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汇编
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青浦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 分)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沙鸥翔集,。
(《岳阳楼记》)2.,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3.知否,知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5.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6.虎见之,,以为神。
(《黔之驴》)(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这首词的作者是(2分)8.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2分)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既表现了出猎的场景之壮观,也表现了出猎者对朝廷的挑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迫切心愿。
D.这首词通过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场面热烈,下片写请战,气概豪迈。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论战》一文选自《》(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一鼓作气11.从选文看,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2017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卷B卷(含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树木丛生,。
(《观沧海》)2.,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锦帽貂裘,。
(《江城子·密州出猎》)4.,轻烟老树寒鸦。
(《天净沙·秋》)5.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丑奴儿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词中“少年”指的是(2分)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阙写了少年涉世不深就知“愁”。
B.下阙写了而今历经沧桑深知“愁”。
C.上阙是文人形象,下阙为闲适之人。
D.抒发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哀与愁。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本文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3分)全石以.为底10.下列不是表现潭水清澈的一项是(4分)A.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C.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①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②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③,非碌碌因人成事。
2017年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7年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青浦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2. ,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3.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青山绿水,。
(《天净沙·秋》)5.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人名)(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4分)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8.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3分)A.儒家经典B.记录孟子言行C.编年体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比其反也10.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蔡邕①字伯喈,陈留②圉③人也。
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⑤,称疾而归。
吴人有烧桐以爨⑥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注】①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上海市各区2017届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届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2017年普陀区初三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3分)仕数不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
吾更.为武,武节②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①遇:获得机会。
②武力:指武艺、兵法。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吾更.为武()(2)武主又亡.()12、翻译画线句。
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2分)13、几位君主分别喜欢任用的是、、(用自己的话按序回答)(3分)14、周人仕数不遇表面看上去是生不逢时,但其根本原因是。
(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11.(1)更改(2)去世(各2分如有错别字扣分)12. 我为自己年老了失去机会而伤心,所以哭了啊。
(2分)13. 老年人、学武之人、年轻人(3分)14. 随时逢迎,丢失自我(3分)2017年奉贤区初三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1分)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②。
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
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
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
”艾子笑而释之。
【注释】○1榎(jiǎ)楚:灌木的名字,古代常用来做为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
②悛,quān,悔改。
③抟: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
④褫:chǐ :剥夺。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2)使.跪雪中()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吾为若教子不善邪A.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B.我因为你而教训儿子不好吗?C.我替你教训儿子的不好! C.我因为你而教训儿子的不好!12、在教育孙子一事中,面对儿子的言行,艾子的神情经历了如下变化过程:(4分)“________”——“________”——笑(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11、(1)经得住(能承担)(2)让(2+2分)12、A(3分)13、怒——惊(每空2分)2017年宝山区初三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李郃观变窦宪○1纳妻,天下郡国○2皆有礼庆。
2017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卷C卷(含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C)(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2. ,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3.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 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5. 予独爱莲之,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4分)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两首词都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 之情。
(2分)7.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诉衷情”“破阵子”分别是两首词的词牌名。
B.两首词都以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C.两首词都借用一定的典故来增加表达的内涵。
D.两首词都回忆了当年战争并向朋友倾诉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孔孟论学(节选)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段以弈秋诲棋的事例来阐明观点。
B.本段的论点是“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C.文中通过两个下棋人的对比阐明道理。
D.文中阐明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上海市青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上海市青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不屑(xiè)媵人(yìng)缊袍敝衣(yùn)B . 缟素(gǎ0)烨然(yè)德隆望尊(lóng)C . 怫然(fó)容臭(chòu)负箧曳屣(qiè)D . 绮绣(qǐ)皲裂(jūn)衡阳雁去(héng)2. (2分) (2017九上·崆峒期末)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 . 脑羞成怒挖心搜胆吹毛求疵鞠躬尽瘁B . 唯唯连声怀古伤今刻骨名心根深蒂固C . 剜口割舌义愤填膺涕泗横流格物致知D . 恃才放旷度德量力精血诚聚轻而一举3. (2分)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轻捷臃肿杂乱无张亦复如是B . 磐石懊悔心会神凝慷慨淋漓C . 喧闹斑斓锋芒必露鞠躬尽瘁D . 踌躇筹画一返既往妇孺皆知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4. (10分) (2017八上·宁河月考)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古诗词:(1)百川东到海,________。
(2) ________ 老大徒伤悲。
(3)树树皆秋色,________。
(4) ________,平海夕漫漫。
(5)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一诗中抒发了思乡之情,其中颔联是:________ , ________。
三、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3分)5. (3分)(2019·长安模拟)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②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有可能自觉地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③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17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卷D卷(含答案)
2017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卷D卷(含答案)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D)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都护南庄》)2.XXX潮水连XXX,海上明月共潮生。
(《黄鹤楼》)3.了却XXX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送陈同甫赋壮词以寄》)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梦令》)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谁复怜尔?(《狼》)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6—7题(4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XXX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XXX。
6.“空人心”的意思是指没有杂念的心境。
(2分)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颔联描绘了破山寺环境的清幽美妙。
(2分)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8—10题(9分)甲文】XXX(节选)XXX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XXX】XXX说(节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XXX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上面两文中,甲文的作者是XXX属于“XXX”之一。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让他写诗,但他写不出前些时候听到的诗。
(3分)10.【甲文】中“泯然众人矣”与【XXX】的“宜乎众矣”都是感叹句,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其中“泯然众人矣”表达了作者对XXX的遗憾之情,“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对牡丹之爱的赞美之情。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间,或出郊外,或过于烟波,或宿于崎岖,颇得遗老之赏识。
及至破家败产,流离转徙,逐风骚于市朝,为时所疑,为俗所笑,自以为英俊,而人莫之许也。
11.文中的“逐风骚于市朝”是指他在市朝中四处演唱自己所写的诗歌。
(完整版)2017年上海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一)默写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4、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关汉卿)。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 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登泰山记(节选)姚鼐(nài)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换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泰山是“五岳之首”。
B 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泰山又称“岱宗”。
D 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蹬几不可登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登山过程)和(所见景色)。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上海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解析
上海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5分〕(一)古诗文默写〔15分〕1.〔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
«山居秋暝»〔2〕____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4〕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那么殆。
«孔孟论学»〔5〕«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8分〕2.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____________。
(2分)A、有条不紊〔wěn〕拈〔niān〕轻怕重B、辗〔zǎn〕转反侧同仇敌忾〔kài〕C、义愤填膺〔yīn〕骇〔hài〕人听闻D、鲜〔xiǎn〕为人知相形见绌〔chū〕3.以下各组词语中,不是反义词的一组是〔〕〔2分〕A、聪明--愚蠢B、谦虚--骄傲C、光明--黑暗D、顽强--瘦弱4.根据下文标点符号的提示,在横线上应填入的四字词语是〔〕〔2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_______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A、扭扭捏捏B、口口声声C、断断续续D、含含糊糊5.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广泛的课外新闻记者是提高我们语文的关键。
C、进入中学以后,他的成绩始终一直在我们班名列前茅。
D、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省绍兴人。
〔三〕综合学习〔2分〕6.同学们,你在看电视时,有没有关注过电视台的标志--台标呢?请从以下三个电视台台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说说其创意设计。
青浦区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试卷
青浦区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试卷青浦区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试卷2018.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7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试卷上的答案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万物皆静寂。
(《卖炭翁》)2.四面竹树环合,一径通幽处。
(《小石潭记》)3.XXX断何处,楼阁月明如画。
(《诉衷情》)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逾矩。
(《孔孟论学》)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4分)XXX扬州初逢席上见赠XXXXXX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标题中“XXX”是指唐代诗人XXX。
(2分)7.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B.XXX用两个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恍如隔世的感慨C.颈联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本文选自《荀子》家的经典著作《荀子》。
(3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B.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C.第③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D.第④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把握时代机遇,建设美好家园11.文章的主题是______。
【2017年整理】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A卷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2.,决眦入归鸟。
(《望岳》)3.,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4.一鼓作气,,三而竭(《曹刿论战》)5.,盖以诱敌。
(《狼》)(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对诗中“悦”和“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悦服空灵 B.悦耳空明C.愉悦空明 D.愉悦空灵7.诗人借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氛围,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8.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作家(人名)(2分)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10.下列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过早成才,后劲不足。
B. 过于骄傲,江郎才尽。
C. 乡人追捧,金钱利诱。
D. 父不使学,止步不前。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永州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2017年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说明文)
2017年初三一模汇编—说明文2017年普陀区初三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①“清懿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棠樾村西。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专为鲍氏家族中的女性而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女祠。
整座祠堂呈坐南朝北布局,与坐北朝南的男祠“敦本堂”相对而建,传达出“阴阳相对,两两相谐”的思想。
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大门的八字墙砖雕,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精品。
③清懿堂八字墙的雕刻题材十分丰富,整幅砖墙通过象征性的图案装饰,诠释出清懿堂建筑的文化内涵。
墙的下部设计为石质的须弥座,上部则为一对呈“八”字分开的砖雕花墙。
从墙体的装饰看,墙体的边框采用了锦纹的纹饰,表达出“(1)”的含义,寓意吉利绵长;上下角则雕刻如意纹,线条优美,空间处理恰当,表达出一种吉祥的寓意,寄托了徽州女性对远离家乡亲人的一种美好祝愿与牵挂;画面的中部采用了一些富含寓意的图案花纹,如“金枝玉叶”,象征女性尊贵身份,它以铜钱和树叶作为两边对称的装饰花纹。
“金枝玉叶”的中间刻有一只小牛,低身匍匐于母牛身躯之下,画面诠释了“跪拜母恩”的典故,体现妇女哺育后代的伟大,更是在教化后人“(2)”的道理。
旁侧的“蝴蝶南瓜图”上刻有翩翩欲飞的蝴蝶,围绕在南瓜的两侧,既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又暗示出“(3)”的内涵。
④明末清初,徽州本土的新安画派崛起,深深影响了徽州以后的艺术发展,八字墙的画面就受到当时新安画派的影响,这些图案突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和变形的技法,使得画面的构图和布局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同一幅生动传神的传统花鸟画。
⑤徽州人排斥单数、凡事讲求双数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对称代表了均衡,即平静祥和;偶数代表庄严、平衡、和谐的美感。
所以特别是在作为宗法制度的载体而存在的祠堂中,这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⑥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对称有着和谐的感觉,但过多的严谨布局往往也会带给人们呆板和单调之感,于是工匠们在这一布局中又追索出适度变化的设计手法。
⑦在清懿堂砖雕中,工匠们适当地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形式的和谐统一。
2017届上海语文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综合运用专题-(27456)
上海市各区2017届初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综合运用2017年普陀区初三一模:阅读下面“小语”和“明明”的对话,完成第25—26题(10分)小语: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什么意思?明明:就是“难受,想哭”。
你怎么连这也不知道。
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小语:如今的网络流行语,25 。
明明:我们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古人的表达和当下的网络流行语。
小语: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26(1)”“26(2)”。
明明: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
小语: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
明明: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
小语: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明明: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小语摇头道:26(3)25、下列符合“小语”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3分)A.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马首是瞻。
B.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捧腹大笑。
C.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茅塞顿开。
D.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
26、联系语境,在26(1)、26(2)、26(3)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1)可填成语:(2分)(2)可填成语:(2分)(3)小语摇头道:(3分)三、综合运用(10分)25. D(3分)26. (1)(2)例: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闭月羞花(各2分)(3)例:我也“蓝瘦香菇”;语汇太匮乏了(3分)2017年奉贤区初三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4-26题(11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
2017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定稿卷A卷(含答案)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明月松间照,。
(《山居秋暝》)2. ,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3.河汉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4. ,千里暮云平。
(《观猎》)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二)阅读下面,完成第6—7题(4分)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两首诗中,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的诗句分别是:和(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两首诗都是诗人即景抒情的佳作。
B.两首诗都是诗人老当益壮的抒怀。
C.《观沧海》是诗人得胜归来时所作。
D.《望岳》是诗人名落孙山出游时所作。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上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3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关于“狼黠”的表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3分)A.“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两狼一路紧随,让屠夫产生紧张心理。
2017年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汇编(记叙文)
普陀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阳春面梁晓声①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
②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大众。
可当年的底层大众,几乎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
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里,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③店里一向冷冷清清。
④我进去过两次。
第一次,吃了两碗面;第二次,一碗。
⑤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第二军医大学的医院去验血。
十点多钟徒步回来,已是饥肠碌碌。
回到学校,吃中饭还有一个多小时;便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店里。
⑥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里的唯一顾客。
⑦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
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
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
依我想来,仅因一点儿肉末的有无,多花半碗面的钱,太奢侈。
那毕竟是一个不少人啊恩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的班才挣二十几元的年代。
⑧我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着她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我成了复旦学子以后,才知道上海人将这种面条叫“阳春面”。
为什么叫“阳春面”,至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一种叫法。
正如我不嗜酒,却欣赏“竹叶青”这个酒名一样。
“阳春面”和“竹叶青”一样不乏诗意呢。
⑨那位我该叫大嫂的女子,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
这样,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
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
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
那汤,也很清。
⑩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
她如果吃店里的一碗面条,也是要付钱的。
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行为一样可耻。
⑪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
她伏在窗口,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里工作几年了,还没吃过一碗店里的面。
”⑫我也不禁注目着她,腹空依旧,脱口说出一句话是:“再来一碗……”她的身影就从窗口消失了。
青浦中考一模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àn)轰鸣(hōng)殷切(yīn)畅快(chàng)B. 慷慨(kǎi)沉湎(miǎn)青涩(sè)纤尘(xiān)C. 装裱(biǎo)沉吟(yín)混沌(dùn)赋闲(fù)D. 谨慎(jǐn)崭新(zhǎn)咄咄逼人(duō)炽热(chì)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气冲斗牛瞠目结舌谈笑风生风驰电掣B. 雕梁画栋风和日丽饮鸩止渴震耳欲聋C. 畸形病态风马牛不相及风雨同舟震天动地D. 神采奕奕畸形发展风雨飘摇震古烁今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C.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
D. 她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匠心,让人叹为观止。
B.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
C. 她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誉为“突破性进展”。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让人陶醉其中。
B. 那个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C. 他的性格开朗豁达,广受欢迎。
D. 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创新,不是空穴来风。
它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2、,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3、,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青山绿水,。
(《天净沙·秋》)5、,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人名)(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4分)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8、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3分)A.儒家经典B.记录孟子言行C.编年体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比其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10、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蔡邕①字伯喈,陈留②圉③人也。
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⑤,称疾而归。
吴人有烧桐以爨⑥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注】①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②陈留:古地名。
③圉(yǔ):县名。
④擅恣:放纵,不受约束。
⑤偃师:县名。
⑥爨(cuàn):烧火做饭。
11、解释加点的词(4分)(1)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2)闻邕善.鼓琴()12、与“果有美音”相照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蔡邕从小涉猎广泛,博学多艺。
B.蔡邕因琴艺高超而被徐璜等五侯举荐。
C.蔡邕因病在发遣途中被迫折返。
D.蔡邕火中救木成就了“焦尾琴”佳话。
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9分)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孕育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因其生动、多样、富于表现力,以及与当代生活、特别是与青年一代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特点,为广大青少年竟相模仿。
然而,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发关注:网络社区的虚拟性、网上发言可隐身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些人的羞耻感,使其表达趋于放纵、粗鄙,常以此发来泄戾气,或获得某种违禁的快感。
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抵制网络语言粗鄙化倾向,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等社团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净化网络空间,国家语委、国家网信办等也加强了对网络语言监测、研究和引导的力度。
那么,网络语言的出路何在?③在语言表达上,古人有“无隐”之说,指的是无所隐讳地直言正谏、不隐瞒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网络语言的粗鄙化,绝不是“无隐”,而是“无忌”。
禁忌和避讳,正是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生活的结果。
《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语言禁忌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民族和社会生活形态之中,这些现象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意味,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具有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重要价值。
因此,网络语言不可任性无忌。
④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跨越了千年时空,绵延至今。
从《诗经》到《论语》,从《二十四史》到“四大名著”,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的文学名作,用优雅的汉语言凝聚了传统文化精华,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可见,雅言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
那么,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网络语言又岂能去优雅而趋鄙俗呢?⑤孔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知耻而有所不为,代表的是维系社会正常演进的先进文化。
今天网络上俯拾即是、触目可见的以猥亵当幽默、拿粗鄙作豪放的语言形式,是与文明相悖、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对的。
如果纵容粗鄙化的网络语言大行于世,很可能导致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教养、文化、精神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也很可能因此而遭受涂炭。
因此,雅化语言是传承文明的需要。
⑥从网络语言社用者的角度言,应该有“慎独”的精神,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自觉用“有道德的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们要使网上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本质上相一致,而不应像《聊斋》中的“画皮”般相背离。
⑦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远。
14、第①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15、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A.在语言表达上,古人有“无隐”之说B.《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C.孔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而不应像《聊斋》中的“画皮”般相背离16、下列实例中,不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补充进第③段的两项是()和()(4分)A.古人姓名字号的称呼极具传统文化色彩。
长辈对晚辈、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而朋友及平辈之间则互相称字,以表亲近和恭敬,如刘备被称为“刘玄德”、关羽被称为“关云长”。
B.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与厌恶,古人另造了一些词语来表达“死”的意思,如“百年之后”“仙逝”“作古”等,用这些词同时也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
C.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的德行和事迹立一个谥号来称呼他。
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D.很多事物的固有名称在汉语里有其对应的代称。
如用“汗青”代称史书,用“巾帼”代称妇女,用“桑梓”代称故乡。
17、根据提示,梳理③—⑤段的论证思路。
(6分)首先,因为,所以。
因此,。
其次,因为,所以。
18、有人认为,第⑥段文字可以从文中删掉而不影响表达。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1分)紫玉英○1夕阳下,庭院里的菊花开得很盛,清苦的香味满得四处乱溢。
退休老中医欧阳菊欧阳菊心绪很坏:他不理解,儿子干嘛老惦着他珍藏的一方端砚?杜声远干嘛还要来造访他呢?○2这方端砚,还是欧阳菊的曾祖父置办的,距今有一百多年了。
端砚以紫色最为名贵,古人誉之为紫玉英。
欧阳菊的这方砚就是名副其实的紫玉英。
砚面浅刻古瓶纹,瓶两侧出双十字耳,瓶口之上为花瓣形砚池,沿砚边刻阴线一周作为砚唇,砚底如常见的抄手式。
砚铭是欧阳菊曾祖父亲手刻的:石重质,人重德。
○3一星期前,欧阳筠忽然打电话来,说是他的顶头上司杜声远局长要来拜访他,顺带想看看这方端砚。
儿子特意叮嘱父亲,杜局长对他很赏识,局里正将他列入政工科科长的人选,一定要热情接待。
欧阳菊烦了,说:“这小家伙家里有方砚也要往外说,还要把什么杜局长引来。
”老伴劝道:“老头子,儿子在人家手下做事哩。
”○4杜声远来了,他五十岁出头,温文尔雅。
他看了看四壁张挂的书法作品,说:“欧阳菊先生对‘二王’的书帖是下过大功夫的,又掺入了一些汉楚简书的意味,秀丽中见出端庄,难得,难得!”欧阳菊的眼睛亮了几分,问:“杜先生也喜欢书法?”“公务繁杂,往往在半夜才得暇练几个字,惭愧得很。
”○5“爹,你把我们家的紫玉英给杜局长看看,他家也有好几方古砚,我欣赏过。
”欧阳筠说。
欧阳菊慢吞吞打开书柜,取出紫玉英,小心地递给杜声远。
杜声远拿着先是细看,继而用手轻托,接下来又朗读砚铭,然后才说:“这砚,不论石色、石质及雕琢,都是上乘。
这石出自端溪中岩旧坑,正如古人所言‘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
”欧阳菊一听,便知杜声远引的是宋代人赵希鹄《洞天清嘉集》中的句子,想不到这个管公路的局长还读过这样的闲书!又说了一会儿话,杜声远谦恭地起身告辞。
欧阳菊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6可杜声远怎么还要来呢?难道喜欢上了他家这方砚?说是要拿自写的几张字来请他指点一下,这话未必是真的。
他又想起祖先所刻的砚铭:石重质,人重德。
○7他们又在书房里见面了。
杜声远写的是篆书。
欧阳菊看了又看后,说:“苍劲老辣,有吴昌硕之风,只是还可以参看一下邓石如的篆书,使其有些变化。
哦,班门弄斧。
”杜声远说:“先生指点迷津,我很是感铭。
”他卷起宣纸时,忽见那方紫玉英裂成几大块,拼合着放在案子的一边。
“这砚怎么啦?”“早几天,不慎跌了一跤,砚从手里飞出去,重重地落在这方砖地上,碎了。
唉。
”杜声远拿起碎片仔细看了看,说:“可惜,可惜。
”○8欧阳筠一下子愣住了,心想:好好的砚怎么会跌破呢?爸呀,是不是你故意摔破的呢?他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动员父亲把这方砚送给杜局长哩。
○9又过了几天,欧阳筠把一方箕形端砚带给了欧阳菊。
石色嫩紫,石质细腻,是地道的紫玉英。
还有杜声远的一封短笺,上面写道:“欧阳菊先生;家传有几方好砚,特选出一方馈赠您,以谢您对我书法之指点。
我将尊祖之铭文以篆字刻于砚上,有污清目,海涵。
待闲暇时,我还将登门叩访。
杜声远。
”○10欧阳菊捧着砚,半晌说不出话来……19、本文围绕“端砚”展开故事,请根据提示概括具体情节。
(6分)欧阳菊藏砚—— □□□□□ ——□□□□□——杜声远赠砚20、第⑤段画线句杜声远的言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3分)21、第⑩段欧阳菊“半晌说不出话来”的原因是(4分)2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欧阳菊为人正直,看重人德。
B .欧阳菊对杜声远的书法评价中肯。
C .杜声远赠砚表达对欧阳菊真诚的谢意。
D .杜声远刻同样的砚是为了复制欧阳菊的紫玉英。
23、欧阳菊说紫玉英是他不慎摔跤撞碎的,欧阳筠怀疑是他父亲故意摔破的,你认为紫玉英是他不慎摔破的还是有意摔破的呢?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简要分析。
(5分)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依据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综合运用 (10分)老师布置学生收集并摘抄“中国古代家训”,为“说家风话家训”亲子主题班会做准备。
下面是砚冰同学完成的作业。
24、砚冰想在标题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以强调这份作业摘抄了家训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