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500字(精选4篇)

《春秋》读后感500字(精选4篇)《春秋》读后感500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春秋》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读后感1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
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
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
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
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
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
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
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
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春秋》读后感2评爱鹤亡国者卫懿公大家都听说卫懿公吧!他是战国时代和宋囊公在一起的可爱人物。
他爱鹤亡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因为喜欢过度可不行,小事不做好,则坏大事,卫懿公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爱鹤,太爱鹤了,爱的不理朝事了,他还把他的鹤叫做鹤将军,敌人来了,因为士兵们都疏于训练,所以和敌军一接触就溃不成兵,哪个不抛甲脱铠地逃跑,卫懿公因对不起百姓,所以呆在那不逃,被敌人砍为肉泥,卫国从此灭亡......卫懿公爱鹤亡国的故事:从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他很爱鹤,鹤尖尖的嘴巴,红红的下巴,的确很惹人喜爱,卫懿公只要一看到手下送给他一只鹤,他就会重赏手下,他还令百姓谁家有鹤立刻送过来,卫懿公打猎也带着这帮鹤,放在笼子里,他从来不理朝事,无聊了,他和他的这帮鹤玩玩,还称他们为:鹤将军。
《春秋故事》读后感_《春秋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Adversity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of growth. People who can accept adversity bravely will grow stronger day byda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春秋故事》读后感_《春秋故事》读书心得五篇《春秋故事》读后感1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
古时的故事总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阅读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
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
有个大臣想:“天王既然项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
”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
他们把小姑娘买了下来,取了个名字叫褒姒。
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献给周幽王。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
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她进了王宫一次笑脸也没开过。
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
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有一个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
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犬戎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
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定会笑了……最后,犬戎真的打进来了。
他们点烽火,诸侯们都以为是在耍他们,于是都没有去救就这样亡国了。
这个简短的故事含义深刻。
周幽王不考虑后果导致亡国,所以,我们要做事先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春秋故事》读后感2《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天,我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将烽烟四起、称雄称霸的春秋时代展现给我们。
书中有渗透儒家文化的论辨故事,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还有激烈角逐的战争故事等等。
《春秋故事》读后感

《春秋故事》读后感
《春秋故事》是一本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著,通过对春秋时期的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每个国家都在争夺领土和霸权。
当时的人们不仅需要面对战乱,还要应对天灾人祸,所以他们非常珍视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策》这类文献记载了大量挖心斗角,斗智斗勇的故事,也因此有了那么多被后世人传颂的封建思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还可以明白,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差距有多大。
例如当时许多政治决策都会依据占卜、祭祀等方式来预测吉凶祸福,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
总之,《春秋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名著,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6篇)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6篇)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第一篇:《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天,我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本书将烽烟四起、称雄称霸的春秋时代展现给我们。
书中有渗透儒家文化的论辨故事,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还有激烈角逐的战争故事等等。
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点,有性格各异的君王,如:知错就改的鲁宣公、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有忠诚睿智的大臣,如:善于进谏的晏子、一心为国的祁奚;也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如:主动请缨的平民曹刿、敢于责备国君的杜蒉。
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里我最喜欢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他们成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最终继承了伟业。
是的,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是样,我们更要样。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第二篇:若要追溯《春秋》一书的起因、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此书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而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执行汉高祖刘邦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以及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减轻人民赋税,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汉王朝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史学家称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而至汉朝第7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铺平了道路。
汉武帝在宣扬儒学的同时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现实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幸福来约束大臣。
《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春秋故事》读后感2篇

《春秋故事》读后感(一)最近,我读完了《春秋故事》这本书,它让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故事》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和竞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孔子、墨子、荀子等,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让我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如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等,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让我非常喜欢。
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读起来非常有趣。
总的来说,我觉得《春秋故事》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生动有趣,让我读起来非常愉悦。
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你去阅读。
《春秋故事》读后感(二)《春秋故事》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传记文学作品,讲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故事。
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阅读《春秋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
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我时而紧张激动,时而感叹不已。
同时,书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或勇敢、或智慧、或正直,展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历史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春秋故事》,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孔子等,让我对他们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同时,书中也揭示了春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如诸侯争霸、百姓疾苦等,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春秋读后感(精选10篇)

春秋读后感在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春秋》,那时我还不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直到最近,在清明节期间,我重新拿起这本书进行了阅读,并在此分享我的观点和感受。
《春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按年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鲁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事情。
这部书是在先秦时期齐国的太史公修撰,共分为五经,每经分为数个篇,涵盖了春秋时期大部分重要的事件。
《春秋》也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中最难懂的一部,因为其语言简洁精炼,往往只用短短的几句话,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意思。
读完《春秋》后,我深受启发。
从书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一个很乱的时期,各国之间不断地争夺领土和权利,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但是,鲁国却能够安居乐业,守住自己的疆土,这让我深感敬佩。
《春秋》中所提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中国完整的历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春秋》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孝道、义道、忠贞等等,这给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中,我还感受到《春秋》的另一个优点——其笔法高超。
作者仅用简短的话语铺陈出了大富大贵、得失荣辱、忠孝仁义等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些价值观念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道路。
《春秋》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启发了我的精神方面。
从《春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领袖的责任和素质,以及一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任何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中留下一笔,我们的人生也许不会超越整个时代,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成为一代人的领袖,成为让人钦佩的人。
作为一名读者,阅读《春秋》也让我深思创新的观点。
在这个追求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获取利益,但是,《春秋》告诉我们,唯有天下安康、君主享有民之信任,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这才是最好的利益。
因此,在发展经济、建设民族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文环境和爱国精神的建设。
当我们先强大自己,争取创初更高的价值观和人格追求,我们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经典常谈》中(春秋四书)读后感

《经典常谈》中(春秋四书)读后感《〈经典常谈〉中〈春秋四书〉读后感》读《经典常谈》里关于《春秋四书》的部分,真的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读到关于《春秋》的论述时,我感觉这仿佛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史书。
从最初听到《春秋》这个名字,只知道它是古老经典的一部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那简洁文字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含义。
因为《春秋》记事简略,一句话可能蕴含着很大的事件。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也有这样低调却蕴含深意的事儿,就好比一些资深老者说话总是言简意赅,话里有话。
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非常疑惑,这样简略的文字怎么就能反映当时的历史态势呢?后来我明白了那时候的书写材料有限,人们必须用最简洁的方式将事情记录下来。
同时,因为当时社会注重“微言大义”,在有限的字词里寄寓褒贬,所以每个字词都是有所斟酌的。
接着就是四书,先谈《论语》吧。
《论语》读起来很亲切,像是一位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为人处世的准则。
每一句话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结晶。
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曾经教育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这其实就来源于《论语》。
特别触动我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看起来简单易懂,但真正去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难免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而忘记了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就是经典往往蕴含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这些道理穿越了千年,依旧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再看《孟子》,孟子的文字就有着很强的论战性。
他常常雄辩滔滔,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气场十足。
读到孟子与各路诸侯和学者的论战时,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思想碰撞的激烈。
这让我想到现代社会中的辩论赛场,辩手们需要快速地思考,坚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去驳斥对方的观点。
特别触动我的是,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这种思想让我重新审视人类的本性。
虽然如今社会复杂,也有很多不良现象,但孟子让我相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善良的种子。
他的文章让我明白要努力去发扬人性的善,在看到社会不良现象时,不是去一味地谴责,而是要通过教育等手段来唤醒人们内心的善。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范文(6篇)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第一篇《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天,我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本书将烽烟四起、称雄称霸的春秋时代展现给我们。
书中有渗透儒家文化的论辨故事,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还有激烈角逐的战争故事等等。
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点,有性格各异的君王,如知错就改的鲁宣公、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有忠诚睿智的大臣,如善于进谏的晏子、一心为国的祁奚;也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如主动请缨的平民曹刿、敢于责备国君的杜蒉。
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里我最喜欢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他们成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最终继承了伟业。
是的,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是样,我们更要样。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第二篇若要追溯《春秋》一书的起因、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此书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而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执行汉高祖刘邦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以及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减轻人民赋税,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汉王朝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史学家称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而至汉朝第7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铺平了道路。
汉武帝在宣扬儒学的同时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现实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幸福来约束大臣。
《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春秋》是中国的一部古代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国家变迁。
我认为,《春秋》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典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而且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首先,我对《春秋》中的国家变迁和政治斗争很感兴趣。
书中记载了各个国家的兴衰史,以及各国君主之间的权力斗争。
通过阅读《春秋》,我了解了很多古代中国国家的形式和特点。
例如,齐国的兴起和崩溃、晋国的权力争夺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让我对中国古代国家的变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对《春秋》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感兴趣。
书中出现了很多英勇、聪明、有魅力的人物,如孔子、鲁隐公等。
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还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他们的言行和决策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品德。
阅读《春秋》让我对古代人民的英雄气概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我也深受《春秋》中的历史思考所启示。
书中提到了"不闻不若闻之"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等著名语录。
这些话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知识的重视和对实践的追求。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勇于追求知识、学习实践。
《春秋》通过历史的借鉴,教导人们要有远见和智慧来处理问题,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最后,《春秋》让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经常出现一些古代中国的传统习俗、礼仪和行为规范。
阅读《春秋》让我了解到,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义廉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春秋》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变迁和政治斗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还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品德有了更多的敬佩。
同时,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历史思考的启示,对中国的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在《春秋》中了解和思考,我相信我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更多。
春秋读后感500字

春秋读后感500字《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它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
这部史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部思想宝库,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治国理政的思想。
在阅读《春秋》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生、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春秋》以其独特的史书体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作者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风云。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对当下的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春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智慧。
《春秋》中的“不为也多矣”的思想,告诫我们在治国理政时要以德治国,以仁治国,而不是以暴力和权力来压制人民。
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注重道德和法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利益和权力。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另外,《春秋》中还强调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思想,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名义不正而导致事情不顺利的情况。
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慎重对待名义和言辞,要注重事情的实质,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问题,推动事情的顺利进行。
通过阅读《春秋》,我不仅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生、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春秋》中的思想智慧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对于当下的社会和个人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春秋故事》读后感3篇

《春秋故事》读后感3篇《春秋故事》读后感1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
古时的故事总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阅读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
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
有个大臣想:“天王既然项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
”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
他们把小姑娘买了下来,取了个名字叫褒姒。
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献给周幽王。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
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她进了王宫一次笑脸也没开过。
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
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有一个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
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犬戎’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
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定会笑了……最后,犬戎真的打进来了。
他们点烽火,诸侯们都以为是在耍他们,于是都没有去救就这样亡国了。
这个简短的故事含义深刻。
周幽王不考虑后果导致亡国,所以,我们要做事先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春秋故事》读后感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闭上眼,我仍久久难以忘记春秋时期那一场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战。
寒假里,无意间打开那本沉睡多年的《春秋故事》,使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交织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无疑为日后一场场血淋淋的大战做出了铺垫。
它讲述的是昏暗无能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但为此痛失江山的故事。
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周幽王一样,玩物丧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这个道理。
春秋故事读后感

春秋故事读后感《春秋》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历史著作,它记录了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春秋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通过阅读春秋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社会风貌、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其次,春秋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艰辛。
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许多仁义之士,如孔子、孟子、鲁班等,他们以仁义之心,忠诚为民,励精图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这些人物的形象,给我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榜样,让我们懂得了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重要性。
再次,春秋故事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思想,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同时,春秋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如贪污腐化、权谋斗争等,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从春秋故事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最后,春秋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春秋时期,有许多仁义之士,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正义,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也有许多奸邪之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伤害他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仁义之士,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春秋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了解到了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懂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春秋读后感200字

春秋读后感200字
《春秋》是一部以春秋时期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郭
沫若。
小说以鲁国国君姬昌为主线,描写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
战争和人物命运。
读完《春秋》,我深受感动,对于这段历史有了
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于人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春秋》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鲁国国君姬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的人物,他在政治斗争中不畏强权,不屈服于压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让我受益匪浅。
春秋时期
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小说中对于这一时期的描写让
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小说中
对于战争的描写也让我对于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思考。
在小说中,许多
人物的命运都是命中注定,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和命运的关系,也让我对于命运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春秋》是一部让人深受感动的小说,它不仅让我对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于人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于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春秋》是一部历史悠久的古代经典,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深度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同时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春秋》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其次,《春秋》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深度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之道。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治理社会和国家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此外,《春秋》中还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
例如,书中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礼制,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书中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互相征服。
这些思想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于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春秋》虽然是一部古代经典,但是它的智慧和思想深度是永恒的。
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这部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总之,《春秋》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深度的古代经典,它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我相信,《春秋》这部经典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
《春秋》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多启示,其中最主要的是: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进步。
首先,《春秋》为我们展示了“政治仁”和“道德化政治”的思想。
我们应该遵循良心,注重道德,发扬仁爱,坚守公正。
这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优秀理念,也是每个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次,《春秋》揭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习《春秋》中那些经历压力、历经磨难、逆境求生存的英雄。
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不灰心丧气,不屈服于压力,坚定信念,不断前进。
此外,《春秋》还展示了不断备战是国家强大的必经之路。
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并且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携手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总之,《春秋》这本书赋予人们许多启示,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我们看待历史、认识现实和面对未来的信仰。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我们迎接未来的挑战,早日实现中国梦。
经典常谈《春秋》篇读后感

《春秋》经典常谈读后感
哎呀,说起这本《春秋》,那简直是咱们中华文化里头的一块宝啊!读起来,就像是喝了一碗老茶馆里的盖碗茶,回甘无穷,又带点历史的厚重感。
书里头,一字一句,都像是老祖先在耳边轻轻念叨,讲些个王侯将相的故事,又掺和了点子天下大事的小道消息。
那文笔,简练得不得了,一件事儿,几个字就摆平了,但背后的弯弯绕绕,你得自个儿去品,去琢磨。
我最佩服的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给这《春秋》整了个“微言大义”,说是写历史,其实也在讲道理,啥是忠孝仁义,啥是是非曲直,全在里头了。
读起来,就像是跟个智者面对面摆龙门阵,越摆越觉得心里头亮堂。
读这书啊,得慢,得细,不能像吃串串一样,一股脑儿往下吞。
你得像品火锅一样,一层一层地涮,一层一层地悟。
有时候,一句话,能琢磨出好几种味儿来,这才叫读书的乐趣嘛!
总之啊,这本《春秋》读下来,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以后啊,不管是摆龙门阵还是写文章,都能带点子春秋笔法,那才叫有水平,有内涵!。
《春秋故事》读后感_《春秋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春秋故事》读后感_《春秋故事》读书心得五篇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故事》读后感1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春秋故事,它告诉了我许多历史故事,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我很喜欢看“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在公元前655年,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碧,说她们要去虢国,灭了他们,让虞君借给他们一条道儿,虞君瞧了瞧他们送的宝贝,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虢国和我们相互帮助,如果把他们国灭了,我们也保不住。
”虞君不听,把道借给了他们,晋国使者灭了虢国,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晋国的晋献公给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副车马和一对玉碧,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也不要做晋国的官。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能像虞君那样不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然像虞君那样,后果自负。
《春秋故事》读后感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闭上眼,我仍久久难以忘记春秋时期那一场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战。
寒假里,无意间打开那本沉睡多年的《春秋故事》,使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交织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无疑为日后一场场血淋淋的大战做出了铺垫。
它讲述的是昏暗无能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但为此痛失江山的故事。
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周幽王一样,玩物丧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这个道理。
在管鲍之交这个著名的故事当中,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劝谏公子小白让齐国曾经的敌人管仲担任相国,使得齐国日渐昌盛,富强。
这个故事歌颂了兄弟之间深沉真挚的情谊,告诉了我们为人应该大度,要懂得宽容他人的道理。
五张羊皮这个经典故事,从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读后感
孔子作《春秋》,提出了“内诸夏,外夷狄”的观点,并且该观点在何休等公羊家的理解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夷夏理论。
该理论作为儒家的经典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当华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时,夷夏理论激励了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他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捍卫祖国。
然而,夷夏之辨作为该理论的精髓,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夷夏之辨,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一套理论。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
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它的诸侯国,通称诸夏,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楚国、吴国等,则被称为夷狄。
随着诸夏与夷狄的不断碰撞与交融,夷夏关系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夷夏之辨的最基本一层含义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与“外”,分别是“联合、统一、同化”和“摒斥、分裂、异化”的意思。
这是《春秋》公羊学精义之一,这体现了夷夏之间的张力。
春秋时期,是四夷交侵、诸夏纷争的时代,为此孔子竭力要维护诸夏之团结以抵御夷狄。
提倡“尊王攘夷”的霸业,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比如孔子尽管认为“管仲之器小哉”,还认为
他“不俭”,“不知礼”,但由于他能够“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以维护诸夏的团结,抵御夷狄的侵扰而给予崇高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
”究其原因,是他维护诸夏团结与中国稳定。
然而,夷夏之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孔子的“夷夏之辨”,全在礼义而不在血缘、种族或政治。
即如果夷狄守礼义,则进位诸夏,反之,如果诸夏不守礼乐制度,则贬为夷狄。
即诸夏与夷狄的的区分标准,不是种族血统,而是礼义文明。
礼义体现了文明的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志,而血缘、种族仅仅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懂礼义。
事实上,由于华夏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之间不断交融。
孔子正处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他的“异内外”的先进思想,是为夷狄最终进为中国,融入中华民族作理论上的铺垫。
所谓人不分东西南北,只要认同共同的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一员。
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来说,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
孔子曾把吴、越、楚等称为“夷狄”。
但他们在血缘关系上与诸夏之国完全相同, 只是由于他们交侵诸夏,不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因此孔子“夷狄之”。
但到了后来,有的夷狄在行为上发生变化,转而重周礼而尊王室,则“中国之”。
如定公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这里对吴称“子”,是因为“吴信中国而攘夷狄”。
即吴帮助蔡侯打击楚人的柏举之战中,伸张诸夏之正义,打击夷狄。
而在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的鸡父之战,《春秋》曰:“ 戊辰, 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
”这是既贬吴,又贬被伐诸国的笔法。
为什么不写“吴及顿、胡、沈、蔡、陈、许之师战于鸡父,顿、胡、沈、蔡、陈、许之师败绩。
”因为这样,吴便成为中国的主人了。
那么,又为什么不写“顿、胡、沈、蔡、陈、许之师及吴战于鸡父”呢?这又因为,陈、蔡等国不尊王,不守礼,有似夷狄,所以经文又不让原为诸夏的陈、蔡等国成为中国的主人。
公羊家还直言“中国亦新夷狄也”,从而极好地体现了公羊家“以《春秋》当新王”的观点。
还有,周是灭了商才得以建立,而宋国为商的后人,由于宋国始终行诸夏之礼,故一直为诸夏成员。
这又表
明,“夷夏”又不以政治立场划线。
秦汉以后,夷狄不断入主中原,夷狄的“中国之”日益推进,中华民族日益壮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生命力与兼容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反映在中华民族内部:虽然常呈现出“合久必分”的局面,但分裂始终只是政权的对立或军事的割据,而文化本身则从未分裂,这就是中国历史始终呈现“分久必合”的大趋势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力量,也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外部:世界上其他文化,一旦与中华文化接触或撞击,中华文化均能兼容、融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同化外部文化并壮大发展自身,而自己决不被异类文化所消亡。
可以这样认为,如此强大的文化诞生于《春秋》中“异内外”思想。
所以,夷夏之辨,在我看来,就是野蛮与文明之辨。
所以韩愈曾指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该说法也指明了“夷夏之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