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方法: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水蒸气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1)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5、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6、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7、优先监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
8、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9、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10、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行业排放标准优先于其他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照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标准,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其体系构成如下: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分级:分为国家标准(GB)和地方标准(DB)。
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两者关系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一般也称为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环境监测第四版 考试内容 重点 (湖南文理学院)
一、名词解释瞬时水样综合水样水体自净纳式试剂消减断面总氧化剂光化学氧化剂硫酸盐化速率IP强酸酸度总碱度高锰酸盐指数底质监测凯试氮等速采样随机误差准确度检测限空白实验精密度3S技术基体效应土壤背景值生态监测生物监测二、简答题1、我国环境的标准分类哪几类?哪几级?2、简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一般程序是什么?3、简述简片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原理。
4、简述溶液吸收法原理及吸收夜的选择原则?溶液吸收法适用于采集大气中何种污染物?5、简介水样的保存方法及其目的。
并举例说明。
6、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7、请说说BOD5的测定原理?水样稀释接种培养测定BOD5,试述其稀释的目的及接种的目的。
8、采用溶液吸收法富集采集大气污染物时对吸收液有何要求?9、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总铬和六价铬?10、请写出农田土样采集时的几种布点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11、简介生物样品常用的提取方法有哪些?用脂肪提取生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与其他方法比,有何优缺点?12、简述大气样本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哪些?13、简述烟气测定中的基本参数有哪些?每种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4、大气样品中常规必测项目有哪些?试举一例说明?15、用指示植物检测大气污染的依据是什么?举两个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6、简述底质监测的目的?17、水样消解的目的是什么?消解后的水样是什么样的?消解方法有哪些?三、实例分析题1、欲分别测定生物样品中无机污染物质和有机污染物质,各自选用那些与处理方法(概括方法要点)?2、试设计土壤样品中Hg,As的测定方案,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样品采集、制备极保存,样品预处理及测定方法的确定。
3、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有害物质?简述其测定方法原理?4、某一水系分布,从理论上讲要设多少个监测断面?说明各断面的意义?5、我国优先监测的生态项目有哪些?这些项目的内容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何意义?6、按照鱼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程序,简要说明其主要工作?8、简述四氧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
《环境监测》第四历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工程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工程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重点复
本文档旨在为生态监测课程的考试提供重点复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主题和概念,供大家参考和复。
1. 生态监测基础知识
- 生态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 生态监测的分类和方法;
- 生态监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生态监测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监测
-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 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质监测
-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水质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水质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 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4. 大气环境监测
-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大气环境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5. 土壤监测
- 土壤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土壤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 土壤监测数据的解读和应用。
6.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监管和执法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中的应用。
请根据以上的主题和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应用进行加深理解。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考试复习有所帮助!。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1.定义: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以C的mg/L 表示。
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环境监测》第四版_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期末复习总结资料第⼀章绪论第⼆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技术:√追求⽬标:√要求:√测试技术:环境监测⽬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称例⾏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称科研监测)针对特定⽬的的科学研究⽽进⾏的监测。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质监测、空⽓监测、⼟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物监测等。
√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3、⾃动监测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环境后,随⽔和空⽓的流动⽽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害的⾃然本底值之间存在⼀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或⽣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相加作⽤、相乘作⽤和拮抗作⽤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
连续性。
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对优先污染物进⾏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第四版)主要复习内容
1、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3.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的分类: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
a 监视性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声、固定废物。
(要定期长期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监测,常用手段是流动监测车、船,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
A:按监测目的 b 特定目的监测仲裁监测:针对污染事故。
考核验证监测:用于考核检测人员。
咨询服务监测:为部门或单位提供服务监测,例如政府想开发的地区是否符合开发要求。
c研究性监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
B:按监测介质对象分: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C:按专业部分分: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5.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0。
05 正常;Qo 。
05<Q ≦偏离值;Q>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②计算统计量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③查表)(n T α④判断:若T ≦T0。
05正常离群值;T0。
05<T ≦偏离值;T>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t 值是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对标准偏差的比值。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1)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 0。
05 正常;Q o 。
05<Q ≦Q 0.01偏离值;Q>Q 0.01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sx x T min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 0。
05正常离群值;T 0。
05<T ≦T 0.01偏离值;T>T 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环境监测(第四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等级。
(P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
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是必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一.分类是执行环保法规,进行环保管理的技术依据二.分类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1.按监测目的特定目的监测(应急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2.按监测对象固废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2.监测特点及技术概述一.特点:①种类多,基体复杂,干扰严重,含量低应采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②变化性大(污染物在空间)需采取快速或连续自动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跟踪测定③要有严密的质量保证性,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14.2500 — 14.2 “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 14.0500 — 14.0 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后为奇则进一”14.1500 — 14.214.2501 — 14.3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优先污染物特点具有生物积累性(P8优先污染物名单)三致作用毒性较大有检出方法§3. 环境标准一.含义:为保护人群健康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规定的限量值或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
二.标准的分类和分级1.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002年以前对城市污水厂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分级—国家、地方、行业环境质量标准:在指定的地理范围内或介质中,对有害物质或因素做的最大允许的规定。
(P17)水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Ⅴ类水)⑵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24小时培养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100CFV/mL (CFV:菌落形成单位)a.卫生上安全可靠大肠肝菌﹤3个/L 余氯≧0.3mg/L(给水厂出厂与水接触30min)管网末梢﹥0.05mg/Lb.化学物质对机体无害(P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类污染物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的浓度》《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P22)c.感觉性状良好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⑷渔业水域水质标准(TJ35—79)⑸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大气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原GB3095—82)(现GB3095—1996)P15三级:一级(长期)二级(长、短期)三级年日平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均值不许超过的限值。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 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0。
05 正常;Qo 。
05<Q ≦Q0.01偏离值;Q>Q0.01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③查表)(n T α④判断:若T ≦T0。
05正常离群值;T0。
05<T ≦T0.01偏离值;T>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空白试验3、瞬时水样4.细菌总数5、等效连续声级6、水体自净 7、固体废物8、指示生物9、噪声二、填空题1. 环境标准分为、、、、、。
2. 腐殖质的主要成分是和。
3. 称声功率。
4. 大气主要由干结、、组成。
5. 水质生物监测中,所用的生物群落的指示生物有和。
6. 水中、、和的总和称为总氮。
7. CODcr测定时,终点颜色变化是由。
8. 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要。
9. 腐殖质的主要成分是和。
10. 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酚的显色剂是。
11. TSP是粒径—之间的颗粒物。
12.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时。
加入的重铬酸钾溶液比空白测定时多加了一些,则COD的结果会。
13. 水质生物监测中,所用的生物群落的指示生物有和。
14. 采集大气中的SO2时。
所用的吸收液有和。
15. 水的真色是,表色是。
16. 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要。
17. 水中的氨氮是指以和形式存在的氮。
18. COD Cr测定时,终点颜色变化是由变为。
19. 大气主要由干洁、、组成。
20、环境监测可以分为___ __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四类;21、测定水体中无机物项目时,一般以作为容器,而测定有机物项目时,一般以_ _作为容器;2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分别为_____ _____ 、____ _____、____ _______ ;23、烟道气测定时,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主要根据烟道断面的_ ____、_____ __、 __ ___确定;21、测定水样中悬浮物时,所用烘干温度为____ ___ ;25 、偶然误差是由____ ____造成的;26、直接采样法适用于和的情况下。
27、.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和可比性。
28、水中溶解氧低于_____ ____ mg/l时,许多鱼类呼吸困难。
29.环境监测可以分为____ __ 、__ ___ 、___ ___ 、__ ___四种;30.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___时,可设一点,具体位置在____ ,当水深______时,应设两点,具体位置分别是___ __ ;31.水样预处理的两个主要目的分别是___ ___、____ ___ ;32.直接采样法适用于____ ____且测定方法较灵敏的情况;33.大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分别是___ __ 、___ __、___ __、___ ____ ;34.4氨基安替比林是测__________的显色剂,测六价铬的显色剂是_______;35.将14.1500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___ ___ ;36.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___ ___ 、______、___ __、四种。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完整知识点期末考研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概述(1)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2.环境监测的目的①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①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②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见表1-1)③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及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发展(见表1-2)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① 时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② 空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③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是指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即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 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 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 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 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 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 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 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 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 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 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18. 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
特点:1) 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
2) 浓度的可变性: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 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在渗沥水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在渗沥水中不一定有。
4) 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渗沥水中几乎不含油类;在渗沥水中很少测到氰化物的存在;渗沥水中几乎不含汞。
19.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0. 原生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1. 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22. 土壤质地分类: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土壤,都由粒径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按照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分类,称为土壤质地分类。
23.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
24.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它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5. 土壤环境污染: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能承受的容量和净化速度时,就破坏了土壤环境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逐渐占据优势,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性状改变、功能失调、质量下降,导致土壤环境污染。
26.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围的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27. 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现象。
28. 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的噪声的大小。
29. 噪声的频谱分析:将噪声的强度(声压级)按频率顺序展开,使噪声的强度成为频率的函数,并考查其波形,叫做噪声的频率分析(或频谱分析)。
30. 环境容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人和生物不受危害的情况下)。
31. 准确度:是指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分析结果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32. 精密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
33. 灵敏度: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
34. 测定下限:是指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
35. 测定上限:是指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
36. 环境计量:是定量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或强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37. 基体:在环境样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一般在1×10-6或1×10-9甚至1×10-12级水平,而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则称为基体。
38. 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叫做基体效应。
二.填空或选择1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 优先监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围广;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
3 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
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
** 环境监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周报和日报的主要容有: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级别首要的污染物4 水质污染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主要类型。
5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6 选择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的原则:①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②方法成熟;③抗干扰能力好;④操作简便。
7 对污染形态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分离测定法、干法和理论计算法。
8 河流检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9 水样预处理的原则:①最大限度去除干扰物;②回收率高;③操作简便省时;④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无影响。
10 吸附法按照吸附机理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活性炭可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或有机物;多孔性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用于吸附有机物。
11 离子交换法根据官能团不同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特殊离子交换树脂。
12 共沉淀法分为: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
13 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
14 浊度是反映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测定浊度的方法有目视比浊度法,分光光度法,浊度仪法。
15 金属测定中常用仪器分析方法:①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sp)②极谱分析法(阳极溶出伏安法)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16 镉属剧毒金属,可在人体的肝、肾等组织中蓄积,造成脏器组织损伤,尤以对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镉的浓度不能超过0.005mg/L。
测定镉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17 极谱分析法电解池中的两个电极,一个是滴汞电极(负极),二是汞池电极(正极)或饱和甘汞电极(S.C.E)。
18 极谱分析法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直接比较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19 测定水中碱度的方法有:酸碱指示剂滴定法、电位滴定法。
20 测定水的PH值的方法有:玻璃电极法、比色法。
21 玻璃电极法(电位法)测定pH值是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22 使用PH计的条件:①玻璃电极在使用之前必须在水中浸泡足够的时间,使之形成一层很薄的膨胀的硅酸层;②标液对体系进行标定。
23 对热导检测器应选氢气或氩气为载气;对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一般选氮气为载气。
24 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25 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浓度:①与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排放量及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②污染源类型;③时空分布特点有关。
26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直接采样法: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直接采集少量气样即可满足检测分析要求。
富集(浓缩)采样法: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一般都比较低,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测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中污染物进行浓缩。
27 溶液吸收法的吸收效率主要决定于吸收速度和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
欲提高吸收速度,必须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
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等。
填充柱阻留法:吸附型、分配型、反应型。
28 富集采样法分为: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扩散(或渗透)法或自然沉降法等。
29 空气污染物监测多用动力采样法,其采样器多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