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才吴威《未有天才之前》
19-20版:5 未有天才之前(创新设计)
◆5未有天才之前《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讲话。
天才有两种:一种是天生蠢材,再就是天赐良才。
我们常说的天才无疑是指第二种,那么要想成为良才而不是蠢材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看看鲁迅是怎样认识的。
演讲题目让自己成为一颗珍珠优秀讲稿各位同学:大家好!上初中时,我是一个很活跃的学生,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有我的身影,但上了高中后,我变得沉寂了很多,因为好几次活动,老师“点将”时都没我的份。
从一个班级的“主角”到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我的心理落差很大,总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一度变得很消沉。
那天,我和妈妈去江边散步,我说起了自己不被欣赏和重用的苦恼。
妈妈从岸边捡起一粒沙子,随便扔在远处,对我说:“你能把那粒沙子捡起来吗?”“当然不能!有那么多沙子,咋分辨出来呀?”我说。
妈妈接着问:“如果我刚才扔的是一颗珍珠呢?”“那就简单了,珍珠多显眼呀!”我轻松地回答。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许多时候,我们只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格不菲的珍珠,要想使自己真正卓然出众,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当我们觉得“怀才不遇”时,与其埋怨与悲叹,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迎难而上,在逆境中锻炼我们的意志,加强自身修养,让自己成为一颗“珍珠”,只有当自己真正有实力时,才会得到大家的赏识和认可。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到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
从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未有天才之前》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通过喻证法批判空喊缺乏天才、实际却扼杀戕害天才的现状,呼唤营造产生天才的环境的写作意图;2.通过语言的研读,把握作者抨击现状、维护青年、渴望天才过程中饱含的强烈情感;3.联系现实,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的研读,把握作者抨击现状、维护青年、渴望天才出现的强烈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西湖大学的筹建与发展千百年来,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是共通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代代人,无论职业、无论身份,都为这种渴求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2016年12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担任首任院长,马化腾、王健林等多位企业家捐赠的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宣告成立,是为西湖大学的前身。
在成立大会上,校长施一公发言表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
”近两年来,这所大学择优聘用了近百位世界级科学家,致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国际化高等学府。
这是当代人的努力。
而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在文艺界盛大要求产生天才的当时,作为青年人人生导师和新文化旗手的鲁迅,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次演讲,感悟一份真情。
1.初读感知这是一篇在校友会上的演讲,肯定有其写作的缘由。
快速浏览整篇文章,说说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预设:现在社会急切要求天才产生,而实际做法却在扼杀、戕害天才,所以想和大家讨论如何培养天才。
)概括提升:评论现状、提出观点、求取认同、改良社会。
(议论的针对性。
)2.品读悟情一场演讲最成功之处,不只在于表达出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更在于台下的观众能产生共鸣,各有各的收获。
今天咱们来当一回听众,想象自己坐在彼时的听众席上,谈一谈听到这场演讲后,你收获了什么。
问题1:你收获了什么?(本文主要讲了什么观点?)明白道理——天才的产生,必须要先有民众。
感悟情感——民众的迫切重要性。
最新《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演讲词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讲话。
天才挺好的,要想成为天才是需要条件的。
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一下鲁迅的这篇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看看成为天才需要哪些条件?二、划分文章结构:1、明确观点:提问: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3、论证结构: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三、分析论证过程:(一)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
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二)分析第二部分:1、提问:鲁迅先生认为没有产生天才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社会上有哪几种做法遏止了天才的产生?明确:“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批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鲁迅是怎样反驳这些不良的做法的。
2、分析三种遏止天才的不良做法。
①“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
未有天才之前ppt1
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当我们觉得“怀才不遇”
时,与其埋怨与悲叹,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迎难而上,在逆 境中锻炼我们的意志,加强自身修养,让自己成为一颗“珍 珠”,只有当自己真正有实力时,才会得到大家的赏识和认 可。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 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3.辨析字形
n yá 拖延 . tínɡ 朝廷 . 翻译 . 演绎 . miù 荒谬 . mó u 绸缪 . 哭 啼 . 结 缔 . 异域 . 鬼蜮 . 马 驰 . 松弛 .
受到教育和鼓舞,产生新的思想和行动。
3.怎样拟定演讲的题目? 提示 拟定演讲的题目,一是题意要明朗,不要含蓄,不要
委婉,更不要含糊。二是题目用字要新颖易读。
探究指津
这是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鲁迅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一篇演 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就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
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
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 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 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语法,请调动你积累的语法和文 言知识,先疏通文字,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 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点睛之妙
这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怎样的?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 本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演讲结构:开头提出
“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要领点拨
1.演讲的目的是什么?试简要加以说明。 提示 演讲的目的,意在诱动对方,改变听众的思想认识和 感情态度,促使听众去实践。 2.演讲和一般的谈话有什么区别?
未有天才之前ppt3 人教课标版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
”
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中心论点
(在文章第3段)
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 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 的民众。
• 2、观点鲜明集中——没有好的泥土不可 能培育出好的花朵。
•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 5、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并多用口
语,富有魅力。
本文语言精 言简 意赅,说理周全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 运用多种论证手法。
本文语言有“味”, 需仔细品味。
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 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 理的做法。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排斥外来思 想 轻翻译
不培育,不 爱护
产生不了天 才,即使产生 了,也是活不 下去的
扼杀天才
能够借鉴 比喻 、吸收
要有实干 举例、比 精神 甘 喻 做泥土
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
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 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 云。
• 文章最后发出了号召,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分析
•三段分别论述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 归纳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主旨正 未有天才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
•分析 反 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 “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号召大 家“都可以做”?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未有天才之前》的含义;(2)掌握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3)分析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天才,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天才观,认识到天才并非与生俱来;(2)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 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2.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 将文章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2)提问:“天才”一词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天才的本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要论点及论证方法;(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待天才的观点和态度;(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辩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提炼中心论点;(3)教师举例说明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天才观,努力成为优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未有天才之前精品教案
《未有天才之前》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考其现实意义。
2、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逻辑力量。
说明:
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
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令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绝佳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
2.难点:思考“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说理深入浅出,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学生在某些语段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要反复品味。
此外,当代社会学生个性张扬,动辄以“精英”自居,以“天才”自许,先生期待青年们踏踏实实“做土”的箴言,值得学子认真思考。
教学过程。
《未有天才之前》(自用)
整理思路:
没有天才,需要天才。 要有天才,先有民众。 反面批判:顽固守旧,盲目排外,恶意批 扼杀、阻碍天才。 正面立论:要有天才,先作“泥土” 怎样做泥土: 脱离旧套 收纳新潮 理解包容 脚踏实地
评,
思考:这篇演讲词主要运用了哪种 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 作用。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 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 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 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 山,说, “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 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 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 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 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 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 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 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 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 有好兵不可一样。
做具有泥土精神的人。
作者阐述了泥土的哪些精神?
收纳新潮 脱离旧套 做小事业 埋头苦干 坚忍不拔
号召民众 做具有泥土精神的人。
这篇演讲词为什么 能引起读者的强 烈共鸣
这篇演讲词不但说理透彻,而且具有杂文 的情感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使深刻的道 理通俗化,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令听众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演讲者的观点, 充分展现了鲁迅一贯的既犀利深刻又幽默 风趣的语言风格。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笔名。1898年 离家到南京学习, 1902年留学日本, 1909年回国,1918年 5月发表《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基础。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学案
《未有天才之前》学案学习目标:1.在预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2.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
3.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导学:(一)你能给下面这些划线字注音吗?看谁注音准!厌薄()譬如()趋势()嫩苗()不肖()国粹()幼稚()戕贼()萎死()寒噤()(二)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你能说说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看谁说的准!(三)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看谁找得快!(四)你能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吗?(五)分析论证过程:1.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2.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4.第5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六)局部段落阅读分析。
自读2至7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 梳理一下上面几段鲁迅说理的思路。
2 第②段能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 概括③④⑤段和前两段的关系。
4 第③段中鲁迅用“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和“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来论证。
分别指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七)本文语言特点的赏析。
问题: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你能归纳一下本文的其他写作特点吗?(八)你还有什么疑问?布置作业:1完成探究与练习三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演讲稿,题目:我不做这样的飞鸽。
未有天才之前1 胡
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白莽作孩儿塔序》 《药》(评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 《拿来主义》 《阿Q正传》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我有一个梦想》 演讲稿主要特点:针对性、启发性、 鼓动性、感染力、口语化等
鲁迅(1881.09.25-1936.10.19)周树人。 1918年首用‚鲁迅‛笔名(一生用150多个笔名) 发表《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 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 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学术著作(略)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 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答 客 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无 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悼 杨 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题三义塔: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 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芒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论证过程、方法· 第二部分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 都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 做泥土。
写作特点
未有天才之前 读后感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引言近年来,人们对于天才的定义和起源产生了许多讨论。
《未有天才之前》一书从历史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天才的来源,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向读者揭示了天才的形成并试图打破传统的观念。
本文将从书中所提到的关键观点和观点展开讨论和总结。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传统上,人们通常将天才视为天赋给予的特殊天赋,认为天才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未有天才之前》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即天才并非与生俱来,天才的形成与环境和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显示,天才所表现出的卓越能力和成就反映了他们的专注、努力和执着。
志同道合的伙伴与经验的重要性书中的案例和研究显示,身边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于天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提供支持和激励,共同进步。
经验也是成长和进步的关键,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伟大的天才往往都是经历了艰辛的实践和坚持才达到了他们的成就。
培养天赋的秘诀本书还向读者揭示了一些培养天赋的秘诀。
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接受挑战和失败的可能性,并从中学习。
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步骤去实现。
此外,要保持专注和努力,持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
最后,要拥有一颗热爱和激情的心,热爱所从事的领域,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天赋与努力的辩证关系《未有天才之前》一书还探讨了天赋与努力的辩证关系。
天赋可以为天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但只依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努力和坚持是成就天才所必需的因素,只有通过积极的实践和不断地努力才能将天赋转化为实际的成就。
结论通过对《未有天才之前》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才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形成与环境、经验和努力密不可分。
天赋只是天才的基础,只有通过积极的实践、专注和努力才能将天赋转化为真正的成就。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要我们有正确的心态,明确的目标,并不断努力和学习。
相信自己,相信努力,相信坚持,我们都可以达到自己的高度。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
未有天才之前(课例)内容分析:《未有天才之前》是鲁迅先生的一片演讲词。
在文中鲁迅先生用幽默犀利的语言、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没有生长天才的民众,就没有天才”的观点,号召大家“做培养天才的泥土”。
高一学生初次接触比喻论证,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同时还可以借此文章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文章,为自己成为一名“天才”而努力。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幽默犀利的语言。
2、了解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
3、体会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的能力和总结提炼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创新的重要作用,懂得创新,敢于创新。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打出有关《伤仲永》的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伤仲永》的故事梗概,然后提问师:方仲永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神童,但长大后却成了一个极普通的人,这是为什么?生:“其父不使学”师:“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
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
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
殊不知小树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久就枯死了。
这棵小树就是方仲永,他因为停止了学习,远离了能够使它成为天才的环境,而由一位神童变成了一个庸人。
在“天才”的问题上,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板书《未有天才之前》二、背景介绍“整理国故”的口号,其实是新文化阵营首先提出的。
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黄侃、刘师培等人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扯起了“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的旗帜,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
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未有天才之前》是1924年鲁迅关于文艺创作的一次演讲,其演讲的中心,是针对当进文坛上一些空喊缺乏天才,而实际做法却是在时时扼杀天才、戕害天才的怪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呼吁民众为培养天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篇演讲稿,它是一篇议论文,下面我就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来谈谈对本文的理解。
提出论点(提出问题):作为一次演讲,在本文的开头,鲁迅也不忘客套一番,然后就结合中国的现状,“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
”谈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一种现象“那就是,不仅没有天才,也缺少培养天才的民众”,然后运用“拿破仑和士兵的关系”“好花和好土的关系”来比喻天才和民众的关系,进而使每个听众明白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有培养它的民众。
”论证论点(分析问题):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突然打开大门开始被迫开放后,各种内外的思潮冲击着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思想。
维旧的、学新的,发生了猛烈的抨击,在这个过程中,“天才”接受着考验,于是就出现了“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的现象。
鲁迅就结合实例来进行论证,在4-9自然段谈了三种现象“整理国故”“崇拜作品”“恶意批评”来论证当时“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是如何不利于天才的产生的。
在此鲁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讽刺手法,使自己的演讲即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
比喻论证,如:“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形象的比喻,把文学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给摆了出来,即通俗易懂,又对那些维护传统,盲目排外者一个极大的讽刺,在哄笑中引人深思,在反思中让人警醒。
还比如“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未有天才之前课文分析
《未有天才之前》课文分析这是1924年鲁迅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一次演讲,其演讲的中心,是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空喊缺乏天才,实际做法却在时时扼杀天才、戕害天才的怪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演讲有的放矢,针砭时弊,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篇演讲的结构严密明晰,有利于听众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把握听讲的内容。
首先,演讲者指出目前文坛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文艺界对天才的呼声很高,正说明了现在天才的缺乏。
然而鲁迅论述的重心并不是天才有无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与其要求天才的产生,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做培育天才的泥土。
天才需要民众,正如花木应该有好的泥土。
在这一部分中,演讲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本次演讲定下中心,也使听众心中有数,很快进入到演讲者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之中。
在提出论点之后,演讲者接着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他以确凿的事实与犀利的分析,回答了之所以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那就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比缺乏天才更严重的问题──扼杀与阻碍天才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天才的培养,而且构成了天才成长的最大障碍。
对此,鲁迅条分缕析,一一加以批判,令人心服口服。
“整理国故”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一些人打着这样的旗号,阻止青年从事活学问和新艺术,以致新的艺术没有生根发芽的基础;“崇拜创作”之所以妨碍天才的产生,是因为它表面上倡导创作,实际上是排斥外来的思想和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结果是束缚了作者与读者的视野,使人们都缩进旧的圈套中去。
这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的风气,必然会对中国文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产生不了天才,“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恶意的批评”则是直接打击天才的产生。
本来批评家的存在应该有助于创作的发展,但目前这些恶意的批评却眼高于顶,目空一切,肆意攻击。
殊不知,任何天才也都是从幼稚走过来的。
在此鲁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
《未有天才之前》是一部讲述天才培养和成长的励志小说,通
过讲述主人公小杰的故事,揭示了天才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懈努
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对于成长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小说中,小杰是一个平凡的孩子,他并没有出生在一个天才
家庭,也没有得到特殊的培养和教育。
然而,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
和毅力,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学生和运动员。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天才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才能够展
现出来的。
正如书中所说,“天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这句话让
我明白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
天才。
另外,小说中也讲述了小杰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他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也曾经因为运动训
练的辛苦而想要放弃。
然而,小杰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而是通
过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面
对困难和挫折时,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
正如书中所说,“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只
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未有天才之前》,我深刻地认识到,天才并非是与
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才能够展现出来的。
同时,
我也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会更加努力,坚持不懈,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一个优秀
的人才。
这本书对于我的启发和帮助是巨大的,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未有天才之前作文
未有天才之前作文《未有天才之前》哎呀!一说起天才,大家是不是都觉得那是超级厉害、遥不可及的人物呀?反正我以前是这么想的。
就说我们班的学霸小李吧,每次考试那成绩,简直让人羡慕得不行!老师讲的难题,他一听就懂,作业做得又快又好,回回都被老师表扬。
我就常常在想,他是不是就是那种天生的天才呀?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好奇,就去问他:“小李,你咋这么聪明呢?难道你是天才吗?”小李听了,笑着摇摇头说:“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每天回家认真预习、复习,多做练习题罢了。
”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真的就这么简单?”他一脸认真地回答:“当然啦,你以为天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呀?”这让我想起了隔壁班的画画小能手小王。
学校每次办画展,都有她的作品,那画得简直跟真的一样!大家都说她是画画的天才。
可后来我才知道,她每个周末都去上美术班,平时一有空就自己在家练习画画,一张不满意就画第二张、第三张……再看看那些在运动场上飞奔的体育健将们,他们好像也是天才,跑起来像一阵风。
可和他们聊过才知道,他们每天都早早起来锻炼,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这时候我就想了,哪有那么多天生的天才呀?这不就像一颗种子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雨水的滋润,没有土壤的滋养,它能长大吗?天才也是一样的呀,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没有付出汗水和时间,怎么可能成为天才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觉得那些数学天才们天生脑子就好使。
可后来我每天多做几道数学题,遇到不会的就去问老师和同学,慢慢地,我的数学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这难道不是努力的结果吗?所以啊,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什么天生的天才。
那些看起来像是天才的人,其实都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着。
他们就像在黑暗中前行的人,手里拿着努力和坚持这两盏明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咱们可不能只看到人家表面的风光,就觉得人家是天才,自己比不上。
咱们得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说不定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呢!你们说,对不对?。
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作者:鲁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4期我自己觉得我的讲话不能使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事,但推托拖延得太长久了,所以终于不能不到这里来说几句。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
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
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即阿尔卑斯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举出几样来说:其一就是“整理国故”。
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地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
”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
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
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读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读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作者:顾明远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第02期鲁迅《未有天才之前》是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讲演,由葛超恒记录。
最初发表于师大附中《校友会刊》第一期,后经鲁迅校正,于同年12月27日刊于《京报副刊》,最后收入《坟》。
讲演的主题是“天才”,怎样看待天才和大众,怎样才能出现天才。
鲁迅认为,想要有天才,首先要有民众。
他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并未否定天才的存在,他在最后讲道:“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同时又说:“泥土与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
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鲁迅这篇讲演是在95年以前,但他讲的问题,好像确在眼前。
今天虽然没有喊出天才,但是对所谓创新人才,大家都如饥如渴地期盼着。
社会上流传着“钱学森之问”,我国什么时候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产生一种急躁情绪。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于是从娃娃抓起,上奥数班、艺术班、各种辅导班,参加各种竞争。
有的名校为了培养杰出人才,想方设法办起各种“尖子班”“掐尖班”。
这些班办了几十年了,不知道是否出了几个杰出人才。
我想他们应该跟踪调查一下,这些班的毕业生中究竟有几个杰出人才。
我想,就像鲁迅说的,没有教育的普及,大众的提高,也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杰出人才绝不是从小“掐尖”出来的,是在普及教育提高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
办好所有学校,普遍提高教育的水平,杰出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教学设计
上海市进才中学吴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
说明: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是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杂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对于高三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规范和提升,写作实践的夯实与升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着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层特殊的背景,上好此文便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想故作回避。
所以“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成为必须,而不是重点讨论如何去演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
2.难点: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
说明:
本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同时,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上形象的描写,使整个论证过程既集中有力又不乏生动幽默。
让学生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由于时空的阻隔和当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来看,对当代的高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鲁迅先生的杂文大多因“杂”而难读难懂,然而此篇因听众的特殊,是与我们在座一样的高中生,故而深入浅出,相对而言,通俗易懂。
此文亦不妨视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议论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为抓手进行梳理,了然文章的架构。
落实确认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深意。
练习举隅
1.以提纲的形式梳理出文章结构,不可太简。
(80字左右)
2.对比本文与《拿来主义》在写法上的不同,写一段鉴赏文字。
(500字左右)
3. 大作文:仿写《未有“大师”之前》。
(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