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控制因素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安全行为的正确性常常由人的行为决策和操作行为决定,这些决策和行为容易受到人的心理所影响。
因此,理解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其控制因素是确保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
一.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由很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的安全行为。
1.态度态度是特定行为的心理倾向。
一些人表现出对安全的积极态度,另一些则表现出对安全不够重视的消极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是综合了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因素等的复杂心理反应,而且会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决策和执行。
2.认知认知是一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认知危险环境,那么他的安全行为将会受到影响。
另外,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安全行为。
认知偏差是指人由于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原因而选择性地忽略或歪曲某些信息,从而导致判断错误产生不安全行为。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全行为。
当个人面临很大的压力或心理负荷时,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和思维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执行安全行为,从而产生错误的行为。
二.影响安全行为的控制因素为了控制影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育教育是影响形成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养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增强个人对安全的认知,引导个人正确了解和识别危险,从而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
2.约束在企业、社会等安全环境中,必须制定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并强制执行。
这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的执行可以限制人的行为,以确保人们在安全环境中执行安全行为。
3.奖惩制度在企业和社会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
通过奖励正确的安全行为,惩罚不良的安全行为,可以培养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要求个人始终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
4.安全设备在工作、生活等场所中,应该保证有适当的安全设备,例如:防护用品、消防设备、安全标识、报警器等。
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人的行为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可塑性,因此每个人安全行为是有差异的、复杂的、动态的。
要有效地预防、抑制和消除不安全的行为,并鼓励安全行为,仅仅了解和掌握人的行为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影响安全行为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影响人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类:1、个性心理因素(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是每个人固有的、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当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反应比较灵敏;当情绪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人的思维和反应比较迟缓。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当不同的情绪出现或当情绪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人们的安全行为是不同的。
(2)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安全行为。
如多血气质的人,敏捷、情绪变化快,他们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胆汁气质的人,易于激动,暴躁,安全意识较前者差;黏液气质的人,工作中能坚持不懈,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抑郁气质的人,工作中能表现出坚持精神,但动作反应慢。
(3)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人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上。
理智型性格的人,用理智来支配行动;情绪型性格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安全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意志型性格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安全责任心强。
2、社会心理因素(1)社会知觉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别人所形成的正确印象,从而洞察他人。
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之间知觉的正确性,即依赖良好的人际环境。
(2)价值观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存在一系列的价值评价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评价。
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
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安全行为科学是把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应用到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的活动之中,为保障人类安全、健康和安全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企业或组织中的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安全行为现象,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和领导安全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方法。
(1)个体安全行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指的是人的心理。
人既是自然的实体,又是社会的实体。
从自然实体来说,只要是在形体组织和解剖特点上具有人的形态,并且能思维、会说话、会劳动的动物,都叫做人。
从社会实体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凡是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本质特点全部集于某一个人的身上时,这个人就称之为实体。
个体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承担者。
个体心理包括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倾向性和差异性。
任何企业或组织都是由众多的个体的人组合而成的。
所有这些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有机体。
但是,由于各人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别和后天所处社会环境及经历、文化教养的差别,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也决定了个体安全行为的差异。
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由于人们分工不同,有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各种不同工序的工人等不同层次和不同职责的划分,他们从事的劳动对象、劳动环境、劳动条件等方面也不一样,加之个体心理的差异,所以他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的心理活动必然是复杂的。
因此,在分析人的个体差异和分析各种职务差异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人的个体安全心理活动,分析和研究个体安全心理规律,对于了解安全行为、控制和调整管理安全行为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编号:SY-AQ-00045(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of safety behavior science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安全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1)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
认识人的个体自然生理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行为模式;分析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心理因素,如情绪、气质、性格、态度、能力等;分析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知觉、价值观、角色作用等;分析群体安全行为的因素,如社会舆论、风俗时尚、非正式团体行为等。
(2)安全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作用。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安全需要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础动力。
因此,从安全需要入手,在认识人类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应用需要的动力性来控制和调整人的安全行为。
(3)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规律。
安全意识是良好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是作用人的行为要素之一。
这部分内容研究劳动过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情绪等对人的安全意识的作用和影响规律,从而达到强化安全意识之目的。
(4)个体差异与安全行为。
主要分析和认识个性差异和职务(职业、职位)差异对安全行为的影响,通过协调、适应、调控等方式,控制、消除个性差异和职务差异对安全行为的不良影响,促进其良好作用。
(5)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探讨事故形成和发生的过程中,导致人失误的心理过程和影响作用规律,对于控制和防止失误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探讨人的心理因素与事故的关系、致因的机理、作用的方式和测定的技术等。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及控制因素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则,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敬业精神。
1.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
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它一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其差异性,即所谓的个性。
因此,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要善于抓住症结。
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原因可能很多。
必须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对症下药,才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预期目的。
2.坚持正面教育诱导为主。
我们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从心理活动规律上影响主体的实施,启发其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因势利导。
对职工进行心理诱导,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职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情绪及行动意向等,然后根据工作意图,选择有利因素进行适当的诱导。
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方法很多,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类:①启发式诱导。
设法让职工利用联想推理等思维,独立思考,以领悟事理。
日常工作中可用典型案例,推动全局工作,或者组织反事故演练,举行安全座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让职工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了解、分析、推断各种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岗位的危险源和安全要求。
②继发式诱导。
职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因此,应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活动法》制定员工的活动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现实认识水平,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
③激发式诱导。
利用职工的性格特点进行诱导,这种方法对固执己见的员工非常有效。
但应以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为主,应主动热情,恰到好处地处理,否则,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产生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激励式诱导。
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例如,建立模型是一种激励方式,典型不仅能激励他人,也能激励其本人。
并能给职工指明方向,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传授工作方法。
3.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在认识过程中印象的产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无不有意识在起作用。
顿悟和灵感的出现,也是有目的的系统思维结果。
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11)
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考试题库及答案1. 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原则正确答案:错误2.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把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正确答案:正确3. 什么是货币的流通规律?正确答案:答: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1,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4. 道德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正确答案:错误5. 友谊关系、爱情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6. 下列哪些属于诉讼参加人()。
A.原告和被告B.第三人C.诉讼代理人D.证人正确答案:ABC7. 职业道德不会造成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人格差异正确答案:错误8. 人行为的标准化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很多事故是——————引起的。
A.人的意识淡薄B.人的操作C.人为失误D.ABC 都不是正确答案:C9. 个人利益要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正确答案:错误10. ()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A.依法执政B.科学立法C.依法行政D.公正司法正确答案:A11. 某食品厂因食品安全事故被卫生部门作出以下处理: (1)查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货物 2000 箱;(2)追究公司法定代表人责任;(3)罚款 10000 元。
上述决定中属于行政强制的是: ()A.查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货物 2000 箱B.罚款 10000 元C.追究公司法定代表人责任D.无正确答案:A1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正确答案: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正确答案:正确14.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______。
A.气质、性格、情绪、能力、兴趣等B.社会知觉、角色、价值观等C.风俗、时尚等D.光亮、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空气含氧量等正确答案:B15. 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正确答案:正确16.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A.主要证据不足的B.明显不当的C.明显不当的D.超越职权的正确答案:ABCD17. 猴子也会共同分享猎物,这说明动物也有道德正确答案:错误18. “这类设备为防止爆炸性粉尘进入设备内部,外壳的接洽面应紧固严密,并须加密封垫圈,转动轴与轴孔间要加防尘密封。
安全管理复习题
填空题1.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2. 安全管理的研究对象涉及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在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存在的关系。
3. 安全管理学的特点:系统性、决策性、前瞻性、交叉性、实用性。
4.外界影响的变化称为“扰动”,扰动将作用于行为者,产生扰动的事件称为起源事件。
5。
安全文化:人类安全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
6.安全文化的范畴:(1)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2)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3)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7。
安全领导的作用:组织作用、激励作用。
8。
安全目标管理特点:(1)安全目标管理是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2)安全目标管理是系统的、动态的管理。
9。
系统安全的主要特点:早、快、省、好、接口10。
系统安全大纲包括管理系统和关键的系统安全人员。
11。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直觉、价值观、角色。
12.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对象: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领导安全行为。
1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特点:系统性、先进性、持续改进、预防性、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14.戴明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执行、检查、调整。
15。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开放性、人工性、社会性、系统行为的模糊性。
16.按照事故严重程度分类:特比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17.化学事故三大特性:易发性、破坏性、可预防性。
18。
安全标杆管理的类型: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流程标杆管理。
判断题1、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是指没有任何风险威胁的安全状态。
()2、风险分析是系统安全大纲的核心。
()3、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4、安全管理计划是安全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编制安全管理计划时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统筹兼顾原则、积极可靠原则、弹性原则、瞻前顾后原则和群众性原则。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 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
人在对别人感知时, 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
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
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白我知觉。
白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白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白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
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
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 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白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
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
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
在
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作用来为其服务。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安全行为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个人选择的一种行为,以保证期望的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安全行为往往涉及到社会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是否能够采取恰当的安全措施。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讨论主要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在影响人的安全行为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常会采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愿意接受社会规范所代表的“正确”的行为方式。
群体认同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安全行为,因为我们希望得到整个群体的认同和赞扬。
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人们会做出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行为,例如无需佩戴安全带的情况下开车等。
信任和责任感信任是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认为环境是安全的,我们就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使自己感到安全。
然而,如果我们没有信任,特别是在陌生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全,这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安全行为。
责任感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安全行为。
我们往往会在意自己的责任感,以及对别人的责任感。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持安全,则我们就会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而当我们在工作场所中时,我们的责任感则涉及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因此,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风险和奖励的认知对风险和奖励的认知会对我们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风险比奖励更高,我们就会更倾向于采取安全措施,但如果风险很低且奖励很高,我们可能会愿意忽略某些安全规定。
例如,我们可能会因为想要省钱而不去修缮房屋内的漏水问题,然而这会增加摔倒和其他意外的风险。
知觉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知觉来判断情况是否危险,从而做出相应的安全行为。
如果没有感觉到危险,我们就会相信环境安全,因此也会更不愿意采取安全措施。
个人经验和动机个人经验和动机在安全行为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身边的人有过相关的经历,我们可能会更有意识地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此外,动机对安全行为也有影响。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及控制措施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偏离安全要求的行为或决策。
不安全行为可能对个体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1.心理因素:许多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因素导致的。
例如,个体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事故;或者存在压力和情绪问题,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规划和设计因素:不安全行为可能是由于工作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存在问题而导致的。
例如,工作场所的布局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工具和设备的选择不当,导致操作不安全。
控制措施:对工作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工具和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组织和管理因素: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常常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导致个体过度疲劳;缺乏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违规行为缺乏惩罚措施或监督不力。
控制措施: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减少个体的疲劳;建立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不安全行为的监督和惩罚。
4.个体技能和知识水平: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可能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控制措施:加强个体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对安全操作方法和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在工作和生活中宣传安全知识,增强个体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
通过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个体深刻认识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
2.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安全规章制度,详细规定工作流程、安全操作方法和标准。
通过明确的规定和限制,约束个体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安全行为管理
1、生产环境的采光、照明与安 全
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表明,照明与事故具有相 关性。在特定的单元作业中,事故的多少与亮度 成反比关系。事故频数高于平均数的单元作业, 往往是在亮度较低的场所发生的,例如,在矿山 井下。
所以,生产环境的采光和照明对于减少 生产事故,保证人-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环境的色彩与安全
三 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要善于学习、肯于钻研。 要勤于动脑。
五 情绪、情感与安全
情绪和情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 来说,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且满 足程度较大时,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 和情感体验;反之,则会带来沮丧、 恼怒等情绪和情感体验。
1)情绪与安全管理
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软硬等) 感觉可以分为两类: (1)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和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痛觉、疲劳觉等。
2 知觉的涵义及其类型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 器官后,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例如,有一个事物,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感到 它具有圆圆的形状、红红的颜色,通过嗅觉器官 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气味,再通过手的触摸感到它 硬中带软,通过口腔尝到它的酸甜味道,于是, 人们把这个事物反映成苹果。这就是知觉。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
2 提高意志品质的方法
对行动的目的越明确,对行动意义的认识 越深刻,越能激发人用坚强的意志去对待 它。
引导职工在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 斗争,培养坚强品质。
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榜样作用。 启发职工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
4 事故与人的心理
(1)作业环境应符合感觉的要求 包括:视觉与作业环境,听觉与噪声,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公众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安全程度所形成的信心。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公众安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讨论八大因素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一、环境因素破烂不堪、杂乱无序的环境以及缺乏安全设施都会对公众安全感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黑灯瞎火的路灯、漏水的天桥、封闭坏掉的消防通道,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环境的不信任和恐惧感。
解决方案: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重视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严格门禁管理等,以加强公众对环境的信任感。
二、犯罪因素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如诈骗、抢劫、盗窃、强奸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安全感,并引发公众的恐惧和不安。
解决方案:要严格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改善治安环境,引入新技术监控犯罪行为,加强社会心理治疗和人文关怀,重视预防措施的落实,以保障公众安全感。
三、交通因素道路交通事故、交通拥堵、非法出租车等因素也是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共交通设施和交通管制设备,引导市民安全出行,促进交通环境安全和有序。
四、突发事件因素社会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洪涝等,也会给公众带来极大的恐慌,构成对公众安全感的直击。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及时发布信息和应急指南,组织救援和抢救工作,行业机构应积极推进环保救助、社区救援等公益活动,增强公众的抗风险能力。
五、传染病因素疫病、非典、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会直接影响和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影响公众安全感。
解决方案:要加强疫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卫生设施建设,推广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增强公众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社会矛盾因素社会矛盾与事件将危及人民安全、权利和健康,矛盾加剧的时候,这些都会给公众安全感带来一定的影响。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强矛盾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发展与平稳稳定,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预警机制、检测安全隐患、促进各方沟通碰撞。
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安全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1)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
认识人的个体自然生理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行为模式;分析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心理因素,如情绪、气质、性格、态度、能力等;分析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知觉、价值观、角色作用等;分析群体安全行为的因素,如社会舆论、风俗时尚、非正式团体行为等。
(2)安全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作用。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安全需要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础动力。
因此,从安全需要入手,在认识人类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应用需要的动力性来控制和调整人的安全行为。
(3)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规律。
安全意识是良好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是作用人的行为要素之一。
这部分内容研究劳动过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情绪等对人的安全意识的作用和影响规律,从而达到强化安全意识之目的。
(4)个体差异与安全行为。
主要分析和认识个性差异和职务(职业、职位)差异对安全行为的影响,通过协调、适应、调控等方式,控制、消除个性差异和职务差异对安全行为的不良影响,促进其良好作用。
(5)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探讨事故形成和发生的过程中,导致人失误的心理过程和影响作用规律,对于控制和防止失误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探讨人的心理因素与事故的关系、致因的机理、作用的方式和测定的技术等。
(6)挫折、态度、群体与安全行为。
研究挫折特殊心理条件下人的安全行为规律;态度心理特征对安全行为的影响;群体行为与领导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
(7)注意在安全中的作用。
探讨人的注意力的规律,即注意的分类、功能、表现形式、属性,以及在生产操作、安全教育、安全监督中的应用。
(8)安全行为的激励。
应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即X-理论、Y-理论、权变理论、双因素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来激励工人个体、企业群体和生产领导的安全行为。
精选范文--人行为的安全管理
人行为的安全管理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企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国内外大量事故统计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动者的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
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
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行为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安全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行为科学不但要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行为科学为行为科学丰富了内容和扩大了内涵。
因此,安全行为科学与行为科学是相互交*和兼容的关系,是行为科学在安全中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科学。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2.气质对安全行为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特色。
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安全工作适宜性。
因此,施工现场各工种安排、班组建设、使用安全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项目组织和配备管理工人队伍时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和个人气质特点来进行合理调配。
3.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7个与行为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7个与行为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1)省能心理。
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
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
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
总结:简化作业(2)侥幸心理。
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
多数人违章操作也没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
在研究分析事故案例中可以发现,明知故犯的违章操作占有相当的比例。
总结:明知故犯(3)逆反心理。
某些条件下,某些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总结:偏偏不信(4)凑兴心理。
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
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
总结:杠精专用(5)好奇心理。
由兴趣驱使的,兴趣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青年工人和刚进厂的新工人对机械设备、环境等有一点恐惧心理,但更多的是好奇心理,他们对安全生产的内涵认识不足,于是将好奇心付诸行动,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总结:认识不足(6)骄傲、好胜心理。
一种类型是经常表现为骄傲好胜的性格特征,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满足于一知半解,有些是工作多年的老工人,自以为技术过硬而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持无所谓态度。
另一种类型是在特定情况、特定环境下的表现,争强好胜,打赌、不认输,这种类型多是青年工人。
总结:固执老司机VS初生牛犊(7)群体心理。
群体中往往有非正式的“领袖”,他的言行常被别人效法,因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目标期望的,就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产生消极效果。
应该利用群体心理,形成良好的规范,使少数人产生从众行为,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总结:从众行为。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
编号:SY-AQ-00838(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human behavior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
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
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一、影晌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看: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停止工作,不能因情绪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1)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安全是每个人生命的重要保障。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保障人身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甚至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这样的行为呢?一、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大多源于个人自身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
1. 个人因素(1) 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时,往往容易受到紧张和压力的影响,失去理智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2) 工作习惯不佳:有的人工作习惯不佳,例如不时常检查设备,或者忽视维护,这样就会给自身和他人带来不安全因素。
(3) 个人监管不力:如果个人监管不力,对自身和他人的情况不熟悉,就会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提高隐患概率。
(4) 对个人财产和安全不重视:有的人对自己的财产和安全不重视,从而导致出现行动随意甚至偷懒的情况发生,增加了不安全的概率。
2. 环境因素(1) 工作压力大:工作压力大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一个常见原因,当人们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他们的判断力和注意力容易降低,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2) 工作环境不安全:在工作环境不安全时,人们往往会面临危险和风险,不安全的情况容易引发不安全行为。
(3) 工作时间过长:持续工作时间过长也是一个常见的原因,长时间的劳动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
(4) 缺乏安全培训和教育:教育和培训是大家能够减少危险隐患并提高自我安全意识,但是如果缺乏良好的培训和教育,那么很容易形成危险的行为。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1. 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意识是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第一步。
企业和团队需要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让员工牢记安全是首要任务。
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及时发现危险并自觉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
心理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96-40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
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
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
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
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
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
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
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
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
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作用来为其服务。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