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上窝尔吐壕汉墓出土釉陶樽浮雕内容试析
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
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对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收藏的岩画精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篇1引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岩画精品,这些岩画作品绘制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对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进行了客观完整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岩画研究和爱好者提供参考。
一、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概况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达茂旗和乌拉特中旗等地区。
这些岩画作品大多绘制在石头、岩壁和洞穴上,内容涵盖了动物、人物、符号、风景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固阳县和达茂旗地区的岩画最为著名,代表着内蒙古岩画的较高水平。
二、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特点1.绘制年代久远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的绘制年代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岩画作品传承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艺术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2.内容丰富多样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动物、人物、符号、风景等多个方面。
其中,动物岩画最为常见,包括马、牛、羊、鹿、鸟等形象。
人物岩画则以狩猎、祭祀、战争等场景为主,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符号岩画包括各种符号、标记和图案,具有神秘的意义和价值。
风景岩画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如山川、河流、树木等。
《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篇2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包头博物馆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是一家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岩画作为重要的馆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文将对包头博物馆馆藏的岩画精品进行试析,以期为大家呈现这些珍贵文物的风采。
1. 阴山岩画阴山岩画是包头博物馆岩画收藏中的代表性作品,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
匈奴王金冠: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匈奴王⾦冠: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呼和浩特漫记7)今年,是内蒙古⾃治区成⽴72周年,⽐建国还早两年。
72年风⾬兼程,72年波澜壮阔,72年春华秋实,内蒙古⼀路⾛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
当然,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区的历史更远远不⾄于这72载春秋,内蒙古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厚重的⾃然与⼈类⽂化遗产。
这⾥让我们⾛进⾃治区的博物院,寻找历史的印记,⽤珍贵的镇国之宝来讲述属于内蒙古的⼀段段精彩的故事,来倾情诉说这⽚草原孕育出的灿烂⽂化。
战国时期匈奴的⼀顶⾦冠,成为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是我国迄今为⽌所发现惟⼀的匈奴贵族⾦冠饰。
⾦质鹰形冠饰,1972年出⼟于鄂尔多斯。
冠饰由冠顶和额圈⼆部分组成,呈现出雄鹰俯瞰狼咬⽺的⽣动情景。
冠顶作半球⾯形,花瓣状,饰浅浮雕四狼吃⽺图案。
狼作卧伏状,盘⾓⽺前肢弯曲,后肢被狼咬住,作反转态。
冠顶中央傲⽴⼀只展翅雄鹰,鹰体由⾦⽚制成,中空,鹰⾝及双翅有⽻⽑纹饰,鹰⾸、颈⽤绿松⽯制成,⾸颈之间嵌有花边⾦⽚相隔。
尾部另作,⽤⾦丝与鹰体连接,可以活动。
额圈由三条半圆形的绳索式⾦带巧妙并合⽽成,前⾯有上下两条,中间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后⾯⼀条两端有榫与前⾯⼀条连接。
三条⾦带末端分别饰浅浮雕卧虎、卧⽺、卧马。
整个⾦冠饰构思奇特,制作精湛,纹饰精美,是⼀件极具北⽅游牧民族特点的藏品。
⾃古以来,中国就有“⾐冠之国”的美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冠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蒙古族的头饰上⼗分讲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妇⼥使⽤的头饰不⼀样,她们喜欢⽤红珊瑚、玛瑙、绿松⽯来作装饰。
蒙古族妇⼥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的⼯艺。
蒙古族的妇⼥的头饰喜欢装饰红珊瑚与蒙古族的观念有关,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像汉族那样积累各种各样的财富,他们的财富往往集中在妇⼥的装饰上,尤其是头饰上,⽽且,蒙古族喜欢红⾊,喜欢鲜亮的颜⾊,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习俗。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作者:杨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3期摘要: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其中,斜口筒形玉器、玉龟、蚌虎都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鸟喙兽首虫身玉人反映了赵宝沟文化时期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转向人格化的发展过程。
四件代表性玉器体现了原始社会粗犷的艺术风格以及新石器时代玉器通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玉器;文化内涵中国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约2000年前结束的这段历史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玉器与石器的区别。
玉器经历同石器漫长的共存发展后脱颖而出,彻底与石器分化,从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其间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玉文化历史遗存,尤其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谱写了灿烂光辉的篇章。
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区域的古人,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产生审美意识。
他们会把石器制成装饰品,起到美化和点缀的作用。
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上审美水平欠佳,制作不够规整,所以器形比较简单,器身多无纹饰。
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的方法。
这些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处于中国玉器生产的初始雕琢时期,虽然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但原始社会那种粗犷奔放的艺术表达却灵动而强烈。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器型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将其中四件代表性玉器作如下分析。
一、斜口筒形玉器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征集,属红山文化玉器,上口最大径8.8厘米,下口最大径6.4厘米,最高边7.8厘米。
此玉有瑕斑,即灰白色沁间的黑色“芝麻斑”,局部有包浆。
这是一件竖向断为两半的残器,经历了两次打孔修复。
内蒙古博物馆就藏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元代钧窑香炉
内蒙古博物馆就藏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元代钧窑香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内蒙古博物馆就藏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元代钧窑香炉,它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器型最大、外形最美的香炉,一跃成为内蒙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的出现,不只是国之瑰宝,推开“世界绝鼎”之门,同时也打破了“钧不过尺”的旧框框。
我们说这件元代钧窑香炉,还是先把镜头拉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附近的一座辽代古城遗址旁边。
1970年12月,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农民们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寒冬腊月仍然在生产队的农田里平整土地。
两位农民一前一后在众多劳动者中挥动工具,奋力地平整着土地。
手中的铁锹突然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除去上面覆盖着的土层,两个像锅一样的圆形铁器呈现在他们面前,接着他们发现,这两个铁器分别盖在两个大瓮上。
农民们好奇地将铁器移开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6件精美的瓷器静静地躺在那里,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此时惊动了不远处正在劳动的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他们闻讯赶来看到这些美丽的瓷器后,断定这些瓷器绝非是普通的容器。
当地干部、农民便把这些瓷器拉回生产大队,后把这批瓷器交给了内蒙古博物馆研究收藏。
白塔村附近的这座古城是辽代的丰州城故址。
该古城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期,以后金,元两代继续沿用,历经450年的风雨沧桑,至明初因战火屡毁而渐衰。
元代诗人刘秉忠在《过丰州》诗中曾描述当时城市盛景:“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如今,在城址内的西北角上,还保存着一座辽代的塔,塔高555米,因其通体洁白称为白塔,白塔下原有寺院,但是辽代时的寺名已经无从考证,至金世宗大定7年(1167年)重修后,寺院改名大明寺。
白塔为寺院内的一座藏经塔。
上面提到的大瓮中的瓷器,就出土于塔东南约1000米的地方。
当初出土的这6件瓷器分别是:钧窑香炉1件,钧窑镂空高座双螭耳瓶1对,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1对,龙泉缠枝莲纹瓶1件。
包头博物馆文物介绍
包头博物馆文物介绍
包头市博物馆
包头市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是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古代器物和民俗文物。
以下是部分文物介绍:
1. 包头铜雕
包头铜雕具有典型的草原民俗特征,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蒙古文化的元素。
它们造型形态各异,包括人物、动物、神话传说人物、器物等,工艺精湛,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
2. 陶俑
包头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出土于包头市各地和周边区域的陶俑,它们造型丰富多彩,有壮观神话人物、幽默滑稽的动物、活泼自然的花卉等,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文物。
3. 民族服饰
包头市博物馆收藏了多种民族服饰,展示了包头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服饰、头饰、鞋袜等,反映了包头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
4. 历史文献
包头市博物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历代碑刻、奏疏、信札、地方志等,记录了包头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传承。
以上是包头市博物馆部分文物介绍,欢迎各位游客前来参观。
人教版内蒙古包头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内蒙古包头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列文物。
他参观的是()A: 元谋人博物馆B: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C: 西安半坡博物馆D: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答案】C【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题中的图片是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它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现保存于西安半坡博物馆,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第2题.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的强大,采纳主父偃建议推行()A: 分封制B: 推恩令C: 郡县制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B【解答】下图是从一名同学的笔记中选取的一个片段,请你帮他把笔记补充完整()论点:________论据:(1)唐朝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穿胡服。
(2)卖胡饼的店铺兴盛。
(3)武则天时,许多有才华的女性被选入宫参政议。
A: 社会风气开放B: 社会经济繁荣C: 文化昌盛D: 科举制完善【答案】A【解答】根据题述内容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穿胡服、卖胡饼的店铺兴盛及女性入宫参政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开放。
故选A。
第4题.明朝时期,为监视百官,保护皇帝,维护皇权至上,朱元璋设立的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是()A: 军机处B: 内阁C: 东厂D: 锦衣卫【答案】D【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A: 鸦片战争之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答案】C【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第6题.严复雕像坐落在天津古文化街上。
从宝鸡出土的胡人牵驼图砖雕说起
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04月(下)历史文博从宝鸡出土的胡人牵驼图砖雕说起战发生。
桂系积极联络各地方实力派,拟共同向南京国民政府进言,吁请中央军停止进入陕西,为“西安事变”的和平善后创造条件。
1月12日,李宗仁电刘仲容转阎锡山,请阎锡山领衔,四川、广西副署联名发出通电,但阎锡山没有回应。
同日,李宗仁致电云南龙云,谓“自中枢规定陕甘军事善后办法公布后……,陇海道上征车频繁,潼关以西刁斗相望,战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故“吾辈为国家民族前途计,为目前地方安宁计,拟向中央联名进言,以期消弥内争,共图对外。
”[6]龙云以“至甫澄已有通电主张,此时无再联名之必要”为由拒绝。
李宗仁又与四川刘湘联系。
于15日由刘湘领衔,李宗仁、白崇禧联名,向全国发出吁请中央军停止进入陕消弥内乱共同对外的通电。
电文说“中央部队仍续向西安压迫”,“设不幸激起内变,恐张杨所部挺而走险,予敌人以可乘之机。
国事前途,宁堪设想。
”桂系电文请求采取政治解决,承诺共同抗敌救国。
桂系的这些努力,体现了在国难当头之时,桂系抛开党派利益和个人恩怨,将消除内战、团结抗日放在首要位置,为“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提供了推动力。
总之,桂系为图自保而发动的“两广事变”,以及抗日的策略,为“西安事变”的发动准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舆论、民众等基础。
在“西安事变”爆发后,桂系顺应历史潮流,主张政治解决和团结抗日,反对内战,有力地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反过来给予桂系正能量,使桂系能够举广西全省的物力、人力,投入到伟大抗战之中。
注释:[1]刘仲容.西安事变的回忆.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52页[2]《西安事变资料》,第2辑第166页[3]刘仲容.回忆我在桂系工作时的几件事.文史资料选辑,第73辑第32页[4]龙泽应.西安事变时桂系的态度.广西文史资料,第17辑第159页[5]《广西文史资料》,第19辑第238页[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合编.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281页国内刊号C N61-1499/C2020年04月(下)历史文博昂首抬蹄,紧跟胡人步伐前进。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创刊号(1981年)发刊词.......................本刊编辑部(1)现阶段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问题...................苏秉琦(2)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两种文化..............刘观民徐光冀(5)西沟畔汉代匈奴墓地调查记...........伊克昭盟文物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15)伊克昭盟补洞沟匈奴墓清理简报..............伊盟文物工作站(27)试论汉代匈奴文化的特征..................郭素新(34)潮格旗炭窑口岩画.....................盖山林(38)包头郊区召湾汉墓清理简报...............包头市文物管理所(46)试论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艺术.............张郁郑隆金高官其格(52)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陆思贤(60)唐王逆修墓志铭考释....................张郁(67)昭盟地区的辽代墓葬....................项春松(73)辽代春州考.....................张柏忠孙进己(80)辽李知顺墓志铭跋.....................李逸友(82)额济纳旗沙漠中古庙清理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85)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记额济纳旗西夏彩塑.............盖山林(90)准格尔旗大沙塔壁画及附近的古城................郑隆(93)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金代墓葬和遗址..............田广金(100)包头燕家梁出土元代瓷器调查记................刘幻真(113)汉雁门司马封泥考略....................吴荣曾(116)巴林左旗出土的几方官印...................王晴(117)乣军起义军万户之印....................邵国田(119)内蒙古阴山地带的石器制造场.................汪宇平(121)准格尔旗窑子梁仰韶文化遗址.................斯琴(128)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崔璇(131)重要文物藏品辽代白瓷佛像......................邵清隆(141)重点文物古迹土默川上的第一座明代城寺——美岱召...............李逸友(143)简讯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成立(本刊记者)。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及相关问题_彭善国
2006年3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 a r.2006第27卷 第2期I N N E RM O N G O L I A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V o l.27 №.2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及相关问题彭善国(吉林大学 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历年来出土的内蒙古地区元代瓷器,基本涵盖了元代瓷器品种的所有类型,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瓷器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这是内蒙古地区元代瓷器生产值得注意的课题。
内蒙古出土的元代瓷器,为研究13~14世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瓷器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反映了元代内蒙古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和南北贸易繁盛的状况,同时也为我们探讨该时期该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鲜材料。
[关键词]内蒙古;元代瓷器;陶瓷考古;南北贸易[中图分类号]K8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6)02-0038-04 内蒙古地区从唐代至元代的遗址中出土的瓷器是陶瓷考古和边疆考古的重要内容。
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可以将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瓷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唐代至五代、辽、元三个时期,每一阶段对陶瓷考古研究各有其意义。
唐代、五代时期,内地瓷器开始流入内蒙古地区,其例可举者如托克托城出土的白瓷注壶[1]、乌拉特前旗唐长庆三年(824年)王逆修墓出土的白瓷唾壶[2]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准格尔旗城坡古城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3]。
辽政权在与中原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于松漠草原创建了瓷窑,从而揭开了内蒙古地区瓷器生产的序幕。
目前,赤峰一带的辽窑仍是中国古代窑址分布最北的地点。
辽还以各种方式从中原输入各个窑口的瓷器,这在辽代墓葬和城址出土的遗物中都有体现[4]。
本文重点阐述第三个阶段,即内蒙古地区元代遗址出土的瓷器,力图揭示其在陶瓷考古研究、元代内蒙古的贸易发展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意义。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05N Q002)。
错金银战国牺尊沙土中挖出来的“牛”真牛
淄博·齐都文化城MUSEUM IN SHANDONG齐鲁SHANDONG错金银战国牺尊沙土中挖出来的“牛”真牛文 \ 田可可国时期,齐国都城外,一场隆重的祭祀正在举行。
一片广袤的田野上,一名中年贵族站在祭祀的供桌前,各种祭祀用的物品摆满供桌。
忽然,这名中年人手一挥,侍者怀中抱着仿牛形酒尊走到近前。
只见这酒尊四足矮短,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彩云线饰,头顶及双耳间都镶嵌有绿松石,双目圆睁。
参加祭祀的人无不为牺尊的出现而啧啧称奇,能够享用牺尊盛放的美酒,足以证明这场祭祀的隆重……战051TOURISM WORLD /“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这是史学界对战国七雄的一致评价。
而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齐国的都城,是灿烂辉煌的齐文化的发祥地。
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当时的临淄还是著名的“国际都市”。
这里经济发达,民风淳厚,从国君到平民百姓,皆好饮酒。
进入战国时期青铜范铸工艺虽然已经步入衰败期,但错金银镶嵌工艺在这时期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做为海岱之帮的齐国,齐人自古就有尚武善酒的习俗。
在齐地同时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酒具,比较著名的酒器首推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什么是牺尊?用牛形做的酒器牺尊也被称作“牺樽 ”、“牺罇 ”、“牺鐏 ”,是一种动物造型的盛酒器,多见于春秋战国和商周时期。
《说文解字》中记载:“牺,宗庙之牲也”,“牲,牛完全。
”也就是说,完整的牛称为“牲”,用做宗庙祭祀的完整的牛,被称为“牺”。
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
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不过,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
孔安国在为《尚书·微子》所作的注中是这样解释的:“色纯曰牺”。
比如“牺牛”“牺羊”分别指祭祀所用的纯色牛和纯色羊。
郑玄在为《周礼》“庖人”作注时说:“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
”古人最早驯化的六种动物称为“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猪)。
26903378_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汉代洞室墓初探
□李鹏珍1 齐溶青1、2洞室墓即地下横穴室墓,是先由地面向下挖出一条墓道,在墓道底端一侧再掏挖一窑洞式的横穴来放置棺椁等葬具的墓葬形制。
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的重要类型,最初盛行于西北地区,战国时期传播至秦,随着秦国势力的扩张传播到中原等地,两汉时期,成为中原地区最主要的墓葬类型。
就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①而言,目前已公布材料的汉代洞室墓有100余座,为探究该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本文以洞室墓为切入点,在全面搜集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其分类、特征、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发现与分类截至目前,该地区两汉时期已公开发表材料的洞室墓共128座,分别出自呼和乌素[1]337-341、北营子[2]、三段地[1]138-160、凤凰山[1]161-175、鲁家坡[1]176-178、乌兰陶勒盖[3]、西黑岱[4]、顶盖敖包[5]、巴音温都尔[6]、敖包圪台[7]、店湾[8]、巴日松古敖包[9]、召湾[1]215-152和新地[1]179-196等14处墓地。
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地区(表1)。
依据墓道差异以及筑域条件的不同,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汉代洞室墓大体可分为竖井式土洞墓、斜坡墓道(阶梯)土洞墓、斜坡墓道(阶梯)岩洞墓三种。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洞室墓不包括平地上或竖穴坑里用砖木等构筑的洞室墓。
二、特征与年代1.竖井式土洞墓,10座。
其中,新地墓地8座、呼和乌素墓地1座、敖包圪台墓地1座。
这类墓葬的竖穴与洞室之间多竖有木板或木柱相隔,有的用砖相隔。
从葬式上来看,个别墓葬为侧身屈肢葬,洞室内置单棺。
如敖包圪台M6,用子母口砖和条砖纵向立砌封堵墓室口,现存有10层,硬山式顶。
人骨保存状况差。
随葬品均为陶器。
(图1)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汉代洞室墓初探①行政区划同于内蒙古中南部,包括阴山山脉以南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以及整个鄂尔多斯市。
具体见曹建恩发表于《草原文物》2019年第1期的《内蒙古考古工作的核心内容》。
草原王国吐谷浑(八)
草原王国吐谷浑(八)作者:任玉贵解生才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3期出土文物据有关史料记载,自1982年至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针对海西州都兰县吐谷浑、吐蕃文化墓地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1982年到1985年间,青海省考古队在都兰县进行了连续4年的考古发掘。
1983年,热水血渭一号大墓的上层封堆被揭开,出土了大量的丝织文物,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其后,从1994年到199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又继续3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再次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8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香加乡莫克力沟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199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对热水乡察苏河南岸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中央电视台“新丝绸之路”栏目组,在热水乡赛什堂村哈祖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近30年来,在国家文化部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厅以及各界领导的支持下,对都兰县古墓群陆续进行了10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古墓100余座。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考古工作者们共同辛勤耕耘下,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贵文物。
发掘时间总累计约40多个月近1200余天。
参与都兰古墓群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多达100多人次。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各部门的专业人员齐心协力,各尽其责,勇于探索,为都兰县古墓群的发掘与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获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据原中国柳湾彩陶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柳春诚撰文: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集中发现了一批反映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物。
“开元通宝”铜钱币、宝花纹铜镜、漆杯、漆碗、漆盘等纯属中原汉地输入。
丝织品中绝大多数为中原汉地所织造。
仅丝织文物出土的数量巨大,有130多种不同图案,其中112种为中原汉地织造,18种为中亚、西亚织造。
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品种,有锦、绫、罗、绢、纱、缂丝等。
博物馆展柜的观众参观痕迹研究——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包头历史文物陈列”为例
摘 要:观众是博物馆的使用主体,了解观众的参观心理、参观行为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展览项目、 藏品征集、科学研究、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包头历 史文物陈列”为例,就博物馆观众参观时留在展柜上的痕迹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总结了博物馆观 众关注最多的文物类别、辅助展品类型和展陈方式,对博物馆推出观众更喜欢的展览、更耐人回味 的讲解和更优秀的教育项目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研究;参观痕迹;参观心理;参观行为
StudyontheVisitingTracesofAudienceonMuseum DisplayCases
ZhangYan1 YinYu2
(1.InnerMongoliaBaotouMuseum,Baotou,InnerMongolia014010; 2.LiaoningProvincialMuseum,Shenyang110167)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及社会各 界对博物馆工作认识的日益深刻,博物馆各项工作 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博物馆 观众也成为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1]。研究 博物馆的使用主体———观众,可以了解、明确什么样 的展览更受观众喜爱,什么类型的讲解方式观众更
易于接受,什 么 方 式 的 教 育 活 动 更 受 青 少 年 欢 迎 等等。
一、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现状 “中国的博物馆观 众 调 查 研 究 活 动 始 于 1985 年”[2],随后渐有调查报告问世,如 1987年吴卫国 先生发表的 《京津地区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杨
收稿日期:2018-08-12 作者简介:张岩(1984-),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文物、陈列展览、博物馆教育研究等。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米拉壕汉墓葬群揭取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米拉壕汉墓葬群揭取壁画的保护与修复作者:任亚云,李明华,樊再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5期摘要:鄂爾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馆藏的38幅壁画是仅揭取了颜料层的一批特殊壁画,自2010年起一直保存在博物馆里的库房,近年来由于库房环境原因,壁画颜料层疏松,病害劣化态势严重,亟须进行保护修复。
呼和浩特博物馆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于2019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成功地对这批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为今后类似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实例和借鉴。
关键词:壁画;揭取;颜料层;后期加固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5-0018-06一、引言在古代壁画的揭取保护中,仅揭取颜料层的保护方式在国内还很少,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馆藏的38幅、近23m2壁画即属于此类。
这批壁画从2010年至今一直保存在馆里库房简易文物柜架上,近年来,由于库房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空气等因素的影响,壁画颜料层愈加疏松,病害劣化态势严重,随时会有碎裂的风险,亟须对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
2019年1月呼和浩特博物馆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合作,在经专家论证方案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成功地对米拉壕墓葬群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
此次的保护修复是我中心首次对仅揭取颜料层的壁画进行保护工作,修复难度大,对技术人员的修复技艺要求高,但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内蒙古地区壁画保护工作积累了珍贵经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修复保护水平,也为今后更好地保护类似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实例借鉴。
米拉壕墓葬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东南角。
远古时期这里气候温和,地貌平坦,雨水充沛,水草肥美,有着相对独立的地理优势和极其优越的交通条件,非常适合人类生存繁衍,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战略要地和游牧民族的大本营。
《内蒙古中南部汉墓所见铺首衔环研究》范文
《内蒙古中南部汉墓所见铺首衔环研究》篇一一、引言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建筑及器物装饰的典型代表,其在古墓出土的器物上,特别是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汉墓中多有发现。
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具有象征性又带有强烈的文化寓意,通过其特征的分析与探讨,不仅可探究汉朝文化的流变与继承,同时亦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及其演进过程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结合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出土的铺首衔环实物,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二、铺首衔环概述铺首衔环是古代门饰的组成部分,其一般由铺首(门环)和衔环两部分组成。
铺首常以兽面为装饰,寓意着辟邪避凶、吉祥如意;而衔环则以环的形式串联在一起,多见于大门或其他门户设施的拉手之上。
其形象古朴庄重,独具艺术美感。
在考古发现的器物中,其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铺首衔环的发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汉墓中,铺首衔环的发现屡见不鲜。
这些墓葬中的铺首衔环,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各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这些实物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内蒙古中南部汉墓铺首衔环的特征分析(一)造型特征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出土的铺首衔环造型各异,既有兽面纹饰的铺首,也有植物纹饰的铺首等。
其中,兽面纹饰的铺首最为常见,其形象多以虎、狮等猛兽为原型进行创作,展现出威武庄重的艺术效果。
此外,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型,如草原风格的马头等。
(二)工艺特征这些铺首衔环的制作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其材质多为青铜或铁质,经过精细的铸造和打磨,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表面质感。
此外,其结构设计和安装方式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三)文化内涵铺首衔环作为古代建筑和器物的装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出土的铺首衔环,不仅体现了汉族文化的特色和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
《内蒙古中南部汉墓所见铺首衔环研究》范文
《内蒙古中南部汉墓所见铺首衔环研究》篇一一、引言铺首衔环作为古代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汉墓中的铺首衔环研究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以及汉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铺首衔环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及制作工艺,探讨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汉墓中铺首衔环的形态特征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的铺首衔环形态各异,主要以铺首衔环为门环的装饰形式。
其中,铺首部分常呈现出兽面、人物形象等,环则多为金属材质。
这些铺首衔环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通过对这些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审美和工艺技术水平。
三、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的铺首衔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铺首衔环作为门环的装饰,具有保护墓主人、驱邪避灾的寓意。
其次,从艺术角度来看,铺首衔环的造型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审美和工艺水平。
此外,通过对铺首衔环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人们的价值观。
四、制作工艺及地域特色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铺首衔环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采用铸造、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段,将铺首和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不同地区的铺首衔环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所差异,体现了地域特色。
这些制作工艺和地域特色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工艺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现实意义与保护措施对内蒙古中南部汉墓中铺首衔环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铺首衔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提供依据。
其次,铺首衔环作为古代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于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包头博物馆馆藏战国“合众宜士”瓦纽铜玺考释
包头博物馆馆藏战国“合众宜士”瓦纽铜玺为2014年底包头市征集,长1.3厘米,宽1.2厘米,高1厘米,造型古朴、简练,玺台方正,铸朱文篆书“合众宜士”四字(图1、图2)。
结合各类字书、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对此玺考释如下。
其玺文“合众宜士”四字释义如下:合,《说文解字》释为:“合口也。
从亼从口。
候合切。
”《说文解字注》进一步释为:“亼口也。
各本亼作合,误。
此以其形释其义也。
三口相同是为合。
十口相传是为古。
引伸为几会合之偁。
”《康熙字典》中对“合”字又有多种释义,如“合”为黍名、地名、州名、郡名、器名、国名,又可指地、六合,作为量词又有“两龠为合、十合为升”之说,还可通假“阖”“合”“翕”等字。
又有“相配”之意,如《诗·大雅》中有“天作之合”之语;又有“答”之意,如《左传·宣二年》中有“既合而来奔”之句;又有“闭”之意,如《前汉·儿宽传》中有“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之语。
又可释为“会”,如《礼·王制》中有“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之语,《吕氏春秋·精谕》中有“齐桓公合诸侯”之语等。
又可释为“聚”“集”之意,如《周礼·秋官·司仪》中有“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之语,《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公子即合符”之语,《吕氏春秋·大乐》中有“离则复合,合则复离”之语等。
“合”字之意虽多,但用于“合众宜士”处,会、聚、集三意更为贴切。
“合众”之意为汇聚众事物之意。
众,为众多,其可以指众多事物,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卷一百四十二》中有“乃合众村锹镢掘之”之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二百十二》中有“合众泉至分水龙王庙”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五百四十一》中有“合众荆以为火炬之名”之语等;又可以指众人,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卷一百六》中有“合众分地,计亩授官”之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三四六》中有“田心孔堂等村合众修筑”之语;又可以指众军队,如宋代胡宿著《文恭集·卷三十六》所载“合众军于泾【作者简介】刘婷,女,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研究。
博物馆寻宝记.包头博物馆的汉代黄釉浮雕神话故事陶尊
包头博物馆的汉代黄釉浮雕神话故事陶尊汉.黄釉浮雕神话故事陶尊陶尊通高22.2厘米,口径18.3厘米。
尊体为直筒形,壁微斜,子母口,平底下附三只蹲踞状的熊足。
盖隆起表面呈峰峦状,为博山式盖的变体。
通体施黄釉。
整体造型给古朴、浑厚。
最精妙的是尊体表面布满雕饰精致的浮雕,内容以升仙和长生不死为主题,以神话、祥瑞和宴乐为题材,反映了西汉后期阴阳五行、黄老思想和神话传说的广泛流行。
且内容之丰富,纹饰之繁缛,装饰风格之独特,为汉尊中仅见,是研究汉代思想、美术和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浮雕的内容分为古神话故事、瑞兽珍禽、甲胄武士、舞蹈戏乐图等,质朴传神,趣味盎然。
共29种、47图,分为六组:第一组包括玉兔捣药,神女踏浮云,西王母举臂放飞三足乌、脚旁蹲踞一只怪兽。
第二组包括两个高鼻阔眼、方口宽额的甲胄武士分立于一门的两侧,身边蹲有两只熊。
一匹天马敛翼,在悠闲地吃“龙刍”。
一雌猪翘尾竖耳作奔跑状,两头小猪崽反向奔跑作哺乳状。
一鸠奔走觅食状。
鸠者不噎之鸟,被视为大瑞鸟。
蟾蜍在汉代图画中常象征月亮。
而坐枭多绘于棺头,是守夜之瑞禽。
一肥硕独角羊作漫步状。
而双狸作翘尾顾视状。
白虎昂首翘尾,似在奔跑扑食,作为四灵之一的白虎不仅代表西方的天象,也是能吃鬼的威猛神兽。
第三组包括后羿张弓欲射扶桑树上的三足鸟,三足鸟象征太阳,又叫“阳乌”。
一蛇逶迤、体长如龙。
一独角龙,昂首勾尾作匍匐伏。
龙是四灵之一,为东方的天象。
第四组包括牛首人身、树冠人身、鸡首人身三怪。
《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牛首人身…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其右一人戴树冠,古人幻想上天有天梯,以树为梯则有建木(沟通天地的桥梁),以山为梯则有昆仑。
而鸡首人在《帝王世纪》记载“帝喾生而有神异,自言其名曰俊”。
俊在甲骨文中是鸟首人身的象形字,即帝俊。
古书中将帝王“兽格化”的例子颇多,这或许是古人用神话对氏族起源的一种解释,为研究“图腾”起源提供了线索。
第五组为神怪宴乐,身着羽装的两个怪神赤膊跣足,左者手舞足蹈,右者跽坐挥臂,作打拍伴奏状。
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
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在今内蒙古⾸府呼和浩特市⼤窑村南⼭,发现了距今七⼗万年前,原始⼈类开辟的⽯器制造场,出⼟⼤量粗笨的⽯器,还留有⽤⽕烧烤⾁⾷的遗迹。
距今五万年前,河套⼈以狩猎为⽣,继承了草原篝⽕野炊的传统,并留有烧烤熟⾷的篝⽕痕迹。
苍桑演变,到中⽯器时代,这⾥⼜出现了距今约⼀万年前的札赉诺尔⼈。
他们已能使⽤玛瑙、⽟髓等硬质⽯料制造如⽮镞等细⽯器,这些细⽯器体现了⽣产技术的进步,是欧亚草原,乃⾄北美草原的新⽣事物。
碧⽟龙尺⼨:通体⾼26厘⽶时代:红⼭⽂化来源:⾚峰市翁⽜特旗三星塔拉红⼭⽂化遗址描述:⼜俗称“猪嘴⽟龙”,为墨绿⾊软⽟制成。
龙⾝光泽,蜷曲如钩,龙⾸作猪嘴形,长吻修⽬、头颈鬣飘摇。
蜷曲中隐含着升腾,安逸中透露着威猛,令⼈望⽽敬畏。
这是⽬前发现的体形最⼤,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龙形象。
QUOTE:札赉诺尔⼈头⾻化⽯尺⼨:长20厘⽶,宽14.5厘⽶,⾼15厘⽶时代:中⽯器时代来源:呼伦贝尔市札赉诺尔矿区描述:属北亚蒙古利亚⼈种,⽣活在距今⼀万年前,制造并使⽤细⽯器,过着渔猎⽣活。
QUOTE:双⽿双⼝红陶壶尺⼨:⾼21.3厘⽶,腹径22厘⽶时代:红⼭⽂化来源:⾚峰市翁⽜特旗⼤南沟描述:扁圆卵形腹,⼀对并列的⾼颈⼩⼝,接在器腹的上⾯,中间有乳钉状东西突起,应寓意⽔乳交融。
QUOTE:⽯镞尺⼨:长2-2.5厘⽶来源:呼伦贝尔市海拉尔采集描述:在内蒙古草原地区普遍分布,是典型的细⽯器,⽤坚硬的⽯髓、⽔晶、玛瑙等制成。
平⾯作凹底三⾓形,锋端及两侧锐利,装在箭杆上⽤为⽮镝。
QUOTE:QUOTE:东胡内蒙古东部青铜⽂明的初起,相当于夏商时代的夏家店下层⽂化,但后来这⽀⽂化突然消失。
到了西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考古学所称的夏家店上层⽂化,代表了内蒙古东部草原青铜⽂明的兴旺。
夏家店上层⽂化的远源⽬前还不知道,这⽀⽂化的先民⼤约是在商周之际,进⼊西拉⽊伦河流域。
在考古学上推测,在当时内蒙古东部草原上,经历了⼀次重⼤的社会变化,即全族迁移的⼤规模战争,使⼟地改变了主⼈。
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陈列”讲解词
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陈列讲解词内蒙古博物院赵学东欢迎大家参观《远古世界---内蒙古古生物化石陈列》!古生物,顾名思义是古代的生物,但是这个古代并不是指哪一个朝代或哪一个世纪,而是指从地球上有了最早的生命一直到人类文字出现,这一时期里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我们都称之为古生物。
我们知道,研究人类自己的历史主要依靠的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物和文字,因为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将刚刚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后人便可以十分清晰地从书本里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那么,研究还没有人类文字出现以前的生物,比如绝灭的恐龙、人类的起源等等依靠的是什么呢?我们说同样依靠的是一种文字,但是,这种文字不是用纸墨笔砚书写而成的,而是依靠动植物的遗体、遗迹、遗物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而产生的,我们把这种文字就叫做化石。
那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简单地说,化石就是化作石头的意思,正像腌鸡蛋一样,我们把一颗鸡蛋放进盐水中,盐分通过水的作用慢慢渗透到鸡蛋里,久而久之,鸡蛋变咸了,但是鸡蛋的大小,内部的结构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化石也是这样,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生物不断地繁殖,又不断地死亡,死去的生物有的被埋于地下,有的暴露于地表,被埋于地下的,其遗体、遗迹、遗物,如动物的头骨、脚印、卵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等,在地下水的流动过程中,经矿物质的填充、交替和炭化作用,逐渐形成了石头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化石。
图上的这只恐龙就是这样变成化石的。
同一个时代的生物被埋在同一个时代的土壤中,远处山体上坚硬的岩石在风与水的侵蚀下变成新的土壤,又经风与水的搬移被覆盖在旧的土壤上,这些生物的子孙们又继续在上面生存,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堆积,土壤变成了像夹心蛋糕一样的地层,化石被一层层夹在其中,祖先在下层,子孙在上层。
地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地层是这本书的每一页章,化石是这一页章里的每一个文字,它记载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海生到路生的演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市上窝尔吐壕汉墓出土 釉陶樽浮雕内容试析
杨! 君 ( 包头博物馆)
! ! %&&$ 年 ’ 月,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在市南 郊麻池乡上窝尔吐壕村东约 %( ) 公里处, 抢 救性清理了两座汉墓, 墓葬为西汉晚期墓。 其中 &$*+,% 出土一件绿釉浮雕陶樽 ! , 雕刻 精致, 内容较为丰富, 题材以珍禽瑞兽及神话 传说为主, 雕刻手法细腻, 层次分明, 是一件 汉代艺术珍品 ( 图一) 。本文就绿釉浮雕陶 樽所饰内容试作分析。不妥之处, 敬请指正。 釉色泛绿。樽 绿釉浮雕陶樽 ! 釉陶器, 体为筒状, 深腹。带博山盖, 盖为子母口, 盖 周缘侧边饰一周由对顶三角形和菱形方格及 圆点组成的花纹带。樽体直口, 近沿处及近 底处各饰一周与盖侧缘相同的花纹带。中间 通体浮雕图案, 中腹部对称有二铺首衔环, 三 蹲熊足。口径 -#( $ 、 高 $# 厘米。浮雕图案 由博山、 桑树作背景, 峰峦起伏, 山峦与禽兽 错落有致, 相得益彰。所雕内容分为上古神 话、 瑞祥神兽等, 共 %& 幅图 ( 编号 % . %& ) , 可 分四组,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叙述。 第一组! 神兽! 包括九尾狐和独角羊图 案。 %( 九尾狐! 一足抬起, 回首眺望, 九尾拖 地, 其状惊恐, 站于山端 ( 图二, %) 。据 《 山海 经・南山经》 记载: “ 青丘之山, 有兽焉, 其状 如狐而九尾, 其音如婴儿, 能食人, 食者不蛊” 。 可释为它是能吃人的怪物, 吃了它的肉可避毒 邪。王褒 《四子讲德论》 : “ 文王应九尾而东夷 归周” 。 《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 “ 太平 则出而为瑞” , 是说到太平的时候, 它就出现在 世间, 显示祥瑞。这种狐狸出产在东方君子国 附近的青邱国, 是和龙、 凤、 麒麟等生物同属于 吉祥的神话动物" 。在汉代砖雕或画像里。 常有九尾狐和不死树、 三足神鸟、 捣药玉免等 同列于西王母左右, 故知其必为祥瑞之物。有
出土可以看出, 远古人类对猪是比较崇拜的。 综上所述, 图中猪的形象是作为传说中的神 兽来表现的。 &" 神牛# 立于山峦之上, 牛身上有横条斑 纹, 身体造型为侧身漫步状 (图二, $’) 。据 《山 海经・东山经》 记载: “ 空桑之山……有兽焉, 其 状如牛而虎文, 其音如钦, 其名曰车 令车 令, 其鸣自 叫, 见则天下大水” 。叙述的是空桑之山有兽, 形状象牛, 有老虎斑纹, 名叫车 令车 令, 当它出现在 世间, 世间一定会发生洪水。据 《淮南子・本经
+) , 一只位于西王母右上角 ( 图二, ", ) , 呈展 翅高飞状。它们应是西王母身边的三青鸟。 据 《 山海经・海内北经》 记载: “ 其南有三青 鸟, 为西 王 母 取 食” 。又 《 山海经・大荒西 经》 记载: “ 有三青鸟, 赤首黑目, 一曰大 ), 一曰少 ), 一曰青鸟” 。郭璞注: “ 皆西王母 所使也。 ” 据 《 中国神话传说》 : “ 三青鸟住在 昆仑山西方的三危山, 它们从三危山展翅一 飞, 就超越千里, 来到西王母所常住的玉山的 岩洞里, 从锋利的爪子下面掷下了连毛带血 的各种攫取自空中和原野的能飞会跑的动 物, 做它们那生着老虎牙齿的主人一顿可口 的肴膳! 。可见, 图中两只青鸟就是跟随在 西王母身边轮流寻找食物的。 )# 白虎! 虎首为正面, 怒目圆睁, 竖耳翘 尾, 造型呈侧身伫立之状 ( 图二, "" ) 。作为 四灵之一的白虎, 不仅代表西方的天象, 并且 还是威武、 勇猛、 骠悍的象征, 且能 “ 吃鬼” 。 在我国古代习俗就以为虎可驱除邪恶。 《后 汉书・礼仪志》 注引 《 山海经》 曰: “ 画虎于 门, 当食鬼也” 。可见画虎是用来抵御妖魔 鬼怪的, 画面中的这只虎是作为神兽或守护 神来刻绘的。 $# 双狸! 位于虎的下方, 造型呈侧身奔 跑状 ( 图二, "% 、 "’ ) 。是瑞兽之一种, 马王堆 一号汉墓出土的漆盘上亦绘有狸形 " 。 第四组! 禹化熊治理洪水 ! 包括神龙、 禹、 蹲熊、 野猪、 神牛、 神鹿图案。 "# 神龙与禹 ! 画面中神龙张口舞爪, 身 躯呈 “ -” 型 ( 图二, "* ) , 背上蹲一 “ 熊” , 即禹 的化身 ( 图二, ") ) 。据 《 山海经・海内经》 王 逸注: “ 禹治水时, 有神龙, 以尾画地, 导水所 注。应龙, 乃黄帝神龙……今乃助禹治水, 则 亦当为黄帝之任命也” 。这条神龙应该是助 禹治水的应龙。 %# 蹲熊! 熊的面部为正面, 四肢弯曲呈 躬状 ( 图二, "$ ) 。 关于 “ 熊” 有神话传说: 鲧、 禹父子为治 — (’ —
% 羊, 起坐事之” 。文中记角触之, 一下 全都明白。汉代瑞兽中的 “ 羊瑞” 或由此而 来。独角羊出现在包头汉墓出土的黄釉陶樽 上, 更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组! 羿骑马射鸟 ! 包括羿、 神马和 鸟图案。 画面为羿 ( 图二, $) 骑在奔腾的神马背 上 ( 图二, %) , 转身张弓搭箭。箭指向山峦上 一只鸟 ( 图二, &) 。这只鸟寓意太阳精魂的 化身。据 《 淮南子・精神篇》 记载: “ 日中有 踆鸟。 ” 高 诱 注: “ 踆、 猶 蹲 也, 谓 三 足 鸟” 。 《 楚辞・天问》 王逸注: “ 羿仰射十日, 中有九 日, 日中九鸟皆死, 堕其羽翼。 ” 所以有 “ 羿马毕 日, 鸟解羽” 之说。因此, 图中 “ 鸟” 是象征太 阳的 “ 踆鸟” 或 “ 阳鸟” , 为太阳之精。 羿本是擅长射箭的天神, 他接受了天帝 的使命, 降到凡间诛除恶害。 《 淮南子 ・ 本 经训》 记载: “ 尧之时, 十日并出, 焦禾家、 杀 ! 万方数据 — ’" — 草木, 而民无所食。猰貐、 凿齿、 九婴、 大风、
图一! 绿釉浮雕陶樽
万方数据
— ’% —
关九尾狐的神话传说, 在 《 吴越春秋・越王吴 余外传》 也有记载: “ 禹三十未娶, 恐时之暮, 失其制度。乃辞云: ‘ 吾娶也, 必有应矣’ 。乃 有九尾狐适于禹。禹曰: ‘ 白者吾之服也, 其九 尾者, 王者证也。 ’ ” 可见, 九尾狐在先秦两汉 时期确实作为吉祥瑞兽之物广为图画的。如 山西玉县出土的汉代铜温酒樽! 、 云南昭通出 土的汉代石棺"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都有九 漆棺# 及包头汉墓出土的黄釉陶樽$ , 尾狐的图像, 这是汉代 “天人感应” 、 “ 谶纬” 思 想在艺术上的突出反映。 "# 独角羊! 身体造型呈侧身漫步状, 独 角向后蜷曲作半圆形, 尾巴上翘 ( 图二, ") 。 它应是古代传说中的觟 (, 属神兽。据 《论 衡・是应篇》 记载: “ 觟 ( 者, 一角之羊也, 性 知有罪。皋陶治狱, 其罪疑者, 令羊触之。有 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羊本二角, 觟 ( 一角, 体损于群, 不及众类, 何以为奇?故 皋 陶 敬
& # 家畜和人, 结果被羿生擒活捉 " 。 《 淮南子・
本经篇》 : “ 羿擒封豨於桑林” 。从画面看, 这 只野猪不象吃人的猛兽。关于对灵猪的崇 拜, 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就有众多猪形装 饰品出土。河姆渡文化中出土有陶猪及猪纹
" ’ # ( # 陶缶本, 红山文化中出土有猪首碧玉龙 " , 大 " ) # 汶口文化中出土有猪彝, 从这些猪形器的
封豨、 修蛇皆为民害” 。天帝派羿佐尧治理 天下, 于是羿 “ 诛 凿 齿” 、 “ 杀 九 婴” 、 “ 缴大 风” 、 “ 上 射 十 日 而 下 杀 猰 貐” 、 “ 断 修 蛇” 、 “ 擒封豨” , 万民皆喜。上述文献记载了羿既 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又是擅长射箭的神人。 绿釉陶樽上羿骑马射鸟形象, 正是对羿射九 日功德的歌颂。 第三组! 西王母与珍禽瑞兽! 包括三足 鸟、 西王母、 玉兔、 青鸟、 白虎和双狸图案。 "# 三足鸟! 画面中一只三足鸟立于岩石 上, 翘首回望 ( 图二, $) 。据 《 山海经・海内 北经》 郭璞注: “ 有三足鸟主给使” 。是说三 足鸟专门跟随在西王母身边做各种杂事。 %# 西王母! 立于山峦之上, 头戴发饰, 面 部庄严肃穆, 身体表现出乳房。因有三足鸟 跟随在西王母身边, 所以确定此神为西王母 ( 图二, &) 。据 《 山海经・海内北经》 珂案注: “ 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 善啸, 蓬发戴 胜,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据此推断, 西王母 是一个长着豹子尾巴, 老虎牙齿, 头发乱蓬蓬 地披着, 头戴玉胜, 善于啸叫, 掌管瘟疫刑罚 的怪神。画面中西王母表情严肃端庄, 尽失 文献中描述的凶恶恐惧之像, 可见陶樽上刻 画的西王母已经人格化了。 ’# 玉兔! 画面中玉免立于山峦之上, 眺 目远望 ( 图二, () 。据 《 淮南子・览冥篇》 记 载: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 月。 ” 《 太平御览》 卷四引傅玄 《 拟天问》 中记 载: “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 所以后人常以 玉兔来象征月亮。玉兔捣药图案在汉画像中 比较多见。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 在一勾 新月之上有奔兔和跃蛙, 包头召湾汉墓出土 的黄釉陶樽浮雕中有玉兔捣药图案。绿釉陶 樽所饰玉兔与左边的太阳精魂化身— — —阳鸟 ( 图二, )) , 形成鲜明对照。阳鸟与玉兔, 喻 示着太阳与月亮, 分别代表了阳与阴, 这是汉 代阴阳五行思想在艺术上的反映。 *# 青鸟 ! 一只位于九尾狐旁边 ( 图二, 万方数据
面中禹化熊骑在神龙背上, 以示禹骑龙御天 治水成功。这就是 “ 虬龙负熊” 的神话传话。 画面寓示墓主人乘神龙登天成仙之意。在河 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三组蚌
% # 图, 第三 组 蚌 塑 图 中 " , 有人骑龙的形象与
“ 虬龙负熊” 的神话传说相吻合, 反映鲧禹治 水神话有着更古老的依据。 浮雕中的神龙形象也是作为四神之一的 青龙来雕刻的, 与对面的白虎形象遥相呼应。 这不仅反映了四神在汉代的盛行, 同时也反 映了墓主人对神兽的崇拜。 !" 野猪# 即所谓 “ 封豨” , 造型为侧身伫 立状 ( 图二, $% ) 。是长着长牙、 利爪, 力气赛 过牛的猛兽。它不但毁坏田里的庄稼, 还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