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概念
数据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中专门用来管理数据的软件,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
4.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软件技术。
5.数据库概念设计: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数据库所表达的概念。
6.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指从概念设计得到的数据库概念出发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即实现数据存取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7.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的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8.概念模型:用来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9.逻辑模型:用来表达计算机实现观点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10.外部模型:用来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数据库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
11.内部模型:用来表达数据库物理结构的模型。
12.投影操作:是对一个关系进行垂直分割,消除某些列,并重新安排列的顺序。
13.选择运算:是根据某些条件对关系做水平分割,即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组。
14.自然连接:是连接运算的有个重要特例,他要求被连接的两个关系有若干相同的属性名。
15.函数依赖:是指关系中属性之间取值的依赖情况。
16.第一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r的属性值都是不可分解的原子值。
17.关系规范式:实际上是对关系逐步分解的过程,通过分解使关系逐步达到较高范式。
18.查询: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准则,以不同方式查看相关表中数据的一种数据库对象。
19.数据访问页:是指连接到数据库的特殊Web页,利用数据访问页可以输入,查看。
编辑和操作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
20.宏:是一个或多个操作的集合,每个操作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21.组:是由一些属于数据库对象的快捷方式组成,通过“数据库”窗口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象组织到一个“组”中。
mysql数据库概念
MySQL数据库概念解释1. 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的、可持久化的数据集合。
它是一个存储、管理和操作数据的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访问和处理数据。
重要性数据库是现代应用程序的核心,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
数据库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处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应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银行和金融、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
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使用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2. MySQL定义MySQL是一个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它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来管理和操作数据。
重要性MySQL是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之一,它具有以下重要性:1.可靠性:MySQL提供了高度可靠的数据存储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2.可扩展性:MySQL支持水平和垂直扩展,可以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和高并发访问。
3.性能:MySQL具有优化的查询引擎和索引机制,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访问和处理。
4.安全性:MySQL提供了强大的安全功能,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保护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和恶意攻击。
应用MySQL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包括网站、电子商务、金融、电信、游戏等。
许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和组织,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亚马逊等都使用MySQL来存储和管理他们的数据。
3. 关系型数据库定义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它使用表格(关系)来存储和组织数据。
每个表格由行和列组成,行表示记录,列表示字段。
重要性关系型数据库具有以下重要性:1.结构化数据:关系型数据库使用表格来存储数据,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使数据更易于管理和查询。
2.数据一致性:关系型数据库使用事务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灵活性:关系型数据库可以通过定义表格之间的关系(外键)来实现数据的灵活查询和连接。
数据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Data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Database :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 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DBS : 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 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 DBA )构成。
数据模型: 是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是对现实世界的 模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组成元素有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
概念模型: 也称信息模型, 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逻辑模型: 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 DBMS 实现。
物理模型: 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在磁 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
实体和属性: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E-R 图: 即实体 -关系图, 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是数据库概念模型设 计的主要工具。
关系模式: 从用户观点看,关系模式是由一组关系组成,每个关系的数据结构是一张规 范化的二维表。
型/值: 型是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值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是型的实例。
数据库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项的名字、类型、取值范围等) 和特征(数据之间的联系以及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的描述。
数据库的三级系统结构: 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数据库内模式: 又称为存储模式,是对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数据库外模式: 又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 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
数据库的概念及优点
数据库的概念及优点? 数据库的概念什么是数据库呢?当人们从不一致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概念时就有不一致的定义(当然是描述性的)。
比如,称数据库是一个“记录储存系统”(该定义强调了数据库是若干记录的集合)。
又如称数据库是“人们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有关的数据的集合”(该定义侧重于数据的组织)。
更有甚者称数据库是“一个数据仓库”。
当然,这种说法尽管形象,但并不严谨。
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与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有关的数据放进这样“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比如,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20.6.3中,这张表就能够看成是一个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能够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
这些工作假如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
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能够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J.Martin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有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者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与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与可操纵的方式进行。
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 数据库的优点使用数据库能够带来许多好处:如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从而大大地节约了数据的存储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等等。
此外,数据库技术还为用户提供了非常简便的使用手段使用户易于编写有关数据库应用程序。
特别是近年来推出的微型计算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LL,操作直观,使用灵活,编程方便,环境习惯广泛(通常的十六位机,如IBM/PC/XT,国产长城0520等均可运行种软件),数据处理能力极强。
数据库基础理论
(3)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维护数据库数据的一组软件。
2.信息与数据
数据与信息在概念上是有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从信息处理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 通过数据来表示的,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使 其具有知识性并对人类活动产生决策作用,从 而形成信息。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从大量的、原始 的数据中获得人们所需要的资料并提取有 用的数据成份,作为行为和决策的依据。
上一页
要点
下一页
1.1.2 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1) 人工管理(50年代中期以前): 计算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但数据不独立,没有软件
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
人工管理阶段出现在计算机应用于数据管理 的初期。由于没有必要的软件、硬件环境的支 持,用户只能直接在裸机上操作。当数据有所 变动时程序则随之改变,独立性差;另外,各 程序之间的数据不能相互传递,缺少共享性, 因而这种管理方式既不灵活,也不安全,编程 效率较差。
1.4.2 表间关联关系的类型 在一个关系数据库中,若想将依赖于关
系模型建立的多个数据表组织在一起,反映 客观事物数据间的多种对应关系,通常将这 些数据表放入同一个数据库中,并建立表间 关联。
在同一个数据库中,相关联的表间关系 的类型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3种关系。
上一页
要点
下一页
1.一对一关系
• 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 • 至少有一个结点有多个双亲。
上一页
要点
下一页
1.2.3
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的 所谓“关系”是有特定含义的。广义地 说,任何数据模型都描述一定事物数据 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3 数据模型
1、概念模型
实体的属性及其值
属性名称 属性值
学号 05001 05002 05003
姓名 张建国 李天明 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春
性别 男 男 女
出生年月 1981.6 1980.3 1981.5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3 数据模型
1、概念模型
(3)实体型、实体值和实体集 属性的集合可以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通 常使用实体名和试题属性名的集合来描述。同类型的实体 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实体值是实体的具体实例。 例如,对学生实体的描述: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 生年月)。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实体集。(05001,张建国, 男,1981.6)是实体集中的一个具体的学生或者是一个实体 值。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3 数据模型
1、概念模型
(4)实体间的联系 实体间的对应关系,它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 系。例如,一个教师可能教几门不同的课程,而每一门 课程又有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的学生选修。 实体间的联系: ① 一对一的联系 简记为1:1。含义:如果实体A中的任一 实体最多与实体B的一个实体相对应(相联系),反之, 若实体B中的任一实体也最多与实体A中的一个实体相 对应,则称A与B是一对一的关系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1.2 数据管理的发展历史
2、文件系统阶段
优点:数据以文件形式保存, 优点:数据以文件形式保存, 与程序独立,且可多次存取。 与程序独立,且可多次存取。 缺点: 缺点: 数据文件是无结构的数据集合, 存在, 数据文件是无结构的数据集合,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 存在, 不能反映各事物间的联系。 不能反映各事物间的联系。 数据和应用程序互相依赖,数据文件由程序生成, 数据和应用程序互相依赖,数据文件由程序生成,数 据存取 由程序完成, 意义。 由程序完成,离开所依赖的程序则失去 意义。 服务与不同程序的数据文件互相独立, 共享。 服务与不同程序的数据文件互相独立,无法实现数据 共享。 一个应用程序所对应的数据文件不能为另 一个 程序使 数据冗余大。 用。数据冗余大。 应用程序编制较繁烦,缺乏对数据正确性、安全性、 应用程序编制较繁烦,缺乏对数据正确性、安全性、 保密性 的有效控制手段。 的有效控制手段。
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有哪些常见的类型
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有哪些常见的类型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数据的仓库。
它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存储大量数据而设计的系统。
数据库可以用来方便地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是各种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的概念和常见的数据库类型。
一、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是指存储数据的仓库,它可以根据某种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组织和描述,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数据库的优势包括数据共享、数据一致性、数据安全性等,可以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二、常见的数据库类型1. 层次数据库层次数据库采用树状结构组织数据,数据之间有明确的父子关系。
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但只能有一个父节点。
层次数据库适用于需要维护数据之间层级关系的应用场景,例如企业组织架构、文件系统等。
2. 网状数据库网状数据库采用图状结构组织数据,数据之间可以有多对多的关系。
每个数据之间通过链接关系进行连接。
网状数据库适用于需要处理复杂关系的应用场景,例如网络拓扑结构、知识图谱等。
3. 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类型。
它采用关系模型来组织和描述数据,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表格由行和列组成。
每个表格代表一个实体,每行代表一个记录,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数据库通过SQL语言进行查询和操作,具有良好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
常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4. 面向对象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是在关系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数据库类型。
它可以存储复杂的对象,包括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适用于需要存储和处理对象的应用场景,例如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等。
5. NoSQL数据库NoSQL数据库(Not Only SQL)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数据库类型。
它主要用于处理大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具有高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特点。
NoSQL数据库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键值存储数据库(如Redis)、文档数据库(如MongoDB)、列存储数据库(如HBase)等。
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 √ 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 1.2 数据描述 • 1.3 数据模型 • 1.4 数据库系统 • 1.5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 1.6 E-R模型的设计 • 1.7 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 1.8 关系代数 • 1.9 关系规范化
• 数据描述
– √概念设计中的数据描述 – √逻辑设计中的数据描述 – 数据联系的描述
数据联系的描述
• 什么是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关系。与一 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的个数,称为联系的 元数。例:一元联系、二元联系、三元联 系。
• 二元联系的三种类型:
– 一对一 – 一对多 – 多对多
数据联系的描述
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
一个班级中有若干名学生,
组成
每个学生只在一个班级中学习 n
学生
1:n联系
数据联系的描述
• 多对多联系(m: n):若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和
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有联系,反过来,实体集B
Hale Waihona Puke 中的每个实体也可以与实体集A中的多个实体有
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有多对多的联系,
记作m: n。
课程
• 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实体型1
实体型1
实体型1
1
1
m
联系名
联系名
联系名
1 实体型2 1:1联系
n 实体型2 1:n联系
n 实体型2 m:n联系
数据联系的描述
• 一对一:若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至多和实
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则称A与B具有
一对一的联系,反过来亦此。一对一的联
系记作1:1。
班级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一、数据库及其相关概念数据库(DatabaseDB)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和描述,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易扩展性和独立性,并可为多个用户所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DBMS)是位于用户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 由计算机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包括用户在内的各类人员构成。
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由3部分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1.数据库数据以表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
数据表的结构保证了表中数据是有组织、有条理的,每个数据都有其确切的含义。
在目前流行的数据库系统中,用户一般无法得知数据的真实物理地址,必须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访问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2.数据库管理系统一个实际运行中的数据库有复杂的结构和存储方式,用户如果直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很困难的。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一个商业软件,它如同一座桥梁,一端连接面向用户的数据库应用,另一端连接数据库。
这样DBMS将数据库复杂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格式封装起来,用户访问数据库时只需发出简单的指令,这些指令由DBMS自动译成机器代码并执行,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存储方式、物理位置和执行过程,使得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使用。
3.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应用系指用户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其方式有多种,包括通过交互式命令、各类向导和视图、SQL命令以及为非计算机专业用户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可以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嵌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也可以用其他程序语言编写。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实际中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多、更完善):增删改查、数据管理(如书籍的采购入库、分类索引、登记造册、淘汰处理)、各种统计工作(对各种数据信息的分析、计算、汇总等工作,并生成各种报表)、报警备份处理等等。
数据库原理
通
西
安
公
v列准则
司
BOCO
索引设计准则
亿
阳
§ 在列中检查数据分布。通常情况下,为包含很少唯一值的列创建 索引或在这样的列上执行联接将导致长时间运行的查询。这是数 据和查询的基本问题,通常不识别这种情况就无法解决这类问题。 例如,如果物理电话簿按姓的字母顺序排序,而城市里所有人的 姓都是Smith或Jones,则无法快速找到某个人。 § 如果索引包含多个列,则应考虑列的顺序。用于等于 (=)、大于 (>)、小于 (<) 或BETWEEN搜索条件的WHERE子句或者参与联接 的列应该放在最前面。其他列应该基于其非重复级别进行排序, 就是说,从最不重复的列到最重复的列。 § 考虑对计算列进行索引。
安
公
v数据库(Database,简记为DB)
司
BOCO
数据库的概念
v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记为 DBMS)
§ 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OS)之间的 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 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 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 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和面向 对象型等。
阳
信
通
西
安
公
v查询准则
司
BOCO
索引设计准则
亿
阳
信
§ 对于聚集索引,请保持较短的索引键长度。另外,对唯一列或非 空列创建聚集索引可以使聚集索引获益。 § 不能将ntext、text、image、varchar(max)、nvarchar(max) 和 varbinary(max) 数据类型的列指定为索引键列。不过, varchar(max)、nvarchar(max)、varbinary(max) 和xml数据类型 的列可以作为非键索引列参与非聚集索引。 § xml数据类型的列只能在XML索引中用作键列。 § 检查列的唯一性。在同一个列组合的唯一索引而不是非唯一索引 提供了有关使索引更有用的查询优化器的附加信息。
数据库基础知识
二、关系型据库的介绍
控制文件:二进制文件 创建数据库时,就创建了控制文件 存储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还包括关于数据库的信息
数据库实例的名称 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的名称及其位置 时间戳 没有控制文件,数据库不能正常工作
二、关系型数据库的介绍
恢复日志文件: 恢复日志文件是操作系统文件集,由 RDBMS 用于记录 对数据库所做的更改 如果出现故障,则可从恢复日志中访问并重新应用对数 据库所做的更改,这样即可保护已完成的工作不受损失 数据库以下面两种模式运行 NOARCHIVELOG MODE:非归档 ARCHIVELOG MODE :归档
或者
Order By 字段1 ASC [,字段2 DESC ]
举例: select * from user order by real_name DESC
select * from user order by real_name ASC,submit_date DESC
三、SQL语言
Select语句中的分类合并: 按指定的字段进行分类。
购书时间
……
二、关系型数据库的介绍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如: Access、SQL Server、Oracle等 。 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按照表存放,一个数据库 可以有多个数据表。
Access 小型数据库,配置简单、移植方便、但访问率比较低,适 合小型网站(如个人网站)。
<>
> >= <= < not and
三、SQL语言
Select语句的非精确查询: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real_name like “%勇%”
三、SQL语言
数据库知识点整理
数据库ppt整理:1.数据库(DataBase,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
概括而言,数据库具有永久存储和易扩展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2.数据(data)是承载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是形成信息的源泉,是计算机程序加工的“原料”。
简单地说,数据是对客观事物描述与记载的物理符号记录。
数据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语言等.3.信息(information)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一般而言,信息是一种被加工成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是数据的集合、含义与解释,是事物变化、相互作用、特征的反映。
当前,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资源,与能源、物质并称人类社会活动的三大要素。
4.信息资源与能源、物质资源相比(1)能够重复使用,能在使用中体现自身价值并产生增值;(2)具有极强的目标导向,即使是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3)具有整合性,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4)是社会财富,任何人无权全部或永久购买信息的使用权;同时信息资源是商品,可以被销售、贸易和交换;(5)具有流动性。
5。
信息与其它相关概念★ 信息与消息比较,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信息是消息的内核;★ 信息与信号相比,信号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与数据比较,数据是信息存在的一种形态或记录形式,数据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之后,便成为信息。
★ 信息与知识相比,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在人们头脑中一种有序的、规律性的表达,是信息加工的产物。
6.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也称载体;◎ 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数据的语义解释;◎ 数据是符号化信息;◎ 信息是语义化数据。
7。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信息处理的目的:一是从大量的、原始的数据中抽取、整理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二是借助计算机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复杂、大量的数据,以便方便利用这些资源.8。
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
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定义1数据库,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
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
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定义2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
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
用来存放数据的一个仓库,就像excel这样里面有很多数据,一般数据库里面的表跟那差不多,都是用来存放数据的,但是数据库可以被外部其他程序调用,作为后台使用。
高一计数据库专业知识点
高一计数据库专业知识点数据库(Database)是指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数据库是存储和组织数据的重要工具。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一计数据库专业的知识点,帮助你对数据库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1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数据的集合。
它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1.2 数据库的分类数据库可以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两大类。
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MySQL、Oracle等;非关系型数据库有MongoDB、Redis等。
1.3 数据库的组成数据库由多个表组成,每个表由多个列和行组成。
表用于存储具有相同属性的相关数据,列表示表的属性,行表示表中的记录。
二、关系型数据库2.1 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通过建立数据库中不同表之间的关系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
它具有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2 数据库的设计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库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
主要包括实体-属性-关系模型设计、范式设计以及关系模式的转换等。
2.3 SQL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通过使用SQL语句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三、非关系型数据库3.1 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非关系型数据库是指不使用关系型结构进行数据管理的数据库。
它具有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3.2 NoSQL数据库NoSQL(Not Only SQL)数据库是一类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总称,它主要解决了关系型数据库的扩展性问题。
常见的NoSQL数据库有MongoDB、Redis等。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4.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操作的软件系统。
它负责数据的存储、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基础
text和blob
对于字段长度要求超过 255 个的情况下,MySQL 提供了 TEXT 和 BLOB 两种类型。根据存储数据的 大小,它们都有不同的子类型。
text用于存储文本块,blob用于存储图像、声音文 件等二进制数据类型。 TEXT 和 BLOB 类型在分类和比较上存在区别。 BLOB 类型区分大小写,而 TEXT 不区分大小写。
索引的优缺点
索引优点
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创建唯一性索引,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 性。 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可以显著减 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 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 也要动态的维护,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主键的特点
主键的必要性 在有些数据库中,虽然主键不是必需的,但最好为每个表都设置一个主键,不 管是单主键还是复合主键。它存在代表着表结构的完整性,表的记录必须得有 唯一区分的字段,主键主要是用于其他表的外键关联,以及本记录的修改与删 除。 主键的无意义性 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看到将一些表使用有意义的字段表示主键,例如“用户 登录信息表”将“登录名”(英文名)作为主键,“订单表”中将“订单编号” 作为主键,如此设计主键一般都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将这些主键基本不具有 “意义更改”的可能性。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例如“订单表”需要支 持需求“订单可以作废,并重新生成订单,而且订单号要保持原订单号一致”, 那将“订单编号”作为主键就满足不了要求了。因此读者在使用具有实际意义 的字段作为主键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
表结构关系
一对一
将其中一张表的字段转移到另一张表中,进行合 并
数据库基本知识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的主要概念
联系三种情况 一对一联系:若两个不同型的实体集合中,任何一 方的一个实体最多与另一方的一个实体相对应。 一对多联系:若两个不同型的实体集合中,一方的 一个实体对应另一方若干个实体;反之,另一方一 个实体最多对应本方的一个实体。 多对多联系:若两个不同型的实体集合中,两实体 集中任何一实体,都与另一实体集合中一个或多个 实体相对应。
第一章 数据库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
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的发展历史 概念模型、E-R图 数据模型(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和关系 模型) 关系的运算 E-R图到数据表的转换
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Data)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可以是文字、图
字段,将联系也转换成数据表,其字段为 相关联实体的主键和自身属性
读者
n
借还
m
读者表(卡号,姓名,性别,部门,类别代码、 办卡日期,卡状态) 图书表(书号,书名,作者,价格,出版社,库存数量) 借还表(卡号,书号,借书日期,还书日期)
图书
想一想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用关系 的形式表示)
按照E-R图转换规则,可以得到如下的关系 模式:
下表的主码是什么,外码是什么 学号 001 002
学号 001 002 001 002
姓名 刘翔 姚明
姓名 刘翔 姚明 刘翔 姚明
性别 男 男
科目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年龄 23 26
学生表
成绩 90 80 75 85
选课表
关系运算
选择
投影 连接
在关系中选择满足条件的元组
例,δ性别=“女”(S)
数据库复习基本知识
数据库复习基本知识1、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概括的讲,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数据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系统(DBS)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这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数据的独立性高(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必须具备的4各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3、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大量、共享的数据集合。
它可以提供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4、两大数据模型:1、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2、数据模型(包括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能比较真实的模拟现实世界2、容易为人所理解3、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5、概念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的。
6、数据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包括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和物理模型(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可以有数据可设计人员完成,也可以用数据可设计工具协助设计人员完成;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数据库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库的意义、数据库的发展史、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以便读者对数据库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1.1 数据库的意义1.1.1 信息处理及数据处理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计算机科学较之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迅速,在21世纪到来之际,它几乎可以称为“知识爆炸”了。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的社会,如何组织和利用这些庞大的信息和知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早在20世纪60年代,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系统基础的一门软件学科便应运而生了。
现在,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软件学科中一个独立的分支。
它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工农业生产、商业、行政、教育、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国防军事的各个部门。
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决策支持系统等都是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数据库(Database,即DB)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是存储数据的“仓库”。
因此,要理解数据库就需要先了解在数据处理领域中常遇到的两个基本概念:“信息”(information)和“数据”(data)。
信息是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的组合。
例如,上课用的黑板,它的颜色是黑的,形状是矩形,尺寸是长3.2m,高1.4m,材料是木材,这些都是关于黑板的信息,都是关于黑板的存在状态的反映,从不同角度“反映”或“刻画”了黑板这个事物。
信息源于物质和能量,一切事物,包括自然和人类都产生信息,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形态的反应,它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信息传递需要物质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要消耗能量。
信息是可以感知的和存储的,并且可以加工、传递和再生。
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领域中最先进的工具之一,人类对收集到的信息可以进行取舍整理。
几乎和信息同样广泛使用的另一个概念是“数据”。
所谓数据,通常指用符号记录下来的可加以鉴别的信息。
例如,为了描述黑板的信息,可以用一组数据“黑色、矩形、3.2m×1.4m”来表示,由于“黑色”、“矩形”、“3.2”、“m”……这些符号已经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语义,所以它们就具有了传递信息功能。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实用教程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固有联系: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为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是对数据的语义解释。
但另一方面,某一具体信息与表示它的数据的这种对应关系又因环境而异。
同一信息可能有不同的符号表示,同一数据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数据处理领域中的数据概念较之科学计算领域中数据概念已经大大地拓宽了。
定义中所说的符号,不仅包含数字符号,而且包含文字、图像和其他符号;而所谓“记录下来”也不仅是指用笔写在纸上,还包括磁记录、光刻等各种记录形式。
由于信息是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应,而现实世界的事物常常是相互关联的,这就使得人们在了解、掌握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从一些已知的信息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导出新的信息,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服务,这就是常说的“信息处理”。
例如,根据上述黑板的尺寸数据和木工定额标准,可以推算出制作黑板所需的木材数量和制作费用。
一般,人们将原始信息表示成源数据,然后对这些源数据进行综合推导加工,得出新的数据。
这些结果数据表示了新的信息,可以作为某种决策的依据(或用于新的推导加工)。
这整个过程通常称为“数据处理”。
电子计算机使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成为可能,它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一起,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处理和利用社会化,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社会信息处理能力。
1.1.2 数据模型和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就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方便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资源组成的系统。
而数据库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和使用的一门软件学科。
因此,数据库技术主要是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
在计算机应用中,数据处理占的比重最大,而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处理的核心机构,所以它的效能往往决定了整个计算机应用的经济效益。
数据库离不开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描述,它反映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的联系,在数据库技术中使用模型的概念描述数据库的结构与语义。
常用的3种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和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
此外,还有面向对象模型(object_oriented model)等。
数据库这门学科与其他基础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操作系统,数据技术是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数据库系统本身就是在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支持下才能工作。
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例如,分布式数据库要用上网络,数据库甚至可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交换海外的数据、声音、图像、图片等多媒体信息。
数据库技术与数据结构的关系也是不可分的,数据库技术不仅要用到数据结构的知识,而且丰富了数据结构的内容。
程序设计是使用数据库系统的最基本方式,因为数据库中大量的应用程序多是用高级语言加上数据库的操纵语言编写的。
集合论、数理逻辑是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其很多概念、术语、思想·2·第1章数据库的概念都直接用到关系数据库中。
1.2 数据库的由来和发展数据库这个名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战争的需要,把各种情报集中在一起,存入计算机,称为Information Base或Database。
1963年美国Honeywell公司的IDS (Integrated Data Store)系统投入运行,揭开了数据库技术的序幕。
1965年美国利用数据库帮助设计了阿波罗登月火箭,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产生。
当时社会上产生了许多行行色色的Database或Databank,但基本上都是文件系统的扩充。
1968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层次模型的IMS数据库系统,并于1969年形成产品;1969年,提出了COBOL语言的美国CODASYL(Conference on Date System Language,数据系统语言协会)组织的数据库任务组(DBTG)发表了网状数据库系统的标准文本(1971年正式通过);1970年初,IBM 公司的高级研究员E.F.Codd发表论文提出了关系模型,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是数据库蓬勃发展的年代。
网状系统和层次系统占领了市场,关系系统开始处于实验阶段,IBM公司研制出了原型关系语言System R。
1979年关系软件(Relational Software)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基于SQL的商用关系数据库产品Oracle。
20世纪80年代起,关系数据库产品已相当成熟,取代了网状系统和层次系统的市场。
同时关系数据库理论也日趋完善,走向更高级的阶段,有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等。
后来,从不同的计算机应用领域提出了许多数据库的非传统应用课题,诸如多媒体数据、空间数据、时序数据、科学数据、复杂对象、知识、超文本管理等。
为了适应这类应用的需要,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新的数据模型和系统结构。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bject_Oriented Database Systems)、主动数据库系统(Active Database Systems)、大型知识库系统(Large Knowledge Base Systems)、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以及科学数据库(Science Database)等热点。
21世纪数据库技术必将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了解数据库的由来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数据管理技术各阶段的特点,对学习好数据库显然十分必要。
综观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知:它与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储器)、软件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有密切关系。
数据管理技术大致经过以下4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以及高级数据库阶段。
1.2.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阶段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硬件中的外存只有卡片、纸带等。
软件只有汇编语言,没有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
数据处理的方式基本上是批处理。
这个时期的数据管理特点如下:·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实用教程1.数据不保存进行某一课题计算时将原始数据随程序一起输入主存,运算处理后将结果数据输出。
任务完成后,数据空间同程序空间一起释放。
2.没有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每个应用程序要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数据结构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一旦存储结构改变,就必须由应用程序员修改程序。
由于程序直接面向存储结构,因此不存在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的区别。
3.只有程序(PROGRAM)的概念,没有文件(FILE)的概念即使有文件,也大多是顺序文件,其他组织方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设计与安排。
4.数据面向应用即一组数据对应于一个程序。
由于各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不会毫无联系,程序之间会有重复。
5.对数据的存取以记录为单位其灵活性差。
1.2.2 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的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大量用于信息管理。
外存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设备。
软件方面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有时也称为“信息处理模块”)是专门处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
处理数据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这一阶段数据管理情况如下:1.特点(1)数据可长期保存在外存的磁盘上。
用户经常随时通过程序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以及删除等处理。
由于计算转向管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增大。
(2)数据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有了区别,但较简单。
程序与设备之间有设备独立性(程序只需用文件名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由存取方法实现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转换。
(3)文件的形式已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等,因而对文件的记录可顺序访问,也可随机访问。
但文件之间是独立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文件的共享性差。
(4)有了存储文件以后,数据不再仅仅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而可以重复使用。
但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编制的,因此,数据结构与程序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
·4·第1章数据库的概念(5)对数据的存取基本上还是以记录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