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7篇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7篇第1篇示例: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期望的场景。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并不那么专注,书声也并不那么朗朗。
这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更加朗朗呢?我们需要明白,语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无论是古诗词、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只有当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真阅读课文,用心体会其中的韵味。
语文课堂上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代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进行实地体验,去博物馆、古迹等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贴近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灵活多样,无论是课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还是作文的写作、讨论,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表达。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习,比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语文课堂上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观念。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以及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更加朗朗,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第2篇示例: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作者:何君玲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28-02这一学年听课,发现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讨论得多,读书的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
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语文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只有读通了,读懂了,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1.有针对性地诵读,理解文章大意要感知文本,观其大略,最实用的办法是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文本。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读通畅了,文章大意自然而然就了然于胸了。
我在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候,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再反复朗读课文:自读、小组读、齐读、男女比赛读等等。
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怀在师生心中蔓延开来……在诵读的催化下,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为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2.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但凡语文,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隐隐的情愫。
这种情感的体会,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
而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互相学习,教师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安陆市烟店镇水寒小学沈芝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奠基石”。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
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这样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下面结合着平时收集的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重视范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指导非常重要。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能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这样示范朗读——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学生读得有些重)师:气重音可不能重。
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
因为它那么娇小,那么怕人的,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老师读得“小心翼翼”。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这段话,通过老师的范读,一下子就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调,学生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2、体验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让语文课奏响诵读的乐曲
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 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 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 更崇 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 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
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
独特美感。陶渊明的名篇
去来兮
辞》 、王羲之 的传世极品 《 兰亭集序》 均采用了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 ,间以 自然而又和谐的押韵,读起来如闻天 籁 。学生于朗读中 自 可体验句式错落
表情,听到他们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的朗读语调 ,我欣慰地感到 :我的语 文教学有 了收获 , 阳光一片灿烂 。
我重 视诵 读 ,每讲一篇新 课文 , 我都会和学生打开 书本 ,放开声音 , 读 !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 和欣赏音
乐 的感 觉相通 。语气 、语调 、节奏 、
然要让学生 “ 人乎其 内,如入无人之 境 ”的诵读 , 头晃脑地尽情 朗读 , 摇 读 出文章 的音韵 气势 ,读 出抑扬顿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表现在整齐美 和参差美 。如王勃 的 《 滕王阁序》运 用四六式进行铺排 ,对仗工整 , 平仄
相 间,词采华丽 ,有一种整齐和谐的
《 高中语 文课 程标准 ( 验) 实 》 中明确指出 : “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
人的知 、 、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 情
所以 , 我鼓励学生读 ,引领学生 读。朗读让我们读 出了文字美 , 更读 出 了情感美 。我 们读 出了 “ 大江东 去”的豪放 , “ 柔情似水 ”的缠 绵 , “ 满地黄花堆积 ”的凄凉 , “ 九死其 犹未悔”的执着 ;读出了 《 的空中 我 楼 阁》 的缥缈 , 《 荷塘 月色》 的 清 新 , 做 都的秋》 的忧郁 ;更读出了
挫 , }原汁原味来 。 读 } {
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论文
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朗朗成韵的诵读,是一项重要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题记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课堂朗读有一段精彩的,记忆深刻的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人定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小人歯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一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抬仰来,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课堂朗读的描写,这里极精彩,及细致的,在以”才子佳人为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也多见才子们摇头晃脑极为投入的读书姿态,由此可见,我国自古是非常重视朗诵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有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朗读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与一般的阅读相比,更是一项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在课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朗读的好处: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文字,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
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
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越读越有味,趣味无穷。
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读感和情感。
朗读时语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由此朗读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而时下的语文课堂已很少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提问与引导。
学生的议论纷纷,历史的满堂问,满堂灌,将文本解剖的支离破碎,学生没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没有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
心 : 赖 , 造 出美好 的境 界 。 信 创
调 把 自己感 受 的 生动 场 景 “ 绘 ”出来 。如 读 “ 风 徐 来 ” 描 轻 便 应 稍慢 , 缓 , 人 感 受到 晚 风 轻 轻 飘 来之 感 。 如 读 稍 使
理 体 验 , 受 愉 悦 美 。如 《 底 世 界 》 教 学 , 课 一 开 感 海 的 上
始 . 先 用 多媒 体 课 件 展 示 海 底 五 彩 斑 斓 的世 界 , 放 我 播
舒 缓 优 美 的音 乐 , 用 导语 激 趣 : 蓝 的 大 海像 摇 篮 , 再 蓝 白
色 的浪 花 是 它 快 乐的 节 奏 , 彩 鲜 艳 的 海 鱼 自由 自在 地 色
“ 动 ” 重 读 , 人 体 会 到 “ 灯 倒 映 湖 中的 动 态 美” 游 要 让 华 。
五 、 开 想 象 , 验 美 展 体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象 是 必不 可 少 的 , 象越 丰 富 , 想 想 由
语 言 文 字所 唤 起 的形 象 也 就越 深 刻 。教 师 要 引 导学 生 展 开 想 象 , 而 加 深 学 生 对 语 言 文 字 的理 解 和 感 受 , 会 从 体
邃 。我 们 要 让 学 生 体 会这 一 意 境 , 教 学时 . 必须 引导 在 就 学 生 充 分 发 挥 想 象 , 充 诗 中 蕴 含 的 内 容 , 再 现 当时 补 以
启 发 学 生 去 揣 摩 , 味 , 现 美 。在 朗 朗 的 读 书 声 中 , 品 发 语
言 所 蕴 舍 的 音韵 就 会 像 溪 水一 样 流 入 孩 子 们 的 心 田 . 诱
发 学 生情 感 的 波 澜 。 三、 品词 赏 句 , 赏 美 欣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训练。
而如何才能使这一条件具备呢?我以为首先在于教师要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富有魅力。
所谓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采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即以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技能。
具体讲,就是精心设计每堂语文课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结构的引入、讲解、提问、小结、结束到教师自身行为的表现:课堂口头用语及语音、声调,表情眼神,举手投足,板书,都要准确得体而富有动人的力量,要具一种美的感染力,以使学生这一主体被深深吸引住。
随着作品与教师的情感或喜或悲,全部感知系统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大脑思维亦处于最佳状态,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心灵的颤动或情感的满足,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增强技能,尽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效益。
为此,我与同仁们在这方面逐步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围绕重点,旁征博引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人对自己不曾听过看过的新东西似乎都有种新鲜感,特别是求知欲较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教科书上没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学生就爱听书上没有的”恐已非个别现象,学生喜欢和敬佩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的老师恐怕也基于此种心理。
那么,我们就需适当给予他们些许新的刺激,以促进求知欲,培养其对语文的情感、兴趣。
所以,若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补充与课内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就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学与思,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应学会的东西。
二、精心设计教学细节要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就须在引入、提问、讲解、小结、结束等环节上动脑筋,精心搞好细枝末节的设计。
这是微格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精心备课”,常指这方面。
我就文章思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启发性提问,提问紧扣课文,难易适中,语言反复斟酌,力求准确而简洁,流畅而具有吸引力。
提示小结性的语言亦如此,并力求富于美感。
这样一步一步,使学生认真看书、思考、概括,思路能紧跟教师。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相关推荐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1我参加工作的这六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几年。
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以下是我的述职述廉报告: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
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
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
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
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
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为了调到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楚水小学金春红《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一﹚融情范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很重要。
教师的全文范读可以创造情境,营造气氛,有利于学生在“听文”中想象的发挥和思维的再创造。
教师对重点段落的范读,可以提高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欣赏水平,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如《我爱你啊,中国》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两篇都是感情色彩很浓的文章,教师可以交待有关历史背景,作课文情感的铺垫,而对于文章内容无须作过多讲解。
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受到语言的感染,得到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想让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就必须自己读得声情并茂。
只有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感动。
(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入情入理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
一篇课文给学生读,应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把书读通、读正确、读流利。
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掌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然后再细化到字词句段,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切磋琢磨,在品味中赏析、在赏析中朗读,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述职报告ppt结束语
述职报告ppt结束语【篇一:年终述职报告ppt】篇一:如何写好年终总结ppt年终总结报告ppt如何制作浏览:2313|更新:2013-01-17 15:51一眨眼就到年底了,真的时间好快啊,年初的很多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已经到了年关了。
有人说:年纪越大,越会感慨时间快。
如果这样判定,必须承认我真的老了。
呵呵,年终什么事情一般公司都会有?那就是铺天盖地的总结报告啊,述职报告啊??搞得职场同志们“哭天喊地、哭声震天”!我观察过很多朋友写年终总结,最近还有好几个朋友让我给他们的年终总结出出主意,我觉得大家对年终总结报告ppt认识上可能还是不是非常清晰,感觉这个事情是个累赘:一是没思路,不知道写什么,尤其对刚刚进入职场的菜鸟来说,这绝对是个大问题;二是不想做,但是逃又逃不掉,这是很令人崩溃的事情。
这就好比你很烦新闻联播,但是每到7点,看的很多台都是新闻联播??.撰写年终总结ppt大致分三个步骤(tdr三部曲):第一步:确定大纲(think)第二步:优化ppt(design)第三步:练习演讲(rehearse)下面我就简要说一下这三个步骤。
方法/步骤1第一步:确定大纲(think).要点一:先写word,在写ppt.很多朋友来email问我:“写总结时候,究竟写word好呢?还是写ppt好呢?”说实话,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萌。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问你老板!目前大多数公司都是用ppt做年终总结报告的,所以在此我讨论如何用ppt写总结报告。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觉得直接写ppt的年终报告是有困难的。
为什么呢?因为ppt上面不仅仅体现你的文字功底(word的水平),而且体现你设计的水平。
很多哥们写着写着就开始“堆材料”了,这就是典型的ppt式悲剧!所以呢,我个人建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你最好先写word,在写ppt!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先写个word大纲,然后再写ppt!如果时间再来不及,请尽快和你领导联系,告诉他“要我这天就汇报,不如杀了我!”要点二:确保按照规定套路出牌.什么叫套路?就是你的总结报告的章节布局!总结报告的篇章基本上都是相对固定的。
萦绕语文课堂上空的朗朗读书声
萦绕语文课堂上空的朗朗读书声作者:王云会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堂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的确,只有熟读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将萦绕在我们语文课堂的上空。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读;范读;朗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堂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的确,只有熟读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将萦绕在我们语文课堂的上空。
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这类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将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再创作下,展现给学生,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内涵。
让学生在音韵中感受文学作品中深远的意境之美。
一、阅读课从抓学生听读开始,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家杰姆·特莱斯里认为:“培养儿童读书兴趣,并不是简单地从如何阅读开始,而是应该首先诱导孩子的读书兴趣,每天为孩子娓娓动听的朗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想读书的念头就会油然而生。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
首先,听读是初学阅读的学生真实的需求。
其实,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这静静的读书氛围所迫,或是家长、教师的压力下的被动阅读。
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意志都还没有达到独立阅读的程度。
而一旦视读遇上听读,他们内心的倾向性暴露无疑。
其次,大量的听读,能够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会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恰当运用停连、轻重、快慢、回读、拟声读以及一些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朗读技巧,借助朗读韵律、节奏、音调及神情举止的变化。
人文字呈现动态化的情趣,这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阅读内容加深记忆、理解。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往往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成长的伴侣。
而书声朗朗所传达的信息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的生动表现。
作为语文课堂上最直接的声音之一,书声朗朗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承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
通过书声朗朗,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内涵。
在老师朗读一篇文章时,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语调、语气、语速中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和意境,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在学生朗读时,通过他们的朗读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学生在理解文章、领悟意境等方面的水平,有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书声朗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在书声朗朗的浸润下,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在感受语文之美。
当学生们听到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朗读者用动听的声音将文章中的情感、意境传达出来时,学生们会慢慢地被文章所感染,渐渐地产生对语文的向往和热爱。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态度会更加积极,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也会更加深入。
长此以往,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会随之增加,对语文的学习也会更有动力。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吸收语文精髓。
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朗读也是一种对学生们的综合考查,通过学生的朗读,老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
而通过朗读,学生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中应该存在的声音。
书声朗朗既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语文学习的助手,它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悟语文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语文功底的一种方式。
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语文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语文课堂作者:陈魏凤来源:《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08期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即标明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在语音、技巧、言语表达等方面达到何种层面,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的认定——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始终認为,朗读是最传统、最“原始”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语文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智力开发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结构美和行文美,感悟到散文的形散神聚,领略到文章的严密逻辑。
2. 它有助于深刻理解文本。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出声来,方能读出苏轼临江思古的恢宏与豪迈,作为有声信息的传递,朗读的音高、音长和音色都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它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文本。
3. 朗读有助于培养创造思维。
朗读前,教师有目的地给予指导,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同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分小组研讨,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这样的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多读课文,可以使他们在品读的过程中探究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展开丰富的联想,捕捉文章中蕴含的睿智,与作者产生共鸣。
不读何以得其神韵?4. 朗读有助于提高鉴赏和写作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均是古今名篇,佳作颇多,这些文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情趣高雅,“文意兼得”,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有着极大的欣赏价值,更有着许多值得学习和吸收的精华所在。
随着朗读的增多,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技巧,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鉴赏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朗读是一种“再创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表现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的音韵美,同时融入自己的分析、理解,感受课文所产生的真实感情,经过这种转化,便能成为新的艺术品。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
”然而,如何让学生读好课文,再现朗朗读书声,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为策略呢?一、朗读要有目的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
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在初读阶段,我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阅读的障碍。
在精读品析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某一段,做到有的放矢,如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思考:对于小巴迪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
这就是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一遍要有一遍的效果。
二、朗读要有情感“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要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
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
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
教师今后工作设想篇
教师今后工作设想篇一、教育教学方面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探索,大胆尝试,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2、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自理能力、自我约束力、自觉性都较差。
很多的都需要老师代劳。
我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将在育好人这方面继续下工夫。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将主要围绕“爱”和“严”两个字。
1、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
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
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2、严格要求,措施得力。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
我班制定了严格的班级文明公约,在班宣读、张贴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
正因为有了这些约定。
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每个星期都被评为文明班级。
我们班将继续发扬这个优点。
三、自身素质方面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会忘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
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多学习。
我要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学习专业知识。
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2、多反思。
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
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进行反思。
使自己通过教学反思才能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
3、多琢磨。
打造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
把 握 文 本 语 言 的 语 音 与 语 义 ,从 而 提 高 内化 的数 量 与 质量 。在 朗 朗 的 书 声 中 , 阅
读更有效 。课 外阅读 , 不妨运 用默读 、 略 读和 浏览的方法 , 扩大 阅读范 围, 拓展学
生 的视 野 。
二、 美读 课 文 , 入 作 者 文 字之 心 走
诵 、 诵 、 诵 、 角 色 诵 、 龙 诵 … …形 独 齐 分 接
听、 美妙迷人 的乐章 。新版 《 语文课 程标 准 》中 ,每 一个学段 的阅读要求 中都有
“ 普 通 话 正 确 、 利 、 感 情 地 朗 读 课 用 流 有
文 ” 要 求 。 随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深 入 , 的 应
Y wE J o u u NI Y A
麓 2 9
摘要 : 当前初 中语 文课堂上 , 书声 读
渐 渐式 微 。朗读 , 于 被 偏 废 的 边 缘 !随 处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深 入 ,语 文 课 堂 应 该 返 璞 归 真 , 取 传 统 语 文 教 学 的 营 养 , 领 汲 引
当 前 初 中语 文 课 堂 上 , 书 声 渐 渐 式 微 。 读 “ 声 雨 声读 书 声 , 声 入 耳 ”让 我 们 的 风 声 ,
味语言 、培 养语感 的 一种根 本方 法 , 却
时常被 语文 老师遗 忘 , 于被 偏废 的边 处
缘 。 “ 姆 指 代ຫໍສະໝຸດ 替 不 了喉 咙 ” 前 文 化 部 大 ( 部 长孙 家正语 ) ,我 们 必 须 回 归 语 文 教
读成诵 , 能培 养语 感、 锻炼记 忆 、 累语 积 言材料 ……一句话 : 奠文字之基 , 浩然 养 之气 ( 军语 ) 因此 , 韩 。 一篇美 文的学 习,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论文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31-02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朗读。
不仅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等,更绝的是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朗读教学历久弥新,如今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词叫“语文味”,是指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它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可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缺乏“语文味”,热闹的“讨论”“交流”多了,花样不断翻新的多媒体、课件多了,但传统的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朗读缺少了。
现在,语文课上,朗读几乎成了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线,“朗朗的读书声”几乎成了老式教育的代名词,具体来讲: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师往往在许多学生没有默读完全文,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授课;朗读成为调剂时间的工具,学生正在朗读,教师却在板书,思考下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倾听,当然没有正确的评价和指导;朗读片段代替朗读全文,一篇好课文因一味嚼词品句,而被肢解,课后学生头脑中只有片段,没有完整的文本;朗读被讨论所替代,能一读就能明白的问题,讨论个没完没了;朗读形式单一即使有了朗读,也仅存“齐读”方式。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生祠中心小学徐银华邮编:214531清晨,当我们走进教室,一阵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口,犹如一首美妙的乐曲在校园里回荡,使清晨的校园增添了许多生机。
看~教室里的红领巾都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睛专注地看着课本,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他们完全陶醉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早读,成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氤氲着书香、散发着朝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人在早上的学习效率是逢场高的,,早读,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所以教学中抓好早读对一天的教学是多么重要。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不断探索着早读课的指导。
一、纠正方法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读书也不例外。
当我每次接收到一个新班的时候,我总会用心去了解学生的早读情况。
大凡从低年级上来的学生,有的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有的学生两字一顿地读,更有甚者是几字一拖,拖得一口气快完了,才急忙换气读下面的一句,那费劲儿让人听了真实难受。
如此长此以往地读书,不仅达不到朗读训练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有损害的。
于是,我就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学生朗读方法的错误。
先从他们的常规抓起,如:双手捧好书,眼睛离书本距离一尺,腰板挺直,胸与桌相距一拳,足平头正,声音响亮,态度自然等。
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再配以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从而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确定目标“不打无准备的仗”。
我觉得在每天的早读前,作为教师必须要确立好学生朗读的内容,以便他们有的放矢。
在教学新课前,我一般布置学生在早读课时要做到通读一篇课文,并要求他们做到:1、认识生字,并用这些生字组词。
2、找出课文中不懂得词语,如果能借助工具书解决最好,如果不能解决,我们在课堂上讨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4、能说出文章的大概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对一些优美的段落或书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我会利用早读课带着学生们一起背诵,为他们找到最佳的背诵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下堡坪中小学何君玲
这一学年听课,发现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讨论得多,读书的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
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语文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只有读通了,读懂了,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一、有针对性地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要感知文本,观其大略,最实用的办法是充分接触文本,诵读文本。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读通畅了,文章大意自然而然就了然于胸了。
我在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候,先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再反复朗读课文:自读、小组读、齐读、男女比赛读等等。
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怀在师生心中蔓延开来……在诵读的催化下,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为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但凡语文,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隐隐的情愫。
这种情感的体会,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
而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互相学习,教师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生字,对课文也读得熟练了,初步体会到荷叶的美丽。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在做示范引领的时候,故意把“小”字读掉了,引得学生急得争相指出:“何老师,你把‘小’字读掉啦!”
“这有什么关系吗?”我故作惊讶。
“小水珠多可爱呀!去掉‘小’就不可爱啦!”
“那‘鬼’可爱吗?”
“不可爱!”学生异口同声。
“那‘小鬼’呢?”’
“可爱!”
“‘家伙’可爱吗?”
“不可爱!”
“那‘小家伙’呢?”
“可爱!”
看到学生对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可爱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在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角色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练习朗读并准备比赛朗读。
小家伙们一个个攒足了劲,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通过分角色读、比赛读,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
读完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这颗小水珠,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呀?”
“我觉得荷叶好温柔,像妈妈一样抱着我!”
“荷叶好大呀,它是我们蜻蜓的停机坪!”
“荷叶真好玩,我们可以在它下面捉迷藏呢!”
“荷叶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她!”
……
看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差不多了,我趁机布置任务:尽情地大声读课文,读出荷叶的美丽,读出你们对荷叶的喜欢,读出你们的可爱!于是,学生端起书:“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教室里响起朗朗的“娃”声一片……
三、有目的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朱作仁教授说过:“不少语文教学上的弊病,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朗读才是最佳途径。
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到非洲的自然景观(植物和动物)是彩色的,人文景观(服饰、器物)是彩色的。
但由于生活地域和文章中的非洲相隔遥远,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他们还不能体会到非洲的美,还不能切身感受到非洲的迷人。
当时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声音等资料把非洲的美丽和异域风情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自然而然如身临其境,不禁陶醉于非洲的五彩斑斓,惊叹非洲如此美丽,朗读得更带劲了。
“耳醉于音,心同其情”,有的文章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华少年》这首诗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欣赏图片初步领会到祖国山河的广袤美丽、历史的峥嵘变迁、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迅速发展。
我让学生反复潜心诵读,及时组织全班进行配乐集体朗诵。
精美的图片,催人奋进的音乐,学生高昂饱满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
他们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急促的速度变化,轻重得当的语音,无所畏惧的气势,把对祖国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活脱脱就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有激情、勇于奋进的中华少年啊!我们都被感染了。
美妙的课堂,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奋发,在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舍先生说过:“我们不能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作者创作的时候注意了文字的声音与音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想办法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重现文字的音韵美,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去触摸角色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