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
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
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
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
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
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
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
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
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
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
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
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
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
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
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
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
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
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
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
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
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
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
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
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
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
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
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
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
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
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
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
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
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
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
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
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
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
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
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
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
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
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
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
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