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_林永坚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上市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不仅能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活动的调整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达有利的会计信息。

2. 盈余管理的方式:通常,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合法的策略,即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和违法的行为,如伪造信息、瞒报或误导信息等。

3. 行业视角的特殊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其业务特点、经营模式、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策略也存在差异。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 行业间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本文以XX家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在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高竞争行业的公司由于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和不确定性,往往更加注重利用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2. 行业特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行业特性的差异如周期性、成长性等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来规避风险;而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行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创新和投资来提高其盈利水平。

3. 行业间盈余管理的效果评估:结合行业数据和市场反应来看,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过度调整或滥用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或信誉风险。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企业应明确合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必要性,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合法合规性。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有目的地对报告盈余进行操控,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结果。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并从实证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其动机和方式多种多样。

盈余管理不仅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还可能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对于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相关数据库等。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分析(一)动机类型根据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融资动机、避免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高管薪酬激励动机等。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这些动机的存在。

(二)动机强度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强度存在差异。

其中,融资需求强烈的企业、业绩波动较大的企业以及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的企业,其盈余管理动机更为明显。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分析(一)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选择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性应用,企业可以调整报告盈余,以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方面存在明显的会计政策选择倾向。

(二)真实交易安排除了会计政策选择外,上市公司还通过真实交易安排进行盈余管理。

例如,通过调整销售策略、生产成本等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实证分析表明,这些真实交易安排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融资动机、避免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以及高管薪酬激励动机是主要驱动力;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安排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不同类型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方式存在差异。

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摘要: 在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中,随着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近来一系列财务丑闻都给投资者和整个证券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将此二者结合,探究机构投资者在盈余管理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就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和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站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角度,选取2012-2014 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按持股比例和独立性对机构投资者做了区分,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最终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比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具有更强的抑制性作用。

基于该结论,本文分别从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角度对改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Abstract: In China's current capital market, with the growing rank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ownership,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creasingly become a for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 A series of financial scandals have caused serious harm to investors and the whole securities market. Combining those two, and studying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the issu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definition, combined with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views, cards, and analys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elects the listed corporations from 2012 to 2014 in A-share main board stock markets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 samples, and makes a distinction t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ownership and independence,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Finally found: the overallshareholding ratio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the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 of the listed corporations, and independen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have a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 than non-independen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rpo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Key word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orporate governance real activity earnings management一、绪论(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因机构投资者的大批出现和迅速成长而改变,尤其是各类基金发展快速,这成为全球金融体系近30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调整其财务报告,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手段,其动机和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以达到优化财务报告、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的研究对于理解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公告,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

数据来源于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时间跨度为近五年。

四、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一)动机分类根据已有研究和实际情况,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为融资动机、避税动机、避免退市动机和其他动机(如提高股价、维护企业声誉等)。

(二)实证结果1. 融资动机:上市公司在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以吸引投资者。

2. 避税动机:部分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以降低税负。

3. 避免退市动机:一些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净利润,以避免退市。

4. 其他动机:部分公司出于提高股价、维护企业声誉等目的,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五、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研究(一)方式分类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变更盈余管理。

(二)实证结果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通过调整会计估计和应计项目来改变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调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真实活动来影响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3. 分类变更盈余管理:通过变更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来调整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税务与经济Taxation and EconomyNo.1,2021 (Serial No.234)2021年第1期(总第234期)纟经济纵横$股权结构与上审公司应计和真卖观余管理行为黄有为I,王继娜2(1.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长春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吉林长春130117)[摘要]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行为,而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无论对于应计盈余操控还是真实盈余操控,机构持股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国有控股会导致显著更高的应计盈余操控,但在真实盈余操控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异常酌量费用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越高,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显著,而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显著影响更多体现在异常现金流和异常生产成本方面。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21)01-0098-09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而盈余管理又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

前者是指通过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GAAP)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来掩盖或遮掩企业真实经济行为⑴;而后者也是一种偏离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目的在于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的财务目标已经获得了实现。

公司治理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众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股权结构又是公司治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其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具体又可分为:第一,控股股东性质与盈余管理。

第二,管理层持股与盈余管理。

第三,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

第四,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显然,这些股权结构的构成内容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比较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其同公司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研究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研究

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研究盈余管理作为会计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热门研究问题。

在传统上看,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是通过调整应计项目来实现盈余操控的目的的,而随着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上市公司管理通过真实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操控盈余的行为逐渐出现。

在学术界,学者也将这种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传统的应计项目调整实现的盈余管理活动一同,纳入了盈余管理的范畴。

随着国际和各国内部监管机构对会计盈余管理,尤其是应计项目操控的监控、管理程度的日益深入和手段的日益成熟,通过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管理的行为的风险成本日益加大。

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层,选择通过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实现盈余目标。

国内关于真实操控活动的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相比国外起步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样本选择上大多不区分行业。

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经营特征会导致进行真实操控的手段成本的高低不同,因而影响管理层对具体手段的选择,认为行业特征可能对盈余管理手段有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迅速繁荣,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信息技术行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选择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

本文以样本公司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三种主要手段的实证研究模型,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出每个公司各个年度的经营现金流、生产成本和酌量性费用的正常水平,与上市公司公布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和酌量性费用对比,求出各个公司各个年度的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的水平,以此作为管理层通过真实活动实现操控盈余管理行为的替代变量。

同时,结合微盈公司和拟配股增发公司特有的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样本公司相比对照样本公司是否表现出更明显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行为。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PSM和DID方法的分析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PSM和DID方法的分析

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PSM和DID方法的分析关健;段澄梦【摘要】Based on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from 2011 to 2015, this paper adopt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s,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ifferences of companies between CEO have and have not changed, to explore the net effect of CEO turnover 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evels of companies with CEO have changed are higher than companies with CEO have not changed. The further study shows tha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evels caused by CEO turnover are higher when CEO and the chairman changed together, and the CEO successor is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company or the company is non-state-owned. Additionally, the num⁃ber of boards’meetings and a balanced concentrated ownership structure have some inhibitory effect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caused by CEO turnover.%文章以2011-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对比分析发生和未发生CE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差异,探讨CEO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净效应”。

金融学硕士开题报告

金融学硕士开题报告
Koh,P.S.,2007,“InstitutionalInvestorType,EarningsManagementandBenchmarkBeaters”,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6:267—299.
Kim, J.-B. and B. Ch. Sohn,2009. Real versus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working paper.
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高雷,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10年第2期。
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
2、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比较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差异,这是对基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研究—认为国有控股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校正性的补充;其次,研究比较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机构投资者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方面,检验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结论。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和改革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Fan,P.H.andT.J.Wong,2002,“CorporateOwnershipStructureandtheInformativenessofAccountingEarningsinEastAsia”,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33:401—425.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公司治理、财务报告准则、市场竞争等角度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

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的缺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财务报告准则的灵活性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此外,市场竞争压力、融资需求等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近五年为时间窗口,收集相关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数据库、公司年报等。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结果1.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动机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股权集中度高、董事会独立性弱的企业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2. 市场竞争与融资需求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市场竞争压力和融资需求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当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时,为了维持或提升市场地位,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财务报告;同样,当企业面临融资需求时,为了达到融资门槛或提高投资者信心,也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式的实证结果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之一。

通过调整应收账款、存货等应计项目,可以实现对利润的调整。

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除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也是企业常用的方式。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_省略_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_李增福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_省略_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_李增福

Zang (2005 、2006 ) 等人的文献基础上 , 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 其中投资者 ( 股东 ) 选择对
经理 ( 管理层 ) 的监督以最大化其拥有股权的价值 , 而经理则选择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 动盈余管理来最大化自己从盈余操控中获得的私利和所拥有股权的价值 。 模型表明 , 税率变 化会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 一是直接影响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 ; 二是 通 过影响投资者的监督动机间接影响到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 。 在经理持有股权不大的情况下 , 两个途径的综合作用最终呈现出如下效应 : 其他条件不变 , 税率上升会使公司倾 向于实施真 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 ; 税率下降使公司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 。 随后的经验
二、 理论模型
( 一) 模型建立
经济模型的关键是要刻画出经济行为的冲突 、 行为人的利害权衡和行为的均衡状态 。 本文模型刻 画的基本冲突是 , 经理为了私利而进行盈余操 控 , 但这会损害企业股权价值 ; 投资者为了保 护其股权
2006 ); 相反 , 投资者特别是大股东可 以通过保留对
经理的监督来限制经理的真 实操控行为 。 当然 , 从 理论上而言 , 投资者也可 以对经理的应计项目操控 行 为 进 行 监 督 ,但 现 实 中 ,由 于 经 理 风 险 偏 好 一 般
一、 引言
我国 2007 年的所得税改革 , 为检验税率变动如何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场 “ 自然试 验 ” , 但经 验研究却发现 税 率 上 升 对 公 司 盈 余 管 理 水 平 的 影 响 不 显 著 ( 王 跃 堂 等 ,2009 ), 这

与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理论不太吻合 。 对经验与理论的这一差异 , 作者认为是税率上升幅度比 较小 , 而盈余管理操纵在税率上升时相对于下降时更大 。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 , 公司 不仅可以通过 应 计 项 目 操 控 盈 余 , 也 可 以 通 过 真 实 活 动 操 控 盈 余 (Roychowdury,2006 ); 而 且 在操纵利润的时候 , 公司会替代性地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 (Zang,2005 、2006 )② 。 由于王跃堂等 (2009 ) 的研究仅考虑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 那么我们有必 要追问 , 我国公司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是否使用了真实活动操控模式 , 有没有可能税率上 升 时公司偏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替代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才使得后者变得不显著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需要提出税率变动影 响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理论 , 并将其 放在 2007 年所得税改革背景下加以经验检验 。 为此我们在 Dye (1998 )、Dasai 等 (2006 ) 和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一部分,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动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交易时机安排等方式,对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进行人为干预,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行为。

其动机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股价、满足分析师预期、获得融资等。

2. 盈余管理的分类与方式盈余管理可分为正常性盈余管理和异常性盈余管理。

正常性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选择,而异常性盈余管理则可能涉及会计政策的滥用或操纵。

具体方式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交易安排、估计变更等。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1. 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特点不同行业由于其经营特点、市场竞争状况、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其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差异。

例如,竞争激烈的行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平滑收益,而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可能更注重对交易时机的把握。

2. 行业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行业因素如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监管政策等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行业增长期,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报告乐观的业绩,而在行业成熟期或衰退期,企业可能更注重风险控制和收益的稳定。

此外,严格的行业监管政策也可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四、实证研究1. 研究设计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行业的公司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对盈余管理的现象、动机和后果进行实证研究。

2. 实证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2)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其经营目标、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密切相关;(3)异常性盈余管理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应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4)加强行业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完善,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徐颖;林艳;杨伟明【摘要】会计盈余系统分为应计和经营性现金流量两个方面,那么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盈余管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就目前的研究看来,主要围绕着应计盈余管理,而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新会计准则施行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的实务中,单纯地研究应计盈余管理或者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片面,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应计盈余管理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结合,探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期刊名称】《商业会计》【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真实活动【作者】徐颖;林艳;杨伟明【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Sarbanes-Oxley Act(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年实施以来,在公司治理、会计执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规定。

该法案的实施对盈余管理的手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换为更隐蔽、更不易计量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过程中,在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公司盈余管理方面也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献回顾(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Dechow and Skinner,2000)是指通过对会计准则政策的选择来掩盖或扭曲企业真实经济表现,发生在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人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应计盈余管理理论上不改变公司价值,只是通过会计手法对各期的应计利润进行调整,长期看本期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增加的利润部分早晚会转回。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

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

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

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

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

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作者:龙俐君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06期【摘要】在当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真实盈余管理已取代应计盈余管理成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实施动机和业绩效应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实施动机 ;业绩效应在当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应计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越来越小,相反,另一种以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为基础的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已有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无法应对解决当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变化所导致的新问题,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研究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尝试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部分借鉴。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他指出真实活动操纵反应了企业管理者的利益诉求应该被视为一种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提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通过扭曲正常经营活动以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的一种活动,Zhao等(2011)与Roychowdhury(2006)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通过扭曲正常经营活动以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的一种活动,而是通过牺牲公司长远利益以实现当前的经营目标非正常经营活动。

总的来说,我们将真实盈余管理界定为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活动发生的时点等方式来操控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动机企业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动机:(1)通过资本市场获利的动机。

为更有利于企业成功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增加新股或企业债券、避免亏损和退市风险以及满足二级市场投资者利润增加需求等,企业有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作者:王耀琳来源:《商情》2016年第36期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经久不衰。

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的总结与评述。

分为三部分: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三是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揭示了企业管理当局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来说有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监管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成本动机,税负动机等等。

在这里着重讨论前三种。

公司是契约的集合。

基于公司盈余的薪酬契约下,管理者会追逐红利,进行盈余管理。

债券契约下,违约会限制管理层行为,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尤为重要。

基于此,满足盈利预期与维持声誉就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虽然不同,管理者当局会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情形下加以运用,但是动机应该相同,都是影响公司盈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应计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准则所保留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

应计盈余管理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是应计项目倒转。

对应计项目的调节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应计项目倒转,即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只是改变了盈余的期间配置,如果增加本期盈余,那么随后期间的应计项目倒转就会使得未来盈余下降,未来盈余下降正好等于本期盈余的增加。

其次是这种盈余管理具有不可持续性。

如果本期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那么未来期间的盈余会下降,如果未来期间的实际盈余下降,要想进一步进行向上调节,就需要更多的应计调整,所以管理当局不能进行无限期的应计项目管理。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综述盈余管理行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并不罕见,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实际上,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均是基于特定且多样而复杂的动机。

本文从资本市场和契约两个特定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趋势进行了回顾。

文章的最后提出潜在的研究切入点,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能有所启发。

标签: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对于盈余管理,Healy et al.(1999)将其定义为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是当前研究结果的普遍共识,而且这些动机即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

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行业领域等中观因素,以及公司的治理环境、股权结构、财务特征等微观因素共同造成了盈余管理动机的特殊性。

笔者对大量优秀的国内外论文进行了整理,并着重搜集了近五年的新文献后形成本文。

一、资本市场动机1.股权筹资理论认为,IPO公司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Kao et al.(2009)研究发现,基于会计收益的IPO定价规则是盈余管理的巨大动机。

Teoh对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该指标在IPO附近年度较高。

Li et al.(2006)研究发现IPO盈余管理强度与退市概率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与上市后的存续时间则为负。

在我国,法律对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或者拿到更高的发行价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卢文彬等人(2001)分析后得出结论,公司在IPO年度起的3年内经营业绩的下降态势明显。

黄有为等(201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2011年IPO公司存在显著地增加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值得探讨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定向增发新股这一筹资方式在逐渐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被采用,其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财务独立董事特征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活动的双重检验

财务独立董事特征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和真实盈余活动的双重检验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管理当局往往采取多种方式达到特定盈余目 的,而盈余管理就是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包括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类型。应计盈余 管理主要是通过刻意选择某些会计政策(判断)来影 响公司盈余,集中在财务报表层面,存在着“转回”效 应,使用成本较低,但是也更易受到监管机构的关 注。然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通过实质性的交易活动 来影响公司的盈余,虽然手段相对隐蔽,但是对公司 未来业绩的影响也很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 据显示,公司更多地采用真实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 而且公司在操纵利润时会替代性地采用应计盈余管 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8] 。
国内外研究财务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 献众多,角度也多样,但是观点并不一致。Park[9] 运 用加拿大数据研究发现,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并不能 降低任意应计额,但是增加财务背景独立董事和来 自投资机构的独立董事的比例能明显降低公司的盈 余管理水平。龚光明等[10] 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中财 务专家比例越高,越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真实盈 余管理行为。黄海杰等[11] 基于会计专业独董的视 角,发现独立董事的声誉对企业盈余质量有着显著 的正向影响。童娜琼等[12] 从任职地域角度,发现本 地的财务独立董事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上市公司 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而国有企业和较高的控制权 会对这种抑制作用形成阻碍。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并且在 避免内部人控制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发挥了显 著作用。证监会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我国公司
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期望其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 尤其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发挥作用[1] 。独立董 事的治理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 部分国外学者对独立董事对于管理当局的监督作用 和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给予了肯定[2][3] 。然而,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集中、一股独大,独立董事 的选聘主要由控股股东或者管理当局决定,独立性 难以保证,影响了监督作用的发挥和盈余质量的提 升[1]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和盈 余管理识别能力尚存在争议,比如唐清泉[4] 、叶康涛 等[5] 均认为我国独立董事在公司中更多是扮演“花 瓶”角色;而魏冬[6] 、邓小洋等[7] 则认为独立董事可 以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提升公司盈余质量。

盈余管理与外部审计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盈余管理与外部审计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xternal Audit
作者: 林永坚
作者机构: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出版物刊名: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页码: 18-2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外部审计 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
摘要:以我国上市公司A股2007—2012年的数据,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其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其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关不显著。

相比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更低。

表明相比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外部审计对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而对于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发挥了更为显著的治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的研究证实,真实盈余管理是监管层意图 减 少 会 计 盈 余 操 控 裁 量 权 的 一 个 潜 在 后 果(Ewert and Wagenhofer,2005;Gunny,2010)。那么,我国的上 市公司是否也普遍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2007 年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会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盈 余管理的“润滑剂”呢?本文以微盈公司为研究对象, 利用沪深 A 股上市公司 2002~2011 年的数据,对以 上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微盈公司显著存 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行 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盈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 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降低,而利用真实活动进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Chinese list companies with the data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from 2002-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all profit companies manage earnings upwards significantly by accruals as well as real activities. Small profit companies use less accrual earning management but mor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t suggests that the promulg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urge small profit companies switch to use more covert real activities to manage earnings. The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real earnings man- agement is negative related to the su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list companies after we control other influence factors. It sug- gests tha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harm companies’long term value. Key Words: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small profit companies; new account standards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以中国上市公司 A 股 2002~2011 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的真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现象,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盈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正
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降低,但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提高,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促使微盈公司转而利
用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资产规模、资产回报率、年持有收益率、操控性应计利润
及成长性等影响因素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其后期的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说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公司的
长期价值。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微盈公司;新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2013 年 4 月 第 35 卷 第 4 期
财务与会计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m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Apr.,2013 Vol. 3 5 No. 4
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林永坚,王志强,林朝南
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提高,说明新会计准则 的实施促使微盈公司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 管理进行利润操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资产 规模、资产回报率、年持有收益率、操控性应计利润 和成长性等影响因素后,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 程度与其后期的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说明真实盈 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
国外的一些研究证实,企业会利用真实经营活动 进行盈余操控(Bartov,1993;Gunny,2005、2010;Roy- chowdhury,2006;Zang,2006;Cohenetal,2008、2010)。 该结论得到 Graham、Harvey 和 Rajgopa(l 2005)的支 持。Graham、Harvey 和 Rajgopa(l 2005)通过对 401 位 财务高管进行访谈,发现为达到预定的盈余目标,管 理层的确会操控真实经营活动:约有 80%的调查参 与者承认,为了达到盈余目标,他们会降低可操控性 费用的支出水平,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和维修费用 等;有 55.3%的调查参与者指出,为了达到盈余目标, 他们会推迟新项目的启动时间,即使这种做法可能会 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损失。已有文献认为,管理层之 所以会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一是因为操纵应 计项目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 而调整价 格、产量或削减研发费用等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的真 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 换句话说,应计盈余管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而真 实盈余管理面临的法律风险要小得多;二是因为应 计盈余管理通常会受制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前 期的应计利润操控量 (Barton and Simko,2002),如 果企业仅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 期末面临盈余不能达标的风险,此时再进行真实活 动操控则为时已晚。
·105·
结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式,发 盈余管理。通常而言,上市公司一旦亏损,容易使投
现经理人为了避免亏损,存在着利用销售折扣提高 资者丧失信心,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这不仅会直接损
销售收入、通过过度生产降低单位销售成本、削减操 害股东价值,还会增加公司后续的融资成本。许多上
控性费用以提高企业利润的行为。还有一些证据表 市公司经理人员的薪酬是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的,
的 度 量 方 法 , 对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理人员通常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以求
(Zang,2006;Cohen et al.,2008、2010;Gunny,2005、 “ 保 盈 ”。 Roychowdhury(2006)、Gunny(2010)等 发
一、引言 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 向。与传统应计盈余管理只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
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操控不同,真实盈余管理是指 管理层通过改变销售、生产、投资和融资的时间或规 模等进行利润操控,如为提高当期利润而进行期末
[收稿日期]2013- 03- 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721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1221035) [作者简介]林永坚(1981-),男,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王志强(1967-),
2010;李增福等,2010、2011)。
现,微盈公司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
二、文献回顾 早在 1989 年,Schipper 就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涵 义做了界定,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安排投资或 筹资决策的时间来改变报告盈余或者盈余的某些子 项目来达到(真实盈余管理)”。早期关于真实盈余管 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管理层利用削减研发支 出以减少年度费用的机会主义行为。Bens、Nagar 和 Wong(2003)发现,公司为了避免员工行使股票期权 带来的每股盈余减少会进行股票回购,为了筹得股 票回购所需的部分资金会削减研究支出。Dechow 和 Sloan(1991)研究发现,CEO 在任期的最后一年倾向 于减少公司的研发支出,以提高公司的短期盈余。 Bushee(1998)也发现,当公司有较少的机构投资者 时,管理者为了达到保盈目标,会减少公司的研发支 出。除了最常见的费用操控外,管理层还可能利用其 他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如提供销售折扣、放宽 信用政策、过度生产、出售资产等。Thomas 和 Zhang (2002)发现,企业会利用过度生产来降低单位销售 成本,以达到提高当期利润的目的。Barton(1993)发 现,一些公司会利用出售固定资产和交易性证券进 行盈余管理。Jackson 和 Wilcox(2000)发现,管理 者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倾向于在第四季度进行打折 促销。 Roychowdhury(2006)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总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 与传统文献以应计 盈余管理和线下项目操控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 真实盈余管理为视角,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 管理行为;(2) 国内有关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 较少,主要集中于对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 理行为进行验证(张俊瑞等,2008;李增福等,2011), 本文除了验证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 行为外,还对其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3)首次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 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 高, 说明真实盈余管理是监管层意图减少会计盈余 操控裁量权的一个潜在后果(Gunny,2010)。此外,本 文还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负 相关。以上这些研究结论丰富了真实盈余管理领域 的研究。
男,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林朝南(1976-),男,福建泉 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