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谱变化

合集下载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 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 0 0 0 0 / 1 0万下降到2 0 0 8年的2 6 8.0 1 / 1 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

“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

”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

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 9 9 2年的4 0%上升到2 0 0 5年的9 4%, 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 0 0 0多万人。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山高高,草茫茫。

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

”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

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 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 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许多一样的病症, 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 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2016—2022_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谱变化

2016—2022_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谱变化

2016—2022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谱变化钟礼信 何雩霏 江力生 罗伟平 戴奇山 王 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180)【摘 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22年住院病例的疾病分布特征,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疫情对疾病谱的影响,为医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22年间住院病例的病例数据,按照ICD-10国际统计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不同类别疾病构成比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2016—2022年间,前12顺位的疾病种类不变,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的有4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眼和附器疾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的有3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对这7类系统疾病进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居住地(广州市内/市外)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眼和附器疾病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外,其余5种系统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5岁以上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比例呈上升趋势。

45岁以上人群眼和附器疾病的住院比例逐年上升。

呼吸系统疾病的下降趋势集中出现在0~5岁和65岁以上人群,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下降趋势可在45岁以上人群中被观测到,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下降趋势则可在45岁以下人群中被观测到。

总体和市内来源的住院病例的各系统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均未发现有2019年的连接拐点。

但对于居住地在广州市外的病例,有6种系统疾病均存在一个2019年的连接拐点,与2016—2019年相比,2020—2022年增长趋势普遍减弱或者略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2022年市外来源住院病例的多种疾病占比低于2019年。

≤24岁年龄组的病例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的比例在2019年以后降低趋势加快,但也无统计学意义,2020—2022年≤24岁人群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的比例低于2019年水平。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与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就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

“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

”这就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

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000多万人。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山高高,草茫茫。

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

”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与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

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就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国家给予医疗保险与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与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许多一样的病症,往往不再就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就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如今更多的就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与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转变。

这种转变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转变的定义和原因、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转变的定义和原因疾病谱转变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所出现的疾病种类、构成和分布方式的变化。

它是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疾病谱转变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密切相关。

首先,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其次,儿童青少年在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上的特殊性,增加了他们受到疾病影响的可能性;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疾病疾病谱转变使得儿童青少年面临着新的健康挑战。

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的疾病及其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1. 肥胖症肥胖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因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陷入肥胖的困境。

肥胖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还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 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家庭关系的紧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3. 青少年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其他严重疾病。

4. 传染性疾病的再次流行尽管许多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人群迁徙的增加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某些传染病的再次流行成为一种新的威胁。

例如,艾滋病、流感等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感染率逐渐上升。

三、应对策略面对疾病谱转变带来的新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1.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和管理疾病的基础。

中国近40年慢性病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近40年慢性病疾病谱变化情况

在 慢性 病 的疾病 谱变 化 中 , 据 统 计 资料 表
明, 2 0世 纪 7 o 一9 o年 代 我 国恶 性 肿瘤 的病 死 率 上
升了1 1 . 5 6 [ 2 ] ,据 2 0 0 3年 调查 显示 , 因肿 瘤死 亡
在 我 国城 市 和 农 村 居 民 中死 亡 中分 别 列 为 第 1 、 3
1 中 国慢 性 病 的疾病 谱变 化
心脑 血管 疾 病 是 当今 世 界 上威 胁 人 类 健 康 最 严重 的疾 病之 一 , 其 发病 率 和病 死率 已超过 肿 瘤 而
跃居 第一 。据 卫生 部公 布 的医学 统 计资 料 报告 , 5 O
年代末 , 心 血 管疾 病 的发 病 率仅 为 5 . 1 %, 2 0世 纪
白( L D L ) 增加, 这成为 脑 血管 疾病 的首位 病 因。高 血压、 高血脂 、 糖 尿病 人群 的增 多 , 使脑 血 管病 的发 病 率迅 速升 高 , 据2 0 0 5年 数据 统计 , 中 国脑血 管 疾 病发病率 >1 5 0 / 1 0万 , 病 死率超 过 1 0 0 / 1 0万 L 5 ] 。 而 脑血 管病 的 年 轻 化更 是 加 重 了家 庭 和 社 会 经 济 和精神 负担 。 2 . 1 . 2 心血 管疾 病 流 行 现 状 : 2 O世 纪 8 0年 代 后 , 我 国人 群冠 心 病 的发 病 率 呈 逐 渐 上 升 趋 势 。赵 建 霞 等¨ 6 ] 分 析 了心 血 管 住 院 患 者 死 因、 性别 、 年 龄 等 因素后 , 发 现 心血 管 疾 病 病死 率 有 所 下 降 , 说 明了
7O 口]

原 因的首位 , 城 市与农 村 心血 管病 发 病人 数 持续 增

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

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

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对于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政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

一、疾病谱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谱也在不断演变。

一些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如天花、霍乱等,而一些新的疾病如非典、禽流感等也不断出现。

同时,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成为主要疾病类型。

因此,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体系需要不断适应疾病谱的变化,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如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逐渐上升。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体系时,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三、医疗水平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

然而,这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推广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四、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规律作息等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正在逐渐改变。

然而,这需要我们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五、全球化影响全球化也给疾病谱带来了变化。

国际旅游和贸易的增加导致了疾病的跨国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疾病的挑战。

同时,也需要加强出入境检疫和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

六、公共卫生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对于控制疾病传播和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减少有害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人们因病致贫的风险。

七、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

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

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看,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

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

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人类疾病谱的演变

人类疾病谱的演变

人类疾病谱的演变
人类疾病谱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面临了不同类型的疾病,并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转变。

以下是人类疾病谱演变的一般模式:
1. 传染病流行: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传染病是最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

传染病像黑死病、瘟疫、霍乱等大规模爆发,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动荡。

2. 疫苗和抗生素的引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疫苗和抗生素的引入显著改变了人类疾病谱。

例如,天花、麻疹、白喉等疾病通过疫苗接种得到有效控制,许多细菌感染也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始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4. 新兴和再出现的传染病:近年来,新兴和再出现的传染病成为人类疾病谱演变的重要方面。

例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疾病的爆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紧急响应。

5. 跨国界威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疾病也越来越具有跨国界的威胁性。

例如,流感病毒的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就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疾病挑战。

总体而言,人类疾病谱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变化、人口增长、生活方式改变、医疗技术进步等。

理解和应对疾病谱的演变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就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就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瞧,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就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

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

呼吸、消化、损伤与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内分泌、营养与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瞧,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

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

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

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

内分泌、营养与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疾病与死因分类标准

疾病与死因分类标准

疾病与死因分类标准疾病与死因的分类标准是根据疾病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以及导致死亡的原因来进行划分和定义的。

分类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系统地研究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谱的变化、死因分布的特点,同时也为公共卫生工作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以下是关于疾病与死因分类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国际疾病分类(ICD)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用于疾病和死因的分类系统。

ICD主要根据疾病的特征、病因、临床表现等,对疾病进行编码和分类。

最新版本为ICD-10,已于1994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正式版本。

ICD不仅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数据统计,还是各国卫生统计和医疗保险等领域使用的重要工具。

2. 疾病谱变化标准疾病谱变化标准是研究特定时期、区域或人群中疾病种类和发生率变化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特定人群中疾病种类和发生率的调查和统计,可以了解到疾病谱变化的规律,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的疾病谱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3. 死因分类标准死因分类标准是对死因进行编码和分类,用以统计死亡原因和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套名为“WHO Mortality Morbidity Classification(WWCC)”的死因分类标准,包括基本死因、亚基本死因、直接死因和间接死因。

基本死因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亚基本死因则是对基本死因进行详细描述,直接死因是最直接导致死亡的病因,而间接死因则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并最终导致死亡的原因。

4. 疾病负担指标疾病负担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的指标体系。

常用的疾病负担指标有DALY(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残疾调整生命年)、YLD(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生活年数失能)、YLL(Years of Life Lost,失去的生命年数)等。

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变迁及其解释框架

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变迁及其解释框架

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变迁及其解释框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农村地区的疾病谱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环境条件和卫生服务的改善,也揭示了农村健康问题的新挑战和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变迁,并构建一个解释这一变迁的理论框架。

我们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农村疾病谱的变化特点,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以及卫生政策的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农村疾病谱变迁对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进农村卫生服务来应对这些变化。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更好地应对农村健康挑战,促进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

二、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历史变迁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人口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疾病谱经历了从以传染病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重大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加上当时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农村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如肝炎、痢疾、麻疹等。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繁重和营养不良,一些与贫困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如营养不良、寄生虫病等也较为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这些变化使得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而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开始在农村地区逐渐增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疾病谱继续发生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农村疾病谱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和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一些新的健康问题,如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农药中毒等也开始在农村地区出现。

疾病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疾病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疾病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疾病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疾病谱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发生改变,导致疾病谱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在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另外,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到疾病谱,比如低收入群体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因此,研究疾病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各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疾病谱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人们面临不同种类的健康问题。

比如在工业化城市中,空气污染和职业病成为主要疾患;而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则常常是最常见的问题。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疾病谱的变化,贫富差距、教育程度、医疗保障等都可能影响一国或地区疾病类型和发展趋势。

因此,疾病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中医望诊如何应对疾病谱变迁

中医望诊如何应对疾病谱变迁

中医望诊如何应对疾病谱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着变迁。

曾经一些常见的疾病可能逐渐减少,而新的疾病类型或疾病的新特征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望诊作为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其内在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这一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面对疾病谱的变迁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疾病谱的变迁使得疾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例如,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这类疾病可能不像传统的器质性疾病那样有明显的外在症状,患者的面色、神态等可能表现得较为隐匿。

这就要求中医望诊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察要点,而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关注到患者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细微的身体变化。

比如,长期焦虑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眉头紧锁、眼神焦虑、面色暗沉无光等表现;而长期抑郁的患者则可能呈现出目光呆滞、表情淡漠、肌肤松弛等特征。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成为了疾病谱中的主要类型。

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往往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症状可能不那么剧烈和明显。

对于这类疾病,中医望诊需要注重观察患者的整体体质状态。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型、步态、舌苔、脉象等,判断其是属于痰湿体质、阴虚体质还是阳虚体质等,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还要观察其面色的变化、眼神的光彩度以及肌肤的弹性等,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再者,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对疾病的发生和表现产生了影响。

现代社会中的环境污染、辐射、化学物质暴露等问题,可能导致一些新的疾病或者使原有疾病出现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望诊需要结合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

“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

”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

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000多万人。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山高高,草茫茫。

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

”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

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许多一样的病症,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ICU疾病谱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ICU疾病谱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ICU疾病谱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医疗任务。

ICU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ICU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传染性疾病的减少随着全球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传染性疾病在ICU中占比逐渐下降。

传统的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由于疫苗的普及、洁净手术环境的建立以及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发生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这使得ICU能够更好地应对其他类型的疾病。

二、慢性疾病的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在ICU中的比例显著增加。

例如,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接受ICU的监护与治疗。

这些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康复,对ICU的专业性和设备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挑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简称MODS)是ICU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MODS是不同原因引起的多个器官功能进行性衰竭,疾病种类复杂多样。

这种疾病需要ICU医生和护士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利用各种监测设备开展综合治疗,如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

四、生命支持技术的创新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ICU的生命支持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例如,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等技术在ICU中应用广泛。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加精确、有效,并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五、精准医学的推动ICU疾病谱的变化还与精准医学的推动密切相关。

精准医学通过基因组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逐渐实现对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这使得ICU能够更好地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预后效果。

六、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为了适应ICU疾病谱的变化与发展趋势,预防和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2006年-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分析

2006年-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分析

疾 病谱 特点 : 本 院收治 的病 种主要 为 肝病 、 结核 病、 艾滋病、 布 氏杆 菌 病 、 流行 性 腮 腺 炎 、 细 菌 性 痢 疾、 麻 疹 及并 发症 、 水痘、 猩红热、 流行 性 乙 型脑 炎 、
率情况 ( 见表 2 )
表2 2 0 0 6 年一2 O 1 2 年 住 院患 者 情 况
增多。 然而, 慢性 肝 病患者 的平 均住 院 日仍然 不符 合
目前 , 我 院呼 吸 系统 疾 病 以 继 发性 肺 结 核 和 结 核 性胸 膜炎 为多 。 我 国是世 界上 2 2个 结核 病 高负 担
国家之 一 , 结核病 患 者数 量居 世界 第 2位 , 结核 病 已 被 国家 列 为重点 控 制 的重 大 疾病 之一 L 1 ] 。2 0 1 0年 全 国第 五次 结 核 病 流行 病 学 抽 样 调查 结 果 显 示 : 2 0 1 0
肝炎 后肝 硬 化为 主 , 2 0 0 6 年 全 国 乙型肝 炎 流行 病学
染 病 的流 行 , 如: 2 0 0 3年 的 传 染 性 非 典 型 性 肺 炎 ,
2 0 0 8年 的手 足 口病 , 2 0 0 9年 的 甲型 HI NI流 感 , 这 些新 发 传染 病 , 或 传 染性 强 、 传 播速 度 快 , 或病 死 率 高, 严重 影 响社 会 稳 定 、 经济 发 展 、 国家 安 全 和人 民 生命 健康 。 由于人类 对新 传染病认 识 不足 , 人群 又普
流感、 手足 口病 、 狂 犬 病等 。2 0 0 8年 之前 , 始 终 位 于
前 几 位 的疾 病 为 : 慢性 病 毒 性肝 炎 、 继 发 性肺 结 核 、
肝 硬化 、 急 性病 毒性 肝炎 、 艾滋 病 、 结 核性 胸膜 炎 、 慢

体检人群不同年龄组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

体检人群不同年龄组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

体检人群不同年龄组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健康查体中心在几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发展,全国已成立不同规模的体检中心5000多家。

我体检中心在成立的四年的时间里,体检量逐年增加,体检流程逐渐完善,体检软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能完成体检人员自动分组,疾病自动统计等功能。

为了了解体检人群不同年龄组疾病变化情况,为今后更能针对性提出健康管理方案,本文统计了近一年来我中心体检人群的疾病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收集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体检总人数50003人,其中男性30200人,女性19803人。

利用体检软件的自动统计功能,导出详细统计表,因疾病统计中血常规异常和尿常规异常包括一些生理性改变或一过性改变如血液浓缩、尿浓缩等,所以将此两项从统计疾病中删除。

将疾病按发病人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序,不同年龄组均取前20种组成新的统计表,男性和女性分别统计。

2结果见表1和表23讨论女性体检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乳腺增生和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阴道炎、宫颈糜烂等炎性表现,乳腺增生为外科触及乳房的不同形态的结节样、条索样增生或红外线乳腺透照发现的增生样不透光区。

21-50岁年龄段以乳腺增生和妇科炎症的发病率最高,51-60岁女性乳腺增生和妇科炎症的比例仍较高,而61-80岁年龄断段得女性这两种疾病的比例则明显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女性内分泌有关。

21-50岁年龄段的女性正处于生育期,雌激素水平较高及性生活比较活跃。

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加强自身的保健,注意生理卫生,保持乐观向上的性格,积极锻炼身体很重要。

学会乳房自查并经常检查也很重要。

21-30岁男性超重占比例最高,脂肪肝第二,31-60岁男性脂肪肝占比例最高,而超重第二,61-80岁男性超重和脂肪肝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但仍处于前五位。

高脂血症和血压偏高也位居前五位范围内。

由此可见,在男性人群中代谢性疾病是多么的普遍。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人均寿命到达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

“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

〞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

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根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000多万人。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开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山高高,草茫茫。

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

〞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

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兴盛,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许多一样的病症,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
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

“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

”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

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000多万人。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
“山高高,草茫茫。

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

”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

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国家给予医疗保险和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
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许多一样的病症,往往不再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如今更多的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肾脏疾病:如今,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的肾脏疾病越来越多,而因为感染链球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越来越少。

慢阻肺:现在靠烧柴火做饭、取暖的人口少了,而营养改善了,因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总发病率有所减少。

但值得警惕的是,因吸烟和工业现代化引起的环境污染带来的慢阻隔肺病人越来越多。

一样的病症不一样的病因
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按部就班,中国人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压力:经营的运行风险、业绩的考核评比、职场的升迁,人们在如履薄冰的小心中透支着自己的精力,考验着心理承受力;庞大的烟民数量、不停的商务应酬等,在无规律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中,紧张焦虑、头昏脑胀等过去不被关注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通过运动、旅游、丰富的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放松身心,医学专家也不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争取把70%的亚健康人群拉回到健康队伍中来。

亚健康受到人们关注
健康生活方式防御慢性病
囊中不再羞涩的国人,刚刚品尝生活富足的甘饴时,却发现现代生活带来了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痛风及肿瘤等慢性病。

目前,13亿中国人中,9000多万人的体重超出健康标准,未来10年将有2亿人严重超重。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京沪两地已经超过了10%,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数字还不足1%。

中国目前仅城市的糖尿病人数就超过了4000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7.7%,本世纪增加到18.8%,中国目前已有1.6亿高血压患者。

如今,全国不少城市,肿瘤已成为死亡首因。

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每年新发肿瘤患者4.5万名,80年代增加到5万名以上,如今每年新发患者6万名以上。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的改变,我国近年来的“癌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肺癌、乳腺癌和直、结肠癌等与吸烟、肥胖等因素相关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但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和宫颈癌发病率大幅下降: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宫颈癌死亡率下降了65%-78%,鼻咽癌下降了33%-39%,食道癌城市下降了44.34%,农村下降了14.16%。

食管癌、胃癌等癌症下降原因何在?除宫颈癌、鼻咽癌发病率的下降收益于普查外,一些消化道癌症发病率的变化与人们生活的改善、腌制品食用的减少、冰箱的普及和蔬菜水果的大量供应有直接关系。

从癌症发病率升中有降中,我们发现,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病并不可怕!
疾病绝非好事,然而,人们也正是在与疾病的搏斗中不断获取生活的真谛。

初尝“富贵”烦恼,并被慢性病困扰的中国人,开始追求一种更为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安详平和的心理状态:“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正成为时下中国百姓的共识;舒解压力、亲近自然已成人们假日首选;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科学发展,已是中国政府倾心致力的空前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