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
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
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
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声声慢李清照教案声声慢李清照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1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
优质课《声声慢》教案(通用8篇)优质课《声声慢》教案篇1学习目标:1、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
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
”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明确目标: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诵读感知: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个别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品读赏析:(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
《声声慢》的教案(通用5篇)《声声慢》的教案1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
“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
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
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声声慢》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
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声声慢》教案一【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
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
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
《声声慢》教案优秀7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7篇《声声慢》篇一导读: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xuan旋)寒:指秋天的天气。
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④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
⑤怎敌地:对付,抵挡。
⑥晚来风急:“晚”一本作“晓”。
⑦损:表示程度极高。
⑧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⑨堪摘:可,可摘⑩次第:光景、情境。
⑾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调养休息。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七章第二节,《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声声慢》的背景、词牌、韵律;解读诗句,分析词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探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李清照词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声声慢》的艺术手法,理解李清照词的情感内涵。
重点:解读诗句,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声声慢》原文及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人情感。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声声慢》,感受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牌特点。
3. 诗句解读: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情感,探讨李清照的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词牌:慢词3. 意象:落花、流水、黄昏、梧桐等4. 情感:离愁、思念、哀怨等5. 艺术手法:对比、衬托、用典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李清照情感的理解。
作业答案:(1)意象分析:词中以落花、流水、黄昏、梧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2)情感理解: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抒发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哀怨。
2. 拓展延伸: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特色。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三篇篇一教学重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
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
(板书:标题和作者)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
(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二、作者简介(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2、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四、诗歌赏析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声声慢教案8篇
声声慢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方案、致辞讲话、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思想汇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ought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声声慢教案8篇一个周密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一个精心编写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声声慢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蕴含了浓郁的诗意和文化内涵,是中学生学习诗词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针对中学生特点,设计一节《声声慢》的诗词教学,涵盖兴趣启发、背诵咏诵、文化融汇等环节。
首先,应考虑学生们对诗词文化的熟悉程度以及兴趣点,包括诗词理解能力、文化知识储备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
一、诗词导入在引入本诗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章回小说的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古诗词,让学生欣赏音律、诗意和文化蕴含,逐渐导入本诗。
二、背诵、咏诵、解读(1)背诵第一步是背诵,让学生将诗词逐句背熟,并注重讲解诗词中的生词、古词和常用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词的内涵,同时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
(2)咏诵第二步是咏诵,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将整首诗词进行齐读,并注意节奏和音律。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解读第三步是解读,将《声声慢》分段,在每一段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三、文化融汇教学的最后一步是将诗词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作品和文化背景,以及《声声慢》所表现的社会风貌和人生哲学。
这一步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更深入了解和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结论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文化积累为目标。
通过多媒体手段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诗词文化,达到知之、感之、用之的效果,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思想引领,也加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其情感和哲学内涵。
同时,它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实用的《声声慢》教案三篇
实用的《声声慢》教案三篇《声声慢》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声声慢》教案优秀10篇
《声声慢》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声声慢》教案优秀10篇李清照的《声声慢》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了,以下内容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声声慢》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问: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全班齐读
正音:觅(mi) 凄(qi) 戚(qi) 还(huan) 盏(zhan) 乍(z
ha)
2、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
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
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
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2、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
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6)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分析〈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的愁情
提示:1、意象。
2、人生经历。
五、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六、练习
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解释词语并注音
(1)尘香:
(2)梳头:
(3)舴艋:
2.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试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两三例喻愁的诗句。
七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