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金匮要略》题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伍家红 整理
III
10 临床 2
本条论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脉浮而缓,在伤寒是太阳表虚的脉象, 在杂病浮则为风,“风”可作“热”理解,而缓为湿之征。“痹”有闭之意,是指脾家蕴有湿热,并非风寒 湿杂至之证。仲景恐人误认脉浮为外感,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
19、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鉴别表 P148
证名
病位
病机
主要症状
痰饮
胃肠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 脾阳虚弱,水谷不化,饮留于胃肠
目眩,短气,脐下悸,吐涎沫
悬饮
胁下
水停胁下,肝肺气机不利,升降失 咳唾,胁下引痛
常,气饮相搏
溢饮
水饮流于四肢肌表,肌腠闭塞,壅
四肢肌表
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寒,身热疼重
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虚象。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不应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而应和其阴阳。
《金匮要略心典》说:“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由此可见,在阴阳两
虚的情况下,唯有用甘温之剂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使气血自生,升降自调,偏寒偏热的症状才能消失。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虽以甘温补脾为主,但酸甘可以化阴,甘温可以化阳,故能
(2)表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肾着(1)定义:由寒湿痹着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P140
(2)表现: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17、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P146
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
18、素盛今瘦:谓痰饮患者在未病之前身体很丰满,既病之后身体很消瘦。P147
阻于经络肌肉
支饮
胸膈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气机不利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冒眩,心下悸,腹满
20、湿热发黄(1)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P209
(2)四方证比较表 P219
茵陈五苓散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大黄汤证
大黄硝石汤证
证型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热盛里实
主证
黄色鲜明,寒热不食, 黄色鲜明,心中懊
4、日晡所:即申时,指下午 3~5 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P36
5、百合病(1)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内热)。p45
6、缓中补虚:因大黄䗪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
实热证
主症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
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
脉细虚弦迟
脉滑数
腹诊
按之不通,喜按喜温
按之痛,拒按
病机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
治法
温中
寒下
方药
理中类
承气辈
15、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状。P124
16、肝着(1)定义:由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症。P138
膏汤
热
有发热恶寒表证
清热除烦 细辛、甘草、石膏、五味子
饮热迫于上
厚朴麻黄汤
咳喘、胸满、脉浮
而近于表
化饮除热, 厚朴、麻黄、杏仁、石膏、半夏、 止咳平喘 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伍家红 整理
I
10 临床 2
射干麻黄汤 寒饮郁肺
咳喘、喉中痰鸣、苔白 散寒宣肺, 射干、麻黄、细辛、生姜、半夏、
滑、脉浮紧
近血: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
伍家红 整理
II
10 临床 2
22、肠痈分期:⑴未成脓期—大黄牡丹汤;
⑵成脓期—薏苡附子败酱散。P264
23、衃:色紫而暗的瘀血。 p280
24、少腹如扇:形容少腹恶寒,犹如风吹状。P285
25、祛邪(去病)安胎:白术散证和当归散证比较表 P292
证名
黄色鲜明,小便不利,
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憹热痛,足下热,
纳呆,苔白腻,脉浮缓
小便不利
小便黄赤Fra Baidu bibliotek大便干
黄色鲜明,腹满 便结,小便短赤
治法
利湿退黄
清热利湿退黄
泄热除烦
通腑泄热退黄
茵陈蒿、泽泻、猪苓、
栀子、大黄、枳实、 大黄、黄柏、硝
中药
茵陈蒿、栀子、大黄
茯苓、白术、桂枝
豆豉
石、栀子
21、远血:先见大便,后见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P232
病:湿病。 证:风湿兼气虚。 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伴关节酸痛,下肢微肿,口不渴,苔白。 理: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 法: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方:防己黄芪汤。 药:防己(一两)、甘草(炒,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 (2)风水兼表虚: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P195 病:水气病。 证:风水兼表虚。 症: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理:风水兼表虚。 法: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方:防己黄芪汤。 药:防己(一两)、甘草(炒,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 (3)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P70 病:历节病。 证:风湿历节。 症:关节肿大疼痛,局部可见发红发热,形体消瘦,脚肿麻木,头眩短气,心烦欲呕。 理:风湿留注筋脉、关节,化热伤阴。 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
主要脉症
病机
治法
白术散证 体型肥胖,属脾虚寒湿而胎动不安者
温中除湿,健脾安胎, 脾虚寒湿
重在健脾
体型偏瘦,属血虚湿热而胎动不安,或 当归散证
素有流产史者
养血健脾,清热除湿, 湿热血虚
重在补血安胎
26、炙脔:烤肉块。脔:肉切成块。P308
27、经一月再见:月经一月两潮。P312
28、条文分析
(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P83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
疾病传变;
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
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
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
降逆化痰 款冬花、紫菀、大枣、五味子
越婢加半夏 饮热壅滞于 喘咳气急、目如脱状、 宣肺泄热,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汤
肺
脉浮大
化饮降逆 半夏
13、胸痹心痛的病机:“阳微阴弦”(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
胸痹心痛短气病的病机:正虚邪实。
14、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要点 P118
要点
虚寒证
10 临床 2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金匮要略》题库
1、原著前 22 篇,计原文 398 条,共载方剂 205 首,用药 155 味。P2
1、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P16
2、治未病:P23
(1)定义:①治未病的脏腑。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上工”怎样“治未病”,并举例:
两)、附子(炮,二枚) (4)寒湿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P72
病:历节病。 证:寒湿历节。 症: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关节不红肿,遇寒痛增,舌质淡,脉沉紧或迟缓。 理:寒湿凝着于关节,损伤阳气。 法: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方:乌头汤。 药: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三两)、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
10、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P98
11、目如脱状: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是呼吸困难患者常见的症状。P100
12、咳嗽上气: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鉴别表 p103
方名
病机
症状
治法
药物
小青龙加石 内饮外寒夹 咳喘、烦躁、脉浮,可 解表化饮, 麻黄、桂枝、芍药、半夏、干姜、
调和阴阳。方中饴糖、甘草、大枣、以建中缓急,桂枝、生姜辛以通阳调卫,芍药酸以和营止痛。小建中
汤偏于甘温,故辨证当以阳虚为主。如阴虚内热明显,见舌红、脉数者,不宜使用。
(2)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
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P109
分析:“阳微阴弦”的含义是什么?应如何治疗?(栝楼薤白白酒汤)
的作用。“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
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P88
7、虚劳的治疗特点:P90
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
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本条通过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病机:阳微阴弦)。诊脉首先应当辨别其太过与不及,因为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邪盛与正虚两个方面。下文举出胸痹、心痛之“阳微阴弦”脉象,是太过与不及
的具体表现。“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与
“阴弦”并见,说明胸痹、心痛的病机是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正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故
曰“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原文所谓“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进一步
指出“阳微”与“阴弦”是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关于阳微阴弦之“阴阳”的认识,注家意见不一,归纳起来约有三种:一种认为是脉浮为阳,脉沉为
阴;另一种认为是右脉为阳,左脉为阴;还有一种认为是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根据本篇第 3 条分为寸口、
动汗出,湿衣贴身,致使寒湿侵袭,阳气痹阻。症见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
带五千钱。因病属下焦,但未及内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治疗时只需将经络肌肉的寒湿祛
除,则肾着可愈。方中干姜配甘草温中散寒,茯苓配白术健脾祛湿。四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之功。本方又名肾着汤。
(4)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P209
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3、湿病的治法:(1)利小便;
(1)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P34
水气病的治法:⑴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⑵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
⑶攻下逐水。 P194
痰饮(1)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
关上,似以第三种意见为妥。
(3)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
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P140
分析: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本条论述肾着的成因和证治。神农着由寒湿痹着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其成因为劳
分析:本条论述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证治。阴阳本来是互相维系的,由于虚劳病的发展,不仅阴虚可
损及阳,阳虚可损及阴,而由于阴阳两虚,可出现寒热错杂之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脾胃。一是脾胃为
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二是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
升降失序。如偏于热,则为衄,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偏于寒,则为里急,为腹痛。所有这些,皆是
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四肢必感重滞不舒;如脾脏所蕴积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必然发 生黄疸,故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5)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 , 脉迟故也。P210 分析:本条论述谷疸寒化的病机。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今腹满下之如故,脉 迟者,显为太阴(脾)寒湿证。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物,所以食难用饱;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 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湿浊下流膀胱,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小便难 。“此欲作 谷疸”,乃将作未作之势。“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说明下后腹满如故之因,从脉迟可知病属太阴寒湿。 29、病案 (1)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P37
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
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9、肺痈(1)分型:①邪实壅滞—葶苈大枣泻肺汤 p95
②瘀热蕴肺—《千金》苇茎汤
③血腐脓溃—桔梗汤
(2)分期:①表证期—银翘散+鱼腥草、黄芩 p97
②酿脓期—苇茎汤+鱼腥草、黄芩、黄连
③溃脓期—苇茎汤合桔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