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
3、网络教育理论基础
认知灵活性理论(1)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设计 学习环境的一个概念模型。它的目的是促 进复杂或非良构领域的高级知识的获取。 认知灵活性理论使用超文本为知识的多维 表征和知识组分的多种互连交叉来重新安 排教学序列。这些特征和WEB的性质符合 的非常好。
认知灵活性理论(2)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随机 通达教学 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工具——认知 灵活性超文本
认知灵活性超文本(3)
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要求教学设计者 为呈现学习内容设计多元化的背景,力求将学习 内容镶嵌在相关的上下文或背景之中,而不是抽 象地告知学习者一个概念应当加以如何利用,以 克服知识的抽象性并有助于对知识复杂性的理解 和掌握。 此外,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支持链接的重新编辑, 学习者在随机访问文档时可根据需要对原有链接 进行动态编辑,以便对概念进行交叉学习。这样, 学习者就可以基于具体的情景或案例构建知识序 列。
关于教学的观点--随机通达教学(1)
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者之所以不能将所学知识 灵活地应用于新的实际情境中,是由于学校所教 的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了的结构性知识,而在 实际情境中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者具有大量的非 结构性知识。而且,学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习者 接受、记忆和套用这些结构性的知识。对高级知 识学习的研究表明(Spiro, 1991b):一开始 就将复杂的学科范围简单化会妨碍进一步获得比 较复杂的、正确的理解,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
认知灵活性超文本(4)
总之,在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知识的预定是最 低限度的,该教学的目的恰恰是使学习者看到非 良构领域中知识完全不是预定的。
认知灵活性的含义(3)
计算机网络安全原理第1章 绪论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Cyberspace)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Cyberspace)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Cyberspace)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Cyberspace Security)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Cyberspace Security)
方滨兴:在信息通信技术的硬件、代码、数据、应用4个 层面,围绕着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利用4个核心功 能,针对网络空间的设施、数据、用户、操作4个核心要 素来采取安全措施,以确保网络空间的机密性、可鉴别 性、可用性、可控性4个核心安全属性得到保障,让信息 通信技术系统能够提供安全、可信、可靠、可控的服务 ,面对网络空间攻防对抗的态势,通过信息、软件、系 统、服务方面的确保手段、事先预防、事前发现、事中 响应、事后恢复的应用措施,以及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 行使,既要应对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及其所受到的攻击, 也要应对信息通信技术相关活动的衍生出政治安全、经 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与国防安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
问题七:互联网的级联特性
互联网是一个由路由器将众多小的网络级联而成的大网 络。当网络中的一条通讯线路发生变化时,附近的路由 器会通过“边界网关协议(BGP)”向其邻近的路由器发出 通知。这些路由器接着又向其他邻近路由器发出通知, 最后将新路径的情况发布到整个互联网。也就是说,一 个路由器消息可以逐级影响到网络中的其它路由器,形 成“蝴蝶效应”。“网络数字大炮”
生存性)
系
机
统
密
以保护信息 属性空间 为主的属性
性
机密性:保证信息在产生、传 输、处理和存储的各个环节中
为 主
可控性:系统对拥有者来说 是可掌控的,管理者能够分
网络安全(第一章)
“Flash” Threats
“Warhol” Threats
Blended Threats
几秒钟
几分钟 几小时
几天 几周/几个月
e-mail Worms
Macro Viruses File Viruses
90年代初 90年代中 90年代末
2000
2003 2004
时间
两种安全防护模型
① 响应式安全防护模型:基于特定威胁的特征,目前绝大多数安全产品均
“纵深防御策略”DiD(Defense-in-Depth Strategy)。
在信息保障的概念下,信息安全保障的PDRR模型的内涵 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信息安全保密,而是保护(Protection)、 检测(Detection)、响应(Reaction)和恢复(Restore)的有 机结合。 信息保障阶段不仅包含安全防护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增加 了主动和积极的防御观念。
通信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单机系统的信息保密阶段 网络信息安全阶段 信息保障阶段
单机系统的信息保密阶段
信息保密技术的研究成果:
① 发展各种密码算法及其应用:
DES(数据加密标准)、RSA(公开密钥体制)、ECC (椭圆曲线离散对数密码体制)等。 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和安全评价准则: 访问监视器模型、多级安全模型等;TCSEC(可信计
存储空间资源,使服务器崩溃或资源耗尽无法对外继续提供
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DoS,Denial of Service)是典型的阻塞类
攻击,它是一类个人或多人利用Internet协议组的某些工具,
拒绝合法用户对目标系统(如服务器)和信息的合法访问的 攻击。
常见的方法:TCP SYN洪泛攻击、Land攻击、Smurf攻击、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前言:《计算机网络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开设,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依据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实际需求,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说明: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理等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尤其是TCP/IP 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材学习本课程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可以为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应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参观2学时),另外自学4学时,共分10章。
附课内总学时讲授主要知识点及课内学时分配表:二、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的应用层到物理层来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描述,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的技术,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对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网络教育的概念
第一章网络教育的概念:网络教育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和电信通讯网络为介质,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学习资源构建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展开教学与学习活动进程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变化: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习者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者。
对网络的教育技术学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教学媒体观、学习资源观、认知工具观和学习环境观。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容:学科的本体研究、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与学习者的研究、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的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支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网络教育的评价研究等。
当前对网络教育的研究,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基于WEB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学习效果研究(2)基于WEB学习环境中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业:1、名词解释——网络教育2、简述题——(1)国内外网络教育发展现状(2)当前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的主要课题3、(3)影响网络教育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第二章学习资源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媒体、媒体环境、学习资源三个阶段。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是支持学习者不同学习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既包括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展开学习过程的一系列参与性机会,也包括保证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各种支撑条件。
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关系:首先,网络学习环境是设计的结果,是系统开发的蓝图,是为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而对未来学习进程中种种可能的因素进行的描绘;网络教学系统是开发的结果,是蓝图的具体实现。
其次,网络学习环境是由网络教学系统创设的。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对于网络教学系统的持续运行而言,起到基础设施的作用,它为支撑网络学习环境中各组成要素提供承载和支撑条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共同保障网络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顺利展开。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后答案
2019年4月第一章绪论1【多选题】关于信息社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唯一标志。
B、信息社会中所有的工业生产都是自动化的。
C、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催生大批新兴产业,同时,传统产业也普遍实行技术改造。
D、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势的地位日益突出。
E、在信息社会,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F、计算机的发明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正确答案: AB2【多选题】关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广义而言,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术都可称为信息技术。
B、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技术。
C、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D、在信息社会,所有的信息处理中都用到了信息技术。
E、在信息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
F、信息技术无法对工业社会形成的传统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成为智能设备。
正确答案: AB3【多选题】在人体器官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脑的思维是对外部事物的直接反应。
B、大脑是一种直接感觉器官。
C、人体器官可分为直接感觉器官和间接感觉器官。
D、大脑具有记忆和思维功能。
E、大脑是一种间接感觉器官。
F、大脑是人体的思维器官。
正确答案: AB4【多选题】二进制是由下列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A、莱布尼兹B、布尔C、巴贝奇D、图灵E、冯•诺依曼正确答案: A5【多选题】对于计算思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家独有的思维方式。
B、计算思维是一种借助于计算能力进行问题求解的思维和意识。
C、计算思维的产生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关,工具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D、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
E、计算思维并不是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后的人类思维的第三种形态。
01第一讲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研究文献综述(1)
自1995年5月第一个多媒体浏览器发布之后,人们对基于WEB 的教学与学习的研究迅速增多
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教育技术学术期刊中,《Educational Technology》和《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EMI) 都于1997年分别发专刊讨论基于WEB的教学与学习,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TR&D)和《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也发表了 一些相关的论文。 由Khan(1997)编写的《Web-Based Instruction》是第一本 研究基于WEB教学与学习的专著,1997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出 版社出版。
对于有些web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设计方面的问题外学习者在这种新型学习环境中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中的角色角色的改变意味着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点在考虑web学习环境的效果时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讲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及研究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PPT课件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教育教学提 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教育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教育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定 制化教学。
跨学科教育的推广
教育技术将促进跨学科教育的推广,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管理和评价的优化
教育技术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管理和评 价,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课堂教学、在线教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等。
详细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线教育中,教育技术可以提供丰 富的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职业培训中,教育技术可以提供针对不同职业的培训内容和技能; 特殊教育中,教育技术可以满足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在线教育的普及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如个性化学习、智能教学等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将更加 普及,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
混合式学习的兴起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混合式学习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 合,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02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01
02
0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强 化和奖励来促进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 变,通过理解、记忆和思 维等认知过程来促进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 和个性发展,重视情感、 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对学习的影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2012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Ⅰ. 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全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素质课,既是文化基础、公共基础,又是技术基础,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它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
Ⅱ.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要求达到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求。
1.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个人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常识,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与计算机职业道理规范;2.熟练使用Windows XP操作平台,掌握汉字编码的概念,熟练掌握至少两种Windows XP 下的汉字输入方法;3. 掌握Office 2003的主要软件Word 2003 、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4. 掌握最新的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可以在网上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
Ⅲ. 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而设计,我们认为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于单一地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着眼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设计包括了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科学思想、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四个方面。
从其作用来看,四个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课程代码: ZB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学分: 4 学时: 64开课单位: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订人:谭晓东制订日期: 2011-11-20审核人:审核日期:审定人: 审定日期: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的性质《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
(二)课程的目的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流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及网络应用等。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建及应用技术,具备较强的对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从而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操作系统、数据通信、计算机组成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方法及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3)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OSI模型和TCP/IP模型、协议的构成要素、相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提供者和服务用户的概念;(4)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时延等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重点】TCP/IP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体系结构的分层思想、时延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第二节因特网概述;第三节因特网的组成;第四节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第五节计算机网络的类别第六节计算机网络的性能第七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二章物理层【教学要求】(1)了解传输介质的类型及主要特点、同步光纤网SONET、同步数字系列SDH和宽带接入技术;(2)理解物理层基本概念、基带传输及接口标准;(3)掌握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数据通信、频带传输、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多路复用的分类与特点、数据交换技术分类与特点。
网络教育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摘
要 ] 通过对 网络教 育理 论的分析 , 究 了网络教 育和 人本 主 义的 关 系以及 学 习理 探
论在 网络教 育 中的应 用。
论 和人本主义理论 四种 。关于 网络教育 的著作 和 论文颇多, 但无一例外的, 对于网络教育的理论基 础没 有深入或 者清晰 的阐述 。而且绝大 多数论述 和研究把建构 主义理论作为 网络教育的理论支 撑。
网 络教育管理术模式设 2网络 教 育 的哲 学 基础 : 人本 主义
网络教育实质是在 网络环境下, 以现代教育 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充分发挥 网络的各种教 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 向教育者和 学 习者提供一 种 网络教 和学 的环 境 , 用数 字化 技 术传 递 内容 , 展 以学 习 者为 中心 的非 面授教 育 开 活动 。E 2 ] 重心在促 学 , 点 是 开放 、 特 自主 、 共享 。可 以 借鉴各种思想和理论 , 核心是充分发挥网络的教 育功能及优势。所 以, 网络教育的理论基础应该 是与网络技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 人本主义的理论思想正好符合并促进网络的 特点和优势在教育中在发挥。 21 . 人本 主义 的教育 目标 与知识 经 济 时代对 人才 要求 一致 E 3 ] 教育的根本 出发点是 : 促进人 的发展。人始 终是 社会 的人 , 以 , 所 人的发展 是情感发 展和知识 发展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 , 的情感发展尤 人
① [ 收稿日期] 00—1 21 1—1 2
[ 作者简 介] 周清松( 9 3~) 男, 18 , 云南昭通镇雄人,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2 0 0 8级教育技 术学在读硕士研 究生; 何乔平(9 2~) 男, 18 , 云南红河潞 西人 ,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图书馆助理馆 员。
《Internet技术与应用》第一章 Internet基础
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 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 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通信量; 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 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随着TCP/IP协议的标准化,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美国国 内,世界上的很多其它国家也将本地的计算机和网络接入ARPAnet,并 采用相同的TCP/IP协议。
2020/10/23
1.2.4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7年~1994年,这一阶段实际上只是国内少数高等院 校、研究机构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X.25线路实现和 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的互联,还谈不上真正的Internet。
为Internet的一份子。
2020/10/23
返回本章首页
1.5 Internet 的协议结构
1.5.1 ISO/OSI参考模型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表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 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7层框架,这就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即ISO/OSI RM,如图1-2所示。
2020/10/23
2020/10/23
(1)网络接口层(Host to Network Layer)
事实上,TCP/IP参考模型并没有真正定义这一部分,只是指出在 这一层上必须具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包含了多种网络层协议,如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令牌环网协 议(Token Ring)、分组交换网协议(X.25)等。
网络教育应用 课件 第1章 绪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
到2010年
互联网上可访问的信息数量接近
1秭= 1百万亿亿 (1024) 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 对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 当他们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 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
年青一代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新技能
“我们必须掌握新的学习工具,我们无法逃避信息时代”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3)
课程内容体系来自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内容常常重复和 交叉,体系不够完整;作为一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理 论性也还不够;
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这 门课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实践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多个项 目实践活动。
课程将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2)
人们对课程地位的认识不断变化
开始时网络教育应用作为CBE的一章内容讲解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丰富,形成独立课程,有了体系相
对完整的教材“九五”重大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高 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确 定《网络教育应用》为八门主干课程之一。 2003年12月15-1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教育部高等 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讨论了教育技 术学专业分类发展和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与教材 建设问题,初步确定《网络教育应用》作为教育技术 专业或远程教育专业的方向课。
5. 目前你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程度如何 (各种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各种信息平台的搭建、程 序的编译)。
6. 经过课程介绍,同学们已清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对于你们自己来说完成这些任务的困难有哪些?
第1章 绪论
பைடு நூலகம்章学习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期末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两个定义:【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念与实践。
(李克东)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按照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可分为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1)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2)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3)运用: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4)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5)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目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优化。
2)异同点: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应用于教学,使用视觉教育;2)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的应用,使用视听教育;3)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电视进入实用阶段,提出视听传播的概念,1958年,美国IBM 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辅助教学;4)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新阶段。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要求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流程。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设备的功能、配置及调试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协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工程知识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网络设备,进行网络搭建与调试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网络故障和分析网络性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网络工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培养学生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本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基础,对网络技术有较高的兴趣,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注重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
1. 熟练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流程。
2. 能够独立完成网络规划与设计,并进行网络搭建与调试。
3. 具备解决网络故障和分析网络性能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积极参与项目任务。
5. 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 网络工程定义、分类及发展趋势-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网络协议及其工作原理2. 网络设备及其配置- 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性能参数及选型- 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方法- 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技巧3.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确定-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4. 网络搭建与调试- 网络设备的连接与布线- 网络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5.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与防护措施6. 网络工程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网络工程案例,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学习网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结网络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教学大纲安排:1. 第一周:网络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2. 第二周:网络设备及其配置3. 第三周:网络规划与设计4. 第四周:网络搭建与调试5. 第五周:网络安全与防护6. 第六周:网络工程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进度:1. 前五周,每周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2. 第六周,进行网络工程案例分析与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甫洛夫
学习理论梳理
“桑代克迷笼”实验又称“猫开门” 实验
Edward.Thorndike 1874—1949
学习理论梳理
华生
T形测验实验
小艾伯特实验
学习理论梳理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理论梳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
学习理论梳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
学习理论梳理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相 反,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心理机制, 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 加 涅—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理论梳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 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建构出来的,学 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行为主义
客观主义教育理念 知识灌输
比利时罗汶大学
建构主义
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
鱼牛童话
建构主义
理 解 依 赖 于 个 人 经 验
意大利人描绘的苏州完全是威尼斯的翻版
思维模式
阿拉伯数字“1”游戏
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切入点
知识复杂性:
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
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 理,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网络教育应用 理论基础
经典心理问题 两个故事
• 跳火车是在田野里捡石 头都需要理论
——威廉•詹姆斯
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
学习理论梳理
学习理论
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 阐述,它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 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学习理论梳理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切入点
知识复杂性:
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 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 中时产生的知识。 特征: ①概念的复杂性 ②实例的不规则性
传统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倾向
用学习良构领域入门性知识的方法学 习非良构领域的高级知识: 相加倾向 片面性 离散倾向 静止性 形而上学 隔离倾向 孤立性
启示
1、多角度、多侧面呈现同一主题 2、案例教学(包含多个相互联系的概念) 3、非线性组织教学内容
学习理论总结
预习
• 关联主义 • 新建构主义
谢谢
认知灵活性理论
灵活性:
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 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作出适 宜的反应。
双向建构: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 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随机进入式教学
核心主张:
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 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 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