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汇编
大二下古代文学复习范围整理
![大二下古代文学复习范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bc06c876a20029bd642d52.png)
《长生殿》《桃花扇》元代:王实甫、关汉卿作品,荆刘拜杀,南戏、琵琶记、明代:牡丹亭、临川四梦;《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作者、剧名,写的谁,什么故事)四声猿(击鼓骂曹、黄鼓史、鼓粒)元代散曲:主要作品-高祖还乡秋思马致远的清代戏曲:长生殿、桃花扇(书上的从标题上了解,南洪北孔);【填空】1、章回小说直接从宋元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
2、王国维《唐三藏取经诗话跋》认为《取经诗话》“三卷之书共分十七节,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
3、嘉靖年间郭勋刻印百回本《水浒传》是现在所见最早分回立目的长篇小说。
4、章回小说的题材大体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幻想、世态人情、才子佳人与艳情、公案义侠、社会讽刺、谴责时弊等8种类型。
5、章回小说的三个高潮:(1)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2)明代中叶《西游记》《金瓶梅》;(3)明末清初《儒林外史》《红楼梦》6、章回小说属于市民文艺,带有强烈的市民色彩。
《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新列国志》的作者是冯梦龙,它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改写而成。
18、水浒传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言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4、《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
5、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明代中期文学1、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2、明代前七子主要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
3、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
4、《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
5、明代后七子主要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团体。
明代杂剧的演变1、徐渭的《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
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1912e569eae009581becbd.png)
默写:1、《登太白楼》王世贞(明)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2、《牡丹亭》(惊梦)【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3、《后秋兴》(其二)钱谦益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4、《秦淮杂诗》(其一)王士祯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中国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38a128a5e9856a56126012.png)
台阁体:明代初期上层官僚所形成的一种诗风,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台阁体诗歌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应制”,题赠之作,形式典雅工丽,台阁体是明官场腐朽的产物,对后代文人也有影响,如清代主张“温柔敦厚”的沈德潜,便是清代典型的台阁体诗人。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一个流派,明宗英之后,文坛上雍容典贵的台阁体日益引起人们不满,到前后七子,形成一个声势颇大的反对台阁体运动,然而,早在前后七子之前,这种变化就已经开始酝酿,茶陵诗派就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产物,领袖李东阳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因为他“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的生活,思想贫乏,表现在他诗文中,力求形式上的典雅,内容空虚,言之无物,因他是湖南茶陵人,天下便称之为“茶陵诗派”。
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而且四部作品都是以神灵梦感来展开情节的,所以得此名。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三人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大张“反复古的旗帜”,提出了和复古派针锋相对的主张,他们在创作上反对摩拟,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切对古人的盲目摩拟都是违背文学发展趋势的,公安派在创作上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文学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达方法上所设下的种种清规戒律,他们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作用。
秦重、莘瑶琴人物形象秦重:人称“秦小官”“卖油郎”,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男主人公。
性格忠厚老实、待人真诚、至诚至信、始终如一,是脍炙人口的市井小民的艺术形象之一,平凡而又普通,晚明时代市民杰出的典型。
莘瑶琴:聪明绝顶、娇艳美丽、才气过人,突破传统门第等级观念,追求爱情。
试述“三言”在文学价值方面所表现出的三大贡献、二大特征三大贡献:①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娴熟的刻画人物技巧②通俗化、大众化、民间口语化,开创我国白话文学运动先河③面向现实生活作品,对城市生活、市民生活进行深远描绘,有时代感、生活气息,是小说与现实生活距离缩短,开创文人白话短篇小说的优良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61b7765a417866fb84a8e43.png)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c6eee8eff9aef8951e06da.png)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课件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09dc56af46527d3240ce094.png)
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清末
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
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
5、童心说
明李贽的文学主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工具,把代表人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这种进步文学观打破了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禁锢,是制约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6、公安派
晚明反拟古主义思潮中声势最浩大的公安派,领袖及最主要成员为“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三人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反对理学在文学领域的束缚,提倡表达真情实感,但同时也使文字过于直率浅俗。
2、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贬斥溺于理学、丧失真趣的诗学风气,力图扭转当时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学。提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提高民间创作地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形式强调文学自身价值,恢复意象神韵兼具的古典审美理想。但由于过分重视法度格调,有时也陷入刻意仿古、缺少美感的泥沼中。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2dbe6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2.png)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诗词、戏曲和小说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明清时期的诗词明清时期的诗词以清新、豪放、含蓄为主要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辛弃疾和清代的杨慎、袁枚等。
辛弃疾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国家忧患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杨慎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清新、含蓄的语言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诗,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袁枚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豪放的风格为主,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他的《七夕》一诗,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明清时期的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奇幻的场景,还融入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三、明清时期的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水浒传》和清代的《聊斋志异》。
《水浒传》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宋江等梁山英雄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悲壮命运。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7a889e84868762caaed51f.png)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第二学期名词解释:吴中四杰指明代初年活跃于苏州城北地区的四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b ēn 。
他们主要在元代末年儒教衰弱、思想自由的环境下,过着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从事无拘无束的创作,以大量的诗篇表现元末生活的实际,和元明交替的时代乱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他们在元末即元明交际的作品,成为明初诗坛文治的象征。
入明以后,创作上少有佳品。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的一种诗文潮流,因其代表作家多为馆阁重臣,其中杨荣、杨浦、杨寓分别官至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大学士,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明前期盛行了五十多年,直到茶陵派出现。
其影响后逐渐减小。
台阁作家生活平淡、修养全面、技巧高超,故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是明前期一般形式主义潮流。
明代中叶茶陵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创作诗派,包括谢铎、张泰、陆釴y ì、邵宝等人。
他们主要来自中下层地主家庭,生活接触面略广于台阁体的主要作家,强调诗文创作需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气象。
主张以山林之气纠正台阁之偏,以写出心领神会的意蕴。
尽管李梦阳也是台阁重臣,但其主张和实践在台阁体走向衰弱之际,具有重要的振兴价值,引导了明中叶复古思潮的到来。
前七子指明代中叶后期登上文坛仕途的一批青年才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他们收到茶陵派的启迪,强调学习盛唐诗歌和两汉散文,吸取民间创作营养,注重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般复古创作潮流,彻底结束台阁体的影响,并在创作上将明代诗歌推向高潮。
但由于取经过窄,而为后人诟病。
后七子继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徐中行h án ɡ、宗臣、吴国伦、谢榛zh ēn 继续高举复古大旗,不仅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更明确对宋以后的诗歌和魏晋以后的文章持否定态度。
尽管个人主张不完全相同,但泥古的缺陷普遍存在,为时人诟病。
但后七子的创作实际与理论主张有着明确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7e52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6.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合集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大量用典(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
(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
(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
(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
(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
(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
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
(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
(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9a0e32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4.png)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40f0b7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0.png)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9fc632e2bd960590c67796.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剧】)一、填空明初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明中叶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明末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清初1、明入清: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清中叶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清末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清散文1、侯方域:字朝宗,《桃花扇》主人公2、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惜抱轩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近代1、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2、苏曼殊:身着袈裟而情缘不断拟话本:“三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戏剧1、《玉茗堂四梦》:又《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2、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二、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郁离子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1961259482fb4daa48d4b43.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58026e783e0912a2162a7e.png)
古代文学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2、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流行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体。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5、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流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个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以文明道。
7、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大二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下)
![大二古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下)](https://img.taocdn.com/s3/m/eca331ef524de518964b7d83.png)
古代文学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东溪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推手未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王安石)明妃曲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苏轼)游金山寺微风万顷靴文细,段霞半空鱼尾赤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寄黄幾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纳兰性德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分析:豪迈风格,感情豪迈,强烈。
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比如“大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豪迈的意象表达豪迈的风格。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心情压抑的忧愤心情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分析:这首词写别情。
上片主要写景,写秋日黄昏凄迷黯淡的景物以渲染离情之苦;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对分手时情景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眷恋之情,其间亦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8b6e7c0066f5335a8121a3.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复习资料(打印版)
![【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复习资料(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5c2dc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d.png)
【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复习资料(打印版)【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北宋初有复古主义文论的:柳开、田锡、穆修田锡:(1)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
(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以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1、论宋初的复古思潮(1)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2)不同的作家对从学韩到弃韩这一宋初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3)柳开是最初对北宋复古革新思潮有所觉醒的儒者代表。
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分裂。
(4)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文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
(5)穆修在搜求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6)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潮,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
(2)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3)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4)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戏曲小说等)](https://img.taocdn.com/s3/m/c9398b81d4d8d15abe234e39.png)
元部分话本小说:特点:1、目的满足市民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2、内容题材与人物形象也以城市下层生活为主3、语言为白话,通俗性强4、故事性强,故事完整,生动曲折4、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为入话穿插诗词,白话固定套语。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靖康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
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位有诗,中间以诗歌为点缀,词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彩遂逊”。
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
杂剧:剧种:曲词、宾白、科(介)结构形式:旦本戏末本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拜月亭》戏剧的源流与演变: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题材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居两种类型,它们各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是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成为文坛的主干。
《西厢记》语言艺术:《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
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例如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
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此风相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
怎样看待才子佳人的婚恋模式:才子佳人的形象多是:才子儒雅俊俏、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佳人魅力聪慧、知书达礼、善解人意。
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全解
![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2cd9190914791711cc7917ef.png)
明代文学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三国志演义》考核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二、高超的叙事才能三、出色的战争描写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历史演义体的语言1、名词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
简答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论述3、简述《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1、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剧】)一、填空明初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明中叶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明末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清初1、明入清: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清中叶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清末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清散文1、侯方域:字朝宗,《桃花扇》主人公2、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惜抱轩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近代1、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2、苏曼殊:身着袈裟而情缘不断拟话本:“三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戏剧1、《玉茗堂四梦》:又《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2、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二、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郁离子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
《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深刻,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贬斥溺于理学、丧失真趣的诗学风气,力图扭转当时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学。
提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提高民间创作地位。
“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形式强调文学自身价值,恢复意象神韵兼具的古典审美理想。
但由于过分重视法度格调,有时也陷入刻意仿古、缺少美感的泥沼中。
3、后七子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后七子继起,在复古主张上承接前七子,强化对法度格调的讲究。
其诗歌理论有谢榛首发,李攀龙、王世贞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使之具体化、系统化。
与前七子相较,虽多有自省,但仍有模仿重复之弊。
4、唐宋派嘉靖间,出现的以反拨前七子为主要目标的散文流派。
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
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5、童心说明李贽的文学主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工具,把代表人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这种进步文学观打破了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禁锢,是制约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6、公安派晚明反拟古主义思潮中声势最浩大的公安派,领袖及最主要成员为“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因三人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反对理学在文学领域的束缚,提倡表达真情实感,但同时也使文字过于直率浅俗。
7、竟陵派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派,因二人为湖北竟陵派人得名。
他们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
在复古问题上,提倡要学古人之精神,积蓄文学底蕴。
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诗境。
但他们诗中用怪子、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破坏语言自然之美,将创作引向奇僻险怪之路,作品显得佶屈聱牙,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越精神的衰落。
8、梅村体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
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
9、格调说乾隆时期,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格高调逸”的理论,轮诗主格调。
所谓“格调”指诗歌的格律、声调,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10、肌理说清诗人翁方纲既不满王士祯“神韵说”之空泛,又不满沈德潜“格调说”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说加以匡正。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
11、性灵说乾隆时期,袁枚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格调说”相抗衡。
他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认为写实要抒写人的真性情;诗艺上要有创造,并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又加以发展,表现力反传统、反理学、求创新的特点,在当时诗坛反响很大。
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前者成为性灵派副将,后者成为性灵派同盟军。
12、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领袖的词派。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这一词派称为阳羡派。
主要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苍凉的词风,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
成员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13、常州词派清代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以及周济等人而形成的词派。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在当时风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14、桐城文派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因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为楷模,强调以严整之文,明封建纲常之道,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文论核心是“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承上启下。
姚鼐对前人学说融合总结使之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备,提出“八要”将三者落实,又将文风归结为“阳刚”“阴柔”两种。
他不仅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庞大桐城派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三、分析论述1、归有光的散文特点生死离别的情感经历使他将描写生活琐事的题材引入载道的古文体制,在平淡琐细中寄寓沧桑之感,开拓出言情记感散文的新天地。
归有光善于以抒情笔调叙事,以疏放的结构、质朴的语言,表现对日常生活趣味的深细体味。
如《项脊轩志》一文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追忆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骨肉之亲的深厚感情,笔墨疏淡而情韵绵远。
2、《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叙事特色)①虚实结合,据史演义。
《三国志演义》虽叙述历史,但更是小说。
它的成功之处是据于史而不拘泥于史。
正如章学诚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如,“怒鞭督邮”史实为刘备,小说为张飞,这对于塑造两人性格各得其宜,即所谓“虚实结合”,又如斩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改为关羽。
这是小说创作的手法,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
②辫状编结,突出主干。
三个国家,三条线索,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二联斗一,或二斗一观,总有主线存在。
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从对仁政明君的渴望和对忠智义勇的颂扬的主题来看,以蜀汉为主线,以代表忠智的诸葛亮为中心人物,以代表义勇的关羽为重要人物。
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③战争谋略,各尽其宜。
四十多场战役,百余场战争。
小说描写战争的时间之久、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古今文学中极为罕见。
仅赤壁一役,就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等。
所以三国间的争斗,既是人的争斗,又是智的争斗。
④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这虽然有益于性格的鲜明,但却缺少发展,过分强调和夸张使人物失真。
如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智多近妖等等。
⑤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颇有特色,为浅近文言文体,雅致、洗练,与历史氛围极为合拍,与后来的长篇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3、《三国志演义》对于“忠、义、智、勇”的体现①智慧和忠诚主要通过诸葛亮的主导性格来演绎。
他尚未出山就能“隆中对策”,预知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烧屯,白河用水”,智谋先声夺人。
在赤壁之战中正确确定联孙拒曹的方针,接着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趁机借荆州,其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忠诚一方面体现在了对刘备乃至刘禅的忠诚,从未有不二之心,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她对刘禅的庸愚敢于直谏而上《出师表》,对自己的失误敢于自责而去丞相之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义勇则是通过惯于来展现的。
土山被围,他因受命保护刘备家眷,与曹操“约法三章”,是信诺之义。
不肯与刘备的二位夫人共处一室,秉烛达旦于户外,是君臣兄弟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