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楹联
流水对思路楹联基础知识,种类,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尚有秋鸿传远信=Z
何须孤盏泪青衫
以书信可慰怀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选择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忙书锦字寄江南
以尚有的时效性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递进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不教白发念儿郎
以看信人为家乡的父母为切入点,来应对因果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告知春节返家乡
春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种类,也称为联格,花样繁多,古往今来留下的妙对、绝对也非常多,我拣重点的说说。
其一,当句格,也称自对。比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和“孤骛”、“秋水”和“长天”均形成了自对。
联这种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对”,要求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对称。以下几种形式的对联可谓妙趣横生。
一缺字联:就是上下联各缺一字,对联的真正含义就隐含其间
春节前夕,郑板桥和苏州知府一同外出巡游,见南门街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眉头紧锁,赶紧买了衣服、肉、粮食前去扣门,见这家一贫如洗。主人收了礼物后,千恩万谢。在回来的途中,知府忙问他怎么知道这户人家的根底。郑板桥笑道:“人家大门上不是明写着吗?你看,十个数字,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嘛!”
看得出来,你是想做成一个递进关系的流水对。但我感觉转得有点急了,下联的动作更适合重逢以后来做。(相思本身是否浪漫?我不知道哈,我没经验)
且把相思揉进纸=【子墨】
莫将一诺淡成秋【明月】
选择关系流水对。淡,可以再炼。老字如何呢?
且把相思揉进纸=【子墨】
好托鸿雁送于君【平凡】
对联常识
对联的构成
•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 对联是要成“ 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 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 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 平仄亦要求严格,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平仄亦要求严格,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上 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 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 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对联的平仄规律, 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 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 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 法则。 法则。 •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 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 平落。 平落。
• 四是节奏相应
•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佳日过; 故人来。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三
对联的起源
•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 对偶文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偶文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 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它 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它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 不避重字,分强调词性相当 又不失对仗。 分强调词性相当, 不避重字 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ăng) 。他在寝室门桃符 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 见 新年纳余庆, 板上的题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 杌(chóu wù )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 联亦不可说不行。 联亦不可说不行。
“对”接古今,“联”结精彩
“对”接古今,“联”结精彩作者:李传鹏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2023年第12期【考点透视】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须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
在考试中,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中考对联题常见题型:1.对对联:直接给出上联或下联,让考生填写缺少的下联或上联。
2.情境对联:一般给出一段情节,上联已经给出,让考生根据情节中的提示写出下联。
3.赏析对联:此类题目让考生任选一个角度(修辞、词性、炼字等)赏析对联。
在做对联题前,应先给对联断句,再根据所断的字确定词性。
在对出的下联中不能有与上联重复的字,还要注意上下联字数一致。
做到:1.字数相等。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字,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3.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4.节奏吻合。
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基础停顿应当吻合。
5.意义相关。
上下两联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個有机的整体。
6.平仄相协。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1.平仄方法区分: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2.张贴方法区分: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3.含义方法区分:引导作用为上联,含义深刻为下联;4.时间关系区分:旧时是上联,新时是下联;5.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者是上联,范围大者是下联。
对联的贴法:1.看位置。
当你面向门站立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
2.看横批。
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
对联的详细介绍
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1、简释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于桃符,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一样,构造一样,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2、起历史探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互相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根底。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那么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那么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详细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对联又称楹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
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
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
”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4)拆字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的书法艺术形式。
对联字数不等,字数相等的为工整联,字数不等的为参差联。
一、对联的典故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用于驱邪避害的物品,由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
到了汉代,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人们在桃符上写上吉祥的文字,用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对联的趣事
关于对联,民间流传着许多趣事。
1.苏小妹打趣苏东坡脸太长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一次写了一副对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他的妹妹苏小妹看了之后,笑称:“哥哥的脸太长了,这副对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你的脸。
”苏东坡听了,哭笑不得。
2.乾隆皇帝的对联趣事
乾隆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也非常喜欢对联。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来到一家酒楼。
他看到酒楼门口的对联写道:天下第一楼
乾隆皇帝觉得这副对联太过于狂妄,便提笔写了一副新的对联:
地下第二泉
酒楼老板看到乾隆皇帝的对联,顿时哑口无言。
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对联的起源简介
对联的起源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今天店铺就来告诉你对联的起源简介,欢迎阅读。
对联的起源简介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由来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
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
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按使用目的分: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
比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
比如:福如东海深寿比南山高婚联: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
比如: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乔迁联: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
楹联的名词解释
楹联的名词解释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以墨绝纸壁之间的搭配为特色,结合语言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给人以欣赏和思考的空间。
楹联常见于祠堂庙宇、官衙街市、古代文人墨客的书院等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字数有限。
通常由两句构成,上下对称,平行布局,左联和右联之间意义相关,形式呼应。
楹联的内容可以是祝福、赞美、劝勉、教育等各种主题,通过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将思想和情感以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楹联的构成常用的形式有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在对联的词句中,两个字或多个字的音韵相同。
例如"晨兴理荒秽"和"带月荷锄归"中的"荒秽"和"归","夕照凝银汉"和"晨霞点朱楼"中的"汉"和"楼",都是采用了押韵的手法。
对仗则是指对联的语句中,字句结构相对呼应,遵循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如,"古镇人烟实如梭"和"繁华车水影如霜"中的"如梭"和"如霜"形成了均称的对仗关系。
楹联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从常见的吉祥寓意到诗词经典、典故故事等等,都可以成为楹联的创作素材。
例如,著名的"天人合一"楹联,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倡导人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这种寓意的传递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语言简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楹联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首先,楹联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音韵、字义、文化内涵等。
只有了解这些背后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领略楹联的美妙之处。
其次,楹联的欣赏也离不开对语言的敏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联的阅读体会和推敲,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到字句之间的呼应和联想。
最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需要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与作者思想交流和对话。
对联知识及练习
对联一、知识积累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一)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主要格律:1.藏字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如】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2.拆字格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如】上联: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3.叠字格【如】上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4.复字格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多次。
寇准与友同出游,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5.回文格【如】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6.集句格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如】上联:读书破万卷(杜甫) 下联:落笔起群英(李白)7.顶针格【如】上联: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下联: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三)对对子对对子,也叫对对联,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知识(对联)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知识(五)(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
对联家喻户晓,千年经久不衰。
它有文辞讲究、音调和谐、内容丰富等特点,包含历史、地理、风俗、人伦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带给人们文化和艺术的双重享受。
一、对联讲究上下联对应词的词性相同,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1.上联:处世______已短下联:交友学人长()A.面B.界C.自D.克2.上联:邻睦风亦暖下联:家和人_____康 ( )A.心B.也C.请D.平3.上联:办利国利民事下联:做______人 ( )A.有情有义B.无情无义C.无情有义D.有情无义4.上联:恒心___通天路下联:勇气冲开智慧门 ( )A.毅力B.用力C.搭起D.通向5.上联:孝字一生描写下联:亲情_____传承。
( )A.和睦B.永远C.万代D.家家6.上联:父慈子孝天伦乐下联:__________世界和 ( )A.国民安泰B.国运昌隆C.兴旺国家D.国泰民安7.上联:________抗疫情下联:携手并肩除病魔 ( )A.众志成城B.齐心协力C.团结一致D.众人拾柴8.上联:祖国_____下联:中华人杰地灵 ( )A.山明水秀B.江山多娇C.歌舞升平D.繁花似锦9.上联:勤俭持家家道昌下联:团结建国________ ( )A.国昌隆B.家事兴C.国运隆D.万家和10.上联:读名著似逢甘露下联:______如沐春风 ( )A.文章好B.品美文C.暖风吹D.说话甜二、对联讲究上下联仄起平收,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11.上联:行无愧事下联:读有用_________ ( )A.话B.句C.书D.者12.上联:洞悉世事胸襟_________下联:阅尽人情眼界宽( )A.前B.阔C.怀D.中13.上联:孝亲敬老风尚_____ 下联:助人解难品德高( )A.优B.高C.足D.好14.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________ 下联:冰融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 )A.吹B.绿C.拂D.飘15.上联:南湖树帜,沐雨栉风,使命终圆华夏千秋梦下联:北斗导航,承前启后,初心再奋鲲鹏万里______ ( )A.程B.路C.径D.道16.上联:一百年臻萃,改天换______ 下联:二十大开元,筑梦践心 ( )A.容B.颜C.地D.形17.上联:红日吐辉,伟大祖国更兴旺下联:江山多娇,锦绣前程倍光__________ ( )A.辉B.照C.沐D.景18.上联:华夏腾飞,时势造就人才广下联:巨龙昂首,英雄创建业绩__________ ( )A.瞩B.丰C.盛D.好19.上联:伟大祖国景象万千春似锦下联:英雄人民奋发向上气如_______ ( )A.剑B.练C.虹D.带20.上联:两弹元勋当之无愧下联:万代士卒报效国___ ( )A.土B.家C.际D.业三、对联讲究“对得起”,根据前提填写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对联的别称是什么
The reason why a great man is great is that he resolves to be a great ma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对联的别称是什么春联桃幅桃板红联对字楹联还有其它的一些名称,是靠当地方言转换过来的,这些都是常见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春联,门联,联语。
此外1.对联如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是普遍的称谓。
2.对对联的简称。
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
献祝福3.对语取上下语句相对之意。
如缪艮、吴梅村都有《四书对语》。
4.联对联的简称。
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
5.联句这与古人作诗方法的“联句”名同实异,是对联别称。
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林兆恩、清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6.联对对联的倒语。
如王文儒的《联对大全》。
7.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
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8.联语对联别称。
如王壬秋《湘绮楼联语》。
9.连语当为联语的别写。
近人章太炎有联书名《■汉大师连语》。
10.楹联这是雅称,本指楹柱联,后泛指对联。
楹,即房柱或门柱。
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11.楹语为楹联的变称。
如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江峰青有《里居楹语录》。
12.楹句犹楹句、联句。
如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有《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13.楹帖如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
”献祝福14.帖子如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15.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
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
xzhufu16.俪言犹俪语。
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17.偶句如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18.应对对联的口头形式,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
何为楹联?
何为楹联?在国学里,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楹联。
那么到底什么是楹联呢?我精心整理了《何为楹联?》,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
在古代,无论是皇宫庭院还是官府衙门,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民居。
都有木柱子立于门前。
这些立在厅堂前或厅堂里的木柱子,就称为“楹。
”所以,顾名思义。
这些贴在木柱子上的,对联就称为楹联。
也就是说,楹联俗称对联,又叫做对子,联语,联句,楹贴等。
但在以前,楹联都被叫做对联或对子。
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
文人才雅称其为楹联。
并把一切写了没有张贴或镌刻的,以及一切印刷成书的对仗句子,通通归类到楹联名下。
自此,所有的对联都被统称为楹联了。
所以下次,当有小伙伴问你什么是楹联的时候,你就可以简单粗暴地回答他,楹联就是对联。
并在下次大家贴春联的时候,你可以显摆地说一句,我的楹联好看吗?顿时,你在小伙伴们心中的形象马上变得高大上了有木有?对联,按不同的应用内容,又有不同的名称。
用得最多,最常见的对联莫过于辞旧迎新的春联了。
比如传统的春联:春节以外的节日,如元旦、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所用的对联又统称节日联。
如教师节对联:为祝贺婚嫁、乔迁、生育子女等喜庆之事所用的对联,叫喜联。
婚嫁对联也叫婚联,乔迁对联也叫贺联,生育对联也叫庆生联、满月联、百日联等。
为老年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也叫祝寿联。
哀悼死者的对联叫挽联。
贴在正屋中央的对联叫堂联,贴在大门上的叫门联。
各行各业应用的对联又统称行业联。
寺庙中的对联又称寺庙联、古迹联;山水风景地的对联又称山水联、风景联、名胜联等。
如石钟山风清亭联:用于朋友之间酬赠交谊一类对联又称交际联。
如鲁迅先生赠瞿秋白联:从以上例子可知,所谓对联,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由两两相对、字数相等、词性相近、结构相似、声调和谐、内容相关的文句组成的具有社会生活实用价值的最短小精悍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联又叫楹联
《奇妙的对联》学案一如何作对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1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2是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3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4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节奏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是平仄相谐。
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6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例外, "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清朝文学家李渔写的《笠翁对韵》几百年来被定为写联的启蒙书,为什么呢?请大家对照文字,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日??。
腊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对联又叫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二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是词性相当。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悠悠书香情,丝丝沁我心;
漫漫学海路,步步催我行.
学海,让我们游泳。
书林,让我们欣赏。
书中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似水流年清秋无际红袖添香断壁残垣秀色可餐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宇轩昂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楹联的定义
楹联的定义定义对联又称楹联。
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
余谓是“对”也,非“联”也。
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
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
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
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
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
三字可作门对,例如“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
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
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
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
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
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
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的分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
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
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对联趣闻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
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
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
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
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
月井万年,月影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