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前世今生
微课的起源与发展-2019年文档资料
微课的起源与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全球的广泛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微课热潮也席卷了中国教育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两年微课的理论与应用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
一、微课的来历提起微课,大家都会谈到两个中国的代表人物。
一位是佛山市XX 局,XX局的胡铁生老师,另一位则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
2011 年,李玉平老师制作出教研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广受教师的欢迎,后来被称为“微课程”。
同样是 2011 年,胡铁生老师在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的文章《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中,提出了“微课”,并在文中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
接着,我们聚焦国外。
据维基百科上记载,早在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 McGrew 教授所提出了 60 秒课程(60-Seco nd Course)。
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 T. P. Kee 提出了一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 )。
2009 年 3 月,在一篇叫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的文章中,作者 David Shieh 介绍了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法明顿市的圣胡安学院的一位课程设计师 David Penrose 在学院内使用一分钟微课( Microlecture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世界上微课 ( Microleture )的真正创始人恐怕非这位先生莫属。
二、微课的概念对于微课概念,国内专家的定义颇多。
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明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和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程是通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前世今生”----谈微课的背景及意义
微课的“前世今⽣”----谈微课的背景及意义⼀、背景1、微课的概念2、微课的产⽣3、发展现状⼆、意义1、对学⽣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2、对教师的专业⽔平发展3、对教育⾃⾝的发展⼀、背景微课发端于微博,⾃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
于是,微课也应运⽽⽣。
微课有什么魅⼒让⼈们如此着迷?让我们去探求微课的“前世今⽣”。
1、微课的概念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佛⼭市教育信息中⼼教师胡铁⽣先⽣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在美国⼜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
微课程是⼀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学⽣因⽽易于掌握。
微课程是⼀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特定的教学⾏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学习。
它围绕某⼀问题或某⼀情景⽽形成的⽬标明确、内容短⼩精悍的教学活动,具有内容⼴、容量⼩、⽬标明确的特点。
2、微课的产⽣⾯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中间所采⽤的教学⽅式、⽅法及⼿段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的——教会学⽣学习。
⾯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吸引学⽣注意⼒,如何才能将⾼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不能利⽤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次学习?能不能好玩点、有趣点?在这种背景下,“微课”诞⽣了。
胡铁⽣提出,如果换⼀种思维⽅式,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段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更⼤,也⽅便学⽣随时随地点播,能重复使⽤,利⽤率⾼。
微课的出现,打破的传统的教学⽅式,满⾜学⽣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在泛在学习终生学习的大背景下,微课这一新兴词汇进入大众视野且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微课开发和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微课是以网络教育为主体形式的新兴教育模式,具有个性化学习、资源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约束等优点,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素养的新路径。
微课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表明一场伟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浪潮强势来袭。
那它是否会像前些年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一样呢?堆积大量优质课堂录制视频却未真正受用于学习者。
有这样的疑问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微课产生的时代背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微课。
1 国外微课发展历程及现状微课其雏形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勒罗伊•A•麦格鲁所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1],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基提出的1分钟演讲[2]。
而“微课”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他是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也称为“知识脉冲”,运用于在线课程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3]。
他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将教育方式与理念相结合,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4]。
该概念提出同时,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也在各国兴起。
2004年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遇到了数学难题,他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和互动写字版等技术及浅显易懂的讲解帮她解决了所有问题。
后来,可汗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分享到YouTube网站上,有意识的把每段视频控制在10分钟内,以便网友能耐心理解消化,这就是最初的微课[5]。
目前,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得到比尔•盖茨夫妇资助和谷歌赞助的可汗还将视频翻译成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多种语言,向世界各地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摘要]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
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並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
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並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认知负荷;发展阶段;启示一、引言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学校教育作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之一,其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铺开。
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並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1000字
微课的起源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
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
取信息和学习知识。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教学资源,具有时
间短、内容简洁、易于消化等特点。
微课的推广和普及,让学习者
能够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更便于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微课的含义是指通过短小精干的视频教学,向学习者传递知识和技能。
微课可以轻松地将学习者带入主题,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取更
多的知识。
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配合文字、图表、实物展示等
辅助材料,让学习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的内容。
微课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微课的时长短,让学习
者可以快速消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微课的内容简洁、易于理解,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微课不仅
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还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和学习
难度,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的教育方式。
微课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
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微课,积极开发和推广微课。
同时,微课也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科学、艺术、人文等等,给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
习资源和选择。
今后,微课将会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微课程历史、现状及未来
微课程的优缺点分析
01
02
03
知识碎片化
微课程将知识点进行分割, 可能导致学习者对知识体 系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 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难以保证。
技术要求高
制作微课程需要一定的技 术和资源支持,对于一些 个人或小型团队来说可能 存在难度。
03
微课程的未来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短小精悍
微课程通常只有几分 钟到十几分钟,需要 快速切入主题,精炼 内容,避免冗长和无 关紧要的部分。
知识点明确
每个微课程应该只围 绕一个知识点或主题, 确保学习者能够快速 理解和掌握。
交互性强
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参 与度和兴趣,微课程 应设计有互动环节, 如测验、讨论或问答 等。
视觉优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课程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和追捧,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微课程的发展历程
微课程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萌芽期、 探索期和成熟期。
在萌芽期,微课程主 要以短小的视频教程 为主,主要服务于特
定的人群。
进入探索期后,微课 程开始在教育领域得 到应用,出现了许多 专业化的微课程制作
此外,印度、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 在积极推动微课程的发展和应用,为 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提供更加便捷和 高效的学习方式。
02
微课程的现状
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01 教育领域
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在 线教育、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自主学 习和个性化学习。
02 企业培训
企业利用微课程为员工提供培训,提高员工的技 能和知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微课的发展历程
微课的发展历程
微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初,在互联网技术的迅
速发展和普及的推动下。
最初,微课是通过制作简短的视频来实现教学,这些视频通常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长度。
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使得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课开始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例如课堂练习、在线讨论和实时反馈。
这些互动元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下,微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和完成微课,灵活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及时发布和更新微课内容,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除了视频形式的微课,近年来,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开始应用到微课中。
这些新技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总的来说,微课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视频播放到加入互动元素,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微课将继续发挥它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4】你可能不知道的国内“微课”起源(一)
【4】你可能不知道的国内“微课”起源(⼀)你可能不知道的国内“微课”起源(⼀)微课背景与定义系列【4】这⼏天在阅读有关微课⽂献的时候,⼀谈到微课在国内的起源,不少专家学者都会提到“2011年初,佛⼭市佛⼭市教育局启动优秀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并将其作为国内微课的萌芽,于是笔者找到了当时佛⼭市教育局下发的红头⽂了⾸届⾸届中⼩学新课程优秀微课件,说的却是:佛⼭市中⼩学新课程优秀课例⽚段征集评选,如下图,可见当时⽤的并不是微课的概念,⼈们只是在之后再给套上⼀个微课评选的名头。
(2012年的第⼆届评选活动官⽅使⽤的是“微课”这个名字)这个活动取得了不⼩的成功,收集到⼀千多个优秀课例。
不少媒体对此次评选活动进⾏了报道,南⽅⽇报报道的题⽬是:佛⼭教育局全国⾸创“微课堂” 点击率破5万;佛⼭⽇报报道标题如下:佛⼭全国⾸创“微课堂”粉丝海量。
可见不仅仅是被认为国内微课起源活动的“佛⼭优秀课例评”对微课的概念仍不清晰,当时的媒体更是不清楚,于是报道成“微课堂”。
为什么会搞这个优秀课例评选活动的呢?那么当初佛⼭市为什么评选活动的红头⽂件是这样说的:进⼀步提⾼我市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展⽰和交流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优秀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平。
这个描述的落脚点其实仍在最后⼀句,原因是早从2006年开始,佛⼭市就实施每2年⼀次的优秀课例征集与评审活动,活动主要针对完整的课例进⾏评审,但整节课视频太长,况且⼜不是录下来的每⼀分钟都是要点,于是他们将教学重难点等精彩⽚段录下来,就具有更⼤的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
这些简短的视频,也⽅便学⽣点播。
这些描述在佛⼭市教育局胡铁⽣在2012年的⽂章《中⼩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中可以查到。
当时的胡⽼师还提到了微课的拓展应⽤:教师个⼈专业发展;校本教研;互助式教研。
⽽没有提到给学⽣观看以供⾃学⽤。
可见当时的“胡式微课”仍停留在教师间教学教研交流上。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也许冗长的学习方式已经让我们勉为其难,那么,我们有没有其他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呢, 同时,我们的学生是否对我们上课时使用的形式单一的课件产生了审美疲劳呢,你有没有想过给学生换换新的口味呢, 也许你还是一名班主任,那么,当你希望取得家长的支持,需要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时,你除了苦口婆心的劝解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如果你曾被上面的问题困扰过,那么,微课程这种形式也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为你增强教育智慧、丰富教学策略;为学生突破重难点、巩固记忆;为家长传递亲子教育良方⋯⋯微课程到底是什么, 它真的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吗,一、微课程的起源在国外,“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
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 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
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二、微课程的含义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进行了首届微课大赛并发布“微课”的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并详细阐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和类型以及参评项目的相关要求,具体如下:1. “微课”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 “微课”作品组成“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 (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 (教学设计)、“微课件” (教学课件)、“微习题” (练习测试题)、“微反思” (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2021微课和慕课的起源、发展及应用范文2
2021微课和慕课的起源、发展及应用范文 一、微课和慕课的起源 1.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孕育过程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二是翻转课堂的发展。
信息社会使得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使得生产者的生活节奏加快,客观上个人娱乐和学习时间都很零散,主观上个人不想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使得微博、微电影、微信等微产品广泛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传统课程的微课程也追随这些流行元素成为微家族的一员。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老师发布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翻转课堂需要的视频一定是短小精炼的,这也促成了对微课的需要。
2.慕课的起源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s,简称MOOC)的简称,是近一两年内流行起来且迅速普及的技术和学习模式,尤其是2012年获得爆发,被称为慕课元年。
第一门真正的MOOC课程被认为是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导者加拿大学者乔治 · 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开设的“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参与这门课程学习的有25名注册的学生和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未注册的公众免费学员,课程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学习和深入讨论。
3.微课和慕课的起源比较 微课的产生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精致的资源被大家需要,同时顺应信息碎片化社会的“微”潮流而流行。
慕课的产生是因为它能满足用户对数量的大规模和在线深度交流的需要。
在繁忙的信息社会中,人们能有效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微课的知识。
然而零散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而慕课通过把整体的课程分割成短小的课程,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零散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
同时,学习者之间深度的交流可以促进深度理解,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连通。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微课是指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知识、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微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
这些阶段在微课的形式、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个阶段是微课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2013年至2014年,微课刚刚在我国开始兴起。
在此时,微课的主要形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简单录制视频,每个微课的时长一般都比较短,不超过10分钟。
这些微课大多数是由教师自行录制和编辑,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
虽然微课的内容和制作质量仍有待提高,但它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微课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2015年至2018年之间,微课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这个阶段,很多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加入微课的制作和推广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微课的制作质量和教学效果。
同时,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创新,例如加入动画、互动教学等元素,使微课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此外,各个学科的微课也开始出现分类和专业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三个阶段是微课的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2019年至今,微课开始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相结合,推动着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在这个阶段,微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微课的制作和推广也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需要教育机构、教师和技术团队之间紧密合作,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工具提高微课的质量和个性化程度。
同时,微课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拓宽,包括校内教学、在线教育、职业培训等各个领域。
这三个阶段的微课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微课的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教育机构、教师、技术团队和学生。
只有全面合作才能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和教学效果。
其次,微课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
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微课的起源、含义、评价及发展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也许冗长的学习方式已经让我们勉为其难,那么,我们有没有其他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呢,同时,我们的学生是否对我们上课时使用的形式单一的课件产生了审美疲劳呢,你有没有想过给学生换换新的口味呢,也许你还是一名班主任,那么,当你希望取得家长的支持,需要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时,你除了苦口婆心的劝解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如果你曾被上面的问题困扰过,那么,微课程这种形式也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为你增强教育智慧、丰富教学策略;为学生突破重难点、巩固记忆;为家长传递亲子教育良方……微课程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吗,一、微课程的起源在国外,“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
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
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二、微课程的含义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进行了首届微课大赛并发布“微课”的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并详细阐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和类型以及参评项目的相关要求,具体如下:1.“微课”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微课”作品组成“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一文看懂微课发展历程!最全汇总!
由上图可知,2012年是我国微课发展的元年,研究成果较少,之后文献数量逐年上 升。 2014年—2015年,2015—2016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关于微课的研究发展迅速。 2016年后,文献数量趋于平缓,稳步发展。 2017年文献数量达到最高值4553篇,2018年有所下降。
2012年-2018年被引量超过100次和50次的文献数量变化
当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发表年限都相近时,论文被引量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文 献的影响力和质量。文献被引量越高,其影响力越高,研究成果越有价值。 由上图可知,2014年被引量超过100次的文献数量为29篇,被引量超过50次的文献数 量为61篇,是2012年至2018年的最高值。 但是,2014年的文献总量远远低于它之后的年份。文献总量最高的2017年,文献被 引量超过50次的只有一篇。 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对于微课的研究,数量多,高质量少。
微课资源构成阶段
这个阶段,微课实践不足,主要关注微课的资源建设。微课资源主要是录制完整课堂 视频,然后将其剪辑成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短视频。 这种“微课”缺乏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视频表现形式虽然“短小”但并不精悍。
视频拍摄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师生的有效互动细节。 这个阶段的微课更多适用于教师的观摩、反思和研讨交流,并不太适合学生的自主学 习。、 是我国微课刚刚起步的阶段。
2008
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年首次提出。
2011
2011年胡铁生将微课引入国内。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微课迅速 走红。
2015
2015年微课的建设和发展呈“井喷之势”,此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作了系统阐释,很快在实践层面就出现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成为热点。
然而,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需要对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以期为微课程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寻求启示。
本文首先对微课程缘起进行梳理,指出微课程与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微型课程(Micro-lesson)等“微”概念有所区别,但又遵循相同的教育思想;然后采用内容分析法,融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与微课程理念作为新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设计进行比较,寻求微课程理念的共性与特性;最后融会三者优势,建构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模式。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在国外,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与TEDEd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
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以及最近为配合上海地区电子书包项目而启动的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微课程设计评比,国内开始了微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尝试。
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在种种合力的推动下,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仍需对现有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尤其是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提出具体的设计模式。
因此,本文旨在对微课程缘起进行梳理,进一步深化微课程概念,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较为突出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比较,深入了解各项目的特色,以期结合各项目的特色,把握微课程的整体结构,回答如何设计有效的微课程模式及评价框架,以期运用微课程理念的学习更好地促进学习。
微课程的概念梳理(一)微课程理念的发展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McGrew,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Kee,1995)。
McGrew教授希望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然而现有的有机化学概论教材篇幅很长且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学习。
因此,McGrew教授提出60秒课程,以期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如舞会、搭乘电梯时,为大众普及化学常识。
他将60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概念引入(General Introduction),解释(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结合生活列举例子(Specific Example-The Chemistry of Life),并认为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可用类似的方式普及自己的专业(McGrew,1993)。
Kee(1995)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 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因而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
Kee认为一分钟演讲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掌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免所学知识孤立、片面(Kee,1995)。
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Shieh,2009;关中客,2011)。
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Shieh,2009)。
同时,Penrose 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Knowledge Excavation)的框架(Open Education,2009),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Open Education,2009)。
尽管如此,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
Morris(2009)认为,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有可能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Open Education (2009)也认为微课程将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胡铁生,2011)。
相比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微课程的概念:Penrose的微课程概念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教学形式,但并没有考虑资源的“活性”,即微课程是否同传统的开放教育资源一样面临着低利用率的问题,而胡铁生认为只有那些满足教师与学生需求,并且具有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才具有活性,能够提高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将微课程的受众从学生扩大到教师,就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针对性的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并促进其专业发展;将微课程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资源,并且契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理念;对微课程的具体形式分类(胡铁生,2011)。
(二)“微”理念的对比为进一步深化微课程的概念,有必要将教育中的各种“微”概念进行梳理。
微课程(Micro-Lecture)与微型课程(Micro-lesson)、“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等已有的“微”教育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TM)项目。
项目主持人Philip 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Chee&Wong,2011)。
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1~2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刘运华等,2005)。
由此可见,微型课程(Micro Lesson)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与规模都是微型的,而微课程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微型课程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而微课程则适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
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祝智庭等,2008)。
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Lindner(2007)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
微型学习产生于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与草根化媒介技术与内容的背景,隐含的学习理论基础为社会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即将学习情景视野放在了网络社会结构的变迁之中,认为学习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学习是一个联结的过程(王佑镁等,2006)。
微型学习大多依靠手持移动设备,传播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顾凤佳等,2008)。
由此可见,微型学习在形式上主要侧重于基于手持移动终端使用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的非正式学习,技术上符合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理念上是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使得学习成为连续统的全景化学习观(祝智庭等,2008),是一个总结性的、前瞻性的上位概念。
尽管微课程的提出者并非从移动技术与非正式学习的角度提出微课程,但理念上应属于微型学习中的微型学习资源,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践行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理念。
各种“微”学习概念的梳理可见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微课程是一种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整合于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整合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
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micro video),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micro content),如文本、音频等。
为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微课程是半结构化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随着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微课程作为一种片段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联系的注意状态(祝智庭等,2008),需要资源开发者、教学者设计有效的支架,设计学习的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程资源学习。
可见,三者存在内在一致性,微课程的提出同时也使得微型学习和微型课程在资源设计、学习理念方面有所深化与拓展。
表一“微”学习概念的梳理研究设计现有的微课程基本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课后练习以及在线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融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与微课程理念作为分析框架,对国内外具有微课程理念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比较,了解微课程实践现状,把握各自的优劣势,从而提出我国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