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偏好与偏好逆转

合集下载

偏好逆转现象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偏好逆转现象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维普资讯
商 业 研 究


每月 还 款 额
=
贷 款 本金
×
曼 i 等篙

囫圜
而 利息
这 就 是 平 均 每 月 偿 还 贷 款 本 金 和 利 息 的计 算 公 式
I

12n
x
-
~
=


. .
利息
3

每月 还 款额 X 贷款期 数

贷款 本 金
I
消费模 型








苏大 学 财 经 学 院

例 3 设 Y 为 t 期 国 民 收入
设 三 者 有关 系
C
=
C

为 t 期 消费

【 投 资 (各期 相 同 为
)

[摘
要 】 偏 好 是 分 析 消 费 者 行 为 的 基 础 变量

本文 首先对
y
-

C + I


经 典 偏 好 理 论 进 行 了介 绍
t
-
p 得y
-
,
a
y。

D+ I 这 是

个 常系
i
[ 关 键 词 】偏 好

偏 好逆 转
风 险 决 策理 论
数 非 齐次 线 性 差 分 方程



其 对应 的齐次线 性 差分 方程 的特 征 方 程 !

a

o Y


=



于 是 方 程 的通 解 为 Y

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篇一: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偏好反转现象是指非经济学因素引起的不同或相反的偏好状态,它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决策行为中。

preference reversal phenomenon is the phenomenon that non-economic factors give rise to reverse preference states which was confirmed to widely exit in daily human being decision behaviors.【篇二: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什么是偏好颠倒现象早已适应人们对新古典范式的这一核心假设的各种非议。

没有哪一位新古典经济学家会存有幻想,自负地认为的这些公理是无例外的普遍规律,但坚持认为,效用理论仍然是一种合理的第一近似,有助于预测和解释个人行为。

“”、“”等等论点都没能从根本上动摇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信心。

使经济学家真正烦恼的是,有心理学实验证据表明人们的选择行为明显会系统地偏离效用理论的预测,而且杂志一再讨论这类证据。

那就是“偏好颠倒现象”。

为证实这一猜想,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1971)进行了三次“诱导个人显示偏好”的试验并报告了试验结果。

在这三次试验中,首先,要求受试者在类似(p*,s*)那样预期值几乎相等的赌局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又要求受试者立刻对各种赌局标出价格。

接下来,让受试者对各种赌局做出“评价”。

在实验1中,要求受试者设想他们已经拥有进行博彩的彩票,并说明转让这些彩票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在实验2中,要求受试者设想:如果让他们购买这些彩票,他们对每种彩票愿支付的最高价格是多少。

在实验3中,采用对说“真情者”给予实质性奖励的启发程序,力图让受试者准确地说出彩票的最低出让价格。

显然,按照预期效用模型,受试者会在各种赌局选取并确定等值较高的赌局。

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的试验却发现,存在系统性地背离这一预测的现象,即“偏好颠倒现象”:一方面选择“p—bet”,另一方面却给予“$—bet”以较高的评价。

偏好反转及其理论解释述评

偏好反转及其理论解释述评

第 5期
熊 远 来 : 好 反 转 及 其 理 论 解 释 述 评 偏
c与 D 的联 合 分 布具 有 相 同 的吸 引力 , 即选 择 时
二 、R P P形 成 原 因 的探 究
P P的 确认再 次 引 发 了研 究 者 的热 情 , 与 R 但 前 面 阶段 的质疑 不 同 , 究 者 主要 致 力 于 建 构 理 研
摘 要 : 好 反 转 现 象 ( rfrn eReesl h n me o P P) 指 采 用 不 同 的 偏 好 显 示 方 式 产 生 不 偏 P eee c v ra P e o n n/ R 是
同 的偏 好 关 系的 现 象 。该 文 回顾 了偏 好 反 转研 究 的 发 展 历 程 , 合 具 体研 究 结 果从 认 知 机 制 上 对 几 种 结
的 同 时 应 当 对 P彩 票 索 价 更 高 , 此 这 一 现 象 违 因
收 稿 E期 :0 8— 3— 0 t 20 0 2
作 者 简 介 : 远 来 ( 9 9一 ) 男 , 西 赣州 人 , 教 , 理 学 硕 士 , 要 从 事社 会 T 作 教学 与 研 究 。 熊 17 , 江 助 心 主
有 关 P P的理 论 解 释 进 行 了述 评 , 此 基 础 上 , 论 了进 一 步研 究 P P的方 向。 R 在 讨 R 关 键 词 : 好反 转 ; 示 方 式 ; 征一 评 估一 反 应 机 制 偏 显 表
中 图分 类 号 :04 5 F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74 2 0 )5— 0 8 5 17 —2 1 (0 8 0 0 6 —0
第 8卷 第 5期
20 0 8年 9月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原⽂《樊登读书思维导图》⼀,⼤脑中的两个系统⼤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系统11. ⽆意识的⾃动反应模式,即直觉思维2. 根据⽣活经验总结出⽆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是⽣活简化,从⽽不⽤每天起床思考如何刷⽛、如何锁门。

3. 联想激活功能强⼤,喜欢根据有限的线索⾃动编圆⼀个故事,也不验证真假,直接当成真相来看——并且这些都在瞬间考直觉反应完成4. 全天候24⼩时开启,⽆法关闭5. 能察觉简单关系,⽐如“他们长得⼀模⼀样”“这个矩形⽐那个⾼⼀点”,但⽆法快速处理多个独⽴话题6. 偏爱甜⾷7. 冲动、凭直觉⾏事系统21. 控制、转移注意⼒去有意识地操作⼀件事2. 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如果注意⼒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3. 懒惰,常常将系统1提供的解决⽅案直接拿过来使⽤——即很容易就信了系统1编的故事4. 当事件令系统1吃惊,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5. 具备推理能⼒,谨慎6. 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的⾏为——放纵、屈从与诱惑都在此时发⽣。

7. 系统2通常会忙于认知活动,当系统2产⽣认知负担,就形成了⾃我损耗,即⼈的注意⼒是有限的,当⾃我的⼀部分集中攻克A事,就⽆法分拨精⼒再去抵挡B诱惑,系统1就在此时钻空⼦,放弃⾃律⾏为了。

⽐如⼯作⼗分疲惫的时候你会很想来⼀块巧克⼒蛋糕⼆,⼤脑思考机制引发的⼼理学效应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事物会产⽣熟悉感,系统2就会根据这种熟悉感做出判断。

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的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

曝光效应指的是,当某个⼈、某句话频繁出现,反复曝光⾃⼰,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更容易被系统2判定为可信的。

启动效应 ⽐如当你⽤嘴咬着⼀⽀铅笔,你并不觉得⾃⼰⾯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

这种对⾏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甚⾄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启动了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常态理论 当你坐在餐厅观察别⼈,服务员向每桌赠送⼀碗汤,客⼈1喝后表现出痛苦的感觉,你的系统1表⽰震惊,联想判断可能汤有问题,客⼈2差点吐了,这明明也不是常规事件,但你不在惊讶,因为客⼈2 的⾏为验证了你的猜测——汤有问题,所以他这么表现才是正常的。

偏好与偏好逆转 ppt课件

偏好与偏好逆转 ppt课件

2020/8/28
24
四、投资者会长期坚持持有表现不佳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因 为一旦卖出,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从而寄希望于将来价格会上涨 来扳平。另一方面投资者又会长期持有业绩表现好的股票。因为投资 者担心,过早的卖出会失去将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这种投资策 略是不理性的,除非有充分的、合理的依据证明赔钱的股票下跌趋势 已经改变,可以翻本,而赚钱的股票已经丧失上升的动能。当遇到大 级别的熊市或牛市的时候,容易造成大熊市亏大钱,大牛市赚小钱的 不良后果。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博彩2: A、5%的机会获得一次英、法、美三周的免费旅游。 B、10%的机会获得一次英一周的免费旅游。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2020/8/28
12
结果:
情境实验1-3都出现了偏好逆转现在。
结论: 人们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和不一致性的;
不同的启发方式或描述方式(框架效应) 会“诱导”出不同的偏好结果。
2020/8/28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29
2020/8/28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30
《经济心理学》
Economical Psychology
2020/8/28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1
第四讲 偏好与偏好逆转
Choose what you like, like what you choose

管理决策5.5讲义-不确定性效应

管理决策5.5讲义-不确定性效应

§5.5 不确定性效应2002年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他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决策过程中对理性偏离的原因与性质,也指出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因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不符合严格的理论假设也不是随意或错误的。

本节中将重点介绍卡尼曼的一些思想。

5.5.1 小数法则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或决策,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但是根据理性人的假设则并非如此。

与典型描述的示范性偏差相关的是,卡尼曼与特沃尔斯基提出了他们称之为“小数法则”的许多例子,即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已知的少数例子来做推测。

“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

卡尼曼与特沃尔斯基在1971年就指出,这实际上也是由于忽略了先验概率而导致的对事件概率的判断失误,其来源是夸大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与此相应的是对大样本代表性的低估。

人们在根据现有信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与样本无关”。

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事件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

5.5.2 参照点效应卡尼曼与特沃尔斯基认为,人们在对不确定事物进行判断和估计的时候通常会设定一个参照点,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这个初值进行修正。

例如,实验对象被要求估计有多少非洲国家是联合国成员。

在估计之前,让他们将估计值与一个在0~100%之间随机选取的数相比较。

结果显示,被要求与10%比较的实验对象平均估计为25%;而那些被要求与60%比较的则估计为45%。

还有实验表明,一组图片被显示给实验对象,这组图片在显示的过程中逐步从模糊不清到十分清晰。

在这过程中,90名实验对象分别于不同的时间开始观看图片。

结果显示,那些在很模糊的时候就开始观看图片的实验对象只有25%最终能准确识别这些图片;而在后面较清晰的时候开始观看的实验对象有50%能最终识别。

经济心理学笔记整理

经济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经济心理学发展史的需要知道的大神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论,价格的心理预期论2.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SI被称为美国经济心理学之父卡托纳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1、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波动的冲击。

2、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卡托纳于1952-1954年间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

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

消费者行为在他1975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一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Daniel Kahneman(1934- )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长于巴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经济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理论假设的差异⏹关注变化⏹关注他人⏹关注现在差异的归纳⏹完全理性 vs 有限理性⏹卓越的自制力 vs 自我约束问题⏹完全自私 vs 有限自私理论模式的差异⏹规范性 vs 描述性联系:行为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假设,只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做了再思考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讲经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效用理论及其应用●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

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足感➢效用是一个主观心理感受➢效用与使用价值不同●效用的特点➢主观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偏好)✧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相对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商品市场由人们的偏好决定,所以,企业和商人应该主动去开发、发现消费者的一些偏好。

偏好与偏好逆转

偏好与偏好逆转

02
概念
偏好定义
偏好是一种选择性的倾向,是个人 在多个选项中做出的主观选择。
偏好可以逆转,即在不同情境下, 个体的偏好可能会发生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偏好受到个人喜好、经验、价值观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偏好逆转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选项 时,原本的偏好发生改个体在面对相同选项时, 由于不同的决策场景或信息呈现方式 的变化,导致其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
框架效应解释
定义:指在信息呈现方式不同时,人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原因:由于人们对于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评价 实验证据: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确实会影响人们的评价 应用领域:在市场营销、广告、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他理论解释
框架效应: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和决策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观 察偏好逆转的发生
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具体案例,探 究偏好逆转的成因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查问卷:了解受访者的偏好和态 度,分析偏好逆转的情况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 偏好逆转的异同,提高研究的普适 性
未来应用前景
未来应用前景:深入研究偏好逆转现象,拓展其在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方向:探讨偏好逆转的内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潜在价值:发现偏好逆转在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影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未来挑战:克服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困难,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情境因素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对情境因素的敏感性和偏好逆转的可能性
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如认知失调、框架 效应等

再探偏好逆转现象

再探偏好逆转现象

第30卷第6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6月Vol130 No16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Nat ural Science Edition)J un1 2008文章编号:167329868(2008)0620164204再探偏好逆转现象①邱桂凤, 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不同性质问题下的偏好逆转现象.实验一结果发现,在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下,在两类性质的问题上都出现了偏好逆转现象;实验二在控制了决策方式的情况下发现,仅在个体问题上存在偏好逆转现象,而群体问题上并没有出现偏好逆转现象.研究结果说明,决策方式和问题性质可能都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偏向.关 键 词:偏好逆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前景理论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偏好逆转现象最早是由心理学家Slovic等人首先提出[1].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偏好逆转现象的存在[2-4],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了几种类型的偏好逆转现象,例如,Wong[5]等人研究了信息的数字表述方式对被试的影响.Hsee[6]则探究了信息呈现方式对被试决策的影响,结果都发现了偏好逆转现象.研究者还发现,决策方式对被试的决策可能也存在影响,Irwin[7]及Wong[5]等人的研究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决策方式,结果显示,在不同决策方式下,被试表现出来的选择偏好的变化程度是有差别的.此外,何贵兵[8]及张银玲等人[9]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不同性别被试在决策时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基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区分了个体和群体两类问题.个体问题指的是为个人作决策的问题,决策结果与个人利益得失有关.群体问题指为一个群体作决策的问题,决策结果与集体利益有关.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偏好逆转情况下,决策方式和性别因素对被试决策偏好的影响情况.1 实验一研究方法111 设计与材料根据Wong[5]等人所用的材料改编出个体问题和群体问题两种类型的题目,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将两类问题分别以两种信息描述方式的形式提供给两组被试,以个体问题为例.下面是对两种CD播放机(A,B)进行质量检测所得到的两种指标的数据(表1),这两种播放机的售价都在80~90元范围内.如果你要购买,在价格范围内你愿意给出的这两种播放机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注释:声音质量表示播放机的音频信号的失真情况,计算公式为:噪音量/输出信号总量.声音质量的比率越低,播放机的质量就越好).表1 两种播放机的指标情况A B存CD盘的数量210声音质量/%010030101①收稿日期:200720921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资助项目(西国重04001).作者简介:邱桂凤(1981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习、思维与创造的研究.通讯作者:张庆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体问题的另一种描述方式下,提供给被试的声音质量分别为991997%和99199%,表示播放机的音频信号的传输情况,计算公式为:1-噪音量/输出信号总量.集体问题为一家国营公司的职员选择问题,有关职员能力的信息同样是以两种不同的数字描述方式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进行的决策方式为从两个职员中选择一个.112 被 试被试为山东鲁东大学学生120名,其中有效被试105名,男生52名,女生53名.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集体施测.113 结果与分析个人问题中在两种表述方式下被试对A 和B 的出价情况如图1所示.使用SPSS1110对表述方式和性别对A 出价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述方式对出价的影响非常显著,F =23182,p <0101;性别对出价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F =1118,p >0105.对性别和表述方式对B 出价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述方式对出价的影响非常显著,F =22147,p <0101;性别因素的影响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集体问题中在两种表述方式下被试对两个职员小张和小王的选择情况如图2所示.图1 两种表述方式下被试对A 和B 的出价情况对比图图2 两种表述方式下被试选择小张和小王的人数情况对比图 对两种表述方式下两个职员的选择人数进行X 2检验,结果显示,X 2=68192,p <01001,说明表述方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但性别因素的主效应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2 实验二研究方法211 设计与材料根据Hsee [6]研究中所用的材料改编出两类问题,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将两类问题分别以信息同时呈现和分别呈现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组的被试.为了控制决策方式的影响,本实验中两类问题的决策方式都是让被试“出价”,以群体问题为例.假设一家国营医院需要招聘两名护士,表2是对两名应聘者张某和王某的评估情况.如果你负责招聘,请你在1000~2000元的工资范围内分别写出你愿意给两人开出的工资.(注释:护理技能指的是所学习的护理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的百分比.满意度指的是她们在以前的医院工作时病人和院方对其工作的满意程度).表2 两名应聘者的评估情况张某王某护理技能/%7855满意度/%4486 个体问题为一个与购买个人家用电器有关的问题,同样,电器的相关信息以“同时”和“分别”呈现的方式提供给被试.212 被 试被试为山东鲁东大学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包括82名男性被试,78名女性被试.同样561第6期 邱桂凤,等:再探偏好逆转现象66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1swu1cn 第30卷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集体施测.213 结果与分析个体问题中在两种呈现方式下被试对家电A和B的出价情况如表3.表3 信息同时和分别呈现时被试对A和B的平均出价元 同时呈现信息分别呈现信息家电A4789185±2311294606134±264167家电B4606150±1871454668106±222149 对信息呈现方式和性别对A出价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呈现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 16137,p<0101;性别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和信息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对呈现方式和性别对B出价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呈现方式和性别因素的主效应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群体问题中在两种呈现方式下被试对应聘者张某和王某的出价情况如表4.表4 信息同时和分别呈现时被试对张某和王某的平均出价元 同时呈现信息分别呈现信息张某1637131±1681811568126±190175王某1788146±1491501808157±174172 对信息呈现方式和性别对应聘者张某的出价情况分别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呈现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6156,p<0105;性别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对信息呈现方式和性别对应聘者王某的出价情况分别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信息呈现方式和性别因素的主效应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3 讨 论从实验一结果可以看出,在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个体和群体问题中被试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偏好变化,这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即不同的表述方式的确能导致被试的偏好发生逆转变化.为了解释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问题,Tversky等人曾提出过著名的“前景理论”[10],前景理论认为,个体进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景选择的过程,所谓的前景也就是各种可能的结果的预测.前景选择遵循的是个体特殊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人们往往并不是在具有了完备的信息和充足的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才作出对前景的选择,而往往是在只获得了一部分信息的情况下,不经过精确的计算就“匆忙”做出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由于受各种冗余信息及人们所处的决策情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并不是理性地对各种信息进行权衡比对之后才作出决策.正如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决策受情感因素、社会认知能力、价值观、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1].决策过程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意志活动[12].此外,实验一的结果虽然显示被试在出价和选择两种决策方式下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偏好变化,但在群体问题中,当以选择的方式要求被试决策时,我们可以看出,被试的偏转变化程度是更大的,这说明决策方式可能也会影响被试的决策尺度.当评价方式与金钱联系时(例如对产品进行出价),被试可能就会比较小心谨慎,因为决策的失误可能会导致金钱的损失.因此在出价的决策方式下,被试对信息的考虑可能更加全面深入,决策时的稳定性也较大一些.而在“选择”的决策方式下,被试的谨慎性可能就会低一些,因此导致在这种决策方式下被试的决策变化更大一些.为了控制决策方式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实验二中两类性质的问题都让被试进行“出价”方式的决策.由实验二的结果可以看出,个体问题中,在信息同时和分别呈现的情况下,被试对两种家电的出价高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在群体问题中,被试对两个应聘者的出价情况是比较稳定的,并没有表现出偏好变化情况,这说明被试的决策情况可能也受到问题性质的影响.当决策的是与个人有关的问题时,决策的结果由于只与个人得失有关,决策者不会感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因此在决策时可能更“草率”一些,对信息的分析也不够深入.而当决策与集体有关的问题时,决策的结果与集体利益有关,并且决策结果可能也会受到其他决策者的评判.决策者在对此种问题决策时,是受到一定的外部压力的,因此致使他们在分析此种问题的信息时比较谨慎和仔细,这就使他们对群体问题作出的决策相对稳定,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好变化.最后,本研究没有发现性别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也可以说在两类性质的问题中,男、女性并没有表现出决策偏向上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风险性.我们推测,在风险性不强的问题中,男、女性的决策偏向可能差异并不明显.本研究通过对偏好逆转现象的进一步探讨,为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由于本研究仅选择了几个问题来代表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这可能就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选择其他代表性的问题对偏好逆转现象做进一步探讨.4 结 论1)在决策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个体问题和群体问题中都出现了偏好逆转现象.2)在决策方式相同的情况下,个体问题存在偏好逆转现象,但群体问题上没有出现.3)在本研究的问题性质下,不同性别被试在决策偏向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参考文献:[1]崔兆鸣.对偏好逆转现象的解释[J ].经济科学,2002,(2):122-128.[2] Tversky A ,Sattath P ,Slovic P.Contingent Weighting in J udgment and Choice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3:371-384.[3] Fischer G W ,Hawkins S A.Strategy Compatibility ,Scale Compatibility ,and the Prominence Effects [J ].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3,19:580-597.[4] Hawkins 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Riskless Preference Rebersals :The Prominence Effect [J ].Organiza 2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4,59:1-22.[5] Wong K F E ,Kwong J Y paring Two Tiny G iants or Two Huge Dwarf s ?Preference Reversals Owing to NumberSize Framing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5,98:54-65.[6] Hsee C K ,Loewenstein G F ,Blount S ,et al.Preference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s of Options :A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125:576-590.[7] Irwin J R ,Davis J H.Choice/Matching Preference Reversals in Groups :Consensus Processes and J ustification 2BasedReasoning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5,64(3):325-339.[8] 何贵兵,梁社红,刘 剑.风险偏好预测中的性别差异和框架效应[J ].应用心理学,2002,8(4):19-23.[9] 张银玲,苗丹民,孙云峰.框架效应对军校大学生决策判断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5-156.[10]Kahneman D ,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 ].Econometrica ,1979,47(2):263-291.[11]朱 琳,张庆林.决策的发展性研究进展[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4):60-64.[12]古维秋.教练员临场指挥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能力探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3):333-335.Further Exploration of Preference R eversalQ IU Gui 2feng , ZHAN G Qing 2lin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 he p henomena of preference reversal for two kinds of problems by two experiment s.The result s of t he first experiment showed t hat p reference reversal p henomena appeared in bot h p roblems ,p robably due to different decision manners.When t he decision manner was t he same ,t he result s of t he seco nd experiment showed t hat t he p henomena appeared only in t he personal p roblem ,not in t he collective p roblem.These result s suggested t hat bot h decision manner and problem kind may influence people πs decision.K ey w ords :p reference reversal ;personal problem ;collective problem ;p rospect t heory责任编辑 胡 杨 761第6期 邱桂凤,等:再探偏好逆转现象。

偏好逆转实验报告

偏好逆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偏好逆转(Preference Reversal)是指个体在面临选择时,其偏好与定价不一致的现象。

这一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和斯洛维克(Slovic)于1971年提出。

通过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个体在评估经济利益时,愿意支付的最大值与愿意接受的补偿额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类决策行为、市场定价策略以及消费者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偏好逆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影响偏好逆转的因素。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了解以下问题:1. 偏好逆转现象是否真实存在?2. 哪些因素会影响偏好逆转现象的发生?3. 偏好逆转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设计两组实验材料,每组包含三个选择项。

选择项的形式为:A. 获得X美元的概率为p,获得x美元的概率为1-p;B. 获得Y美元的概率为q,获得y美元的概率为1-q;其中X、x、Y、y、p、q均取正值。

3. 实验步骤:a. 向实验对象展示第一组选择项,要求他们从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优的选择项。

b. 在实验对象做出选择后,询问他们如果以X、x、Y、y、p、q为条件,他们愿意为该选择项支付的最高金额。

c. 重复步骤a和b,对第二组选择项进行实验。

d. 在实验结束后,向实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性别、年龄、专业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a. 在第一组选择项中,有25名实验对象选择了A,5名选择了B;b. 在第二组选择项中,有20名实验对象选择了B,10名选择了A;c. 在第一组选择项中,实验对象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平均为78.6美元;d. 在第二组选择项中,实验对象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平均为55.2美元。

2. 实验结果分析:a. 偏好逆转现象确实存在。

在第一组选择项中,实验对象倾向于选择A,但在支付意愿方面,他们更愿意为B支付更高的金额。

preference reversal

preference reversal

一、偏好逆转现象偏好逆转现象最早是在心理学家斯洛维克(slovic)和里切特斯汀(lichetensei)的文章中提出的。

他们做了一个如下的实验:彩票A有35/36的机会得到$4,有1/36的机会得到—1$;彩票B有11/36的机会赢得$16,有25/36的机会的到—1.5$。

彩票A以非常高的机会赢得4$,称作机会赌局,而彩票B因可能赢得很多钱,称之为金钱赌局,在假设性的货币刺激下,让被试这对以下问题回答:1、如果可以转让这些赌具的权利,对于每种赌具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卖价或支付意愿是多少。

2、如果让他们买,他们的最高出价和接受意愿是多少。

实验表明,当在A和B之间选择时,大多数选择A,但是给A、B定价时,绝大多数对B 的定价高于A,明明喜欢一个东西却给出了更低的价值评估,这说明发生了选择与定价不一致的偏好逆转现象。

二、与本文相关偏好逆转现象先行研究如今关于偏好逆转的心理现象已经应用到很多领域,尤其是经济学领域,奚恺元的这边文章中就有引用到前人关于偏好逆转现象的研究。

尤其是是关于在联合与分开选择中的偏好逆转。

Bazerman, Loewenstein, and White 在1992年做出了如下实验:如果居委会对自己和邻居的纠纷作出了如下两种赔偿方案:A:600$ 自己,800$邻居 B:500$自己,500$邻居。

当单独进行评价时,很多人对B做出了更高的评级以表示自己的兴奋度;当联合评价时,很多人却直接选择了A。

这个案例解释为:在公平和高赔偿中,公平是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很容易被单独做出评价,而赔偿额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做出评价。

所以在单独评价中,评价的公平问题马上占据了更大权重,相反联合评价中赔偿额在比较中获胜。

同样的联合-分开评价偏好逆转现象,奚凯元1996年用”评价假说”对偏好逆转进行了例证和解释。

在联合评估中,一个外表破旧的音乐字典要比条目较少外表完好的音乐字典得到更高评价。

这是因为,如果两个选择中权衡出一个难以评价的属性和一个容易评价的属性,那么难评价的属性在单独评价机制中的影响小于联合评价机制;相反,易评价的属性在联合评价机制中的影响小于单独评价机制。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思考快与慢荐语我们大都会认同,自己并非总是处于理性之中。

我们会情绪崩溃,会放纵自己,会偷懒,会失控。

然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更多荒诞行为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

理智或不理智,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我们真的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吗?这本内容详实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将带我们探索大脑的思考机制,将人类的非理性落实到行为层面,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验案例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作者简介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作为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思考,快与慢》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四、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五、两个自我正文这本集中了丹尼尔·卡尼曼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作品用严谨的学术化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思维世界。

本文将顺着原书的思路从“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和“两个自我”这五部分进行解读。

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1. 系统1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拧开牙膏盖、挤牙膏……系统1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1也能够察觉一些简单的关系,比如“这两个杯子的外型是一样的”、“哥哥比弟弟高一点”……但是它无法处理多个独立话题。

偏好反转的名词解释

偏好反转的名词解释

偏好反转的名词解释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是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人类偏好在不同情境下的改变。

它指的是当个体在面临不同的选择情境时,其偏好顺序可能会出现颠倒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

传统观点认为,个体的偏好应该是稳定而具有一致性的,即无论面临何种情境,个体的倾向都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偏好反转的概念挑战了这一传统观点,并揭示了人类思维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非理性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偏好反转,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来进行解释。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进行两个选择性赌博。

第一个赌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而第二个赌博是一个低风险低回报的赌局。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者会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因为他们更加关注回报的多少。

然而,当被试者被告知两个赌局的概率时,他们的偏好顺序可能会发生反转。

具体来说,如果被试者意识到高回报赌局的概率非常低,而低回报赌局的概率非常高,他们往往会改变选择,转而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赌局。

这种偏好反转现象的存在,不仅挑战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也揭示了人类决策的复杂性。

人们的偏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风险态度、信息呈现方式和概率知觉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假设个体的偏好是稳定且一致的,而应该意识到偏好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一定的弹性。

另一个解释偏好反转的角度是心理学领域的心理账户理论。

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与账户的性质有关。

例如,人们在处理个人账户(即自己的现金)和投资账户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在个人账户中,人们更加保守,更注重避免损失;而在投资账户中,人们更倾向于追求高回报和承担更大的风险。

因此,在不同的账户中,人们对同样的决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偏好顺序,从而导致偏好反转的现象。

除此之外,认知和情绪因素也可能在偏好反转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例如先入为主的观念、焦虑情绪和情绪驱动的决策等。

经典偏好理论的回

经典偏好理论的回

One more
You have 1000yuan now ,choose one from the following alternatives. A 50%,1000yuan(gain).50%,0yuan(gain) B 100%,500yuan(gain) You have 2000yuan now,choose one from the following alternatives. C 50%1000(lose).50%,0yuan(gain) D100%500(lose)

2.3. The evaluability hypothesis : joint versus separate evaluations、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mode itself In this case 、 the same evaluation scale is used in both groups but the evaluation mode differs.(例子中,两个任 务只用了valuation task,但仍有反转)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preference reversals in joint versus separate evaluation modes relies on the ease with which an attribute can be evaluated in isolation. In SE, attribut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valuate in isolation will have less impact, and, in JE, attribut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valuate in isolation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A preference reversal will occur if there is a large shift in the relative impact of the easy and difficult to evaluate attributes between SE and JE modes.

经济心理学第四讲__偏好与框架效应

经济心理学第四讲__偏好与框架效应
Kabneman,Knestscb和Thaler(1990) 将杯子放在1/3参与者面前,并告知他们拥有这些杯子,并随后有权选择合适
的价格卖掉杯子。 实验者提供从0.5-9.5美元不等的销售价格,让参与者选择。
另1/3参与者被告知将给他们一笔数目的钱,可以留着或用来买杯子。 实验者要求参与者在0.5-9.5美元中选择,他们愿意花多少钱来买。
假设你是委员会的主席,你知道每个人的偏好,你希望能够控制投票 以使得阿尔·爱因斯坦被选中,你该怎么做?
委员会成员
候选人
安 鲍伯 辛迪 丹 埃伦
乔·施莫
1 1 233
简·多伊
2 3 311
阿尔·爱因斯坦 3 2 1 2 2
五、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1、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经 典研究
1999年2月,以色列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人哈宝林(Hapoalim)银行宣布改 变其披露政策,将每月披露一次业绩改为每三个月一次,使得那些依赖从 银行获得业绩信息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频率下降,从而使投资者更愿意持 有其基金。
4、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也称做拥有效用,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 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不同类型商品的WTA/WTP比率
禀赋效应与供求均衡
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WTP和WTA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从而由WTP形成需求曲线,由WTA 形成供给曲线,二者互相调整,自发地实现市场的均衡。
禀赋效应表明WTA/WTP可能非常大,因此实际的均衡数量明显低于市场均 衡,塞勒称为“交易不足”。
成对赌博选择时由赌博获胜的概率决定

偏好与偏好逆转演讲稿.ppt

偏好与偏好逆转演讲稿.ppt
偏好变化或逆转是因为PD和SD的不断变化或因 人而异而导致的。
最新.
14
择校与就业的决策技巧
选择方案 PD SD 目标/标准 赋值 得分
最新.
15
(三)关联效应(Context Effect)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行为选择或决策时,往 往受到在这个决策之前某个决策的“关联”影响, 从而使最终的偏好选择产生偏差或逆转。
应聘者A 应聘者B
专业技能
86 78
人际关系
91
最新.
10
【情境实验2】
博彩1: A、80%的机会得到4000元,20%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B、100%的机会得到3000元。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博彩2: A、20%的机会得到4000元,80%的机会什么得不到。 B、35%的机会得到2000元,6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一)启发诱因与框架效应
【情境实验1】
A、假如你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要招聘一名工程 师,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是第一位,当然其人际关系也较 为重要。你面前有如下表两份应聘书,你最终录用谁?
专业技能 人际关系
应聘者A 86
76
65%
应聘者B 78
91
35%
最新.
9
【情境实验1】
B、 假如你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你面前有如下表 两份应聘书,你认为在“人际关系”栏 中填个什么数 值时,A和B的条件相当?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 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baler(1980)提出的。这一 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 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 的效用增加。

34、《思考,快与慢》

34、《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荐语我们大都会认同,自己并非总是处于理性之中。

我们会情绪崩溃,会放纵自己,会偷懒,会失控。

然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更多荒诞行为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

理智或不理智,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我们真的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吗?这本内容详实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将带我们探索大脑的思考机制,将人类的非理性落实到行为层面,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验案例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作者简介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作为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思考,快与慢》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四、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五、两个自我正文这本集中了丹尼尔·卡尼曼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作品用严谨的学术化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思维世界。

本文将顺着原书的思路从“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和“两个自我”这五部分进行解读。

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1. 系统1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拧开牙膏盖、挤牙膏……系统1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1也能够察觉一些简单的关系,比如“这两个杯子的外型是一样的”、“哥哥比弟弟高一点”……但是它无法处理多个独立话题。

偏好逆转现象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精)

偏好逆转现象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精)
∑piU(xi)>∑qiU(xi)
在彩票实验中,两种选择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Eu(A)=35/36u(4)+1/36u(-1)=3.86
Eu(B)=11/36u(16)+25/36u(-1.5)=3.85
按照期望效用理论,在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行为动机和准则是获得最大期望效用而不是获得最大期望金额值。那么当Eu(A)>Eu(B)时,我们就应该选择A彩票并且对A彩票的定价要高。但是,在真实的选择中,特别是有货币激励的情况下,64%的被试都选择了$—bet,而当对P-bet和$—bet进行定价时,绝大多数被试对定价P-bet定价较高。这说明人们在对未来进行选择时,并不是严格按照效用最大化来计算进行的,而是要受很多主体特征(如主体的“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因此,当风险程度不同时,人们的概率敏感性也就不同,当概率较高时,人们对概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在概率很低时,人们对概率的变化不敏感,而只对报酬的高低敏感,当风险报酬足够高时,即使是“风险厌恶”者也会进行风险投资。
随后,以卡内曼为首的一大批行为学家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偏好逆转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且逆转的发生与赌局选择大相径庭,并与支付刺激条件无关。那些选择机会赌局的要比选择金钱赌局的更有可能发生逆转;当引入真实的货币激励时,这种偏好逆转数量不仅不会消除反而会增加。
三、偏好逆转现象对科斯定理的பைடு நூலகம்战
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也就是说,如果市场机制的运行无需成本,最终的结果(效率最大化)不受法律状况影响。以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外在性问题,能够达到社会最佳的目标。
①如果可以转让这些赌局的权利,对于每种赌局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卖价或支付意愿是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27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28
2014-3-2 21
(二) 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
行为经济学认为,面临等量的损失和获得,人们对失去所感受到的痛苦 远远大于对获得所感受到的喜悦,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是损失厌恶的.损失 厌恶心理作用下,人们存在着现状偏见,即认为现状是最好的 。
(三)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2014-3-2
13
(二)显著性假定(关注点效应)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行为选择或决策时,往 往有主要考虑方面(Primary Dimension,PD)和 次要考虑方面(Secondary Dimension,SD)。
偏好变化或逆转是因为PD和SD的不断变化或因
人而异而导致的。

2014-3-2
14
但事实上,不一定。该歌迷很可能更喜欢 阿杜一些。因为与温柔似水的王菲相比,阿 杜更具有野性的男人气概。
2014-3-2 5
传统经济学的偏好理论认为人们的偏好是
一致性和可传递性
还成立吗????
很显然,人们的偏好不总是
一致性和可传递性的 偏好是可以变化和逆转的
2014-3-2 6
由于 偏好是可以变化和逆转的,所以, 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是变化多样的。 正由于偏好的动态变化,所以,我们研 究经济行为时,必须考虑偏好的原理。
2014-3-2 19
别克轿车
君威 09款 2.0L 精英版 君威 09款 2.4L 精英版
价格(万元)
19.99 22.59
选择人数比例
50% 50%
别克轿车
价格(万元)
选择人数比例
君威 09款 2.0L 精 英版
君威 09款 2.4L 精 英版 君威 09款 2.4L 旗 舰版
19.99
22.59 29.54
不良后果。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25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26
30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31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会有所降低。
假设有一个人,他一直以来上下班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他决定 换条新的路线,结果不幸遇到了交通事故,尽管事实上两条路线遇到
交通事故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他仍然会后悔:“早知道如此,我就
走原来的路线了。”很显然后悔厌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后悔厌恶会 使人们墨守成规,以使后悔达到最小化。
2014-3-2 23
76
91
9
【情境实验1】
B、 假如你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你面前有如下表 两份应聘书,你认为在“人际关系”栏 中填个什么数 值时,A和B的条件相当?
专业技能 应聘者A 应聘者B 人际关系
86 78 91
2014-3-2
10
【情境实验2】
博彩1: A、80%的机会得到4000元,20%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B、100%的机会得到3000元。
【情境实验】:背景关联
被试:分A组和B组 A组:以下是轮胎情况,如果你要买,你选择哪种?
包用里程数(英里) X1:55000 Y1:75000 价格($) 85 91 选择人数比例 12% 88%
包用里程数(英里)
价格($)
选择人数比例
X1:40000
Y1:50000
60
75
57%
43%
2014-3-2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博彩2: A、5%的机会获得一次英、法、美三周的免费旅游。
B、10%的机会获得一次英一周的免费旅游。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2014-3-2 12
结果:
情境实验1-3都出现了偏好逆转现在。
结论:
人们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和不一致性的; 不同的启发方式或描述方式(框架效应) 会“诱导”出不同的偏好结果。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博彩2: A、20%的机会得到4000元,80%的机会什么得不到。
B、25%的机会得到3000元,7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二选一,你选择哪个?
2014-3-2 11
【情境实验3】
博彩1: A、50%的机会获得一次英、法、美三周的免费旅游。 B、100%的机会获得一次英一周的免费旅游。
《经济心理学》
Economical Psychology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1
第五讲 偏好与偏好逆转
Choose what you like, like what you choose
22%
57% 21%
2014-3-2
20
三、偏好逆转原因的新诠释
(一)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 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baler(1980)提出的。这一 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 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 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 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 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2014-3-2
24
四、投资者会长期坚持持有表现不佳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因 为一旦卖出,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从而寄希望于将来价格会上涨 来扳平。另一方面投资者又会长期持有业绩表现好的股票。因为投资 者担心,过早的卖出会失去将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这种投资策 略是不理性的,除非有充分的、合理的依据证明赔钱的股票下跌趋势 已经改变,可以翻本,而赚钱的股票已经丧失上升的动能。当遇到大 级别的熊市或牛市的时候,容易造成大熊市亏大钱,大牛市赚小钱的
34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35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2014-3-2
7
一、经典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一件事物的偏好不以其他事物 的存在而改变。即一个“不被看好”的选择并不 会因为选择范围的扩大而变成“被看好”。
决策者对于所有的选择有着完全的有序的偏
好。即一个人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这个决策之 前的某些经验影响,按一定的次序性进行决策。
2014-3-2 8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 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倍。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 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2014-3-2 22
(四)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 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 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 重要;投资者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 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
择校与就业的决策技巧
选择方案 PD SD 目标/标准 赋值 得分
2014-3-2
15
(三)关联效应(Context Effect)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行为选择或决策时,往 往受到在这个决策之前某个决策的“关联”影响, 从而使最终的偏好选择产生偏差或逆转。
1、背景关联
2、局部关联
2014-3-2
16
32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33
2014-3-2
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二、偏好会逆转
经典偏好理论正确吗?为什么会发生偏好逆转?
(一)启发诱因与框架效应
【情境实验1】
A、假如你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要招聘一名工程 师,工程师的专业技能是第一位,当然其人际关系也较 为重要。你面前有如下表两份应聘书,你最终录用谁?
专业技能 人际关系
应聘者A
应聘者B
2014-3-2
86
78
投资中后悔厌恶的表现:
在投资上人们也有后悔厌恶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投资决策时,后悔厌恶的投资者会比较保守,比如过去遭受损 失的投资者,不敢去尝试新的大胆的投资,会比较墨守成规。 二、后悔厌恶的投资者会远离表现不佳的市场。如果此时他们选择投 资,而市场又持续低迷,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非常的后悔。 三、后悔厌恶也会导致投资时的羊群行为。与其他投资者保持一致, 并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会减少人们在遭受损失时所感受的痛苦,因为在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错误决定的责任感会相对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