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高考题

合集下载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1.(2020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2.《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

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3.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是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故A说法正确;中国革命后没有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故排除B;中国根本没有成为最民主化的国家,因为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C排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的袁世凯就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故排除D。

辛亥革命(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

辛亥革命(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

辛亥革命(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2013年1.(2023年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陈去病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3年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

据材料“1910 年” 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1辛亥革命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11辛亥革命

考点规范练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

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3.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指出,1905年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达到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

据此可知,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4.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

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5.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

士绅的态度说明(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6.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首先发生于湖北武昌,之后影响到南方诸多省份,革命党发动的武昌首义以湖北新军为主力,从材料看,新军的地区分布和军官构成特点使其成为助推民主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无法说明其抵制了列强入侵,排除A项;导致军阀化的是北洋系新军,而非南方新军,排除B 项;军阀混战始于袁世凯去世之后,排除C项。

2.[2024·济南市高三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和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群众对革命志士的起义活动由诅咒谩骂到认同,D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非革命活动,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无关,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4·榆林市高三一模]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丑剧”败露后,进步的知识分子对腐朽的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

孙中山认为,由清政府自己来主持社会改革是行不通的,因为改革就意味着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

据此推知()A.民主立宪有违潮流B.国内民族矛盾上升C.辛亥革命乃势所必然D.民生主义陷入空想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国人出于对清政府反动本质认识的加深,从而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积极投入民主革命浪潮,辛亥革命最终爆发,C项正确;材料批判的是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行为,而非否定一切民主立宪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未体现国内民族矛盾上升,排除B项;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民生主义不可能实现,具有空想性,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八单元 第22讲 辛亥革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八单元 第22讲 辛亥革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第22讲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 A.民主革命有了统一政党的领导B.第一次提出了“兴民权”的要求C.首次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主张D.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 )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土地纲领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3.下列哪一刊物最早阐发了三民主义思想 ( )A B C D4.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

下列孙中山的主张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B.“(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D.“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5.下列对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B.活动内容在实质上具有落后性C.客观影响上具有进步性D.实际效果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延缓了革命的到来6.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曾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扫墓,这主要是因为黄花岗起义 ( )A.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起义B.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影响最大的起义C.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D.是同盟会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7.武昌起义后,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这表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态度是 ( ) A.保持绝对中立B.调和南北矛盾,结束冲突C.阻止革命进一步发展D.扶植和保护清政府8.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1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B.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1.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指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作业时间:月日1.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

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

”梁启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答案:C 解析: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而非偶然性,因为“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故A项错误;梁启超先生意在说明民主专制必然导致革命而非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说明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政体而非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故D项错误。

2.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A.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D.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答案:C 解析:独立省份“国旗”不统一、各树一帜,说明革命者政治理念的差异,为后来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埋下伏笔,故C项正确。

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是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独立的,故A项错误。

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有反满色彩。

湖北、湖南、江西使用“十八星旗”说明反满的民族主义色彩较重,故B 项错误。

表中使用“五色旗”的省份只有3个,故D项错误。

3.《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B项正确。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辛亥革命 课后作业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辛亥革命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探索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答案 D解析根据“190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因签订《辛丑条件》而内外交困,故“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说明面对统治危机,政府探索社会变革,D项正确。

A项是洋务运动意义;B项发展经济不符合材料政治变革信息;C项属于戊戌变法主张。

2.(2019·甘肃静宁一中月考)下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C.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D.革命运动的高涨答案 C解析实业救国思想反映了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和题意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1901年,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派遣留学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材料和革命运动的高涨无关,排除D项。

3.(2019·辽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答案 A解析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 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党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

2016新课标高考第一轮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辛亥革命

2016新课标高考第一轮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辛亥革命

【例 2】(2013 海南)武昌起义后全国有 15 省先后 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 (都督)者背景 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 13 人,革命党 5 人,咨议局 议长 3 人,巡抚 3 人,布政使 1 人,提督 1 人,督练 公所总参议 1 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B)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 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 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了由于 谣言的盛传,汉族士兵才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 定的偶然性,故选D。
3.近代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写道:“若从中华民 国自身说,它是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那 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就中国而论,这日是国 民做‘人’的第一日„„这真是我们应该欢喜、应该 庆贺的日子。”文中的国民独立做“人”是指( C ) A.形式上摆脱列强奴役 B.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 C.由“臣民”而成为“国民” D.汉族人摆脱满洲人的控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意在考查考 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 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 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由此可见,孙中山改历改元 的深层原因是要破除专制制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A 项正确。
8.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 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 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袁世凯是选举 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B ) A.袁世凯依法担任大皇帝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2.概念辨析 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 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 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又分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 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1911年的辛 亥革命就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课时11 辛亥革命-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原卷版)

课时11 辛亥革命-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原卷版)

课时11 辛亥革命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轨道。

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A.清末新政的失败B.国内矛盾的激化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党人的妥协2.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3.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

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到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

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4.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

右上角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

虽可娱人,究属愚人。

其故维何,徒以虚声。

”该漫画表明当时()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6.清末的中国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时规范练1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山东二模)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 )A.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B.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2.1912年8月,孙中山认为,“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因此“挟党见,闹意气”是不合时宜的,各党派应当筹谋共同建国。

次月,孙中山担任全国铁路督办一职,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B.党见纷争导致政治局势动荡C.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孙中山对时局缺乏正确认识3.(山东济南二模)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

这说明当时( )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B.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4.下图为民国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国庆日之回顾》。

漫画中的“内乱”“外患”分别指的是( )A.二次革命、日本出兵山东占领青岛B.护国战争、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护法运动、签订“中日民四条约”D.府院之争、欧洲列强扩大侵华5.(山东泰安模拟)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清政府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A.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B.国民评价辛亥革命未达成共识C.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逐步扩大D.“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并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主要缘由是( )A.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B.北洋政府实现了独立自主C.德奥属于同盟国成员D.民国初年中国国力增强7.下表是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8.(安徽淮北二模)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A.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B.列强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C.英国投资增长速度始终领先D.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有利环境9.中国现代产业工人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

辛亥革命高考试题整理

辛亥革命高考试题整理

辛亥革命高考试题一、选择题1.(2016年北京卷·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9 图10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016年江苏卷·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3.(2016年上海卷·24)“国体初建,民权来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这段文字写于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4.(2016年上海卷·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

……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5.(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6.(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辛亥革命附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辛亥革命附答案

考点13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B. 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C. 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D. 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了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历史约法》,却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这种做法()A.引发了政体频繁变动和社会动荡 B.因权力分散而影响行政效率C.有效地防止专制和维护共和 D.因人设法而违背了法律精神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对局势失去控制与其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A.结束了封建帝制B.废除了封建制度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是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

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 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B. 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 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D. 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6、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

河南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 辛亥革命

河南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 辛亥革命

河南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辛亥革命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8高二下·江苏期中) 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

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已铸自由钟。

”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A . 太平天国运动B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 . 义和团运动D . 辛亥革命2. (2分) (2018高一下·六安开学考) “烽火弥空世路殊,义旗高举赴征途。

冲天烈焰摧皇统,坼地洪涛卷孽孤。

五色旌挥群岳舞,九州情动万民呼。

共和大业从兹始,百载风云入画图。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 太平天国运动B . 戊戌变法C . 辛亥革命D . 国民革命3. (2分) (2019高二下·玉山期中) 孙中山认为共和体制可以让夙著声望的英雄,都能分占一部之长,从而消除如历代中国“地方豪杰”的“野蛮割据之纷扰”的现象。

这表明孙中山()A . 认为实施民权主义有其可能B . 意识到割据阻碍共和国建立C . 找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良策D . 没有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4. (2分) (2018高一上·江苏月考) 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

这说明辛亥革命()A . 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B . 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C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 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5. (2分)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 . 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B .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 .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 .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6. (2分) (2017高一上·荣成月考)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 . 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 . 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 .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7. (2分) (2017高一上·微山月考)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 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B . 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 . 标志着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D .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8. (2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12讲辛亥革命课后提升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12讲辛亥革命课后提升

第四单元第12讲一、选择题1.(2021·山东新高考联盟联考)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道:“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

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

……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01年清朝实行的新政,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C项。

2.(2021·广东汕头模拟)1905年开始,清廷先后选派多位视学官员出国,对海外华侨聚居地的学务展开视察,希望以此“施教育以发其爱国之心,俾知孔教渊源,累朝恩德,自可默相维系,收为我用”。

据此可推知,清廷海外视学的背景是( )A.反清革命思想盛行B.政治改革陷入困境C.洋务运动遭遇挫折D.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革命团体建立,甚至出现反清起义,故材料中清廷海外视学的目的是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之心,使其为清廷所用,故A项正确;清末推行的政治改革即预备立宪在1906年才开始,排除B项;洋务运动已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时宣告破产,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

3.(2021·辽宁丹东模拟)以张謇、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

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上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

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的转变说明他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虚伪、欺骗和新政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是认清了清政府反动腐朽的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非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觉醒不是因为辛亥革命,而是因为认清了清政府反动腐朽的本质,排除C项;立宪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二者目标并不一致,排除D项。

高考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6.(2015·自贡模拟)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

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7.(2015·安徽示范高中模拟)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统,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而深感惜D.强调辛亥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8.(2015·武汉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9.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0.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借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D.《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11.(2015·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1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1辛亥革命(含解析)

高效作业(十一)辛亥革命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石嘴山高三摸底)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解析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9·大庆高三模拟)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

这反映了()A.清朝统治陷入危机B.君主立宪制已确立C.民主政治取得突破D.专制色彩依然浓厚解析根据材料“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结合清末的背景,可以得知清末新政的改革仍保留较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君主立宪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只能请旨裁夺"可得知,民主政治在清末并未取得突破,故排除C项.答案D点睛资政院是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

清政府设立资政院,目的在于培养锻炼议员的能力,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是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机构.3.(2019·佛山高三模拟)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1·广东卷]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011·江苏卷]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3、[2012·安徽卷]下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
C.张勋D.溥仪
4、[2012·北京卷]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5、[2012·福建卷]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12·江苏卷]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7、[2012·四川卷] 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下图)。

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8、[2013·广东卷]“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9、[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0、[2011·福建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a)、(b)、(c)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
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