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
北京的建筑风格
北京的建筑风格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北京的建筑风格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
北京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宫廷建筑和庙宇建筑的影响。
在古代,北京被称为“燕京”,是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
燕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宫廷建筑为主,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红墙黄瓦的经典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雅和庄重。
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它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装饰闻名于世。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群分为内、外、前、后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功能。
而且,整个紫禁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宫廷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除了宫廷建筑,北京的庙宇建筑也是其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天坛是一座古代的祭祀建筑,被称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圜丘和皇穹宇,圆形的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象,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此外,天坛的建筑结构也具有丰富的意义,如太平石、神功坛等,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宇宙观念和建筑技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发展为现代风格。
在20世纪,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天际线上。
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是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体现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力量。
这些建筑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与传统的宫殿建筑有所不同。
同时,五环路、天安门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便利。
除了宫廷建筑、庙宇建筑和现代建筑,北京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风格。
例如,鼓楼和钟楼是古代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生活的象征。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胡同和四合院,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展现了老北京的魅力。
这些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独特的城市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北京文化的机会。
北京建筑文化
北京建筑文化21世纪中国社会将进入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在大力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以现代人本主义的观念,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民族的统一和智慧,要求城市应富有自己地区文化的现代城市景观,这种城市景观要充分表现当代中国人民勤劳淳朴、热爱自然的优良传统和宏伟的民族气魄,既有很高的城市生态环境效能,又有高尚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
北京和南京虽然在许多方面,北京和上海最显著地形成一种对比;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最具有可比性的却是北京和南京,它们是两个时代分别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的国都。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即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以美国设计师墨菲和古力治为顾问,负责制定《首都计划》。
于1929年底完成并公布的这一计划,包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中央政治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自来水、电力、住宅、学校、工业、浦口建设、城市分区、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许多方面。
按照《首都计划》,南京城明确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如中央政治区、南京市行政区、公园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是我国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按功能分区进行城市规划的最先尝试。
如何设置首都的政治功能是该规划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起初,也有仿照柏林、伦敦之例,在南京城外另建新都的设想,因费时耗力,未予通过。
规划确定的是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新建中央政治区。
在规划和城市建筑风格的指导思想上,《首都计划》称其主旨是发扬光大固有之民族文化,城市建筑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以中国之装饰方法,施之我国建筑之上。
沿街的重要建筑,均为传统大屋顶的民族样式,如财政部、励志社、兵工署、中央博物院等。
出现了一批现代宫殿式建筑,如南京大学教学楼、南京师范大学教学楼等;以及一批在实质上融合中西的优秀建筑,如中山陵音乐台、军区总医院、江苏省美术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
电大专科地域文化(北京)课件之建筑篇_OK
24
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时坚持实践儒家 “以礼治国”的理论,有史以来第一次按 照“设计图纸”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而建 立古城,被世人称为“理想城”。
安定门因班师凯旋走此门,被称为进兵门;又因安外多粪 场,粪车入城走此门最近,又称之为生门,即丰裕之门, 以取安邦定国之意。
德胜门因出师打仗走兵车出此门,称为兵门或军门,又因 其有品德高尚之门之意,故而称之为修门,寓以德制胜之 意。
古代建都模拟天象源于古人对上天的特殊崇拜,模拟 于星象使宫城更加符合上天理想世界。同时效法上天也进 一步宣扬了统治者是“奉天承运”的思想。
22
元明清都城的建立
• 大汉之城----元大都 • 明代帝王之都 • 清朝北京——最后的帝都
23
大汉之城----元大都
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大 哉乾元”之意,将新王朝的国号定为 “大元”。
3
地理环境
• 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总面积为 16807.8平方公里. •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
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4
总体发展过程
• 史前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 221年)-------秦至西晋时期(公元前221一公元 317年)------东晋、隋唐时期(317—960年) -----五朝帝都------近代百年嬗变
——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
31
重建京城十五载, 建成的城墙有四层, 建内城、扩外城, 皇城围着紫禁城, 东南西北重开门, 城南城北街道平, 五坛八庙香火盛, 南、中、北海碧水清,
以北京为例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
更加详细 的古建筑保护法规 ,从 而依据法规惩 处破坏行 为。 ( 二 )文管部 门应 定期进 行文 物普 查。加 强普查 力度 , 及时发现有价值的古建筑并及时确立为文物保护单 位。 同时、 鼓励 民间和各级部 门申报文保单 位。在普 查过程中 ,对于濒 危 的古建筑进行重点修 复 ,并 消除其余古 建筑安全隐患。根 据不 同的建筑材质对其进行修缮 ,例 如 ,木质类建筑 ,在保 有原态 的基础上加 固,防虫 ,防火 。对 于高大建筑安装 避雷 设施 。对于缺水的古建筑景区 ,修建 蓄水 池等设施 。 ( 三 )加强对古 建筑修复 、保 护方面专业 人才 的招募 和 培养 。提高专业人才 的专业技能 和素 质。可以与当地高校或 教育部 门联合 ,培养专业人才从 事专业技 术工作。 ( 四 )古建 筑历史文 化的载体 ,最直观 的体现 了历史 风 貌 。正所谓 “ 为了明天 ,收藏今天 ” ,古建筑 作为不可 移动 文物 ,以其历 史价值 、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应受 到 国家和地方部 门的重视 。应根据现代城 市建设 的需要对当 地城市布局进行全 面统筹 、合理规划 ,立 足与长远 ,在保护 古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 。 ( 五 )合理 开发利用 。在古建筑原 址上或 附近设立博 物 馆 。既可 以有效 的保护不可 移动文物—— 古建筑本身 ,还可 以将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所珍藏 的各类 藏品进行 展示 ,起 到宣传教育作用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 院便是在 故宫原址 的基 础上设立 的。但在这类博物馆藏 品管理过程 中更应 注重藏品 的安全方面及古建保护方面的工作 。 ( 六 )国家和地方 财政部 门应 根据实 际需 要 ,给与 足够 的财政支持 。此外相关部 门还可利用 民间捐款 、赞 助 、企业 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例如 , 可 以考虑设立相关 的公益基金 , 拓宽集资渠道 。 ( 七) 大 力宣传 文物 保护 ,提高全 民保 护古 建筑 意识 。 虽然随着城市发展 , 基础设施 的建设 。北京 的不少老式建筑 , 例如 四合院 ,胡 同等逐渐被消失 ,只有部分建筑 由于旅 游及 相关经济利益的驱使资还在 利用 。 中华 五千年历史 ,各类各样 的建 筑凝 聚了劳动人民的智 慧与汗水 ,它作为一种载体 ,履行着记 录历史 ,传 承文 化的 使命 。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是使其在原有基 础上 发挥最大 的效用 ,向人 们展示祖 先们一路 走来 的辛 路历程 。 北京作为历代古都 ,有许多古建筑遗存 ,因此要本着认 真负 责 、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保护工作 ,合理治理 与开发 ,增强 的文物保 护意识 。时代在发展 ,高楼林立 的现代化建筑 中历 史存 留下来 的艺术瑰宝 绽放着它 的光辉 , 带给我们无 限深思 。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20 世纪 90 年代的北京建筑(1)
无声的记录者建国以来北京建筑的变化组长:王博艺组员:刘嘉琪周梓楠王锐刘坤元王世达韩梦琦李昊周子钧吴越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实体与建筑思想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整体政治经济的转型,而北京作为首都,时代背景在其城市建筑上的烙印尤为明显。
本文以北京为例,将北京建筑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五十年代,文革时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根据北京十大建筑的四次评选结果,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从五十年代刚建国的百废待兴,到文革的建筑空白与政治混乱,再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建筑和整个社会的即便,再到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引发的矛盾与人们取与舍,颇与立的思考,到新世纪召开奥运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建筑风格更加自信包容,人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建筑无声地纪录了新中国六十五周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中国建筑北京发展目录摘要 (1)时代特点 (3)50年代百废待兴 (3)60—70年代动荡时代遗留的空白 (4)80年代激变 (4)90年代破与立 (5)新世纪 (5)文中涉及时期部分代表建筑摘要 (6)人民大会堂 (6)大观园 (7)中央广播电视塔 (8)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9)奥运建筑群——鸟巢 (9)国家大剧院 (10)时代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六十五周年里,一些建筑被重建,一些建筑拔地而起,一些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骄傲永远的留在了大地上,一些建筑则作为一个时代的思考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建筑是时代的缩影,承载着文化,记忆,它的更替更是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成长与一段历史的起伏。
我们仅从首都北京65周年的建筑变化一窥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的发展。
50年代百废待兴50年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工程的10大建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饭店,北京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在一年内相继拔地而起,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的坚韧生命力和不屈的毅力。
北京的建筑之美
北京之旅梁健芳AP0907617北京是一个满城飘满柳絮的城市,一如其浓郁的文化气息,浸满整个老北京。
忽而抬头瞧见一汪水灵灵的蓝天,如此美妙。
天安门广场点缀了这般宏伟博大的天空,你才发现,这厮古建筑拥有颜色多么和谐的衣饰,多么迷人的曲线,一股神奇的感觉毫不留情的侵入心里。
早安,北京!与十里洋场的上海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沉淀了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气息随处可见。
建筑作为京城文化的主要承载者,让北京城在现代化的猛烈冲击中,仍然不失节气。
北京是一个可爱的城市,她既时尚又传统,既保守又开放,在这个弄潮的领地,创意遍地开花。
长城故宫当然景色绝美,可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后海、三里屯、南锣鼓巷和798。
犹记得一句歌词,“转眼又是北京的炎夏,什刹海又开满了荷花……”对什刹海是期待已久,亲身体验的那一刻,竟是如此的感动。
越过了旧砖墙,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桠。
迷人的什刹海,魅力的后海酒吧街,可以从其历史文化背景来窥见一斑。
什刹海是北京城内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34公顷水面两岸垂柳掩映着王府、寺庙、钟鼓楼和宋庆龄等名人故居。
什刹海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什刹海就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在北京的都城史上,后海是唯一属于民间的水域,因而这篇古老沉凝的水面,开启了这个城市生活文化的源头,几乎凝结了近千年的人间烟火,随着京都的历史源远流长。
北京的后海酒吧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发展成在世界范围都有影响的文化区,完全是依靠几百年来老北京唯一一块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混居所形成的浓厚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什刹海也借助了酒吧街的兴起而中外闻名。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无疑是有水则灵。
如果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那么什刹海就是滋润,润养了北京文化的宗源。
与北海、中南海等皇家园林不同,什刹海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乐园——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无与伦比的“京味儿”氛围。
北京的设计理念
北京的设计理念北京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以人为本、突出文化特色和环境友好为主要考虑因素的设计理念。
在北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中,设计师们注重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吸收国际设计先进理念,打造现代化的城市形象。
首先,以人为本是北京设计理念的核心。
人民是城市的主体,设计师们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在北京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系统,方便市民出行;设置舒适的公园和绿地,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便利的公共厕所和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设计师们还注重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精心设计和修复,让市民和游客在古老街巷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繁荣。
其次,突出文化特色是北京设计理念的重要方面。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设计师们将北京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城市氛围。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琉璃瓦、红墙黛瓦等,突出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在景观设计中加入传统的园林元素,如假山、水池等,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的雅致。
此外,还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和展览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最后,环境友好是北京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设计师们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合理布局建筑和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同时,推广公共交通和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私家车数量,缓解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总之,北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突出文化特色和环境友好为主要考虑因素,旨在打造现代化的城市形象,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应对环境问题,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北京将继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努力成为国内外瞩目的设计之都。
北京市最美最好十大名胜古迹建筑设计造型风格祥细介绍一
北京市最美最好十大名胜古迹建筑设计造型风格祥细
介绍一
1. 故宫- 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拥有众多宫殿、花园和文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
2. 颐和园- 是中国现有最大的皇家园林,融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以及建筑和雕塑等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3. 天坛-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4. 雍和宫- 是中国藏传佛教斋堂之一,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令人赞叹的彩绘,体现了藏传佛教建筑和装饰艺术的卓越成就。
5. 北海公园- 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以其精致的园林规划和独特的建筑特色,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6. 鼓楼- 是北京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之一,以其经典的古代建筑特色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7. 天安门广场- 是中国著名的城市广场之一,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
8. 北京大学- 是中国著名的高校,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了中国高校建筑的代表之一。
9. 鸟巢和水立方-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两个主要场馆,以其现代化的建筑和科技感强烈的设计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10. 北京国家图书馆- 是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国家图书馆之一,以其现代化的建筑和独特的装饰艺术,成为了中国图书馆建筑的代表之一。
旧城区文物建筑再利用的可行性探讨——以北京段祺瑞府旧址为例
5 文 物 建 筑 的 再 生
.
在北 京 , 段祺 瑞 府 旧址 这 样 承担 他 用 的 文物 像
建筑 不在 少数 , 如全 国重点 文 物 保 护单 位 太 庙 东北 角 现为 文化宫 职工 宿舍 , 京 市 市级 文物 保 护 单位 北 拈 花寺 现为 中国人 民大学 印 刷 厂 、 以及 位 于 朝 阳门 内大街 路北 17号 的孚 王府 则被 用作办公 楼 和住宅 3 区等 , 些文保 单位 无 一 例外 都 存 在 着严 重 的安 全 这
计 划 ” 取 得 了 良好 的社 会 效果 。可 借 鉴 香 港 的 成 ,
功经验 , 通过设 立 专 门机 构及 完 整 的制 度 、 创建 “ 伙
伴 ” 系 、 大公众 参 与力 度 等 措施 , 动 内地 历 史 关 加 推
建筑 的保护 与更新 , 证 文 物建 筑 的健 康 生存 与 发 保
史文化 与现 实城市发展 的新 道路。 △
【 考文献】 参
[1]陆 地 . 建筑 的生 与 死 .[ 南 京 : M] 东南 大学 出版 社 .0 4 1 7 20 . :1 . [ 2]陈 志 华 . 文 物建 筑 的保 护 [ ] 世 界建 筑 .9 6,: 6— 7 谈 J. 18 3 2 2 .
刘 强等: 城区文物建筑再利用的 旧 可行性 ——以北 探讨 京段祺瑞府旧址为 例
进行升级改 造 , 并可 采用 B F生 物处 理 系 统对 段 府 A 的污废水进行 综合处理 以达 到中水 利用标 准 , 实现 节
能减排 的 目的 ; 而对于院 内非文物建 筑 的乱 搭乱建 的 房子 , 应予 以拆 除 , 以净 化文物建筑环境肌 理 。
【 btat F r ai shs r a rao s h a xsn i o cl ulig w r l ko f c v oc udneadn cs r A s c】 o vr u ioi l esn ,C i ’ ei i hs r a b i n s ee a feetep lygiac n ees y r o t c nS tg ti d c f i i a
北京文化馆建筑介绍
北京文化馆建筑介绍
标题:北京文化馆建筑介绍
一、前言
北京,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中,文化馆建筑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之一。
它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建筑设计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二、北京文化馆概述
北京的文化馆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各类公共设施。
这些文化馆建筑往往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设计理念,成为城市中的重要地标。
三、代表性文化馆建筑介绍
1.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建筑设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北京市图书馆:这座图书馆的设计充满了人文关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3. 国家大剧院:这个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大型艺术中心,以其独特的“蛋壳”造型,成为了北京的新地标。
4. 798艺术区:这是一个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艺术园区,其工业风的建筑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结论
北京的文化馆建筑,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实践者。
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北京文化馆建筑出现,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2024年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范文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北京中轴线是这座古都的灵魂,一条穿越历史长河的壮美秩序。
它不仅代表了北京城市规划的智慧,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
二、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北京中轴线,起自永定门,贯穿南北,直达钟鼓楼,形成了一条笔直、壮观的视觉轴线。
其壮美秩序体现在城市规划的严谨性、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以及空间布局的和谐性上。
1. 城市规划的严谨性北京中轴线的规划严格遵循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在保持南北中轴线的同时,东西两侧的建筑与景观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特点。
这种严谨的城市规划,使北京中轴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壮美秩序。
2. 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以传统建筑为主,如宫殿、庙宇、城墙等。
这些建筑在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无论是紫禁城的金碧辉煌,还是太庙的庄严肃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3. 空间布局的和谐性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布局讲究和谐统一。
在视觉上,中轴线上的建筑与景观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和层次感。
从南到北,空间逐渐开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空间布局的和谐性,使北京中轴线成为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三、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北京中轴线不仅具有壮美的秩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1. 历史文化的积淀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
从元朝的皇宫到明清的紫禁城,再到近现代的北京城,中轴线始终是城市的核心。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2. 传统文化的传承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
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民俗文化的展示北京中轴线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优秀城市设计案例4篇
优秀城市设计案例4篇篇一:优秀城市设计的案例(684字)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
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
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
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篇二:优秀城市设计案例(627字)巴西利亚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两河交汇之处。
1956年政府决定迁都,并选定这个地点。
1957年进行国际竞赛,巴西建筑师科斯塔的规划中奖。
他的规划设计思想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的理论原则,但也追求一定的主题,这就是他强调的巴西利亚是一个首都,“规划是有意地追求尊严和高雅”。
历史名城中国北京
历史名城中国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名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欣赏。
1. 丰富的历史背景北京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作为中国古代皇城,北京曾是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庙宇被兴建、宫殿被营造,留下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2. 独特的宫殿建筑北京的宫殿建筑群以紫禁城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魅力。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占地广阔,建筑气势宏伟,富有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雕刻。
宫殿内的珍宝、文物更是举世闻名,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3. 文化名人的诞生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北京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著名学者郦道元等都出生在这座城市。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来者学习与传承的榜样。
4. 世界遗产和名胜古迹北京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拥有丰富的世界遗产和名胜古迹。
例如,长城、天坛、颐和园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代表着中国的英雄主义和团结精神。
而天坛则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具有浓厚的宗教和历史意义。
颐和园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汇集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5. 传统文化和多元民俗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表演,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北京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如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等,让人们领略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风情。
6. 现代都市风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北京成为了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高楼大厦、交通便利、现代化的商业街区等构成了北京的现代都市风貌。
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共融。
总结:作为历史名城,北京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壮丽的宫殿建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风景名胜,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厚度的城市之一。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这个城市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北京的文化底蕴可以从历史、建筑、文艺、风俗、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来切入。
历史北京作为中国古代的九个京畿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北京中轴线是历史北京文化的一大瑰宝,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轴线。
这条轴线贯穿了北京城,连接了许多著名的古迹景点,如天安门、故宫、天坛、永定门等。
北京历史的重要时期有元、明、清三个朝代。
元代时期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北京的城墙得到了重新修建,同时数以万计的文化人才涌入北京,使北京成为了一个文化名城。
清朝时期,北京变得更加宏伟壮丽。
清朝时期的建筑、制度和文化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北京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城市,有着许多优秀的建筑。
北京的建筑风格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点。
北京的建筑物多数为木质结构,这种建筑风格也称为木结构建筑。
这种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故宫和颐和园。
故宫是一座标志性的北京建筑,其建筑风格典雅,造型庄重。
颐和园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代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文艺北京有着非常出色的文艺传统。
从诗歌、散文、小说到传统戏曲,北京一直是这些文艺形式的重要中心。
传统的京剧是北京最著名的文艺形式之一。
京剧的表演艺术是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
在北京,每逢春节和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都会举办京剧演出。
北京的文学也为中国文化作出了许多贡献。
从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到清代的曹雪芹,到现代的鲁迅,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是北京人。
风俗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是北京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有着许多有趣的风俗活动,如吃糖葫芦、踩高跷、打秧歌等。
北京的糖葫芦是一种由北京人创造的小吃,是一种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烹制制成的糖果。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
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提纲:一、城市建筑文化的概述二、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历史三、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四、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现状与挑战五、探究发展城市建筑文化的方法一、城市建筑文化的概述城市建筑文化是指城市中所有建筑物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由于城市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对于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和文化维度的标志之一。
二、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历史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其建筑文化也随之展现。
八大胡同中的传统四合院、前门大街的砖木结构建筑、颐和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等,都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代表。
同时,以天坛、古观象台等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和以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国际骨科医院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也展现了北京城市建筑文化在历史和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演变和繁荣。
三、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元文化的汇聚,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
其次,传统文脉的传承,北京的历史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打下了独特的文化积淀,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被实物保存和传承下来,也被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演化和发展。
其次,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依托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城市建筑文化在现代化、现代性和多元化方面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广泛的表达。
四、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的现状与挑战目前,北京的城市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修改,文化价值受到破坏。
另一方面,现代化建筑的建设,大量单一化、雷同化模式的现代化建筑蔓延城市,导致城市风貌变得单调和缺乏特色。
此外,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全面考虑,导致了公共空间的狭小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五、探究发展城市建筑文化的方法为了发展城市建筑文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注重文化保护、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加强城市规划等。
《城市意象》中的五元素解读——以北京为例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城市意象》中的五元素解读——以北京为例刘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的生平,对其主要著作《城市意象》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结合北京的城市风貌特征阐述和印证《城市意象》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还对《城市意象》中理论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林奇相关理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对该书中涉及的某些观点与方法,通过简单的例子来阐明五种元素并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笔者的观点与看法,指出了林奇理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古都风貌[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6.16Interpretation on Five Element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A Case of BeijingLiu Haoyu(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ife of Kevin Lynch, a famous American scholar, and introduces and sorts out his main book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urban styles and features of Beijing,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confirms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heory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Lynch’s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ome viewpoints and methods involved in the book, especially simple examples, are used to clarify and analyze the five elements. Finally, the author’s viewpoints and opinions are explained, 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Lynch’s theory to our urban construction is pointed out.Key words: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five elements; the style of the ancient capital“无论城市的景观多么平淡无奇,注视城市仍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
城市更新视角下古城墙遗产保护探究——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为例
砖石包砌,形成内为土心、内外壁下石上砖、绵延34 km 的城墙[1]。
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 km,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中仅存的一段[2]。
2001年城墙遗址工程开工后,遗址附近原有的200多棵古树成功被保留下来,并陆续种植了以国槐为主,银杏、油松为点缀的乔木,以及花色淡雅的山桃、山杏、海棠等能很好地烘托明城墙气氛的树木品种[3]。
狭长的地块配以高低错落的微地形,再结合12.2 hm 2的大片草坪,展开多条优美的透景线(见图1)。
修复过程中,城墙的厚重与沧桑尤以残缺的马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2)。
一眼望去,就如同翻阅中华民族沉甸甸的历史书。
2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2.1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作用古城墙遗址公园在城市中具有独特的社会运行模式,属于具备市民日常生活行为,并将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景观体系,这造就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景区那种游览行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与景观构架。
片面追求景区化、市场化的遗产保护思想,会对古城墙遗址公园自身的社会运行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进而演变为破坏遗址公园特有的社会景观风貌。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形制与理念、材质与色彩、保护与使用、文化与民族、空间与视野,被角楼建筑从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图3)。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明城墙遗址周边的环境也饱含着历史信息,在设计时同样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尊重,古城墙遗址的改造与修缮并不是随意地增添或删减其含义,而是在园区范围内尽可能保持遗产自身组织和结构的完整,以及其与所在环境的和谐(见图4)。
作为遗址公园,遗存的城墙是景观主体,设计上更多考虑的是要协调好公园与城市、城墙与古树的关系[4]。
整摘要 伴随古城墙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的积累,针对遗产保护实践中受时代局限性影响产生的问题,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保护原生价值、发掘再生价值的实践成果进行归纳整理。
20世纪“苏式建筑”遗产伦理文化初探——以北京百万庄住宅区为例
【城市建筑研究】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政治外交上“一边倒”决策的推行,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留下了众多建筑遗产。
本文中提到的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遗产是指完全由苏联专家负责设计、施工的“新中国建筑”以及受苏联建筑原则、风格影响下有代表性的北京20世纪相关建筑。
2016年9月29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共98项建筑遗产项目入选。
2017年12月2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北京百万庄住宅区作为“共和国第一住区”榜上有名。
一、百万庄住宅区背景介绍及历史沿革(一)百万庄住宅区背景介绍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前苏联专家针对当时北京首都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以旧城为中心的改造方案。
基于此,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梁陈方案”———建议“早日决定首都行政中心区所在地,并请考虑按实际的要求,和在发展上有利条件,展拓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新中心,并配合目前财政状况逐步建造”。
然而,后来根据现实情况在北京城市规划中以区块分散布置为主,没有完全采纳“西郊另立行政中心”的“梁陈方案”和“行政中心设在城区”的苏联专家意见。
1954年,在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中,北京市委提出要在三里河、百万庄、朝内大街和西单北大街等多个地点布局国家机关办公楼。
同时为配合西部建设行政办公区的需要,建造住宅区、学校、文娱中心等建筑以满足办公人员的生活需求,形成规划完整的社区单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百万庄住宅区应运而生。
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结合北京地域特征,借鉴苏联“街坊式住宅”的模式经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百万庄住宅区。
(二)百万庄住宅区历史沿革百万庄住宅区最初是一个小村落名为“白庄子”,在1949年之前这边极其荒凉,是坟地区域,后来才改名百万庄。
20世纪50年代,百万庄住宅区建成,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部委配套的宿舍区。
2003年,有关部门将百万庄住宅区鉴定为“危房”,并提出了拆除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北京在不同的文化的交汇中,在不同体制文化的塑造下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本文从不同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简要论述了民族文化、港台文化及大众世俗文化对城市建筑及城市面貌的影响,并对城市的发展及文化走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文化
一、引言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
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二、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阅读
作为首都,北京成为一个活的标本,一个令人读之不尽、百感交集的文化的容器。
它不仅在体制文化的塑造下,而且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张力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和品性。
本文就以北京市为例,略谈一下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五十年代,北京建设的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的建设和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上。
十里长街,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