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PCI指南之临床篇

中国PCI指南之临床篇

对比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可应用 AGEF 评分系 统评估 CIAKI 的风险。
影响 AGEF 评分的因素包括:年龄、eGFR和LVEF。
其计算公式为: AGEF 评分=年龄/LVEF(%)+1(如 eGRF<60 ml·min-1·1.73 m-2)。
AGEF 评分≤、 ~1.16 和>1.16 的 CIAKI 发生率分别
Ⅱa 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 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 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 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 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
证据水平 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 或荟萃分析。
六、其他围术期药物治疗及术后管 理
康复治疗 调脂治疗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ACS后 PCI术后随访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合理膳食、戒烟、心理调整和药物治 疗5个方面。
ACS患者PCI治疗后应实施以合理运动为主的心脏康复治 疗(Ⅱa,A)。
min (Ⅰ,A)。 对首诊不能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当预计FMC至PCI的时
间延迟<120min时,应尽可能将患者转运至有直接PCI条件 的医院(Ⅰ,B)。
如预计FMC至PCI的时间延迟>120min,对有适应证的 患者,应于30 min内尽早启动溶栓治疗(Ⅰ,A)。
三、PCI术中操作
介入治疗入径:经桡动脉径路应作为首选推荐。 术中辅助诊断及治疗技术:IVUS、FFR、OCT。 支架选择:新一代DES可降低了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再狭
低危者,可考虑转运行PCI或药物保守治疗。

急诊PCI操作与规范

急诊PCI操作与规范

结论及指南推荐
a)2012ESC和2013ACCH/AHA指南均认为 STEMI患者急诊PCI时实施人工血栓抽吸术是合 理的(IIa,B),但不应作为常规应用 b) 对缺血时间短且血栓负荷大,血管较大较直,病 变位于近端的患者,可以采用人工血栓抽吸装臵 。 c) 血栓保护装臵和机械血栓抽吸未能使STEMI患者 获益,故不推荐 d) 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血栓抽吸后联合抽吸导管 内灌注替罗非班,可以增加PCI术后罪犯血管 TIMI血流3级的比例,而不增加出血事件
急诊PCI操作及规范
程自平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且越早越好
药物溶栓的缺点
• 20%的梗死相关动脉(IRA)仍然闭塞 • 再通后还有45%的IRA的前向血流仅为 TIMI≤Ⅱ级 • 血管再通的中位数为45分钟 • 缺乏快速预测再灌注的指标 • 0.5%-1.5%的患者发生致命性颅内出血
STEMI患者就诊于不能行直接PCI的医院时,如 果存在溶栓禁忌症或者转运的相对延误时间( D2B-D2N)预计小于1小时,应尽可能转运到介 入中心行直接PCI,而不要就地溶栓。 PRAGUE-1/PRAGUE-2/AIRPAMI/DANAMI-2/LIMI5等6个转运相关的研究 发现,转运至PCI中心进行直接PCI组的复合终点 事件较就地溶栓组降低了42%,再梗死的发生率 降低了68%,中风的发生率降低了56%。特别对 于发病>3h、年龄>75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 患者,急诊PCI的获益更明显。
术中抗凝
1.普通肝素:
PCI术前用过普通肝素者,PCI术中必要时追加普 通肝素 应用普通肝素剂量的建议:与GPⅡb/Ⅲa受体拮 抗剂合用者,围术期普通肝素剂量应为50-70 u/ kg,使活化凝血时间(ACT)>200s;如未与血小板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合用,围术期普通肝素 剂量应为60-100 U/kg,使ACT达到250-350 s或 300-350s。(I、C)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是一种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中国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三家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该共识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专家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在适应症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尽管之前不少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次,在操作步骤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应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医生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然后通过适当的导丝和导管将抽吸器导入到冠状动脉栓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血栓抽吸。

其中,抽吸前需要先进行造影,以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血栓抽吸时,应将抽吸器放置在栓子上方,避免血栓碎片进入微小血管内。

抽吸后,需要进行再次造影,以确保血管通畅。

然后,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专家共识指出了一些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导丝和导管,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选择合适的抽吸器,避免抽吸器太粗导致血管损伤;在进行抽吸之前,应激活泵,以减少初始抽吸时的负压;抽吸时应遵循抽吸-推出-冲洗的循环操作,以减少血栓碎片进入肺动脉。

另外,专家共识还提到了对抽吸术效果评估的方法。

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被冲洗出来的速度和血栓溶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来评估术后预后。

总体而言,该专家共识强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ACS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操作步骤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抽吸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抽吸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选择。

关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识

关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识

证据水平分级及其含义
证据水平A: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 荟萃分析。(高质量数据) 证据水平B:数据来源于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 大规模非随机试验。(质量中等)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数据来源于小 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有设 计缺陷可能)
虽然提倡指南指导实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2 个问题。 第一:欧美指南是根据欧洲和北美地区人群的临床 实践而制订,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群。一个典型例子 是目前欧美指南均不建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常规应用血栓抽吸术,而 在中国血栓抽吸术的比例实际上很高。 第二:由于制订指南耗时,因此所参考的文献相对 “过时”。例如,2015年ACC/AHA急性心肌梗死直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南更新于2015年10月在线发表, 2016年3月正式发表,但是参考的文献全部发表在 2015年8月以前。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 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 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三 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慢性病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要完全做 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性病的发 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 到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早治疗是可行的。 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来实现。 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 对于慢性病,"三早"预防的根本办法是做好 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通 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 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 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由于慢性病常 是经过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后引起的,给"三早 "预防带来一定困难。

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介绍-LN

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介绍-LN
1百万国际单位尿激酶:50ml盐水 10万单位尿激酶:100ml盐水 或25万单位尿激酶:50ml盐水 25mg TPA:50ml盐水 2-4单位 RPA:50ml盐水
10-20mg阿替普酶:50-100ml盐水 25万-50万单位尿激酶:50-100ml盐水
20mg t-PA(1mg/ml):50ml盐水
注: 1. 溶栓药物的类型和剂量由
医生自主决定,厂家不作 任何推荐 2. 等待起效的时间也由医生 自主判断
起效等待 • 撤出导管至体外,等待15-45min*等溶栓药物充分起效
血栓抽吸 • 将机器切换至常规模式 22 • 重新送入导管进行血栓抽吸
溶栓药物剂量及等待时间参考
BSC不作任何推荐
已发表文献中溶栓药物使用都是基于医生个人的经验, 具体方法的选择也取决于医生自由判断
2mm 2mm
135cm 4F 0.014” 6F>.068” 4F 135cm 4F 0.014” 6F>.070” 5F
600s 600s
300s

300s

XVG
下肢动脉 OTW 3mm 140cm 5F 0.014” 7F>.076” 5F
冠脉 Spiroflex VG 隐静脉桥 RX
下肢动脉
等待 时间
15-20分钟
20-30分钟 20-30分钟 20-3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0-45分钟 20-45分钟
45分钟
Attract Trial
Suresh Vedantham
研究进行中
N/A
1mg rt-PA用于3-4cm血栓 (推荐10mg rt-PA:50ml盐水用于30cm血栓)
未说明

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MA E发 生 率 明显 降 低 , 栓 抽 吸导 管 改 善 急 性 心 梗 患 者 急 C 血
诊PI C 治疗 的临 床效 果 , 表现 出获 益 的趋势 。我 院 自 2 0 08 年 1月至 2 1 0 2年 1 月底应用血栓抽 吸导管联合 P I C 治疗急 性心 肌梗死 , 取得 良好效 果 , 现将其 安全 性及有 效性报 告如
无 复 流 的风 险 , 显 降 低 血栓 负 荷 过 重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冠 脉 介 明
准: ①既往 有急性心 肌梗死 病史 ; 既往有 P I ② C 或冠 脉旁路 移植术 ; ③伴 有心脏骤 停史 ; ④伴 有心房颤 动 ; 并发 肝 、 ⑤ 肾
疾病 。
12 方 法 .
12 1 术前 常规 给予 阿司 匹林肠 溶片 30 g 氯吡 格雷 片 .. 0m 、 60 g 0 m 嚼服 , 注盐 酸异 丙嗪 2 rg地西 泮 1 m 。术 中按每 肌 5a 、 0g 公斤体重 给予 10 0 U肝素静脉推注。手术每超过一小 时追加 20 0 0 U肝素 。常规 消毒 , Sligr 进行 穿刺 , 人 6 用 e ne 法 d 送 F 鞘管 , 在导丝引导下送入造影导管 , 冠脉进行 常规造影 , 对 找 到梗死 相关 血管 。把导丝送入相关 血管远端 , 抽吸导管 沿着
指引导管送 至病 变部 位 , 其尾端 外接 3 r 负压注 射器 , 0a l 然后
缓慢地前送及后撤抽 吸导管 , 过负压 作用 , 吸冠脉 内血 通 抽 栓 。反复抽 吸 2— 5次后 , 根据再次 造影结果选择 球囊 , 扩张 后置人支架或直 接置入 支架 。常 规 P I 为直接 球囊 扩张 C组
后 置 入 支 架 。术 后 口 服 阿 司 匹 林 肠 溶 片 30 g d 3个 月 后 0m/ , 减 量 至 10 g d和 氯 吡 格 雷 片 7 m / , 据 患 者 的 症 状 给 0m / 5 gd根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ST段抬高型心肌槌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申国专家共识( 2022)要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茵选再灌注策略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L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肘,再5%~50%的患者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等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加重心肌损伤并增加1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冠状动脉血管由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相冠状动脉微血管(小动脉相微动脉)组成。

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主要作用是血液传输,冠状动脉微血筐承担着心肌灌注和末梢供血的作用。

急诊PCI不仅要解除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梗阻,还要保护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才能达到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以高效地挽救心肌细胞。

由于常规介入造影仅能显示直径三200µm的血筐,难以观察冠状动脉微血筐,从而增加了对CMD的诊断难度。

一、急诊PCI相关CMD定义急诊PCI相关CMD的定义为在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解除IRA 阻塞使得血筐再遇,并排除大血管夹层、崖李、内膜撕裂、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分支压闭等因素后,仍表现出不能以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病变解释的微血管阻力异常以及心肌灌注受损及心肌缺血。

二、CMD的发生机制CMD的发生机制较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微循环栓塞及崖李、缺血/再灌注损伤、缺乏缺血预适应及个体化差异。

三、急诊PCI术中CMD的诊断诊断方法包括术中心电图的中剑、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定量血流分数(QFR) I微循环阻力指数(IMR) I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 FR)测定、高创冠状动脉多普勒成像等,尤真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如AI Q FR 等),能够快速为心肌缺血评估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定量指标。

1.心电图ST段改变:以术后90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作为衡量指标,STR=(术前ST段抬高值-术后ST段残余抬高值)/术前ST段抬高值。

STR注70%代表心肌水平灌注完全恢复;30%三STR<70%代表心肌灌注水平部分恢复;STR<30%代表心肌水平灌注无恢复。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的治疗理念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的治疗理念


01 急诊PCI术者最应 “预见”的问题? 高负荷血栓
02 急诊PCI术者最易“忽视”的问题?
微血栓持续影响微循环,缺血心肌无有效再灌注
03 急诊PCI术者最常 “遇见”的问题? 慢血流-无复流
高血栓负荷界定
冠脉造影显示IRA有下列特征之一提示为高血栓负荷:
大于参照血管内径三倍以上的长条形血栓; 闭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 闭塞近端有>5mm长的条形血栓; 闭塞近端血管没有逐渐变细的突然齐头闭塞; IRA的参照管腔内径>4.0mm; 闭塞远端造影剂滞留等。
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导致冠心病和 心肌病患者心
肌缺血
诱发严重急性 心肌缺血
“Takotsubo”
这三种机制可以联合发生
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TC),又称 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通过单独或者与其他两种机制联合,可导致短暂性心肌缺血等
慢血流、无复流
无复流或者慢血流是指心外膜闭塞后,冠状动脉经溶栓或急诊PCI后已得到正常开通, 但其相关血管血流明显缓慢(TIMI血流分级<3级),或虽然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恢复 到TIMI3级,但供血心肌仍无有效再灌注,并能排除其心外膜下冠脉急性闭塞、严重夹 层、血管痉挛或巨大血栓栓塞引起的血管截断征象者。
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影响急性心梗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生存率
无事件生存率
一项临床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有和没有微血管功能障碍患者心源性死亡生存曲线显示,
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无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
Bolognese L,et al.Circulation.2004;109(9):1121-6.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仍然是冠心病的主流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球囊(DCB)已成为某些冠脉病变新的治疗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在一些特殊病人群体及特殊部位的病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了指南推荐的DCB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ISR)外,最近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DCB治疗原位小血管病变和伴高出血风险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对于冠脉其它原位病变可能亦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例如,分叉病变、大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

根据最近发布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DCB国际共识小组对DCB使用建议进行了阐述,总结了DCB 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技术建议、可能的适应症和未来前景。

由于在输送球囊的设计、所用药物的剂量、制剂和药物释放动力学之间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因此不同的DCB之间具有“类效应”现象似乎并不存在。

文章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子刊上,以下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及讨论。

该国际共识较既往DCB共识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存在DCB 之间的“类效应”:由于球囊的设计、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剂型、药物释放动力学及塑形剂不同,不同DCB之间疗效存在差别;2.DCB使用适应症的拓展:首次提出每例PCI从开始都应该以使用单纯DCB策略为目标,提出了从病变到临床两种适应症范畴,但目前DCB除应用于ISR和小血管原位病变外的其它病变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3.强调更加充分的病变预处理的重要性:预处理球囊与血管直径比有原来的0.8:1提高到1:1,以达到即刻的最大管腔获得;4.双联抗血小板(DAPT)时程大大缩短: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或仅基于病变因素考虑,术后仅需要1个月DAPT。

对于出血极高危病人或需要近期外科手术患者,可考虑术后即采用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5.雷帕霉素类DCB产品已获欧盟审批上市,但其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鉴于DES远期仍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需要较长的DAPT时程,如能在不使用永久植入物的情况下防止再狭窄,应该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3]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XXX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5]。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8]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按照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 d)和晚期血栓(>5 d)。

按照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首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于血流较快的时期。

(2)红色血栓:一般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乃至停止之后,其形成进程与血管外凝血进程相同。

(3)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个局部。

血栓抽吸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血栓抽吸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终身免费软件升级
4.10
使用培训
支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11
工程师培训
支持
2.9
参数9
防除颤CF型装置
2.10
参数10
密封型脚踏开关控制
2.11
★参数11
通过FDA、CE和CFDA认证
3
配置需求
(一行只写一个配置)
3.1
配置1
控制台(带有万向轮)
3.2
配置2
脚踏开关
3.3
配置3
控制台操作手册
4
售后服务
4.1
保修年限
23年
4.2
出现故障回应时间
维修到达现场时间≤6小时(本地)
血栓抽吸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技术和性能参数名称
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
备注
1
设备使用需求
1.1
设备用途
与血栓去除术装置(简称导管)配合使用,临床上用于清除外周动脉、外周静脉、冠状动脉、隐静脉桥、血透通路内血栓
1.2
特殊功能需求
可控制和选择性地将医师指定的溶栓药物注入外周血管系统。
2
主要技术参数
(一行只写一个参数)
2.4
▲参数4
可在血栓内直接喷射溶栓药剂,且可与导管抽吸模
式之间进行切换
2.5
参数5
导管自动识别:控制台上安装导管的泵后,将读取泵上的条形码上信息,自动识别出导管型号,并显示在控制台面板上。
2.6
参数6
中文操作系统
2.7
参数7
控制台一键启动自检。
2.8
参数8
具有逻辑备用电源,电源中断持续时间260s
2.1
★参数1
适用于23mm内径的动、静脉血管和22mm内径的冠状动脉血管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 原发性不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1)定义: 原发性不稳定 型微血管心绞痛是指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的 实验室证据,同时排除心外膜下阻塞性和痉挛性冠状动脉 病变、一过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病变或其他心血管 疾病的综合征。
(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胸痛,常出现 在静息状态,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于凌晨痛醒,亦可表现为
(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劳力相关的胸痛发作主要症状 是劳力相关的胸痛发作,很难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 胸痛症状相区分,但以下特点提示CMVD的可能性:①女 性多见,约占 CMVD 患者的 56%~79%,多数发生在绝 经期后;②胸痛绝大多数系劳力诱发,单纯表现为静息性 胸痛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较少;③单次胸痛持续时间 较长,半数以上超过10 min,停止运动后胸痛症状仍持续 数分钟;④胸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甚至恶化。
• 【专家建议一】
• (1)在临床疑诊 CMVD 的患者,在排除心外膜下冠状动 脉狭窄和痉挛病变后,应首先采用静脉注射腺苷或双嘧达 莫的方法并选用TTDE、CMR或PET等无创性影像技术测 量CFR,目前PET是测量CFR的无创性技术金标准。(2 )在上述患者中,如无创性技术测量的CFR ≥ 2.0,可在 冠状动脉注射腺苷前后,采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 技术测量CFR和CMR,目前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导丝 是测量 CFR 的创伤性技术金标准。(3)如临床疑CMVD 但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量的CFR≥2.0, 应选择冠状动 脉内注射乙酰胆碱的方法,如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痉挛但 出现心绞痛症状和缺血型ST-T改变,可诊断为CMVD,同 时应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或尼可地尔对抗冠状动 脉微血管的痉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概述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多数冠状动脉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部分来源于心腔内血栓、细菌性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血栓、钙化斑、脂肪栓和癌栓等。

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根据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d)和晚期血栓(>5d).根据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2)红色血栓:(3)混合血栓:实际上,临床上多为混合血栓,单纯的红色血栓或白色血栓均少见。

冠状动脉血栓的影像学特征
一、冠状动脉造影
二、血管内超声
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TC)
血栓抽吸器械的分类与特点
一、手动血栓抽吸导管
二、机械血栓抽吸装置
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
一、手动血栓抽吸
二、机械血栓抽吸
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
合理应用血栓抽吸既要参照现有临床研究结果,还需要充分考虑病变血管情况,以及器械等因素。

一、STEMI
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血栓抽吸在STEMI患者直接PCI中的应用建议如下:(1)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2)血栓负荷较重、TIMI 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可能获益;(3)反复手动抽吸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改用机械血栓抽吸。

对于心肌梗死后未行直接PCI的患者,择期PCI时使用血栓抽吸能否获益无明确证据。

二、NSTE-ACS
NSTE-ACS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不推荐常规使用。

担当造影发现罪犯血管直径较大、TIMI血流0~1级且存在大量的血栓负荷时,可考虑血栓抽吸。

三、其他
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是合理的。

静脉桥血管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是对于明确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
血管病变,也可考虑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装置,以减少血栓栓塞和预防无复流。

总之,STEMI患者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支架血栓以及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仍可考虑使用。

下列患者不推荐血栓抽吸:(1)抽吸装置需要通过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狭窄超过管腔直径50%以上);(2)抽吸装置需穿过原有支架网眼才能到达血栓抽吸部位;(3)陈旧性或机化的血栓;(4)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液病导致的高凝状态等)。

手动抽吸导管的技术操作
一、操作技术流程
1. 术前准备:
2. 推送抽吸导管:
3. 血栓抽吸:
4. 抽吸次数与时间:
5. 回撤抽吸导管:
6. 抽吸终点:
二、抽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 抽吸导管无法通过:
2. 抽吸无回血或回血过缓:
3. 抽吸导管打折:
4. 抽吸导管无法撤出:
5. 抽吸导管撤出后圧力曲线低平或无压力值:
6. 未见血栓抽吸物:
7. 抽吸后血栓负荷未减轻:
机械血栓抽吸装置的技术操作
一、术前准备
二、抽吸部位与顺序
三、抽吸次数和抽吸时间
血栓抽吸的并发症
一、手动血栓抽吸
手动抽吸过程中出现血压、心率下降可见于:(1)血管闭塞或痉挛;(2)血管再通导致再灌注损伤。

血栓抽吸回撤过程中栓子脱落可导致非梗死相关动脉栓塞和脑栓塞等。

预防措施包括:
二、机械血栓抽吸
机械抽吸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缓慢心律失常,可伴血压下降。

小结
冠状动脉内血栓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增加无复流等并发症。

研究表明,STEMI患者直接PCI时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减少远端血栓栓塞,预防无复流或慢血流。

然而,基于现有临床证据,直接PCI时常规血栓抽吸并不能降低死亡风险或减少主要不良事件,因而不推荐常规使用。

但对于TIMI血流0~1级、血栓负荷重、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以及支架血栓等患者,血栓抽吸仍可有可能获益。

需要设计样本量跟大、入选标准和观察终点更合理、并强调规范化操作的临床研究,以明确血栓抽吸的获益人群。

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患者,采用理想的器械,强调规范化操作,三者均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