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川第一、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李洪兴“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

”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

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

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对劳动力的解放也显而易见。

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

在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

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

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

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

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

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

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

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

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 经过几天的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 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 . 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 . 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 . 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 .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据新华社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玉兔号” 月球车已经恢复到休眠前正常的信号接收状态,但机构控制异常的故障仍在分析排查中。

B . 圆通速递公司违规收寄危险化学品,导致一死九中毒。

在媒体曝光后,“夺命快递”寄出地湖北省沙洋县迅速应急预案,控制了1名化工责任人和1名快递公司人员。

C . 第三次进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的中国选手李娜,2:0战胜对手,获得澳网女单冠军,成为第一位两次获得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网球选手。

D . 索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如今借着奥运会的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冬奥会让索契从一个地区性避暑胜地变成了世界级的商务和旅游中心。

3. (2分)下列标语不得体的一项()A . 热烈祝贺我院2012年住院病人突破四万人次。

——某医院B . 坐拥城市繁华,湖山一览无遗。

——某房地产公司C .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某现代化工厂D . 热烈庆贺我行新增储蓄额突破百亿大关。

——某银行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4. (6分) (2019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_____的元大都国子监院内,一株紫藤和一棵松柏构成一帧优美的风景画。

一株紫藤缠绕在一棵高大的松柏上。

这紫藤的花叶与松枝、松叶相依相拥,柔美与刚劲在这里______。

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从各个角度给紫藤的枝蔓花叶打上聚光灯。

人们欣赏着顺着柏枝攀缘的藤蔓和在松柏的各处绽放的花儿啧啧称赞。

有人低语:这棵松柏还活着吗?我仔细起松柏这位壮士来。

果然,这松柏的树干呈苍黄色,叶子也不见绿意。

壮士为何没有了生机?是被紫藤缠死了?!我心里一惊!原来,爱过于强烈,也会变成扼杀对方的利剑!A.静谧相得益彰打量B.僻静相得益彰审视C.僻静相辅而行打量D.静谧相辅而行审视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怜悯”将像一个在狂风中倘.(cháng)佯的裸体婴儿,或像一位在空中乱闯的仙童,把这令人毛骨悚.(sǒng)然的行为吹向每一只眼睛,使泪水淹没唉叹。

B.70年来,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革故鼎.(dǐng)新、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在筚路篮缕、胼手胝.(dǐ)足的实干中,铸就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C.从清裂到柔和本身就足以令人好奇,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那一年的物候.(hòu)给它注入了怎样的生命力?时光窨.(xūn)制陈韵,配搭的故事好似永远讲不完。

甘肃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全面记录,表现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

神话以一种浪漫想象来表达神性观念及其灵性世界,远古人类在这种浪漫想象中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

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系统中均有丰富的神话故事。

埃及有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传说。

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又从莲花苞中开出水面,显现为一团红日,并成为万物的创造者。

“拉”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

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

接着“拉”又回心转意,便以美酒灌醉女儿,使她常卧不醒,人类因此免于毁灭。

巴比伦也有一则创世神话。

故事说,起初太空中只有混沌和化身为恶魔的提阿马特的太初深渊。

后来.提阿马特生了诸神,诸神反过来剥夺了她的权力。

提阿马特为此震怒,准备惩治诸神,诸神得知后十分恐慌,唯有大神安夏尔之子马尔都克对提阿马特无所畏惧,并与之搏斗且战胜了她。

马尔都克将提阿马特的躯体撕成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并进而创造了星辰、万物和人类。

中国则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

上古时期,天与地混沌未开,像个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

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质上升为天,属于“阴”的浊而重的物质下降为地。

盘古也在天地变化之中成长,逐渐其智超过天,其力超过地。

这样又经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深了,盘古的身子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

《旧约》中记载了古代希伯来人的神话创世说。

上帝耶和华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并取亚当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

甘肃省金川公司第一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甘肃省金川公司第一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金川公司第一第二高级中学2013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卷命题人:曹辉张连生杨清东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说啸魏晋时代,名士辈出,倜傥风流,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同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甘肃省金川区高三语文第一次(4月)模拟考试卷

甘肃省金川区高三语文第一次(4月)模拟考试卷

甘肃省金川区高三语文第一次(4月)模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明清世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的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

这条文艺河谷发展到明中叶,便由涓涓细流汇为五湖四海:由口头的说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二刻拍案惊奇》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对近代影响甚巨。

_它们的选本《今古奇观》便流传三百余年而历久不衰。

【丙】正如这个选本的序言所说,这些作品确乎是:“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对当时商业繁荣给封建秩序带来的侵蚀中的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广泛描绘。

多种多样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被揭示展览出来,尽管它们像汉代.浮雕似的那样薄而浅,然而它所呈现给人们的,却已不是粗线条勾勒的神人同一、叫人膜拜的古典世界,而是有现实人情味的世俗日常生活了。

对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对荣华富贵的钦美渴望,对公案(情节复杂的疑难案件)、神怪的广泛兴趣……尽管这里充满了小市民种种庸俗、低级和浅薄无聊,尽管这远不及上层文人士大夫艺术趣味那么高级、纯粹和优雅,但它们倒是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

(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五湖四海B . 浮雕C . 津津玩味D . 倒是(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2. (16分) (2017高三上·双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20·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夜经济”,一般指从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

“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

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____ 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______劳动效率提升。

生产线_____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______。

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

这份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不同的工作生活表,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进而拉动“夜经济”。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B . “夜经济”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C . “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D . “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被称为“收入—幸福感悖论”B . 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人们称这一现象为“收入—幸福感悖论”C . “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D . 开始出现“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相关性倒逼取代持续增加B . 关联度倒逼替代越来越多C . 关联度促使取代越来越多D . 相关性促使替代持续增加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三上·武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2021-2022学年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甘肃省金昌市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1小题,共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

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

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在人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

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

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

2020年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礼记·祭统》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本立而道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

2020届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21届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1届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1届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显,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材料二:[注]分数越高代表率越高,满分为5分。

(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材料三:目前,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

同时,随着各地交通系统规模扩大,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运营维护单位忙于应付设备故障,维修成本过高。

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各类交通工具在时间、空间上留下的痕迹信息都会被采集到,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

当前对智慧交通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足。

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

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互不统一。

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智慧交通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大交通”的概念,当下所谓的智慧交通其实只是管控。

而各地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影响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维护和再建设成本。

(摘编自姜秀明《浅析智慧交通的未来》)材料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慧交通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金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甘肃省金昌市高三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和配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倒U曲线”,又称库兹涅茨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也存在许多“倒U曲线”,下图是根据重复次数与效果之间关系形成的“倒U曲线”图。

(1)请你依据上图,概括出效果曲线图的特点。

要求: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2)我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经历过父母或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假如你正面对一位“苦口婆心”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你想对这位母亲说点什么?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5分)2. (6分) (2016高二下·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川公司第一第二高级中学2013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说啸魏晋时代,名士辈出,倜傥风流,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同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谈不上音乐性,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也颇不相投。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卓荦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等都体现了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

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心灵倨傲的一种象征和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钱乙,字仲阳。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

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②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③,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

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宋史·钱乙传》)【注】①瘈瘲(zì zhòng):病症名。

筋脉痉挛,即抽搐、抽风。

②斸(zhú烛):挖。

③度越纵舍:古代军事用语。

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赋诗咏其事咏:歌唱。

B.以土胜水,木得其平胜:抑制。

C.阅月而尽阅:历经。

D.所治种种皆通通:精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分)①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②入进黄土汤而愈③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④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⑤自以意治之,辄愈⑥退而考之,皆中A.①③④B.③⑤⑥C.②④⑥ D.①②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乙事亲至孝。

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

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时为其安葬,按年节祭奠。

又为养父嫁出孤女,使其终身有托。

B.钱乙不肯居功。

他向神宗皇帝阐述“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时,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已有成效,皇子接近痊愈。

C.钱乙医术高超。

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四肢来保全生命的奇招。

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

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

D.钱乙辩证施治。

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也不与古法相合。

他不固执守旧,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对《本草》一书,他也能辨明正误,指出缺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5分)(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日田园杂兴连文凤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8.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日田园生活图景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5分)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中作者“自逍遥”的原因有哪些。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则忧其民;,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2)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3)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清兵卫与葫芦(日)志贺直哉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

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