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七单元 (1)(一)文选 (1)7.1道可道 (1)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7.3三十辐共一毂 (2)7.4曲则全 (3)7.5小国寡民 (3)7.6胠(qū)箧(qiè) (5)7.7秋水 (10)7.8鲁少儒 (14)7.9 惠子相(xiàng)梁 (15)7.10 运斤成风 (16)(二)通论 (17)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第二节中古音 (20)第三节上古音 (23)第八单元 (25)(一)文选 (25)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8.2 许行 (26)8.3 荣辱 (30)(二)通论: (33)第一节诗词格律 (33)第二节对联 (36)第三节词律 (37)第九单元 (45)(一)文选 (45)9.1更法 (45)9.2五蠹 (46)(二)通论:训诂 (53)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二.古注的作用 (54)三古注的类型 (54)四、古注的术语 (55)五.古书的体例 (55)第十单元 (56)(一)文选 (56)10.1谏逐客书 (56)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10.3报任安书 (59)(二)通论 (65)古书的标点 (65)第十一单元 (66)(一)文选 (66)11.1黄帝 (66)11.2垓下之战 (67)11.3仲尼弟子列傳 (69)(二)通论 (73)修辞 (73)第十二单元 (75)(一)文选 (75)12.1答客难 (75)12.2情采 (78)(二)通论:古代的文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 (一)文选7.1道可道重点字词:1.【道.可道.,非常.道】 道:名词,自然规律; 道:动词,阐述、说明 常:永恒固定不变的 2.【名.可名.,非常名】 名:名词,自然规律; 名:动词,称名 3.【无名,天地之始.; 始:原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 母:形成的开始、本源,这里指开始时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无:在无形的状态下 妙:微妙之处 观:观察 5.【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 )】 有:在有形的状态下 徼:边际、终极 6.【同谓之玄.】 玄:深奥 7.【众妙之门. 】 门:门道、源头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重点字词: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 ù)已.】 皆:都 美之:美的事物. 斯:指示代词,这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同“矣”2.【故有无相生. 】 相:相互依存 生:产生3.【难易相成.】 成:形成 4.【长短相形.】 形:从形体上体现5.【高下相顷..】 相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 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上下相依靠 倾:依靠6.【音声..相和.】 音:单音,或说指乐器..的声音。

西南大学《古代汉语下》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古代汉语下》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单选题]1、上古音指一般指()。

A:先秦语音B:两汉语音C:先秦两汉语音D:东汉语音参考答案:C2:[单选题]2、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其中颔联指的是()。

A:第一联B:第二联C:第三联D:第四联参考答案:B3:[单选题]3、“菲”和“辈”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A:古无舌上音B:喻四归定C:古无轻唇音D:娘日归泥参考答案:C4:[单选题]4、王力先生考订的古韵为29部,指的是()的韵。

A:《诗经》B:《楚辞》C:《切韵》D:《广韵》参考答案:A5:[单选题]5、“辅”和“捕”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A:古无舌上音B:喻四归定C:古无轻唇音D:娘日归泥参考答案:C6:[单选题]6、提出“古无轻唇音”的古音学家是()。

A:孔广森B:钱大昕C:章炳麟D:入声韵参考答案:B7:[单选题]7、近体诗押韵一般只用()。

A:平声韵B:仄声韵C:阳声韵D:入声韵参考答案:A8:[单选题]8、清代编词韵的人很多,最通行的是戈载的()。

A:《词律》B:《钦定词谱》C:《广韵》D:《词林正韵》参考答案:D9:[单选题]9、《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并提B:互文C:倒置D:代称参考答案:A10:[单选题]10、《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指的是()。

A:汉代人的注释B:南北朝人的注释C:唐代人的注释D:汉唐人的注释参考答案:D1:[单选题]1、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音系为代表。

A:《诗经》B:《切韵》C:《广韵》D:《中原音韵》参考答案:B2:[单选题]2、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其中小令一般是()以内。

A:58字B:59字C:65字D:91字参考答案:A3:[单选题]3、《汉书•地理志下》:“宣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

”颜师古注:召读曰邵。

“读曰”这个术语是用来()。

A:给汉字注音B:以本字释假借字C:声训D:以具体释抽象参考答案:B4:[单选题]4、王力先生考订古韵为30部,指的是()的韵。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教程(下)古代汉语练习题(有答案)

古代汉语教程(下)古代汉语练习题(有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2005年8月30日修订目录一、具书..............................(1)二、词汇.............................(5)三、文字.............................(14)四、语法.............................(19)五、修辞.............................(29)六、音韵.............................(31)七、古书注解.........................(34)八、古书的句读.......................(36)九、诗词格律.........................(44)十、参考答案.........................(56)工具书[练习一]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

其中: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西南大学《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192)《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2.倒置3.并提4.互文5.引用6.代称7.委婉8.上古音9.中古音10.对仗11.平仄12. 小令13.十三经注疏14.声训15.破读16.近体诗17.古风18.出韵19.平水韵20.粘对21.借对22.流水对二、填空题1.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大致反映了()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2.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是声母的()。

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在唐末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3.明末古音学家()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反对朱熹的()说。

4.王力先生考订()时代古韵为29部,()时代为30部。

5.近体诗除了句数固定、押韵严格之外,还讲究()和要求()。

6.近体诗中八句的叫律诗,四句的叫(),超过八句的叫(),又叫排律。

7.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句,绝句都是()句。

8.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一般在()两联用对仗。

9.词最初称曲子词,又叫()句,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叫()。

10.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

11.词可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四叠。

12.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三类,传统的说法是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13.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用语,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叫()。

14.唐代出现了一种不仅解释古书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古书注解,一般称之为(),也称为()。

15.譬喻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成分的隐现,可分为()、()和借喻三类。

16.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 )、()、()和()等四种。

17.古代的注疏家用反切为生难字注音,比如“相,息亮反。

”拼读的时候,反切上字取(),反切下字取()和()。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二)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二一、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哪一個是本義,哪一個不是?請說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處,本文改爲下加點)。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曹劌論戰》)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義爲“邊邑”。

從字形看,其意符爲“邑”,舊注訓爲“邊”,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淺陋”、“見識短”,爲引申義。

2.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傳·齊桓公伐楚》)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義爲“供給”, 從小篆字形看是兩手捧物形,字義與字形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詞“共同”義,是引申義。

3.故不能推車而及、。

(《左傳·鞌之戰》)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左傳·鞌之戰》)“及”在第一句中義爲“趕上”。

從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隻手抓住了一個人。

《說文解字》:“及,逮也。

”字形與“趕上”字義相合,與《說文》釋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到”、“至”,是引申義。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記·孫臏》) 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

(《三國志·華佗傳》)“疾”字在第二句中義爲“病”。

《說文解字》:“疾,病也。

从疒 ,矢声。

”字形以及《說文解字》釋義與“病”義相合,是本義;在第一句中義爲“快”、“急速”,是引申義。

5.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漢書·張騫傳》)“鄉”在第一句中義爲“鄉里”、“同鄉”。

“鄉”字甲骨文像兩人對食之狀,上古時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義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謂“家鄉、鄉里”, 在第一句中是本義;在第二句中義爲“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義。

川大《古代汉语(下)1538》19秋在线作业2答案

川大《古代汉语(下)1538》19秋在线作业2答案
28.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快一些。
答案:错误
29.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正义》和张守节《史记索引》;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答案:错误
30.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38.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三种平仄格式,得出以三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三种基本格式。
答案:错误
39.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答案:正确
40.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答案:正确
18.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答案:正确
19.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答案:正确
20.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答案:正确
21.《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五家的注解。
答案:正确
14.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答案:正确
15.汉语拼音的三种编排方式是音序、部首和音序、编码。
答案:正确
16.《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答案:错误
17.“封”古义指指封闭。
答案:错误
答案:正确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第一部分:本课程文选部分的重难点篇目有:《论贵粟疏》、《报任安书》、《苏武传》、《逍遥游》、《秋水》、《五蠹》、《答李翊书》、《赤壁之战》、《伶官传序》和《腾王阁序》。

其中后四篇要求熟背。

《论贵粟疏》一、语音食 sì衣 yì为 wâi 亡 wú著 zhù廪 lǐn 勝 shēng 耘 yún 给 j ǐ称 chân 鬻 yù奇 jī曳 yâ缟 gǎo 好恶 hàowù乖迕wǔ渫 xi â塞sài下二、文字古今字:臧/藏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

贾/價有者半贾而卖。

责/债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文/纹衣必文采。

敖/遨千里游敖。

通假字:亡/無而国亡捐瘠者,以其积多而备先具也。

畜/蓄薄赋敛,广蓄积。

政/征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繇/徭给繇役。

仟佰/阡陌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异体字:煖/暖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

畮/畝其能耕者不过百畮。

重点掌握:三、词汇贫、穷、文、字、走、策、亡、捐瘠、再、务、鬻、仟佰、交通四、语法词类活用: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食、衣,名词用如动词)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务民于农桑。

(务,动词的使动用法)④薄赋敛,广蓄积。

(薄、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动词的使动用法)⑦乘坚策肥。

(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策,名词用作动词)⑧贱商人、尊农夫(贱、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虚词:其、之、矣、是、必、以句式:被动句:不为奸邪所利。

判断句:①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报任安书》一、语音曩 nǎng 罷 pí悒 yì憯 cǎn 诟 gîu 辇 niǎn 轂gǔ闒 tà旃 zhān 沬 huì弮 quān 怛 dá睚 yá眦 zì沮jù隤tuí佴âr 圜huán 羑 yǒu 赭 zhě缧 lãi 絏 xiâ倜 tì傥 tǎng 愠 yùn 閣gã剌 là二、文字古今字:说/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2014年春第一次作业(单选题)CBCAC BADAD题目:1、上古音指一般指(C:先秦两汉语音)。

题目:2、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其中颔联指的是(B:第二联)。

题目:3、"菲”和"辈”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C:古无轻唇音)。

题目:4、王力先生考订的古韵为29部,指的是(A:《诗经》)的韵。

题目:5、"辅”和"捕”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C:古无轻唇音)。

题目:6、提出"古无轻唇音”的古音学家是(B:钱大昕)。

题目:7、近体诗押韵一般只用(A:平声韵)。

题目:8、清代编词韵的人很多,最通行的是戈载的(D:《词林正韵》)。

题目:9、《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并提)。

题目:10、《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指的是(D:汉唐人的注释)。

《古代汉语((下)》2014年春第二次作业(单选题)BABDA BDBCB题目:1、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B:《切韵》)音系为代表。

题目:2、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其中小令一般是(A:58字)以内。

题目:3、《汉书•地理志下》:"宣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

”颜师古注:召读曰邵。

"读曰”这个术语是用来(B:以本字释假借字)。

题目:4、王力先生考订古韵为30部,指的是(D:《楚辞》)的韵。

题目:5、李白《蜀道难》诗属于(A:古风)。

题目:6、"油”和"笛”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B:喻四归定)。

题目:7、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的古音学家是(D:章炳麟)。

题目:8、《广韵》分为(B:206)韵。

题目:9、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C:互文)。

题目:10、下面对声训的解释全面正确的是(D:用声音和词义相关的词来作注释,这种注释方法叫声训)。

《古代汉语((下)》2014年春第三次作业(单选题)CAADB BAADCB题目:1、近古音指的是元明清音,一般以(C:《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题目:2、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A:衍文)。

题目:3、《焦仲卿妻》诗属于(A:古诗)。

题目:4、近体诗中有一种叫做排律,这种诗一般是(D:10句以上)。

题目:5、《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杨?注:"信读为伸。

”"读为”这个术语是用来(B:以本字释假借字)。

题目:6、"哗”和"烨”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B:喻三归匣)。

题目:7、首创古韵谐声表的是(A:段玉裁)。

题目:8、下列哪个字母属于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音?(A:见)题目:9、《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D:代称)。

题目:10、近体诗是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格律诗,永明体产生于(C:齐梁时代)。

题目:11、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做(B:词调)。

《古代汉语((下)》2014年春第四次作业(单选题)ABDBC CBACDAC题目:1、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这位古音学家是(A:明末陈第)。

题目:2、比较通行的由清代万树编的词谱是(B:《词律》)。

题目:3、清初分析和归纳《诗经》等韵文,把古韵分为十部的古音学家是(D:顾炎武)。

题目:4、《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代人(B:陆德明)。

题目:5、下列哪个字母属于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音?(C:并)题目:6、以塞音收尾的韵叫(C:入声韵)。

题目:7、下列哪个字母属于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清音?(B:透)题目:8、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A:《诗经》)音作代表。

题目:9、萧统《文选序》:"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C:倒置)。

题目:10、"古体诗”指的是(D:唐代按照古诗写的诗)。

题目:11、《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

”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

题目:12、词又叫曲子词或长短句,最初起源于(C:民间创作)。

《古代汉语(下)》2014年春第五次作业(解释题)解释加波浪线的字词1、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2、谢: 越王攻吴,吴王谢而告服。

(《韩非子・内储说下》)3、举: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4、再: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5、说: 南郭处士请王吹竽,齐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6、尝: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7、该: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楚辞・招魂》)8、让: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9、牧: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10、信: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竞,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雅量》)11、来: 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谏逐客书》)12、河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13、法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14、盖: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15、饮: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16、方: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17、物: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墨子・非攻》)18、假: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19、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年》)20、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21、家: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墨子・非攻》)22、任:门人治任将归。

(《孟子・滕文公上》)23、且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4、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25、独: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26、城: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27、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28、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29、颇: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30、稍: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项羽本纪》)31、作: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五蠹》)32、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诗・大雅・文王》)33、服: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荀子・劝学》))34、诛: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35、反: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论语・微子》)36、睡:(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秦策》)37、仅: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38、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39、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战国策・赵策》)40、语: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孟子・梁惠王上》)答:1、见:看见。

2、谢:谢罪。

3、举:全。

4、再:两,两场。

5、说:同“悦”,高兴。

6、尝:听说。

7、该:不具备。

8、让:礼让,谦让。

9、牧:当权者。

10、信:书信。

11、来:招来,招致。

12、河:黄河。

13、法:法律。

14、盖:可能,大概。

15、饮:赐给。

16、方:正在这时。

17、物:事。

18、假:乘,坐。

19、行李:外交人员。

20、明:明察,看清。

21、家:家族,家风。

22、任:担负责任。

23、且:将。

24、已:停止。

25、独:难道。

反问副词。

26、城:城镇,城楼。

27、为:治理。

28、解:分解。

29、颇:有一些。

30、稍:夺回。

31、作:以,用。

32、臭:气味。

33、服:服属。

34、诛:诽谤、批评、职责。

35、反:回去。

36、睡:瞌睡。

37、仅:将近。

38、斯:就显露出来。

39、奉:俸禄。

40、语:这人。

《古代汉语((下)》2014年春第六次作业(标点、简答)一、标点: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答: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2、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答: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3、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答: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二、简答1、古书标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字句必须讲通,在标点之前,必须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的每个字和每句话是否都能讲得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如果从句子本身或者从上下文的意思都符合情理,或者前后矛盾,说明标点是错误的。

(3)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必须要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用法。

如果标点的内容有押韵的地方,还必须和古代的音韵相符。

2、古汉语今译的要求是什么?答:古汉语今译的要求是信、达、雅。

其中“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含义相合;“达”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文意前后贯通,运用标准的现代汉语;“雅”指译文要富有原文情趣,典雅优美。

三者之中,“信”、“达”是基本要求,而“信”更是前提、基础,若不能准确表达原文之义,则“达”与“雅”便失去了依托。

因此,古汉语今译要做到,以“信”为本,兼及“达”、“雅”。

3、义疏与正义有什么异同?答:义疏与正义的共同之点都是既解释古书原文,又解释前人的传注。

所不同的是:义疏可由说经家任意发挥,可违背旧注;正义强调学有所宗,专主一家,对所采用、解释的旧注只能引申,不可另立新说,提倡“疏不破注”。

4、什么是章句?答:章句是分章析句的意思,指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