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必躬亲”的诸葛亮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品质
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品质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阶层招贤纳士的经典故事,借助小说《三国演义》及其衍出的影视作品为世界人民所熟悉。
故事突出了刘备“求贤若渴”“谦恭谨慎”“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对于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诸葛亮则着墨较少,许多读者也因此感觉他风流倜傥有余而脚踏实地不足。
实际上这是没有深入理解作品所隐含的暗线描写手法而产生的的一种误解。
实际上,终其一生来看,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是以为事必躬亲的实干家。
“志向远大,心怀天下”既是是他最典型的道德品质,也是指引他奋斗终生行动准则。
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场之前,诸葛亮就有自己的不俗表现: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个人能自比历史名人,且不被周围人认可,只有少数名士能够理解,其志向之远大由此可见一斑。
刘备前两次拜访都赶上诸葛亮外出,侧面说明他并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一介腐儒。
关注社会时局,了解民间疾苦的他一定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
追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状态的他,只是在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提供了一个推动他步入政坛,实践自己人生理想的时间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他认真审视刘备这位“落魄半生”的政治家的志向、能力及资源,对标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最终选择了一条帮助刘备“兴复汉室”的艰难道路,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三顾茅庐最精彩“隆中对”,才是反映诸葛亮“心怀天下”品质特点的最佳“片场”:一个满腹经纶儒雅书生、一个运筹帷幄的谋略家、一个拯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政治家,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刘备这位折腾多年半生却一事无成的大英雄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从其开始了一段“如鱼得水”的合作佳话,也翻开了蜀国历史的崭新篇章。
在其位谋其政的名人例子
在其位谋其政的名人例子
在其位,谋其政
三国时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身居丞相之位,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一直坚持事必躬亲,处理政务通宵达旦,极度辛劳,以致身体日渐消瘦。
虽然诸葛亮乃旷世之才,可他的事必躬亲,已经超出主管政事的权限。
长此以往,健康不仅受损,办事效率也会降低。
这时,蜀国主簿杨颙“以家论国”,诚心劝谏诸葛亮,“处理政务有一定制度,上下不能超越权限而相互侵犯”。
杨颙是如此劝谏诸葛亮的,他说:“一家中主人负责持家,男仆负责种地,女仆负责做饭,鸡负责报晓,狗专门吠叫防盗,牛的任务是驮运货物,马专门在出远门时使用。
只要职责明确,主人的需求也就可以满足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主人要自己包揽所有家务,不再分派任务给其他人。
于是,主人耗时耗力,弄得身疲力乏。
究其原因,是他丢掉了当家做主的规矩。
”诸葛亮听后,觉得非常有理,放权于他人,并不失为政之道理。
因此,他欣然采纳了杨颙的建议。
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出效率、出成绩!不在其位,可以不谋其政。
相反,如果一旦身
在其位,就必须善用其权,该做的、必须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否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有害而无利。
孔明“事必躬亲”留给我们的启示
孔明“事必躬亲”留给我们的启示 2004-07-06 00:00:00 中国人力资源网[查看所有评论][ 我要评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共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江东去,星移斗转,诸葛孔明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故事至今仍是脍炙人口。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骚人墨客,无不为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笔者刚写出这几句,胸中也已荡起股股热流。
然而,冷静地沉思一下,孔明的“事必躬亲”确有可鉴,亦有可诫。
其实,孔明大可不必“事必躬亲”,蜀国前中期,刘备属下可谓是楚蜀人才云集,只不过是未能合理授权,才导致了积劳成疾、过早谢世,确是令人惋惜。
就拿魏廷来说,自率部投诚,数战有功,刘备称汉中王迁都成都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廷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的效果很好。
刘备死后,孔明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在前线与曹操多年作战,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廷,可孔明总是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对魏廷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也不予采纳,连先锋也不让其做。
却“违众拔稷”,让善于夸夸其谈,缺乏独挡一面经验的马稷当了先锋。
其实,孔明对马稷也是心中没底。
于是,自己不得不亲督大军在后,结果还是一出祁山,便因马稷无能失街亭而败北。
再说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仅次于孔明的人物。
刘备临终时,“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
留镇永安。
”目的很清楚,刘备是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禅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吴并主军务。
孔明秉政,本应充分发挥好李严等人的作用,然而仍是“事无巨细”,惹得李严不高兴,两人矛盾日益加深。
后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负责后勤工作。
因运粮事件,孔明抓住了李严的把柄,“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
”废了李严,孔明就亲自抓起了运粮事宜,耗费了无数精力,搞出了“木牛流马”。
不善授权,“事必躬亲”,终将累及自我。
五丈原对峙,旷日持久,士兵中有些松懈,确需整顿军纪,本应授权众将管理部属,可孔明却是罚二十以上,皆亲自处理,忙得没日没夜。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武庙里,诸葛亮是板上钉钉的武庙十哲,无论这十个人怎么变动,总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历朝历代兵家对其军事能力的肯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诸葛丞相真的是一代人杰,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大思想家。
三国演义里只写他会打仗会计谋真的是贬低他了。
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
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
这是个宏观到微观全部融会贯通的人。
大的战略眼光可参见隆中对, 也可看他后期联合孙吴逼迫曹魏两线作战的战略思想。
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
多了都是黑。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
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司马懿不能比的,四川老百姓至今仍然逢年过节祭拜他,从来没听说过有老百姓祭拜司马懿的,公道自在人心。
司马懿是厉害,有本事,但是无法摆脱乱臣贼子的标签,古代是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老百姓只认可道德高尚,一心为公之人。
诸葛亮的评价2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毫无疑问,这是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只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只,也保全了自己。
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刘备,成为了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诸葛亮的评价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诸葛亮的评价4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诸葛亮的评价5诸葛亮有着大机智,无论再吵钱借箭还是什么故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
跟《三国演义》学管理:这10大禁忌千万不要犯
跟《三国演义》学管理:这10大禁忌千万不要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三国演义》中不少有作为的人,因自身的不足而失利,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分析他们的缺点,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故列出“三国人物”的“10戒”,希望对各位管理者有所帮助。
一戒:事必躬亲——诸葛亮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派人到魏营下战书。
司马懿问下战书的蜀使:“诸葛亮饮食起居如何?”信使说:“丞相起得早,睡得晚。
处罚20棍以上的事都亲自处理,说得多,吃得少。
”司马听说后大笑说:“诸葛亮食少事多,哪能活多久?”蜀将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感叹说:“司马深知我也!”不久,诸葛亮谢世。
启示:一个企业家,如果凡事躬亲,部下必然无主动性和创造性。
某公司生产部经理非常出色,后被提拔为总经理。
自从他出任总经理后,公司里的大小事务皆要过问,甚至亲自操作,生怕出纰漏,因而食之无味,夜不能寐。
他对一个朋友说:“我太累了!还不如当一个生产部经理。
”不久,他辞职了。
二戒:疑人误事——曹操曹操胸怀大志,机智过人,但是因多疑而误事。
曹操患头疼病,请神医华佗为其诊治。
华佗说,要根除病患,需在头部开刀。
曹操怀疑华佗要杀他,故将一代名医囚于狱中。
启示:一个企业管理者,疑心太重必会束缚下属手脚,甚至可能搞得人人自危。
办事人员有时为了示人“清白”而不得不降低办事效率,更谈不上创新,如此怎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戒:办事繁琐——董曾董曾因办事繁琐,700余人死于曹操刀下。
启示:管理企业要提高效率就需精简程序。
有家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董事长为了稳步发展,提拔了一个做事精细的人当会计,这位会计把科目从76种一下子增加到200多种,大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公司的业绩日趋低落,原来大家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和报表。
四戒:骄傲草率——关羽关羽败走麦城皆因骄傲草率。
瞧不起东吴后起之秀陆逊,最终被杀。
启示: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谦逊谨慎,一旦有了成就便自吹自擂,结果失败。
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做“百年老店”。
诸葛亮的智谋和鞠躬尽瘁的事迹
诸葛亮的智谋和鞠躬尽瘁的事迹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发明家,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
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楷模。
本文将探讨诸葛亮的智谋和他鞠躬尽瘁的事迹,展现他在历史上的伟大价值。
诸葛亮的智谋在三国时期无人可及。
他主持蜀国的军事和政务,提出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策。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策略。
当时,蜀国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曹魏,但是东吴的统治者孙权意图背叛。
诸葛亮洞察到了孙权的心思,提前派人去向刘备当事人施加压力,最终使得东吴不敢背叛盟约,赤壁之战中东吴与蜀国联手击败了曹魏,保证了蜀国的安全。
除了军事方面的智谋外,诸葛亮也在政治和内政上展现了他的才华。
他提倡节约,倡导廉政,并推行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法令政策,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他致力于内政改革,在蜀国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各种农业、医疗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对于战争的高超智谋和对于治国理政的深思熟虑,使得蜀国在他的统治下蓬勃发展,国力也逐渐增强。
除了智谋之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的事迹更加令人敬仰。
他无私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全部的力量和智慧。
尽管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文学家和发明家,但是他始终保持了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忠诚。
他不畏艰难困苦,屡次进入敌我双方的阵营提供战略情报,为蜀国赢得了重要战役。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时刻为国家的未来着想,从未辜负他的职责和人民的期望。
尽管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备受赞誉,但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有时候也会犯错,犯下一些政治上的判断错误。
但是,他的智慧和真诚总是能够让他尽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认错和改正来弥补。
无论是在智谋方面还是在鞠躬尽瘁的事迹上,诸葛亮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而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则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应该铭记诸葛亮的智谋和事迹,将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_高三作文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老师,这是我朋友的作文,帮忙点评一下好吗?谢谢!!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直接关系!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
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尔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亲力亲为失败的事例
亲力亲为失败的事例
诸葛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谈及诸葛亮,大家都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军事才能也十分卓越。
但戴着丰功伟绩光环的诸葛亮,最后也失败了。
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不善于挖掘人才,二是事必躬亲,独揽大权。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三分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但在益州,经济困难,人才也是岌岌可危,蜀国后期的人才多为刘备在世时选拔的,诸葛亮没有意识到选拔人才以及人才更新的重要性。
另外,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不愿把权力下放。
甚至是刘禅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权力。
刘禅曾说:政有寡氏,祭则寡人。
刘禅在位时,国家大事的主要决策权仍在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依然事事亲力亲为。
54岁时,诸葛亮便带着未完成的使命去世。
有关忠心耿耿的8个典故
有关忠心耿耿的典故1.诸葛亮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辅佐后主刘禅。
他为了蜀汉的事业,不辞辛劳,事必躬亲。
他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以图恢复中原。
在北伐过程中,他精心策划军事战略,如在祁山之战中巧妙地运用战术与魏军周旋。
同时,他也致力于国内事务的治理,重视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等诸多事务。
他日夜操劳,“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他的一生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为蜀汉政权耗尽了心血。
2.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投军后,组建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兵。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亲自率领岳家军与金兵主力决战。
他身先士卒,大破金军的拐子马和铁浮图,使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一心只想收复失地,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对南宋朝廷忠心耿耿。
然而,他却被秦桧等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但他至死都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其爱国精神千古传颂。
3.苏武牧羊单于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先是将他幽禁在大窖中,断其饮食,苏武靠嚼雪和旃毛维持生命。
匈奴人以为他是神人,又把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无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汉。
苏武在北海边持着汉朝的旃节牧羊,旃节上的毛全部脱落,他仍坚守汉使的身份,不肯投降匈奴。
他在匈奴历经十九年的磨难,始终忠心于汉朝。
后来匈奴与汉朝和好,苏武才得以归汉,他的气节和忠诚成为后世的楷模。
4.周公吐哺周公旦礼贤下士,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他广纳贤能。
当有贤才来拜访他时,他常常在吃饭的时候停下来,把口中的食物吐出来,匆忙地去接见贤才。
他如此尽心尽力,一心只为周朝的繁荣稳定。
周公旦执政期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叛乱,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等诸多制度,为西周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他对周朝的耿耿忠心。
5.文天祥正气凛然文天祥积极组织军队抵抗元军,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
在作战过程中,他兵败被俘。
诸葛亮:鞠躬尽瘁千古良相
武侯祠 :一千七百年 的沉思
@梁 衡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 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 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 , 没 有哪一座能像 武侯祠这样, 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 无尽 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 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 , 令海 内 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 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 。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 两棵古榕树为屏 , —对石狮拱卫 , 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 你只要往 门口一站, 一种尘世暂离, 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 进门是一座庭院, 满 院绿树批道, 杂花映目,
S H E J I M I N G C H E N /3 3
1 社耧 l
臣 S t ] E J I M I N G C H E N / 3 4
系。 刘备死后, 东吴一方面继续 向魏称臣, —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 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 。 诸葛亮派 尚书邓 芝出使东吴, 说服孙权与蜀联合, 与魏断绝关系 。 当时, 南 中诸 郡在刘备东伐之时, 受东吴策动而叛乱, 严重威胁 蜀汉后庭。 诸 葛亮执政后, 与东吴恢复邦交, 切断了南中的外援。 经过两年调养, 诸葛亮上书后主, 决心平定南 中
思治策。 虽隐居, 却以博学多才、 远见卓识、 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 , 被称为 “ 卧龙” 。 建安十二年 , 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 思贤若渴, 经谋士徐庶推荐 , 冒严寒, 三顾茅庐, 拜访诸葛亮。 坦诚表露 志在削平群雄 , 扶正汉室 , 统一国家 。 亮见刘备志大意诚 , 便把 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 的计策献 出。 刘备高兴地
说 :“ 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 ”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 遂“ 出山” 辅助。 从此 , 他登上政治舞台。 在长达
从领导力评价诸葛亮
一、怎样从领导力的角度评价诸葛亮?答:引用管理学中的名词,诸葛亮属于事必躬亲的蜜蜂型的领导,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近期的调查结果,在最不受欢迎的领导者类型中,蜜蜂型的领导排在首位,可见,诸葛亮不是一位好领导。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决策时,很难看到核心团队成员的决策参与,更多的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显现。
其次,在诸葛亮身居丞相高位时,工作多亲历亲为,没有注意培养下属。
诸葛亮的事必躬亲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第一,对于他个人来说,造成了身心疲惫,连其竞争对手司马懿都说:“孔明食少事厌,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空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叹。
第二,对整个蜀汉政权来讲,因人才断层,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光复汉室”成为一句空话。
二、如何通过培养团队学习实现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管理模式,以实现持久性发展为目的。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组织中的成员应自问: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我依靠谁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谁依靠我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术?在摒弃旧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坦率真诚,了解组织怎样运行,制定大家认同的愿景,通过团队工作实现愿景。
Stoner给她的Seapoint中心团队提出四个核心价值,即透明、合作、成功和管理。
1、透明-即公开,诚实,时刻准备着。
寻找并面对现实,清楚表达思想。
2、合作–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他人的经验结合,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责任感,合作过程中使用简单易懂的沟通方式。
3、成功–以最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标准。
履行对顾客和所有相关者义务。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4、管理–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帮助改善社区和全球环境。
三、请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谈谈自己对“激励性人格”这种有效教师内在特质的认识和体会。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百世贤相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百世贤相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足智多谋,用兵如神。
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诸葛亮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丞相之一。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自小失去双亲,由当时任豫章太守的叔叔诸葛玄将他和弟弟带到任上代为抚养。
不久,诸葛玄因受排挤而离任,带着全家投奔了他的好友荆州的刘表。
诸葛亮17岁那年,诸葛玄去世,从此,诸葛亮就在隆中开始了“躬耕陇亩”的生活。
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十分刻苦好学,研读了很多历史书籍,而且十分自信,常常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名臣管仲和乐毅自比。
当时的许多俗人并不理解这位奇才,纷纷嘲笑他自不量力。
但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却从这个谈吐优雅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不同凡响之处。
有一个叫庞德公的人,善于品评人物,与诸葛亮见了几次面,就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兴奋地称之为“卧龙”。
当地的一些青年名士,如崔州平、徐庶等人,也都和诸葛亮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随着诸葛亮结交的名士越来越多,“卧龙”的雅号也渐渐流传开来。
有一个叫黄承彦的老名士,平时脾气古怪,很少把别人放在眼里,但对诸葛亮却十分赏识。
他有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儿,天资聪颖,极有文才,就是人长得难看。
尽管如此,黄承彦仍将这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不肯轻易许人。
自从认识诸葛亮后,他就一心想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女婿,但他却不知诸葛亮看不看得上自己这个丑女儿。
于是有一天他试探诸葛亮道:“听说相公正打算娶妻。
老夫有一爱女,长得不算好看,但是聪明能干,明白事理,论才倒正与相公匹配。
”这时候的诸葛亮不但才名远扬,而且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黄承彦让女儿嫁给诸葛亮,虽说出于爱女心切,却实在有点不自量力。
谁知诸葛亮对于婚姻大事的见解也不同于流俗,听完黄承彦对女儿的介绍后,他觉得这样的才女确实难得,于是一口应允了这门送上门来的亲事。
就这样,皮肤黝黑、头发稀疏的黄氏之女成了诸葛亮的妻子。
以后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一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其貌不扬的黄夫人在生活中给了诸葛亮不少助益,成了诸葛亮不可缺少的贤内助。
诸葛亮忠诚的事例
诸葛亮忠诚的事例体现在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事例:
托孤重臣,尽忠职守: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誓言竭尽全力辅助后主,并承诺自己如果不能尽责,可以由他人取代。
他一直坚守着这份承诺,为蜀汉的安定和繁荣付出巨大努力。
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始终牢记刘备的遗愿,致力于北伐中原,以实现国家统一和复兴汉室的目标。
尽管困难重重,他仍坚持不懈地推进北伐,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执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病重期间,仍心系国家大事,不顾身体虚弱而为国事操劳。
他曾写信给后主表示,自己虽然病重,但仍愿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最终他在五丈原病逝,留下了“死而后已”的忠诚。
隆中对策,辅佐刘备: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最后图谋中原的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诸葛亮一直辅佐刘备,为他出谋划策,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
感念先主,永志不忘:诸葛亮始终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他不断努力为国家、为刘备家族争取利益,即使在后主不理解或违背他的意愿时,他也没有放弃对蜀汉的忠诚。
这些事例表明,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人。
他不仅对刘备忠心耿耿,也对蜀汉国家尽忠职守。
他的忠诚品质体现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和行动上。
孔明“事必躬亲”留给我们的启示
孔明“事必躬亲”留给我们的启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共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江东去,星移斗转,诸葛孔明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故事至今仍是脍炙人口。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骚人墨客,无不为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笔者刚写出这几句,胸中也已荡起股股热流。
然而,冷静地沉思一下,孔明的“事必躬亲”确有可鉴,亦有可诫。
其实,孔明大可不必“事必躬亲”,蜀国前中期,刘备属下可谓是楚蜀人才云集,只不过是未能合理授权,才导致了积劳成疾、过早谢世,确是令人惋惜。
就拿魏廷来说,自率部投诚,数战有功,刘备称汉中王迁都成都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廷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的效果很好。
刘备死后,孔明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在前线与曹操多年作战,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廷,可孔明总是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对魏廷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也不予采纳,连先锋也不让其做。
却“违众拔稷”,让善于夸夸其谈,缺乏独挡一面经验的马稷当了先锋。
其实,孔明对马稷也是心中没底。
于是,自己不得不亲督大军在后,结果还是一出祁山,便因马稷无能失街亭而败北。
再说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仅次于孔明的人物。
刘备临终时,“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
留镇永安。
”目的很清楚,刘备是让诸葛亮在成都辅刘禅主政务,让李严屯永安拒吴并主军务。
孔明秉政,本应充分发挥好李严等人的作用,然而仍是“事无巨细”,惹得李严不高兴,两人矛盾日益加深。
后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汉中负责后勤工作。
因运粮事件,孔明抓住了李严的把柄,“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
”废了李严,孔明就亲自抓起了运粮事宜,耗费了无数精力,搞出了“木牛流马”。
不善授权,“事必躬亲”,终将累及自我。
五丈原对峙,旷日持久,士兵中有些松懈,确需整顿军纪,本应授权众将管理部属,可孔明却是罚二十以上,皆亲自处理,忙得没日没夜。
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再认识
‘ 躬尽瘁 ”精 神 的再认识 ‘ 鞠
禽 刘 光 利
三 国时 杰 出的政 治 家和 军 事 家诸 葛亮 在 ( ) 后 军队 ,七年之 间五次北 伐 ,还 包括一次抵御曹魏的入
《 出师表 》中谈 到 自己对 蜀 汉政 权 的感情 与 志 向时 侵 。六次 战争 ,几乎年年都有战事 。他奔波于 陇山蜀
应走 鼎足 三分 ,联孙抗曹的道路 。建 安十三年 ,曹操 要他 监督 ,军队要他训练 ,军械要他 改 良,农业要 他 大 举南 下 ,败 刘备 于长 阪 。诸 葛亮 “ 任于 败军 之 倡 导 ,北 伐要他指挥 。不仅如此 ,他甚至连 账簿也 要 受 际 ,奉命于危难之问” ,出使 江东 ,联结孙权 。诸 亲 自过 目,受罚处杖击二 十以上的事也要 亲临过问。 葛亮以隆 中战略的坚定原 则与孙权 谈判 ,订立双边 同
军扎营之地时 ,赞叹说 : “ 天下奇才也 。” 对于诸葛亮 的事必 躬亲 ,质疑者颇多 。时任 丞相
为治有体 ,上下不 袭杀关羽之仇 ,倾全 国之 力去伐东吴 ,兵败后 在永 安 府主簿 的杨 额就 对此提 出批评 : “
“ 托孤 ”于诸 葛亮。后主刘禅即位 ,诸 葛亮受 封武乡 可相侵 ,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 ……今 明公 为治 ,乃 躬 侯, “ 开府治 事”以处理国家的 日常事 务 ,又兼任益 自校簿书 ,流汗 竞 日,不 亦劳乎 。” 杨颞认 为作 为 州牧 。当时 ,全 国的军 、政 、财 , “ 无巨细 ,咸决 丞 相就应 该坐而论道 ,督导官府 各司其责 ,具 体的事 事
于亮 ” 。
情应让部 下办理 ,大小事 务都躬尽劳心 是不对 的 ,势
诸 葛亮 经 过几 年 的精 心 准 备 ,于建 兴 五年 (2 必疲 于奔 命 。诸葛 亮认 为杨 颤 的批 评 中肯 ,虚心接 27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负面影响
于亮。 ”《魏略》里还说: “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意思是诸葛亮以为
刘禅不熟悉治理国家, 所以内外之事都承揽了下来。 陈寿在最后评定诸葛亮时说: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夷,立法 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 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从这短
“长于巧思 ”。《三国志 ・ 葛诸亮传》记载: “ 性长于亮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做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 ”。《魏 氏春秋》说,诸葛亮作 “八务、七戒、六恐、五具,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
连弩不是太复杂, 木牛流马虽有详细说明流传, 但至今尚无人仿造得出。 诸葛亮 还有《诸葛氏集》计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亮传》)建兴五年,诸葛亮作有名的《出师表》,率军北驻汉中,开始长达十二
年的伐魏战争。 此期间,大小战事,诸葛亮无不亲自谋划、 亲自指挥,胜负之间, 殚精竭虑,既展现了诸葛亮的雄心大志、耿耿忠心,又说明了诸葛亮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
“罚二十以上, 皆亲揽焉。 ” 事出自这于 《魏氏春秋》 的记载。 建兴十二年春, 诸葛亮率军由斜谷出,占据五丈原,与宣王司马懿对垒。 “亮每患粮不继,使已
三 儒家所谓中庸之道, 贵在“执其两端用其中 ”, 所以“过犹不及 ”。诸葛亮事必躬 亲,当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隆中决策的战略目标没有最终实现。诸葛亮隆中决策是三国时期极为重 要的战略思想,作为刚出仕的杰作,可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事后但分析, 这个战略也非十全十美,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以蜀之力,既要 “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又要“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如此兵分为二, 正是诸葛亮 《后出师表》 所说的北魏 “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即所谓人之弊端,已之 “乘劳”。建安二十四 年,关羽进攻樊城曹仁,曹操派于禁支援,又被关羽所败。这一仗, “于禁所督 七军皆没 ”,关羽 “ 威震华夏 ” 曹,操竟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三国志 ・关羽 传》)此时,恰是实施隆中决策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却既没有看到 “务东” 支援关羽,也没有看到 “出于秦川而” 北上。关羽败亡、丢了荆州以后出现的一大 变局,就是蜀魏两家 “攻守之势异也 (” 语出贾谊《过秦论》)。此时,诸葛亮并 没有依据局势之变及时调整其战略思想, 乃至于频繁用兵于北, 以被削弱的西蜀 攻击已经壮大的北魏, 其结果必然是徒费诸葛亮之心血、 空耗蜀之民力财力。 对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可谓大智大能,他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其一手匡扶下,蜀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最终得与魏、吴鼎足而立。
诸葛亮可谓天才的军事谋略家,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与骄傲。
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尤其在他的晚年,按现代领导科学要求,作为一个领导者,更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蜀国中前期,楚蜀一带有很多优秀人才在刘备政权中服务,但刘备死后有些人未能得到诸葛亮的任用,而没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魏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延跟随刘备屡建战功,既有同曹操多年作战的实战经验,又很有谋略,是一个很难得的军事人才,刘备很器重他,所以刘备在称汉中王迁成都时,破格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对更好地发挥他的才干起了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刘备的做法是对的。
但刘备死后,在诸葛亮苦心经营北伐中,魏延受到了诸葛亮的压制,这主要表现在诸葛亮对魏延出奇兵攻打长安的建议不予理睬,也不让他做先锋。
魏延因一再受到压抑,报效无门,不禁发出“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的怨言。
诸葛亮不用既有实战经验又有谋略的魏延,反而“违众拔谡”,派只会夸夸其谈、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当了先锋,结果马谡一遇强敌便慌了手脚,以痛失街亭的失败而告终。
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一个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才。
刘备死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刘备的用心本来很清楚:让诸葛亮任丞相,在成都辅佐少主刘禅主持政务,让李严屯永安防吴并主管军事。
但诸葛亮却把军政大权都抓到自己手中,李严自然很不高兴。
他给孟达写信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涤责重,思得良体”,言外之意是:我和诸葛亮都受到刘备重托,虽然和诸葛亮一样负有重大责任,但事情都由诸葛亮做了,我有劲也使不上。
遵照刘备遗诏,诸葛亮本应和李严精诚团结,认真考虑如何发挥李严等人的作用,而诸葛亮对李严统帅军事持怀疑态度,并通过孟达表达对李严的不满,导致两人矛盾日益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必躬亲”的诸葛亮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可谓大智大能,他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其一手匡扶下,蜀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最终得与魏、吴鼎足而立。
诸葛亮可谓天才的军事谋略家,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与骄傲。
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尤其在他的晚年,按现代领导科学要求,作为一个领导者,更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蜀国中前期,楚蜀一带有很多优秀人才在刘备政权中服务,但刘备死后有些人未能得到诸葛亮的任用,而没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魏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延跟随刘备屡建战功,既有同曹操多年作战的实战经验,又很有谋略,是一个很难得的军事人才,刘备很器重他,所以刘备在称汉中王迁成都时,破格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对更好地发挥他的才干起了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刘备的做法是对的。
但刘备死后,在诸葛亮苦心经营北伐中,魏延受到了诸葛亮的压制,这主要表现在诸葛亮对魏延出奇兵攻打长安的建议不予理睬,也不让他做先锋。
魏延因一再受到压抑,报效无门,不禁发出“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的怨言。
诸葛亮不用既有实战经验又有谋略的魏延,反而“违众拔谡”,派只会夸夸其谈、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当了先锋,结果马谡一遇强敌便慌了手脚,以痛失街亭的失败而告终。
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一个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才。
刘备死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刘备的用心本来很清楚:让诸葛亮任丞相,在成都辅佐少主刘禅主持政务,让李严屯永安防吴并主管军事。
但诸葛亮却把军政大权都抓到自己手中,李严自然很不高兴。
他给孟达写信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涤责重,思得良体”,言外之意是:我和诸葛亮都受到刘备重托,虽然和诸葛亮一样负有重大责任,但事情都由诸葛亮做了,我有劲也使不上。
遵照刘备遗诏,诸葛亮本应和李严精诚团结,认真考虑如何发挥李严等人的作用,而诸葛亮对李严统帅军事持怀疑态度,并通过孟达表达对李严的不满,导致两人矛盾日益加深。
后来诸葛亮以举行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调到汉中负责后勤工作,又因粮食运输问题,把李严贬为平民。
后因运粮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管,诸葛亮只好自己管起来,因而使自己陷入繁杂的具体事务而不能自拔。
这是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弱点。
诸葛亮的这个弱点充分体现在他的治理方式上。
他身兼数职,封武乡侯、益州牧、顾命大臣,还是三军统帅,同时又是制定战略战术的军师,集蜀国军政大权于一身。
他谨记刘备临终重托,念念不忘“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为此而“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加之诸葛亮生性谨慎多虑,又受小生产方式影响,小至
校对文书、检查账目、处罚士兵等一切“碎务”,他都亲自裁决、亲自处理、亲自过问,正如他自己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寿概括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魏兵坚守不战,旷日持久,蜀兵便有些松懈,违犯军纪的人日渐增多,整顿纪律势在必行。
由于诸葛亮平时对下属求全责备,要求太高,无论下属怎样兢兢业业,他都不满意,结果弄得下属都对他“敬而远之”。
身边没有“贴心人”,要一级一级依靠众将领管理士兵谈何容易。
诸葛亮怕别人不尽忠职守,立了一条“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的制度,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外连东吴、内平南越、整顿武装、工械技巧等都揽在自己身上。
针对诸葛亮的领导方法,曾有人劝他:“治家之道,在于各司其职,如果凡家事主必亲躬,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果然,诸葛亮本人不堪重负,“出师未捷身先死”,累死于五丈原,年仅54岁。
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失去了荫庇,出现了权力断层。
于是君臣猜忌,掣肘横生,群龙无首,人心涣散,蜀国二世而亡。
启示:上述案例说明了传统型领导用人艺术的重要性。
诸葛亮为历史名相,其事迹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但他在用人方面却差强人意。
首先,他没有树立合理的用人理念,事无巨细而必躬亲,错误地将主要精力放在“管理事”而非“领导人”上。
其次,他不能很好地识别人才,弃用魏延而重用马谡就是典型的例子。
最后,他违背了“任人唯贤”原则,他将与自己有矛盾的李严贬为平民,使蜀国失去了一员可用的大将。
诸葛亮在用人艺术方面的欠缺间接地导致了蜀国的“二世而亡”,其历史教训值得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