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型名称
历代瓷器器型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瓷器的种类
瓷器的种类:
瓷器总体分两大类:单色釉瓷和彩绘瓷。
单色釉瓷分:素瓷(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色釉瓷(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
瓷器的器型按大类分
主要有碗、杯、盘、壶、炉、盒、罐、盆、瓶、匜、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小类。
瓷器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从年代分
有远古瓷器、中古瓷器等。
从朝代分
有汉代瓷器、唐代瓷器、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等。
从瓷器的工艺分,有青瓷、秘色瓷、青白瓷、卵白釉瓷、甜白、祭红、绞胎、玲珑瓷、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釉上彩、金加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从瓷器的来源和使用范围分
有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等。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笔筒笔筒简介: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
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
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
青花飞蝠纹笔筒青花飞蝠纹笔筒,高16.5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笔筒呈圆筒状,口底径相若,底心微凹,青花蓝中泛灰。
笔筒外壁绘桃树一株,树枝上结有9个大寿桃,树下绘山石、翠竹纹,近底处绘江崖海水纹,空间绘5只蝙蝠,天上飘有流云。
此种吉祥纹饰寓意“寿山福海”,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
底中央青花双方栏内楷书“长春宫制”四字款。
此器的纹饰画法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
清康熙·五彩竹纹笔筒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
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
器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新发,生机勃勃。
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
另一面题行书诗句:“终获万龙化,曾留彩凤吟”,末有红彩阳文篆书“西”“园”联珠方印。
底施釉,无款。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装饰画面有许多出自当时名画师的手笔。
此笔筒所绘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劲有力,深浅相宜,富于层次感,有如画在白纸上的国画一般生动细腻,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浓艳,与纯白的底釉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此笔筒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
此墨彩笔筒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体,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中的精品。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清康熙,高16.2cm,口径19.4cm,足径19.2cm。
笔筒呈圆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
内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题图案为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一篇。
文章的结尾用书写的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
文字笔画工整,娟秀清晰。
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圣主得贤臣颂》为汉代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洵之诏所作。
帝因其颂扬称旨,顷之擢谏大夫。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古陶瓷器型大全
爵杯 酒具。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青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杯式之一。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公道杯 又称"平心杯",一种杯形,始见于辽代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时代。杯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体内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立人足下与杯衔接处又有一暗孔。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随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所以在酒宴中,进酒者只能给饮者注等量的酒,因此称其为公道杯。此杯系以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制成的,有提供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鸡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器呈撇口,敛腹,卧足;外壁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山石、花草,色泽鲜亮而柔和。鸡缸杯曾十分名贵,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代嘉靖御窑最先仿制,庶几乱真,但署本朝年款。清代以康熙、雍正两朝御窑仿制最佳。乾隆朝杯身加高,画面中题有乾隆帝御诗《鸡缸歌》。
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 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的制瓷业,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而它制作出来的瓷器因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1.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
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
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2.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3.颜色釉瓷
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
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4.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5.雕塑瓷
景德镇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
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6.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
7.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蕴含纹,然后自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香熏香熏简介:香熏亦称香炉、熏笼,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
北宋定瓷香熏图1 北宋定窑白釉卧狮香熏炉图2 北宋定窑白釉五足香熏炉香熏炉是佛教、道教中的宝鼎,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同时也是历来文人雅士家中常见的文房用器。
它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材质有石、铜、锡、铁、陶、瓷等,其中瓷质香熏炉又以宋代定窑为最。
宋代遗存至今的定窑珍器并不算少,然而香熏类别尤其是其中的精品完整器,并不太多。
今展示两件北宋定窑香熏,以飨同好。
图1为北宋定窑白釉卧狮香熏炉,高7.3厘米,长8.2厘米,是由炉盖和炉体两部分组成。
其中,炉盖是以雄狮样貌为题材。
只见它两眼怒睁,加上那宽大的狮鼻、张开的狮口中伸出的两颗锋利巨齿,给人以威严霸气之感。
在狮头的额顶和后脑位置,分别开有三个出气口,炉身为卧伏待攻之势。
狮尾盘绕在屁股上,形象逼真。
整器胎骨坚白,釉色精美,当为当时文人雅士桌案上作熏香之用。
该器造型精美、威严,不失为一件宋代定窑精品佳作。
图2为北宋定窑白釉五足香熏炉,高16.3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9.2厘米。
此器由炉盖和炉体两部分组成。
其中,炉盖呈伞状,上下分为三层架构:第一层为盖顶,以扁体直管分别镂三个出气孔;笫二层以凸形扁体并镂三个出气孔;笫三层则以宽凸条折下覆盖在炉体上。
炉体上部呈圆饼状,被五个人形的瓷质支架托起于底座之上。
整器造型构思精巧,胎骨精白坚实,釉色牙黄,堪称北宋定窑佛前用器的上佳之作。
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明代·青花八卦狮钮宝鼎香薰炉粉青釉鸡形熏,清乾隆,高22cm。
熏呈雄鸡形,作俯卧回首状。
底部与鸡身可以分离。
通体施粉青釉,无款识。
清代乾隆时期,为了体现高超的制瓷水平,御窑厂经常烧造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雕塑器,这件粉青釉鸡形熏就是其中之一。
雄鸡尾羽舒展,神态逼真,采用了镂空剔雕的工艺技法。
熏香时,可把香料放在底座中,燃出的烟雾从雄鸡的口和翅间袅袅飘出,可谓用心巧妙。
器型
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
能够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对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的鉴定有很大帮助。
那么就先从瓷器器型的常用术语开始,让大家了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形式。
陶瓷器的口部形式口沿:陶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敞口:又称为“侈口”。
形状为近口沿处逐渐开敞宽阔。
历代砚、盘、尊、罐等器多作这种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
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喇叭口:从细颈逐渐展开,形似管乐器喇叭,比敞口深度大。
这种口式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壶、陶尊上即有出现,历代瓶、罐类器物均有此种口式。
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
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
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
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
宋代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花口:一种是指碗、盘等器口部形式,把圆形或椭圆型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
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
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
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盘、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
中国 陶瓷器皿 种类
中国陶瓷器皿种类
中国陶瓷器皿种类繁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陶瓷器皿种类:
1. 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白胎上绘制蓝色图案而闻名。
它起源于元代,经过明代和清代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之一。
2. 窑变瓷:窑变瓷是指在高温下经过窑变作用而产生颜色变化的陶瓷。
其中,汝窑、官窑、哥窑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窑变瓷品种。
3. 碧玺瓷:碧玺瓷是中国明代时期的一种瓷器,以其特殊的釉色和装饰技巧而闻名。
碧玺瓷的釉色以深蓝色为主,装饰通常采用雕刻或绘画的方式。
4. 玉瓷:玉瓷是一种以瓷质为基础,通过特殊工艺与材料制作而成的陶瓷器皿。
它具有特殊的质感和光泽,常被用于制作观赏器皿和工艺品。
5. 窑器:窑器是指在特定的窑中烧制出来的陶瓷器皿。
中国有众多的名窑,如龙窑、钧窑、定窑等,每种窑器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6. 瓷雕:瓷雕是一种将瓷器作为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以各种主题和形式呈现,如人物、花鸟、山水等。
以上只是中国陶瓷器皿种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陶瓷器皿,每种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瓷器有哪些器型
附加堆饰,如瓶类附螭耳、象耳、鹿耳、羊耳等。
1cs0f1c9a 易博亚洲
一个女孩子说:“说不定他也和你一样呢,你为什么不和他说话呢
品有观音尊、柳叶瓶、象腿尊、太白尊、马蹄尊、 苹果尊、笠式碗等。
康熙、雍正两朝都有仿明宣德和成化两朝器, 但康熙仿成化多于宣德,雍正则仿宣德为主。雍 正青花中,仿宣德大盘、鸡心碗、抱月瓶、玉壶 春瓶、柏瓶多见,斗彩则以仿成化斗彩的天字罐、 马蹄杯、鸡缸杯等为多。康熙时期出现的橄榄瓶、
1、明瓷器主要器型:明代盘、碗、罐、壶等 器型同元代一样。明代玉壶春瓶、梅瓶、执壶、 高足杯基本上保留着元代的造型,仅稍有改革。 明代的盘、碗、圈足放锝较宽,逐渐改变了元代 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圈足内外都施釉。 宣德时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较深,端重而 实用,据近代传,至名正德时,有“正德碗”之称。 宣德白釉茶盏,也是明代受欢迎的器物。
象腿瓶在雍正时流行。同时开始于雍正,流行于 乾隆的牛头尊也出现(因器身满绘百鹿,又称百 鹿尊等)。雍正瓷独特的风格是:很多器物的造型 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例如,海棠花式、 莲蓬式、石榴式、柳条式等。
乾隆时瓷器造型更繁多。天球瓶、葫芦瓶、 牛头尊等极普遍。瓷制的各种文房用具,如粉彩
一个女孩子说:“说不定他也和你一样呢,你为什么不和他说话呢
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 和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用具类——砚、水盂、 印泥盒、笔筒、笔架、墨床、棋具、蟋蟀罐等。 另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用具以及宗教所 用各式法器。
2、清代瓷器造型,日用器皿大都沿用历代传 统的式样,但官窑仿古盛行,有仿商、周朝青铜器
式样,有仿宋、明瓷器造型的。如仿明永乐、宣 德的青花鸡心碗、天球瓶、脱胎杯等,仿成化斗 彩鸡缸杯,“天”字罐等。民窑器有部分仿古瓷, 但大多式样具有清代独特的风格。康熙朝瓶形制 多变,有口小腹大的瓶,有口腹大小粗近的尊,口 大腹小的称花釉或花插(特别小的花觚称为渣 斗)。康熙朝时,具有特色的品种有棒槌瓶、油锤 瓶、方瓶、凤尾尊,大多是民窑器。官窑器的名
瓷器的器型( 谷仓)
瓷器的器型名称——谷仓谷仓简介:一种陪葬器物。
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
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青釉堆塑谷仓罐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
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
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
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
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
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胎体呈灰白色。
平底略内凹。
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青釉堆塑谷仓罐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
谷仓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半部为两层楼阁加堆塑装饰。
上层中间立一楼阁,四角各立一阙,四面各有一跪俑;下层四角亦各有一阙,两面各有一牌坊,另两面各有两跪俑。
下半部为一罐,腹部塑贴三组骑兽人和三组舞俑。
通体施青釉。
平底。
谷仓罐流行于三国(吴)、西晋时期,有陶、瓷制品,是由东汉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当时的随葬用品。
其雕塑复杂,楼阁、飞禽、动物、乐舞杂技是其主要表现内容,着重表现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以及奢华的生活场面。
青釉堆塑五联瓷罐青釉堆塑五联瓷罐,东汉,高46.5cm,口径6.4cm,底径16.5cm。
瓷器的器型( 缸)
瓷器的器型名称——缸缸简介:缸,盛东西的器物,圆筒状,底小口大,常无颈。
用砂子、陶土等混合而制成。
一般器型较大,作为盛贮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用来盛放粮谷物等固体物质。
青花人物纹缸青花人物纹缸底部青花人物纹缸,明崇祯,高14.5cm,口径19cm,足径9.5cm。
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
内施白釉。
外壁绘青花人物纹。
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
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
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
外底素胎无釉。
无款识。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
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青花双龙戏珠纹缸,高35.6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52.5厘米。
斗彩龙纹大缸通高43.5厘米,口径61.2厘米,底径47厘米缸呈椭圆形,椭圆形口,口部微敞,折沿,斜腹,椭圆形足。
通体饰斗彩纹饰。
口沿绘锦纹、八宝纹及卍字纹,腹部绘二龙赶珠纹。
两条龙穿游于云中,身体曲折,蕴含强烈的动感,龙象威严。
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高28.8厘米,口径28.7厘米,缸扁圆形,敛口,口和底径度相近,圈足砂底。
缸内外施满釉,外部以釉里红绘两条巨龙,于海面上戏珠。
龙身翻转,扭动成弧度很大的S形,四肢强劲有力,缸的近底处用青花绘礁石,墨彩、绿彩绘海浪,更衬托出龙的阳刚之美和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瓷器的器型
瓷器的器型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
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
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
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
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
亦称“羽觞”。
酒具。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
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
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
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酒具。
敞口,浅腹,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
酒具。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耳。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
酒具。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
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
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
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
佛前供器。
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
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觚觚简介:我国古代饮酒器。
圆体,侈口,细颈,呈喇叭形状。
陶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平底,无圈足,夏商时较为流行。
青铜觚始见于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
商周时代流行,西周后逐渐消失。
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觚与爵组合使用。
元、明、清时,仿青铜觚瓷质花瓶较流行,称“花觚”。
花觚——一种陈设瓷器。
系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微鼓,广底。
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
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花觚。
五彩瑞兽纹葵瓣式觚高3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1.3厘米出戟花觚——出戟花觚器身凸起扉棱的花觚。
花觚,原为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
宋代各窑按其形进行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
元、明、清各时期尽管也有烧制,但结合瓷器的特点有所变化。
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底部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明万历,高21.9cm,口径15.7cm,足径11.3cm。
觚(gū音孤)撇口,长颈,鼓腹,两侧对应出戟(jǐ音几),高圈足外撇。
通体青花装饰。
腹部主题图案绘云龙和云凤纹。
颈部绘洞石牡丹两组。
足上绘云朵、折枝花和圆点纹。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觚为宫廷陈设用器,仿商周青铜器式样,造型端庄,雄浑古朴。
青花呈色蓝中泛紫。
图案寓意吉祥,龙凤纹组合描绘寓意“龙凤呈祥”。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底部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底款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
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
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
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瓷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造型分类:1.瓶:琮瓶、玉壶春瓶、梅瓶、蒜头瓶、贯耳瓶等。
2.壶:南瓜壶、莲子壶、执壶等。
3.碗:斗笠碗、撇口碗、葵口碗、花口碗等。
4.盘:旧窑三足盘、高足盘、六足盘、九足盘、十二足盘等。
5.杯:高足杯、盖杯(托杯)等。
6.炉:冲耳炉、鼎炉、筒式炉、狮座炉等。
7.罐:皈依瓶、辣子罐等。
8.瓶:胆瓶、水丞、笔洗、天球瓶、八方瓶等。
按胎质分类:1.瓷石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2.高岭土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生产。
3.麻仓土胎:明洪武时期。
4.灰胎:早在新石器时代,灰胎便已出现。
5.浆胎:清末民初仿明浆胎纹瓷器。
6.缸胎:又称“釉陶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
7.紫金胎:清代景德镇窑。
8.黑胎:元代和明代永乐时期。
9.浆白胎: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雍正时期。
10.糯米胎:明代永乐时期。
按装饰方法分类:1.青花瓷:釉下彩瓷之一。
用含有钴的天然矿石原料在器物上画纹饰,然后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2.粉彩瓷器:用含砷的玻璃白作为涂料,涂抹在已印图案的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烤而成。
3.玲珑瓷:瓷器装饰中的一种,也称“镂空装”。
4.斗彩:在低温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渲染,形成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
5.颜色釉瓷:是多种单一色彩的釉瓷的总称。
6.珐琅彩瓷器:清代宫廷名贵瓷器,烧制于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年间。
7.古彩瓷:又称“硬彩”,是釉上装饰的一种。
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再在摄氏700℃—800℃的炉中烘烤,不使彩料晕散。
8.墨彩瓷器:清雍正时期在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改烧墨彩瓷器。
9.洒彩瓷器:清康熙时期开创。
10.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种颜色为主,实际上还有白、蓝、黑等他色介入。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分类方法。
陶瓷器型大全
古代陶瓷罐类盖罐五联罐双唇罐鸟食罐堆塑谷仓罐塔式罐横栓盖罐荷叶形盖罐四灵塔式罐镂空罐轴头罐冬瓜罐壮罐蟋蟀罐开字罐莲子罐将军罐瓜棱罐粥罐鼓罐日月罐西瓜罐盖罐配有盖的罐。
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
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
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
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五联罐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
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
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
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
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双唇罐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
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
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盛放鸟食的小罐。
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
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
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
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
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行业相关)
特备参考
9
贲(Bēn)巴壶 磨盘口,细颈,弯曲的长流,球腹下承下
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 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鸡头壶 以壶嘴作成鸡首状,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 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莲纹牛头尊
道光绿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壶
特备参考
莲纹牛头尊
窑变釉石榴尊
特备参考
牛头尊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
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 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 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 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7
3、壶类 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
生产的大宗产品。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肩 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壶流行。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特备参考
11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鼎式炉 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
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 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 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熏炉
宋官窑天青鼎式炉
特备参考
4
出戟尊 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
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2、尊 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
瓷器器型
《红楼梦选材》
特备参考
1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
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很可惜这些如今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损坏或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蒜头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柳叶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最全的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最全的瓷器器型名称⼤全瓶⼦,⽇常⽣活中⾮常重要的盛⽫,随着⽂明和物质⽔平的进步,实⽤的瓶⼦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在陶瓷的造型中,瓶⼦是⼀个很⼤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造型繁多。
该如何正确地称呼⼀只瓷瓶,真是难倒了不少⼈呐!【蟠龙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初为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黄地画珐琅蟠龙瓶【多管瓶】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因器⾝肩部塑有向上直⽴的管,故名。
直⼝,上有花形钮盖,瓶⾝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般为五管。
北⽅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浑圆,肩部有直⽴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梅瓶】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件)梅瓶是⼀种⼩⼝、短颈、丰肩,瘦底、圈⾜的瓶式,以⼝⼩只能插梅枝⽽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地⽩花荷花纹梅瓶【花⼝瓶】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棱花⼝瓶因瓶⼝如开放的花瓣⽽得名,细颈,圆腹,撇⾜。
始见于唐,⾄宋代较为流⾏。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花⼝瓶【琮式瓶】清光绪粉彩⼋卦纹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产,说法尚不统⼀。
宋代盛⾏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器时代良渚⽂化的⽟琮外形加以变化⽽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琮式瓶【象腿瓶】清康熙象腿瓶象腿瓶,即⼀统瓶,瓶形为⼴⼝外撇,短颈,肩部宽与⼝相若,⾝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有“⼤清天下⼀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清粉彩三星图橄榄瓶撇⼝,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部外撇,⼝、底⼤⼩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陶瓷器型大全
古代陶瓷罐类盖罐五联罐双唇罐鸟食罐堆塑谷仓罐塔式罐横栓盖罐荷叶形盖罐四灵塔式罐镂空罐轴头罐冬瓜罐壮罐蟋蟀罐开字罐莲子罐将军罐瓜棱罐粥罐鼓罐日月罐西瓜罐盖罐配有盖的罐。
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
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
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
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五联罐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
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
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
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
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双唇罐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
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
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盛放鸟食的小罐。
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
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
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
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
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的器型名称——盅
清嘉庆·红彩云龙盅
通高4.7cm,口径6cm,底径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盅敞口,圈足。
外壁以釉上红彩描绘舞动的云龙与海水,口沿与圈足处各饰两道青花弦纹。
底部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款。
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烧制,曲线流畅,器形优美,所绘云龙线条一丝不苟,为一件清代后期官窑制作的精美的酒具。
清·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盅
公元纪年:1796~1820
文物尺寸:最高:6.7cm 口径:8.2cm 底径:3.6cm 嘉庆纹识描述: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
文物描述:敞口,深腹,斜直壁,矮圈足。
器内白釉无纹,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
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此杯应该是嘉庆黄帝用来品茗的中型杯,院藏有类似纹饰的茶壶与茶盘可与之相配。
又纹饰的万字符号、蝙蝠、盘长、寿桃等皆寓意「万福长寿」、「万福连连」。
清同治·粉彩花蝶盅
高6.1cm,口径6.8cm,足径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盅敞口,深腹,圈足。
通体施白釉,外壁通栏绘粉彩花蝶纹,枝叶青翠,鲜花娇嫩,彩蝶翻飞,描绘生动细腻。
底部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花蝶纹传统陶瓷图案,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制品。
清代,随着西方绘画透视技法传入,花卉注重阴阳向背,描绘更加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