与圆的位置2.8 直线与圆的位置2.9 两圆的位置1.1 绝对值运算1.2 有理数的运算1.3 整式的乘法运算1.4 整式乘法公式1.5 整式除法公式1.6 分式的运算公式1.7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8 因式分解1.9 不等式若,则若,则若,则1.10 二次根式2.1 角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1°=60′,1′=60″若,则∠A与∠B互为余角。
若,则∠A与∠B互为补角。
2.2 三角形若,则若,则若,则为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3 四边形(a为底边长,h为底边上的高)(ab为两邻边长)(ab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2.4 比例性质若,则若,则2.5 三角函数2.6 与圆有关的公式圆周长圆面积弧长扇形面积2.7 点与圆的位置设P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长为r,则点P在圆上点P在圆内点P在圆外2.8 直线与圆的位置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半径长为r,则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2.9 两圆的位置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则两圆外离两圆外切两圆相交两圆内切两圆内含。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31b0ca7fd5360cbb1adb4e.png)
一、锐角三角函数: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sin A =∠A 的对边cos A =∠A 的邻边① ∠A 是 Rt △ABC 的任一锐角,则∠A 的正弦:tan A = ∠A 的对边斜边 ,∠A 的余弦: 斜 边 ,∠A 的正切:∠A 的邻边; 并且 sin 2A +cos 2A =1. 0<sin A <1,0<cos A <1,tan A >0. ∠A 越大,∠A 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② 余角公式:sin(90º-A )=cos A ,cos(90º-A )=sin A .铅垂高度=ℎ ℎ③ 斜坡的坡度:i =水平宽度 ④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l .设坡角为 α,则 i =tan α=l . l二、二次函数: y = ) 1.定义:一般地,如果 ,那么 y 叫做 x 的二次函数. 2. 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①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 > 0时,开口向上;当a < 0时,开口向下;|a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 y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 = ℎ,特别地,y 轴记作直线x = 0。
y = ax 2 + bx + c = a(x + b )2 + 4ac ‒ b2(‒ b , 4ac ‒ b 2) x = ‒ b(1)公式法:2a4a,∴顶点是 2a4a,对称轴是直线2a(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 = a (x ‒ ℎ)2+ k 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k),对称轴是直线x = ℎ(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x ,y ) (x ,y ) x = x 1 + x 2 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 1 、 2 (及 y 值相同),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2 4.抛物线y = ax 2 + bx + c 中,a ,b ,c 的作用(1)a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 = ax 2中的a 完全一样. b a y = ax 2 + bx + c x =‒ bb = 0 (2) 和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2a ,故:① 时,对b > 0a b< 0 a称轴为 y 轴;②a (即 、b 同号)时,对称轴在 y 轴左侧;③a (即 、b 异号)时,对称轴在 y 轴右侧.(3)c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y = ax 2+ bx + c 与 y 轴交点的位置. 当x = 0时,y=c ,∴抛物线y = ax 2+ bx + c 与 y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① c = 0,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c > 0,与 y 轴交于正半轴;③c < 0,与 y 轴交于负半轴b < 0α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856c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b.png)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初中数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公式和定理需要掌握。
下面是一些必备的公式和定理:一、基础运算法则:1.加法交换律:a+b=b+a2.减法的定义:a-b=a+(-b)3.减法与加法的关系:a-b=a+(-b)=a+(-1)×b4.乘法交换律:a×b=b×a5.乘法结合律:(a×b)×c=a×(b×c)6.乘法分配律:a×(b+c)=a×b+a×c二、整数运算公式:1.同号相乘,异号相反:正×正=正,负×负=正,正×负=负,负×正=负2.乘方运算:a^m×a^n=a^(m+n),(a^m)^n=a^(m×n)3.含有分数运算:a/b×c/d=(a×c)/(b×d),a/b÷c/d=(a×d)/(b×c)4.分数乘方运算:(a/b)^n=a^n/b^n,a^(1/n)=b,则a=b^n5.注意计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三、平方与立方公式:1. (a+b)² = a² + 2ab + b²2. (a-b)² = a² - 2ab + b²3.a²-b²=(a+b)(a-b)4. (a+b)³ = a³ + 3a²b + 3ab² + b³5. (a-b)³ = a³ - 3a²b + 3ab² - b³四、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和:c²=a²+b²五、等腰三角形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边相等:AB=AC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B=∠C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和为180°:∠A+∠B+∠C=180°六、平行线定理:1.同位角相等: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直线截断,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平行线被截断时,内错角相等3.顶角、底角和补角的关系:顶角与底角之和为补角4.平行线间的平行线相等:若有两条直线分别与另外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九年级数学常见的公式与定理
![九年级数学常见的公式与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af51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0.png)
一、代数公式1. 一元一次方程:ax+b=0,其中a和b为实数,a≠0,解为x=-b/a。
2.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其中a、b和c为实数,a≠0,解为x=(-b±√(b^2-4ac))/2a。
3.因式分解公式:a^2-b^2=(a+b)(a-b)。
4.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5. 二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6. 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7. 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二、几何公式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
c^2=a^2+b^22.同位角定理:同位角互相相等,即对应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旁外角。
3.平行线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和为180°、同旁外角互补。
4. 钝角三角函数定理: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内,sin(90°-θ)=cosθ,cos(90°-θ)=sinθ。
5. 锐角三角函数定理: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内,sin(180°-θ)=sinθ,cos(180°-θ)=-cosθ,tan(180°-θ)=-tanθ。
6.圆的面积公式:S=πr^2,其中S为圆的面积,r为半径。
7.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公式:斜边长c=√(a^2+b^2),其中a、b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8. 30°、45°、60°三角函数值:sin30°=1/2,sin45°=cos45°=1/√2,sin60°=√3/2,cos30°=√3/2,cos60°=1/2,tan30°=1/√3,tan45°=1,tan60°=√3三、概率论公式1.组合公式:C(n,m)=n!/(m!(n-m)!),其中C(n,m)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取m个元素的组合数。
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大全
![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b274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9.png)
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大全一、数学公式定理:1.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 (a≠0),其根的求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x_1 = (-b + √(b^2 - 4ac))/(2a)x_2 = (-b - √(b^2 - 4ac))/(2a)2.三角函数正弦公式: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三边的长度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分别为A,B,C,则根据正弦定理有:a/sinA = b/sinB = c/sinC3.三角函数余弦公式: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三边的长度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分别为A,B,C,则根据余弦定理有:c^2 = a^2 + b^2 - 2abcosC4.数列求和公式: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1)d,其前n项和为Sn = (n/2)(a1 + an)对于等比数列an = a1 * r^(n-1),其中r是公比,其前n项和为Sn = (a1(1 - r^n))/(1 - r)5.概率公式:对于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A和B,其概率为P(A∪B)=P(A)+P(B)-P(A∩B)6.立方和公式:1^3+2^3+···+n^3=(n(n+1)/2)^27.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对于定积分∫(a~b)f(x)dx,若F(x)是f(x)的一个原函数,则有:∫(a~b)f(x)dx = F(b) - F(a)二、物理公式定理:1.牛顿第二定律: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与作用力F、质量m之间存在着关系:F = ma。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总是守恒的,即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能量不会被创造和消灭。
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或传递给其他物体。
4.摩擦力公式:运动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f=μFn,其中Ff是摩擦力,Fn是物体的法向力。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整理打印版)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整理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256e95964bcf84b9d57bf0.png)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一、数与代数1. 数与式(1) 实数实数的性质:①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实数a 的倒数是a1(a ≠0); ②实数a 的绝对值: ⎪⎩⎪⎨⎧<-=>=)0()0(0)0(a a a a a a③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次根式:①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b a ab ⋅=(a ≥0,b ≥0);b a b a =(a ≥0,b >0);②二次根式的性质:⎩⎨⎧<-≥==)0()0(2a a a a a a (2)整式与分式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n m n m a a a +=⋅(m 、n 为正整数);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m n m a a a -=÷(a ≠0,m 、n 为正整数,m>n );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④零指数:10=a (a ≠0);⑤负整数指数:n n aa 1=-(a ≠0,n 为正整数); ⑥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即22))((b a b a b a -=-+;⑦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2222)(b ab a b a +±=±;分式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m b m a b a ⨯⨯=;mb m a b a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代数式; ②分式的乘法法则:bdac d c b a =⋅; ③分式的除法法则:)0(≠=⋅=÷c bcad c d b a d c b a ; ④分式的乘方法则:n nn ba b a =)((n 为正整数); ⑤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cb ac b c a ±=±; ⑥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bccd ab b d c a ±=±; 2. 方程与不等式 ①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 aac b b x 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的根的判别式:⇔>∆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没有实数根;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a ≠0)的两个根,那么1x +2x =a b -,1x 2x =ac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 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函数y=kx+b(k 、b 是常数,k ≠0)的图象是过点(0,b )且与直线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的性质:设y=kx+b (k ≠0),则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0,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函数kx y =的图象是过原点及点(1,k )的一条直线。
初中数学常见的146条定理和公式
![初中数学常见的146条定理和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a22ed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8.png)
初中数学常见的146条定理和公式
1、几何定理:
(1)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长的乘积:a2=b2+c2(2)梯形面积=底边*高/2
(3)三角形面积=底边*高/2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的平方
(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6)圆形的面积=πr2
(7)椭圆的面积=πa*b
(8)任意多边形的面积=1/2*a*h
(9)平行四边形面积=对边乘积/2
(10)三角形的周长=a+b+c
(11)正多边形的周长=边数×边长
(12)圆的周长=2πr
(13)椭圆的周长=2π(a+b)/2
(14)正方体的表面积=6a2
(15)正方体的体积=a3
(16)长方体的表面积=2(a+b)h
(17)长方体的体积=a*b*h
(18)圆柱的表面积=2πr(r+h)
(19)圆柱的体积=πr2h
(20)圆锥的表面积=πrl+πr2
(21)圆锥的体积=πr2h/3
(22)球的表面积=4πr2
(23)球的体积=4/3πr3
2、数列定理:
(1)等差数列之和Sn=n(a1+an)/2
(2)等比数列之和Sn=a1(1-qn)/(1-q)
(3)调和数列之和Sn=n2/2(a1+an)
(4)加绝对值的调和数列之和Σ,a,=n(2a1+n-1da/2 ) 3、代数定理:
(1)多项式乘积与乘积分配律:(a+b)(c+d)=ac+ad+bc+bd (2)二次多项式求根公式:X1,2=[-b±√(b2-4ac)]/2a。
初中数学146个常见定理和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146个常见定理和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43cf5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3.png)
初中数学146个常见定理和公式大全1.定理1: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两点A(x1,y1)和B(x2,y2)之间的距离公式为d=√[(x2-x1)²+(y2-y1)²]。
2.定理2:两点之间的中点公式两点A(x1,y1)和B(x2,y2)的中点公式为M[(x1+x2)/2,(y1+y2)/2]。
3.定理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平行于x轴的直线l1和l2之间的距离公式为d=,y1-y2;平行于y 轴的直线l1和l2之间的距离公式为d=,x1-x24.定理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即a²+b²=c²。
5.定理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三边长度满足a²+b²=c²,则该三边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6.定理6: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每条边的长都相等,且每个角的大小为90°。
7.定理7:矩形的性质矩形相对的边相等,且每个角的大小为90°。
8.定理8: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相邻角互补(和为180°)。
9.定理9: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即∠A+∠B+∠C=180°。
10.定理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两底角也相等。
11.定理1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且每个角的大小为60°。
12.定理12:圆的周长公式圆的周长公式为C=2πr,其中r为圆的半径。
13.定理13:圆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为A=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
14.定理14:同心圆的面积公式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两个同心圆的面积之比为(r1/r2)²。
15.定理15:棱台的体积公式棱台的体积公式为V=(1/3)Ah,其中A为底面积,h为高。
16.定理1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A = bh,其中b为底边长,h为高。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高清完整版)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高清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30f027f705cc17542709bc.png)
①同分母:ba
c b
a
b
c
(b
0)
②异分母:ba
c d
ad bd
bc bd
ad bc (b bd
0, d
0)
(5)分式的乘方: ( a )n b
an bn
(b
0, n是正整数)
(6)同底数幂的除法: am an amn (a 0, m, n都是正整数)
(7)零指数幂:a0=1(a≠0)
(8)负整指数幂:
5.数据分析
平均数与方差公式
名称
公式
平均数
x
1 n
( x1
x2
...
xn
)
加权平均数
x1w1 x2w2 ... xnwn w1 w2 ... wn
方差
s2
1 n
[(x1
x)2
(x2
x)2
...
(xn
x)2 ]
6.分式的运算
(1) 分式的基本性质:① a c a (b 0,c 0) bc b
若 a b,c 0 ,则 a b cc
不等式的性质 反对称性:若 a b ,则 b a 传递性:若 a b,b c ,则 a c
性质 1:若 a b ,则 a >c b c
性质 2:若 a b,c 0 ,则 ac bc, a b cc
性质 3:若 a b,c 0 ,则 ac bc, a b cc
I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1.有理数的分类 (1)按数的“整分性”分类 正整数 整数零 有理数 负整数 分数负正分分数数
2.绝对值
数学部分
(2)按数的“正负性”分类 正有理数正 正分 整数 数
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负 负分 整数 数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f51ff796294dd88d1d26b11.png)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2、绝对值:a≥0丨a丨=a;a≤0丨a丨=-a.如:丨-丨=;丨3.14-π丨=π-3.14.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5.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6、幂的运算性质: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n=n.⑥a-n=1na,特别:()-n=()n.⑦a0=1(a≠0).如:a3×a2=a5,a6÷a2=a4,(a3)2=a6,(3a3)3=27a9,(-3)-1=-,5-2==,()-2=()2=,(-3.14)º=1,(-)0=1.7、二次根式: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如:①(3)2=45.②=6.③a<0时,=-a.④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①求根公式是x=242b b aca-±-,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公式:设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 ①平均数为:12......n x x x x n ;②极差: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③方差:数据1x 、2x ……, n x 的方差为2s ,则2s =222121.....n x x x x x x n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数据1x 、2x ……, n x 的标准差s ,则s =222121.....n x x x x x x n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2、绝对值:a≥0丨a丨=a;a≤0丨a丨=-a.如:丨-丨=;丨3.14-π丨=π-3.14.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5.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6、幂的运算性质: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n=n.⑥a-n=1na,特别:()-n=()n.⑦a0=1(a≠0).如:a3×a2=a5,a6÷a2=a4,(a3)2=a6,(3a3)3=27a9,(-3)-1=-,5-2==,()-2=()2=,(-3.14)º=1,(-)0=1.7、二次根式: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如:①(3)2=45.②=6.③a<0时,=-a.④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①求根公式是x=242b b aca-±-,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公式:设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 ①平均数为:12......nx x x xn;②极差: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③方差:数据1x 、2x ……, n x 的方差为2s ,则2s =222121.....nx xx xx xn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数据1x 、2x ……, n x 的标准差s ,则s =222121.....nx xx xx xn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12、频率与概率:(1)频率=总数频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组频率。
(2)概率①如果用P 表示一个事件A 发生的概率,则0≤P (A )≤1; P (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③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13、锐角三角函数:①设∠A 是Rt △ABC 的任一锐角,则∠A 的正弦:sin A =,∠A 的余弦:cos A =,∠A 的正切:tan A =.并且sin 2A +cos 2A =1.0<sin A <1,0<cos A <1,tan A >0.∠A 越大,∠A 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 ②余角公式:sin (90º-A )=cos A ,cos (90º-A )=sin A . 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sin30º=cos60º=,sin45º=cos45º=,sin60º=cos30º=, tan30º=,tan45º=1,tan60º=.④斜坡的坡度:i =铅垂高度水平宽度=.设坡角为α,则i =tan α=.1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知识:(1)对称性: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 (a ,b ),则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为P 1(a ,-b ),P 关于y 轴对称的点为P 2(-a ,b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 3(-a ,-b ).lα(2)坐标平移: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 (a ,b )向左平移h 个单位,坐标变为P (a -h ,b ),向右平移h 个单位,坐标变为P (a +h ,b );向上平移h 个单位,坐标变为P (a ,b +h ),向下平移h 个单位,坐标变为P (a ,b -h ).如:点A (2,-1)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则坐标变为A (7,1). 15、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1.定义:一般地,如果c b a c bx ax y ,,(2++=是常数,)0≠a ,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①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0>a 时,开口向上;当0<a 时,开口向下;a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②平行于y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h x =.特别地,y 轴记作直线0=x .4.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1)公式法:a b ac a b x a c bx ax y 442222-+⎪⎭⎫ ⎝⎛+=++=,∴顶点是),(a b ac a b 4422--,对称轴是直线abx 2-=.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k h x a y +-=2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 ,k ),对称轴是直线h x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12(,)(,)、x y x y (及y 值相同),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122x x x +=9.抛物线c bx ax y ++=2中,c b a ,,的作用(1)a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2ax y =中的a 完全一样.(2)b 和a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c bx ax y ++=2的对称轴是直线a b x 2-=,故:①0=b 时,对称轴为y 轴;②0>ab(即a 、b 同号)时,对称轴在y 轴左侧;③0<ab(即a 、b 异号)时,对称轴在y 轴右侧. (3)c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交点的位置.当0=x 时,c y =,∴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 ①0=c ,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0>c ,与y 轴交于正半轴;③0<c ,与y 轴交于负半轴. 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右侧,则 0<ab. 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一般式:c bx ax y ++=2.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x 、y 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2)顶点式:()k h x a y +-=2.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3)交点式:已知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1x 、2x ,通常选用交点式:()()21x x x x a y --=. 12.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1)y 轴与抛物线c bx ax y ++=2得交点为(0, c ).(2)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1x 、2x ,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①有两个交点⇔(0>∆)⇔抛物线与x 轴相交;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 轴上)⇔(0=∆)⇔抛物线与x 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0<∆)⇔抛物线与x 轴相离. (3)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同(2)一样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设纵坐 标为k ,则横坐标是k c bx ax =++2的两个实数根.(4)一次函数()0≠+=k n kx y 的图像l 与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G 的交点,由方程组cbx ax y n kx y ++=+=2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 与G 有两个交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 与G 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 与G 没有交点.(5)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两交点为()()0021,,,x B x A ,则12AB x x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º(n ≥3,n 是正整数),外角和等于360º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 ∥b ∥c ,直线l 1与l 2分别与直线a 、b 、c 相交与点A 、B 、C D 、E 、F ,则有,,AB DE AB DE BC EFBC EF AC DF AC DF===(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