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体器官类字形
03身体器官字
禹鼎
楚王酓肯簠
• 異,yì ,“
,分也,从廾从畀,畀,予也”。
甲1551
乙1493
㸓鼎
• 舁,yú,“ ,共舉也,从 从廾。讀若余”。 “舉”、“輿”、“興”等从此。
君鉦鋮
中山王方壶
掇2.62
興壺
• 爪,“
,丮也,覆手曰爪,象形。侧狡切”。
乙3471
師克盨
• 丮,jí ,“ ”。
,持也,象手有所丮據也。讀若戟
粹1109
虢季子白盤
匽公匜
噩君啟車節
包2.271
• 韋,wéi, “ ,相背也,从舛囗聲。獸皮之韋可 以束,枉戾相韋背,故借以爲皮韋”。
乙2118
甲2258
前5.47.1
韋戈
黃韋俞父盤
• 麥,mài, “ ,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 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 ,从夊”。
甲12.18
甲1193
甲1215
亞古父己卣
口尊
• 凵,kǎn, “
,張口也。象形。口犯切”。
包山2.271
•
,jué, “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
九年衛鼎
說文或體
• 吅,xuān, “ 。 • 曰,yuè, “ 也”。
,驚嘑也,从二口。讀若讙”
,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
甲933
鐵246.3
由伯尊
• 哭, “
鑄子叔黑������簠
说文古文与篆文
2、眼、鼻、耳
• 目, “ ,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鐵16.1
前4.32.6
後2.34.5
屰目父癸爵
• 䀠,jù, “ ,左右視也,从二目。讀若拘,又 若良士瞿瞿”。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六)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六)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六)文丨铁宝摄影丨大明23、肱gōng,甲骨文作。
考甲骨文,象人的胳膊之形,胳膊的特点,即可“折”。
故用一“折形”来表示。
大约是可折之物较多,表示胳膊与其它物的区别度不够,故后来又加个手,表明与手有联带关系,再后来,与人体有关的字,多从“肉”,故又加个形符“肉”,在楷化过程中,又讹变为月,成了肱字。
24、手,金文作,小篆作。
象人手的正视形。
上面是5个手指,下面是手臂。
是泛指手。
手在字的下部一般写作手,如拳、掌等。
但也有的在篆文楷化时讹变为如举,奉等下面的样子。
手作为偏旁,若在字的左边,则简化为扌,如指、挥、把等。
但有的,现在已经不太看得出是手。
证:承,小篆作,从卩,是人的变体,从双手,下中部是“手”,会意字。
本义是双手捧着,或接受。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指捧着的意思。
25、zuǒ,小篆作。
象左手的侧视形。
证《说文》“,左手也。
象形”是左的古字。
26、又,小篆作。
象右手的侧视形,是现在右的古字。
上面是三个手指,下面是手臂。
因为是侧视图,因此只有三个手指。
字中有“、又”作为部件的,往往是手中有所持。
又的本义为右手。
证1: 右,篆文作。
《说文》“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
今表左右之右,古为又。
而今义扶左义之“佑”,古时写作“右”。
证2: 父,篆文作。
是斧字的初文,右手持斧在劳作,后为男子之代称,再后来表示父母之父。
证3: 叉,小篆作。
从又,一点表示手指间有物。
证4: 及,小篆作。
从又,从人。
会意字。
一人从后伸手捉到前面的人,本义是追上。
证5: 友,小篆作。
见面互相拉拉手,握握手。
会意字。
《说文》: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证6: 秉,小篆作。
从又,从禾。
会意字。
本义是一把禾苗。
引申为拿着,握着,如“秉笔”再引申为掌握,主持,如“秉公,秉政”等。
证7: 兼,小篆作。
一手握两把禾苗。
证8: 叔,小篆作,从又。
本义拾取。
如:“九月叔苴jū”,是九月拾取大麻籽的意思。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教案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部位来认识汉字,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人体部位相关汉字,提高学生的汉字识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部位汉字:头、耳、目、口、手、足等。
2. 相关词汇:头发、耳朵、眼睛、嘴巴、手指、脚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体部位汉字的书写和认读。
2. 难点:对人体部位汉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人体部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态特征。
2.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汉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人体部位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人体部位汉字。
2. 观察学习:让学生观察人体部位,发现汉字的形态特征,如“头”字的形状与头部相似,“耳”字的形状与耳朵相似等。
3. 讲解演示:讲解人体部位汉字的书写顺序和笔顺,演示字体书写过程。
4. 认读练习:让学生认读人体部位汉字,巩固所学内容。
5. 游戏环节:设计趣味游戏,如“人体部位汉字接龙”、“猜猜我是哪个部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情境练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人体部位汉字进行对话。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汉字的书写和认读。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用所学人体部位汉字写一篇小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医院或专业人士进行人体科普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体部位及其功能。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书法展览,欣赏人体部位汉字的艺术魅力。
3. 开展人体部位汉字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汉字与绘画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1. 人体部位汉字教学PPT。
人体器官讲解 ppt课件
人体器官讲解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 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 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 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 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
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
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
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功能。 (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
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除此之外,还有
8
人体器官讲解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
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
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
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 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 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 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
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教案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部位来认识汉字,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人体部位相关的汉字。
二、教学内容:1. 人体部位词汇:头、脸、眼、耳、鼻、口、手、足、心、肝、脾、肺、肾等。
2. 相关汉字书写和读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体部位词汇的汉字书写和读音。
2. 难点:汉字的正确书写和人体部位词汇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人体部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态特征。
2. 游戏法:通过人体部位猜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汉字。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书写人体部位的汉字,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人体部位,引导学生关注人体与汉字之间的联系。
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人体部位,发现汉字的形态特征,如“头”字的横折,“手”字的撇捺等。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人体部位词汇的汉字书写和读音,并进行示范。
4. 练习与巩固:学生动手书写人体部位的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5. 游戏环节:开展人体部位猜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汉字。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人体部位相关的汉字。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书写、发音和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人体部位词汇的汉字书写、发音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汉字书写规范、发音准确、能够正确运用人体部位词汇。
七、教学拓展:1. 开展人体部位绘画活动,让学生用所学汉字描述人体部位的形态特征。
2. 组织学生进行人体部位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人体部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邀请家长参与人体部位汉字学习活动,增进家校合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九)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九)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九)文丨铁宝摄影丨尹静38、止,甲骨文作,小篆作。
是人脚的象形。
是“趾”的初文。
(但是,在古时,趾不是脚趾之义,而是脚的意思,今词意缩小)《说文》的解说“下基也,象草木出有趾”误。
证1、走,小篆作,从夭,从止,夭象人奔跑时甩开两手,止即脚,故走之本义为跑,成语“走马观花”用的就是走的本义。
证2、步,金文作,小篆作。
上一止,下一止,表两足相继而行。
会意字。
故古时“步”之本义为左脚、右脚各前进一次。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证3、之,小篆作。
从止在“一”上,“一”表示地,合起来表示脚在地上走。
本义:前往。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见之曰:牛何之?”证4、历,繁体作歷,下从止,本义经过,引申为经历阅历。
证5、企,踮起脚看。
上从人,下从止。
会意字。
《汉书·高帝纪》:“日夜企而望归。
”39、足,甲骨文作,小篆作。
象人小腿连同脚的象形,属于合体象形。
证1、跟,本义脚跟。
证2、距,本义雄鸡足后如趾的尖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介其鸡,给鸡穿上盔甲;为之金距,给鸡距加上金属包皮,便于鸡争斗。
)证3、跪,本义是跪拜。
因跪拜要靠膝盖弯曲,故古时砍去膝盖的刑罚叫“刖yuè跪”。
因螃蟹的足是弯曲的,故可借用跪来表蟹足。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40、疋shū,甲骨文。
象人腿连同脚的象形。
属于合体象形。
与足同义。
证:《说文》“疋,足也。
”41、心:小篆作。
象人心脏之形。
古人造心字,描画出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可见古人在解剖学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又古人也知心是中空的,故又名“中虚”。
心字作部首,原来不管在何部位,均不变。
在楷化后,在字的下面仍然写作“心”,(少数变为“ gōng”,如“慕,恭”,为避让上面笔画而变形)在字的左边,则写作“忄”,俗称竖心旁。
人体器官讲解1
膀胱空虚时的主要毗邻关系:
男性的膀胱毗邻 前方 后方 上方 上方 下方 耻骨联合后面 精囊腺、输精管 壶腹、直肠 有腹膜覆盖 小肠 前列腺 子宫 尿生殖膈 女性的膀胱毗邻 耻骨联合后面 子宫、阴道
神经支配
膀胱的神经为内脏神经所分布,其中交感神经来自 第11、12胸节和第1、2腰节,经盆丛随血管分布至膀胱壁, 使膀联平滑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而储尿。副交感 神经为来 自脊髓第2~4骶节的盆内脏神经,支配膀胱逼 尿肌,抑制尿道括约肌,是与排尿有关的主要神经。膀 胱排尿反射的传入纤维,也是通过盆内脏神经传入。 自主神经和体干神经皆参与膀胱和尿道的排尿功能。 这两个神经系统,均包含着感觉和运动神经。自主神经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前神经节纤维,来自全部胸 椎及 第一、 二、三腰脊髓段,它通过骶前神经即上腹下神经丛,在 第五腰椎处分为左右两支腹下神经。这两支神经和腹下 神经节接合后,进入膀胱。副交感神经,来自第二、三、 四骶脊髓段,连合成为盆神经,供应膀胱及其颈部。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
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 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 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 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 幽门,下接盲肠,全长 约3-5米,张开有半 个篮球大,分为十二指肠、 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作用
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 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 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人的小肠长约4m,小肠粘膜 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 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 绒毛。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 600倍,达到200m2左右。这就使小肠具有广大的吸收面积。 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 织。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 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二、小肠对三种营养物质和水份的吸收 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和水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最后进入血液和淋 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肠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侧膜)。物质 通过这些膜的机制,即吸收机制,包括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 运、入胞和出胞转运等。
有关人与人体的象形字
有关人与人体的象形字(一)以局部的人体器官示意的象形字:1'表示人体器官的名称首,像人头,有眼、口、发、面之属。
甶,略像鬼之头,实乃鬼脸面具之像;目,像人的眼睛。
耳,像人的耳朵。
自,像人的鼻子;‘自’后用作自己字,又为其本义造‘鼻’。
白,甲骨文同‘自’,二者本为一字。
注意:此字与黑白之‘白’不同篆,音义各别,隶变后讹为同形。
‘白’字不单用,存在于合体字‘習’等字中。
口,像人用来说话吃东西的口。
舌,略像人舌出口、口液外溅,指用来说话、辨别滋味的器官。
从‘干’从‘口’,‘干’意谓涉及,凡物入口,即与舌头相干,‘干’又是声符,为会意兼形声字。
牙,略像腮牙咬合相错的形状,‘牙’与‘齿’初义有别。
,yi2。
略像人下巴的侧视形,有须,指腮、颊、下巴。
而,略像两颊及口部下垂之毛,指胡须。
以‘而’借作连词字,后又造‘耏’、加‘彡(shan1)’为形符,造‘髵’、加‘髟(biao1)’为形符。
冉,略像两颊之长须。
以‘冉’字用作形容词字,后为本义造‘髯’。
手,略像手有五指之形;用作偏旁在左讹作‘扌’,俗称‘提手旁儿’。
又,像手之形,省作三指;以字形像右手,甲骨文用作左右字,今作‘右’。
‘右’从‘又’从‘口’,表示手口相助,为‘佑’之本字。
今‘又’字单用为副词字,用作偏旁存在于‘右’、‘厷’等字中,形有讹变。
,zuo3。
像左手之形;甲骨文用作左右字,今字作‘左’,白,像大拇指之形,引申为‘大’义,后写作‘伯’。
‘白’一般借为颜色字。
九,像手臂弯曲之状,乃‘肘’字初文;多借用为数目字,大写字用‘玖’。
止,像人足,有趾,图形有所简化。
‘止’引申有基址义,后写作‘址’,加‘土’为形符。
足,‘足’、‘疋’同源。
疋,像人足形。
‘疋’又借用为《诗经》‘大雅,小雅’字,又借用为‘匹’。
‘疋’用作偏旁在左讹作'??’俗称‘疏字旁儿’。
心,像人心形,‘心’用作偏旁在左讹作‘忄’,俗称‘竖心旁儿’;在下或作‘’,俗称‘竖心底儿’。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二)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二)文丨铁宝摄影丨张军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二)7、彡shān,象毛发之形。
证1:《诗经》“?发如云”。
证2:须。
脸上所生之毛发。
即胡须。
为会意字。
证3:髟biāo,头发飘长,左部为“长”字的变体。
为会意字。
证4:凡从髟之字,均与毛发有关。
如:髻:发结;髫tiáo:下垂的短发;鬈quán:卷曲之发;髦:垂在前额的头发;鬘mán:漂亮的头发;髪:头发的发之繁体;鬓:耳朵前的头发;髯:两颊上的胡子,或泛指胡子;髭:嘴上边的胡子。
证5:杉字,在西南方言中读作shā,因其枝叶象飘飘的长发故得名。
如:首,小篆作。
子,古写作。
古代用毛发做装饰,如马鬃,牛尾,马尾之类,故与文饰文采有关的字,也多用彡字。
如:彦:漂亮而又文质彬彬。
彩:各种颜色的文饰。
彧:有文采的样子。
彪:虎身上的花纹。
彰:明显,显著。
形:日月山川,植物动物,有形之物,古人认为是大自然所显示的文彩,故从彡。
8、面。
甲骨文作,小篆作。
象脸面的正视形。
证1:靦,面见也。
证2:靥yè,脸上的酒窝。
因为脸面事外露的,所以,引申为凡露在外的事物,如封面,桌面,墙面,镜面等。
面粉的面,原本不是这个字,而是写作“麺”,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才用脸面的面作为面粉的面。
面的异体字为靣。
9、目,甲骨文作。
象眼睛的正视形。
从目的字,均与眼睛有关,举两个难明本义的字证明如下:证1:相:甲骨文作,本义为:以目当眼。
故相有领瞎子走路之人的意义。
如: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译成白话:君主没有贤人辅佐,就像盲人无人领路一样,那将多么无所适从啊!这也就是后来”相“作为丞相,宰相的”相“的本义。
辅佐”王“的人,又因盲者与相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相又有互相的意思。
又,领瞎之人的任务就是看路,故相有看的意思,如”伯乐相马“,”相看“。
证2:盼:本义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
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未完待续~~。
与人体有关的汉字--字卡
EYEBROW 眉毛
眉
méi
字形象眼睛上面长的眉毛。
11
毛
máo
像一根毛发的样子,中间是毛 的干,两边画的是它的绒毛。 本义指毛发。
12
EYELASH眼睫毛
眼
[yǎn]
目+艮。眼睛。艮表示“回头 看”,也与眼有关。
13
睫
[jié]
目+疌。眼睛的睫毛。疌有快的 意思。
14
OPHRYON印堂
2
SKULL 颅骨, 头盖骨
颅
[lú]
从页卢声。繁体作顱。页表示 头。本义是指头颅。
3
骨
gǔ
骨原本是个象形字,字形像几 根骨头交错放置的样子;有些 字上的小竖画表示骨节两端突 出的地方,本字作冎,后来加 部件肉,表示骨与肉是由联系 的,并由此演化为现在的字形。 骨本义表示骨骼。
4
盖
gài
繁体作蓋。金文和小篆中为葢 字,上面的部件像器皿上用草 编成的覆盖物;下面的部件皿 即器物。后来葢隶变为蓋,蓋 后又简化为盖。盖会意为一个 器皿上面有物覆盖的样子。盖 本义即指器物上部的覆盖物, 即盖子。
33
CAVITY口腔
[qiāng]
肉+空。指外有骨和皮肤,里面 没有血肉的东西的身体组织。
五脏六肺
•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器官,有心、肝、脾、 肺、肾为五脏,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胰附 属于脾,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和胰。脏者,藏 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 藏精与志,故为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器官, 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 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女子,则加子宫为 七腑,但不是男女都有,一般用五脏六腑统称人 体重要器官。
观察人体识汉字ppt课件
04
实践与应用
在教学中应用人体识汉字的方法
引入人体识汉字的概念
互动游戏
通过展示人体部位与汉字的关联,引 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意义。
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和巩固汉字知识。
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生动有趣的学 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体与汉字的关联
汉字的构造与人体部位
汉字的构造
汉字是由笔画组成,许多汉字的构造 与人体部位有关,如“身”、“首” 、“目”、“口”、“足”等。
人体部位与汉字
人体的各个部位在汉字中都有所体现 ,如“身”字表示人的身体,“目” 字表示眼睛,“口”字表示嘴巴。
汉字的意象与人体动作
汉字的意象
汉字的意象是指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和形象有关,如“走”、“跑”、“跳”等。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人体识汉字的方法
01
02
03
观察生活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 观察、多体验,发现汉字 与人体部位的关联,加深 对汉字的理解。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将所学汉字应用 到实际生活中,如书写日 记、制作手抄报等。
家长参与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 过程,与孩子一起探索汉 字与人体部位的关联,增 进亲子互动。
人体动作与汉字
人体的动作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如“走”字表示行走,“跑”字表示跑步,“ 跳”字表示跳跃。
03
人体识汉字的方法
观察字形与人体部位的联系
01
通过观察汉字的字形,找出与人 体部位相似的特征,如“口”字 像人的嘴巴,“目”字像人的眼 睛,“足”字像人的脚。
02
学习汉字时,可以结合人体部位 的形象记忆,加深对汉字字形的 印象。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七)
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七)人体部位与器官象形文(七)文丨铁宝摄影丨乐星27、(廾、)gǒng,小篆作。
象双手合抱之形,是古时的“拱”字。
有人认为是合左右二手之会意。
笔者认为是手合抱之象形,会意字是“比类合谊”,即将两类或更多字放在一起,取其合在一起之义。
而左手和右手是同一类,亦可看作同时描画出两手合抱之形。
同样,門,可看作是门的象形字,而不是两个“户”字会意。
在楷化过程中,有的变为廾。
证1、弄,篆体作。
本义是双手玩弄玉器,引申为玩弄它物,再引申为作弄,欺侮。
如《左传·襄公四年》“愚弄其民”。
证2、舁yú,小篆作,《说文》“舁,共举也”。
本义扛、抬。
《冯婉贞》:“未几,敌兵果舁炮至”。
在楷化过程中,也有的楷变作。
证1、具,甲骨文作,象双手捧一鼎类物之形。
本义“供设”。
即把食用器具摆好,引申为准备。
孙子《谋攻》:“具器械”。
证2、共,小篆作。
《说文》:“同也”,两手同举一物。
证3、兵,小篆作。
《说文》:“双手持斧,使劲的样子”。
28、pān。
象两手攀引之形,是攀的本字。
考小篆字体,与廾中两手方向相反,“廾”是两手向内合抱,是两手分开有所攀引。
但是在楷化过程中,又的讹作“大”,如:樊,小篆作。
是攀的本字。
本义是抓枝曳藤,登山攀崖。
29、爪(爫)小篆作。
象手指向下的旁视形。
证1、《说文》“覆手曰爪,象形”。
证2、爲(为),甲骨文作,石鼓文作。
以手牵象,古时曾役象劳作,故有动词“为”的意思。
证3、爭(争),甲骨文作,象两手在争夺一长物。
证4、受,小篆作。
一手向下(爪)一手向上(又),中有一物。
本义“授予”或“接受”。
后来,只表示接受。
证5、采,小篆作。
一手向下在树木上,会意字。
采摘果实的意思。
证6、爬,两手着地行走,从爪。
爪,又引申为动物的脚,如:荀况《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30、jǔ,象两手手指相对之形。
证1、要,小篆作。
象两手叉腰之形,是“腰”的本字。
《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教案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人体部位来认识汉字,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
3.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人体部位相关的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二、教学内容:1. 人体部位词汇:头、发、眼、耳、鼻、口、手、足等。
2. 相关汉字:顶、冒、睛、聪、闻、嘴、掌、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体部位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2. 难点: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体部位词汇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人体部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与人体部位的关联。
2.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汉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人体部位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人体部位名称。
2. 学习汉字:展示与人体部位相关的汉字,让学生观察汉字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与人体部位的关联。
3. 汉字书写:讲解汉字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让学生动手书写重点汉字。
4. 游戏环节:设计“人体部位猜猜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汉字。
5. 情境练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汉字进行对话。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体部位词汇和相关汉字。
7.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发现更多与人体部位相关的汉字,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2.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人体部位词汇编写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游戏环节评价:评价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重点。
品字形结构的汉字汇总
品字形结构的汉字汇总1、以动物名称构成的:牛——犇bēn,意思有:(1)通“奔”,急走,跑;(2)急着去做(某事);(3)形容强大,语气比“牛”更强;(4)网络用语,真牛、特别牛、牛到家了,因为有3个牛;在牛年伊始,被网友活用为“犇”的同音字,比如:犇小康(奔小康),犇放(奔放)等。
马——骉(驫)b iāo,众马奔腾的样子。
犬——猋biāo,意思有:(1)狗奔跑的样子;(2)迅速;(3)通“飙”,暴风、旋风。
羊——羴s hān,意思有:(1)通“膻”,羊臊气,羊肉一类的气味;(2)群羊。
鱼——鱻x iān,意思有:(1)通“鲜”,古指生鱼;(2)(味道)美好、鲜美、应时的食物。
虫——蟲c hón g,“虫”的繁体。
鹿——麤cū,意思有:(1)“粗”的繁体;(2)“三鹿”的代名词。
龙——龘dá/tà,龙腾飞的样子。
隹——雥zá,意思有:(1)群鸟;(2)聚集,集合。
2、以人构成的:人——众z hòn g,意思有:(1)许多,跟“寡”相对;(2)许多人。
女——姦jiān,“奸”的繁体。
子——孨z h uǎn,意思有:(1)谨慎;(2)弱,懦弱;(3)孤儿。
3、以人体器官名称构成的:耳——聶n iè,“聂”的繁体。
手——掱pá,意思有:(1)通“扒”,窃取别人身上的财物;(2)掱手,同“扒手”,三只手,小偷。
口——品pǐn,意思有:(1)物品,制品,商品;(2)作品;(3)种,品种,制品的种类;(4)等级;(5)评品;(6)品位,人品(7)玩味,品味;(8)吹奏(箫等乐器);(9)风格;(10)姓。
毛——毳c uì,鸟兽的细毛。
舌——舙h uà,意思有:(1)通“话”;(2)引申义,挑拨离间,说人坏话。
目——瞐mò,美目,美丽的样子。
心——惢r uǐ,意思有:(1)通“蕊”,花蕊;(2)沮丧的样子;(3)善。
第一讲:人及身体器官
一、基本字:人及人体器官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
相关的字:大、天、夫2、大,甲骨文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造字本义: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失去手形。
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 。
3、天,甲骨文在人(大)的头上加一圆圈指事符号,表示头顶上的空间。
有的甲骨文将表示的空间的四边形改成两横指事符号(即“上”,表示大地上方的太空)。
造字本义: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大”写成。
4、夫,甲骨文在(大,成人)的头部加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发簪。
造字本义:成年男子束发,并用发簪固定。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古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可剪除,因此年纪越大头发越长;也因此发簪成为成年男子所必需。
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古人以束发、加冠为男子的成年仪式:男子15至16岁束发,标志着告别童少时期,成为合法公民,国家可以征用;男子20岁加冠,表示成年,可以婚配。
5、口,甲骨文像人张开的嘴巴。
造字本义:嘴巴,人类用来进食、呼吸、发音的器官。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与此相关的字:吃、吹、吸6、“耳”是“取”的本字。
耳,甲骨文是象形字,像是被切下的蘑菇状的人类听觉器官的外廓。
有的甲骨文(蘑菇状的听觉器官)(又,用手抓),表示手抓割下的听觉器官,即杀人夺命;短竖指事符号表示切割。
远古战场上,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后世叫作“取”。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蘑菇状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的“又”。
有的金文把蘑菇状的简化成,把“又”写成“爪”状的。
篆文在金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
(完整word版)说文解字笔记
说文解字笔记第一节导论一、姓氏。
(一)百家姓举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二)姓氏定义。
1、段玉裁注《说文》“氏”下:“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2、《左转·隐公十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
”3、(1)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而赐姓。
’”姓字写法:。
“生——姓”(2)氏,shì,“,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乁声。
杨雄赋:響若氏隤”氏——石。
氏的写法: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
(3)。
陈字写法:(4)(5)(6)二、文和字。
(一)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的写法(二)1、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人生子曰字”。
字:生子出嫁、怀孕、哺育养育治理、教育文字能单独画出来称为文,文文结合称为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整体系统是文和字构成的。
2、《说文·绪》“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3、《说文》540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31部、自然界类37部、器用类180部、数目类34部。
第二节“人”类基础字形讲析一、各类“人”的字形。
1、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此籀文,象臂脛之形”。
人的写法:2、仁,“亲也。
从人从二。
,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仁的写法:3、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
周制一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的写法:4、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立的写法:5、竝,“併也,从二立”。
并的写法:6、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亦的写法:7、夭,“屈也,从大,象形”。
汉字知识讲座: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甲933
鐵246.3
由伯尊
24
• 哭, “ ,哀聲也,从吅,獄省聲”。
郭.性.29
郭.性.30 睡.日甲155背
25
• 告,“ ,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从 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
甲174
甲600
田告罍 中山王 方壺
26
• 古,“ ,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
甲1839
甲475
又尊
大盂鼎
師旂鼎
43
• ,zuǒ,“ , 手也,象形”。
後2.5.15
亞鐃
散氏盤
子左爵
44
• 寸, “ ,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衇謂之寸口 ,从又从一”。
• 尺, “ ,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 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規榘事也。从尸从乙,乙 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 體爲法”。
髪 鬍鬚 鬢
8
• (悬、縣、懸),jiāo,xuān , “ ,到首也 ,賈侍中說。此斷首到縣県字。古堯切”。
縣妃������
郘鐘
曾侯乙2
9
• 面,“ ,顔前也,从 象人面形”。 • 皃,mào,“頌儀也,从人,白,象人面形”。 (貌)
甲415
甲2375
睡.法204
说文小篆
10
• (頤),yí, “ , 也,象形”。 • 色,sè,“顔气也,从人从卪”。頤面气色。
史鼎
趩觶
54
• 支,“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 ,niè,“ ,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尼輒切”
• 聿,yù,“ ,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吴謂之不律 ,燕謂之弗,从聿一聲”。
乙8407
乙5394
聿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 正,“
,是也,从止,一以止。”正-征-政
• 是,“
,直也,从日正。”
• 彳,chì ,“
,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
(後)
(先)
(德)
• 辵,chuò,“ ,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屬皆 从辵。讀若《春秋公羊傳》曰“辵階而走。”
造、逆、迎 進、逐、過 ……
• 齒,“
,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
• 牙,“
,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 心,“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 火藏。”
• 惢,suŏ,“ ,心疑也。从三心。凡惢之屬皆从惢。 讀若《易》“旅瑣瑣”。才規、才累二切。” • 囟,xì n,“ ,頭會,匘蓋也。象形。” • 思,“ ,容也,从心囟聲。”
• 䀠,jù,“ 瞿瞿。”
,左右視也。从二目。讀若拘。又若良士
2. 眼、鼻、耳
• 目,“ ,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 見,“
,視也,从儿从目。”見-現
•頟理也。”
• 臣,“
,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 臤,qiān,“ ,堅也。从又臣聲。讀若鏗鏘之鏗。古 文以爲賢字。”
第二讲
人体器官类基础字形
1. 头及脸面
• 首,“ ,������同。古文������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 也。”
• 頁,xié,“
,頭也,从������(古“首”字)从儿。”
• 須,“ ,面毛也,从頁从彡。”
• 冄,răn,“ ,毛冄冄也,象形。”
• 髟,biāo,“
,長髪猋猋也,从長从彡。”
• 異(异) yì ,“
,分也。从廾从畀。畀,予也。”
• 舁,yú,“ ,共舉也。从������从廾。讀若余。” “舉、輿、興”等从此。
• 爪,“
,丮也。覆手曰爪。象形。”
• 鬥,“
,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
• 史,“ ,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史-吏-事
• 支,“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 ������,niè,“ ,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尼辄切。” • 聿,yù,“ ,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
• 鼻,“
,引气自������也。从自、������。”自-鼻
• 耳,“
,主聽也,象形。”
3. 口、舌、齿
• 口,“ ,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 凵,kăn,“ ,張口也,象形。口犯切。”
• ������,jué,“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
• 吅,xuān,“ ,驚嘑也。从二口。讀若讙。” • 曰,yuè,“ ,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
弗。从������一聲。”
• 畫,“
,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
• 隶,dài,“ 之也。”
,及也,从又从尾者。又持尾者,从後及
• 殳,shū,“ ,以杸殊人也。 《禮》:“殳以積竹,八觚, 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 以先驅。”从又几聲。”
• 攴(攵),pū,“
,小擊也,从又卜聲。”
• 教(學、效)“ ,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 學(敩、斅)-教(敎)-效-覺
6. 足与行走
• 止,“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 足,“
,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疋, shū,“
,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所菹切。”
• 癶,bō,“
,”“登、癹bá、發”等从此。
• 走,“
,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
• 步,“
,行也,从止少,相背。”
• 此,“
• 韋,wéi,“ ,相背也。从舛囗聲。獸皮之韋,可以 束枉戾相韋背,故借以爲皮韋。”
作业:请写出下列汉字的小篆字形。 (要求:描画准确,书写美观)
首、頁、須、懸、面、見、眉、臣、鼻 曰、哭、告、古、舌、言、思、共、異 史、隸、教、走、此、桀、耳、鬥
髪 鬍鬚 鬓
• 而,“ 而。”
,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
• ������(悬、縣、懸),jiāo,xuán“ ,到首也。賈侍中 說:此斷首到縣������字。古堯切。”
• 面,“ ,顔前也。从������,象人面形。” • 皃(貌),“ ,頌儀也。从人,白象人面形。”
• ������(頤),“ ,������也。象形。” • 色,“ ,顔气也。从人从卪。”颐面气色。
• 廴,yĭn,“ ,長行也。从彳引之。” • 㢟,chān,“ ,安步㢟㢟也。从廴从止。”
• 行,“
,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
• 舛,chuăn,“ ,對臥也。从夊������相背。” ,扬雄說舛从足春。 • 舞,“ ,樂也,用足相背,从舛無聲。”
• 桀,“ ,磔也。从舛在木上也。” • 另如“乘”,(������、������、������、椉、������、������)
• 哭,“
,哀聲也,从吅,獄省聲。”
• 告,“ ,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 《易》曰:“僮牛之告。””
• 古,“
,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
• 㗊,jí ,“ ,眾口也。从四口。讀若戢。又讀若呶。” • 舌,“ ,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从干从口,干亦 聲。”
• 言,“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
• 寸,“ ,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衇謂之寸口,从又从 一。” • 尺,“ ,十寸也,人手卻一寸動衇謂之寸口,十寸為 尺,尺,所以指尺䂓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 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 法。”
• 菐(僕),pú,“
,瀆菐也。从丵从廾,廾亦聲。”
• 共,“
,同也,从廿从廾。”
• 音,“ ,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 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 誩(競、竞),“
,競言也。从二言。讀若競。”
• 欠,“ ,張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 㳄,xián,“
,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
• 飮,yĭn,“
,歠也,从欠,酓聲。”
• 旡,jì ,“ ,㱃食气屰不得息曰旡。从反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