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合集下载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中医学渊源流长,学习并掌握学术流派划分对学习中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高屋建瓴地全览中医学全貌,然后有侧重点地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为主。

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伊尹汤液经>论广》,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

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

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

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

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

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

新安医学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安文化又稳居中华三大显学(新安文化、敦煌文化、藏文化)之首。

不能忘却的是,今世之疫苗即是明代泾县民间家传秘方痘苗,由波斯商人盗(购)至欧洲,经优化后反哺中华,随着近现代传染病学的兴起而走向全球共享时代。

浅谈新安医学的起源和兴衰

浅谈新安医学的起源和兴衰

l 新安 的由来和变更 据 出土 文物和 史料考证 ,早在新石器 时代 ,新安山 区就有人类 活动的足迹 ,在三 国时期那里 开始 设立 了新 都郡 。因为那里是通 向杭州湾大海 的 “ 新安江 ”的源 头,
做出 了重大贡献 的一个重 要中医学流派 。新安医学具有 区域优势 明显 ,流派色彩浓 厚,学术成就突出 ,历史影 响深远等特点 。 3 新安医学的兴起和贡献
第8 第 1 卷 6期 总第 9 6期 21 0 0年 O 8月 ・ 半 月 刊 下Fra bibliotek◎寸
DDI I远教 SUO TCf AAC l] I程 CI  ̄O  ̄ ' -
浅 谈 新 安 医 学 的 起 源 和 兴 衰
刘茂松 安徽省 黄 山市人 民 医院不育专科 ( 4 0 0) 250
文章 编 号: 17—79 (00 1 030 622 7 2 1 )一60 0・2 关键 词 :新 安医学 :流 派 ;中 医各家 学说 ; 医学 史 d i 036 /i n17-792 1. .0 o :1.99 .s. 22 7. 01 02 js 6 0 6
4 新 安 医学 的衰 退 由于 民 国 时 期 大 量 地 引 进 了西 方 医 学 , 国外 西 医 学
者认为 中医是不科学 的。所 以,1 1 9 3年国民党政府教育 总长汪大燮 公开提 出废除 中医 中药 。国民党政府还规定
了 6项消灭 中医的具体办法 。因此,一场 中医废立之争 持续 了 3 8年之久 , 国民党 政府采 取的种种消灭 中医的政 策 ,虽然 也未达 到 目的,但对 中医的发展起 了很大的阻 碍作用 ,到全国解放前夕 ,散居在 各地约 5 万 中医,绝 0 大部分 已无法继 续开业 。全国没有一所公立中医院校 , 更谈不上学术研 究,中医书籍出版尤其 困难。 中药生产 听其 自生 自灭 ,质 量低 劣,税多捐重,药店纷纷倒闭 。 我们新安 医学也遭 到了同样的命运 。大多数新安医家的 后代也不敢公开地继承祖 业或公开地学 中医了 ,以致新 安医学几乎到 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 解放 以后 ,我国传 统的 中医 中药虽然得到 了国家政 府 的正确 的评价和恢复 , 但在文 化大革命 的十年浩劫 中, 使得少数幸存 的新 安医学的文献、著作等宝贵资料被当 作 “ 四旧”而焚毁 ,还有 极少数幸存 的宝贵的新安医学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

新安医家医德时代价值探索摘要:新安医学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数百年来,其内涵丰富的医德思想一直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时代价值,对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篇文章从新安医学主要的医德思想内容出发,分别论述了其特点及时代价值,在不同医家的思想及其事迹中更深刻的体会新安医家医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体现了其医德思想传承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安医家,医德思想,时代价值一、新安医学的形成概况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唐,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随后流传至今,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唐宋时期,新安地区社会和平安定,大批北方望族、文人学士由于战乱南迁,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两者相互碰撞融合,给徽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初步繁荣,徽商快速发展,发达的商业经济带动了新安医学的繁荣鼎盛,同时新安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药物资源丰富,为儒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之古徽州为徽文化的发祥地,程朱理学之邦,文化氛围浓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该地区书院学馆层出不穷,名医大儒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各个新安医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派昌盛之象,新安医学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新安医家医德思想的精神内核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在徽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儒医”。

新安医家作为新安医学的主要承载者,不仅医术精湛,其医德更是被后世敬仰,始终将“讲仁爱、存仁心、施仁术、做仁事,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虚怀若谷、和而不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学贵潜沉、精益求精,基于实践、务实创新”的品德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其诸多言行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

1.仁爱之术,医者之道在儒家文化之风盛行的古徽州地区,大批新安医家受其倡导的“仁者爱人”“正心诚意”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医德思想,将“仁爱”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出了“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天下名医出新安

天下名医出新安

天下名医出新安新安医学是徽学十二大派中的一门,单就医学而论,她俨然是一巍巍的学派。

有学派和流派的学术结构和传承,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从医家医著而论,新安医学以杨玄操等为先河开宗立派至今已经800余年了,载于史册的医学家有800多位,名标于目录学著作和史志上的医学著作逾800余种,可谓群星穹灿,彪炳史册。

其著名的新安十大医家有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崐、汪昂、程钟龄、叶天士、吴谦、郑梅涧、程杏轩。

新安医籍著名的十大医籍,如《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医述》等。

从这些医家和医著就可知新安医学在中医史上之举足轻重。

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梳理了新安医学的十大学说,即汪机的营卫一气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罗慕庵的元阴元阳说、汪昂的暑必兼湿说、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说、程钟龄的八纲八法说、吴师朗提出的外损致虚说、郑梅涧的养阴清肺说、余国珮的燥湿为纲说等。

新安医学在《内经》、伤寒及温病和金元四家的研究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在临床方面,汪宏在其所著的《望诊遵经》中提出“相气十法”、丰富了辨证论治特色。

新安医学体系的医生,用药各有其共同的风格,即“平正轻简、轻清灵巧、稳准狠猛”,这也是学派的标识之一。

阅读王键教授主编的《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深感中医药学中没有哪一种学说没有新安医家的影子。

新安之学和新安山水同样优美壮美。

新安医学既是中医药的缩影,又是中医药的光彩。

如果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安医学正可堪为是洞观中医药玄机的天窗。

内容提要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是祖国医学中一支富有影响的地域性综合性学术流派。

本书从地域文明、内涵特色、医家医著、学术理论、创新学说、临床风格、各科成就、流派传承、现代研究、文化视野等方面,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剖析其纷繁的结构体系,阐明其广博的学术内涵,探讨其一系列的“特异之见”“独创之巧”。

新安医家, 群星璀璨

新安医家, 群星璀璨

新安医家,群星璀璨新安是“徽州府”的古称,因祁门县之新安山而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屯溪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新安江横贯其间。

发达的徽商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如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海阳四家画派、何程徽皖篆刻等文化精英,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在徽州文化的熏陶下,新安医学蔚然兴起。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黄山市为核心区域),肇始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据考证,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新安医家卓然成家者820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 ,医学论著达800余种。

其中医经类107种,伤寒类70种,诊法类40种,本草类54种,针灸类22种,内科类210种,外科类15种,妇科类24种,儿科类84种,五官科类30种,医案医话类77种,养生类15种,丛书类37种。

形成了固本培元派,养阴清肺派,时方轻灵派,医学启蒙派,改革创新派等或经典派、伤寒派、医方派、本草派、针推派、临床特色专科派等不同的流派。

全国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评价说,新安医学“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新安医家可谓群星璀璨。

东晋末年客籍新安的羊欣擅长医术,撰《药方》十卷。

和僧人慧明,皆有医名。

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

崔元亮撰《海上集验方》。

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

这些医家搜集验方、采撷新安当地医家的经验,羊、杨二人并有医著数部,这些为以后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张扩为见诸文献的最早的新安籍著名医家。

【新安医学】中国地域医学流派(二)

【新安医学】中国地域医学流派(二)

【新安医学】中国地域医学流派(二)新安古称徽州,以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为核心区域,素有“一府六邑”的美称。

该地气候宜人,地理位置独特,依山傍水,新安江贯穿而过,药材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中原氏族南迁避乱的重要选择。

南宋以降,新安历代被称为“程朱阙里”,养成了新安尊儒重教的传统,再加上其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药材资源,共同赋予了新安医学深厚的学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新安医学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南宋妇科名医黄孝通曾被宋孝宗御赐“医博”。

南宋淳熙年间医家张杲著成《医说》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医史传记类的著作。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走向兴盛。

歙县方有执将《伤寒论》重新整理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开“错简重订”流派之先河。

祁门汪机发明“营卫一气”说,开创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对赵献可、张景岳、缪希雍、李中梓等医家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

汪氏还首倡“新感温病”学说,认为温病学的病因有伏气、新感之分。

休宁孙一奎著《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等书,对命门、相火、气、火的概念有不同见解,引入“太极”之说对命门学说进行阐发,开创“动气命门”论。

歙县吴崑《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解方剂的专著。

歙县江瓘《名医类案》是我国首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

祁门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等书,并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宅人医会”,为中医学的交流和传播做出过巨大贡献。

清代歙县吴澄撰虚损专著《不居集》,其“外损”一说,进一步完善了李东垣的内伤外感理论,吴氏的“理脾阴”学说与叶桂的“养胃阴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歙县吴谦奉旨编撰的《医宗金鉴》集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一体,曾一度作为太医院教本。

歙县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医门八法”。

歙县郑梅涧的《重楼玉钥》是我国第一部喉科专著,提倡喉科“养阴清润”的治疗原则。

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家还有罗美、胡澍、陈嘉谟、郑重光、方广、程应旄、徐春甫、巴应奎、汪昂、王少峰、郑康宸、汪文绮、王勋等人,其他医学著作如《伤寒明理补论》、《伤寒从新》、《伤寒论后条辨》、《内经博义》、《素问校义》、《素灵类纂约注》、《内经补注》、《本草蒙荃》、《丹溪心法附余》、《医学指南捷径六书》、《幼幼汇集》、《妇科心镜》、《痘疹泄秘》、《温疫论补注》、《瘟疫明辨》、《瘟疫两注》、《慈航集》等皆是当时的佳作。

新安医学——精选推荐

新安医学——精选推荐

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

随着经济、⽂件的繁荣和与外界的⼴泛交往,徽州儒⽣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思想指导下,从医者其甚多,且名医辈出,医籍浩瀚。

他们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候条件和⽣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的调养,⽤药平正中和,形成了医学史上主张“调补⽓⾎,固本培元”的培元派。

因徽州古为新安郡,故世称“新安医学”或“新安医学派”。

从亲代⾄清末涌现著名医学家543⼈,撰、辑医籍460多部。

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清代的程政通、吴谦等⼈。

其中汪机被誉为明代四⼤医家之⼀,吴谦被誉为清代四⼤医家之⼀。

新安医著浦经典著作的注释整理,临订诊治经验的总结,古医籍的辑复,类书与丛书的编纂,医学普及读本的撰写,以及各种医案、医话、临订各科专著、脉学、诊断、治法等理论专著等。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帜的著名流派。

它肇⾃北宋,盛于明清。

⾃北清未,新安医家有540余⼈,其中225⼈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本。

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吴正伦、吴昆,清代的程正通、程林、汪昂、吴谦、郑梅涧、汪⽂琦、程杏轩等。

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医学之⼀。

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古代医著。

新安医学包括内、外、妇、⼉、喉、眼、伤、疡、针灸、推拿各科,内容丰富,理论系统。

明嘉靖以后,新安医学重视临床实践,去伪存真,⽢于破旧创新。

汪机提出“调补⽓⾎,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开创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

⽅有执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

喉科名医郑梅涧⽗⼦⽤养阴清润之法,治疗⽩喉,开创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

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2008-12-12 15:45【大中小】【我要纠错】关键词:新安医学徽州文化历史地位影响摘要:本文对新安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中医学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加以评述。

新安医家将儒、易等学说援入医学,既发展了医学,又丰富了徽文化。

新安儒医及其众多著作对中医学、徽州域外医学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安医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考证、统计,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徽州府”卓然成家者820人,其中421人撰集汇编医籍约730种。

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1]大量的专家、学者通过近20年来对新安医学发掘、研究、整理、发表的文献资料,证明了她在中国医学史、中医学说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有学者称新安医学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硅谷”,[2]这是对新安医学历史地位恰如其分的评价。

新安医学又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医学的繁荣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离不开徽州文化。

新安医学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其发展、兴盛又拓展了徽州文化的内涵,弘扬了徽州文化。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是世所瞩目的,其影响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新安医学在中医药学领域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中医学术发展的理论及临床诸科方面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量的医家不仅被徽州地方志及所迁徙、客寓之处的地方志所载,而且有的医家被史书所载,如《明史·方技传》称:祁门汪机等四人,“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

新安医籍多被重要的医籍文献工具书著录,如《中国医籍考》收辑医籍三千数百种,其中新安医家63人达到139种。

[3]新安医家受徽州文化、学术影响。

将儒学、《周易》等学说援入医学,既发展了医学,又丰富了徽州文化。

1.发展中医学。

从已发掘、整理出的有关新安医学方面的资料与中医学史比照研究,不难看出,新安医学在中医史及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诸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有些是开创性或领先的。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作者:陈晶晶张念志薛晓明韩明向关炜尚芳周波波孟丽红张彦博王娇娇胡蝶张晔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3年第11期【摘要】新安醫学作为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在中医学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固本培元是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的重要分支。

文章通过对新安医家的相关著作及文献进行检索及研读,对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渊源与特色进行梳理与总结。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特色主要包括“博采众长,强调培补元气;脾肾同调,重视先后天之本;扶正祛邪,推崇温养气血”等方面,同时众多现代新安医家对此进行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可广泛运用于治未病、养生防病以及治疗众多疑难疾病等多个重要领域。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对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指导临床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关键词】新安医学;固本培元; 思想特色;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1-0013-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1.zgmzmjyyzz202318004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Yuan in Xin'an MedicineCHEN Jingjing ZHANG Nianzhi XUE Xiaoming HAN Mingxiang GUAN Wei SHANG FangZHOU Bobo1MENG Lihong1ZHANG Yanbo1WANG Jiaojiao3HU Die2ZHANG Ye41.Shanx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12,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Hefei 230031,China3.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4.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02,ChinaAbstract:Xin'an medicine, as a unique medical schoo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found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Xin'an medical academic thought. Through searching and studying the relevant works anddocuments of Xin'an physicians, this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Xin'an medicine and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Xin'an medic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Xin'an medicine mainly include“lea rning from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vital energy; the harmony of spleen and kidne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foundation of heaven; strengthening the right and eliminating the evil, and advocating the warming and nouris hing of qi and blood”. At the same time, many modern Xin'an doctor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Xin'an medicine can be widely used in many important fields such as prevention of diseas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fficult diseases.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yuan of Xin'an Medicine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Keywords:Xin'an Medicine; Consolidate the Capital and Cultivate the Yuan;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新安医学在中国传统医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安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及流派特色明显的新安医学流派。

中医学史上的“新安医学”流派

中医学史上的“新安医学”流派

中医学史上的“新安医学”流派
牛淑平;汪沪双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4
【摘要】徽商的崛起为新安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徽商的发展使人才信息交流更频繁,刻书业的发达也促成了新安医学的普及。

新安医学流派成为中医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地区性医学。

【总页数】2页(P58-59)
【关键词】徽商;新安医学;基础
【作者】牛淑平;汪沪双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古籍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创新培养模式培育新安医学人才——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建设概况[J], 董昌武;周美启;王键;吴毅彪;陈雪功;况执本;周涛
2.彰显流派特点传承中医学术——访新安医派传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J], 张宗明;周亚东
3.中医学学术流派与中医学学术范式 [J], 宋诚挚;常存库;周鸿艳
4.以平乐郭氏正骨流派传承为例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精细化管理 [J], 叶艳蓉;张虹
5.全国首批64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确定——“新安王氏医学”、“新安医学郑氏喉科”名列其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述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

试述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

试述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关于新安医学是否能称“派”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其关键是看你从“学派”的角度与“流派”的角度去认识,因为“学派”与“流派”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关于“学派”,《辞海》载言:“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如紫阳学派、姚江学派等。

”可见,学说与学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说是构成学派的要素,是形成学派的基础。

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见解、理论。

一个学派必有其鲜明突出的学术观点,并且往往还引发不同派别的争鸣。

如中医学史上的“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之争;针灸学史上的“重针派”和“重灸派”之争等等。

“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

《辞海》对“流派”的本议解释是:“河水的支流”。

大的河流有主干,有支流,各自形成一个水系,由此可将“流派”抽象化引伸为政治上或学术上的一个系统。

流派的产生是可以人为地整理归类划分的,而其划分的依据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诸如:地域、民族、学术特色、内容风格等方面。

在我国医学史上,按照民族区域划分,就有中医、藏医、蒙医等不同的民族医学;按照地区划分,有新安医学、江浙医学、江西医学等不同的地区医学。

“新安医学”属广义的“流派”范畴,是根据地域因素划分出来的。

新安医学流派系统是中医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支流。

并且有其自身的“学派”和“流派”体系特征。

正如安徽中医学院李洪涛教授所言:“作为地区医学,尽管有其前后相袭的源流历史,它还必须以特别突出之处有异于其他地区时,才具有专门研究的价值。

否则就是一般通史中的医学部分,以此立名,毫无意义。

在新安医学发展史上,既有学说观点为核心的不同学派,更有医学不同领域的特色流派,立足于“流派”的研究,能促使新安医学的发展走向全面、系统。

立足于“学派”的研究,能促使新安医学的发展走向更深入、更科学。

二者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新安医学史上的“学派”纵观新安医学发展史,有鲜明观点,可称之为“学派”的,目前研究整理的结果有以下两方面。

新安医学的影响

新安医学的影响

新安医学的影响一、背景介绍新安医学是源自中国安徽的中医学派别之一,创始人为王希孟。

新安医学始于明末清初,是近代中医学中一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派,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安医学的影响。

二、新安医学的思想特点1.注重经验积累新安医学注重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来改进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这种精神也可以在王希孟的著作《等时先生集》中得到体现,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并总结了自己治病的学术体系。

2.重视诊断观察新安医学主张以病人的整体症状为主,根据病人的心情、喜好、口味等多方面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治疗方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在已经渐渐地被应用到现代医学中。

3.讲究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新安医学注重从临床角度出发,这种学术风格贯穿在整个新安医学史上,并对后来的中医学派别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新安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1.认识方法新安医学主张“辨病辨证”,并以病人的整体表现为诊断依据。

这种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影像学能够清晰地展示患者的病变情况,从而方便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2.治疗方法新安医学主要运用中药材,注重调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自然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受到了现代医学的肯定,例如,营养治疗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病毒研究新安医学注重辨证论治,这种方法对病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的抗病毒研究也受到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四、新安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1.学派的形成新安医学在近现代中医学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种学术风格贯穿在整个新安医学史上,并对后来的中医学派别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关注东、西医学的结合新安医学主张使用自然疗法和中药材治疗疾病,但也并不排斥西医理论。

这种思想,对当代自然疗法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新安医学研究的现状现在,新安医学的研究者逐渐增多,相关的论文数量也日益增加。

而且,新安医学的研究对于当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伤寒派、河间派、新安派~你知道这么多派别是怎么诞生的吗?

伤寒派、河间派、新安派~你知道这么多派别是怎么诞生的吗?

伤寒派、河间派、新安派~你知道这么多派别是怎么诞生的吗?武侠世界里有武当、少林、峨眉、华山等不同门派,修真世界里有符录派、丹鼎派、占验派等不同派别,这些耳熟能详的江湖门派不仅丰富了武学发展,其门派武功也让不少习武之人慕名前往学习。

不仅在武学江湖有派别之分,拥有独具特色的武功绝学,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大家同样灿若群星。

“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新安学派”等学派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中医体系的发展。

据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

也有说法认为,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到西汉时已形成四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内经》则是医经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中医学界中的重要学术流派,新安医学成就颇丰,据专家学者考证,自宋迄清,见于文献记载的新安医家有800多人,医学论著达800余部之多,本文我们就着重以新安医学的发展来一窥中医学派的发展历程。

“学派”“流派”不一样实际上,“学派”、“流派”各有侧重。

“学派”侧重于学术上自成体系。

而“流派”侧重于分歧。

流派发展到一定程度,独特的实践和理论上升为系统的学说时,就形成了学派;而学派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出现异化,就会形成不同的流派分支。

经方派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目前中医学术流派划分的方法主要有:1.三世分类法和四家分类法:先秦时代按领衔顺序有称为“三世医”的三派,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兴于西汉医经派致力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代表作:《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素问释文新校正》等。

2.三要素分类法:要有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反映本派的代表性著作、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3.核心分类模式。

其一,以创新的学术思想为核心;其二,以开放的医家群及其著述为核心。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明清时期,新安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北京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新安医学源于安徽省的新安县,其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医学家们的辛勤探索和智慧积累。

新安医学在明清时期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主要通过医家们的迁徙和学术交流进行。

在这个时期,北京成为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吸引着众多医学家和学者。

许多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也选择来到北京,与当地的医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了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发展。

在北京,新安医学逐渐与当地的医学流派相融合。

随着新安医学医家的传承和后继者的培养,新安医学的理论和疗法逐渐渗入到了北京地区的医学实践中。

新安医学注重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强调草木矿物的使用,融合了许多中药和针灸疗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见解。

这些特点使得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也离不开医学教育和学术交流的推动。

许多新安医学的医家在北京开办医学院或养生馆,培养了许多学生和后继者。

同时,他们也与当地的医学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推进新安医学的理论研究。

在明清时期的北京地区,新安医学的传承受到了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明朝末年,中医药遭受了一定的打压,但随着清朝的建立,新安医学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清朝推崇儒家文化,对中医药持有尊重和赞赏的态度。

这为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代变革和医学学派竞争的影响。

在明清之交的时期,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康熙和乾隆两朝,加强了医学制度的建设,推进了医学教育和文献出版。

这使得新安医学在学术交流和学派竞争中保持了旺盛的活力。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主要通过医家们的迁徙和学术交流实现,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新安医学在北京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

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

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

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

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

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

[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

[3]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

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

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

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

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

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

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

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

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的师承关系。

第三,在学术上要有创新,在理论或方法上标新立异,旗帜鲜明。

或者在一门学问之中创立了新的学说,或者提出了该学说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与方法。

第四,要有一些代表著作。

这些著作要能记载和反映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

如果简单归纳,只有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

三、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

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

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

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

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四、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

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

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

”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

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

[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

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

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

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

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

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

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

”[4]五、新安医学(一)兴起时期。

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

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

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

歙县张扩(1054---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

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1102年间。

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

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

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

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

此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1367),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

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验针法》、吴以凝撰《去病简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

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驰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

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

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生了很大影响。

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验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

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发展。

(二)全盛时期。

明嘉靖至清末(1522~1911年),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

这时候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纷著书立说。

从嘉靖至清末,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

祁门汪机以毕生精力研究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瓘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名医类案》12卷,吴昆之老师余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

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吴昆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和《脉语》、《医纂》、《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发明》5卷等。

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开展了学术争鸣。

在这268年中,涌现出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

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梅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

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三)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

《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

《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

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总之,开展与加强对我国医学流派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与认识各个医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促进当代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

参考文献[1]夏征农主编。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47。

[2]孟庆云。

论中医学派[J]。

医学与哲学,1998,(8):432。

[3]汪沪双,等。

试论新安医学的“学派”与“流派”[J]。

中医文献杂志,2000,(4):3。

[4]任应秋。

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5):41。

[5]竹剑平,等。

试论钱塘学派[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4):36。

[6]陈春圃。

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J]。

中华医史杂志,1999,(4):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