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社会问题链2.政策价值3.系统性的议程4.元问题5.政策结构化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2.简述政策决策模型的种类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3.简述政策目标确立的基本要求。
4.社会转型时期危机事件会增多的原因是什么?5.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模式与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模式的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梗阻,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试论政策管理者如何认识和提供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四、分析题(25分)中国有句古话“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与中国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商品房价格持续高涨。
很多普通家庭因此沦为“房奴”。
现在,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房价都已成为居民“最头疼”的难题之一,高房价已成了影响数亿中国城镇市民的不和谐因素之一。
高房价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早在几年前,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几乎都刊发过与“住房”问题有关的报道,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抑制高房价的观点。
“遏制房价高涨”的民众呼声也日渐响亮。
与此同时,如何解决我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他们纷纷指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就如何解决我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为解决中国房地产存在的诸多问题,自2003年起,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定房地产的政策,但是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
2005年,中央加大了打击炒地,稳定房价的力度,又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政策。
2005年3月17日,央行调整房贷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从2005年3月17日起再次上调,这是继2004年10月29口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不到5个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再次上调;2005年3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通知》共有八条意见;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2005年5月,中央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005年5月27日,建设部进一步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对各地做好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住房价格的工作,提出了6个工作时间表等。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议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 公共政策议程一、关键概念1.政策议程答:公共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悉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程序构成的过程。
政策议程可划分为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的议程。
2.实质性议程答:实质性议程处理的是引起人们综合性关注和回应的议题。
在实质性议程中,有些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分歧性,通常会引起公众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严重争议,甚至会引发重大的冲突。
实质性议程通常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①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分配,对许多群体和团体来说,是利害攸关的;②议题会引起而且已经引起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密切而严肃的关注;③议题包含着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实质性议程的范围广,强度大,常常会引起公众的争议,有时争论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3.象征性议程答:象征性议程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而不是个别群体的经济利益。
当某些利益团体要求政府对特定的相关事务给予重视、而这些事务又并不是全社会都共有,或者有些特定事务的强度虽然很大,但范围却很窄时,公共政策制定者就会用表征性的答复或象征性的回应来承认问题的重要性。
另一种情况是被提上公共议程的问题十分复杂,使得政策制定者会在政治、经济或强势群体的压力下,无法以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
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自己处在某种困境之中:一方面,人们面对变化提出应对的要求很强烈;但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呼吁一定要做“某些事情”,但实际上对于该做什么却没有形成共识。
在这种情境下,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采用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让人们从仅仅承认问题存在的议程中得到一种好像是在变动的感觉。
尽管这只是一些微小的变化,并不是实质的变革,但却为希望有点变化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表面的补偿。
4.公开的议程答:在公开的议程中存在的是那些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会层面受到广泛讨论,或者在政府层面受到应有关注,分享到政治的聚光灯的社会公共问题。
严强《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预算)【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公共预算6.1复习笔记一、公共预算概述1.公共预算的界定(1)从会计的视角界定,公共预算是政府收入及支出的报告书;(2)从经济学的视角界定,公共预算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工具;(3)从行政学的视角界定,公共预算是一项管理的工具;(4)从政治学的视角界定,公共预算本质上是一项政治活动;(5)从政策学的视角界定,公共预算是一种政策工具或者政策过程;(6)从法律的视角界定,公共预算是一种法律性计划。
公共预算是指以会计报告为形式、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该计划发生于政治领域,是参与各方冲突、协调的产物,但一经批准,政府部门就必须严格执行,并接受立法机构与社会的监督和控制。
2.公共预算的原则(1)古典预算原则古典预算原则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它最初是为了限制乃至最后剥夺封建君主的财政权。
古典预算较具代表性的是尼琪原则、纽玛克原则、舍德原则和桑德特原则等。
①全面性原则要求政府预算应该包括其全部的财政收支,反映政府的全部财政活动,不允许有预算以外的政府收支活动,也不允许有在政府规定范围以外的财政活动。
②一致性原则要求预算收支都按照统一的程序和标准来计量和编制,即所有财政收支统一编制,维持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可靠性原则要求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批准所依据的资料信息必须可靠,在此基础上,政府预算所编列的收支数据必须符合实际。
④严格性原则强调预算一经做出后就必须严格执行,并能有效地约束各个政府部门的行动。
⑤公开性原则各级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都必须经过立法权力机关的审议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预算公开包括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两个层面。
⑥年度性原则要求所有政府预算都按预算年度编制,列出预算年度内收支总额,同时不应该对本预算年度之后的财政收支作出任何事先安排。
(2)现代预算原则①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提出的八条预算原则。
a.反映行政计划原则;b.加强行政责任原则;c.以政府预算报告为依据原则;d.执行中的弹性原则;e.适度权力原则;f.预算程序多样化原则;g.适当加强行政主动性原则;h.机构协调原则。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规划)【圣才出品】
第六章 公共政策规划一、概念题1.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
2.政策目标(厦大2010年研)答: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
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
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
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
其方法有两种:—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
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3.备选方案答: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
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二、简答题1.方案规划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政策方案的规划必须遵循如下六条原则:(1)信息完备原则无论是问题界定、目标确立,还是方案设计、方案择优或者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补充、修正或调整,都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基础上。
政策的科学性是与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成正比的。
信息越全面、准确,方案规划就越具有科学性。
(2)系统协调原则在方案规划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的分析,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结合。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公共政策决策一、关键概念1.公共政策决策答: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决策是政策运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2.理性决策模型答:理性决策模型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认为决策者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政府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应放弃成本大于收益的政策选择,从而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决策模型。
3.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答: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
它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把决策行为视为具有一致价值判断的整体行为而非个体或群体行为。
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具备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所有备选方案并预测到所有结果。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4.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答: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一种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法或程式。
在有限理性决策中,决策者得到的是有限的决策资源和决策信息,然后进行对策搜索,将搜索出的对策方案逐个地进行比较,直到找出满意对策才停止搜索,最后输出满意的对策。
如果找不到满意对策,则降低满意标准,重新进行对策搜索,直到形成满意对策为止。
5.渐进决策模型答:渐进决策模型是指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所倡导的一种理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由于理性决策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多方面的困境,所以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的,只是对政策进行渐进的调整。
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212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5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1一定的行为准2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12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120世纪70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融于一体的特人意志决定论。
很难为人们理解。
对政策科学起的作用不大。
220世纪80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
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在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方面。
指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与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320世纪9020世纪90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21①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指古代中国的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②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③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
指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
④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指《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
2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
②毛泽东关于政策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
3120世纪80指从1979年至20世纪90上进行的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
220世纪90②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
③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
四、公共政策活动的主要领域1等多个学科的施、管理变迁有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的知识领域。
2才能发展。
要就需要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
34人公共政策活动各种创新型、危机1.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概念1员或部分成员题链条与公共政策不同的情况区别对施企业、社会集团那些超越一个国家、政府之上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的政策来解决。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中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用书笔记公共政策学笔记前言第一章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第一节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从一般政策到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突出的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公共性的增强。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正是具有公共性的解决社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问题的政策。
这里讲的公共性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主要发生在社公共政策会公共领域;二是强调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公共权力;三公共政策是强调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后强调在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中应当遵循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坚持的是公共价值。
2、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可以做出如下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界定:公共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政策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3、本书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定义表明:(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范围,使社会公共政策达到善良治理的一种手段;(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公共政策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的公共政策民主活动;(5)公共政策是强调使用方法、技术和程序的科学活动。
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一公共政策些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特征:特征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发现并确认社会公共问题是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前提);(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公共政策导的;(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决策为生命的;(5)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2.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与构成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1)具体性。
指能够真正参加到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活动之中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对政策行动方案的拟设、选择起作用的个体和组织机构则是有限的。
(2)对应性。
指在具体的公共政策活动中,政策行动主体是和政策活动中的客体相对应的。
(3)代理性。
指在政策活动中实际发挥作用的个体与其所在的公共组织之间,个体、公共组织机构和广大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的都是委托一代理关系。
(4)能动性。
指政策活动中的行动主体不是机械地面对解决政策问题的备选方案的,也不是机械地选择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的。
(5)社会历史性。
指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民主的发育程度、人们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供人们参与公共论辩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
2.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1)政策行动个体和行动群体可以区分为个体主体与团体主体。
个人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自然个人与组织个人。
组织个人是指政党、政府的代言者或负责人。
政策运行中的团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和利益组织起来的进入政策运行过程的行为群体。
(2)政策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①主导者。
指国家立法部门的代表、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执政党组织的负责人,代表着政治体制的要求。
②介入者。
指包括政策咨询机构人员和政策过程中的技术部门人员。
③参与者。
指利益团体及其代表者,大众媒体及其代表者,以及与政策有关的公众代表。
(3)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①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是不同的,从而对主体的政治、利益、技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②在政策运行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主体人员,有利于对政策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与监督。
(4)国家公共法权政策主体。
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与职位。
(5)社会政治法权政策主体。
指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一、概念题1.完全理性答:完全理性理论要同时既合理又全面,就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个人或集体决策者必须选择一个所有的利益相关人都确认的政策问题;②个人或集体决策者必须在能够解决问题的所有目标、目的上达成一致。
这些目的、目标的取得意味着问题的解决;③个人或集体决策者必须了解能有助问题解决的所有方案,并了解所有方案导致的结果;④个人或集体决策者都依据目标和目的选择方案并努力选择最大限度实现目标的方案。
2.有限理性答:有限理性理论指出,虽然选择应该是理性的,但选择却要受进行选择的实际环境的限制。
认为单一的、独立的个人行为想实现高度的理性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要探究的方案如此之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很难达到客观理性。
既然不可能选择“最大化行为”,就选择“满意行为”,即既让人满意,又足够好。
决策者只要考虑能适当增加收益的方案。
有限理性理论并不赞同非理性或不理性的行为,主张在考虑获取信息的成本的选择过程中运用理性。
有限理性选择试图最大化有价值的结果,但同时意识到受信息成本的限制。
理性被视为在考虑新方案及预测其结果的成本和收益的条件下进行选择。
3.不可能定理答:不可能理论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决策者不可能完全满足完全理性理论的条件,并且在运用民主决策程序的时候,比如多数原则,不能产生集体理性,从而产生一个对所有派别都是最佳的方案。
不可能以个人的选择集合为基础来形成一个包括传递性偏好的集体决定,这种不可能性称为投票人悖论。
民主决策有五个条件:①选择的非限制性;②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
即集体选择应一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③方案的独立性;④公民的至上性。
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选择;⑤非强制性。
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们的偏好强加于其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无论是依据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或实质的基础,人人都可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但是,多数原则并不能产生集体性的选择。
阿罗不可能理论在逻辑上证明,不可能运用民主程序(如多数原则)来达成有传递性的集体决定。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结构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结构管理一、关键概念1.政策领域答:政策领域指的是政策管理者依据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制定不同的政策。
现实的人类生活就被合理地划分为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大领域。
整个建设也相应划分为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大建设。
与此相对应,也就出现了政治领域的政策、经济领域的政策、社会领域的政策和文化领域的政策。
2.政策结构管理答:政策结构管理包括政策的领域结构管理、政策的形式结构管理和政策的周期结构管理。
其中政策的领域结构管理又包括政治领域政策群落,经济领域政策群落,文化领域政策群落和社会领域政策群落。
政策的形式结构管理包括政策的塔式结构模式,政策的树状结构模式,政策的链状结构模式,政策的圈层结构模式和政策的网络结构模式。
3.政策结构化答:公共政策的结构是指在政策管理活动中,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众多政策组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政策规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的政策群落。
政策管理者将一定时空中的众多政策组合成有机政策群落的过程就是政策的结构化。
4.政策群落答:政策群落是指在政策管理活动中,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众多政策进行的组合,政策群落有利于政策规划、决策和评估。
政策管理者将一定时空中的众多政策组合成有机政策群落的过程就是政策的结构化。
5.政策领域结构答:政策领域结构是指在政策结构化时,政策管理者依据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将同一领域的政策组合成领域政策群落。
政策领域结构与三方面因素有关:①社会领域的划分;②社会领域间的关系;③各个领域内部的细分程度。
6.政策形式结构答:政策形式结构是指在政策结构化时,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时空政策活动的总体目标而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政策按一定的模式组合而成的政策群落。
政策的形式结构主要考虑多个政策同时运行时,相互间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
左右关系指在同一层级上,不同领域政策的相互协调。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创新型政策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 创新型政策管理一、关键概念1.社会转型答: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2.体制转轨答:“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
它为基本制度服务,体制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上来说,体制是联系社会有机体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结合点,是三者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体制的转轨是指如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和调整,是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国家向更好更快的发展。
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政策创新答:公共政策创新是指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执政党、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和公众,为实现新的利益分配与再分配,促使社会原有体制、规则和组织发生变革,最终构建新的体制的公共政策活动。
本章的公共政策创新特指发生在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社会实现从旧的体制向新的更有活力的新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种公共政策活动,是促进和服务于社会过渡和体制转轨的核心操作工具。
4.政策移植答:政策移植是指将某种政策措施从一个空间或一种时间中转移出来,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中应用。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政策工具4.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工具的实质和作用1.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的原因(1)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导致某些公共政策实施的失败,在探寻失败的原因时,促使对政策执行中工具选择与运用做出反思。
(2)为改变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失误以及政府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政府治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促使更多地从选择新的治理工具方面寻找革新的道路。
(3)当代政策科学研究日益朝着应用性方向发展,关注政策的贯彻实施,促使研究者更多地考虑有助于操作的工具性知识。
(4)政策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不断扩展的,不断寻找新的研究领域,过去不太受人们注意的政策工具也逐渐被纳入到学科的范围之中。
2.政策工具的实质(1)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2)将政策工具理解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3)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
3.政策工具的作用(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指与政策目的、目标的达成密切相关的是政策工具,政策目的、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政策工具作为媒介与手段。
(2)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关系到政策成败的关键。
指政策执行的核心就在于选择和设计有效的工具,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政策工具选择和确定的过程。
4.政策工具的发展具体发展如表4-1和表4-2所示。
表4-1 新公共管理范式:公法机制到私法工具表4-2 新治理范式:从一元工具到多元工具二、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别1.自愿性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如表4-3所示。
表4-3 政策工具图谱(1)家庭与社区在家庭和亲友中,儿童、老人和病人通常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照,或是照看,或是金钱上的资助。
这些照看和资助虽然都得不到经济上的回报,但却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①优点。
除开政府选择对家庭和社区的这些行动进行授权或提供补贴外,一般不需要政府太多的支出。
②缺陷:a.在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基于家庭和社区的政策工具通常就显得很乏力;b.与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相比,家庭和社区分散提供的服务缺乏规模效应;c.一味地依靠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来解决公共问题可能存在不公平。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公共政策决策一、概念题1.阿罗悖论(华农2007年研)答: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阿罗提出的。
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
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
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2.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北航2009年研)答: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
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B、C)中进行选择。
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乙:B>C>A;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
由于甲、乙都认为B好于C,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好于C;同样乙、丙都认为C好于A,社会也应认为C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好于B,所以出现矛盾。
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上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的问题建构分析)【圣才出品】
8.结构适度问题 答: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是指那些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和数量上相对有限的备选方 案的问题。其效用(价值)同样能反映目标的明确排序和一致性,然而,备选方案的结果 既不确定也无法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加以计算(风险),是不确定的,即误差的概率无法 估计。
1 /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4.问题重新构建 答:对正要解决的问题结构进行重新的构建分析,对问题出现的变化和政策偏差进行 及时调整,是原来问题构建分析基础上的二次构建,要与一次构建分析有所不同并更加优 化,是元问题的重新构建。
5.重新解决元问题 答:犯了第三类错误,即针对错误问题给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而真正影响问题本质 的元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这时需要分析人员及时发现错误,调整方向,进而发现真 正的元问题并重新解决这个元问题。
3 /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11.描述性模型 答:政策问题建构分析模型是对政策问题情势的选定方面的简化表达,这一问题情势 是为特定的目的而构建的。政策模型是对议题领域的现实的人为构建,是人类的精神产物。 从政策问题建构分析模型的目的来区分,有两种主要的模型: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 描述性模型的目的在于解释或预测政策选择的原因和结果。例如,由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每 年发布的社会指标,或者预测经济状况的经济预测。
9.结构不良问题 答: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通常涉及许多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价值)既不可知,也 不可能用统一的形式加以排序。结构优良和结构适度的问题表现出目标的一致性,而结构 不良的问题则表现出有争议的目标之间相互冲突的特征。此时,政策备选方案及其结果也 可能是未知的,也不可能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以估计。这样,做出选择并非要揭示已知的 确定的关系,或是要计算政策备选方案所具有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而是要明确问题的本质。 结构不良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不可能选出一个优于其他所有方 案的方案问题。
严强《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7.1复习笔记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1)信息资源①狭义的概念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积累起来的、可产生特定效用的信息集合,包括所有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如文字、音像、印刷品、图形、图像、电子信息等。
②广义的概念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2)公共信息资源的含义公共信息资源是指特定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积累起来的、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集合。
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
2.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1)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表明,它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
(2)公益性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创造的更多的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
它属于全社会,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
(3)共享性信息资源尤其是公共信息资源在利用时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使共享成为可能。
(4)可增长性信息资源是人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是无形资产,是一个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增长的过程,具有可增长性。
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研制与开发。
(5)公开性公共信息资源来自于社会公众,最终的用户也是社会公众。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保证“公众—公众”这一过程的实现,尽量减少其中的信息损失和信息失准。
(6)动态性公共信息资源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私人信息资源,私人信息资源也可在一定环境下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
任何信息资源都不是静止的,都是有时效性的。
(7)传播性公共信息资源借助于各类媒介,如网络、电视、电话、印刷品、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可以广泛向社会传播,从而深入影响社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公共信息资源的类型(1)按形成方式不同进行分类①政府自产性公共信息资源指由政府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资源,如政府机构信息、政务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 公共政策活动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政策科学运动答:现代政策科学的产生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它的诞生地——美国特殊的社会发展状况相关。
政策科学这一概念首先由拉斯维尔提出,他在《政策科学》一书中,首次对政策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此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策科学运动。
德洛尔是现代政策科学发展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他在1968~1971年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
在这些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进一步具体而详尽的论证,使政策科学的“范式”趋于完善,从而形成了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
德洛尔将政策的出现看作是一场“科学革命”,认为与传统的常规科学相比,政策科学有一系列的创新。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八章 公共政策执行一、概念题1.政策执行(北航2008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政策活动的一个组成环节。
2.政策资源答:政策资源是指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政策执行需要有经费方面的保证;人力资源,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信息资源,信息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变量,政策执行人员应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权威资源,权威乃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它是政策执行的一种特殊资源,对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互补效应答:互补效应是指当多个个体一起执行某项任务是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一种是大家齐心协力,从而实现了“1+1>2”的功能整体优化,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优势,相互补充完善;另一种结果就是有些人会在群体中“搭便车”、偷懒,从而没有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4.政策整合答:一项政策的执行或政策问题的解决,可能同时有别的政策会牵涉到同一问题,若彼此相互不一致,就会促成不同的执行行为。
政策整合就是政策体系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实现自身机能的整合,目的在于预防政策冲突,高屋建瓴的明晰定位、上下协调、部门沟通、区域合作,乃至形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多层次合作伙伴体系。
5.反馈控制答:管理人员分析以前的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就是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计划执行的效果的真实信息;其次,反馈控制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河海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效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三大类,即政策决定、资源和执行环境。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应急型政策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应急型政策管理一、关键概念1.突发事件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2.社会危机答:社会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其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3.危机事件答:危机是决策者面临的对其核心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威胁而又事发突然,在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时间紧迫和所知信息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迅速决策的诸多不利因素汇聚的一种状态。
直接诱发并表现上诉状态的事件就是危机事件。
4.政府管理的危机答:政府管理的危机是指在政府责任范围内,政府及其部门需要以自己为主处理、缓解和消除的危机事件。
超越个人、家庭、企业之外,作为整体社会的,仅仅由个人的、民间的、企业的能力不足以处理的危机事件,则应当由政府出面应对。
许多涉及面广,解决需要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且要有公共权力和权威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危机事件,必须由政府自身或由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来处理和解决。
政府面临的危机范围较宽,它基本上与政府治理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相一致。
其中不仅有涉及某一种职能领域内的危机,如水利、卫生、公安领域中的危机,也包括政府的层级范围,依照事件的严重性,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都会采取相应的反应机制,启动相应的应急管理系统。
5.政府危机答:在通常情况下,政府是应对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社会危机事件的主动的、最有权威的、也是最有能力的主体。
政府总是去积极解决外界出现的灾难、冲突、危机。
但随着社会危机的升级,又会引发更大的危机,那就有可能危及政府的运作,就会引发政府自身的危机,包括一国的政局动荡或局部出现混乱、暴动甚至于战争,整个社会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
7.1 复习笔记
一、公共政策决策实质与作用
1.政策决策的实质
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决策就是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约定规则和程序,在特定的情景下,对适用的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节器”的选择。
(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
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价值和立场经多方博弈、不断妥协和折中的产物。
在现实的决策活动中,决策权力及其影响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执政党、政府和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力量联盟在政策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
(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
政策决策是国家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治理社会的一种核心活动。
政策决策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从而为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和发展指明目标和确定方向。
2.政策决策的作用
(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
公共政策决策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已经表达的利益做出选择。
政策决策表示的是在政治过程中已形成的目标,反映的是决策联盟期望的社会结果,
确认的是领导人认为可用以取得这些结果的手段。
(2)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
公共政策决策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政策的实施做准备。
公共政策是为公共生活提供的某方面的集体行动规则或活动范本。
因此,政策决策的又一基本作用就是为社会公共生活确定集体行动的框架,为后续的政策执行提供前提和基础。
(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
政策决策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它是建构政治产品的基础。
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的政策供给活动中向国内或国际环境输出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和象征性的政策,进而产生福利、安全和自由等政策产品,而这些政策产品则是构成政治产品的基础,也是评估政治体系生产力的根本要素。
二、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
1.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
古力克和厄威克在建立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科学的尝试中将其发展为“最好决策模型”。
(1)理论前提: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为“经济人”,他们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
(2)特征: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符合理性的政策是那种能够赢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策。
政府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应放弃成本大于收益的政策选择。
(3)在政策决策中要运用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必须严格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①建立各种完备的运作排序目标;
②提出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
③预测每一种方案的成本效益和期望值;
④计算每一方案的净预期值;
⑤比较并确定具备最高净预期值的方案;
⑥确定最终选定的政策方案。
(4)依据完全理性模型,政策决策者要做出最优政策选择,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知悉社会的价值偏好及人们的价值侧重;
②知道所有可供选择的政策备选方案;
③明了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后果;
④能计算出每一备选方案的收益与成本比值;
⑤挑选出来的都是最有效率的备选方案。
(5)评论:完全理性决策模式的限定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它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把决策行为视为具有一致价值判断的整体行为而非个体或群体行为。
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具备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所有备选方案并预测到所有结果。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这些近乎完备的条件则成为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在实践中几乎无法使用的原因。
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一种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法或程式。
在有限理性决策中,决策者得到的是有限的决策资源和决策信息,然后进行对策搜索,将搜索出的对策方案逐个地进行比较,直到找出满意对策才停止搜索,最后输出满意的对策。
如果找不到满意对策,则降低满意标准,重新进行对策搜索,直到形成满意
对策为止。
(1)这种决策模型有四个主要内容:
①决策期盼或标准。
从选择一个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方案向寻找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方案转变。
②决策方案。
决策过程中并不寻找所有可能方案,而是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就行。
③决策理性。
批判完全理性的设想,追求符合现实的有限理性。
④决策方法。
决策中更多采用经验决策的方法,但重要的备选方案及其后果可能受到忽视。
(2)评价:公共政策规划和决策是一个人们的利益和目标经常发生冲突的互动过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在分析这样一个复杂的集体行动过程时却倾向于仅仅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规则,这就成为该决策模型的一个主要缺陷,对这一缺陷的批判也就成为新的决策模型的生长点。
3.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倡导者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决策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它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多方面的困境,理性决策,“犯难”的问题,却恰恰是渐进决策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
(1)与理性决策比较起来,渐进决策模型具有如下优势:
①降低了决策活动的复杂性。
渐进决策并不考虑所有的决策方案,只是考虑那些与现行政策具有微小差异的决策方案,也不去权衡比较决策的全部后果,另外也不期望区分事实和价值,不主张同时对价值与事实、手段与目的进行分析。
②降低了决策成本耗费。
③在对有具体目标的政策作决策时更具有可行性。
④渐进的政策变迁能够避免重大的政策失误。
(2)渐进决策模型的劣势:正如林德布洛姆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渐进政策制定所处理的是既有的相对简单的问题而不是将来要发生的复杂问题,因而它在政治上追求的是安全的而不具有冒险精神的措施,这样公共政策就变成补救性措施而非创新性方案。
因此,渐进决策模式不足以对复杂问题做出必要的反应,渐进决策模型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4.子系统决策模型
子系统决策模型的倡议者是约翰·福里斯特以及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
该模型认为,对管理者来说,“怎样做才算是理性的”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环境,即决策类型和决策者所作决策的种类因议题和制度背景的差异而不同,政策合理性只有在具体的政治和组织环境中才能得到判断。
在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限制条件的严格程度同时约束下,可以采取的决策类型主要四种:
(1)渐进调整型决策。
具有高政策子系统复杂性与对决策者有严格约束时的情形。
在这种状况下,很少会期待大范围、高风险的决策。
(2)理性探求型决策。
在政策子系统简单、限制条件少的时候,可能会进行更加正统的理性探求,以期产生新的、可能的重大变革。
(3)最优化型决策。
当子系统复杂同时限制条件较少时的决策状况。
(4)满意型决策。
当对决策者限制很严格但政策子系统简单时便可能产生的决策类型。
三、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规则
1.政策决策的一致同意规则
该项规则要求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参与政策决策的全体投票者都对某项决策方案投赞成票,要一致同意。
最典型的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议事表决。
(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中包含着两条原则:
①无例外原则。
严格实行决策的一票否决制,任何参与其中的决策权人的否决都意味着政策方案不能被通过,这就使每个决策者都在形式上享有了平等的决策权。
②“帕累托最优”原则。
无例外原则下的一票否决决策,或一致同意决策实际上就是走向最优化的投票决定,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是整体的利益共享者。
(2)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①决策成本过高。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情形下决策,要整合决策者之间的价值、偏好和行为习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要让决策场域中所有成员共同一致,不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其时间、精力和财力的耗费也极大。
因此,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只适用于较小范围内的集体行动,因为它的成本相对低下、效率较高且决策成功系数最大。
②引发决策者博弈。
这种规则会鼓励“策略行为”,一是讨价还价,二是弃权。
投票者先隐瞒自己的偏好,以增加“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又使得每一方都把精力放在试探对方的虚实上,不断地进行讨价还价,决策结果往往有利于讨价能力强的人而不利于讨价能力弱的人。
采取“策略行为”,就是决策者可能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预期,“冒险”认定决策结果合乎自己的要求,采用诸如“弃权”这样不明显阻挠决策的行为,从而只享受收益,而逃避应承担的决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