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浅议“阿Q精神胜利法”
浅议阿Q的精神胜利法
是 普遍 存在 于 中华 民族 的 各阶 层 的
一
种 国民性 弱点 。所 以阿 Q又 是一
精 神 胜利 法 形成 的原 因 ,我 认 为可 以从 以下两 个方 面去谈 谈 : 第一 、 与 阿 Q的 “ 游 手 之徒 ” 的
身份 和阅历 有密 切关 系 。阿 Q的小 生产 者和 流浪 者 相结 合 的社 会地 位 和浮 浪生 涯 ,决 定 了他 的思 想性 格 必然 复杂 ,他 不 仅要 接受 封 建 统治 阶级 的种 种 思想 影 响和 毒 害 ,要 沾
学教育
园 圈
浅 议 阿 Q 的精神 胜 利 法
圃 杨 恒
内容 摘 要 : 阿 0是 鲁 迅 作 品《 阿 O正 传 》 中的 典 型 人 物 ,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 法, 它概 况 了极 其 深
广 的社会历史 内容 , 普遍存在于 中华民族各 阶层的一种 国民性 弱点, 阿 0是一个现代 的国人 的魂灵, 他这 一典 型, 对于每个 中国人, 都是 一面镜子 , 可 以在里边照 出 自己的或 一形象来, 具有深 刻的针砭作 用 , 这是 阿 Q形 象
染无 产者 的许 多 习气 ,还 有 来 自小 生产 者 落 后 生 产 方 式 的 许 多 弱点 , 阿 Q好逸 恶 劳 , 好 喝懒 做 , 思路 歪 了 赌博 、 酗酒 、 偷窃 、 斗殴 、 调戏妇女 、
种种 勾 当 , 自然都 干 得来 , 与此 相 联 系, 他生 着 和染 着可 诅咒 的病症 , 事 事 陶醉 于精 神胜 利 法之 中 ,也 就 成
了合 乎 规律 的现 象 。 同时 , 在未 庄 , 阿 Q处 于社 会 最底层 的地位 ,深 受 统 治 者 和 闲人 们 的压 迫 和 损 害 , 他 无 力反 抗 , 无 力改 变 , 只好 在精 神 上
谈谈《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教解析JIAOJIE XI 《阿Q 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先进思想,但是广大人民依然受到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双重压迫,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摧残。
在《阿Q 正传》中,主人公阿Q 是众多受压迫民众的一个缩影,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迷信思想的毒害。
在强者面前,他卑躬屈膝,一脸的奴才相;在弱者面前,又无比霸道,专干些欺凌弱小的事情。
在这篇小说中,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一直是广大读者讨论的重点话题。
今天,笔者就结合作品详细谈谈。
一、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在小说中,阿Q 很穷,靠给人做短工养活自己。
每当他和别人有了矛盾或者发生口角时,就会进行自我催眠,如“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多了”,而事实上他连老婆都娶不上,更别提生儿子了。
阿Q 过得不如别人,便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是自卑的人对自己进行的一种心理补偿,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
阿Q 无权无势,备受压迫,没有人尊重他,就连同为贫苦下层平民的吴妈都瞧不起他。
挨打受饿是常有的事,在被人打时,他自然感到“没面子”,觉得受到了侮辱,可是“精神胜利法”可以拯救他:“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彷佛嘴上占了便宜,就能扳回一局。
阿Q 身上有着明显的国民劣根性,那就是“欺软怕硬”。
他被王胡揍了一顿,却不敢还击,只是骂道:“假洋鬼子!”再次被“假洋鬼子”打时,他也只敢找更为弱小的小尼姑出气。
欺负了小尼姑之后,他内心就释然了,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仿佛已经“大仇得报”了。
这其实是懦弱的表现。
他不愿或者不敢反抗所谓的“强者”,只能靠“幻想”或者欺负“更弱的人”来寻求心理安慰,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
这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阻碍了国民的觉醒。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指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所描述的一个角色。
阿Q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总是能够走出困境,并最终取得成功。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一下。
一、坚定信念阿Q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相信自己总能够战胜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
他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即使周围的环境很不利,他也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二、不放弃希望阿Q不放弃希望,他相信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总会有一条出路。
他也相信0自己总能找到办法度过难关。
三、不畏困难阿Q不畏困难,他相信困难是必经的,只有通过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他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不轻易放弃。
四、乐观积极阿Q总是乐观积极,他相信好的事情总会发生。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并且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五、自我教育阿Q重视自我教育,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他勤奋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以便在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
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坚定信念,不放弃希望,不畏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不断自我教育,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在工作中也同样适用。
阿Q的坚定信念和不放弃希望让他能够顽强抗争,不畏困难的精神让他能够面对各种挑战,而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更容易与人相处,更能为团队做出贡献。
当然,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其局限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遇到绝对的非法行为时,阿Q的坚定信念可能会让他顽固僵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可能会让他忽略自身的安全,冒险行事。
所以,在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理性和判断力,在坚定信念的同时,也要学会放弃一些不现实的想法;在不畏困难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总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哲学,它能够激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进取,取得成功。
但是,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也要注意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某些人群面对生活困境时所采取的特殊心理应对机制。
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对现实无奈的逃避,也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自我安慰的方式。
首先,阿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和心理逃避。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受尽欺凌和屈辱。
然而,每当遭遇不公或失败时,他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例如,当他被打时,他会自我安慰地说“儿子打老子”,以此来逃避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虽然能够暂时缓解他的痛苦,但并不能真正改变他的处境。
相反,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逃避,反映了阿Q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
其次,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表现为一种对自尊的强烈需求,但这种自尊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阿Q通过“精神胜利”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哪怕这种胜利是完全虚构的。
比如,当他在与别人争论中失败时,他会在心里将对方贬低,从而在精神上“获胜”。
这种行为实际上揭示了阿Q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无法在现实中获得尊重和成功,于是转而在精神世界中自我安慰。
这种虚假的胜利不仅没有让阿Q获得真正的尊严,反而使他更加陷入自欺欺人的怪圈。
精神胜利法在阿Q的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带来实际的改变,反而使他逐渐陷入自我麻痹的状态。
这种心态不仅让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处境,更阻碍了他寻找真正的出路。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讽刺了那些面对困境只会通过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而不去真正改变命运的人。
他揭示了这种心态的危险性——它看似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最终只会使人更加沉沦。
然而,精神胜利法的存在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阿Q代表了中国社会中一大批受压迫、被忽视的底层民众,他们缺乏改变命运的力量,只能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公。
鲁迅通过阿Q的故事,表达了对这种状况的深切忧虑和批判。
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及看法
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及看法一、引言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一个概念,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阿Q精神胜利法是指在遭遇挫折时,通过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等方式来使自己感觉好过一些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对阿Q精神胜利法进行详细解析,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1. 阿Q精神胜利法的来源阿Q精神胜利法最初出现在《阿Q正传》中。
小说中,主人公阿Q 在遭受打击和挫折后,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应对方式: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来缓解负面情绪,使自己感觉好过一些。
2. 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点(1)消极性:阿Q精神胜利法并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是采取逃避、回避等消极的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2)片面性:阿Q精神胜利法只是针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调节,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3)短视性:阿Q精神胜利法只是暂时性的缓解负面情绪,而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
3. 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义阿Q精神胜利法虽然存在消极性、片面性和短视性等问题,但它也有其特定的意义。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三、评价阿Q精神胜利法1. 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阿Q精神胜利法虽然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但它只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阿Q精神胜利法存在片面性阿Q精神胜利法只是针对自己内心进行调节,并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3. 阿Q精神胜利法存在短视性阿Q精神胜利法只是暂时性的缓解负面情绪,而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思考。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定合理的计划。
4. 阿Q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阿Q精神胜利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保持乐观向上、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其小说《阿Q正传》中描述的一个角色的心理策略,它成为了阿Q应对现实挫折和屈辱的一种方式。
阿Q是一个贫穷、愚昧的农民,经常遭受社会的欺辱和侮辱。
为了摆脱这些挫折和屈辱,阿Q采用了一种自我安慰和心理慰藉的方式,即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的心理防御机制。
每当阿Q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会用自嘲和自嗟来减轻屈辱感,并告诉自己他其实并不在乎这些事情。
他试图通过否定自己的失败和屈辱,获得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屈辱感,但它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只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阿Q没有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或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选择逃避和否认。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暂时缓解了阿Q的屈辱感,但无法改变他贫困和愚昧的现实状况。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文学作品中被描述为一种荒谬和可悲的心理状态,它揭示了社会中一部分人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而采取的心理逃避和自我安慰的方式。
通过描写阿Q,鲁迅先生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懦弱、愚昧和自欺欺人的现象,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仅仅依靠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模式。
无论是在打架时被打败,还是在社会地位低下时受到嘲笑,阿Q总是用自我吹嘘和虚构的自豪感来麻痹自己。
他常常告诉自己他是“伟大的”、“英雄的”、“高贵的”,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屈辱。
然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终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他试图通过否认现实和夸大自我来摆脱屈辱感,但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他的现实处境。
相反,它使他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远离真实世界。
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帮助他维持了一种自我尊严,但这种尊严只是建立在幻想和虚构之上。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描述在《阿Q正传》中被赋予了一定的讽刺意味。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造的一种独特心理现象,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理解阿Q这一角色的复杂性,更能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人民的无奈。
以下是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浅论:一、精神胜利法的定义与表现精神胜利法,简而言之,就是阿Q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时,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方式,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虚假的胜利感,从而逃避现实。
这种胜利法并非基于实际的成功或成就,而是源于阿Q内心的自我调适和自欺欺人。
具体表现上,阿Q常常在遭受欺凌或失败后,通过贬低对手、美化自己或幻想未来等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例如,在与人打架吃亏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以此来安慰自己;在被关进牢房时,他会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以此减轻恐惧和不安。
二、精神胜利法的成因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
1.社会根源: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那是一个动荡不安、贫富悬殊的社会。
底层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却往往无力改变现状。
这种社会现实使得阿Q等底层人民产生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感,进而寻求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2.个人因素:阿Q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
同时,他又有一种盲目的自尊和自大,这使得他在面对失败时更容易选择逃避和自我欺骗。
三、精神胜利法的危害与启示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阿Q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但长远来看,它带来了诸多危害。
1.麻痹斗志:精神胜利法使阿Q在失败中寻求安慰,却忽视了自我提升和改变的重要性。
这种心态使他无法正视现实,更无法积极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2.阻碍觉醒:精神胜利法使阿Q沉浸在虚假的胜利感中,无法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
这导致他无法真正觉醒,也无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面对现实:要勇于正视现实,不逃避、不自欺欺人。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引言精神胜利法,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形象紧密相连。
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角色,阿Q以其独特的精神胜利方式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公时,阿Q总是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找到心理安慰,这种独特的心理机制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核心。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述精神胜利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想象和自我欺骗的方式,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优越感,从而超越现实的痛苦和挫折。
在阿Q的故事中,这种心理机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无论是在面对权贵的欺压,还是在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排挤时,阿Q总是能凭借其独特的精神胜利法找到一种心理平衡。
三、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心理背景。
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阿Q,饱受贫困、饥饿和压迫的痛苦。
然而,在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缺乏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精神胜利法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痛苦的一种手段。
四、精神胜利法的两面性尽管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个体应对困境,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的精神胜利可能会导致个体对现实问题的逃避,削弱其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决心。
在阿Q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心理机制的负面效应,它使阿Q在困境中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五、现代社会的精神胜利法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精神胜利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
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场所,一些人可能会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自我安慰的方式来保持心理平衡。
然而,真正的进步和成长往往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而不是通过精神胜利来逃避现实。
六、结论与启示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适当的心理调整是必要的,但过度的精神胜利可能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心理包袱,勇敢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真正强大的人。
七、阿Q精神胜利法的社会影响阿Q作为社会底层人物,他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普遍的心理状态。
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的理解哎,说起《阿Q正传》里的那个阿Q,可真是个活宝啊。
他那套“精神胜利法”,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又觉得有那么点儿意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精神胜利法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怎么就成了阿Q的独门秘籍了。
首先啊,你得明白,阿Q这家伙,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总被人欺负。
可人家不恼,为啥?因为他有招儿——精神胜利法。
这招儿说白了,就是心里头给自己找乐子,把苦日子过成甜的。
1. **自我安慰,乐在其中**阿Q被打了,咋办?他不哭不闹,反而心里头想:“儿子打老子,这不合规矩嘛!”这一转念,嘿,气儿就顺了。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安慰,把挨揍这事儿,愣是给扭成了“老子教育儿子”的戏码。
你说他傻吧,他还挺乐呵;你说他聪明吧,又好像有那么点自欺欺人的意思。
但不管怎样,阿Q这招儿,让他自个儿心里好受了不少。
2. **比较心理,找到优越感**再来说说阿Q的比较心理。
他看到王胡光着头,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不算啥;看到小D比自己更穷,就更觉得自己还算过得去。
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让阿Q在困苦中也能找到一丝丝优越感。
他就像是个自我营造的“小确幸”专家,总能在逆境中发现那么一点点值得骄傲的地方。
3. **逃避现实,活在幻想里**当然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厉害的还是他那套逃避现实的本事。
他喜欢做白日梦,梦见自己革命成功,当了赵太爷的老子;梦见自己娶了吴妈这样的好媳妇,过上了好日子。
这些幻想啊,就像是他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让他暂时忘记了现实的残酷。
虽然醒来后还得面对那些破事儿,但至少在那个梦里,他是真的快乐过。
说到这里啊,咱们也得琢磨琢磨,这精神胜利法到底好不好呢?从一方面看,它确实能让人在逆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至于被生活压垮;但从另一方面看呢,它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境地,逃避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所以啊,咱们得学阿Q那种乐观的精神头儿,但别学他那种逃避现实的态度。
面对困难时呢,咱们要勇于面对、积极解决;同时呢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在逆境中也能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产生根源
浅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产生根源《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
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一、自欺欺人阿Q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他忌讳头上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行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无尚光荣的癞疮疤”了,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二、健忘麻木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不知道因为自己的事情,竟然跑去凑热闹。
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
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三、妄自尊大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去娶不上,却偏偏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四、自我摧残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
精神胜利法,是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究其原因,与阿Q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
在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
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
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及“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机制,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刻画出的典型心理现象。
这种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往往被用于逃避现实、减轻挫败感、满足虚荣心等。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成因和现实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定义精神胜利法,又称为“想像的胜利”,是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面临挫折、失败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时,通过想象自己取得成功或优越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此减轻挫败感。
这种心理现象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得到了深刻的刻画和描写。
二、特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虚幻性:阿Q通过想象自己是一位英雄,取得了现实中无法取得的成就和优越感,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自欺性:阿Q明知自己的想象并非现实,却沉迷其中,用幻想中的胜利来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无敌的。
3.偏执性:阿Q对自身的优越感和胜利有着极度的执着,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的自尊心的事情都十分敏感。
4.传染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也采取类似的自我安慰方式。
三、成因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地位低下:阿Q是一个身份低微、生活贫困的农民,经常受到他人的嘲笑和压迫。
这种社会地位的低下导致他在现实中无法获得足够的自尊和成就感,从而寻求虚幻的自我满足。
2.心理防御机制: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阿Q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通过想象自己取得成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此减轻挫败感。
3.社会环境影响: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被贴上各种标签,如“身份”、“等级”等,这种标签化导致个体在面对挫败时更倾向于寻求虚幻的自我满足。
四、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要正视现实,克服自身的虚荣心和自我安慰,追求真实的自我和不断进步。
同时,对于社会而言,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避免出现类似阿Q 式的人物。
论《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内容摘要:《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篇小说的问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生动地塑造出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在屈辱中抗争的阿Q形象。
本文主要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生活茅盾曾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上给读者谭国棠的信中说:“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指出来,也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类似阿Q的农民。
’”其实各民族的人都有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具体的人身上的程度也大不一样。
前人论及阿Q精神胜利法,多强调它是国民的精神弱点。
毋庸讳言,阿Q 的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它是人面对失败时的一种逃避性思维,自有其趋弱的倾向,但也不可否认,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存在的合理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特性,而不能仅作贬义的弱点来审视,本文对阿Q 及其精神胜利法不持否定态度,只是从思维的角度客观的论述这种精神现象。
另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的文本中不仅限于阿Q,正如有人说,《阿Q正传》里人人都是阿Q,精神胜利法乃是未庄人共有的、特殊的思维机制。
一、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
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
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
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位鲁民族的代表人物,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是一个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那些渴望自我完善、追求精神成长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浅论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精神胜利法的简介阿Q在面对无法改变,或者说自己无法承认的事实的时候,总是采用某种方式来让自己觉得好过一些。
比如,当阿Q被擂鼓骂的时候,他会自言自语:“我不过是因为是个阿Q被骂,不然我也不比你们差”。
这种方式被称为精神胜利法。
但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不是真正的胜利。
他最终的失败(死亡)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个人的策略,它可能会让你在某些情况下感到好过一些,但并不是长远之计。
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需要正确的选择时机。
二、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自我认识是精神胜利法的前提。
如果你不理解自己,你就无法判断什么对自己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即便是在最后关头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而阿Q就有这样的问题,他不认识自己,因此也无法改变自己。
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之处。
因此,在运用精神胜利法之前,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判断什么对我们有利,什么对我们有害。
使用精神胜利法的前提是做好自我认识。
三、精神胜利法的适用场景精神胜利法并不是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的,而要明确其适用场景。
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首先是在无法改变事实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精神胜利法来让自己感到好过一些。
比如,阿Q被骂了,他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是拿不出手的人,因为其他人也会被骂。
这种情况下,精神胜利法可以让我们避免沉溺在自己的失败中,快速回到生活中。
另一种情况是在自己与他人竞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精神胜利法来给自己增强信心。
比如,你在团队中表现不是很好,无法获得队长的认可,这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队长眼界短浅,我在某方面做的比他还好”。
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另一种用途。
四、结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可以深思的一个话题。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三个核心要素:自我吹嘘、比较优越和精神转移。首先,阿Q通过不断吹嘘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坚强和果敢。其次,阿Q总是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优越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后,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阿Q总是通过精神转移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重新振作起来。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著名形象,其所代表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但他却屡屡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中。然来激发自己的斗志和勇气,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挫折感。
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但是它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应该保持自信心和自尊心,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并且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被击垮,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评析精神胜利法
评析精神胜利法鲁迅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硬,麻木健忘等等。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
阿Q及未庄同时代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之强已深入骨髓,他们的本我中有一种强烈的权利欲望,一味地要凌驾于一切人的头上。
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
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寻找可行的方法。
倘若对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经过自我调节还是可以"忘却"或者"接受"的。
如果对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里或者甚至于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采用核心的防御机制--自欺式精神胜利法,其实质主要是弗洛伊德及其女儿提出的下列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
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秀才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
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意图、情感或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
阿Q拍拍头就能"忘却"的关键就是要把屈辱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
当然,阿Q的防御机制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还会"回避":自己是"癞头"就对一切与此相关的字眼讳莫如深。
阿Q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内容还是一种等级制度的权势攀比,他只能在精神上给阿Q一定的满足,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充实。
阿Q过多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体现着他人格的不健全。
"精神胜利法"指的是用纯想象中的胜利,作为对实际失败的补偿的一种心理方式。
具体说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心理特性:1.屈从。
由于体质特性,阿Q总是吃亏的时候多。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主人公阿Q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性形象。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小说中的一个经典概念,也是阿Q形象的重要内核。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试图解析其所代表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初是指他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采取的“自我安慰”方式。
比如,当阿Q被打败或者遭受屈辱时,他常常会告诉自己:“我不但不是阿Q,反而是先生了”,或者“我不是输给他们,而是自己放弃了”。
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被称为“精神胜利法”。
然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单纯的自我安慰,它还反映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首先,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小说中,阿Q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遭受各种歧视和压迫。
他的“精神胜利法”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弱者在面对强者时的自我保护机制。
通过精神胜利法,阿Q可以在心理上获得某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而缓解一部分现实中的痛苦和挫折。
其次,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尊严和面子非常重要,很多人会选择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这种文化背景也为阿Q 的“精神胜利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在阿Q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通过自我标榜和夸大自我来维护个人尊严和面子的心态。
另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阿Q在小说中一直处于社会底层,遭受各种歧视和压迫,他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社会中不公的一种回应。
尽管这种回应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不公和不平等,但是它表达了一个弱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反映了一种被动的抵抗态度,通过自我安慰和夸大自我来抵御社会现实的不公和压迫。
此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现代性的反思。
在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被视为一种自我安慰和麻痹,它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
这种自我安慰和麻痹,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病态,它表明了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力和无助。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的劣根性。
在《阿Q 正传》这部作品中,阿Q在面对压迫和困境时,总是选择退缩,不敢直面现实,而是通过自我安慰和心理暗示来寻求内心的平衡。
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阿Q在受到侮辱和压迫时,不是勇敢地反抗,而是选择逃避。
例如,在与赵太爷发生冲突时,阿Q虽然心生不满,但却不敢正面冲突,反而用儿子打老子这种荒谬的逻辑来为自己寻求心理安慰。
其次,阿Q在面对失败时,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的能力不足。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阿Q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弱点,从而无法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再次,阿Q具有强烈的虚荣心。
尽管他在生活中屡屡受挫,但他却总是期待别人的认可,希望通过炫耀自己的所谓“胜利”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最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体现在他对革命的误解上。
阿Q盲目地认为革命是改变命运的途径,然而他却始终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内涵。
在他眼中,革命成为了一种可以让自己摆脱现状的工具,而没有意识到革命是为了推翻压迫,实现公平正义。
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揭示了当时我国国民的薄弱心理素质和劣根性。
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使阿Q自身陷入困境,更反映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困境。
因此,打破精神胜利法,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担当,成为当时我国民族觉醒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阿Q精神胜利法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摒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
总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示的一种国民劣根性。
通过对阿Q的描绘,鲁迅呼吁国民觉醒,摒弃消极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从阿Q精神胜利法中汲取教训,不断自我反省,努力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心理现象。
通过阿Q,鲁迅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独特应对方式。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对个人心理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每一种都充满了荒诞和无奈。
首先是自我安慰。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屈辱和失败时,阿Q总能找到一种方式来安慰自己,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胜利感。
比如,当他被别人打了之后,他会自言自语地说:“儿子打老子”。
通过这种自我安慰,他把自己摆在了父亲的高位,而对方则成了自己的“儿子”,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了优越感。
其次是自我欺骗。
阿Q经常通过扭曲事实来欺骗自己,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比如,他在偷了别人东西被发现后,会认为这是“拿”,而不是“偷”。
通过这种方式,他在心理上减轻了自己的罪恶感,也避免了自我谴责。
再次是对现实的麻木。
阿Q对自己的悲惨生活逐渐变得麻木,不再尝试改变。
他接受自己的卑微和被欺凌,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通过这种对现实的麻木,他减少了对现实不满的痛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心理的平衡。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心理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普遍心态。
通过阿Q,鲁迅揭示了在一个充满不公和压迫的社会环境中,底层人民是如何通过心理上的自我调适来应对生活的困境。
精神胜利法是对社会底层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阿Q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缩影。
他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受压迫的农民在无法改变命运时的无奈和自我安慰。
这种心理机制帮助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避免彻底崩溃。
精神胜利法是对人性的洞察。
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人们往往会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人们在面对失败、挫折和压力时,也常常通过类似的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现实和自我安慰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这种心理状态在阿Q这个角色上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成为了鲁迅笔下深刻揭示人性弱点的象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盲目自大:阿Q常常无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这种自大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失去了进步和改变的机会。
自欺欺人:阿Q常常用谎言和幻想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并不存在的优越条件或特殊待遇。
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让他在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时能够暂时逃避痛苦,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和进步的机会。
自轻自贱:阿Q常常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和自尊。
这种自轻自贱的态度让他在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时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让他失去了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机会。
易于遗忘:阿Q常常忘记过去的痛苦经历和耻辱,只记得一些表面的荣誉和成就。
这种易于遗忘的特点让他能够暂时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的机会。
转嫁屈辱:阿Q常常将失败和屈辱归咎于他人,认为自
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这种转嫁屈辱的行为让他在面对挫折和不公时能够找到一个发泄的对象,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机会。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
它只会让人在自我安慰中逃避现实,陷入更深的困境和矛盾中。
因此,我们应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正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不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浅议“阿Q精神胜利法”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旷代文章数阿Q”。
的确,鲁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面世的中篇《阿Q正传》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国民性,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认为改造国民性对于实行革命的变革、改变中国的现状,非常重要。
鲁迅本人就是为此而弃医从事文艺运动的。
他说“国民性必须改造,否则招牌虽换,货色仍旧,口号虽新,骨子不变,革命必无成功之一日”,并说“要国民改变自己的坏根性”。
这国民的坏根性,就是《阿Q正传》中表现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也就是作者要通过阿Q形象画出的国民的灵魂。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南方农村中的一个雇农,他地无一垄,屋无片瓦,寄住在土谷祠里。
从小说的开头至结尾,他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是居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好像压在巨石下的小草,只能弯曲地苟延自己的生命。
阿Q具有农民的淳朴、勤劳,他没有固定的职业,以打短、帮工为生,劳动的活他样样都来得,“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有要求改变自己奴隶地位的思想,他“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这都出于自卫;后来对革命的神往,也是要求改变自己生活的体现。
阿Q有农民的愚昧、落后、保守、狭隘的思想。
他鄙视城里人称木凳为“条凳”、油煎大头鱼时“加上切细的葱丝”。
他还有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即那些“合于圣经贤传”的想法——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
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他还那么地深恶痛绝造反作乱,他脑子里那一套基本上就是赵太爷、钱太爷的那一套,封建主义毒素在他脑海中已经植根很深。
另外,阿Q还有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即偷窃、耍无赖、欺辱女人等流氓习气。
阿Q 这多方面的思想性格,不是游离的、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辩证地统一于一身。
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或者说贯穿他全部思想性格的主导性格,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胜利法。
在未庄的世界里,阿Q被压迫在社会的最低层,失掉了自己的姓,直至被剥掉最后一件衬衫。
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处在失败者的地位。
但可笑又可悲的是,阿Q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他经常设想自己是处在压迫者、奴役者的地位上,设想自己有力量和权力去压迫人、奴役人,而忘却了自己是一个被压迫、被奴役者。
阿Q或者自轻自贱,自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或者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在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在“拍拍的响了之后”,就忘却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或者向更弱者(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
他会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说一声“总算被儿子打了”,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甚至“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新平气和,天下太平。
通读全篇小说,笔者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落后农民不满意于自己的受屈辱地位,但又不能正确认识解脱的途径,因而产生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幻想自己也能支配别人的农民式的病态的落后思想的综合体。
对阿Q来说,他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他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统治者为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只能对外屈膝称臣而又自诩为外交胜利,产生以瞒和骗为特征的精神胜利法。
慈禧幻想什么神道帮助,念神团咒语七十遍,念完之后,由太监李莲英启奏,又咒死洋人一名云云。
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在士大夫中也表现得同样突出:徐桐不相信地球上有个西班牙,认为这不过是英法为了便于讨价还价捏造出来的国名;辜鸿铭盛赞小脚,提倡辫子文明。
统治阶级的思想常表现为统治思想,故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时代的产物。
阿Q的性格和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地位是分不开的,是历史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但在这里有必要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不同,它与反抗相关,暂时而只欺己不欺人。
而统治阶级的精神上来始终同失败相联系,固定并且自欺和欺人。
阿Q排斥异端,讨厌假洋鬼子,尤其痛恶他的一条假辫子,骂他为“里通外国的人”完全充满着农民的感情,与统治阶级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同,因为统治阶级是装着“假辫子”、“里通外国”的人。
阿Q排斥小尼姑,也完全是农民式的,见了和尚尼姑,认为晦气临头,要“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绝对不是封建传统里“坐在禅床上骂禅”的正统派思想。
阿Q幻想当革命党,杀小D、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要小D搬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搬得不快打嘴巴;挑选一个中意的老婆……所有这些不过是久被压抑的报复心理的表现。
统治阶级受到外族侵凌的时候,产生了被奴役的恐惧,可是他们到底还是奴役者,在那一面失败了,可以在这一面取得补偿,他们的“精神胜利法”固在自欺,更重要的还在欺人,也就是为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统治局面。
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由于历史背景的相同,总不免在形式上有近似之处,但二者并不相同。
作为贫苦的农村无产者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还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一般地说,农民在奋起反抗地主的压迫时,他们是比较振奋的。
就连阿Q,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时,也曾一度感到兴奋。
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反抗屡遭失败,起义农民一次次地被抛入血泊中。
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在农民中产生了消极的失败情绪。
他们错误地总结出造反是没有出路的教训。
然而,不造反,那贫穷屈辱的生活又极为难忍。
于是就有人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闰土是通过求神,祥林嫂是采用捐门槛。
可惜对阿Q来说,来世是太渺茫了,重要的是如何解脱眼前这接踵而来的欺压,他只有用精神胜利法。
这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而新的农民运动尚未来到的消沉期里,最容易在农民中蔓延。
阿Q这种特殊性格在农民中可能是少有的,但像他这种精神上自甘屈辱的消沉状态,在当时的农民中又是普遍的。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为精神胜利法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生长温床。
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生活,易产生自满自足的心理,在长期封闭的环境里,又养成那小国寡民的偏狭观念,孤陋寡闻、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所有这些又都有利于精神胜利法的传播、蔓延。
阿Q个人的经济地位也决定他易于产生精神胜利想法。
身为雇农,他经常为生计犯愁,也决定他身处奴隶地位常受欺凌,固然阿Q有“怒目主义”“腹非政策”,而且他估量了对手,或骂或打,但“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小D当然是弱者,扭打的结果却是一场不分胜负的“龙虎斗”。
小尼姑总算送来一项“勋业”了,但还附着一声“这断子绝孙的阿Q!”至于那些位置在这些人之上的“闲人”,就更不用说了,阿Q只有被揪着黄辫子碰响头的份,除了“怒目主义”“腹非政策”外,几乎一无办法。
为求得心理平衡,只好将瞒和骗作为精神逃路,用精神胜利来掩盖实际失败,久之就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再加上当时的小生产方式是以家长制家庭为单位的,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使得农民在外受尽地主富豪的欺压,回到家里却仍要维护自己家长的权威。
阿Q虽未成家,但作为社会一分子,这也是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内部原因。
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一定角度看是一种麻醉剂。
他忌讳别人说他癞头,忌讳到十分可笑的地步,有时又说别人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是十分光荣的;被赵太爷打了,他想:“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
”想到赵太爷这么威风,现在居然成了他的儿子,他就得意起来。
他以第一个能自轻自贱而得意,甚至以作践自己,用力打自己耳光来反败为胜。
被假洋鬼子打了,阿Q就以调笑小尼姑博得闲人们喝彩来对今天的一切“晦气”报仇,并且轻松得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
他健忘到近乎麻木,甚至以被侮辱被损害作为忘却的条件,常摆出挨打的架势,在被打以后,反而觉得了解了一件事而一无牵挂。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并未真正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
阿Q精神具体来说包括不可救药的愚昧麻木和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
精神胜利和愚昧麻木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可分割,并不是说具备了精神胜利就一定具备了愚昧麻木。
例如,在没落的统治阶层那里,精神胜利主要与虚伪、狡诈联系在一起,他们并不麻木;而在闰土、祥林嫂身上,愚昧麻木又多与封建迷信紧密相连,而并不自轻自贱。
只有在阿Q身上,这两种精神状态才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地统一着,共同构成阿Q这个人物的典型性。
在阿Q的主要行状中,这两个方面往往同时展现着,有时难分彼此。
如他盲目自尊自大,用虚幻的胜利来掩饰、逃避实际上所遭到的失败种种想法、说法和做法。
他投革命党不成,便以“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来自我安慰。
这些固然是其精神胜利法的生动体现,不也同时表现了他的愚昧麻木吗?再如他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人,回未庄便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一副得意的神情。
这固然表现了他那不可救药的愚昧麻木的可悲,不也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可笑吗?至于阿Q画供时已死到临头,还“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当未能如愿时,便又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最后被绑赴宴刑场,起初“他一急,两眼发黑”,然而立刻又泰然,因为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这种心理状态究竟是愚昧麻木还是自欺自慰、自我麻醉,几乎很难分得清了。
可见愚昧麻木和精神胜利这两种状态在阿Q身上结合得是多么紧密。
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才是悲剧,那么阿Q 的可笑形象是否构成悲剧,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合书深思:作品令人忍俊不禁之后是欲哭无泪,它是笑与泪交织,是带喜剧色彩的人生悲剧。
其悲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作者通过“阿Q精神胜利法”揭露农民精神上的麻木不觉悟。
这话必须从阿Q的革命谈起。
从社会经济地位看,阿Q有革命要求,所以一旦革命风暴来临,他就无条件加入了,但一开始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他曾经以为革命就是造反,是与自己为难,因而深恶痛绝,而看到举人老爷惊惶失措才以为革命于自己有利,才对革命“未免有些神往了”——“革命也好吧,”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革命党了。
”在行为和情感上倾向革命。
阿Q的这一行动,无论是从他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遇,还是从近代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带有必然性好真实性,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