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答: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醉翁操【1】苏轼答案: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试题习题、尽在百度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3.(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6.(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⑴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答案:春江花月夜试题习题、尽在百度⑵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8.(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2023年鉴赏诗歌形象十年高考真题汇编
鉴赏诗歌形象十年高考真题汇编一、(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③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二、(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
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包含七套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每套试卷均附有答案及解析,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练。
在备考阶段,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阅读部分。
以下是七套试题的简要概述:
第一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二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稍高。
第三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四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 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五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六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七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稍高。
希望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对考生备战高考古诗文阅读部分有所帮助。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题汇编__专题05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05:诗歌鉴赏【2024年高考】一、【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方培育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短暂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会奇妙春光。
D.尾联运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想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缺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念和对以后奇妙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实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细致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状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缘由,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实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验、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
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代诗词解析202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引言
本文汇总了2023年全国高考中的古代诗词鉴赏题,同时提供了详尽的解析,以帮助考生理解和研究古代诗词。
1. 题目编号:2023-01
题目内容:
《静夜思》是哪位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
A. 杜牧
B. 杜甫
C. 王之涣
D. 李白
解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以描绘作者在夜晚安静的思考之中表达对乡愁的思念之情。
2. 题目编号:2023-02
题目内容:
下面哪个诗句出自《登鹳雀楼》?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析: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身临高楼之上,观赏壮丽景色来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
3. 题目编号:2023-03
题目内容:
下面哪位诗人有“诗仙”之称?
A. 杜牧
B. 杜甫
C. 李商隐
D. 李白
解析:
诗人李白拥有“诗仙”之称,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而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
(继续添加更多题目和解析)
结论
通过研究和了解古代诗词,可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备战2023年全国高考的重要内容。
希望考生能够努力研究,掌握古代诗词的背景和内涵,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准备。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一、考题回顾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鉴赏的题目是《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作者是宋代的魏夫人。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诗中作者的情感,并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
二、分析鉴赏1. 情感分析魏夫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从“春意空阔,城隅绿水明如镜”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有着极高的赞美之情;而从“流光易老,信难凭”中则可以看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 艺术手法赏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将内心的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例如,“春意空阔,城隅绿水明如镜”,作者以明镜般清澈的绿水和宽阔的天空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春天景色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总结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我们可以看出魏夫人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魏夫人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情感分析(4分)作者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具体表现为:①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如“春意空阔,城隅绿水明如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的赞美之情;②通过“流光易老,信难凭”等词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 艺术手法赏析(6分)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具体表现为: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将内心的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例如,“春意空阔,城隅绿水明如镜”,以明镜般清澈的绿水和宽阔的天空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春天景色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进一步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一、【新课标 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照答案14. 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希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2023 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与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期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成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庄重安静;③强化作者布满期望的喜悦之情。
2023 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知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展仿照,这从侧面说明白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真题汇编(诗歌鉴赏)
▲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分)答案:(二)14. A(明明与诗人互通音讯。
如果与外界不通音讯,那诗人又怎么知道他患了眼疾居家呢?)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译文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注释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虽:虽然。
失:失去。
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
昆明,别称春城。
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
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
期:约定。
2023年高等教育选拔考试诗歌鉴赏高考真题解析版
2023年高等教育选拔考试诗歌鉴赏高考真题解析版1. 引言本文将对2023年高等教育选拔考试诗歌鉴赏高考真题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通过分析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本文提供了相关的解析和答案,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2. 真题解析题目一题目要求考生对一首指定诗歌进行鉴赏,并回答相关问题。
该题目主要考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析:要正确鉴赏这首诗歌,首先应仔细阅读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然后,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重要元素。
通过运用文学常识和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运用意象、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答案:在这道题目中,考生应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同时,要具体分析诗歌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并将其与主题联系起来,给出合理的解释。
题目二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该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解析: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应选择自己熟悉且喜欢的诗歌,以便更好地分析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义,考生应结合诗歌内容、诗人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要从诗歌的语言、修辞和结构等方面解释其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将其背景、主题以及表达方式进行解释。
在回答过程中,考生应注重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尽量避免简单概括或直接引用诗歌内容。
3. 总结通过对2023年高等教育选拔考试诗歌鉴赏高考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高考中,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至关重要。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等要素,给出准确且合理的解析和答案。
希望本文对考生在诗歌鉴赏高考中有所帮助!加油!。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诗歌鉴赏练习题(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1)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2)。
大都秋雁少(3),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1)侍御:官名,即侍御史。
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
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
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
(2)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
(3)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领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童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2)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青玉案[宋] 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3 分)(2)词人为什么说“凄凉只恐乡心起”?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裁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 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2023年全国乙卷诗歌鉴赏
1.在2023年全国乙卷所选取的诗歌中,以下哪一项最准确地描述了诗歌的主题?A.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宁静。
B.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C.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
D.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答案:D)2.诗歌中“岁月匆匆如流水”一句,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其修辞手法?A.拟人B.夸张C.比喻D.借代(答案:C)3.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中用来营造氛围的意象?A.落花B.孤灯C.明月D.喧嚣的市集(答案:D)4.诗歌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解释了“连营”的含义?A.连续的军营,形容军队驻扎之广。
B.连接的营地,表示诗人游历过的地方。
C.连绵的营帐,描绘出战争的惨烈。
D.联结的营垒,象征诗人内心的坚固。
(答案:A)5.以下哪一项最准确地概括了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A.由喜转悲B.由悲转喜C.始终忧郁D.情感起伏不大(答案:A)6.诗歌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A.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B.对江月美景的赞美。
C.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D.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答案:A)7.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A.对比B.象征C.铺陈D.讽刺(答案:D)8.诗歌的结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分析了其艺术效果?A.以景结情,回味无穷。
B.直抒胸臆,慷慨激昂。
C.议论纷纷,引人深思。
D.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答案:A)。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题带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202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名校试题解析汇编(含答案)专题07诗歌鉴赏(第03期)
202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名校试题解析汇编(含答案)专题07诗歌鉴赏(第03期)【答案】13.BE14.①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②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③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词语“不经世”“诏除”“到东湖”分析。
八、【18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宋)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
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
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系船都不住”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系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鸣橹”指划船摇橹时发出的声响,“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16.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答案】15.DE16.①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
语文●全国Ⅱ卷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学科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
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
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
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
“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
“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
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
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
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
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
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