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 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流质分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通过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破裂后会引起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射血分数:是指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为博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的吸气后,尽力尽快出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时间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指由肺泡2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软磷脂,它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通气/血流的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人安静时约为0.84 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脑-肠肽:是指既存在于脑内又存在于胃肠道中,呈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其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糖量:是指不出血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增加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1. 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啦,像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些。
2.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比您家里的温度、湿度总是差不多,让人舒服。
3.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就像有人叫您,您会答应一样。
4. 负反馈:让系统的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比如您热了就出汗降温,这就是负反馈。
5. 正反馈:输出增强输入,让系统的活动不断加强,像分娩的时候宫缩会越来越强,就是正反馈。
6.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像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引发大动静。
7.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快速、可逆的翻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好比细胞在休息时的“心情”。
9.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电信号告诉肌肉该收缩啦。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能反映血液中血细胞的多少。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1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也得有休息和工作的时候嘛。
1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15.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对管壁的压力。
16.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17.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您一呼一吸就是呼吸运动在起作用。
18.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废气排出去。
19.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让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 humoral regulation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保持膜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高钾是许多代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与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方向的改变。
3、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叫前馈。
4、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6、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8、稳态:也称自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2、经通道易化扩散:在通道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的方式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的方式4、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 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5、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6、钠钾泵:简称钠泵,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离子移除胞外,同时将两个K 离子移入胞内,来维持Na离子、K离子的浓度梯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2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所记录到的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细胞发生兴奋的标志3、阈电位:细胞受刺激,膜电位减少到能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4、阈强度: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5、极化:静息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6、去极化:静息电位变小的过程叫去极化7、超级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叫超级化8、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叫复极化9、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即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1、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1、量子式释放:以囊泡为单位释放递质分子的形式2、终板电位: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对K+的外向驱动力,因而跨膜的Na+内流远大于K+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3、最适初长度:使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4、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5、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第三章血液1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时,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是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叫悬浮稳定性。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各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faciliated diffusion):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生理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4.阈强度:在保持刺激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引起细胞产生AP 的最小刺激强度5.阈电位:能触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6.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质)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8.后负荷:肌肉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9.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10.肌肉收缩能力: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的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11.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
13.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保持不变而长度缩短。
14.体液:指人体内所有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15.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16.血清: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17.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溶剂百分比18.血液凝固: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19.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20.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1.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此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22.脉压:动脉血压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差称为脉压2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24.血压: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25.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27.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涉处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28.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里称为每分输出量,也成为心输出量29.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0.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3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3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33.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34.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引起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35.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引起胸骨和肋骨运动为主的呼吸,主要表现为胸部的张缩36.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37.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38.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39.HB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40.HB氧含量:每100ml血液中实际含氧量41.HB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百分比42.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43.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44.基本电节律:胃肠平滑肌细胞在RP基础上产生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45.胃肠激素:由消化道内分泌C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46.胃排空: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47.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48.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产生的热量49.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释放的热量50.体温: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51.调定点:体温调节所规定的一个温度值,它决定体温的高低5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体液影响的情况下,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8、【胞纳】: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研究机体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制的科学。
2. 器官: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结构,由多个组织组成。
3. 组织:由一组特定类型的细胞及其外间质组成的结构。
4.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 细胞膜:包围细胞的薄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6. 细胞器:细胞内的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7. 细胞核:细胞中包含DNA的结构,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8. 细胞分裂:细胞繁殖的过程,产生两个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
9. 细胞呼吸: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能量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0. 全身循环:心脏泵送氧血到全身各部位,然后回流到心脏的过程。
11. 呼吸:人类摄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12. 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系统。
13. 骨骼系统:由骨骼组成的体内支架,提供支撑和保护。
14. 消化系统:摄取、分解和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的系统。
15. 泌尿系统:产生、存储和排泄尿液的系统。
16. 神经系统: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17.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内部平衡的系统。
18. 免疫系统: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外界入侵的系统。
19. 睡眠:周期性的安静休息状态。
20. 饮食:摄取食物来提供能量和营养。
21. 新陈代谢: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总体过程。
22. 平衡:正常状态下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状态。
23. 体温调节:维持机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24.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液体,运输氧气和养分。
25. 血压: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26. 氧气:呼吸过程中摄取的气体,用于产生能量。
27. 二氧化碳: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28. 铁:血液中的重要矿物质,参与氧气的运输。
29. 水:生物体内的主要成分,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30.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1. 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32. 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分子。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内环境(environmentalism):由细胞外液构成得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得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与组织液等。
2、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与各种液体成分等得相对恒定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得结果就是使受控部分得活动向与它原先活动相反得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正反馈。
5、前馈(feed-forward):前馈就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得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7、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得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物理扩散,转运物质有O2、N2、CO2、乙醇、尿素等。
8、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得物质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得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得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9、原发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 transport):原发主动转运就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得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它就是人体最重要得物质转运方式、10、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 transport):间接性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分解ATP释放得能量形成得浓度差或电位差将物质逆电位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主动转运得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5.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8.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9.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0.正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镶嵌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3.异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4.主动转运:耗能,膜蛋白质协助,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5.入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使大分子物质及异物进入细胞内,6.出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7.钠钾泵: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8.化学通道: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9.电压通道: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0.机械通道:11.反应:12.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13.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14.超常期:不应期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15.低常期;以单一刺激使兴奋后出现的一次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赖以生存的环境。
2.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3.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输出的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4.兴奋:生物体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
5.继发性主动运输:间接利用ATP提供能量的主动转运。
6.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点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7.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动作点位产生的最初时期内无论在接受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能再产
生兴奋的这段时期。
8.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发生最小强度的刺激。
9.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
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点位波动。
10.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
1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这一特征。
12.白细胞的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13.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受损出血后数分钟内出现血流自行停止的过程。
14.纤溶: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
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9.强直收缩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1.血清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第四章血液循环1.自律细胞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动节律。
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它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
5.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6.中心静脉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7.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8.收缩压、舒张压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时,使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由于心室舒张,使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9.减压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减压反射。
10.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膜,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这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呼吸1.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2.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3.潮气量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为500ml左右。
4.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衡扩张的状态。
6.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
从数值上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8.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
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
9.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10.肺牵张反射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胃肠激素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
3.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性消化。
4.吸收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率以单位时间机体的产热量来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2.食物的卡价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卡价。
3.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是时间内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在进食后1-8小时左右,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会比进食前提高。
这种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体温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1℃~37.1℃、36.6℃~37.6℃、36.9℃~37.9℃。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1.排泄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3.渗透性利尿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由于大量饮清水,通过对血浆的稀释,导致晶体渗透压下降,反射性引起ADH释放减少,造成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之为水利尿。
5.肾糖阈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
6.尿失禁高位截瘫的病人,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而出现排尿不受意识支配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第九章感觉器官1.瞳孔对光反射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此反射呈交互效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
2.视力视力又称视敏度。
是指眼能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主要表现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物体形态精细辨别的能力。
3.视野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
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
第十章神经系统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2.突触延搁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长。
称突触延搁。
3.牵涉痛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4.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5.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6.胆碱能纤维凡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7.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8.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专一的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9.第二信号系统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
第十一章内分泌1.激素由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9种调节肽。
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不能直接引起某种生物效应,但该激素的存在,可以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激素,这就是激素的允许作用4.促激素促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合称5.应急反应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畏惧、剧痛、失血、运动、创伤、寒冷等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加强,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增加,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过程变化称为应急反应。
6.应激反应机体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即感染、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等,血中ACTH量大大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应也增加并产生一系列全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应激反应。
7.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逐级放大作用,即具有高效生物放大作用;第十二章生殖1.月经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从阴道流出经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周期从月经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天,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3.妊娠黄体若从卵巢排出的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则黄体继续发育形成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可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以维持受精卵的发育。
4.排卵卵泡成熟后靠近卵巢表面,卵泡破裂,成熟的卵细胞和它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它一般在受孕6~10天在血中出现,是维持受精卵发育,生长的主要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