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原文: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简要概述1、译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2、注释(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3、引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的是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二、经典评析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任继愈《老子新译》)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
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
“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三十三章:尽己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原文注音】zhī rén zhě zhì zì zhī zhě míng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shèng rén zhě yǒu lì zì shèng zhě qiáng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zhī zúzhě fù知足者富。
qiáng xíng zhě yǒu zhì强行者有志。
bùshī qísuǒ zhě jiǔ不失其所者久。
sǐér bùwáng zhě shòu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白话译文】能了解别人长短善恶,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
能够知足常乐,就是富裕,能够勤行大道而恒久不息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本,能常处于道的,才能长久。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逐句译文]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是智慧),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胜人者有力(能战胜别人的人有一定的实力),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人坚强无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富裕),强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场景解释]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原文及鉴赏【导语】:知人者智【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翻译赏析
古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翻译赏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文言文《知人者智》,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了解、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始终不离本份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导读】“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则更加重要。
一个人只有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坚持不懈地推行,才能够算作真正的长久。
【解析】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
在老子看来,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数语,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
《知人者智》原文和翻译译文
《知人者智》原文和翻译译文《《知人者智》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知人者智》原文和翻译译文《知人者智》原文和翻译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2、《渤海鲍宣妻者》原文及翻译译文《渤海鲍宣妻者》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①。
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
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注】①栉:梳子(选自《后汉书》,有删改)译文: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奇异,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
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佩戴着漂亮的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
既然侍奉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及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
(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
(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
《渤海鲍宣妻者》3、《卖酒者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卖酒者传》原文及翻译魏禧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古诗知人者智翻译赏析
古诗知人者智翻译赏析文言文《知人者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翻译】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赏析】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
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任继愈《老子新译》)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
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
“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说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说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是《老子》中唯一的简直不必作注、无需翻译就可读懂的几章之一。
但你翻看几种译文,再同原文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译者其实并未真正领会到老子说这几句话的“角度”,所以他们的翻译同原文可说是“貌合神离”的。
【解说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前四句更是明白易懂,但如果你是因为这里面没有一个你不熟悉的“难字”而自以为读懂了,你就实际上并没有懂。
1、你不能凭靠词典中对“智”、“明”、“有力”和“强”这四个语词的释义来领会这四句话:因为这里正好相反,老子是在给这四个词下定义。
例如头两句:“智”,一般解释为“智慧”;“明”,一般释义为“聪明”,按说当是智慧高于聪明,可这里明显是说“自知者”胜过“知人者”,岂不是说聪明人胜过有智慧的人了?——原来,在这里,老子是要说明“智”和“明”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就是说,他是针对人们虽然懂得“明”高于“智”,但对二者的区别却不甚清楚,甚至有所误会这个情况而发的:仔细推敲一下“智”与“明”、“有力”与“强”这两对概念,你就会发现、承认,前者是标示人的能力、才干的,后者则是用以评价人的行为表现、道德品性的,二者属于不同序列,其实是不能作“量”的亦即程度方面的比较的。
所以,老子说这话的用意不是促人提高才具,而是教人要进入到道德境界。
任先生将这两句话翻译为:“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认识自己的才是明。
”是我见到的最为准确的译文。
2、这里你还必须领会到老子思考的“视角”。
很明显,老子是认为“自知”比“知人”更难,“自胜”比“胜人”更难。
就因为如此,前者高于后者。
而所以如此,乃因前者需要的是人的道德精神力量,显现的是人的道德人格水平,而后者标示的力量、水平,一般说来是属于另一领域的,并不直接同人格修养相关。
这又是因为,“知人”、“胜人”作用的方向是指向外界,而“自知”、“自胜”作用的方向是指向自身。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原文、译文、点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原文、译文、点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认识别人的才能和弱点,从而正确地运用和必要地制约、更好地开发,这称为智慧;反观自身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究竟有多大能力,最易失误的是什么,这称为有自知之明。
能够击败敌手,超越他人的功绩,这可以证明你能力卓绝;而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不良欲望、恶劣习性,超越自我,更上一层楼,才是真正的强者。
懂得安于宁静、内心满足、平安喜乐、祥和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
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险难奋勇前进的人才算有志气。
在任何情况下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迷失自己的本心,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
就算实体遭到毁灭,精神仍源远流长才是真正的生命长久。
点评:本章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叶、发展,向“内”才是根本、源头的思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
“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
《红楼梦》里有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讲的就是“知人”。
“知人”才能“善用”。
“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叫做“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则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知人”是每个人都会一点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
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
“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
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
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
古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翻译赏析
古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赏析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自文言文《知人者智》,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经·第三十三章
作者:李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古文翻译
知人者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女与回也孰与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②回?回也闻一以③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④女弗⑤如也!”——《论语》译: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好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说:“是不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 也?”[ ?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2]荃鱼者所以在鱼原文 荃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 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 兔网是用来捕兔的 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感悟 庄子以鱼、兔喻意 以筌、蹄喻言。
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 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
道德经三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三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道德经三十三章原文》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道德经》三十三章的原文。
这可是很有意思的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呀?别担心,我来给你们解释解释。
比如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是聪明,能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白。
就像我们班的小红,她知道小明喜欢踢足球,这是知人;但她更清楚自己擅长画画,这就是自知啦。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呢,能战胜别人说明有力量,能战胜自己那才是强大。
比如你们考试的时候,克服了想玩的心思,认真答题,这就是自胜。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
不是有很多钱才叫富有哦,如果你们每天能开开心心,有爸爸妈妈的爱,有小伙伴一起玩,这就是富有。
“强行者有志”,坚持努力去做事情的人是有志向的。
像每天坚持练习跳绳,不怕累,这就是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去自己的根基就能长久。
好比大树,根扎得深,就能长得久。
“死而不亡者寿”,身死了但精神还在,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像雷锋叔叔,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小朋友们,《道德经》三十三章是不是很有趣呀?希望你们能记住这些话,做一个聪明、强大、富有的好孩子!《道德经三十三章译文》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道德经》三十三章的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那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只小兔子,它总是觉得自己跑得没有其他兔子快,很不开心。
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聪明的老猫。
老猫告诉它:“小兔子呀,你不要总是和别人比,你要了解自己的优点。
你虽然跑得不是最快,但你很聪明,能找到很多好吃的胡萝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什么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什么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2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经·第三十三章
作者:李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1
《知人者智》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一篇古文,主要讲述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以及相关的内容。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
智:明察事物的能力。
指能够客观地认识、估价别人。
赏析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
“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
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
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
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
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
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
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
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
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篇文言文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
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自荐,广泛招揽人才。
成语“知人者智”便源于唐太宗决定通过自荐方法,大量吸纳优秀人才故事。
作者简介
老子,即李耳。
李耳(公元前571年—前471年)(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
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2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者简介
老子,即李耳。
李耳(公元前571年-前471年)(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
其为“老子”。
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月身孕,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关联典故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贞观之治取得的明显效果,看到了优秀人才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招纳优秀人才。
有一次,他就这个问题征询侍臣意见,说:“朕听说国家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过后必有太平。
值此国家由乱到治,天下太平,百业振兴之际,需要得到大量的贤才来使用。
我思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办法,打算让他们自己举荐,这样做你们看合适吗?”侍中魏徵回答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自知者明)。
人贵自知,陛下广开人才自荐之路,四方贤才必然纷至沓来,何愁得不到济世贤才呢?!”于是太宗决定在全国实施人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品鉴赏
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
的是坚强的意志。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
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
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
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
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
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
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
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
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
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
1.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为学翻译
3.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4.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5.国殇文言文翻译
6.知人文言文翻译
7.教子文言文翻译
8.官舟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