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毕仲举书详注(超详细完整)
答毕仲举书详细注释
![答毕仲举书详细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3f40981ce2f0066f433224a.png)
但暗塞【愚昧闭塞】不能通【通晓,透彻地了解】其妙,
独【独处】时取其粗浅假说【通俗的故事。粗浅:浅显,
不深奥。假说:虚构的故事】以自洗濯【洗涤自己的心
灵的尘垢】,若农夫之去【除,锄】草,旋【不久】去
旋生,虽若【好像】无益,然终愈【胜过】于不也。若
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离尘脱俗】玄悟【深悟(禅理)】
者【……的人】,仆不识也。往时【过去】陈述古好论
【以(之)—把这些问题】为献【呈现(出来与您探
讨)】。
•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 不造冤业【佛教语。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 报】,乃为【就是】至足【最大的满足】。 三复【反复品味】斯言【这些话】,感叹 无穷。无缘【机缘,机会】面论【当面谈 论】,以当一笑而已【(就)把(这封回 信读一读)当作一个笑料罢了】。
死、超【超脱】三乘【佛教语。小乘、中乘和大乘。三
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遂【终于】作佛乎?
抑【或者】尚【崇尚,重视】与仆辈俯仰【相处】也?
学佛老【道家。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者,本期【期望】
于静【宁静】而达【旷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
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是】无害。仆常以此自
疑【宾语前置,怀疑自己】,故【所以】亦【也】以
手教【即手书。】【译为:劳驾您从远方给我来信】,
存问【问候】甚厚【深切】,且审【详知】比来【近来】
起居佳胜【安好、顺适】,感慰【感激欣慰】不可言
【译为:感激欣慰之情难以言表】。罗山素【向来】号
【称为】善地,不应有瘴疠,岂【也许、莫非】岁时
【四季】适【舒适】尔【吧】。既无所失亡,而【又,
表并列】有得【收获】于齐宠辱【把受宠和受辱等同起
禅【谈论禅理】,自以为至【达到最高的境界】矣,而
《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5b034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a.png)
《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
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徽之讼曰:“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欧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
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
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
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
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敦厚稳重而沉默寡言。
因父亲的恩荫补为秘书校书郎。
考中进士后,授予伊阙知县之职,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
![常礼举要大字注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f15f5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9.png)
常礼举要⼤字注⾳版(⼀)居j ū 家ji ā为w éi ⼈r én ⼦z ǐ不b ù 晏y àn 起q ǐ,⾐y ī 被b èi ⾃z ì ⼰j ǐ整zh ěng 理l ǐ,晨ch én 昏h ūn 必b ì 定d ìng 省sh ěng 。
为w éi ⼈r én ⼦z ǐ坐zu ò 不b ù 中zh ōng 席x í,⾏x íng 不b ù 中zh ōng 道d ào。
?为w éi ⼈r én ⼦z ǐ出ch ū 必b ì 告g ào ,反f ǎn 必b ì ⾯mi àn 。
长zh ǎng 者zh ě 与y ǔ物w ù,须x ū 两li ǎng ⼿sh ǒu 奉f èng 接ji ē。
徐x ú ⾏x íng 后h òu 长ch áng ,不b ù 疾j í ⾏x íng 先xi ān 长ch áng 。
长zh ǎng 者zh ě ⽴l ì 不b ù 可k ě 坐zu ò,长zh ǎng 者zh ě 来l ái 必b ì 起q ǐ⽴l ì。
不b ú 在z ài长zh ǎng 者zh ě 座zu ò 前qi án 踱du ó 来l ái 踱du ó 去q ù。
?⽴l ì 不b ù中zh ōng 门m én ,过gu ò 门m én 不b ù 践ji àn 门m én 限xi àn。
答李几仲书文言文注释
![答李几仲书文言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32dd8c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5.png)
答李几仲书文言文注释以下是《答李几仲书》的原文及注释:【原文】某启。
忽辱手教,喜气溢胸,使人有欲飞往之兴。
顾何以答此,但得早附名于诸贤之末,为可耳。
承以此册见寄,乃知向之来非偶也。
不审尊意,果欲以是册属在后进,亦自谓得其人,不以众人视之也。
然某学未有得,疾病侵夺,废忘阙失,日以滋甚。
异时一完册子,粗记数百言,尚欲藏之于家,不复示人。
恐其读之者谓某强不知以为知,谓某无以措其词而后止也。
今观所寄之书,盖已详尽。
其间一二未讲到者,正欲于此求教。
又遽止之而不以示人,则遂藏此册子于家,无以副吾子之厚意。
况近年以来,粗究本末,仅得一“敬”字,以省动静语默之间者,才有一二分把捉在手。
若复忽而不以为意,则无异于委吾师之教、弃此册子于尘垢之余也。
非敢如是也,深有所怀也。
愿赐清诲,以折此疑。
【注释】①答李几仲书:这是朱熹写给李几仲的一封回信。
李几仲给朱熹来信,请教读书的方法。
朱熹复信表示:自己读书,“粗究本末,仅得一‘敬’字”。
认为“若更忽而不以为意,则无异于委吾师之教、弃此册子于尘垢之余也”。
信中还说明“其间一二未讲到者”,可当面请教。
此信表现出朱熹虚心好学的精神。
②顾何以答此:顾,但是。
全句意为:但是用什么来回答他呢?③诸贤:指程颢、程颐等已故去的先儒大师。
④不审:不知。
属:同嘱;托付。
后进:后辈;朱熹自谦之称。
⑤侵夺:指病痛侵扰和光阴流逝。
阙失:缺失、遗漏。
⑥完册子:完整的书稿。
粗记数百言:粗略地记得几百个字的意思。
⑦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的意思。
⑧一二分把捉在手:“把捉”即把握。
“一二分”极言其少,“把捉”指认真钻研所得的一得之见。
⑨清诲:称对方对自己的教诲的敬词。
“折此疑”:解决这个疑问,“折”即解决,“此疑”指上述关于如何处理“止笔不示人”的疑问。
《颜氏家训·书证》原文译注
![《颜氏家训·书证》原文译注](https://img.taocdn.com/s3/m/c432c5c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b.png)
《颜氏家训·书证》原文译注《颜氏家训·书证》原文译注卷六书证第十七【原文】《诗》云:”参差[1]荇菜[2]。
”《尔雅》云:”荇,接余也。
”字或为莕[3]。
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
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莼[4],江南俗亦呼为猪莼,或呼为荇菜。
”刘芳[5]具有注释。
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6]皆以参差者是苋菜[7],呼人苋为人荇,亦可笑之甚。
【注释】[1]参差:长短不齐。
[2]荇菜: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嫩时可食,也可入药。
[3]莕:荇。
[4]莼:水葵。
[5]刘芳:字伯文,北魏彭城人。
曾撰《毛诗笺音义证》十卷。
[6]博士: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7]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有绿紫两色,花黄绿色,嫩苗可作食用。
【译文】《诗经》上说:”参差荇菜。
”《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
”荇字有时也写作”莕”,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黄色的花就像水葵,江南民间也称它叫猪莼,也有人叫它荇菜。
后魏的刘芳对此都有注释。
而河北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它,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做人荇,也确实非常可笑了。
【原文】《诗》云:”谁谓荼苦[1]?”《尔雅》、《毛诗传》并以荼,苦菜也。
又《礼》云:”苦菜秀。
”案:《易统通卦验玄图》[2]曰:”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
”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
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
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3],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
案:郭璞[4]注《尔雅》,此乃蘵[5]黄蒢也。
今河北谓之龙葵。
梁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
又高诱[6]注《吕氏春秋》曰:”荣[7]而不实曰英。
”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
【注释】[1]谁谓荼苦:见《诗·邶风·谷风》。
[2]《易统通卦验玄图》: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未著撰人。
答毕仲举书详注(超详细完整)
![答毕仲举书详注(超详细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3f9e417f7fd5360cba1adb4b.png)
《答毕仲举书》详注奉别【分别。
奉:敬辞。
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奉陪等】忽【忽然】十余年,愚瞽(gǔ)【愚钝而不明事理。
多用于自谦】顿仆【跌倒→获罪。
指因乌台诗案(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贬黄州】【译:因愚钝不明事理而获罪】,不复自比【并列】于朋友【译:不再(好意思)把自己与朋友并列在一起←因为自己是罪人】,不谓【不料,没想到】故人【老朋友】尚【还】尔【这样。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记录【记着(我)。
“记”“录”同义并列】,远【从远方,形作名,再活用作状语】枉【谦词。
谓使对方受屈。
可译为“委屈(您),劳驾(您)。
《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手教【即手书。
对来信的敬称】【译为:劳驾您从远方给我来信】,存问【问候。
存:慰问,问候。
《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甚厚【深切】,且审【察知,知道(你)】比.来【近来。
比:近来】起居佳胜【佳胜: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
安好、顺适的意思】,感慰【感激欣慰】不可言【译为:感激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罗山素【向来】号【(被)称为】善地,不应有瘴疠【瘴气,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之气】,岂【其。
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也许、莫非】岁时【一年,四季】适【舒适】尔【语气助词,助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既无所失亡,而【又,表并列】有得【有收获】于齐宠辱【把受宠和受辱等同起来。
意译为:又能获得宠辱偕忘的感受。
齐:相同,一样。
可活用为动词:“把……等同起来”。
例《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到贤德之人就想与之相同——向他看齐)。
又《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忘得丧【忘记得与失。
丧:失】者,是【这(是)】天相.【佑助,帮助。
成语:吉人天相;《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子也。
仆【本义奴仆,用于谦称自己,译为“我”】以【因为】任意【放任心意】直前【径直向前】【言自己率直行事,不计后果】,不用长者所教以【因而,以致】触罪罟【触犯法律。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1f8e100066f5335b812103.png)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黎烈南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铛:音chēng,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着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论苏东坡黄州期间的饮食文学
![论苏东坡黄州期间的饮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baf46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3.png)
论苏东坡黄州期间的饮食文学方星移【摘要】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u Dongpo’s works during his period in Hungzhou are on food, which recorded various kinds of diet, described the recipes of pork, fish, vegetable soup and mead, and involved the principles of diet in health preserving. The works were not only describedin detail with romantic and imagi⁃native style, but full of deep feelings. The diet he described in his works not only contains his homesickness and the spirit of tasting bitter sweet, but also reflected his taste of elegance. Su Dongpo’s consideration and car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the dietary perspective highlighted his noble humanistic spirit that made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the dietary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in Huangzhou was much more than other periods. The de⁃scriptions and appreciations of the common and popular food wer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he was widely popular with general public since Song Dynasty.%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饮食题材,这些文学作品记述了各种类别的饮食,描述了猪肉、鱼、菜羹、蜜酒等制作方法,涉及饮食养生原则等内容,不仅笔墨细腻,带有浪漫想象的色彩,而且饱含深情。
苏轼《答毕仲举书》为答毕仲游作刍议
![苏轼《答毕仲举书》为答毕仲游作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3da1527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3.png)
作者: 李一飞[1]
作者机构: [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40-143页
主题词: 苏轼;《永乐大典》;人生道路;翰林学士;御史台;黄庭坚;文士;馆职
摘要:苏轼一生广交朝野文士,其中,与毕仲游交往虽不甚频繁,但在各自人生道路的重大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毕仲游(1047-1121),字公叔,景德中宰相毕士安之曾孙,熙宁三年登进士第,官终西京留司御史台。
有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题作《西台集》。
仲游登第之年,苏轼充殿试编排官;元祜初,苏轼以翰林学士主持召试馆职人。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be2df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6.png)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欢迎大家阅读!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
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一)性格的形成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
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
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
“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
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
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
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
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书法字帖译文
![书法字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d1b822b4daa58da1114a05.png)
1《一日无申帖》(又称《喉痛帖》)释文: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一日,无申只□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
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晚当故造迟叙。
诸惟□不□。
2便大报,期转差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3王慈《栢酒》《汝比》释文:唐怀充,臣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得栢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
王慈具答。
唐怀充,范武骑。
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
迟陈赐还。
知汝劣劣,吾常耳。
即具。
4王徽之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
念痛慕,不可任。
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
力不具。
徽之等书。
姚怀珍,满骞。
5王荟《疖踵帖》、《翁尊体》见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唐摹本。
释文: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荟顿首□□□□,为念。
吾疖肿□□,甚无赖,力不□,□顿首。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
适遣信集泽。
□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
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
唯王也。
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
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
迟更知问。
七月廿七日。
……(后为王徽之:《新月帖》)6王献之 A洛神赋十三行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88ed2f2227916888586d746.png)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
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
事实上,苏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
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
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
这种思想,苏东坡是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苏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集·后集》卷十六)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声称其宗旨是救乱世,都使人“止至善”。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确是殊途同归。
苏轼认为它们各派学说,犹如江河,虽有南东之不同,但最终都汇于大海,归结为一。
他的这种观点是博览群书和随着阅历的加深而逐渐铸成的。
若就学识而论,说苏轼学富五车是并不夸张的。
苏轼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迦文”,可见他少时确是儒释道等百家之书,无不毕读。
开蒙之后,他的老师是颇有名气的道士张易简。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他还颇得意的。
从名师,又独被张易简所赏识,足见他的聪颖和对道士传教所接受的情况是不错的。
可谓是得意弟子。
大约在宋神宗以前,苏轼应举求仕期间,也是他广泛吸取诸家思想学说期间,他受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的支配,崇儒而排斥道释。
很显然,封建时代的举子必须攻读儒家学说。
苏轼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东坡集》卷二十九《答李端叔书》)正如他在《答刘巨济书》中说:“时以此取之,不得不尔耳。
”前面所说的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则杨朱、老庄之说必然学得可以;而专为应举而苦攻的家传儒学,自然得天独厚。
文言文阅读(刘洋)
![文言文阅读(刘洋)](https://img.taocdn.com/s3/m/3fff6799f121dd36a22d8207.png)
江苏省2015年省市检测测试文言文阅读测试一:徐州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答毕仲举书苏轼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
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
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
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比:最近B.是天相子也相:祐助C.刍豢满前豢:饲养D.则有间矣间:差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欣然而笑②本期于静而达B.①晚食以当肉②仆常以此自疑C.①若农夫之去草②譬之饮食龙肉也D.①其味与八珍等②抑尚与仆辈俯仰也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轼书信九篇
![苏轼书信九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f40c4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8.png)
苏轼书信九篇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
下面店铺整理了苏轼书信九篇范文,供您参阅!【答秦太虚书】轼启。
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大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
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従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亹亹焉来逼人矣。
如我辈,亦不劳逼也。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当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
莘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
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乂挑取一块,即藏去乂,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忝,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黄庭坚毕大事帖释文 -回复
![黄庭坚毕大事帖释文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e5fba9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5.png)
黄庭坚毕大事帖释文-回复“黄庭坚毕大事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篇书法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这篇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艺术魅力,传世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来回答黄庭坚毕大事帖的释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该作品的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整体来看,这句话表达了黄庭坚的治国理念,主张以“天下为公”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其中的每个字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大”。
这个字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壮大”、“伟大”的意思,暗示着黄庭坚的志向和抱负。
其次,“大”字也可以指代公正和公平,也是黄庭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
接下来是“道”字。
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味着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境界。
黄庭坚通过使用“道”字,传递了他理想中的国家治理模式,即以道德和良知为指导,推行正义和公平。
然后是“之”。
这是一个虚词,起着连接的作用,表示前后字句的关系。
它由“十”和“丝”组成,意味着十分之一,或者细微之意。
在这里,它强调了“大道”的重要性和微小之处的关系,突出了黄庭坚对细节的关注。
接下来是“行”字。
它有“实践”、“执行”的意思,暗示了黄庭坚不仅有理念,还要将其付诸实施。
他认为国家治理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实际行动。
最后,是“也”。
这个字表示结尾,可以理解为“就是这样”。
黄庭坚通过使用“也”字,表达了对自己理念的坚定信念,并积极呼吁他人共同努力,实现这个理想。
综上所述,“黄庭坚毕大事帖”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传达了黄庭坚的治国理念和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期望。
每个字都含有深远的内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理念体系。
这篇作品凝聚了黄庭坚的智慧和成就,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庭坚作为宋代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黄庭坚毕大事帖”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瞩目和崇敬的原因之一。
答毕仲举书
![答毕仲举书](https://img.taocdn.com/s3/m/b139e076b84ae45c3b358c42.png)
颜斶
• 颜周战国时期齐国人,隐居不仕,因提出"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无罪以当贵,清 静 贞正以自虞。 "而著名于史。
• 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 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 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1)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 者所教以触罪罟。
• 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 • 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 律。 • (“任意”1分,“不用”1分, “触罪罟”1分,句意通顺1 分。)
(2)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 得所似,不为无害。
• 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所期待的 境界,却先得到了所相似的东西, 不是没有害处的。 • (“学者”1分,“所期”1分, “不为无害”1分,句意通顺1 分。)
பைடு நூலகம்
9.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 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 • • • ①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 ②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 ③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 ④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 济百姓; • ⑤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 (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答毕仲举书
• 奉别----敬词。 犹告别。 • 愚瞽----愚钝而昧于事理。 • 瞽---1.盲人,瞎子:“离娄微睇兮,~以为无 明。”2.瞎:~者。3.古代乐师。4.不达事理; 没有见识; • 顿仆----- 犹跌倒。
• 存问----慰问 • 佳胜----1. 指有名望地位的人。2. 优美。3. 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犹言安好;犹言顺适。 • 罪罟----罪网,法网。“罪”“罟”本义皆为捕 鱼的网,罪,引申为犯罪,罪行;罟,引申为法 网
• 遂---终于,最终 • 俯仰:①低头和抬头。②一举一动。 ③举动,举止。④周旋,应付。⑤比 喻时间短暂。 • 乃为【就是,就算】至足【最大的满 足】。 • 无缘【机缘,机会】面论【当面谈论】 • 以当一笑而已【(就)把(这封回信 读一读)当作一个笑料罢了】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9ed65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f.png)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u 4)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
![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https://img.taocdn.com/s3/m/62eb5e1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7.png)
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
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
暮春美景,风云韶丽,兰叶堪把,沂川可浴。
弟召南寡讼,时缀甘棠之阴,冀州为政。
(《艺文类聚》作为法。
)暂止褰之务,唐景荐大言之赋,安太述连环之辩,尽游习之美,致足乐邪!吾春初卧疾,极成委弊,虽西山白鹿,惧不能愈,子预赤丸,尚忧未振,高卧六安,每思扁鹊之问,静然四屋,念绝修都之香,岂望文殊之来,独思吴客之辩。
属以皇上慈被率土,甘露聿宣,鸣银鼓於宝坊,转金轮於香地,法雷警梦,慧日晖朝,道俗辐凑,远迩毕集,听众白黑,日可两三万。
独以疾障,致隔闻道,岂止杨仆有关外之伤,周南起留滞之恨。
第十三日,始侍法筵,所以君长近还,未堪执笔,敬祖前迈,裁欲胜衣,每自念此,愍然失虑,江之远矣,寤寐相思,每得弟书,轻疴遗疾,寻别有信,此无所伸。
(《广弘明集》十六,又二十八上,《艺文类聚》七十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毕仲举书》详注
奉别【分别。
奉:敬辞。
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奉陪等】忽【忽然】十余年,愚瞽(gǔ)【愚钝而不明事理。
多用于自谦】顿仆【跌倒→获罪。
指因乌台诗案(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贬黄州】【译:因愚钝不明事理而获罪】,不复自比【并列】于朋友【译:不再(好意思)把自己与朋友并列在一起←因为自己是罪人】,不谓【不料,没想到】故人【老朋友】尚【还】尔【这样。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记录【记着(我)。
“记”“录”同义并列】,远【从远方,形作名,再活用作状语】枉【谦词。
谓使对方受屈。
可译为“委屈(您),劳驾(您)。
《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手教【即手书。
对来信的敬称】【译为:劳驾您从远方给我来信】,存问【问候。
存:慰问,问候。
《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甚厚【深切】,且审【察知,知道(你)】比.来【近来。
比:近来】起居佳胜【佳胜: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
安好、顺适的意思】,感慰【感激欣慰】不可言【译为:感激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罗山素【向来】号【(被)称
为】善地,不应有瘴疠【瘴气,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之气】,岂【其。
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也许、莫非】岁时【一年,四季】适【舒适】尔【语气助词,助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既无所失亡,而【又,表并列】有得【有收获】于齐宠辱【把受宠和受辱等同起来。
意译为:又能获得宠辱偕忘的感受。
齐:相同,一样。
可活用为动词:“把……等同起来”。
例《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到贤德之人就想与之相同——向他看齐)。
又《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忘得丧【忘记得与失。
丧:失】者,是【这(是)】天相.【佑助,帮助。
成语:吉人天相;《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子也。
仆【本义奴仆,用于谦称自己,译为“我”】以【因为】任意【放任心意】直前【径直向前】【言自己率直行事,不计后果】,不用长者所教以【因而,以致】触罪罟【触犯法律。
罪罟gǔ:罪网,法网。
“罪”“罟”本义皆为捕鱼的网,罪,引申为犯罪,罪行;罟,引申为法网】。
然祸福要【要是,如果】不可推避【推卸逃避;躲避】,初不论【不用说】巧拙也。
黄州滨【靠近,临近】江带【《汉大》注“毗连”。
《古代汉语词典》注:“以……为带,环绕。
”王勃
《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山,既适【取悦,满足】耳目之好【爱好】,而生事【生计,生活】百须【各种需要→指各种生活必需品。
须,需要】,亦不难致【求取,获得】,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究竟,到底】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斶(chù)之语“晚食【迟点吃饭】以.当肉”【《战国策〃齐策四》:“晚
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齐宣王慕颜斶之名,召之入宫,颜斶不愿在宫中为官,说了上面的话。
注意:“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都是典型的宾语前臵句,同“以一当十”,故“以”是介词,译为“把”】,欣然而.笑。
若斶者,可谓巧【擅长,善于】于居贫【处于贫困】者【“者”字结构】也【句意:像颜斶可以说是善于在贫困中说的人】。
菜羹【菜汤】菽黍【shūshǔ粗粮。
菽,豆类总称。
黍,黍子,即黄米】【意即粗茶淡饭】,差【chā比较,大体上,略微。
程度副词。
如成语“差强人意”,“空中撒盐差可拟”。
这里宜译为“比较”】饥而食,其味与.八珍【古代八种烹饪法,后以指八种珍贵食品。
泛指珍馐美味】等【同样,相同。
如“等死,死国可乎?”】;而既饱之余,刍豢.【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泛指肉类
食品。
《孟子〃告子上》:“故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朱熹集注:“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
”刍①割草,刈割。
《说文〃草部》:“刍,刈草也。
”②喂牲口的草。
③以草喂牲口。
④吃草的牲口。
如“刍豢”。
⑤卑微,浅陋←割草打柴的人。
如“刍荛之见”,胡适有《文学改良刍议》。
豢:①饲养牲畜。
②比喻收买利用。
③供养。
④食谷的牲畜。
如“刍豢”。
食草曰刍,食谷曰豢】满前,惟恐其不持【握着,拿着→端】去【离去】也。
美恶在我【我的内心】,何与于物【与外物有什么关系。
何与yù:何干。
与,关涉】。
所云【(您)所说的】读佛书及合药【调配药物。
合:调制】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我)认为(这)对(我这样的)闲居(之人)的赏赐是很丰厚的】。
佛书旧【往昔,以前】亦尝看,但暗塞【(因我)愚昧闭塞】不能通【通晓,透彻地了解】其妙,独【独处】时取其粗浅假说【通俗的故事。
粗浅:浅显,不深奥。
假说:虚构的故事】以自洗濯【除去自己(的积习或罪恶)。
译为“洗涤自己的心灵的尘垢”亦可。
洗濯:①洗涤。
②除去(罪过、积习、耻辱、仇恨等)】,若农夫之.去【除,锄】草,旋【不久,立刻】去旋生,虽若【好像】无益,然终愈【胜过】
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离尘脱俗。
如“超然物外”】玄悟【深悟(禅理)】者【……的人】,仆不识也。
往时【过去,从前】陈述古【北宋人,约980—约1070,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致仕。
《陈述古辨盗》的故事很著名】好论禅【谈论禅理】,自以为至【达到极点,达到最高的境界】矣,而鄙【鄙陋,浅陋。
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浅陋】仆【我,谦称】所言。
仆尝语【yù告诉,对……说】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吃。
“饮食”这里是偏义复词,如同“忘
记”】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差别,差距。
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民
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矣,然公终日【整天】说【谈论】龙肉【比喻那些玄虚的佛理】,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究竟,到底】何【(是)什么】耶?为出【超出,超脱。
如“出世”—超脱现实、人世】生死、超【超脱】三乘【佛教语。
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
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
亦泛指佛法】,遂【终于,最终】作佛乎?抑【或者,还是】尚【崇尚,重视】与.仆辈俯仰【周旋,应付→相处。
俯仰:①低头和抬头。
②一
举一动。
③举动,举止。
④周旋,应付。
⑤比喻时间短暂。
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又:“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也?学佛老【道,道家。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者,本期【期望】于静【宁静】而.达【旷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是】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宾语前臵,怀疑自己】,故【所以】亦【也】以【以(之)—把这些问题】为献【呈现(出来与您探讨)。
为,强意动词,不译】。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佛教语。
因造恶业而招致的冤报】,乃为【就是,就算】至足【最大的满足】。
三复【反复诵读,意译为“反复品味”】斯言【这些话】,感叹无穷。
无缘【机缘,机会】面论【当面谈论】,以当一笑而已【(就)把(这封回信读一读)当作一个笑料罢了】。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定有许多欠妥、错误之处,请质疑、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