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壮志难酬与思乡忧国之情。

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2、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 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三、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初中语文文言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1.衡阳雁:谓南归之雁。

湖南衡阳县南衡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之首名回雁峰。

相传大雁南飞至此而止,明春即北归。

2.燕然未勒:谓功业未就。

《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追击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未勒:未曾刻石纪功。

【译】塞外秋天的风景,与内地迥然相异。

就连鸿雁也陆续飞去,毫无留恋之意。

只听胡笳吹动,牧马悲鸣、四面边声,连同军营的鼓角,此伏彼起。

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消失,烟气笼罩着大地,在重重叠叠的险峰里,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吱呀呀地将城关紧闭。

饮一杯,消愁的浊酒,唉!归乡之路呀,千里万里。

唉!我还没能像东汉的窦宪,在燕然山刻石铭记。

是谁吹起那悠悠扬扬的羌笛?月华如霜铺满大地。

映照着,那失眠的将军,白发如银,泪花闪动在眼眸里。

【赏析】《渔家傲》词调不见于唐、五代人词,一般认为始自晏殊。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延安市),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魏泰《东轩笔录》)。

此词描绘了边声连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的边塞风光,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豪放阔大、遒劲苍凉。

范仲淹此一组词作,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这说明此四字的内涵是词人感发诗兴的原因,它是词人创作此组词的背景,也是每一篇词的眼目。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秋来”二字点醒时间,此四字组合在一起就立刻有莽原浩野、肃穆萧杀之气。

其中“秋来”二字,尤为全篇之脉络,以下,无论是“边声连角”、“羌管悠悠”的听觉描写,还是“衡阳雁去”、“长烟落日”的视觉描绘,都以“秋来”二字主旋,倾诉词人一腔心曲。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渔家傲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③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④燕然未勒:无破敌之功。

勒:刻。

⑤羌管:笛也,因出自羌中,得名。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翻译二】:边塞的秋天来了,风景异乎内地,雁群南归,义无返顾地去了衡阳。

四面一片边塞之声,与号角互相呼应,层层叠叠的群峰之中,晚霞映照,烟埃迷蒙,孤城紧闭。

在离家万里的边关端起浑浊的酒杯,尚未刻石燕然,无法返回故乡。

寒霜铺满大地,羌笛是那样悠扬,难以入眠呀,将军白了头发,战士泪洒衣裳。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原文《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当时边塞上流传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诗词翻译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译文]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出自] 范仲淹《渔家傲》《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爱国报国的诗词-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鉴赏

爱国报国的诗词-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鉴赏

爱国报国的诗词-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鉴赏《渔家傲·秋思》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原文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意思-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意思-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意思|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赏析作者:佚名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渔家傲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渔家傲》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原文: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欣赏:宋初,当达官贵人们只是在樽前吟唱新词的时候,范仲淹却把词这一崭新的文学样式带到了广漠的边塞,用它来展现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抒写戍边安国的强烈愿望和征人思乡的深沉感情。

这在当时绮艳婉美的词坛上,是一声苍凉悲壮的“别调”。

欧阳修看了这首词,颇不以为然,以为是“穷塞主之词”。

然而,正因为它不是写卿卿我我的男女艳情或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而是写这位穷塞主的身世感受以及投射在他身上的时代的折光,所以更显示出这首词在题材内容上有着可贵的开拓,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注释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注释翻译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注释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译文二: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评点】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

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心情。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

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通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渔家傲·秋思》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详细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芜,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周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绕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呈现出一幅布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斗没有取得成功,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简单,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分散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反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长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很多思乡的热泪。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由范仲淹创作,又名《渔家傲·秋思》。

描写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词的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
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
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

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
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