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方法汇总 2020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中医疾病学把人的疾病从外到里分为四个层次,治疗也就分了四种方法。

1.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如果肌肤受邪,也就是肌肤腠理出了问题,那么最好采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式,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不大,对于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这里提一个注意事项:刮痧、拔罐和按摩,这些方法不适合那些身体很虚的人,因为这些方法是通过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体里边的病走到表层,也就是通过调元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如果人本身元气就很虚,这样的治疗就会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身体太虚的人来说,需要先吃药,等到把身体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这些方法。

2.经络层面的治疗肌肤腠理的病如果往里走,就会走到经络的层面上。

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是一种气血,它没有实体,它在中医里就是指人的一种生命现象。

经脉就好比一张巨大的铁路网,必须要很畅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会造成身体出现很多问题。

人体的穴位就相当于经脉这个铁路网上的大站,是一些关键的点,穴位属于气血比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医扎针一定要扎在穴位点上才最有效。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错穴不错经”,治病之时,一定要扎在经脉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为太窄约1毫米)上当然最好,功效会最大;但如果扎错了的话,只要扎在这条经脉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针时还有个问题,有些经络分为两个层面:里支和浮支。

浮支是在体表,比如肺经,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属于很明显的浮支穴位。

里支一般不可针刺,只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活动它,这也是锻炼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拳、易筋经之类都是因循着人的里支这一规律来编排的,只有那里面的一些动作才可以打开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开【膏肓穴】。

3.五脏层面的治疗经脉里还有些继续往里走,走到五脏里,这些地方最好就采取按摩的方法。

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针就比较危险,中医有“胸脏之间,不可以妄针”的说法,就是这里是不可以随便扎针的,像这样的地方最好采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样能达到针灸的效果。

老中医看病方法

老中医看病方法

老中医看病方法老中医作为中医界的精英,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老中医常用的看病方法。

一、望闻问切法望:老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患者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是湿热内生等。

闻:老中医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身上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可能是有湿热病变。

问:老中医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

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切:老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脉搏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搏滑腻可能是湿热病变等。

二、辨证施治法辨证:老中医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对病情进行辨证。

辨证主要包括辨证类型、辨证所属、辨别虚实等。

施治:老中医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病痛。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揉捏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是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中药煎煮后,用药物的热气薰蒸患者的病部,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比如,患者腰痛可以用艾叶熏洗,患者腹痛可以用姜汁熏洗等。

四、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是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中药煎汤涂抹于特定的穴位上,让药物渗透到穴位,起到调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比如,患者头痛可以贴敷太阳穴,患者腹痛可以贴敷关元穴等。

五、食疗调理法老中医注重食疗调理,认为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合理地搭配食材,可以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比如,患者脾胃虚弱可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患者湿热内生可以多喝利尿的食物等。

老中医的看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法、辨证施治法、中药熏洗法、穴位贴敷法和食疗调理法。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治病的方法 教您不外传的八个小秘方

中医治病的方法 教您不外传的八个小秘方

中医治病的方法教您不外传的八个小秘方在没有对中医有了解之前,相信许多人认为中医非常的神秘,甚至还会觉得有点儿迷信,不过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说明我们的中医还是非常的神奇的哦!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病的方法!中医治病八法1.巧克力治咳嗽咳嗽时,药物就着巧克力一起吃,不仅容易下咽,而且止咳效果更好,因为巧克力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巧克力里的可可碱对止咳非常有效。

可可碱可以抑制迷走神经的活跃,这对慢性咳嗽很关键。

一项报告称,所有巧克力里都含可可碱,黑巧克力含量最高。

虽然准确量无法界定,但就黑巧克力而言,成年人吃2盎司(约合57克),小孩吃1盎司(约合28克)就会起效。

2.蜂蜜愈合伤口蜂蜜可以抑制大约60种细菌,同时产生较低浓度的过氧化氢,这种自由基对细菌是致命的毒药,对人类细胞却绝对安全。

蜂蜜涂在伤口表面,用敷料轻轻包扎,每天换药1—2次。

3.马蜂蜇了擦芦荟研究表明,芦荟凝胶具有抗菌性,能够消除蜜蜂刺里的毒素。

用法将芦荟凝胶反复涂抹患处,直到皮肤完全吸收为止,一天4次左右为宜。

4.蚊虫叮咬,牙膏止痒牙膏含有薄荷油,挥发时产生冷却效应,可以阻断瘙痒通过神经传输的路径。

某些人可能对牙膏过敏,所以尽量少用,一天不超过两次为宜。

5.嚼茴香籽或香菜籽助消化两者均富含高矿物质(特别是镁),可以减少气体形成,缓解肠胃痉挛。

如果消化系统一直有问题,一定要查清病因;如果只是偶尔消化不良,餐后或者在两餐之间咀嚼茴香籽(一天一匙)即可,或者一杯水加半勺茴香籽,煮5—10分钟,放凉当茶喝。

中医治病不花钱6.牛奶敷烧伤皮肤对于不太严重的烧伤,弗里德曼建议,把干净的纱布蘸上牛奶,敷在灼伤处,每次15分钟。

7.茶包治口唇疱疹急性口唇疱疹(也称为热水泡)是由传染性病毒引起的单纯性疱疹,往往分布在嘴唇及附近,一旦患病非常痛苦。

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因,都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单纯疱疹病毒。

把湿茶袋放凉后敷在患处,一小时更换一次;或用冰块敷痛处(初次发作),不仅止疼,还可以消炎;也可以用棉球蘸上牛奶,每天擦拭10—15分钟。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如下是有关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一、“以神会神”,直透深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语言外,还需要心灵沟通,故望诊之中首重望神。

望诊虽有望全身、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指纹等内容,但能否一望便知,关键是医生要有犀利的目光,“以神会神”,善于捕捉病人的眼神,直透身心,抓取第一印象。

特别是对身心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患者。

“以神会神”这种提法见于清代石寿棠《医原•望神须察神气论》,其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既称之曰神,必能以我之神,会彼之神。

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病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以捉摸。

此又以神会神之妙理也。

”说明医者在望诊时,要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瞬间,病人还未注意(有意无意之间)时,静心凝神,明察秋毫,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直视病人的目光,并通过心灵的窗户,直透病人内心深处,从而窥探并掌握病人内部病情变化的信息。

因此,望诊时要求医者用神专一,明察秋毫,善于用己之神去察他人之神,以自己的意识与病人的意识进行交会、交流、沟通,从而获得病人神的有无、衰旺,内心深处的忧伤、悲愤、思恋以及内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的真实情况等。

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富有思想、感情,当病人发现医生在注视自己时,往往会表现拘谨,有所掩饰,影响其神的真实情况。

而医生如果过于用意,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也往往容易产生主观想法,而影响了观察所得,反而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望神的最佳时机是医生刚一接触病人的瞬间,病人尚未注意、毫无拘谨、没有掩饰的时候,此时所表现的神气、内心深处的活动才最为可靠。

周老强调,这种“一会即觉”、“以神会神”的能力,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技巧之一,需要平时在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加以训练才能逐步获得。

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来看,若能从“以神会神”、洞悉细微上不断加以训练,进而发展到能“尽见五脏癥结”的水平,则起死回生、“拯黎民于水火”,完全有可能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法的八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医学家们在长期的诊断分析、治病救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中医上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就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所以说八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块宝藏。

中医学的治病八法具体内容如下:(1)清法。

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

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

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

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

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中医八法温:以温性食材祛除体内的寒冷,补益阳气及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

常用:羊肉 ,桂圆,板栗补:补气(大枣),血(猪肝),阴(银耳),阳(韭菜)四大类,补益阴阳气血,津液,适合体弱体质。

清:凉性食材(西瓜,椰子,苦瓜),清除偏热症状喉咙痛,口疮,烦躁,适合热性状态。

汗:将病邪通过发汗带出体外,食用发汗解表的食材,适合感冒/水肿状态,香菜,菊花,和:当邪气布满全身,五脏六腑,和解虚实,寒热状态,适合久病状态。

常用:甘草,大枣,半夏。

消:针对气滞血瘀等经络不通畅,化瘀散结,消食化气,适合气血不通。

常用:白萝卜,黑木耳,玫瑰。

吐:食物中毒,食之过多过急,病邪在上,则吐之,适合急救处理,方法:吐痰,呕吐,吐酒。

下:从大小便里把病邪排出去,病邪在下,则拉出。

清除体内废物,常用大黄、牵牛子、巴豆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有一套独特的看病方法,被称为“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从整体上考虑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等方面,实现治病的目的。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十二条方法,并解释其应用。

第一条:望诊法望诊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蕴。

第二条:闻诊法闻诊法指的是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例如,口臭可能表示胃火旺盛,体味重可能表示湿热重。

第三条:问诊法问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饮食等情况,来了解病人的病情。

例如,问病人是否有口渴、尿频、口干等症状,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内火旺盛的情况。

第四条:切诊法切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细、数、滑、结等不同类型,从而判断病人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情况。

第五条:查体法查体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敲击、听诊等手段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例如,通过敲击病人的腹部来判断是否有脾胃虚弱的情况。

第六条:触诊法触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触摸病人的腹部来判断是否有胃肠蠕动不畅的情况。

第七条:听诊法听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呼吸声粗重可能表示肺热,心跳声不规律可能表示心脏问题。

第八条:嗜睡法嗜睡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特殊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嗜睡情况来判断病情。

例如,嗜睡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第九条:饮食法饮食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调整病人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来改善病情。

例如,对于湿热内蕴的病人,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第十条:运动法运动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辨证、辩证诊断、辩证治疗、辩证施治、辨证施药、辩证调理、辨证用药、辨证预防。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方面。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搜集病史、观察症状、询问病情和望闻问切等方式,通过辨别病因、病位、病情、病机等,确定疾病的诊断和辨识出病情的变化,从而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诊断是根据辨证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型,进一步明确辩证治疗的方向。

辩证治
疗侧重于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和病机等,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是根据
辨识的病情进行具体治疗,包括选用中医疗法和技术。

辨证施药是指根据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
要手段之一,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用量,以达到治疗
目的。

辨证调理是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证预防是根据辩证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
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诊病常用八法

中医诊病常用八法

中医诊病常用八法中医诊病常用八法,灵活运用,可做到药到病除!云修行 2023-01-27 07:31 发表于山东土豆微信道医课堂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道医课堂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医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公众号何谓八法?所谓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一、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病邪在表的病证,然而表证又有表寒、表热虚实的不同,因此汗法的具体运用当区分具体情况。

辛温发汗法:适用于表寒证;辛凉发汗法,适用于表热证。

但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和兼挟病证等复杂因素,治疗上又有滋阴发汗法,适用于外感兼阴虚的病人;助阳发汗法,适用于外感兼有阳虚的病人,此为补益解表法。

还有化饮解表法,理气解表法等等。

前者用于外邪挟内饮,后者适用于外邪挟气滞之证。

这些变化的汗法,皆为发汗法与其它治法相结合的治病方法。

二、吐法吐法多用于病情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积滞在上焦或中上焦的实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胃脘不化,恶心欲吐或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

由于邪有寒热之分,以及正气未伤、正气已伤的不同,因此吐法的具体运用是:1. 根据病情可分别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的吐法。

2. 实证吐法:涌吐痰食法及涌吐风痰法,皆用于痰涎壅盛的闭证。

如痰涎宿食,填塞上脘,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及中风痰壅之证。

3. 虚证吐法:多用于虚人痰涎壅盛之证。

4. 缓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而又必须采用吐法的病证。

三、下法下法主要适用于里实证。

里实证有寒、热、水、血、痰、虫,以及新、久、缓、急等不同,因此下法有以下几种:1.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

中医的五大主流疗法

中医的五大主流疗法

御医济世堂调养的五大主流疗法我国中医博大精深,自古流传着很多防病治病的方法。

御医济世堂根据客人的状况适当调整运用针、灸、罐、药、推拿中医的五大主流疗法为客人调养身心,平衡代谢缓解亚健康。

一.针。

针的作用:就是依据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后,医生用“毫针”等针具刺入经穴以达到调理、治疗的目的。

针疗是侵入性疗法,需要专业学中医的医师才能操作,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意外。

御医济世堂特聘已有二十多年针灸经验的御医第八代传人济世堂第六代传人亲自用针。

二.灸。

灸的作用:是和针并称“针灸”的传统中医疗法,是通过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渗透到腧穴,疏通经络,达到治病养生的疗效。

现代人对于灸的认识远没有针广泛,实际上灸是一种简单经济的中医疗法,灸疗是五大疗法中唯一具有药理和物理相结合的综合作用的疗法,应该被大众所普及。

古人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需灸之。

”充分说明了灸的作用。

三.罐。

罐的作用:活气血、散寒邪、止痛消肿的治疗功效,一种是火罐,依靠点火消耗罐中的空气,从而使罐中的气压低于所扣部位皮肤内部的气压;一种是抽气的罐,依靠抽气排空罐中的空气,从而也使罐中的气压低于所扣部位皮肤内部的气压。

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对美体方面的丰胸、减肥等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也是一种物理做用的疗法。

御医济世堂更是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为目的,针对脏腑在皮肤外的反射俞穴同时点按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调理脏腑,排除体内寒湿毒素,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

四.药。

药的作用:就是利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病养生健体。

是单纯的药理疗法。

以俞穴给药不增加任何脏腑的代谢负担。

不吃药胜过吃药。

五.推拿。

推拿的作用: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推拿手法的基本作用: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调整脏腑 3.理筋散结 4.正骨复位。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望诊:中医通常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变化。

2. 闻诊:中医借助嗅觉来辨别患者身上的气味,如口臭、体味等,以判断病情。

3. 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症状、病史等来分析疾病原因和性质。

4. 切诊:中医通过按摩、抓捏等方式触诊患者的皮肤、肌肉、脏腑等,来了解病情和判断疾病的发展程度。

5. 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以上四种方法综合运用,相互印证,得出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6. 按摩推拿: 中医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功能。

7. 针灸疗法: 中医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疾病状况。

8. 中药治疗: 中医使用草药、植物、动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药物,通过服用或外敷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9. 气功调理: 中医通过气功练习,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来调整
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健康水平。

10. 食疗: 中医通过饮食调理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
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11. 推拿按摩: 中医通过特定的推拿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恢复身体功能。

12. 合理作息: 中医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过程。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采用针灸、药物、拔罐、推拿、体表穴位刺激、饮食调养、气功、心理疗法等方式,综合运用来处理疾病的一套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因、病机、病位及机能失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计划。

2. 针灸:针灸是用特殊的金属针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药物:药物是指使用中药、西药、生物制剂等,通过口服、注射、外敷等方式,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拔罐:拔罐是一种千年传承的治疗方法,它将特殊的穴位刺激,吸引病人体内的湿液,以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特殊的手法及节拍,把推拿油抹在病人体内的部位,从而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6. 体表穴位刺激:体表穴位刺激是指在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上,用手指或特殊器械等外力,施加刺激,以改善身体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 气功:气功是指一种以呼吸为基础的身体调节和锻炼方式,通过调节深浅呼吸、改变身体姿势及调节肌肉紧张度,从而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9.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指一系列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以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以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看病中,有许多特有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将介绍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第一条:望闻问切中医看病的第一步是通过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方法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声音;问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方式来判断病情。

第二条:辨证论治中医看病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中医将疾病分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湿热痰浊等不同的证型,并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三条:因势利导中医强调因势利导,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来调整治疗方法。

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采用温热的治疗方法来增强患者的阳气;而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采用清凉的治疗方法来清热解毒。

第四条:以药物为主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

中药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药有着独特的药性和配伍规律,可以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五条:以食疗为辅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种方法是食疗,即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食疗注重药食同源,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推荐相应的食物。

比如,患有消化不良的人可以适量食用姜、蒜等温热食物来促进消化。

第六条:以针灸为辅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种方法是针灸,即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疗法既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以用于健康的保养。

第七条:以推拿为辅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种方法是推拿,即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舒缓肌肉的紧张,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

第八条:以气功为辅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种方法是气功,即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老中医看病方法范文

老中医看病方法范文

老中医看病方法范文
一、辩证施治
中医最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就是辩证施治,指的是中医用同一药物对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用法。

辩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来治疗,不同的病人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变通调配,这就是辩证施治。

二、局部治疗
在治疗疾病上,中医更强调的是局部治疗,也就是只对病变部位给予治疗,而不是对整个身体进行治疗。

局部治疗有若干种方法,比如针灸、拔罐、按摩等等,都是有效且值得推广的疗法。

三、内服外用
中医也鼓励病人及时服用药物和拔火罐,这种方式能够辅助中医治疗病人,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拔火罐的作用是利用抽吸力使皮肤深层的肌肉层中充血的组织和病理改变的组织疏松,从而调节血液循环,达到疗效。

四、调养饮食
中医一直相信,饮食也是调节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医也会向病人提供调养饮食方面的建议。

中医建议,要有节制地吃东西,注重营养平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能够有效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

总之,老中医看病方法以辩证施治为核心。

中医看病歌诀大全

中医看病歌诀大全

中医看病歌诀大全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它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综合防治”。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强调人的整体性与平衡性,不仅医治疾病,还注重预防保健,被称为“治未病”的医学。

中医看病歌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看病歌诀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问证法问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基本方法。

中医师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问证法分为四个方面:(1)病史:包括病情发生的时间、病程长短、治疗过程等。

(2)主诉:病人的主要不适症状。

(3)症状:包括躯体感觉、体征和生理指标等。

(4)舌苔和脉象:舌苔和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和脉象,判断其气血阴阳平衡情况。

2.望诊法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望苍天、望地气、望人宜、望病色、望舌象等方面。

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神情、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和辨证。

3.切诊法切诊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切脉、卫气、关节、立光等,通过触摸、按压、摩擦等方式,探寻病人的脉象、疼痛部位、肌肉张力等信息,判断病情和辨证。

4.闻诊法闻诊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闻气、闻声、闻味等方面。

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咳嗽、打呼声音、闻病人的口气、排泄物等,判断病情和辨证。

总之,中医看病歌诀大全包括问证法、望诊法、切诊法、闻诊法等方面。

中医师必须掌握这些歌诀,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师还应该注重病人的心理和整体状态,全面治疗疾病,提高病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一)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一)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一)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中医是我国传统的独特医学体系,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独具特色。

以下是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分别介绍了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1.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象、肢体等,来判断病情。

望诊能直观地反映出体内的疾病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闻诊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中医师能判断出疾病类型。

比如,体味的改变往往与内脏病变有关,闻诊可帮助中医师了解病情。

3.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详细询问症状、病史等信息,以确定诊断。

问诊包括主诉、病史、现病史、家族史等方面的问题。

4. 切诊中医师通过按摩、按压等手法刺激穴位,观察其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及部位。

切诊有助于中医师进一步了解体内的状况。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中医师能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的变化以及疾病的性质。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6. 针灸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7. 草药中医常采用草药煎煮汤剂,通过草药的活性物质对疾病进行治疗。

草药的选择与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有关。

8. 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9. 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来疏通经络、疏散寒湿、活血化瘀的疗法。

10. 拍打拍打是通过手掌拍打、敲打等方式来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 促进血液流通,调理气血。

中医常使用中药制剂或者中成药来治疗疾病,因为中药的疗效比较温和,且对一些慢性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2. 起居调摄起居调摄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疗法,通过调节饮食、睡眠、运动等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起居调摄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总之,中医看病过程中综合运用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等方法,结合针灸、草药、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能够有效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请大家注意,在使用以上方法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平衡全身的阴阳五行,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而在中医治疗中,八法是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病的八法。

一、解表法当病人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象外的早期症状时,中医普遍采用解表法治疗。

解表法主要通过发汗使体内邪气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常用的解表法包括汗法、泻法以及通过汤、丸、散等中药剂型进行治疗。

二、清热法清热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如高烧、咽喉发炎等。

清热法可通过清热药物的使用,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火气,达到解毒清热的效果。

清热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清热降火法、清热解毒法等。

三、泻下法泻下法是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当病人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泻下法通过通便、润肠,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湿气、毒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清肠胃、宽中通腑的目的。

四、利水法利水法是中医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尿、排尿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达到行水利水的目的。

常用的利水方法包括舒张血管、调整水盐平衡等。

五、攻下法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肝胃失调、积食等症状。

攻下法通过刺激肠胃,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积食,达到通肠利便的目的。

常用的攻下方法包括灌肠、泻下等。

六、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如寒疮、胃寒等。

温里法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帮助病人温养内脏,达到温里行寒的效果。

常用的温里法包括温药法、灸法等。

七、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液循环不良、淤血等症状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帮助病人排解体内的瘀血,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捏按疗法等。

八、祛痰法祛痰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祛痰法通过使用祛痰药物或针灸疗法,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痰湿,达到祛痰的效果。

常用的祛痰方法包括吐痰法、化痰法等。

总结: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疗疾病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八法”。

这些“法”包括辨证、辩证、辩证、辩证、辩证、辨证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法”。

一、辨证中医治病的第一步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症、体质、脉象等,分析病情,确定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

只有准确地辨证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二、辩证辩证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以及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分析疾病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判断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辩证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病机,不断深入和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疗效,及时判断病情的变化,确认疗效的证据,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需要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辨证是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进行分析,确定治疗的目标和重点,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辨证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病史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回顾,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治疗积累经验和知识。

辨证需要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方案、药物等进行评估和总结,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七、制定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方案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必须根据病情、体质和临床经验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要全面考虑诊断、辨证、辩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法和疗程,确保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是为了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临床经验,设计出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给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老中医专家看病技巧

老中医专家看病技巧

老中医专家看病技巧
老中医专家看病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听取病人病情:中医治疗非常注重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病史,因此在看病时要仔细听取病人的病情表述。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
人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2.观察病人舌苔:中医看舌苔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舌头可
以反映消化道、肝脏、大肠等器官的情况,苔色、苔厚、苔腻等都可
以反映不同的病情,因此在看病时应该观察病人舌苔的颜色和状态。

3.查看病人脉搏:中医看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和血管情况。

通过检查脉搏的形态和节律,可以确定病人体内的脏腑运作是否正常,从而对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4.综合分析:中医看病非常注重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苔、脉
搏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在治疗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各
方面的因素,从而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看病要注重病人的个体特点,多方位进行观察、分析
和诊断,在治疗上也要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
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看病方法汇总122种辩证思维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
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