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
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1】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
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
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
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
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篇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9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9篇)《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
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
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
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以及其弟子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解释和论断。
其中,《学而》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
在《论语》的《学而》篇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以便于巩固知识和技能。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技能的提高过程。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
你会写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论语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
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
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
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
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
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
“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
“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
“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
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
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篇一:《论语》读书笔记】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
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
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
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
”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论语译注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译注第一章读书笔记读第一章,就像是开启了一场与古人智慧的奇妙对话。
我仿佛穿越时空,站在孔子讲学的庭院里,周围是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弟子。
第一章里,那些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语句,像一把把小钥匙,试图打开我对为人处世理解的大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拿这第一句来说,学习之后还按时去温习,这难道不就像我们把心爱的宝贝拿出来反复把玩欣赏吗?每一次复习都能发现新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像是挖到了宝藏一样惊喜,怎么会不快乐呢?再说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远方的朋友不辞辛劳地赶来。
这就好比在现代,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跨越千山万水,就为了和你见上一面。
你们可以畅谈过去的趣事,分享彼此的经历,那是一种多么纯粹而又热烈的快乐啊!这种快乐是从心底涌出来的,能让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就有点难做到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气或者委屈。
就像我上次做了一件自认为很有创意的事情,可是周围的人却都不明白我的想法,我当时那个气呀,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误解的小怪兽。
可是孔子告诉我们,这时候不生气才是君子的做法。
这就像是大海,不管别人往里面倒什么脏东西,它都能平静地容纳,不会掀起狂风巨浪。
我还能想象孔子的弟子们围坐在他身边,眼睛里充满了敬仰,认真地听着夫子的教诲。
他们或许也像我一样,一开始对这些道理似懂非懂,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慢慢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我和我的朋友也讨论过里的这些话。
我的朋友说:“哎呀,现在的人哪,都太浮躁了,能静下心来像古人这样思考的太少了。
”我深有同感,现在很多人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完成就了事,哪有什么“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读这第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挖一口智慧的深井。
每一句话都是一块珍贵的石头,挖得越深,收获的宝贝就越多。
这第一章,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地引导我走向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呀,这些古老的话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就像星星一样,在我们迷茫的人生天空中闪闪发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1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才智”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爱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学问,这莫非不欢乐吗?有挚友从远方来做客,这莫非不快乐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莫非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知了我们:“经常持续开心的心情,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
假如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受,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其次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需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假如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假如有就要立即改过来。
””告知了我们:“挚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特长和改正自我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才智之精华,他告知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全部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如发觉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有意不改,并装作没发觉;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看法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
《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一章读书笔记《论语·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为本是儒家的价值选择,尽管孔子之后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体不变,也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
《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东汉刘熙的《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结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来理解,仁不仅仅是人的全德,而是结合、吸纳了日月、天地阴阳的之灵气,故有人为万物之灵、民胞物与之说。
明代张信民的《印证稿》也证明了我这样的体悟。
张信民说“惟于《易传》发明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长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仁,盖在天之大德曰生。
而人禀此生理曰仁。
故人之原出于天。
而与天之大德同量同体也”。
按照阴阳家《雪心赋》的说法:“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仁应该是天地和合的精气,人得其全,才有人性,故孟子道性善。
因此,在我们儒家看来,人有能力体悟到天地之道,人生之动力、人之尊严、人之价值就在于创造生命,改善环境,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仁道。
尽管仁是人本有的,人人都有的本来性。
但是因为有的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来性,不愿意发明人的本性,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是以处事做人难以安分守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劳而获、机巧使诈剥夺他人的劳动为人。
综合之,就有崇高、伟大、平凡、平庸、贪婪、多欲、恶毒、善良、美、丑、真、假等等多样的实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人人的理想世界,更不是儒家认可的世界,因此,儒家就要通过教育、生活实践提升人生的创造力,发现自己的仁性。
在儒家的视野里,仁不仅仅是道德的范畴,还是自然宇宙秩序本来性的属性。
而道家却反对儒家的这种仁化自然,自然仁化,把主观世界与外在世界一体化自然人生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论语第一篇读书笔记5篇
论语第一篇读书笔记5篇论语第一篇读书笔记篇1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几句论语,我也是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
那时候,没有什么专业的老师指导,就是自己凭着一股热情,拿着铅笔在纸上涂涂画画。
看到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就照着样子画下来。
一开始,画得那叫一个四不像,比例不对,线条歪歪扭扭。
但我没有放弃,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拿出纸和笔,反复地画。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画得越来越像了,线条也越来越流畅。
当我画出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时,那种喜悦和满足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吗?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看到自己的进步,那种内心的愉悦,简直比吃了蜜还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想到了去年过年的时候。
因为疫情,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的表哥,终于从外地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家人都高兴坏了。
我早早地就开始盼着他回来的那一天。
那天,表哥一进家门,我就冲上去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这几年的生活。
表哥给我们讲他在外地的工作经历,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地发出笑声。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
那种亲情的温暖,朋友间的亲密无间,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让我想起了工作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在公司里提出了一个方案,自认为这个方案很有创意,也很实用。
可是,老板和同事们并没有立刻采纳,甚至对我的方案提出了一些质疑。
当时,我心里特别委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认可。
回到家,我还闷闷不乐的。
但是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也许是我没有把方案解释清楚,也许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想法。
我不应该因为别人不理解我就生气。
于是,我调整了心态,重新整理了方案,更加详细地向大家解释。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第一章,就像一扇古老而神秘的门,轻轻推开,里面的智慧之光便倾泻而出,让我沉浸其中,感受颇多。
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想起了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风驰电掣,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缠着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刚开始,我连上车都困难,不是脚蹬子踩空了,就是掌握不好平衡摔倒在地。
但我没有放弃,每天放学后就推着车到小区的空地上练习。
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一次又一次的爬起。
终于,我能歪歪扭扭地骑上一小段路了。
那种喜悦,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随着不断地练习,我骑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后来,我还学会了单手骑车、带人骑车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每次骑着自行车在风中穿梭,我都会想起最初学习时的艰辛,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快乐。
原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将其掌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突然来我家做客。
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那天,妈妈特意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我们边吃边聊,回忆着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分享着彼此的成长经历和喜怒哀乐。
从白天到黑夜,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朋友从远方而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相聚的欢乐,更是那份珍贵的情谊和心灵的慰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让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可是老师却误解了我的意思,批评了我。
当时,我心里特别委屈,觉得老师不公平。
但后来冷静下来一想,老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学生,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
如果因为老师的一次误解就生气抱怨,那岂不是太小心眼了?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课后主动找老师解释清楚。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短短几句话,初读时觉得简单易懂,再读却能品出无尽的深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自由穿梭,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于是,我缠着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刚拿到车的那一刻,我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就想骑上去。
可我刚一上车,就摔了个四脚朝天,疼得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但我并没有放弃,我扶起自行车,继续尝试。
爸爸在后面扶着车,我小心翼翼地踩着踏板,一点点地往前骑。
就这样练了几天,我终于能自己骑一小段路了。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可我知道,这还不够。
为了能骑得更稳、更快,我每天放学后都会到小区里练习。
有时候,就算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我也不在乎。
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能熟练地骑自行车了。
当我骑着车在风中飞驰的时候,那种快乐和满足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学习一项技能,然后不断地去练习、巩固,当你能够熟练运用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喜悦是无法替代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我的好朋友从外地来看我。
我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当我在火车站接到她的那一刻,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她来的那几天,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
我们去了海边,感受着海风的吹拂,一起捡贝壳、堆沙堡,在沙滩上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还去了游乐场,坐了刺激的过山车,玩了有趣的碰碰车,那一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没有任何烦恼,只有无尽的快乐。
晚上回到家,我们躺在床上,分享着彼此的心事,说着只有我们俩能懂的悄悄话。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有朋友从远方来的那种快乐。
朋友的到来,让原本平淡的日子变得充满了惊喜和温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里的一次经历。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读了《论语》第一章,我仿佛穿越千年,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一章里的每一句,都像是智慧的火种,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为人处世、求学问道的思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简单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记得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数学一直是我的老大难。
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总是在我脑海里乱窜,让我摸不着头脑。
每次考试,看着那惨不忍睹的分数,我心里别提多沮丧了。
但是,我没有放弃。
我告诉自己,“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知识就得时常去温习、练习。
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会主动留下来,找数学老师请教问题,把当天课堂上没弄明白的知识点一个个搞清楚。
回到家,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把作业应付了事,而是认真地做完每一道题,然后对照答案仔细检查,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
有时候,看着同学们都在外面玩耍,我心里也痒痒的。
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数学成绩,我就咬咬牙,继续埋头苦学。
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数学题,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在一次小测验中,我的数学成绩居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我的时候,我心里那个美呀,真的是“不亦说乎”!我终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有时候,为了一道数学题,我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
因为我们都知道,大家是为了共同进步。
每当我们当中有人遇到困难,其他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种纯粹的友谊,让我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谛。
即使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但因为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我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彼此成长道路上的伙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我。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开篇第一章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让我在反复研读与思考中,有了许多的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从语文的诗词歌赋到数学的公式定理,从英语的单词语法到物理的定律实验。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学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很少去温习和巩固。
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考试中遇到了一道之前做过的类似题目,可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解题的方法,只能白白丢分。
那时候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
如果我能在课后多做一些练习,时常回顾老师讲过的知识点,或许在考试的时候就能轻松应对,取得更好的成绩。
就拿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来说吧,一开始我总是掌握不好平衡,摔了好几次,心里特别沮丧。
但我没有放弃,在爸爸的指导下,我不断地练习,慢慢地找到了感觉。
学会之后,我也没有就此停止,而是隔几天就骑一骑,巩固自己的技巧。
现在,我骑自行车已经非常熟练了,能够轻松地穿梭在大街小巷。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学习一项技能不仅要认真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并且从中获得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但真正的友情却似乎变得更加珍贵。
每当有好久不见的朋友来找我玩,我都会特别开心。
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发小从外地回来,提前没有告诉我。
当我打开门看到他站在门口的时候,那种惊喜和快乐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我们一起回忆小时候的趣事,分享彼此的近况,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我们伤心时给予安慰,在我们开心时与我们一起欢笑。
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也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是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集,共包括二十篇。
阅读《论语》第一章,我深感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第一篇《学而》集中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和影响别人。
他强调不要只为求知而求知,而是要将所学之道融入生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这种教育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教育家。
在第二篇《为政》中,孔子关注的是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他主张国家应当以德治,而非以法治。
他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宽厚仁爱,服从天命,恪守规范。
无私奉献和尽职尽责是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他提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句名言,强调领导者要言必行,言行一致。
这与当今社会中很多领导者高调宣传但缺少实际行动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篇《子罕》关注的是礼仪。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礼仪仪表和待人处事的方式是衡量其品行和道德的重要标准。
他提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其大臣,不学庸,不问小人”,强调了一个人要有礼貌和正直,而不偏袒亲友,不做浅薄庸俗之事。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通过阅读《论语》第一章,我深深感受到孔子智慧和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
他以身作则,注重品德修养,提出了以学以德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他追求宽容和谦逊,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引导了很多后来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另外,我也注意到《论语》中所包含的一些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与当今社会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家庭的看法,孔子重视家庭治理,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这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会被认为有些过时。
又如对待社会问题,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注重德行而不是法律,与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有所不同。
然而,我仍然认为《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宝贵的。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时,应该注重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修养,用德行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一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孔子言行的文字。
这一章内容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论语》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修养和修身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使人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重要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朋友,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接纳和包容别人的不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一章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
首先,我深深地认同孔子所说的学习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学习无处不在,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也深有感触地认同孔子所强调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善待。
最后,我也深深地认同孔子所强调的宽容和包容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宽容和包容是一种美德,只有懂得宽容和包容,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通过阅读《论语》第一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言行对我们的启示。
我深深地认同孔子所强调的学习、人际关系和宽容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
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论语》第一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风范,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言行对我们的启示。
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读完《论语》第一章,我深感孔子之明智,对人性之深刻洞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到深深地钦佩。
《论语》第一章是关于孔子的一段记载,希望能够听到更多的教导。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简单而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在学校或大学里学习的知识。
我们应该学到死。
当我们学习新的东西时,我们应该时常练习,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为以后创造更多的机会做好准备。
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我们应该时刻不停地去实践,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孔子在这里所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说,只要有人和你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你就应该感到高兴。
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经验,因为这些意见和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以便发展自己和成为更完美的人。
最后,孔子强调人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让自己陷入愤怒或恐惧之中。
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个问题,以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君子。
通过《论语》第一章的阅读,我学会了: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要欣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经验,要时刻冷静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这些是我们每个人在实践中,成为优秀人们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这些原则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加出色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_1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就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就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
”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一章读后感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
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研究《论语》,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联系起来研究。
《论语》各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而整个《论语》也是一个体系,切不可断句去死读。
没有全局的认识,接触到的《论语》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教条,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趋于狭隘。
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写到了一个本子上,前后对照,发现果真如此。
就以“学而”篇为例,一共一十六条,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其实《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
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学而”十六句可以说包含了十六种做人的道理。
有作为领导的道理,有作为下属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
中间还教育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等。
整体来说,的确是自成一个体系,而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学,而不是狭隘的学知识。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
论语第一章读后感《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
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
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
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
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
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
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论语第一章读后感二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场白。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且经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好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我明白了孔子在学习中,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巩固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篇一:《论语》读书笔记】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
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
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
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
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
”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
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
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
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
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
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
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
”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
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
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
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
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
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
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
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
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
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
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
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
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
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
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
“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
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
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
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
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
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
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
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
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
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来写的议论文。
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判断。
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
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这个出现在《论语》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讨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
我们可以先试举几例,好对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
唯谨尔。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出现了与上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先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
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起,作了个仪式。
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
我们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内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说什么。
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了一起。
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内容的风格不相符。
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莫种奇遇。
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
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动。
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
大部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这里,或是根本不应该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这里。
在我们搞不清含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
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么说的: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
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
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