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华巴洛克保护与开发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哈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哈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哈尔滨道 外 区 的中华 巴洛 克建 筑记 载 了哈 尔 滨
从渔村一步步发展 成为 国际化大都市 的全过 程 , 载 记 了哈尔滨现代 中国工商业发 展 的历 程 。 体现 了 中华 文 明大胆 引进 、 兼容并包 的潜质 , 彰显 了中华 民族在殖 民 条件下 的伟 大抗 争和发展 。在 哈尔 滨的发展 历程 中, 今天还 能让我们切 身体会感 受的就 是这些 建筑 , 多 很
建筑文化 , 而达到发掘建 筑背后那 段不 寻常 的历史 从
的 目的 。
4 结 语
近年来随着 我国体 育事 业 的快 速发 展 , 各种 赛事 的级别不 断提高 , 体育场 馆基本 建设水 平 的要 求也 对 逐渐提高 。文计 方案 和水力计 算 的逐 条分 析 , 简要 阐述了大型体育 场馆 的生 活排水 系 统设 计 工作 的一 种思路 和方法 , 为我 国体育 事业 的发展贡 献 自己的一
2 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2 1 历史 的见证 .
哈尔滨是随 着 中东 铁 路建 设发 展起 来 的年 轻 城
市, 在短 短一个世纪 的时间里 , 城市建设便达到较高的 水平 , 独具 特色 的建筑 形成具 有哈尔滨 特色 的美丽 风 格 和独特文脉 , 哈尔滨 堪称 一座 [聚世 界各 国建筑 文 化 的展览 馆。哈尔滨 的建筑 , 于研究 寒地 建筑 与城 对 市史学研究 均有深远意义 与学术价值 。 道外 区拥 有保 留面积 最 大的 中华 巴洛 克建 筑 历 史街 区 , 这些老建筑 不仅 承载着 哈尔滨特定 的建筑 文 化 , 记录了哈尔滨 开埠之 初老道外 商贾 云集 的历 史 更 风貌 , 不可多得 的历史 和文化旅 游资 源。随着 中华 是 巴洛克历史 风貌街 区改造 进程的加 快 , 如何 将旅游 发

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探究

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探究

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探究作者:赵健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8期摘要:哈尔滨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建筑的独特之处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主要就哈尔滨的历史建筑风格、意义以及当前现状等方面谈几点个人意见,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哈尔滨;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63-02一、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哈尔滨在全国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

一百年前的哈尔滨只不过拥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渔村,人们对哈尔滨的认识与一条铁路密切相关,那就是中东铁路,俄罗斯人成为哈尔滨的第一批移民,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也从1904年哈尔滨火车站的竣工拉开序幕。

俄国人计划将哈尔滨建设得像莫斯科一样美丽,中央大街这条亚洲最长的步行街几乎囊括了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各种欧陆风情建筑。

正是这些建筑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源源不断地迁居哈尔滨,使哈尔滨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哈尔滨就是犹太人的诺亚方舟,当异域的物质与文明沿着铁路与河道向这里弥散的时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教堂是各侨民的精神家园,每天早晨教堂的钟声都会成为哈尔滨第一个声音。

这就是哈尔滨的历史,从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很多,虽然历史不算长但这一百年的历史很精彩,有着不可代替的文化。

二、哈尔滨建筑风格第一,中华巴洛克式风格建筑是一种以繁琐装饰著称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结合了西方以及中国的独特风格。

第二,折中主义风格建筑是西方国家较为喜欢的一种建筑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建筑师将历史上优秀的建筑风格的特点融合,体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情趣。

第三,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要运用了欧洲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建筑。

第四,现代风格建筑在二十世纪后期逐渐形成了简洁独特的风格体系。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期,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商港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哈尔滨开始兴建许多新的建筑,其中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尖顶、壁柱和拱门等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翘角和琉璃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 正文2.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股强烈的西化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

由于哈尔滨位于较为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考量,这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凝聚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又与当地气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哈尔滨的发展壮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也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历史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2.2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特征一、异国风情的外观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如复杂多变的线条、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等,给人以奢华、精致的感觉。

二、尖顶和圆顶的搭配。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尖顶和圆顶的结合,这种设计既展现了欧式建筑的尖锐和立体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润和神秘感。

三、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更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历史渊源“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最早出现在哈尔滨,其产生与哈尔滨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尔滨作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经历了俄国扩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而在中国国内,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则与当时国内外建筑风格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特征1. 建筑外观独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上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拱门、立柱、雕花等。

这些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外观既典雅古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装饰雕刻讲究细节“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雕刻十分讲究细节,从建筑门窗、立柱到墙面装饰等各个部分都精心雕琢。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让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3. 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结构科学合理是其得以保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华丽,但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考验。

4. 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成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一些新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元素,而在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则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设计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影响1. 文化影响“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哈尔滨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的象征。

小述中华巴洛克建筑之哈尔滨

小述中华巴洛克建筑之哈尔滨

小述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之哈尔滨巴洛克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兴盛于17世纪,进入18世纪后,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其它地区在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巴洛克艺术不是宗教的发明,但是它为教会服务,被教会利用,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建筑代表了17世纪的建筑风格,在意大利语中,巴洛克意指“畸形珍珠”,其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应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整体多取曲线,常穿插曲面与椭圆空间。

其主要特征是放荡不羁,极尽奢华,巴洛克建筑纹样形式夸张,其里满满的装饰着壁画雕塑,带给人们丰富多变的视觉享受。

因此,从罗马发端后,随之即传遍欧洲包括俄罗斯,更远达美洲。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开埠百年,包容、开放是中国年轻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一以贯之的风格,哈尔滨是一座异域文化深厚的城市。

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民族的建筑特别是众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同现代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形成独特的哈尔滨建筑风格,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词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建筑学院博士生刘松福介绍说,“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既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在这个曾经汇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图 1 历史上的东兴顺旅馆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原“东兴顺旅馆”(图 1)是哈尔滨市挂牌的保护建筑。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种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得以大量保存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这种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承载着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并且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魅力。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是建筑的外在形式,更是哈尔滨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2. 正文2.1 背景介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背景介绍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哈尔滨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交通枢纽,曾经是俄罗斯列宁格勒铁路的起点,也是东北亚的商贸中心。

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就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

2. 外国文化的影响:外国建筑师们将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引入哈尔滨,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风格。

这种融合的风格既展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3. 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壮大。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出现,既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通过这些背景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建筑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所谓“中华巴洛克”,就是指哈尔滨市历史上兴起并影响至今的一种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受到了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并且融合了东方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其独特的外观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往往采用了尖顶、拱门、浮雕等巴洛克艺术的元素,并且将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通常呈现出华丽、夸张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

这种建筑风格善于利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建筑物更加生动和有趣。

常见的色彩有金黄色、红色、粉红色等,这些色彩的使用使得建筑物更加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中华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的雕琢。

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往往有许多的浮雕和雕塑作品镶嵌其上,这些雕塑和浮雕通常都是精美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

这种精雕细琢给人一种繁复的感觉,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和考究。

中华巴洛克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往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结构形式,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还体现在立面设计上。

这种对称的布局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在巴洛克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外观华丽、色彩丰富,注重细节的雕琢和对称的布局形式。

通过对这种建筑风格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调研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调研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调研作者:刘宏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10期摘要:哈尔滨市道外区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这些建筑既是独具特色的中西合壁建筑,也是哈尔滨近代发展史的见证,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今年道外区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更新改造工程,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对绝大多数“中华巴洛克”建筑进行了拆除或部分拆除。

这一现状暴露了我市文物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经调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作为有关部门今后进行城市改造的参考。

关键词: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改造;建议2010年7月,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保护更新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随着工程的开工,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中华巴洛克”建筑,让珍贵的历史记忆完好流传下去,成为困扰各方的难题。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2010年7月至2010年9月,笔者对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保护更新二期工程施工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价值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

这种“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装饰又以蝙蝠、石榴、盘长、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义图案为特色。

这里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极具价值、独具特色的中西合壁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武汉、北京等许多城市都有遗存。

目前我国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即正在规划改造中的道外区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

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南起南勋街——丰润街,北至升平街——地灵街——浴海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是哈尔滨的开埠区,有100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发展研究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发展研究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发展研究摘要:文章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开发的背景出发,在研究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开发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街区夜间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夜间旅游;旅游开发;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一、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夜间旅游开发的背景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新建筑风格,它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平面布局和功能,还拥有“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

这种建筑在哈尔滨、武汉、北京等许多城市都有遗存,但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在哈尔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作息的演变,传统的日常观光旅游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游客的需求,因此夜间旅游应运而生,其中主要由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以及住宿服务等几大板块构成。

夜生活也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重要途径。

夜间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名片,也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

对中华巴洛克街区进行夜间旅游开发完全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是振兴哈尔滨旅游发展的良机之一。

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夜间旅游开发的优势1.政府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更加注重夜间经济对刺激消费、保障民生的积极作用。

2020年,哈尔滨市制定了《哈尔滨市繁荣夜间经济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重点打造“一江双核十片区”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构想,并大力推动中华巴洛克等四条省级步行街试点改造提升工作,对步行街主街店铺给予延时亮化补贴等福利政策,为百年老街注入了勃勃新机。

2.夜间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具有大量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特色院落和胡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见证了哈尔滨的百年变迁。

此街区曾是哈尔滨三大商业区之一,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商业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资源,极具夜间旅游发展潜力。

3.交通便利,景区积聚性较强中华巴洛克街区作为道外区的腹地,交通十分便利,周边的北环路、景阳街、靖宇街等街路具有十几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道里、南岗和香坊三区,地铁4号线也直达街区,并设有出口。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风貌街区改造与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风貌街区改造与设计

2019/9/29
研究意义以及价值
• 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
保护区是道外区的区中心,与道里区毗邻,又位于松花江旅游风 光带的南侧,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周边有景阳街、北环路、南 勋街、十四道街等交通性干道,能很好的解决与外部交通联系,给在 风貌区规划步行商业街提供了条件。
2019/9/29
2019/9/29
研究意义以及价值
• 集中了历史上的名街老店
保护区曾是哈尔滨市三大商业区之一,靖宇街也是哈尔滨出现较 早的商业街之一,集聚了全市的老店、名店,如:同记商城、哈四百、 老上号、老鼎丰、三友照相馆、三八饭店等等商业气氛浓郁,老店历 史悠久,知名度高,信誉好,这些老店、名店的振兴和再开发充分体 现了风貌区传统商业特色强的优势。
保护区
道外区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的靖宇大街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该地区一 些富商在建造房屋时追求豪华、气派,并模仿相邻道里区的 外来建筑样式。同时又在窗式、花纹、浮雕花饰檐口、女 儿墙等细部加上中国传统图案如牡丹、蝙蝠等形成了中华 巴洛克的风格。
•建筑特色:典型的
中西合璧,装饰华丽, 充分反映世俗情趣, 是国内少见的中华巴 洛克风格建筑分布集 中地区。
街道胡同现状结构
交通人流分析
现状交通量分布
人流集聚点 人流集聚点
人流集聚点
现状公交服务分布
交通人流分析
人流方向
人流方向
地铁三号线、 四号线
人流方向 人流方向
人流方向 地铁三号线
5、现状活动强度
6、老字号现状分布
7、核心区公建分布现状
2019/9/29
二、提出问题
•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存在干扰现象。 • 人口密度过高,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老龄化、下岗问题较严重,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当地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

这种风格独特而典雅,成为了哈尔滨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本文将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入手,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建筑外观上体现的荷兰和俄罗斯特色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其特色之一便是在保持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融入了荷兰和俄罗斯的特色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建筑构造以及装饰细节上。

在外立面设计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立面对称的设计,像素心形窗、飞檐、拱券、钟楼等特色元素相得益彰,多为欧洲巴洛克式的图案,但在细节上增加了一些荷兰和俄罗斯特色的装饰。

在装饰细节上出现了一些荷兰风车、俄罗斯教堂样式的图案,使得建筑外观既具有巴洛克的奢华和华丽,同时又能展现出荷兰和俄罗斯的独特气息。

二、建筑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独特设计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内部,结构设计上多采用了巴洛克建筑的对称布局和曲线构造,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了对称布局的特点,大厅、走廊、楼梯等布局匀称,体现出了巴洛克建筑的奢华和庄严。

这种对称布局也让建筑内部显得规整美观,给人以舒适和宽敞的感觉。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曲线构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曲线构造不仅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的虚实对比,也体现了建筑内部的立体美感。

这种曲线构造多表现在门窗、天花板、楼梯等部分,使得建筑内部更显得华丽而丰富。

三、建筑装饰上体现的中西合璧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充分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为建筑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了欧洲巴洛克式的浮雕、壁画、瓷砖等装饰方式,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装饰元素,比如龙、凤、云纹等。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调研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调研
实 践 擦 察
> 匝3 Ⅲ0 o ㈧0o一
哈尔滨市道外 区“ 中华 巴洛克 ’ ’ 建筑保护 利用工作调研
刘 宏
( 哈尔滨 市文物管理站 ,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摘要 : 哈 尔滨 市道外 区传统商 市历 史文化街 区是我 国最大 、 最完整 的“ 中华 巴洛克” 建 筑群 。这 些建 筑既是独具特 色的中 西合 壁建筑 , 也是哈 尔滨近代发展 史的见证 , 具有极 大的历 史价值 和美学价值 。今 年道外 区传统商 市历 史文化街 区二期更新 改造工程 , 严 重破 坏 了历史文化街 区传统格局 , 对绝 大多数“ 中华 巴洛克” 建筑进 行 了拆除或部分拆除。这一现状暴露 了我 市

哈尔滨 近代发展史 的见 证 , 具有极 大 的历史里是 哈尔滨 民族工 商业 的发源地 , 历 史上 曾设 有银行 、 货 币交易所 、 医院 、 药店 、 粮栈等 ; 还有革命 旧 址 以及侵 华 日军 哈尔滨 日本宪兵 队道外分部 等 ; 在此 经营 的商 家有百货 、 绸 缎布 匹 、 干菜杂货 、 五金 、 旅馆 、 饭店 、 照相馆 、 浴池 、 戏院 、 作坊 、 茶馆 、 当铺 、 工艺 品 、 古 铁、 小商贩 、 食摊等 , 既有大型商业公 司 , 又有小本经 营 的商铺 , 还有小型 工业 企业 。道外 区“ 中华 巴洛克 ” 建 筑是 中国工匠在哈尔滨探索中国近代颇 为流行 的中西 合璧式建筑的一场重要 实验。道外 区“ 中华 巴洛克 ” 建 筑是独特 的 , 它是 近代 中西文化 民俗在 哈市这个边缘 文化 区 、 在道外 区这个 民族 资本 聚集 的区域 内交融共 生、 温和碰撞的典型代 表 , 这种 独特性 决定 了其建筑艺 术价值 、 历史文化价值 均是独一无 二的。 哈尔滨是随着 中东铁路的兴建 而发展起来 的新兴 城市 , 其城市文化主要受外来 文化的影响 , 城 市建筑也 是如此 , 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 , 欧式建 筑随处 可见 。在 这样 的环境 下 , 以民族文 化为 主 的道 外 区“ 中华 巴洛 克” 建筑 , 其价值尤为珍贵 。 道外 区“ 中华 巴洛克” 建筑所具有 的历史 文化价值 和建筑 艺术价值 , 已引起文 物管理部 门和文物保护 志 愿者协会 的重视 , 许多珍贵 的老建筑在第 三次全 国文 物普查 中被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或 已向文物主管部 门 递交不可移动文物 申请 。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被誉为中国的“中华巴洛克”之都,这里拥有众多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建筑。

在哈尔滨,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华巴洛克的独特之处。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丰富多样的装饰。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雕塑、浮雕、壁画、拱门和石柱等。

这些装饰元素通常以花卉、草莓、鹿角和葡萄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华丽而诗意的氛围。

另一个特点是建筑外立面的多样性。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通常采用对称式的设计,建筑外立面上布满了窗子、阳台和雕塑等元素。

这些元素排列有序,创造出一种组织严谨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风格还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表达,通过精确的计算,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华巴洛克的建筑还注重建筑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这种层次感通常通过建筑细节和前后错落的布置来实现。

在建筑的立面上,高低错落的窗户、阳台和雕塑等元素被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层次感使得建筑不仅具有纵深感,还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还注重建筑细节的精致。

建筑的窗子、门框和栏杆等细节处,通常会加上繁复的装饰,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这些细节装饰通常呈现出弧形和螺旋的形态,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中华巴洛克建筑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建筑常常采用浅色的墙体和金色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奢华而富丽的氛围。

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弯曲的形状,来增加建筑的视觉效果。

中华巴洛克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多样性的外立面、纵深感和层次感、精致的细节和独特的特色。

这些特点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哈尔滨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赞赏。

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尔滨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哈尔滨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成为了哈尔滨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巴洛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中华巴洛克建筑独特的外观设计。

这些建筑通常以对称的形式呈现,立面厚实而富有质感,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相似。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浅色的石料,装饰有各种花纹和雕塑,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建筑的外观常常给人一种庄严、高贵的感觉。

中华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些建筑的门窗、栏杆、花砖等部分,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精致而富有层次感。

巴洛克风格强调对称和对比。

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称的装饰和对比的色彩,如对称的窗户和花砖、对称的雕塑和栏杆,这些设计使建筑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元素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华丽装饰和对称设计,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斗拱、橱窗等元素。

这种融合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既具有东方的独特韵味,又能展现西方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巴洛克建筑体现了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的初、中期,是哈尔滨作为俄罗斯移民城市的重要遗产。

建筑的装饰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努力奋斗。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融合了欧洲巴洛克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

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精美,注重细节和装饰,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色,同时也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了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现状调查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现状调查

2014级研究生当代建筑理论与评析调研作业
主要特征

“中华巴洛克”的主要特征是外墙立面风格上,极尽了巴洛克的风采,而装 饰和平面布局上却是中国传统的装饰、雕花和四合院。中国建筑的斗拱、台 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 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四合院内采用天桥、天井和回廊, 四面围合,只有靠街的一面开有通街之门,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 寓意着“肥水不留外人田”。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
“中华巴洛克”来源
• 哈尔滨道外靖宇传统商市保护区大多数保护建筑为“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最初是由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提出的,是在中国形成 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中华巴洛克”是中国工匠在哈 尔滨探索中国近代颇为流行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一场重要实验,是 道外的工匠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临摹性创 造,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建筑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
2014级研究生当代建筑理论与评析调研作业
改造后情况
• 整治环境:加强街道绿化和环境小品设施,突出重要节点和标志性建筑, 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高城市品位。


延续特色:保持传统的商业功能和独特的风貌,独有的街道形态与生活 方式,形成城市特色与地域风情。
改善生活:修缮建筑,整治院落,形成适应现代生活的社区,切实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
2014级研究生当代建筑理论与评析调研作业
设计理念2
路 径
Route
区 域
Regional
节 点
Node
Landmark
Boundary
地 标
边 界
通过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五要素的手法,合理组织靖宇商业步行街上的 节点,尤其是靖宇大街街道交叉口的对景关系,塑造出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2014级研究生当代建筑理论与评析调研作业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Har n ban bi U r PI anni and ng Desi Resear I gn ch nst t e i ut
罄 v L们 o。C 。1 1 z Lz 1 ]
z o < 三z 鬲{
一 藩斟浴壁 0 一
哈尔滨 中华 巴洛克历史街 区保护与更新研 究
c l r lh rt g s t e Ch n s — r q it rc u t a e ia e , h i e e Ba o ue h so i u b o k i o iDiti to r i a mp ra t l c n Da wa src fHa b n h si o t n h ma it n it rc v l e n l d n t sr e s u n si a d h so i a u si c u i g is te t. c c u t a d ,a c ie t r n o k c lu e Th o ry r s r ht c u e a d f l u t r . e p o e t n a d r n v t n p o r m ft e Ch n s — r tc i n e o ai r g a o i e e o o h
的保护和 更新 。在保护历 史街 区的前提 下延 续城 市文脉、提升 区域 的活 力、创造 与时代背景相融
合 的 新 文 化 , 为传 统 风 貌 的保 护 和 地 域 文 化 的 传
承 ,实 现 历 史 文化 街 区 的 全 面复 兴 ,探 索 适合 历 史 文 间的平衡 。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 ,重
塑历 史街 区 活 力 维 系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动 态 平 衡
【 键 词 】 中华 巴洛 克 ;历 史 街 区 ;保 护 与 更 新 关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为例付天悦,路毅(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老建筑、老街区因为基础设施陈旧、周边城市功能发生改变、空间不能满足周围市民的生活需求等原因被大量拆除和盲目重建,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历史文脉的完整性。

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让历史文化延续得更久,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以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为研究对象,对现状进行总结的同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公众参与性;中华巴洛克;保护与发展物、花卉种出更具装饰性的图案,在结合适当的雕塑、喷泉等设计打造出一个更显大气的绿色空间。

2.2.2运动区的绿化设计。

一般高校的运动区主要是指体育馆、户外操场、球场、器械运动场以及游泳馆等区域。

这些区域距离学生的生活区较近,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使用的方便性,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干扰。

一般为了方便学生锻炼,部分健身器材是设置在学生生活区的;此外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是对外开放的,对此在相关设施的具体布局时可以选择临近道路的地方。

针对运动区的布局特点,进行绿化设计时要以方便运动的展开为考量绿化植物,可以选择遮荫效果更好的灌木,能够避免夏季阳光的直晒;在形成一定层次与密度之后,还能减弱来自冬季寒风的侵袭,并能缓解运动对外界的干扰;在运动场所的周围还可以种植草坪,安置休闲座椅,不仅能予以运动场更多的生机,还能提供休息的场所。

2.2.3生活区的绿化设计。

高校学生的生活区主要是指学生宿舍、食堂、公共浴室、商店等场所。

东北地区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区建筑一般较为集中以缩短出行的路线,方便管理的同时还能给出行安全提供一定保障。

针对学生生活区的绿化设计主要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主旨,对此绿化设计时尽量避免色彩过于明亮的设计,采用亲切度更高的设计手法为学生打造出更为宜人的生活空间,在植被的选择时候,尽量选择富于变化的植物,避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保护与开发调查报告篇一:调研报告调研报告B12环艺4班 1220910彭逸君通过5周的实训,我们去了5个地方,有创意产业园区、图书馆、商业空间、校园等不同类型的场所。

为了能更好的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专业设计有帮助,我们出去考察各种建筑的表现形式。

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出去见识新的设计,还有那些老的经典。

第一周我们去了1933老场坊,看过小时代的都知道这是小时代拍摄场地。

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圆内方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

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大气而不张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从它似乎不经意的精美装饰细部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如此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

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

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

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八角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方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其他部分。

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是沪上摄影师疯狂追逐的创作基地。

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

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

中心圆1-3层,是当初进行屠宰工艺的车间。

中心园三层之间靠X形的物流楼梯和旋转弧度很大的法式旋梯相通。

这三层是创意项目活动区,致力于把中国甚至全球最具创意的活动带到上海来,各种的艺术类活动、公益活动会在这里举行,为公众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艺术和享受时尚生活的目的地。

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

窗户的水泥全部是30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坚固异常。

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

同时,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可以更好的达到通风的效果。

同时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

牛道是1933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

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

如今的1933老场坊依然保留了这一原先的建筑特色,游客拾步而上,依稀间仍可感受七十多年前的风貌。

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空中舞台”位于1933老场坊四楼,8米挑高的空中舞台的中央600平米面积悬空而设,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透明炫目,每平方玻璃可承重400千克。

圆形穹顶的结构增加了视觉冲击,更具空间感。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

如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备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

第二周我们去了浦东图书馆。

新馆地上六层,由下至上每两层形成一个功能区,共三段,每段约10米高。

一层和二层以公共服务与学术交流空间为主,设有公共服务大厅、展览厅,大型演讲厅,中型和小型学术报告厅以及不同规格的读者活动(会议)室、培训教室,还有相对独立的少儿图书馆。

三层和四层以普通文献借阅区为主,以大台阶、坡道、书架壁组成跨越三、四层的独特的“书山”空间。

五层和六层为专题阅览部以及办公空间,五层设有金融、航运、政策法规(内设公报开放点)、城市治理、教育信息服务、生活?时尚、艺术、浦东文献、国际博览、参考文献等专题阅览部,六层整体悬吊犹如“浮云”,安排了音像阅览部和数字化阅览部,以及内部办公区域。

新馆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和设备机房。

地下夹层以坡道直通室外,夹层顶高于室外地坪,获得明亮通透的地上层效果,设有餐厅、厨房、视障者服务中心、文献储存库和珍善本书库、图书消毒装裱车间、采编工作部以及物业用房。

第三周我们去了外滩。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

外滩自1943年起又名为中山东一路,全长约公里。

它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上海外滩天幕的后方已被新建的许多摩天大楼改变了不少。

滨江作为一种城市资源优势,因上海市中心的滨江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稀缺和供需矛盾加剧的双重趋势下而更显稀贵。

南外滩的风华绝代、北外滩的后起之秀、东外滩的处女地开发与外滩源将逐渐融为一体,彰显“浦江第一湾”的磅礴气势,承载大上海浦西滨江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我们第四周去了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由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三项教育工程“XX计划”、“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同时是“111计划”和“珠峰计划”建设高校,中美“10+10”合作高校、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合作高校、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书处高校,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中德学院大楼坐落于校园南校门西首,东临爱校路,南对经管学院。

主楼的架空处理和立面分隔使得经管楼和中德学院底部复杂的形体得到统一,同时讲堂和门厅的边界构成一条逐渐向爱校路打开的连续曲线。

在场所和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的表达中,设计者通过爱校路边上的上升至12层屋顶的大墙面,强调了室内外空间、广场和校园环境的分离,同时门厅和大墙面之间的空白空间,为广场打开边界,使视觉开阔。

大墙底部开设的两层高的斧形大洞更加强了建筑、场所和校园环境的沟通。

在对室内空间的塑造上,设计者将承重构建和维护构建分离和并置,通过光线的引入,来刻画空间,创造出流畅的、富于阴影变化的舒适。

走在文远楼,我们发觉不论从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的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这种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

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听一些老教授说,文远楼好就好在里面没有多余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必要,可见设计者的苦心和周到。

第五周我们去了五角场。

五角场全称“江湾—五角场”,它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南部地块为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因邯郸路、四平路、黄兴路、翔殷路、淞沪路五条发散型大道的交汇处而得名。

总体范围北至殷高路;东至民京路、国京路、政立路、国和路一线;西至国定路、政立路、南北向规划道路;南至国定路、国和路;规划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而五角场板块范围则有所不同,为三门路、政立路以南;国和路以西;内环线以北区域。

随着现代化商务设施、交通、生态等的不断发展,区域整体优势已完全凸显,未来的发展潜力必将超过徐家汇,成为上海新的“上只角”。

被誉为“科技之门”的巨型彩蛋长米,宽米,高米,为椭球体装饰壳。

它位于五角场下沉式广场侧上方的中环立交上,把跨越下沉式广场的那段中环线高架“包裹”起来,成为五角场地区景观装饰的点睛之笔。

这一洋溢现代审美情趣的建筑将与下沉式广场融为一体,成为五角场地区又一靓丽景观。

彩蛋形象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绘红彩蛋,借其孵化、孕育、诞生的含意,象征杨浦区知识创新的未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球体表面为相间布置的穿孔铝合金板,板面喷涂幻彩涂料,在阳光照射下可变幻不同色彩。

球体内设透光照明,光线能变化6种不同颜色。

通过本次实习,使我逐渐地脱离往日非常局限的逻辑思维套路中。

只有见到了实实在在的设计和建筑,才知道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在校所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感受到建筑的方方面面的构造。

只有调动自己的艺术感觉系统,才知道景观的美妙,建筑的细致入微。

如今已经是实习归来,那感悟实习的过程现在仍然在脑海里回荡,它们是营养,是素篇二:论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外立面改造论商业建筑外立面改造——道外区靖宇大街建筑改造风格解读一.认识道外靖宇大街靖宇街范围东起十四道街,西至景阳街,南起南勋街,北至大新街的围合区内,以靖宇步行街作为纵向建设主体。

其中,靖宇街从景阳街至七道街路段为步行街,靖宇街从七道街至十四道街路段为限制通行街并辐射横向街路。

哈尔滨市道外区有着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而坐落最多这些古老建筑的街道正是靖宇街。

如今为再现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市政府从XX年开始,将用三年的时间对这片历史保护街区进行分期改造。

除酒吧演艺歌厅外,将全部彰显老道外原汁原味的风情,而且老道外所有知名小吃将齐聚这里,客人将可以在仿旧环境里,也可以在优雅的现代客房中,开窗俯视楼下,边听戏边品尝美食,一饱东北特有的历史地方特色。

而这种风格不仅在欧洲盛行,在我家乡哈尔滨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二.靖宇大街建筑风格解读1.起源于“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装饰堆砌过分。

典型实例有爱德华七世时代建筑。

2.转变为“中华巴洛克建筑”:哈尔滨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百年前的哈埠只有东西两区,东区是道里的三十六棚,西区便是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

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的这片面积公顷的街区,已被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街区上沿街而立的斑驳巴洛克风格建筑身后,是257个中国传统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