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方近现代文化 文艺复兴-PPT

第三章西方近现代文化   文艺复兴-PPT

第三章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一节文化大变革的滥觞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城市经济与现世享乐·对古典文化的再发现·政治的分裂;教会威信降低·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Renaissance)

A.中世纪The Middle Ages,The Time Between

古罗马的辉煌——“宏伟即罗马”如今复活罗马文化的自信与希望中世纪:二者之间伤心的插曲

B文艺复兴(Renaissance)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欧洲文学、艺术、科学运动

是新兴资产阶级以古典文化(古典艺术风格、拉丁文风)为借鉴,在继承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以适应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导演出历史新场面的需要。

文艺复兴既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又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

人文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

2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异同

(1)A. 历史观的不同B. 对古典文化的态度C. 看待人和宇宙的不同态度D. 各自的重心

具体的不同

A.文艺复兴:古罗马的辉煌与基督教罗马时期的黑暗

中世纪:异教徒时代的黑暗与基督降生后的光明

B. 文艺复兴:古典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中世纪:将古典文化随意地融合在基督教信仰体系之中

C.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超自然主义

D. 文艺复兴:语言文学、艺术、史学中世纪:神学

(2)相同之处

宗教性;古典的神话和象征融合基督教传统

3.人文主义的特点

A人性的解放

用人性反神权;用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用理性反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B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想运动,是人类社会某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而人文主义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思想模式以及相关的观念。

人文主义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发生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基本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指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相对立的人文学科,即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

二是指关于“人”的学说。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1 建筑、绘画与雕刻

早期:乔托

艺术上的文艺复兴之父:马萨奇、布鲁奈列斯奇、多纳太罗波提切利

盛期: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提香

佛罗伦萨大教堂1420-1446布鲁内列斯基圆顶直径达140英尺

2文学

文学三杰: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歌集》-十四行诗;薄伽丘《十日谈》

莎士比亚L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拉伯雷《巨人传》

3、政治学与哲学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笛卡尔《哲学原理》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绪论 一、思考 1、现代建筑的地位 2、近现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 原因、过程、结局及其影响 3、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4、现代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 二、背景 1、历史背景 1)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2)资产阶级革命:克服封建传统教条,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2、建筑领域背景 1)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结果 2)建筑思潮开始转变: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三、近现代建筑史断代及发展线索 世界史划分: 近代史1640 英国资本阶级革命 1871 法国巴黎公社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17 俄国十月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第一阶段----复古主义思潮时期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 ·建筑上的复古主义思潮: 法国:古典复兴,英国:浪漫主义,美国:折衷主义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计思想的大量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2、第二阶段----新建筑运动的初期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两大策源地 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美国: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 ·两大倾向 浪漫主义(英):保守 工业革命---万恶之源---中世纪田园风光 理性主义(德):理性 工业革命---工业化---标准化、大量化 3、第三阶段----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多种流派:野兽派、主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意大利理性主义、构成主义 ·四个大师 格罗庇乌斯Groupius 德国 密斯Mies 德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法国、瑞典 赖特Wright 美国 ·建筑理论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古典主义 2、解构主义 3、有机建筑 4、包豪斯 5、工艺美术运动 6、表现派 7、德意志制造联盟 8、古典主义 9、芝加哥学派 10、粗野主义 11、密斯风格 12、帝国风格 13、草原式住宅 14.、风格派 15、CIAM 16、国际式 17、雅典宪章 18、浪漫主义建筑 19、典雅主义 20、新陈代谢派 21、功能主义 22、高技派 23、“净化”建筑 24、先浪漫主义建筑 25、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26、理性主义建筑 27、后现代主义 28、“装饰即是罪恶” 29、西塔里埃森 30、贝瑞 二、简述<答>题: 1、如何理解“少就是多”的内涵和意义 2、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反应了设计人什么样的观点?简要评述其观点。 3、简要论述你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看法。

4、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简述风格派建筑的特点和意义。(或)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谈谈风格派艺术是怎样把握绘画、雕刻和建筑的 5、在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密斯、柯布西耶与阿尔托、赖特的作品既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 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简述这些不同及意义。 6、简要论述现代建筑在空间方面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及意义。 7、简要评价本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现象。 8、简述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的空间布局手法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9、简述风格派、构成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10、简述密斯凡纳德罗在设计中如何处理结构、空间、形式的相互关系。 11、简要评述一下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 12、简述“ARCHIGRAM”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归纳其基本的指导思想。 13、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从“板式”建筑逐渐转变为“塔式”建筑的原因何在。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 新陈代谢派 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建筑观。 2.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Brutalism)亦译“野性主义”或“朴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盛行于欧美和日本的建筑设计潮流,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这个潮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形式层面上,粗野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设计风格,强调表现现浇混凝土的沉重、毛糙和粗鲁的质感,夸大那些沉重的混凝土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从理论层面,粗野主义正式得名于 1954 年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 & P. Smithon)提出的“新粗野主义”概念,史密森夫妇系统地阐述了粗野主义的理论主张,即建筑的美应以“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暴露它(房屋)的服务性设施”。史密森夫妇的粗野主义理论实际上是经典现代主义思想的延续和重申。粗野主义的代表性建筑为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 3. 典雅主义(Fornalism) 亦译“形式美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新复古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典雅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P.Johnson 1906~)、斯东(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amasaki,1912~)。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整理

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的重大变化却 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补充: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城市中的盲目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尤其以大城市最为突出,相应的农村人口数量便不断减少。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中、土地私有制、工厂盲目建造、城市建设无计划性,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低下,城市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状态(如19世界的英国伯明翰),既不能顺利的发展生产,又不宜居住。) 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1.时间: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 和折衷主义 2.复古思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过去的历史样式, 是企图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3.(一)古典复兴 ※时间: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P4)。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ARCHITECTURE)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ACHITECTURE 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and?Crafts?Movement): 亦称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 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van?de?Velde)、霍尔塔(Victor?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School): 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 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 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 德意志制造联盟: 在沐迪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重点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概述西方近现代建筑 转折——从古代到现代 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生背景: 1、许多传统建筑类型如教堂、宫殿、城堡、府邸等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现代建筑正处于建造盛期,工期紧迫,讲求效率和经济性; 2、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方法应运而生,必然导致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 现代建筑的萌芽 1、世界博览会建筑 1851年由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 1889年由法国铁路桥梁工程师埃菲尔为巴黎博览会设计的埃菲尔铁塔(博览会的机械馆就布置在铁塔后面,是一座空前的大跨度建筑,长420米,跨度达115米,四壁全为大玻璃) 标志着20世纪建筑历史的到来,即现代建筑的诞生。 2、工艺美术运动 代表人物为莫里斯和拉斯金 1859~1860年间由魏布设计的莫里斯自宅“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作。红屋平面布置按功能要求呈“L”型,不加粉刷,大胆摒弃了传统贴面的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3、新艺术运动及其影响 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是欧洲真正改变建筑形式的信号。其目的是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这一派的建筑师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主要成就是室内装饰,建筑外形较简洁,常有花饰。

典型的例子是霍尔塔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装饰的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繁荣生长的草木的形状曲线,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莫不如此。 人物:西班牙建筑师高迪,作品具有强烈的怪诞性,带着神秘的朦胧感 代表作: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玩偶)、圣家族教堂(“玉米棒”,建造了110多年至今仍未完工) 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1895年瓦格纳出版了《现代建筑》一书,指出新材料、新结构必将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路斯认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是依靠本身的形体之美而不是依靠装饰”,代表作为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建筑完全没有装饰。 贝尔拉格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的质感,他设计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采用了新颖的结构。 老沙里宁设计的赫尔辛基大火车站以简洁的形体和灵活的空间组合为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赖特的“有机建筑”和草原式住宅 赖特自称自己的建筑为有机建筑:“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在这里,局部属于整体,整体属于局部;在这里,材料和目标的本质、整个建筑活动的本质都像是必然的事物一样,一清二楚……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它给环境增添光彩,而不是损坏它。” 其代表作为流水别墅、罗比住宅(草原式住宅) 5、芝加哥学派与摩天楼 19世纪70年代兴起,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提纲

近现代建筑 转折——从古代到现代 现代建筑运动的产生背景: 1、许多传统建筑类型如教堂、宫殿、城堡、府邸等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现代建筑正处于建造盛期,工期紧迫,讲求效率和经济性; 2、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方法应运而生,必然导致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 一、现代建筑的萌芽 1、世界博览会建筑 1851年由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 1889年由法国铁路桥梁工程师埃菲尔为巴黎博览会设计的埃菲尔铁塔(博览会的机械馆就布置在铁塔后面,是一座空前的大跨度建筑,长420米,跨度达115米,四壁全为大玻璃) 标志着20世纪建筑历史的到来,即现代建筑的诞生。 2、工艺美术运动 代表人物为莫里斯和拉斯金 1859~1860年间由魏布设计的莫里斯自宅“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作。红屋平面布置按功能要求呈“L”型,不加粉刷,大胆摒弃了传统贴面的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3、新艺术运动及其影响 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是欧洲真正改变建筑形式的信号。其目的是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这一派的建筑师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主要成就是室内装饰,建筑外形较简洁,常有花饰。

典型的例子是霍尔塔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室内。装饰的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繁荣生长的草木的形状曲线,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莫不如此。 人物:西班牙建筑师高迪,作品具有强烈的怪诞性,带着神秘的朦胧感 代表作: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玩偶)、圣家族教堂(“玉米棒”,建造了110多年至今仍未完工) 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1895年瓦格纳出版了《现代建筑》一书,指出新材料、新结构必将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路斯认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是依靠本身的形体之美而不是依靠装饰”,代表作为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建筑完全没有装饰。 贝尔拉格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的质感,他设计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采用了新颖的结构。 老沙里宁设计的赫尔辛基大火车站以简洁的形体和灵活的空间组合为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赖特的“有机建筑”和草原式住宅 赖特自称自己的建筑为有机建筑:“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在这里,局部属于整体,整体属于局部;在这里,材料和目标的本质、整个建筑活动的本质都像是必然的事物一样,一清二楚……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它给环境增添光彩,而不是损坏它。” 其代表作为流水别墅、罗比住宅(草原式住宅) 5、芝加哥学派与摩天楼 19世纪70年代兴起,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库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7世纪后期,佩罗(Claude Perrault)提出了一种关于绝对美(客观美)和臆想美(主观美)的理 论,以此来质疑维特鲁威的比例体系。 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古典主义,建筑上的代表是古罗马建筑规范即维特鲁威 (Vitruvius )的经典教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规范得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佩罗为维特鲁威著作所作的注释中,佩罗对于维特鲁威及其后继者的建筑美学原则进行了攻击。他最主要的攻击点是有关比例的概念。 对于佩罗来说,比例并不像以前建筑理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自然的法则,因此人们也没有办法感觉到它所具有的标准性,它仅仅是建筑师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是由 习惯和传统所决定的。如此,则比例反过来变成为了某种经验主义的概念,其结果是,所有以前的建筑理论的核心问题都将受到质疑。 2、借助于奔放的想像力,皮拉内西(G . B. Piranesi)的罗马及其废墟的蚀刻画,以及 以监狱为题材的一系列绘画,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通过将建筑还原为原始棚屋,劳吉尔神甫(Abb e Laugier)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受卢梭的伦理观影响,劳吉尔神甫在他的论文《论建筑》(1753年)中提出了一种通用的“自然”建筑艺术,一种由四根树杆支撑坡顶的质朴的“原始棚屋”。劳吉尔认为,最初的棚屋体现了所有的结构逻辑。 4、布隆代尔的学生部雷和勒杜把建筑还原为基本几何形体,几乎抛弃了所有的装饰。 不同的是,部雷(Bouii e)试图通过宏伟的纪念碑形式的纯几何体来制造敬畏和 肃穆的感觉,而勒杜(Ledoux)则沉湎于卢梭的平等理念,以及田园式的、分散的乌 托邦理想。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文档

外国近代建筑史 一、近代建筑现象 1.复古主义古典复兴希腊复兴: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勃兰登堡门 罗马复兴:雄狮凯旋门,巴黎万神庙,美国国会大厦 浪漫主义哥特复兴:英国国会大厦(国家浪漫主义)曼切斯特市政厅 折衷主义:巴黎歌剧院 哥伦比亚博览会——折衷主义建筑的大检阅,使新建筑思潮受到打击。 贡献:说明现代建筑使十分必要的,要发展现代建筑必须树立一个靶子,先推翻复古主义。 2.初期功能主义 背景: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出现。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上能够比较自由,因而影响到形式上的变化。能从功能出发,但是对功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代表作: 帕克斯顿水晶宫新材料:铁,玻璃,木的运用 新方式建造:模数制(以玻璃的尺寸) 缺点:将铁作成拱,没有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 意义:低成本,高效率,开创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拉布鲁斯特图书馆巴黎国立图书馆: 地面与隔墙全是铁架与玻璃制成,这样既可以解决采光又可以保证防火安全。 埃菲尔铁塔(328m):高架铁结构,突破古代建筑高度。 机械馆:四壁为大片玻璃,结构上首次使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贡献:主张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让建筑师看到铁,玻璃在建筑中的作用示范,提倡了建筑要走工业化道路展示了建筑的出发点是功能这一基本原则。 二.前现代建筑活动 1.工艺美术运动: 19世纪下半叶,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在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莫里斯红屋: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2.新艺术运动 比利时霍尔塔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新艺术运动的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的草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苏格兰麦金托什格拉斯哥艺术学校 强调去除装饰,注重体量组合 德国青年风格派奥别列去和贝伦斯 奥地利瓦格纳 书:《现代建筑》1895 作品:维也纳储蓄银行内部采用现代造型巴西利卡的空间类型 教授:培养学生,“分离派” 路斯“装饰是罪恶”ornament is crime 去掉装饰就是现代精神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 叶涛涛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绍,中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复习线索 备注栏色彩表示如下: 红色为重中之重,要求掌握建筑现象的时间、思想源泉、基本主张、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了解其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特征,明确其在建筑史上的意义与作用。能绘出代表作品的简图。橙色为重点,要求掌握建筑现象的时间、思想源泉、基本主张、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了解其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特征,明确其在建筑史上的意义与作用,能识别其代表作品。 黄色为普通知识点,要求掌握建筑现象的时间、思想源泉、基本主张、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了解其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特征,能识别其代表作品。 灰色为了解项目,要求掌握建筑现象的时间、思想源泉、基本主张、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能识别其代表作品。

●民众会馆(Maison du Peuple, Brussels, 1897)●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 ●魏玛应用艺术博物馆方案(Design for a Museum of applied arts, Weimar, 1903-04)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剧院(Theatre at the Werkbund Exhibition, Cologne, 1914) ●家具、书籍装帧、服饰等设计 法国: 吉马特(Hector Guimard): ●卡斯德尔?贝朗歇连栋住宅,巴黎,1894-1898(Castel Beranger, Paris) ●科利奥特大厦(Maison Coilliot, Lille, 1897) ●巴黎地铁车站入口(Entrance to the Porte Dauphine, Metro Station, Paris, 1900) 英国: 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与格拉斯哥学派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1898) 德国: 德国的新艺术运动也称青年风格派(Jungendstil)贝伦斯(Peter Behrens): ●自宅(Own House, Darmstadt, 1901) 奥别列去(Joseph Maria Olbrich),奥地利建筑师 ●路德维希展览馆(Ernest Ludwig House, Darmstadt, 1901) ●婚礼塔(The Wedding Tower, the Exhibition Hall, Darmstadt, 1905-08) 奥地利: 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 瓦格纳(Otto Wagner):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The Post Office Saving bank , 1905) 霍夫曼(Josef Hoffman): ●斯托科勒特住宅(Palais Stoclet, Brussels, 1905-1911) 奥别列去(Joseph Maria Olbrich):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Secession Building in Vienna, 1898-99) 荷兰: 贝尔拉格(H. P. Berl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