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水循环湘教版必修1
2-1-2 流水堆积地貌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2-1-2 流水堆积地貌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a3732ca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d.png)
2.12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与洪积扇(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2.冲积平原和三角洲(1)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2)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核心归纳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位置特点 图示冲(洪)积扇 沟谷出口 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在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没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盆地 地形平坦开阔,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江心洲 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 四面环水,如崇明岛、橘子洲等三角洲 河口地势低平,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A.三角洲、河漫滩、冲积平原B.峡谷、冲积平原、冲积扇C.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D.河漫滩、冲积平原、冲积扇2.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②海浪作用明显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1.C 2.B【解析】1.从图中看①位于河流出山口中,为冲积扇;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冲积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③为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汊流较多,地处河流入海口附近,受海浪的影响明显,①错误,②正确;三角洲受海洋的影响较强,土壤盐碱化明显,土壤并不肥沃,而①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土层深厚,土壤较为肥沃,③错误;三角洲地区沙洲、沙岛发育,④正确。
②④正确,故选B。
温州市江心屿位于瓯江江心,下图为江心屿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依据材料推测与江心屿形成的地质作用类似的是()A.青藏高原B.黄河三角洲C.桂林山水D.长白山天池4.驱动瓯江水流动的能量主要来自()A.地球内能B.月球引力C.岩浆活动D.太阳辐射【答案】3.B 4.D【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江心屿是处于河流中心的小岛,属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青藏高原是内力抬升作用形成,A错;黄河三角洲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正确;桂林山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错误;长白山天池地貌是岩浆活动形成的,D错误。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2水循环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2水循环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5abaf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7.png)
课时作业12 水循环一、选择题[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末]2024年3月22日是第29个“世界水日”,并且是第34个“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的主题是“Valuing Water”即“珍惜水、爱惜水”,水利部确定我国的主题为:“深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水资源集约平安利用”。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季节( )A.春夏季 B.夏秋季C.秋冬季 D.冬春季2.下列关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A.合理开采地下水B.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C.加强宣扬教化,提高公民节水意识D.改进农业浇灌技术3.水循环对全球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有机物和无机盐输向海洋B.增加全球的水资源总量C.加剧不同纬度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D.不能塑造地表形态[2024·辽宁高一开学考试]璧南河发源于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贯穿璧山区全境,为长江左岸支流之一。
图1为璧南河景观图,图2为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依据发生的空间范围,璧南河参加的水循环类型是( )A.河流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C.陆地内循环 D.海上内循环5.璧南河对应水循环示意图中的环节为( )A.② B.③ C.⑤ D.⑥6.与其他城市建设扩张较快的城区相比,璧山“儒雅璧山,田园都市”的发展理念,最可能使( )A.③增加 B.⑤削减C.⑥增加 D.⑦削减[2024·秦皇岛市高一期末]2024年10月2日至7日,山西省出现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多地遭受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山西省内37条河流发生洪水,产生了严峻的洪涝灾难,造成多个县市出现倒塌、滑坡等地质灾难以及导致众多人员伤亡。
据此完成7~8题。
7.洪涝灾难( )A.在我国影响范围大、频率高,但影响小B.分为洪灾和涝灾,发生在夏季C.属于“天灾”,无法预料D.可引发多种次生灾难8.防避洪涝灾难的措施有( )①利用气象卫星监测②增采地下水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④加强人工干预,削减海水蒸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末]2024年7月17日,河南省多地暴发持续性强降水天气。
水循环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df35458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2.png)
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
蒸发
人类活动 硬化地面等活动不利 于蒸发
水域面积 水域面积大,蒸发 量大
湿度 空气越干燥越容易蒸发,湿 度大(空气湿润)蒸发弱
气温 气温高,蒸发强烈
光照 光照强,蒸发量大
风速 风速大,蒸发旺盛
05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促进水体不断更新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 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 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在 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 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 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2.杭州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度融入亚运工程项目,广泛使用雨 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增加下渗,过滤污水,可以改善水环境质 量,消减雨水初期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②③④正确;不 能直接为场馆提供饮用水源,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小题。
3.若图示山坡森林植被遭破坏,则( ) A.④增多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⑤增多 C.⑥增多 D.②增多 4.图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透水地砖代替不透水 的硬质地面,其对水循环的有利作用是( ) A.增加③ B.增加⑤ C.增加② D.加速①
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从总体来看,水循环使海洋水、陆 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 少。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
水圈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①水循环作为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 储存和转化者,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的重 新分配,使得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 矛盾得以缓解。 ②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 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③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往往引发区域性的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1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1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5fa3bd5e87101f69f319597.png)
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1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水循环学说认为( )A.水循环指水的固态、液态、气态的三态变化B.水污染可以依靠水循环完全解决C.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形式D.水循环不能使岩石圈中化学元素迁移答案:C2.关于该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图缺少了两个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该循环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C.A环节是水汽输送,B环节是地表径流D.人类目前只能影响该循环的个别环节答案:A3.属于陆上内循环的地理现象有( )A.长江东流B.塔里木河夏汛C.台风登陆D.海水蒸发答案:B4.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 )①长江②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③东南季风④塔里木河河水蒸发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外流河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则只是参与陆地循环,而长江属外流河,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故排除④。
水汽输送是海陆间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东南季风由海洋吹向内陆可完成水汽输送,而未登陆的飓风则未能把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
答案:B5.目前,人类对水循环过程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A.水汽输送B.人工降雨C.地表径流D.植物蒸腾解析:人类目前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最主要环节是地表径流。
答案:C6.有关长江与水循环的关系,正确的是( )A.只参与海陆间大循环B.只参与陆地内循环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D.既参与海陆间大循环,又参与陆地内循环解析:水循环的三个循环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D7.下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A.地表径流B.蒸发C.大气降水D.下渗答案:B8.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卷:水循环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卷: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74d98cafaaea998fcc220e97.png)
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e分别表示(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2.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③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是很多地区缺水的原因之一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1.C 2.D(2019·安徽省宣城市期末)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3~4题。
3.雨水花园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径流4.下列不是雨水花园功能的是( )A.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B.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C.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D.增加地表径流量答案 3.D 4.D(2019·安徽马鞍山市期末)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A.水汽输送B.下渗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6.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答案 5.D 6.C(2019·天津市期末)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步骤:1.如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2.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3.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可以得出结论。
完成7~8题。
7.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岩石圈物质循环B.水循环C.大气的垂直分层D.热力环流8.自然界中形成该类地理现象的外因之一是( )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地壳运动D.水的三态变化答案7.B 8.A(2019·湖南省永州市模拟)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时作业11 水循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时作业11 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7bcafb9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04.png)
课时作业11 水循环一、选择题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读图,完成1~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A.79 13 B.79 8C.21 13 D.21 8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a—水汽输送 B.b—蒸发C.c—地下径流 D.d—下渗4.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
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 B.降水C.植物蒸腾 D.下渗6.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7~9题。
7.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降水C.下渗 D.地表径流8.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9.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C.华北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A.水汽输送 B.下渗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11.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 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 D.地表径流增加读图,完成12~13题。
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4 水循环和洋流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4 水循环和洋流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5bfb1f66bd97f192379e9a1.p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建议用时:45分钟)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表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1.B2.B[第1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
第2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
]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a→f→h→g B.e→f→h→dC.c→a→b→d D.d→a→b→c4.水循环中的(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B.b环节集中在夏季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3.D4.C[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丁间为海陆间水循环,乙、丙间为陆上内循环,丁为海上内循环。
第4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地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读某大洋局部图,回答5~7题。
5.若AB线是30°纬线,则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对应的丙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 A.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B.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C.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D.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6.若AB线是30°纬线,则可能形成著名渔场的是( )A.甲B.乙C.丙D.丁7.若AB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属于寒流的是( )A.甲B.乙C.丙D.丁5.D 6.C 7.A[第5题,若AB线的纬度为30°,则图示的大洋环流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此环流呈逆时针旋转,说明位于南半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c4e8ea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f.png)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数码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代表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2.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各个数码代表的含义分别是①降水,②地表径流,③水汽蒸发,④水汽输送。
其中的水汽输送可以代表夏季风所起的作用,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2.B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
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所等。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B.地表径流C.水汽蒸发D.水汽输送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C.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中存储起来,使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减少,因而该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并有利于减缓城市内涝。
4.B美国宇航局拍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咸海东部河床已经消失,令人震撼,当地生态危机严重。
下图为咸海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示意图及不同年份咸海面积变化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A.大西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北冰洋6.造成咸海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④减少B.②增强,⑤减少C.③减少,④增强D.②增强,⑥增强5题,由材料知咸海流域位于中亚地区,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小部分来自北冰洋,所以A项正确。
第6题,人类活动规模扩大,大量引用河水(⑥);全球变暖导致蒸发(②)加剧。
因此,入湖河水减少,咸海面积萎缩,所以D项正确。
6.D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
据此完成第7~8题。
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B.南北温差大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8.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A.北旱南涝B.北涝南旱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7题,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3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3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5f49f88240c844769eaeee8.png)
课时作业13 水循环和洋流一、选择题如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回答1~4题。
1.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2.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机井 B.修建水窖C.植树造林 D.跨流域调水4.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③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④塑造地表形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⑤⑥环节依次表示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汽输送。
第2题,东亚地区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向陆地输送的水汽最多。
第3题,水窖主要是为了储水,防止水分下渗;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能增加水分下渗。
第4题,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1.D 2.B 3.C 4.B植被浅沟常布局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
如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回答5~6题。
5.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A.a减少 B.b增加C.c增加 D.d减少6.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有( )A.减少城市水资源 B.缓解城市内涝C.造成地面沉降 D.增强热岛效应解析:第5题,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硬化地面面积减少,a(蒸发、植物蒸腾)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c(下渗)增加;d(地下径流)增加。
第6题,植被浅沟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可以增加城市水资源;建设植被浅沟可使下渗量增多,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缓,缓解城市内涝;建设植被浅沟不会造成地面沉降;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会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13《水循环和洋流》
![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13《水循环和洋流》](https://img.taocdn.com/s3/m/198e0059f5335a8102d220e5.png)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水循环环节①是()A.水汽输送B.地下径流C.地表径流D.蒸发、蒸腾【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中①为水汽输送,②和④均为降水,③为蒸发,⑤为地表径流。
【答案】 A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能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是()A.①B.②C.⑤D.③【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影响。
图中①为水汽输送,②和④为降水,③为蒸发,⑤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能够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 C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据此完成3~4题。
3.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①下渗②蒸发③降水减少④灌溉等引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水循环过程的因素。
由题干可知,此河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流河,下渗、蒸发和沿河灌溉可使径流量减小。
【答案】 D4.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A.雨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解析】本题考查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由题中该河流最终消失可知,该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其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
【答案】 B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A.该区域降水增加B.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C.蒸发量不变D.地下径流增加【解析】本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加。
【答案】 B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右图),AB线是30°纬线。
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所示海区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特点。
根据材料可知,该环流是中低纬环流,根据环流呈逆时针流动可知其位于南半球,故B项正确。
【答案】 B7.若AB间为太平洋,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B.②洋流为赤道暖流C.③洋流所在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D.④洋流的形成与东北信风有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成因和影响。
2024学年高中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6a2017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7.png)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和洋流的基本概念上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需要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和素材,如通过演示实验、视频动画等方式来展示水循环和洋流的过程。同时,我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于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可能已有所耳闻,但对于其具体过程、意义以及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熟悉。他们对水循环和洋流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
在能力层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与课堂活动来获取知识,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讨论。然而,对于复杂的地理问题,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 情感态度: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地理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对水循环和洋流问题的关注度。他们能够理解水循环和洋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保意识。
6. 价值观培养: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水循环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科学探究的尊重。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水循环和洋流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水循环和洋流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021-2022学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 作业(解析版
![2021-2022学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 作业(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0bb8e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6.png)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课后作业4.1 水循环(测试时间:3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A.风力能B.太阳能C.地热能D.生物能【答案】1.B 2.B【分析】1.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有蒸发环节,①项正确;水滴凝结及滴落至容器中,模拟了大气降水的水循环环节,③正确;该方法没有体现水汽输送和地下径流的水循环环节,②④均错误。
故选为В。
2.该方法利用太阳能来使水分蒸发,借助地球重力的影响使水滴积聚于中间重物处滴落至容器中。
因此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地球重力和太阳能。
选项中符合的为B。
月牙泉为甘肃敦煌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曾一度面临消亡,近年来月牙泉水域面积趋于稳定状态,此前长时间逐渐消瘦的月牙形状,逐渐“丰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月牙泉主要参与的是()A.海陆间循环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大循环4.月牙泉逐渐“丰满”得益于()A.大气降水增多B.地表径流汇入增多C.地下径流补给增多D.水面蒸发减弱【答案】3.B 4.C【分析】3.依据题干和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月牙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处于内流区。
月牙泉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最终并没有汇入海洋,主要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外流河最后汇入海洋,参与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又被称为大循环,故AD错误,海上内循环主要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故C 错误,所以该题选B。
4.根据第1题的分析可知,月牙泉所处区域降水很少,地表径流发育条件差,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径流。
月牙泉近年来逐渐“丰满”得益于地下径流补给增多,故C正确;该地区降水稀少,不是其主要补给水源,故A错误;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故B错误;水面蒸发和温度、太阳辐射、风力等因素相关,近年来以上因素变化很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11 水循环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11 水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090dadcc700abb68a982fb45.p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水循环(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2.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①水汽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1.B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
第2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a→f→h→g B.e→f→h→dC.c→a→b→d D.d→a→b→c4.水循环中的(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B.b环节集中在夏季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3.D4.C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丁间为海陆间水循环,乙、丙间为陆地内循环,丁为海上内循环。
第4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地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
读图,完成5~6题。
图a 建设用地增加比重 图b 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5.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6.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5.D6.A [第5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
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
4-1-1 水循环 第一课时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4-1-1 水循环 第一课时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70fd57d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f.png)
4.1水循环(第一课时)一、水的行星1.从形态上看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从空间分布上看3.从利用上看(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二、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能量: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
3.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4.过程及主要环节(1)海陆间循环: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2)陆地内循环:①水汽蒸发、③降水、⑦植物蒸腾。
(3)海上内循环:①水汽蒸发、③降水。
(2023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的是环节④B.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环节③水量较小C.环节①和环节⑦均表示海水蒸发D.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2.关于水循环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有()①实现了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②使陆地上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塑造了地表形态④海陆间循环加剧了陆地水体污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1.A 2.D 3.C【解析】1.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环节④),A对;环节③为降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环节③水量较大,B错;环节①表示海水蒸发,环节⑦表示植物蒸腾,C错;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④的水量,D错。
4-1-2 水循环 第二课时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4-1-2 水循环 第二课时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1b15ec8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8.png)
4.1水循环(第二课时)一、洪涝灾害的类型(1)洪水灾害: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二、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1.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且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不仅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①东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多,内陆少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⑤河流上中游多,下游少⑥夏秋季多,冬季少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2.我国洪水灾害类型多样,下列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不正确的是()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D.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结合洪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河流的上中游地势高,不易发生涝灾灾害;夏秋季多,冬季少属于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特点。
第2题,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会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使流域汇水速度变慢。
(2023·河北唐山期末)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
24日,新乡卫辉市工业路牧野大桥段出现决口(下图)。
决口导致河水漫灌至城区,多方救援力量在决口两边进行封堵工作。
26日上午,决口成功合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河道决口及合龙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降水C.下渗D.地表径流4.此次水灾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其原因主要有()①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②过度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④屋顶绿化面积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大量汇入河流,河流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垮河道,致使河道决口;决口合龙过程中使地表径流外泄减少,地表径流回归原有河道,所以河道决口及合龙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与蒸发、降水、下渗关系不大。
江苏专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1课时水循环分层作业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江苏专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1课时水循环分层作业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49ae021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a.png)
11. 图中表示冰川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地球上水圈各形式水体所占的比例是:海洋水约占96.538%,对应①;淡水约占
2.526%,对应②;而淡水中,冰川约占68.72%,地下水占30.07%,其他淡水占1.21%,
因此可知③对应冰川,C正确;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约占0.935%,对应④。故选C。
18.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小海坨山区域。为了将工程建设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该赛区注重水的循环利用,通过收集融化雪水、地表径流 和建造蓄水池,实现雨雪全部收集、净化达标和再利用,营造一个生态环境可持续赛 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延庆赛区所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海__陆__间__循__环__和__陆__地__内__循__环__。 [解析] 该赛区位于外流河区域,所参与水循环类型主要是海陆间循环,也有一部分属 于陆地内循环。 (2)若工程建设引起赛区内植被破坏,则可能会导致地表径流__增__加__,地下径流 __减__少___。 [解析] 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会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 流也会减少。
(3)推测“实现雨雪全部收集”对当地地表径流的影响。 [答案] 地表径流减少。 [解析] “实现雨雪全部收集”会直接导致地表径流减少。
4. 以下活动对④环节影响很小的是( D )
A.植树造林
B.围湖造田
C.路面硬化
D.港口建设
[解析] 图中④环节由陆地水指向海洋水,应表示径流(地表和地下)环节。植树造林
会增强下渗,有可能导致地下径流增多,并调节地表径流变化;围湖造田使得湿地的
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下降;路面硬化使得下渗减少,地下径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水循环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表径流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1.B
2.B[第1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
第2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
]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4.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3.D
4.C[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丁间为海陆间水循环,乙、丙间为陆地内循环,丁为海上内循环。
第4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地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
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
读图,完成5~6题。
图a 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b 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5.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
A.降水B.蒸发
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6.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5.D
6.A[第5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
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
第6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 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
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
二是发展集雨工程。
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
(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什么?
(2)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哪一环节?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
(3)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哪一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环节关系最密切?
(4)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
[解析]第(1)题,发展集雨工程将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第(2)题,图中A、B、C、D、E、F、G、H分别表示降水、海洋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的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
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及地表植被覆盖率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第(3)题,我国东南沿海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可以用C环节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与G环节关系最密切。
第(4)题,“水质”和“传统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词,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表述即可。
[答案](1)主要对G(地表径流)施加影响。
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涵养水源。
(2)D(降水)。
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
(3)能够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C(水汽输送)。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G(地表径流)环节关系最密切。
(4)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
(言之有理即可)
[等级过关练]
读长江流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完成8~10题。
8.1950~1990年长江流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9.这两次水灾都是( )
A.集中性暴雨所致
B.下游排水不畅所致
C.上游水土流失所致
D.中游围湖造田所致
10.长江流域成为水灾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 )
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②围湖造田③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8.C 9.A 10.A[第8题,从长江流域水灾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中可看出,1954年直接经济损失6 000多亿元,1983年直接经济损失9 000多亿元。
第9题,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以暴雨洪水为主,因此两次水灾都是由于雨带长时间停留在某处,造成集中性暴雨所致。
第10题,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等。
] 泾惠渠灌区是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引水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我国典型的渠井结合多水源灌区。
读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系统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关于泾惠渠灌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只参与陆地内循环②只参与海陆间循环③可促进灌区水分和热量平衡④使灌区地表总体趋于平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12.泾惠渠灌区引河流水灌溉 ( )
A.不能改变大气降水的天然分配
B.加大了灌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
C.增加了灌区原有的水循环强度
D.改变了灌区水循环的类型
13.有人建议泾惠渠灌区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从而达到节省灌区用水的目的。
这种做法将使灌区 ( )
A.作物蒸腾水量减少B.大气降水量增加
C.地下水水量增加D.地表径流量增加
11.C 12.C 13.A[第11题,灌区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泾河为外流河,据此可判断灌区内的水还参与海陆间循环;灌区的水循环可以促进灌区水分和热量平衡;灌区水循环过程中流水不断侵蚀、搬运和堆积,使地表总体趋于平坦。
第12题,泾惠渠灌区通过引水工程使河流水进入灌区,改变了大气降水的天然分配;灌区引河水灌溉,补充地下水,使干旱时地下水水位不至于下降太多,减小了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水量增加加大了灌区原有的水循环强度;泾惠渠灌区的地理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灌区水循环类型依旧包括海陆间循环与陆地内循环。
第13题,高耗水作物的减少使灌区作物蒸腾水量减少;灌区大气降水量主要与大气环流有关;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会使灌区引水量减少,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会使灌区用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
] 14.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