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社会学概论 社会角色PPT课件
例证:从大学生到流浪汉
小宇是贵阳市人,98年考上当 地的重点大学,由于沉迷网络 游戏多门功课不合格,99年年 底被学校退学。2001年再考, 被重庆某重点大学录取。他再次迷上了一种叫
“传奇”的网络游戏,常常通宵达旦,有时 他会产生错觉,好像网络中的自己才是真实 的,而现实中却是孤独、失意、虚幻的。 2003年3月他再次被学校勒令退学。退学后 的他,每天在校园里捡破烂,维持着一天一 顿的流浪生活。
• 开放性角色:指没有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例如:老乡、朋友、夫妻等。
• 为什么要区分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 提醒人们扮演角色时不能混淆这两种角色。
第14页/共39页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例如:企业家、商人等。
• 表现性角色:指那些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 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例如:党政干部、法 官律师、文艺工作者、教师、传教士等。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 模式。
• 例如:
教师
警察
医生
义务 教书育人
维护社会治安
治病救人
权利 管理学生 逮捕、拘留可疑人员 要求病人服从安排
第3页/共39页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 待。
•例角如色:
大学生
军人
教师
医生
行为期待 文明礼貌 奉献助人 知识休养 医技医德
第30页/共39页
角色中断的类型
例如:寡 • ①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而出现的角色中断。 妇、高考落榜生、被抄鱿鱼的雇员
• ②前后所承担的两种角色直接冲突。例如:离退休干部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 (一)早期社会化 •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
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 (三)代差问题 •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的 速度和程度。
• 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 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马克 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 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 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 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 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 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 综合来看,“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
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 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 长期过程。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_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令狐采学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一)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
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
(三)社会学的思想渊源:(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资料——社会角色
第八章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角色的含义1、社会角色的定义是什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怎样理解角色和地位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而角色是地位的外在表现。
3、“社会角色”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是什么?A、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要领其中以G.H.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使用此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便于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
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C、完形主义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
它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
D、拟剧论。
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4、角色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什么?●角色是身份地位的动态表现形式●角色是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行为期待的集合●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第二节角色类型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可以对角色进行怎样的分类?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这是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区分的。
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性别、年龄等。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职业、阶级等属于先赋角色,后者亦称成就角色,指主要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角色。
自工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
2、怎样理解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这是从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区分的。
前者是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如讲演者等。
后者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
3、什么是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这是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上区分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章节目录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五、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六、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理论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四、人口健康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一、环境极其社会功能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三、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二、社会的特点三、社会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什么是文化二、文化的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一、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二、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三、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四、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四节文化的功能一、认同功能二、规范功能三、整合功能四、教育与教化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一、社会学方法体系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过程一、研究的逻辑过程二、社会学的解释三、研究的基本程序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田野调查法三、实验法四、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一、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一、抽样技术二、简单随机抽样三、数据分析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三、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第二节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三、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内容第三节人的个体化一、个体化的意涵二、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三、个体化的机制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特点二、社会互动的维度三、社会互动的类型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一、社会互动的过程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三、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一、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二、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含义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四、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网络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三、社会网络的功能四、社会网络分析第二节社会群体一、什么是社会群体二、群体的类型三、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四、社会群体的分化、冲突及管理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二、初级群体的功能三、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研究的独特角度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一、定义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第三节性社会学一、性的概念二、性的社会因素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一、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二、性别观念的重构三、性别的社会定轨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二、组织的研究变项三、社会组织的分类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含义二、组织结构的内容三、转型社会的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一、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二、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态三、社会组织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一、什么是社区二、社区的类型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二节农村社区一、农村社区概述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的变化三、新农村建设第三节城市社区一、城市社区概述二、城市社区的分类三、城中村四、城市社区建设第四节虚拟社区一、虚拟社区的含义二、虚拟社区的特征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一、什么是社会制度二、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一、社会制度的层次二、社会制度的类型三、社会制度的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一、制度创新二、制度变迁三、制度变迁的动力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第五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的类型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节社会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二、理性化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五、城市化六、人的现代化七、全球化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二、“迟发展效果”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一、城市性: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一、城市问题二、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一、什么是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三、聚众四、群众五、社会运动及其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一、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二、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三、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四、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五、斯梅尔塞的数值累加理论六、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从历史长河看社会运动二、社会运动的形成与演变三、社会运动的后果及影响第四编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的含义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二、社会问题的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一、社会整合理论二、文化失调理论三、社会解体理论四、价值冲突理论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三、当代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控制二、社会控制的分类三、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四、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一、社会控制手段二、社会控制过程三、社会控制的度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三、社会越轨的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概述一、社会政策的含义二、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三、社会政策的类型四、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一、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三、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四、社会政策理论的多元化时期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一、社会政策的制定二、社会政策的执行三、社会政策的评估四、社会政策的调整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一、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二、市场转型与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的变革三、中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一、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二、关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定义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二、与狭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三、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六章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扮演 人的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 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 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 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 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样一种社会化 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 扮演的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 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 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 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 的品质特征。
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 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 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镜中我理论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是美 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 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 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 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 会学会主席。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 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 他的三部极具分量的著作——《人 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 《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 过程》(1918)之中。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问题
4
•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一般来说,生命个体都会 成长为正常的人,但也存在例 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方面 的个案:
5
人 猿 泰 山
6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 怎样理解“后勤社会化” 或“养老社会化”中的 “社会化”?
7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 公开发表《论无限性、宇 宙和诸世界》一文,否定 了“上帝”的存在,1600 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 活烧死。
20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9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社会学 教程》:
“社会学所谓的社会化,就是 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 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10
• 王步征主编的《人与社会》: 社会化是指 “不知不识的生物
人,通过接受社会文化,学习承担 社会角色,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社会 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对象,是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
11
• 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
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 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 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 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
12
• 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写的《社 会心理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扮演过程
所有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 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 范去作出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三、角色冲突与协调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 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 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 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 的失调。
第三节 社会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 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如恋 爱、结婚、生子、就业等。成年人的社会化 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 续社会化。
三、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 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 突。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 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 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 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 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 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 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 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 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 类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 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
二、社会化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 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 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 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三.社会角色的有关理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3. 过程角色论 4. 社会拟剧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社会角色”这一 概念,其中以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 模式,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 ❖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
习惯方式去做。 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或是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
特定环境与任务、没有经常自我提醒的情况下,容易仅仅 按习惯行事从而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任期制”的作用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不同: ❖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
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 ❖开放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可以根据
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父母、 夫妻等。 不同的人实施规定性角色的实际过程是不一样的。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根据角色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功利型角色: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 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 主表要现发型挥角实色现:效以率表目现标社的会功制能度。与秩序、 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 操等为目的,如艺术家、教授、宗教信 徒、公务员等,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 的功能。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7.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
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6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2潭厨习題详解I.社自学妨兀主釵有哪空世式?n.在社金学发展过榨中.mM的翅畤江以及斫采収模式的不同.社金学的范贰大依可根播为三大类翅『买UE范氏;弾样范式;批判池式.从王袈内客如茨恢2所顶,袤「22•团野嵋奇衣社会学咽冗中育何怠义?答:Hi野调诒是拎硕兜者深入研兜对毁所牛活的场域.化与硏处对象一起空活的it幹中.透行细致观務和深麼访浹•以求达到时研尤对象及英文化的纶我性研尤和滉刻理解.田野调査时于研克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芟迁來说.具有非常虫要的愆义,主要龙观为:<1)在中.裁眾者进入观察对g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也门的生活租工作活Nb任多与过袈中观浆研兀时彖附备种f3•为及典變化俏况.这任採寻晞冗朋象的探层思愿虑识杆内邹相互关系方曲貝有牧穴忧务,能讣硏究於住踝解披硏究力的社会悟塊的娱础1:・认识他们的思初总识发麻的轨迹-(2)通迥出對训铁中的探皮坊谈.町以9出地人进行深•人的交漁和沟通,并f鮮当地人的内心世界.與止理轍円他丈化的内唸教丈.这对于傑iF用荻得佇息凰长料的克实性/f«fi5!f的]ft义.3・鲨述加樟建之料幺抵标休系.舍:卄会摘标悴系的建立主嬰有三种方肚(!)根据規划兹住折标体系这足政府利用公共机沟的相应分类丙建立包來的•曲丁能得到政旳和各辭门的协功,因而按此才式建立拖标体系方法酚波・成本也不算筒.<2)根按社会H标建立社会描标休系送一力式融从一个总的或一系刿社会冃标出发,逐级发展于柑标,枝终佛宜净烦现会描标•这是一肿从一般到絆滋的方法•与规划性社会券标依縊肖比较.根按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描掾体系的忌审:娶的悸点是・貝冇购E 的、內比的型髯一致性.⑶依制理论盛立社御採体系这是卜官方建、7社公攔;浒系的林木途伦,・恤丸人儿学音根期他们须提出的顼论和假必奇社会现象轴制成折栩体系.并且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熔些播标・4.举例说明如何堆行PPS抽也你FPS抽样涉図承例加“假设那丫俅个城由S6万老符的人门中捕馭400人进打调金•也烁如JR枷㈱冲Rfi肌制佃M 忧抽样的力式.稅到呦156万多人I啲余郁&敢来制作艄样枇晟那常不理实的.谀城H偲由PG街道、««$? 三仮粗血的.F是可以分购段来抽样.诃城MIX •级Mil fr 4个• 4个区中共右21个街曲我们决足以街道为抬U. %& 2\个衙道屮拗取,1个.休蔚程毎个祐抽4啲刨JN吶进」步分别抽取4个九邂佥・您时衣甜个被抽中的爲冷自中分炳抽取25人作勿林木(<1X4X25^10(1).貝休梅作色第7以先抽脱4个街道.将21个術谨符合iH査耍求的人门規模和JR汁规樹|列出热井佑出林个拘道的选样范卿・如农43圻示.第二步.采用系统拘样的方式抽収術道.苗先讣奠抽样间臥任规模为56.67万的总休中.抽取彳个除二袖样间旃的计算是K=56. 67/4-ll. M25 (万人在1〜K的范国伙使用随机数茨或隠机函数给出•个随机起点. 比如足6.8655M ・由于8.865514落在平政跻的选样範帼.半政路邯为第一个抽选到的PSU;枪据垛距抽样顶则, 第二 J四个PSI•的述取就不瑯获纵比如第二个点的号码«21.0081 (=6.865514+14,1425).落在鹅岭街逍的抽咔范曲卸冷即为被抽中的第二个街逋•依此爻推.第二步,按眾抽収街道的方式,对毎一个被抽中的程道,分别抽取出4个居委釦第四步•住捕到的16个居委倉中,用系统抽样或简单随机抽祥的方式分朋抽取25户家庭.第五步.入户抽样“入户抽样即在旳抽中能毎户取庭中描取一付合适的家庭戍员住为访谈对轨其简便擁作的方式品利用入户抽样無如麦知晞示.此老琵按盤馳机、铸槪歆的性质编刮出来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论述)★答:①标志:“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②条件:(自己概括)(1)经济、政治条件:18世纪、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使得社会发生转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的是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端,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2)思想理论条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给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和影响。
(3)自然科学条件: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4)社会调查条件: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即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的概念和解析:(简单了解)答: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在这个概念中,“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为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且也只有在现代社会中才会系统地提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所谓“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所谓“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所谓“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所谓“综合性的”,表明社会不是那种以社会的某一个子系统为自己对象的单科性学科,同时也表明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涉及的领域例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所谓“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角色区分为多种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
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
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一般说来,当前述的、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属于这类角色的,如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
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例如,父母、夫妻、子女、亲戚、朋友、同学、顾客、乘客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开放性的。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
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
社会角色。
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就属于这一类。
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
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等。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
这与戏剧中一位演员要担当某个角色,首先需经导演及有关人员认可和确定一样。
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在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
首先,与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角色的表现也需要布景与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所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
一般说来,布景或道具的作用有二:一是象征性的,二是实用性的。
其次,一个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他自己的仪表、风度。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仪容、外表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引起人们对其内在品质的联想。
此外,在角色的表现上,应注意台前与台后之分:所谓台前的表现,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所谓台后的表现,指在表演某种角色以前的准备活动。
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两种行为是有区别的。
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的几个方面,而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
一个人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戈夫曼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角色距离都不包括那些没有投入此种角色的行为,而仅仅包括那些与某种特定角色有关联的行为。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
几种情况:
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前面在讲到角色集时,曾提到角色集的两种情况,即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像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
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
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子,感到“不得而知”。
所谓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承担着一种角色时常为承担后来的角色做某些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准备,因而不会发生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