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8)求某一过水断面的流量; (9)含水层的结构变化(含水层厚度的变化)、 透水性质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统测时间不要太长; (2)勿在雨后或大量抽水后测水位; (3)天然水体没有水面标高; (4)水位点要足够多、均匀、埋深测量正确; (5)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不能相交,不能穿过
地表水体、沼泽、湿地; (6)插点时在地形坡度变化最大方向插; (7)泉的埋深为零; (8)水位资料不足的地区用虚线连接(推断); (9)异常点剔除。
4.4 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多年动态,整体变化趋势(下降、
上升、周期变化等),也可能有分区性。 地下水的年内动态,最高水位、最低水位,
及出现的月,年变幅。 动态曲线图,动态分区图。
4.5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几种类型,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分布。解
释其成因。
5 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地下水量评价
分布在河床、河漫滩。主坝下游为砂、卵、砾 石层,快到下黄壁以东为砂砾石层
3.2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图)。
4 水文地质条件 4.1 含水层与隔水层 4.1.1 含水层
(1)全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 在河漫滩)
(2)更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两套含水层: 其一,是红色粘土卵砾石层;其二,是卵砾石、 砂砾石层。
给出计算公式和参数的数值,写计算结果,计算的 过程不写
降雨入渗补给分三个区:河北区入渗系数0.1,河 南区入渗系数0.25,河床和漫滩区入渗系数0.4。
河流入渗量:Q1=2000m3/d,Q2=0m3/d。 侧向流入、出量:K值,北部5m/d;东部50m/d; 西部20m/d;南部20m/d;其他5m/d。含水层厚度取 15m。
③ 一些影响地下水水质、水量的人工现象 如矿井、灌渠、水库等在不使图幅负担过重的 情况下,选有意义的用简单符号表示到图上。

读水文地质图

读水文地质图

实习V 读水文地质图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二、有关基本知识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 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 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 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镶图是在条件复杂的地区, 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编制的, 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

剖面图则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 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其走向应选在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

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

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泄等条件。

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 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根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25℃)、亚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带(< 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全国水文地质图集

全国水文地质图集

北京市水文地质图.
柴达木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
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图.
福建省水文地质图.
甘肃东部黄土区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图.
关中盆地水文地质图.
广东省水文地质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图.
贵州省水文地质图.
河北省水文地质图.
河南省水文地质图.
河套平原盐碱土改良水文地质图.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水文地质图辅图.
湖南省水文地质图.
黄河中游黄土地区水文地质图.
黄淮海平原浅层淡水水文地质图.
吉林省水文地质图.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辅图.
江汉平原水文地质图.
江苏省水文地质图.
江西省水文地质图.
雷琼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
辽宁省水文地质图.
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图.
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简介(仅供学习交流参考用)反映某地区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其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主要表示地下水类型、产状、性质及其储量分布状况等的地图)。

是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

水文地质图按其表示的内容和应用目的﹐可概括为3类﹔反映某一区域内总的水文地质规律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

以区域内的地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综合反映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等特征﹐以及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

综合性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常小于1﹔10万。

比例尺不同﹐则图的内容﹑要素详简不一。

为某项具体目的而编制的专门性水文地质图。

如地下水开采条件图﹑供水水文地质图﹑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图等。

这类图的内容以水文地质规律为基础﹐同时又考虑应用目的的经济技术条件。

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多采用大于1﹔10万的比例尺。

表示某一方面水文地质要素的水文地质图。

例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等。

国际上较早出版的水文地质图是1923年苏联的﹒﹒伊利因编制的《苏联欧洲部分潜水图》(1﹔2500万)。

1960年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水文地质图常委会召开的会议上提出编制欧洲水文地质图﹐并于1962年开始编图工作。

1962年9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发表了《水文地质图国际图例》﹐196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自1970年开始按国际分幅陆续出版。

中国第一幅《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1﹔300万)》于1957年由地质部编制出版。

50年代以来﹐先后编制了不同地区﹑不同比例尺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约500余幅。

1979年由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其中包括全国性图﹑地区性图﹑分省性图等68幅﹓并附有剖面图﹑立体图等。

1987年该所又编制出版了《中国水文地质图(1﹔400万)》﹐并附有说明书。

水文地质图,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图多为野外调查和实测的结果,中、小比例尺图多根据普通地质图及其它相关资料编绘。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PPT课件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PPT课件

(7)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水化学类型、pH 值、以及污染程度。
水文地质剖面图,砂层等厚度图,底板标高等值
线图
第12页/共23页
4.1.1 隔水层 下更新统隔水层 描述的内容:层位(地层时代)、岩性、厚度、
分布范围、埋深、稳定性。 4.2 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其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按含水层描述,本次仅调查的潜水, 故不分层。
1.3 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附研究程度表
第6页/共23页
2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指导书中有一部分。
河谷地貌:二级阶地、一级阶地、漫滩、 河床。P32(附河谷剖面图) 2.2 气象
按气象要素描述,气温、温度、降雨、 蒸发、风、霜冻等。
描述内容:多年平均值,最大、最小值 及出现的年份。降水要给出集中在哪几个月, 大概占全年的百分比等。
第18页/共23页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1)水文地质条件的简要总结。 (2)富水性总结 (3)地下水资源量的简要总结。 (4)地下水水质的简要总结。 6.2 建议 工作存在的问题 今后工作的建议 结束语 自由发挥(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
第19页/共23页
附图: (1)黄壁庄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图 (2)黄壁庄地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等埋深 线图 (3)黄壁庄地区地下水水化学图
大气降水入渗,描述包气带的岩性、厚度, 地下水位的埋深,地形,植被等。以说明是 否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不及。
地表水,河流流量,季节性,河床岩性, 以说明补给特征。
地下水侧向径流的位置。
第14页/共23页
(2)径流 地下水径流,根据地下水位线图描述(附
等水位线图)。 工作区地下水的整体流向,局部流向,降
(2)中元古界长城系(Pt2CH) ① 大红峪组(Pt2CHd) ② 高于庄组(Pt2CHg)

水文地质勘查:剖面图课件

水文地质勘查:剖面图课件

2.2.2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剖面图)
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编制原则:编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应注意以下6项。 (1)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但应尽可能避免 造成地形或岩层的显著变形。
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
各含水层、组,均按平面 图设计的富水性色相上色,含水组中的隔水 层及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不上色;属第四系 多层结构的含水岩组,应按含水岩组的富水 性上色,即不考虑单层含水层的富水性。
水文地质透视图
结语
地质剖面图包括实:1)测地层剖面图 2)图切地质剖面图 3)主干槽地质剖面图 4)勘查线剖面图 以及5)水文地质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相关的学习内容 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绘制应注意的6个方面
谢谢观看
水文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
2.水文地质图概述
目录/Contents
01 2.2.1 综合水文地质图平面图 02 2.2.2 综合水文地质图剖面图 03 2.2.3 综合水文地质图柱状图
2.2.2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剖面图)
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编制原则:作为综合水文地质 图组成部分的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一般是在综合 水文地质平面图上进行图切得到。图切剖面一般 情况下选择两个为宜。剖面位置以能充分反映测 区各类含水层、组及其水文地质结构为主;除横 穿全区的剖面外,必要时,也可选择少量局部地 区的代表性剖面,如重要河谷的第四系含水层剖 面或具有供水意义的自流水盆地剖面等。
(3)对基岩层间水,应考虑受深度的限制,即 一定深度以下不再上色;对基岩裂隙水,一般大 致按风化裂隙带的深度上色。
(5)剖面内还必须反映水位、压力水头、控 制钻孔及其涌水量、充水断层或贮水构造、淡 水及咸水及影响水质的含盐地层等水文地质内 容,并示意性地表示溶洞、落水洞、暗河。

水文地质基础读图报告

水文地质基础读图报告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学读图报告第一章引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础内容,初步掌握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习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所读图幅1.比例为1:500000的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

2.两张水文地质剖面图。

第二章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由两个剖面图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总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

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西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图幅东部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该支流的源头在图幅右侧,是由大气降雨补给、山前径流补给以及地下水补给形成的。

2.气候:该地区气温和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在降雨主要集中在3—8月份,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相当丰富。

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的特殊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

区域北部和南部均有P地层的纯石灰岩,北部发育大量岩溶,形成很好的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南部也发育有一些岩溶,但明显比北部少,这是由于北部面积大,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多,并且与沿断层带更容易形成岩溶地形。

而Q al、P、J2的含水性都是很好的,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总体上只增加了一点,是由于西部断层的积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总体来水,该地区水系发育很好。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角度不整合;P的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J1的页岩,与下伏P角度不整合,J2的长石石英砂岩,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出露于J1周围;Q al的砂砾岩,出露于图幅中部,连接两片AnD地层,与下伏J3角度不整合。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
二、制图 编好一张图是很不容易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 ”需许多人用几年的时间,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要快一些。 比例尺、图框、内容、着色、图略、图签、图例。一般要抓住 要点根据目的不同要综合取舍,分清主次,反对资料堆砌。 水文地质图系:以平面综合水文地质图为主图,附带有:剖面 图、某方面特征变化图(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埋藏深度图、承 压水等水压线图、抽水试验历时曲线图、矿化度图、水化学图、 补给模型图等),另外,还有专门性的图件,如预测性图件、矿 区水文地质图等。 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埋藏特征,运移、动态特征(补、泄 关系),水化学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地下水类型特征(孔隙水 、裂隙水、岩溶水)。
9、含水层的透水性分级
含水层的透水性是指含水岩石孔隙、裂隙或溶蚀 空隙透过水的能力。它通常是以渗透系数大小来 划分:
通常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岩层, 隔水 层(不透水层)是指渗透系数<0.001m/d的透水性非 常低的岩层
10、单位涌水量 单位涌水量是指抽水时, 水井或钻孔中 水位每下降一米的涌水量, 用升/秒· 米来表 示。它是对比单井出水或含水层富水能力 的重要指标: q =Q /s 式中:q为单位涌水量; Q为井(钻孔)抽 (涌)水量; s为降深。
辅助图件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一般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是小面积大比例尺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1.2.2气象与水文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

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

根据龙岩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

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内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龙岩盆地。

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

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龙岩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

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

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龙岩盆地,区内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

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范围内。

矿区内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

即: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

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

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西地段流入溪马河。

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

流量为9.23 l/s。

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

汇水面积0.71km2。

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

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

流量一般为5-20 l/s。

洪峰流量达809.20 l/s。

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

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km2。

流向自东至西,于69线北西(矿区外缘)汇入溪马河。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图式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图式
附录A
图式见图A.1~图A.13。
图A.1实际材料图图式(以沂南县幅为例)
图A.2水文地质图图式(以沂南县幅为例)
图A.3地下水质量分区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4地下水资源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5地下水开采潜力分区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6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7立体水文地质结构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8包气带结构图图式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10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和埋深分区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11地下水水化学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12地下水水位变差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地区(系统)地下水水化学图图式

水文地质平面图(二)课件

水文地质平面图(二)课件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其他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包括地表水系、地 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地下水流向、水源地 的开采量、下降漏斗范围、海水入侵界线等。 地层界线(地层符号同地质图,但地层系统可 简化)、各种构造及其水文地质性质、第四系 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及分布等。 重点地貌现象,如阶地、溶洞、暗河等。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a.用不同的色序表示不同含水岩组类 型及其分布,在同一岩组类型中以颜 色的深浅或色调线条的不同方向表示 该岩组的富水性的强弱;下伏含水岩 组的顶板埋深可用等值线表示。
b.用花纹符号表示咸水、微咸水 和超过规定标准的有害微量元素, 大面积咸水可用灰色图例表示。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要区别出近期活动及非活动的 断裂。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对由各类储水构造形成的富水带(如 侵人岩接触带储水构造、岩脉储水构造、 向斜或背斜储水构造或由隔水层阻水作 用形成的储水构造等),应尽可能设计 相应的图例表示:
一般可沿储水构造界线 加绘兰色小圆点表示。
充水断裂带,可在断层线充水一侧加兰 点;如果两侧充水,则两侧均加兰点。
c.用与含水层时代相 同的色序等值线表示 地下水位埋藏深度。
d.用地质图例规定的 地层符号和灰色界线 圈闭岩层分布范围。
e.图面上控制水点(井、泉、 孔),应表示出孔深,含水 岩组涌水量、水质、编制
2.1.1 综合水文地质图得编制 含水岩组的构造表示
1-冲洪积扇;2-砂层;3-冰水泥砾; 4-单井Q>3000m3/d;5-单井Q1000~ 3000m3/d;6-单井Q100~1000m3/d; 7-单井Q<100m3/d;8-微弱或不含水岩 层;9-富水性分区界线;10-基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气象与水文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

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

根据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

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盆地。

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

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

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

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盆地,区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

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围。

矿区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

即: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

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

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段流入溪马河。

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

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

流量为9.23 l/s。

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

汇水面积0.71km2。

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

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

流量一般为5-20 l/s。

洪峰流量达809.20 l/s。

除上述之外,矿区北西边界外侧尚有小娘坑沟。

发源于矿区东北观音座莲一带,汇水面积6.14 km2。

流向自东至西,于69线北西(矿区外缘)汇入溪马河。

流量与I 号沟相当。

1.2.3地形地貌本区总的地势是从南往北逐渐降低,区最高峰为矿区东北的观音座莲,标高1147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北部盆地,标高340m。

区主要的山脉有两条:其一是西部的后垄山-九峰崎-部岭脚山脉。

走向南北,主要由奥-志留系的浅变质岩和泥盆系的砂砾岩组成,山顶呈尖棱状,陡坡,沟谷深切。

最高点后垄山,标高1145m,比高一般为200~600m;其二是中部的九层山-矮头山-石宾崎-观音座莲山脉,走向大致为北东向,由燕山期早期花岗岩、奥-志留系浅变质岩及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组成。

山顶较浑圆,山坡较陡,山谷深切。

其最高点观音座莲1147m,比高300~700m,是控制本区水文网展布的主要山脉。

马坑矿区位于九层山-观音座莲山脉的西坡,介于分水岭至河谷地带之间,地形复杂,坡度陡,高差大,属中低山区。

地势从东往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北东的天山凹,标高1069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西南部马坑村溪马河出口处,标高420m,比高约600m。

矿区一般高程+550—650m,比高一般为50—280m。

图1-2 马坑矿区区域三维地形影像图1.2.4社会经济概况矿区所处的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储藏有煤、铁、钨、锰及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是省重要的能源与重工业基地之一。

矿区有崎濑村和马坑村两个行政村。

崎濑村位于马坑铁矿以北,分为上崎濑、下崎濑、家山三个自然村,全村共198户,715人,拥有山林地3.3万多亩,耕地815亩。

马坑村位于矿区西侧,全村共60余户,248人,拥有山林地2.5万亩,耕地100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另有少量蔬菜,经济作物以杉木、松林和毛竹为主。

目前,当地村要的经济活动为矿山开采。

运输和进水泥厂打工。

2004年,两村人均年收入约5500元,是市新罗区经济较发达的村组。

第二章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2.1 区域地质条件据1∶5万幅、适中幅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矿区及外围矿床(点)的地质资料分析:区出露地层较完整,并以晚古生界地层最为发育,组成本区基底地层为下古生界奥—志留系(O—S)浅变质岩系;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在本区甚为强烈,表现为岩浆和火山活动频繁,褶皱和断裂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和东西向;侵入岩主要为印支期的基性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2.1.1地层马坑铁矿区域地层以奥—志留系至侏罗系为主,其中以石炭—二叠系最为完整发育。

区域地层发育情况详见表2-1。

2.1.2岩浆岩一、侵入岩(1)印支期侵入岩:辉绿岩类(βδ):零星见于马坑等地,侵入层位从林地组(C1l)直至文笔山组(P1w),马坑矿区分为辉长辉绿岩与辉绿闪长岩,见有燕山早期花岗岩(r52(3)c)脉穿插。

(2)燕山期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r52(3)c):南北向侵入的大洋岩体和北东向侵入的莒舟岩体,岩性以肉红色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中粗粒、斑状—似斑状结构,成份以长石、石英及黑云母为主,岩性较稳定。

区域燕山期侵入岩还有少量的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石英斑岩出露。

表2-1 适中一带地层表界系统组段代号厚度(m)岩性中侏上统南园组第二段J3n b>1648 上部: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下部:流纹岩。

生界罗系莲花山为爆发角砾岩。

下统藩坑组下段J1f2870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薄层粉砂岩等。

下村组上段J1x b689 石英砂岩、粉砂岩下段J1x2123-594 石英砂岩、杂砂质砂岩,偶见层凝灰岩三迭系上统文宾山组上段T3w b308 粉砂岩夹泥岩、含砾石英砂岩、偶夹煤线。

下段T3w2263 石英砂岩夹泥岩、含砾石英砂岩,底部砾岩。

下统溪尾组T1x w350 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粉砂岩。

溪口组上段T1x b>618中薄层状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质钙质砂岩下段T1x2609 含粉砂泥岩、泥岩、透辉石角岩夹泥岩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 152 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翠屏山组上段P2cp b252-325 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煤层或煤线下段P2cp a288-322厚层状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岩,底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统加福组第三段P1j c412 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第二段P1j b>125 泥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第一段P1j a202-464 中薄层状粉砂岩夹砂岩、泥岩及煤层文笔山组P1w >321 粉砂质泥岩、泥岩夹少量粉砂岩下统栖霞组上段P1q b>16.6 硅质岩夹粉砂质硅质岩下段P1q a>59 中厚层状燧石条带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 >148 生物碎屑灰岩中统经畲组(黄龙组)C2j(C2h)176硅泥质角砾岩、角砾状硅泥岩夹灰岩、火山岩马坑为硅质铁质层(底部)、硅质碳酸盐质铁质层夹安山玄武岩、流纹质凝灰质砂质泥岩,厚度最大达174m,平均60余m。

下统林地组上段C1l b>200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泥岩互层。

马坑为粉砂岩、砂岩中夹数层流纹质凝灰岩砂质泥岩。

下段C1l a300 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

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497 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

下段471 石英砂砾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

天瓦栋组上段444 石英砂岩、粉砂岩、铁质砂岩泥岩下段366 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砂岩。

奥-志留系第三段>301薄层状千枚状含硅质泥岩、变质碳质泥岩、千枚岩。

第二段571 变质细砂岩夹变质粉砂岩第一段>234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夹千枚状含炭质泥岩。

二、喷出岩矿区区域围的火山喷出岩出露较少,在之前的研究中对火山喷出岩也不够重视,随着马坑矿区勘探孔中火山喷出岩的陆续发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早、中石炭世火山岩与马坑式铁矿具有密切成生关系。

三、脉岩马坑铁矿区域中基性岩脉最多,主要是闪长岩脉、辉绿岩脉,其次是酸性岩脉(石英岩脉)。

2.1.3构造马坑铁矿区位于永梅上古坳陷东部次一级龙(岩)漳(平)复向斜(即大田—坳陷带南段)南部;政和一大埔大断裂北西侧;“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侧。

矿区所处区域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均很强烈和复杂,反映了在漫长的地史中区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和南北向,表现为各方向的褶皱和断裂十分发育,此外尚有北西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反映马坑铁矿区处于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见2.5万区域水文地质图)。

一、褶皱(1)马坑背斜:位于图之中部,其轴部虽因燕山早期莒舟花岗岩体侵入而受破坏,但仍可看出以下石炭统林地组下段地层为核,上段为翼的背斜形态。

其轴向为NE40°,轴长约7公里,应为印支期的构造。

(2)大洋背斜:见于图西部,轴向南北,长13公里,宽7公里。

其轴部虽已为燕山早期的大洋花岗岩体所占据,但仍可看出它是由奥一志留系,上泥盆和下石炭统等地层所构成,应属印支期背斜构造。

(3)苦坑—崎濑向斜:位于图北部,实际是龙漳复向斜的仰起部位。

虽然它受后期各组断裂活动破坏而残缺不全,但其形态仍断续可见,总体呈NE30°-40°方向展布,图长7公里以上。

它以上二叠统翠屏山组上段为核,以翠屏山组下段和加福组地层为翼。

它可能是在加里东基底的向斜上进一步发展的印支期向斜构造。

二、断裂区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如下几组:(1)北东向断裂(华夏系构造):主要有十华里、鲜邦、太保林—大水坑、郭罗坪等断裂。

构成NE45°方向的断裂带,带中单条断裂长数公里至十余公里,走向NE45°左右,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80°,均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反映为区早期的断裂构造。

(2)北北东向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的东南和西北两侧,构成二个北北东向断裂带。

它是区最强烈又醒目的构造。

虽然常复合迭加于早期北东向或“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断裂上,但仍显示出呈NE20°-30°方向展布的独立性。

该断裂的地层以中生代的各类地质体为主,反映其生成时间较晚,应属燕山期的产物。

(3)南北向断裂(经向构造):主要有王庄-赖保田、马坑矿区的溪马河和大水坑等南北向断裂。

它们与“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重叠复合而又切过其前弧,表现为一独立的南北向断裂带。

带中单个断裂长5—20公里,倾向东或西,倾角40°-80°。

从其主要发育于古生界地层中而又局部切入大洋岩体的现象看,它们可能具有长期反复活动的特征。

(4)北西向断裂:见于黄坑至暗坑一带,构成一NW320°方向的断裂带。

带长17公里以上,宽约5公里。

单条断裂走向315°-320°,长数公里至10余公里,倾向多为南西,倾角较陡。

从它们多处为北东和北北东向断裂所错断而又有切穿燕山早期花岗岩体现象分析,推测它可能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晚期均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