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复习学案(3)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doc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4—21页)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制萄牙(国)的麦哲伦;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有多大: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 5. 1亿平方千米。
3、赤道是指在与南极、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I员I圈。
赤道把地球平分成施[、生两个半球。
4、纬线的特征:a都指示东四方向: b形状都是圆(极点除外);c长度不相等,其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从赤道向两级纬线的长度越来越短。
5、纬度的划分:①赤道的纬度是匚,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字母吐表示),赤道以南称为宜纬(用字母丄表示)。
②北极的纬度是90° N,南极的纬度是90° S。
③从赤道向两级,纬线的度数逐渐增大(增大、减小)。
6、低纬度范围是0° —30°;中纬度范围是30° —60°;高纬度范围是60° —90°。
7、经线的特征:a都指示南北方向; b形状都是生凰c长度都相等,8、经度的划分:①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乂叫本初子午线线, 其经度为2度。
②从0°经线向东的180°称为丞经(用字母匚表示),以西的180°称为匹经(用字母世表示)。
③经度变化规律:由0。
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9、一个经线圈由乙条经线组成,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和对的。
如50° E和130° W、140° W和_______ 都能组成经线圈。
1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哪个经线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东西半球的划分:20° W, 160° E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课本22-25页)1、全球的海洋面枳占0%,陆地^29%,所以人们常用“三分陆地,土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二、三节 导学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导学案序号: 1 课型:新学课总课时:3 分课时:3-2 主备人:刘鹏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以及经
纬网的使用。
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
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
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
越大的是南纬(S)。
第二步:判断方向方法:要判断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
导学案序号: 1 课型:新学课总课时:2分课时:2-1 主备人:刘鹏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教案(湘教版)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的大小,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2、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知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3、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4、知道海陆变化的原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经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1、认识地球。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不规则的球体)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判断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海陆的比例是多少?据图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含义。
亚欧、亚非、南北美的分界线。
特殊的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洋):南极洲,北冰洋。
补充:注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如南极洲周围的三个洋,北冰洋周围的三个洲等。
3、世界的地形。
据图找出世界主要地形区: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
最长的山脉,最高的高原。
(同学上黑板指出,其他同学做裁判)填注空白图练习巩固。
4、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海浪等。
海陆分布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提出,在课本上找出其提出的观点和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中的是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边缘活跃,内部稳定。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世界地形的分布和世界海陆位置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板块构造的知识,我们要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现象,如去年的汶川地震的原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等。
【作业设计】板块构造理论和实践。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导学案(3 份)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4.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学习难点】掌握经线纬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新课导入: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环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互动探究】活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
2.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普遍疑难问题,组织讨论。
3.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
活动一:活动一: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自我突破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
2.小组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①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后看到。
②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
③站得越高,看得越。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2.1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经度、纬度的划分;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
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猜测——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回答。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基本构造;3.掌握地球的运动和引起的自然现象;4.熟悉地球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5.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理学科导引1.1 地理学科的定义•地理学科的概念•地理学科的特点1.2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2.1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扁球形–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扁球形–地球的外界因素引起的扁球形•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径2.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周长•地球的面积3. 第三章:地球的基本构造3.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固体地球–流体地球3.2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类型–构造运动–表面运动•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火山–地质构造4.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和引起的自然现象4.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影响–日照现象–昼夜变化4.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的影响–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季交替–时间的划分5. 第五章:地球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5.1 地球的地理环境•陆地环境–大陆–岛屿–高原–平原–山脉•水域环境–海洋–海湾–海峡–湖泊5.2 地球的地域特点•大洲的分布与特点•冷暖带的划分与特点•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地域特点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讲义给学生阐述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实践性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4.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深化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进行评价;3.测试评价:通过小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测评;4.实践评价:根据学生的实地考察和实验报告等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3.发展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
4.培养对地球地形多样性的人文关怀,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学生需要掌握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3.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VR设备,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地形景观,便于学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地形类型。
4.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课堂讨论话题和课后作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地理知识。
5.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动手绘制世界地形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地形剖面图,学习者可以观察到地形的起伏变化,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为地理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平原和盆地适合种植业发展;山地和高原适合畜牧业发展。
-工业:山区利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平原和盆地利于交通和人口的分布。
-城市分布和交通:山区城市分布稀疏,交通不便;平原和盆地城市分布密集,交通发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世界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识别和区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特别是在没有直观地形景观的情况下。此外,学生在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难以理解地形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形优势和克服地形劣势。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导学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导学案编辑者:谢家骏李永助备课组长:审核:班级:小组组号:学生姓名:【基础知识】1、地球表面海洋占71%,陆地占29%,也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面积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七大洲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和北美洲;位置最南、纬度最高和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位于西半球的是北美洲和南美洲;4、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5、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形状成“S”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冰洋面积最小。
6、南极洲和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围;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包围。
7、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8、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9、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10、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雄伟的山脉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北美洲最重要山脉是落基山脉;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
11、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初中地理_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3、运用地图和数据叙述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4、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5、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6、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7、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叙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叙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1、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学案2.学生准备:依据复习导学案自主复习本单元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树【教学过程】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学情分析关于地球的形状、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等知识,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应该有了初步地了解,学生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比如李四光、布鲁诺、哥伦布等人的事迹他们在小学中就有所接触,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是初中学生最关心的基本问题,他们往往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世界、认识世界,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是非常丰富的。
7年级学生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
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地形与人类活动》案例集:收录各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供学生参考。
2.拓展建议:
-观看《地球的地形》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地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收集身边的地理地形案例,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家乡的地形、旅游经历等。
2.地理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地形图,判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图技能: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形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地形模型、实际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其次,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地理观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我还需要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以保证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最后,我要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提问: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观察: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测试: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
四、系统总结
五、课堂达标练习
板书设计
1、自主复习
2、自主复习检测
3、小组合作交流
4、系统总结
5、课堂达标练习
教学反思
亚洲与欧洲:_____山脉、_____河、里海、________山脉、黑海、_____海峡
4、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⑴喜马拉雅山上发现____________化石
⑵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⑶荷兰的____________(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学生活动
过程环节
一、自主复习(要求:独立阅读课文30—44页图文资料,标画并整理知识点。)
1、读图2.2说出地球海陆分布比例。
2、读图2.6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位置;
(2)找出赤道穿过的大洲名称;
(3)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的大陆;
(4)分别找出七大洲周围濒临的大洋;
(5)分别找出四大洋被哪些大洲环绕。
5、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⑴世界两大火山、地ຫໍສະໝຸດ 带:a)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b) 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⑵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
莘县魏庄镇中心初中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二周第一课时
年级
七年级
主备教师
张保利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教具。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展示地球的自然地理风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陆地地形的特点、基本类型,并能结合图形记住一些重要地形区的位置与名称。2、通过指导绘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图能力。
备注
(教师复备及学生笔记栏)
反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什么是地形?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哪些?A
2、结合书本33页图2-38完成活动题。B
3、比较平原与高原的特点B
平原
高原
相同点
不同点
4、比较山地与丘陵的特点B
山地
丘陵
相同点
不同点
5、归纳盆地地形的特点:()高,()低。B
6、下列简笔画分别表示哪一种地形类型?B
7、世界两大山脉带是什么?由哪些山脉组成?在地图册1-2页找到这些山脉。A
8、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最大的高原是:
xx学校七年级地理学科导学案活页
备注
(教师复备及学生笔记栏)
课堂环节安排
1、目标呈现2
2、自主学习15-20
3、合作探究3-5
4、展示点拨10-15
5、质疑巩固3
6、达标检测5-8
学法指导(一):
学会读图、学会用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要学会将文字与图形相结合,利用图形加以记忆,利用图形来理解。导学案中7、8、9三题同学们在找到答案之后一定要结合图形加以记忆、理解。
二、结合今天所学想一想,我们甲路镇以哪一种地形为主?C
盘点收获:
达标检测:略
课堂评价表:
组别
自主
学习
合作
学习
展示
效率
反馈
效率
关注
度等
1
2
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3课时学案
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3课时学案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1节 认识地球(共3课时,第3课时)【学习目标】1. 会用经纬网写出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定位置;2. 会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学习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 ________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往下看是 针)的运动方式。
其周期为________。
我们每天经历的 ________,看到日月星辰的________ 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 ________ 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________。
3. 对照地图册,自学课本P26—P27完成下列表格: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探究一:会运用经纬网写出某一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定位置。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A ( , ) B ( , ) C ( , ) D ( , ) 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 E (30°S ,30°W )、F (30°N ,30°E ) 课堂探究二:会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根据经纬线定方向:A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C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D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D 点在A 点的________ 方向。
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 1.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是因为( )A.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B. 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旋转C. 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旋转D. 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旋转2.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和公转B.地球的自转和不透明性C.地球的自转和透明性D.地球的公转和不透明性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4.地球自转时( ) A.以一年为周期 B.地轴的倾斜方向随季节而变化C.总是自西向东D.西边总是比东边早见到太阳运动方向 转动中心方向 转动同期 产生的现象 自转公转7。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第3课时)教案 湘教版
固
与
检
测
练习
连线题:
将地形部位与其等高线分布特征用直线一一对应连接起来。
A.山顶1等高线重叠处
B.鞍部2等高线呈闭合状,数值内高外低
C.山脊3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
D.山谷4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E.陡崖5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布置作业:
板
书
小组评价与反思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法与教具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预
习
与
检
查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看地形图
1.看图名
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X围
2.看方向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3.看比例尺
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
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进行实际量算
交
流
与
展
示
4.看图例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再过渡到红褐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2)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面貌
年级科目七年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3)
主备人审核人总课时数1
教学目标1、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熟悉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重点难点熟悉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前置练习,积累知识提问上节课知识
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播放相关资料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步骤一、基础巩固:认真阅读课本16页——19页内容。
并完成下列要求。
1、运用比较法复习巩固经纬线的性质
纬线经线定义
特:学+
线圈形状科
线圈间的关系
长度
指示方向
2、经纬度的划分
纬度经度起始线
度数划分
特殊的线(点)
分界线
规律
步骤二、方法指导
(一)规律总结记忆法: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
如果给出已知点的地理坐标,只看经度,若已知点的经度是东经,就与160°比,比160°小,则在东半球,比160°大,则在西半球;若已知点的经度是西经,就与20°比,比20°小,则在东半球,比20°大,则在西半球。
归纳为口诀:“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二)口诀记忆法:
如:记忆半球的划分: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是分界。
四季温带显,南北季节反。
步骤三、知识深化
一架飞机从北京(116°E,40°N)起飞,沿着116°E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后能不能回到北京?如果是沿着40°N纬线一直往东飞行,那最后能不能回到北京呢?判断理由什么?
四、当堂测试,检查效果
【达标测试】:
1、读左下图填空回答:
(1)A地的经度是__________,B地的纬度是__________。
(2)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点,A点位于____(东、西)半球,B点位于_____(南、北)半球。
(3)按高中低纬度的划分,A点在____,C点在_____。
(4)C点位于A点
的__________方向。
2、读右上图,回答下
列问题:
(1)A点是___(南或北)极,纬度是________。
(2)B点位于_____(南或北)半球,C点位于_____(东或西)半球,经度是__________。
(3)A位于C的___方向,C位于B的_____方向。
(4)从C点一直往北走,能否到达D点?_____;从D点一直往东走,能否回到原地?__
(5)一个人站在A处,他的前、后、左、右都是__________(方向)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