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合集下载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没有教不好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也说明白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没有教不好的同学》老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没有教不好的同学》老师读书心得体会【一】读了霍懋征老师的《没有教不好的同学》有许多感受,但是我今日重点要谈的是,宽容也是一种爱,给犯了错误的孩子以宽容,更是训练的艺术。

霍懋征在她的书中这样说过,“学校阶段谁也看不到同学的将来。

学校老师带的就是6至12岁的孩子,训练不是万能的,但训练可塑他的将来。

学校6年,老师塑造的是成人的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老师一颗心。

”霍懋征眼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先进生、后进生之分,只有内向外向之别,全部孩子都是好孩子。

她说,好坏先进后进是大人主观分类,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老师没本领才划分同学三六九等,甚至辱骂体罚。

特殊是闹生,霍懋征看准鬼点子多的孩子制造力强,他们成人后在科研、管理上有出息。

所以,霍懋征对调皮包实行激励、赏识态度。

“你真棒!肯动脑筋,再想想,你还能做得更好!”霍懋征不赞成使用“乖”一词。

她说,“乖”是大人对孩子听话、不烦大人的确定,孩子的天性不是乖,是动,迎合大人而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训练不足取。

霍懋征忧虑现在一些老师和家长误把同学的聪慧制造当成捣乱,以致根据大人设计的乖孩子的标准“套裁”,渐灭了小调皮的灵性。

霍懋征老师从不厌恶轻视调皮的孩子,相反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引导甚至是鼓舞,对犯了错误的孩子给以宽容,她训练得到了真正的回报。

从她的训练思想中,我真正得到启发,宽容确是爱同学的表现,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训练的胜利同学的成果必定有好有差,那么后进生也就相对存在。

后进生经常是不行爱的,尤其是双差生(成果差、纪律差),所以转化后进生“付出爱心”是根本,记得一句名言“同学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同学最需要爱的时候”。

作为老师,布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放弃最终一名同学是我们的责任。

《小孩不笨2》观后感_1

《小孩不笨2》观后感_1

《小孩不笨2》观后感《小孩不笨2》观后感1看了《小孩不笨2》,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我一样又哭又笑的。

说句心里话,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子,我相信这部片子给很多人以启迪和感动。

影片中的几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爸爸太爱你了,但爸爸太不会爱你了。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一个不好的苹果削去坏的还可以吃,但若是扔掉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个家,表面上什么都有,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今天,杨学谦死了。

”“我想买你一小时的时间去看我的表演。

”这几句话包含了太多的心酸和心酸过后的醒悟,刺人泪腺。

成才爸爸在临终前感悟道:“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成才爸爸由于自己没出息,希望孩子不要重蹈他的覆辙‘对孩子采取暴力的教育方式,跟孩子的矛盾很深,两人常常大大出手,成才爸爸听了别人的意见想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因缺乏了解,不被成才接受。

成才因打老师辍学后,成才爸爸为了让儿子有学校可以读.抄了163封信寄给全国大大小小中学,可是他连A B C 都认不全,最终为了救成才失去了生命,看了片子,我们谁也不能质疑成才爸爸对成才的爱,可由于他的教育不得法,父子两人缺乏沟通,最终酿成了悲剧,诚如学谦爸爸所说的“爸爸太爱你了,但爸爸太不会爱你了。

”片子的另一个家庭,也因缺乏沟通了解,使得孩子与父母越走越远。

杰利和学谦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对他们缺乏沟通和了解,在他们眼中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只有指责没有表扬,学谦、杰利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而不断地努力奋斗,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奚落指责,正如杰利所说:“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父母们鼓励的话渐渐变成了训话,于是我们就变成了哑巴。

”我还记得影片中,学谦修好了爸爸的电脑送到爸爸的公司,想得到赞扬的他反而得到了责骂,送给爸爸剃须刀作为生日礼物被父母否定挨骂,杰利想请父母去看自己的演出,而屡屡被拒,看得我心里涩涩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兼评徐红教育随笔《护“长”容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兼评徐红教育随笔《护“长”容短》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兼评徐红教育随笔《护“长”容短》文余党绪“树瘤”这个词儿,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徐红的同名文章,收录在她的教育随笔集《护“长”容短》中。

文章这样描写“树瘤”:“校园里有一棵树,我不知道叫什么名,长得特别奇怪,所有的枝条都打着结儿,像裸露的肿瘤,鼓胀着,盘缠着,样子不甚好看。

每次路过,我都痛惜它为什么没有柳树那么光滑,槐树那么挺拔,榆树那么美丽。

心中老在猜想,它是不是在小树苗时就这个样子?”这是一株病态的树,长满了“树瘤”。

文章结尾,作者追问:“我真得要问问专家它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是天生的?基因异化?抑或师傅没有好好地修剪它?”显然,“树瘤”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感受和思考。

在文中,“树瘤”所指的,正是一个聪明伶俐但骨子里散发着邪气的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在捉弄老师时所表现出的那些“超人”的才智。

我在作者的随笔里读出了一种为师者的自责。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的遗憾与疑惑。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广为流传、而今依然流行的一句教育格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初,若有校长拿此话来训诫教师,那就算给你亮了一张红牌。

如今,身为校长的徐红也有这样的无奈与感慨,倒给了我些许安慰:原来教育的无力感与无奈感,并非我一人所有啊。

多年以前,这句话曾让我焦虑不安。

伴随着这疑虑的,是内心深处隐隐作痛的失败感与羞愧感——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不会教”的老师。

我从来没有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满意的辉煌,哪怕是在问卷反馈这种敷衍了事的考核中,我也没有过百分之百的完美记录。

虽然我对学生也算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对教学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总有自己触及不到的领域,总有让学生失望的地方。

这个发现让我难过与疲惫,但更多的却是纠结与思虑——那么,什么才是“好”学生呢?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好”的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所谓会不会教,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当然,也有简单易行的标准,那就是考试。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精选10篇)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科学,按规律办事。

大家都知道,要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发展。

我国目前各行各业都实行科学管理,持证上岗。

但各位家长是否有“家长上岗证”,无证上岗,违规操作,怎么能不出次品或不合格的产品。

孩子的性格一但形成,是无法回炉加工的,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家长需不断学习家教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科学“育苗”。

相信吧,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二、勿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在一切向钱看的当今社会,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整个社会浮躁,但家长要冷静、理性看待你的孩子。

教育是长线投资,理性消费。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学习了杜曼闪卡,学习了七田真右脑开发,学习了…,就会迅速成为“天才”;不要认为你的孩子上了几次电视达人秀,就万众瞩目学有所成,今后一帆风顺了;不要以今天孩子的分数,衡量明天的孩子的作为……孩子的成长,要遵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到什么年龄,做这个年龄适合的事情。

三、孩子不是老师的,而是父母的。

法律规定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的神圣职责。

孩子不仅需要物质营养、知识营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营养__教肓爱。

许多家长,孩子上学时间,交给学校教育;中午交给小饭桌管理;节假日交给各种课外辅导班教育。

请问各位家长你什么时间教育你的宝贝,尽你做父母的教育职责呢?别忘记孩子是你的,不是各式各样冠名“老师”的。

四、抓住教肓的最佳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大,十二岁定终身”。

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角度说明人的成长有关键期,错过难以弥补。

奥地利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斯,揭示出动物的成长都有关键期,何况高智慧生命人乎。

五、光说不练假把式当初中老师,听家长说得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我的文化水平低,教育不了孩子。

今天孩子长大了,更管不了啦”。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摘要】: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至理名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现在被教育者广泛引用并引起了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追捧的,也有猛烈抨击的;既有\歌功颂德\的,也有恶语中伤的。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没教导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能教导的老师”这句话,最初由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提出,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

1951年,重新加入九三学社。

先后获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

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

1982年,他在没了骂人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出了“我快乐儿童,儿童也快乐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精力的精力全部送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知名的幼儿教育家。

1979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陈鹤琴在南京逝世。

终年91岁。

有人声称“没教导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能教导的老师”这句话绝不就是教师说道的,而是官僚说道的,必须制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本意是激励自己和同行积极进取,特别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存有其存有合理性。

但凡事具有两面性,客观分析“能够学的好的学生”即学有成就的学生(包括人品、学术)应该具备的条件,从宏观上讲有内、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包括:学生的遗传、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等);外因包括:家庭、社会(社会风气、老师教育、人际关系等)。

学生受到内外因影响,能教导的不好的学生必须就是内因和外因较好融合,而教师的教育就是外因中的一种,如果只把握住外因中的部分“只有教导不好的老师”这一点,而不及其余,这似乎就是极其片面的、错误的观点。

没有耐心,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没有耐心,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没有耐心,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女儿日记在1988年1月15日的日记里说:“我从来没有被父母狠打过,就是批评也是极少的。

这次语文考49分,爸爸也只不过批评了我几句,还耐心地帮助我总结教训。

”我女儿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这次语文考了49分,我当然很生气,但还是耐住性子,批评几句后,耐心帮他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了几条考差的原因。

这样做的结果能让孩子感到你的爱心,比狠狠批评,甚至打骂效果好得多。

一位妈妈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有一题没有做,就大吵起来:为什么没有做?不会,为什么不问老师?为什么不早点和我说?就知道贪玩!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孩子也很犟,一边辩解,一边和妈妈顶嘴。

妈妈没有耐心地听孩子辩解,而是越吵越厉害,孩子难过得哭了起来。

日本教育家铃木说:“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发牢骚,应该分析一下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

”很多家长不是这样,一看到孩子考差了,或作业做错了,或没有及时做,不是耐心地听孩子“辩解”,耐心地帮孩子查找原因,而是大声训斥、批评,指责孩子:“不张记性”、“ 就是贪玩、粗心”、“笨蛋”、“屡教不改”、“白养活你”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孩子错了,大吵大训也不是好办法,应该耐心地听孩子解释,帮助孩子寻找原因,指导孩子如何做,下次不要拖拉作业。

大声训斥孩子,孩子可能和父母顶嘴,既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也影响父母的威信,教育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一位爸爸是数学博士,然而他的读小学的孩子的数学却较差。

问其原因,说是爸爸辅导孩子数学缺乏耐心,总是埋怨孩子:“这么容易的题目,你怎么不会?”言下之意,你真笨,这么容易的问题都不会。

孩子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耐心辅导,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几乎所有的老师和父母都说自己是爱学生和孩子的,但为什么仍有一些老师和父母不会教育问题学生和孩子呢?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缺乏耐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长和老师只有爱心,没有耐心,动辄批评、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孩子,甚至出现了打死、打伤学生和孩子的事情。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怎样理解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

这是正确的。

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

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

“教好”是一个过程。

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

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

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稍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传媒与同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

如果给我们教育的是一个干净的学生,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教好的。

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干净的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最重要的教师(我们本身均有这样的体会,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我们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发现自己像某个教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在此情形下有几个教育者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所谓的好学生呢?还有,对这个“好”字该如何来理解呢?什么叫“教不好的学生”?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根据本人资质,在学业上尽自己所能,具有健全人格,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谁说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谁说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谁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陈鹤琴说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此语一出,满堂喝彩。

这句名言出自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

这句话,最初只是陈鹤琴先生用以自勉的一句话,本义是希望老师们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珍视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可能陈鹤琴先生自己也没想到,这句话被部分教育管理者“断章取义”,当成了苛求老师的金科玉律,一竿子打倒一大片一线教师。

平心而论,当初陈老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时,绝不会想到日后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巨大困惑和烦恼,甚至是深恶痛绝。

我认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是从学生的可塑性和教师的局限性出发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一但得到发扬光大,就有可能成就他的一生。

而教师由于受性格,学识,方法,能力及教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都得到全面发展。

倘若如我猜想,那么陈老先生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现在之所以让老师一提起这句话就心生厌恶,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了有关部门的个别人,社会上一些人和个别家长对教师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的一种绑架,把学生没学好的全部责任都推到了老师身上,让老师特别是一线老师苦不堪言。

这极不公平,也毫无道理。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同身受。

希望大家不要再用这句话去绑架老师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教书,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育人。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自谁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另一个说法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霍夫斯基说的。

但都没有找到充足的依据。

其实这句话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态度。

首先看这句话更多的是用于哪些场合?这句话被引用,大都是某些教育名家,或者学校的领导校长们。

那么大家应该明白,这句话适用于激励老师的。

它的落脚点在于“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不在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读后感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读后感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忍不住想要跟大家说一说。

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它让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小明。

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对他大吼大叫,只要小明一犯错,他们就会骂个不停。

结果呢?小明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这难道不是家长不会教的后果吗?再想想我自己,我有时候也会调皮捣蛋,可我的爸爸妈妈不会一味地指责我。

他们会坐下来,耐心地听我讲为什么会这么做,然后跟我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就像那次,我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心里害怕极了。

我以为爸爸妈妈会狠狠地批评我,没想到他们先是问我有没有受伤,然后轻轻地跟我说:“宝贝,打碎花瓶没关系,但是咱们以后要小心一点哦。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小心,不能再这么莽撞了。

这不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吗?家长的教育方式真的太重要啦!如果家长总是像个大老虎一样凶巴巴的,孩子能不怕吗?能愿意听话吗?咱们把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想象成小树苗和园丁。

家长要是能像个好园丁,精心地呵护、耐心地修剪,小树苗怎么可能长不好呢?可要是园丁不管不顾,或者乱修剪一通,小树苗不就长歪了吗?我真想问问那些总是对孩子发脾气的家长:“你们就没想过孩子的感受吗?”孩子也是有想法、有感情的呀!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不听话的“小恶魔”。

只要家长们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乖巧懂事的“小天使”。

我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别总是怪孩子不听话,先问问自己会不会教。

毕竟,孩子的未来可都掌握在家长的手里呢!示例文章篇二:《<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读后感》嘿!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这可给我带来了好多好多的想法!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家长和老师肩并肩站在一起,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横一竖合在一起,给孩子十倍的力量,帮他去成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昨天,有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坐地铁的时候,旁边有两个妈妈各自带着小孩。

忙碌了一天,本来想在地铁上眯着眼睛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两位妈妈的聊天不知不觉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其中一个妈妈好像在说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就把她请了去,说让家里协助一下,不要让孩子沉溺在手机里。

“我让孩子拿手机,是想让孩子常给我打个电话,我又没有让他玩手机,老师那个意思我还听不出来吗?不就是说我不该让孩子带手机到学校吗?”“带手机到学校不是错,上课玩手机那才是错,可那是你老师的错,难道我还管孩子上课的事啊。

”“要我管孩子,那我还要你老师有啥用?如果讲课讲得好的话,孩子还玩手机吗?”这位妈妈愤愤不平地抱怨道,另一位妈妈也附和道:“就是这样,不是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亏老师有脸叫你协助!”“对啊,还害我跑了一趟,不知道我有工作吗?自己不会教还浪费我的时间。

”朋友说,听到这样的话,他都心寒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近年来非常时髦,人人都会说,人人都敢说,人人都随便说。

似乎整个社会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

毕竟,为什么别人能够教好,你就不能教好?为什么隔壁班的那个跟我孩子学习成绩差不多,他的成绩上升了,我孩子却在后退?这难道不是你老师的问题吗?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这句话有一天会在社会上掀起腥风血雨,成为架在老师脖子上的一把利刃吧?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本义,只是在砥砺自己以及同行,严格自律,牢记教师的使命,珍视每一位学生。

它只是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若以此来要求老师,把它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就背离了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本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周弘给家长的50条忠告

周弘给家长的50条忠告

周弘给家长的50条忠告1、一个孩子,输不起!教好一个,造福三代!当父母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马上有种全军覆没的感觉。

有记者调查,在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们犯罪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孩子。

原来,他们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末了,总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试图通过物质形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

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也许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能管理好上百万人的城市;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创造成百万上千万;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师,你已桃李满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输不起!教育好一个,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2、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

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3、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我女儿周婷婷自幼双耳全聋。

经典的家庭教育格言大全

经典的家庭教育格言大全

经典的家庭教育格言大全1.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2.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告诉孩子,你无论得多少分都是永远相信可以考一百分的人;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

3.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自己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

4.我们对孩子只能“雕琢”,而不能“改造”;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进步快慢不同;只有家长和老师积极配合,孩子才能走向成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做起。

5.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目标,家人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的和谐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6.一个家,如果没有饭香,就像森林缺少了土地;一个家,如果没有书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鸟儿;一个家,如果没有心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阳光。

7.重视孩子的细微要求,给孩子一双会编织的翅膀;珍视孩子的点滴进步,给孩子一双会思考的眼睛。

8.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家长更多的时候应该扮演的是“抛砖”者、“引玉”人的角色。

9.用阳光的心态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

10.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盛。

11.播种赏识收获自信,播种信任收获自立,播种尊重收获自爱,播种激励收获自强。

12.告诉孩子:你不仅仅只是父亲,更是朋友,而朋友便是心与心的交换。

13.路是走出来的,书是读出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14.让孩子在快乐中得到智慧,是给孩子成才之路上的第一桶金。

事业的辉煌只是人生的一半,子女的成才才是人生的全部。

我会用真爱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唱响孩子们甜美的歌谣,在我的工作中我会细心耐心诚心对待每一位孩子和家长。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没有教育不行的小孩,只有可不能教育的父母家庭是社会的最差不多的单位,父母是小孩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相伴小孩一生。

小孩确实是一张白纸,家庭的环境就像一个隐形的模子,在不断地塑造着小孩的以后性格和品性,小孩以后会成什么缘故样的人,和家庭教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父母作为小孩最直截了当的教育者,父母对小孩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孩作为受教的主体,尽管部分受到遗传因素的阻碍,但其本身的出生都具有唯独性,生而平等、潜力惊人。

其以后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平等与否,心智的优劣,成就的好坏与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有着专门重要的关系。

小孩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责无旁贷!闻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把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是把握在父母手中”。

这从本源上说明了家长家庭教育的关键性!同时也说明父母教育的不仅仅是小孩,而是一个国家的以后和民族的期望!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小孩来说至关重要。

能够这么说,没有教育不行的小孩,只有可不能教育的父母!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大约70%的家长通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已深入到每个家庭。

而在我国,依照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项调查说明:7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明白家庭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小孩。

简单归纳以下几种不当的家庭教育类型并进行简单分析:一、望子成龙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能够明白得,这就好比是期望,农民可不能种下一粒种子,假如他不曾期望收成;商人也可不能去工作乃至钻营,假如他不曾期望因此有获利;科学家可不能去发明,假如他不曾期望让人类社会有更先进的文明。

没有期望,就没有社会前进的动力!作为承载父辈自身生命和理想的连续,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以后的期望,小孩被给予了太多!望子成龙也就自然而然了。

然而,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认识,会对小孩的成长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不安。

“龙”应该如何界定,如何样才能达到所谓的“龙”的状态?人人都能够成为英雄,望子成龙的心态能够有,然而成为哪一种“龙”,有多能耐的“龙”因人而异!小孩在以后社会成就及社会奉献的高低不应以父母的标准来衡量。

小孩不笨观后感集锦15篇

小孩不笨观后感集锦15篇

小孩不笨观后感集锦15篇小孩不笨观后感1“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昨天整个晚上,成长爸爸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我一直在反思,不,严格的说在反省,反省我对熙熙的教育方式。

熙熙宝贝是个非常调皮聪明的孩子,脾气也很倔(这点爸爸说像我)。

而我又不是个有耐心的妈妈,所以很气的时候我都是用吼或者打,来解决的。

每次打完后小家伙过来跟我说:“妈妈,我错了。

”看着他那眼神,被打红的屁股,我都很后悔,每次我都告诫自己,要克制克制,可下次我又犯同样的错误。

今天,成长爸爸的话重重的敲了我一下,我这样作对吗?当我把打骂当作家常便饭习以为常的时候,当孩子把那扇门关上的时候,我再去寻那把钥匙?不,不要。

为了不让熙熙的教育有缺憾,妈妈顶着压力辞职在家带他。

刚到两岁,就把小小人儿送到幼儿园,记得刚去的时候,小人儿在学校里面哭,妈妈就躲在学校外面偷偷的哭。

可现在我到底怎么了?会为他的一点任性,调皮就打骂呢?孩子现在小,不知道反抗,等到大了,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的时候,打他的时候他过来跟我说一声;"妈妈,我错了”吗?我难道要等孩子关上门的时候再追悔莫及吗?我经常在想,我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呢?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那怎么才能把握这个度呢?打骂不行,溺爱也不行。

太严不行,放任也不行。

这个尺度在哪里?其实每个父母也都是在孩子成长中逐渐成长的,就像刚做父母的时候,连个尿不湿都不会搞,现在跟那些刚当父母同事的讲起头头是道,经验十足。

所以说我要抱着一个宗旨: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作孩子的朋友,让他永远对你打开那扇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父母也在不断的成长,为了少走些弯路,我们应该向前人多学习一些好的经验,多看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或片子,像小孩不笨,这些好的东西或多或少总能触动我们一些神经,在我们以后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少些坎坷!宝贝加油!妈妈加油!小孩不笨观后感2电影《小孩不笨》的一句台词说得非常好,即”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读后感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读后感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读后感《“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读后感》读到“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个标题时,我首先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沉重同时又充满力量的论断。

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提及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孩子自身的天性、外界的环境,而忽略了自己教育方式的影响。

作者列举了不少生活中的例子,像有个孩子非常调皮捣蛋,在学校总是违反纪律,家长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而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家里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正确的引导才这样。

这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亲戚家的孩子,经常被批评成绩差不努力,可是仔细观察才发现孩子的父母很少陪伴孩子学习,总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看电视或者大声聊天。

这时候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其实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

不过,我也存在一些疑惑。

我感觉这样的论断好像把孩子成长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父母。

虽然父母的教育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孩子自身也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呀。

后来我明白了作者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孩子的主观因素,而是着重强调父母教育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未来可能成为父母时的教育方式。

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首先要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

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但是又不能过度溺爱。

要耐心地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孩子去遵守某些规则。

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事事包办。

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去因材施教。

总之,这本书虽然有点激进地强调了父母的责任,但也宛如一面镜子,让为人父母或是即将为人父母的人有更多思考,有机会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

小孩不笨2心得6篇

小孩不笨2心得6篇

小孩不笨2心得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识别并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了许多心得和感悟,不妨先写篇心得体会,再与朋友们一起探讨,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小孩不笨2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孩不笨2心得篇1上周在校大队的倡议下,我和儿子看了一部正宗的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带给我深刻的思考:其实故事很简单,描述了两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因为忙而没有交流,到孩子的心智逐渐退化,再到偶然事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杨家,他们的父母非常强大,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忘记了在当代社会不可能缺乏精神生活。

也许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两代人的代沟。

在另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坐过牢,儿子也喜欢打架(甚至十几个)。

父亲希望儿子不要步自己的后尘,反而拳打脚踢,让儿子更加不服气,学会更加暴力。

老板娘把父亲的人生预期总结的淋漓尽致,他太爱你了,但他太爱你了。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

他父亲的话也总结了他的一生。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看完之后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孩子偷大人的钱,不是为了当初买卡的目的,而是为了给爸爸买一个小时。

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剧中最让我震惊的是下面这句话:烂苹果切掉,好的可以吃,扔了就丢了,资源错的地方是垃圾,垃圾对的地方是资源。

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进步的时候没有及时表扬,在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很好的教育。

他们只是责备他们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除了家庭教育带给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通过电影反思自己的教学。

世界上没有不会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是父亲临死前意识到的,这句话用在教育上:没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教不了的老师。

这篇文章里的傅老师很严厉,说严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这个严老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学生都是不听话的,都是互相作对的。

你说这个老师不好,他也尽职尽责,还自己掏钱帮学生买字典。

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老师?但他一开始带来的是一个学生被开除,另一个学生在礼堂被当众鞭打,这是失败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我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

时下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强烈的争论。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本人不揣浅陋,姑且发表下个观点: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这句话无疑是中肯的。

语文上在理解上的要求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意思无非是说,一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

老教育家陈鹤琴作为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研究、关注的领域自然是儿童教育。

对于儿童,只要没有智力障碍,估计一般人,尤其是其父母,一定是满怀期待的。

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谁敢断言他“教育不好”?估计没有哪一个人敢下这样的结论。

究其原因,当然很明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充满着无限希望。

究其深层原因,作为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更有他的道理。

作为我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是这样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燕山教子”在我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两则历史故事吧,从中不难看出:在提到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时,这部传统的启蒙教材首先提到的“老师”是父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

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活中常常有朋友讲述这样的故事,讲自己总希望能够摆脱家庭的影响,却在成长的过程中,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父母很相似,我们不仅长的像父母,连性格、行为和习惯,都和他们紧密相连,恰恰说明父母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任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作者: ————————————————————————————————日期:ﻩ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天底下每一个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渴望自己的儿女长大能够成才。

但是,还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的成长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追悔莫急的失误。

ﻫ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

ﻫ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

可见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里?究竟该怎样走?我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实践。

ﻫﻫ一、潜移默化的影响ﻫ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

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 ﻫ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

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

“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

“身教胜于言教”“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

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ﻫ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

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

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

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

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

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

ﻫﻫ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

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缺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ﻫﻫ二、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ﻫﻫ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培养不出懂得孝敬长辈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国之栋梁、社会精英。

ﻫ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谓“有用”的人这一点点内容,就像军阀混战年月里的那些大权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网络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从来不懂得去关心一下下属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与需求,这种家长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劲用功,根本不会在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和进行教育,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实在跟战场上的炮灰没什么两样,对谁日后也都无足轻重,根本佩不上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ﻫ须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

只有具备终生不变的优秀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连其自身生命将来都要去任人随意摆布的炮灰或缺乏灵魂的机械人。

那种背离现代文明被成批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事实上等同于毫无独立思想、没有创造才能的行尸走肉,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和自身的家庭美满幸福十分不利,只对准备不负责任使用和拧紧他们的“螺丝刀”有利。

而且这样的反面不幸例子举不胜举,即使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例存在着,重智轻德害死人了。

ﻫ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小记者马宇歌,是一名网上一搜,不见重名的品学兼优小学生,名扬四海,享誉国内外。

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她的爸爸马弘毅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

马弘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无论分内分外之事,凡是对社会有益的,马弘毅都很关心,兢兢业业忘我无私。

他认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这方面努力。

有一次,宇歌在打扫教室时,不小心受了重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一连5天,没有一个人主动来看她。

她多么希望同学来看她,和自己说说话呀。

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告诉女儿:“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父亲的谆谆教诲,那意境、那胸怀多么宽广啊!ﻫ马弘毅的“德”的教育,在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长看来,是“中看不中吃”的,实则不然。

不少人都以为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可是恰在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了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和伦理的挑战”。

这个提法是以在全球的广泛调查结果为依据的,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一流专家总结分析为结论。

并且现代西方教育家,还从另一角度,也已发现美德对人事业成功的直接影响:ﻫ1、你为别人有所奉献,别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为别人所接受,使你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而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ﻫﻫ 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怀宽广、豁达乐观。

因为他们考虑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也比较少,而这种积极的情绪很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3、乐于助人的人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们从帮助别人得到的回报中,也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种成就感是人生努力的重要推进剂。

像马弘毅那样,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并非是舍近求远的成才之道,而是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

ﻫ马宇歌的情况后来如何呢?有心的家长不妨到网上去搜搜这个学生的名字,看看有关她的一系列特别是最近的成长实况介绍,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顿然有悟的。

网上只有一个人叫“马宇歌”,没有重名者,非常好找。

建议同时也搜搜“马弘毅”,顺便了解一下他的系统教育思想。

千万不要忽视马弘毅的德育教育,他里面不含一丝当前种种时髦的腐败性的政治说教成份。

可以说,马弘毅创造了我们时代家庭教育,情商培养不次于智商培养的最成功案例,且资料完整,亲切感人如在身旁。

他的教育理念跨越了意识形态的愚昧藩篱,远离开任何害人的政治偏见,显得很平实、很可靠、很伟大、很成功、很难得、很有生命力。

ﻫ三、促孩子素质全面发展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长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阳光、和养料。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都应依据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青少年一代,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ﻫﻫ我们正处于21世纪,孩子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但需要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健全的人格,更健壮的体魄。

更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更强的实践能力。

而这一切,需要从小就加以培养。

ﻫ张弛,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年仅22岁。

他的成长和培养,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

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

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

”因此,他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A、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B、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ﻫﻫC、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D、独立意识的培养ﻫE、与孩子平等沟通、“面与面”的交流F、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ﻫG、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H、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ﻫ I、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J、家校实施教育一致ﻫ该家庭的实践经验和结果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ﻫﻫ四、还自由和空间给孩子ﻫ孩子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

这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并培养其创造力。

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

ﻫ教育家认为,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

一位成功的家长说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ﻫ(一)给孩子自由,让孩子独立ﻫ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的家庭教育观念颇具特色。

“我让他自由”这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他15岁那年,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将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决定了。

当别人问他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时,他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

”蔡志忠父亲言行,促进了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自信的性格。

试看众多孩子到了入大学时,还要父母陪同,甚至铺床叠被,也要父母代劳,家教优劣的差异,岂不明显可见?(二)创设宽松的家庭氛围ﻫ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

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

”著名作家石湾,她认为:子女成才关键在自己。

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培养女儿的自立、自尊意识上,把女儿当作朋友来看待,在同等地位上与女儿讨论交流生活中的难题和选择,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的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

正是这种“诗外”的功夫营造了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许多时候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自尊和支持,从而坚定了对自己选择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

兴趣能对我们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的把它做好。

兴趣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建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ﻫ五、送智慧和耐心给孩子ﻫ每一个孩子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的天赋、兴趣和个性,人类的多种能力中,他总有一种或几种较强,也会有一种或几种较弱。

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ﻫ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比,其长处是能施以“个别的”,而不是“一般的”教育,但这种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细心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其特长和特短,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许多家长正是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结果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ﻫ六、造快乐和自信给孩子ﻫ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