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化学第七章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氧化
柠檬酸
CH2 COOH
HOOC CH
三羧酸循环总图 HC COOH HO-C COOH
异柠檬酸
HC
延胡索酸
COOHH
2H
2021/3/17
CH2 COOH
H2C COOH 琥珀酸
GTP
琥珀酰CoA
生物化学第C七H章2糖C类代O谢O糖H的有氧 H2C C氧O化~SCoA2H
CH2 COOH H2C O=C COOH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20
氧化
⑹ 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FAD H CH COOH
FADH2 HOOCCH
H CH COOH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succinate)
HC COOH
延胡索酸 (fumarate)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21
氧化
α-酮戊二酸
CO2
CO2 2H
24
三、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及能量计算
G(Gn)
• 糖的有氧氧化代谢 途径可分为:葡萄糖 酵解、丙酮酸氧化脱
胞液 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羧和三羧酸循环三个
[O]
H2阶O 段。
ATP ADP
NADH+H+ FADH2
TAC循环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氧化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19
氧化
⑸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H 2C COOH
CH2
O C SCoA 琥珀酰CoA (succinyl CoA)
生物化学笔记 第七章 维生素
第七章维生素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
1894年荷兰人Ejkman用白米养鸡观察到脚气病现象,后来波兰人Funk从米糠中发现含氮化合物对此病颇有疗效,命名为vitamine,意为生命必须的胺。
后来发现并非所有维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词尾的e,成为Vitamin。
维生素有以下特点:1.是一些结构各异的生物小分子;2.需要量很少;3.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间接从食物中摄取;4.主要功能是参与活性物质(酶或激素)的合成,没有供能和结构作用。
水溶性维生素常作为辅酶前体,起载体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一些活性分子的构成,如VA 构成视紫红质,VD构成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二、分类维生素的结构差异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起吸收。
不易排泄,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在肝脏)。
包括维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 (K1,K2,K3)等。
易溶于水,易吸收,能随尿排出,一般不在体内积存,容易缺乏。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三、命名维生素虽然是小分子,但结构较复杂,一般不用化学系统命名。
早期按发现顺序及来源用字母和数字命名,如维生素A、维生素AB2等。
同时还根据其功能命名为“抗…维生素”,如抗干眼病维生素(VA)、抗佝偻病维生素(VD)等。
后来又根据其结构及功能命名,如视黄醇(VA1)、胆钙化醇(VD3)等。
四、人体获取维生素的途径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维生素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绝大多数维生素直接来源于食物。
少量来自以下途径:由肠道菌合成人体肠道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可补充机体不足。
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使肠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能在体内直接转变成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植物食品不含维生素A,但含类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壁和肝脏氧化转变成维生素A。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β -淀粉酶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分 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 微生物中。 -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 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
3、R-酶(脱支酶)
水解α-1,6糖苷键,将α及β-淀粉酶作用于 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或支链淀粉 分子外围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α-1,4糖苷 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ATP CH2 OH H O H OH H OH OH H OH 葡萄糖
CH2 O H OH
1,6-二磷酸果糖
(
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96%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醛缩酶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H2O 蔗糖+UDP
蔗糖酶
蔗糖合酶
葡萄糖+果糖 果糖+UDPG
2 葡萄糖
麦芽糖+H2O
-乳糖 +H2O
麦芽糖酶
β-半乳糖苷酶
葡萄糖+半乳糖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淀粉的酶促降解 糖原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的酶促降解
1、磷酸化酶
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 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G-1-P
G-1-P +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整理)第7章生物化学习题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生物氧化第一作业一、名词解释1、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3、电子传递体系: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传递体,最后将质子和电子传递给氧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称为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4、氧化磷酸化作用: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
二、问答题1.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异同点。
相同点: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总能量也完全相同。
不同点:体外燃烧是有机物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直接化合成CO2和H2O ,并骤然以光和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氧化反应是在体温及近中性的PH 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下使有机物分子逐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反应中逐步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 ,从而储存在ATP 分子中,以供机体生理生化活动之需。
一部分以热的形势散发用来维持体温。
第二作业2.呼吸链的组成成分有哪些?试述主要和次要的呼吸链及排列顺序。
组成成分:NAD+,黄素蛋白(辅基FMN、FAD),铁硫蛋白,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
主要的呼吸链有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
呼吸链排列顺序:FAD(Fe-S)↓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O2(Fe-S)3.试述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三个偶联部位:NADH和CoQ之间;CoQ和Cytc之间;Cytaa3和O2之间证明方法:①计算P/O比值:β-羟丁酸的氧化是通过NADH呼吸链,测得P/O比值接近于3。
琥珀酸氧化时经FAD到CoQ,测得P/O比值接近于2,因此表明在NAD+与CoQ之间存在偶联部位,抗坏血酸经Cytc进入呼吸链,P/O比值接近于1,而还原型Cytc经aa3被氧化,P/O比值接近1,表明在aa3到氧之间也存在偶联部位。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七章 生物氧化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NADH→ →CoQ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 )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NADH
NADH-Q 还原酶
琥珀酸-Q 还原酶
FADH2
FMN、Fe-S
辅酶Q
FAD、Fe-S
细胞色素 b-562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血红素a 血红素a3 CuA和 CuB 细胞色素氧化酶 O2
细胞色素b-566 细胞色素c1 Fe-S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Ⅰ NADH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功能 将电子从 传递给泛醌
二、氧化还原电势 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中有电子从一种 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 还原反应。即电子转移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 应。 如: Fe 3+ + e
氧化型 电子受体
Fe 2+
还原型 电子供体
氧化还原电势——还原剂失掉电子或氧化剂 得到电子的倾向称氧化还原电势。
标准电势——任何的氧化-还原物质即氧还电对都 有其特定的电动势,称标准电势。用E0或ε0表示。 氧还电对的标准电势值越大,越倾向于获得电子。 例如,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 CO2电对在浓度均 为1.0mol/L时,其标准电势为-0.38V, 这个氧化电对倾向于将电子传递给氧还电对 NADH/NAD+,因为其标准电势为-0.32V。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
负平衡(饥饿、消耗性疾病) <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4
三、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最低需要量:30~50g / 天
营养学会推荐:80g / 天
四、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概念
种类
营养价值的标准
蛋白质互补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6
(一)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概念、基本过程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某一氨基酸的氨基转移 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 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α-酮酸
反应可逆,平衡常数接近1
大多数氨基酸都可以参与转氨基(赖氨酸、 脯氨酸、羟脯氨酸例外)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Amino Acid ism)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生物化学》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多媒体课件试用版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yisheng
2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主动吸收:消耗ATP
(一)氨基酸吸收载体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中性氨基酸载体(为主)
碱性氨基酸载体
酸性氨基酸载体
亚氨基酸和甘氨酸载体
β氨基酸载体
与氨基酸、Na+组成三联体
图示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8
(二)r-谷氨酰基循环( r- glutamyl cycle)
生物化学:第七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第七章核酸的生物合成(一)DNA的生物合成1. DNA的生物合成:指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在DNA 聚合酶催化下进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反应。
基因(顺反子):泛指被转录的一个DNA片段。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DNA分子的DNA片段。
2.复制 (Replication):以亲代DNA分子的双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出与亲代DNA分子相同的双链DNA的过程。
3.转录(Transcription):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部分片段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出一条与模板DNA链互补的RNA分子的过程。
4.翻译(Translation):把mRNA上的遗传信息按照遗传密码转换成蛋白质中特定的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5.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基因组中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叫复制子。
6.DNA聚合酶反应的特点: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反应需要接受模板的指导;反应要有引物3’-OH的存在;需Mg2+激活;DNA链的生长方向为5’→3’;产物与模板的性质相同。
7. DNA聚合酶:DNA聚合酶I主要负责RNA引物的切除和校对;DNA聚合酶II主要负责修复;DNA聚合酶III主要负责复制。
8.DNA复制体:蛋白质和酶合理、精巧地分布在复制叉上,既可解离聚合,又彼此协调,形成一个高效、高精度复制的完整实体复合物。
包括解螺旋酶、单链结合蛋白(SSB)、拓扑异构酶、引发体、连接酶等。
9.复制叉:复制DNA 分子的Y 形区域,在此区域发生链的分离及新链的合成。
10.原核生物DNA的复制复制的启动:原核生物的DNA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原点,真核生物则有多个复制原点,可以同时启动复制过程。
DNA链的延伸:DNA链的延伸按5'→3'方向。
一条链延伸的方向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一致,它的合成能连续进行,称为先导链;另一条链延伸的方向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相反,这条新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而且总晚于先导链,所以称为后随链。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ppt课件
四、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
(一)呼吸链的组成成分
NADH
NADH-Q 还原酶
琥珀酸-Q 还原酶
FADH2
FMN、Fe-S
血红素a 血红素a3 CuA和 CuB
辅酶Q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氧化酶 O2
FAD、Fe-S
细胞色素 b-562 细胞色素b-566 细胞色素c1
Fe-S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复合体Ⅰ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NADH→
→CoQ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 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 FMN• 。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 子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递电子。
Ⓢ 表示无机硫
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 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氧化还原反应 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
(二)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由以下实验确定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1.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 复合体Ⅳ→O2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生物化学第七章 糖代谢--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乙酰CoA 线粒体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O] H2O
TCA循环
NADH+H+
CO2
ATP ADP FADH2
柠檬酸循环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的,丙酮酸通过柠檬酸循环进行脱羧 和脱氢反应;羧基形成CO2,氢原子则 随着载体(NAD+、FAD)进入电子传 递链经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形成水分 子并将释放出的能量合成ATP。
Hale Waihona Puke 一、丙酮酸进入柠檬循环的准备阶 段——形成乙酰- Co A
从丙酮酸转变为乙酰- Co A可概括为4 步反应,催化这些反应的酶是包括丙 酮酸脱氢酶在内的多酶复合体,由3种 酶和5种辅酶组成的球形复合体,统称 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或丙酮酸脱氢 酶系。
参与反应的3种酶也就是上述的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中的三种酶,分别称为:丙酮酸 脱氢酶组分(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onent)、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 (dihydrolipoyl transacetylase)、二氢 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这三种酶在结构上形 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二、柠檬酸循环概貌 三、柠檬酸循环的反应机制
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TCA循环的特点: 1. 2次脱羧 2. 4次氧化脱H(3次NAD+ ,1次 FAD作为受体) 3. 产生GTP 4. 消耗2mol H2O
在TCA循环中除生成一个GTP, 通过GTP 生成ATP外,3个NADH及一个FADH2被电 子传递链氧化也可生成ATP, 在线粒体中 每个NADH生成2.5个ATP, 而每个FADH2 生成1.5个ATP, 故可生成(2.5×3)+ (1.5× 1) +1=10个ATP 。若从丙酮酸脱 氢开始,加上产生的一个NADH 就产生 10+2.5=12.5个ATP。 如果从葡萄糖开始反 应经糖酵解、TCA 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共产生2× 12.5 +7= 32个ATP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题目第七章生物氧化
第七章生物氧化知识点:一、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高能化合物生物氧化的特点;CO2生成的两种脱羧方式;高能化合物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与外膜对于物质的通透性;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发生的反应;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与递电子体;偶联部位;呼吸链的抑制剂及其抑制部位;P/O;氧化磷酸化三、线粒体外NADH(或NADPH)的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外NADPH异柠檬酸穿梭作用;线粒体外NADH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苹果酸穿梭作用,分别偶联几个ATP的生成一、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高能化合物知识点:生物氧化的特点;CO2生成的两种脱羧方式;高能化合物名词解释:生物氧化;高能化合物填空题:1.生物氧化是在细胞中,同时产生的过程。
2.是所有生命形式的主要的能量载体。
3.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ATP供机体利用。
4.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是指水解时的化合物,其中重要的是,被称为能量代谢的。
选择题:1.生物氧化的底物是:A、无机离子B、蛋白质C、核酸D、小分子有机物2、下列不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A、1,3-二磷酸甘油酸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NTPD、dNDPE、1-磷酸葡萄糖3、下列不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A、磷酸肌酸B、脂酰~SCoAC、乙酰~SCoAD、dNDPE、1-磷酸葡萄糖4.A TP含有几个高能键:A、1个B、2个C、3个D、4个5.除了哪一种化合物外,下列化合物都含有高能键?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磷酸肌酸C、ADPD、G-6-PE、1,3-二磷酸甘油酸6.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中,有一组分不是蛋白质而是脂质,这就是:A、NAD+B、FMNC、Fe-SD、CoQE、Cyt判断题:1.在生物圈中,能量从光养生物流向化养生物,而物质在二者之间循环。
2.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A TP供机体利用。
5.生物化学中的高能键是指水解断裂时释放较多自由能的不稳定键。
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知识点:线粒体内膜与外膜对于物质的通透性;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发生的反应;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与递电子体;偶联部位;呼吸链的抑制剂及其抑制部位;P/O;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P/O;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底物磷酸化填空题:1.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适用于高中生物竞赛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与体外燃烧一样,生物氧化也是一个消耗O2,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但与体外燃烧不同的是,生物氧化过程是在37℃,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进行的;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高能磷酸酯键的形式储存起来。
二、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在线粒体中,由若干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的链式反应体系称为呼吸链。
这些递氢体或递电子体往往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主要的复合体有:1.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由一分子NADH还原酶(FMN),两分子铁硫蛋白(Fe-S)和一分子CoQ组成,其作用是将(NADH+H+)传递给CoQ。
铁硫蛋白分子中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
其分子中的铁离子与硫原子构成一种特殊的正四面体结构,称为铁硫中心或铁硫簇,铁硫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
泛醌(CoQ)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分子中含对苯醌结构,可接受二个氢原子而转变成对苯二酚结构,是一种双递氢体。
2.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由一分子琥珀酸脱氢酶(FAD),两分子铁硫蛋白和两分子Cytb560组成,其作用是将FADH2传递给CoQ。
细胞色素类:这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为单电子传递体。
细胞色素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也可存在于微粒体。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有Cytaa3,Cytb(b560,b562,b566),Cytc,Cytc1;而存在于微粒体的细胞色素有CytP450和Cytb5。
3.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由两分子Cytb(分别为Cytb562和Cytb566),一分子Cytc1和一分子铁硫蛋白组成,其作用是将电子由泛醌传递给Cytc。
4.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由一分子Cyta和一分子Cyta3组成,含两个铜离子,可直接将电子传递给氧,故Cytaa3又称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其作用是将电子由Cytc传递给氧。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第七章 核酸(核酸结构)
7-2核酸的结构 P478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核苷和磷酸组成,核苷由戊糖和碱基组成。
碱基:在RNA中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等四种;在DNA中,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代替尿嘧啶),也是四种。
、、、核苷酸:由所含戊糖不同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所含戊糖分别为D-核糖和D-2-脱氧核糖。
、1、碱基:携带遗传信息,5种基本碱基化学组成,见 P478 表13-1,结构式见 P479。
1.嘧啶碱:胞嘧啶 2-氧-4-氨基嘧啶 Cyt C尿嘧啶 2,4-二氧嘧啶 Ura U胸腺嘧啶 5-甲基尿嘧啶 Thy T2.嘌呤碱:腺嘌呤 6-氨基嘌呤 Ade A鸟嘌呤 2-氨基-6-氧嘌呤 Gua G3.稀有碱基:除以上5种基本碱基外,核酸中还有的一些含量甚少的碱基,大多数为甲基化碱基,tRNA中含有较多的稀有碱基,可高达10%。
P479 表13-2为核酸中一部分稀有碱基的名称,注意缩写:hm5 U 5-羟甲基尿嘧啶m5 C 5-甲基胞嘧啶DH U 5,6-二氢尿嘧啶mo5 U 5-甲氧基尿嘧啶m26 U N6,N 6-二甲基腺嘌呤次黄嘌呤 6-氧嘌呤Ⅰ、2、核苷:由核糖和碱基组成,糖环上编号右上角加一撇。
糖与碱基间连键是N-C键,为β-糖苷键。
碱基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
结构式见 P480,如腺嘌呤核苷 A 胞嘧啶脱氧核苷 dc另外还有C-C糖苷键的核苷,如假尿嘧啶核苷Ψ,结构式见 P481,为尿嘧啶C5与核糖1‘-位碳相连。
此外在tRNA中还含有碱基不是嘌呤环,而为鸟嘌呤衍生物的W(Y)和Q核苷,见P481。
常见的核苷 P480 表13-3核(糖核)苷腺(嘌呤核)苷 adenosine A鸟(嘌呤核)苷 guanosine G胞(嘧啶核)苷 Cytidine C尿(嘧啶核)苷 Uridine U脱氧核(糖核)苷脱氧腺苷 deoxyadenosine dA。
生物化学 第7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第七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一、填空题:1.电子传递链在原核细胞中存在于上,在真核细胞中存在于上。
2.鱼藤酮能阻断电子由向的传递,利用这种毒性作用,可作为重要的。
3.在动物体中形成ATP 的方式有和,但在绿色植物中还能进行。
4.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传递是一种反应,而A TP的合成过程则是一种反应。
5.电子传递链上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之间的偶联部位是之间,之间,______________之间。
6.典型的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氧化体系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7.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被公认的学说是,是英国生物化学家于1961年首先提出的。
8.典型的呼吸链包括和两种,这是根据接受代谢物脱下的氢的不同而区分的。
9.动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成方式有和两种。
10.NADH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发生的部位是在之间;之间;之间。
11.磷酸甘油与苹果酸经穿梭后进入呼吸链氧化,其P/O比分别为和。
12.线粒体内膜外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而线粒体内膜内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
13.用特殊的抑制剂可将呼吸链分成许多单个反应,这是一种研究氧化磷酸化中间步骤的有效方法,常用的抑制剂及作用如下:①鱼藤酮抑制电子由向的传递。
②抗霉素A抑制电子由向的传递。
③氰化物、CO抑制电子由向的传递。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把电子从Cytc l传递到氧是哪类物质完成的( )①铁硫蛋白②黄素蛋白③细胞色素④烟酰胺核苷酸类2.下列化合物中不是电子传递链成员的是( )①CoQ ②NAD+③CoA ④Cytc13.能被氧直接氧化的是( )①CoQ ②Cytb ③Cyta ④Cyta34.不属于电子传递抑制剂的是( )①一氧化碳②抗霉素③2,4-二硝基苯酚④氰化物5.属于解偶联剂的是( )①2,4-二硝基苯酚②硫化氢③叠氮化合物④抗霉素A6.在真核生物中,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分解时,净生成ATP分子数最近似的比值是( ) ①2 ②6 ③18 ④367.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时,其P/O比是( )①2 ②0.5 ③3 ④1.58.电子传递链上的未端氧化酶是( )①NADH脱氢酶②琥珀酸脱氢酶③细胞色素b ④细胞色素a39.下列化合物属于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是( )①鱼藤酮②抗霉素A ③安密妥④2,4-二硝基苯酚10.关于电子传递链的下列叙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①线粒体内有NADH+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生物化学(2)第七章 生物氧化
种类
1、 α -脱羧和β -脱羧; 2、直接脱羧和氧化脱羧: 氧化脱羧是指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
(三)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生物氧化中所生成的水是代谢物脱下的氢 经生物氧化作用和吸入的氧结合而成的。 糖类、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物所含的氢在 一般情况下是不活泼的,必须通过相应的脱氢 酶将之激活后才能脱落。 进入体内的氧也必须经过氧化酶激活后才 能变为活性很高的氧化剂。但激活的氧在一般 情况下,也不能直接氧化由脱氢酶激活而脱落 的氢,两者之间尚需传递才能结合成水。所以 生物体主要是以脱氢酶、传递体及氧化酶组成 的生物氧化体系,以促进水的生成。
构象耦联学说 化学渗透学说
(1)化学偶联假说(1953) 认为电子传递过程产生一种活泼的 高能共价中间物。它随后的裂解驱动氧 化磷酸化作用。 (2)构象偶联假说(1964) 认为电子沿电子传递传递使线粒体 内膜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形成 一种高能形式。这种高能形式通过ATP的 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
原 理
线粒体外的NADH可将其所带之H转交 给某些能透过线粒体内膜的化合物(甘 油-3-磷酸,苹果酸等),进入线粒体内 后再氧化。
(1)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glycerol 3phosphate shuttle) 细胞液中含有甘油-3-磷酸脱氢酶, 可以将二羟丙酮磷酸还原为甘油-3-磷酸, 后者可进入线粒体内; 线粒体内又在甘油-3-磷酸脱氢酶作 用下,将甘油-3-磷酸转变为二羟丙酮磷 酸,同时FAD还原为FADH2 ,于是细胞 液中的NADH便间接形成了线粒体内的 FADH2 , FADH2将电子传递给CoQ还 原为QH2 ,后者通过呼吸链产生ATP。
需氧黄素脱氢酶
不需氧黄素脱氢酶
(2)以烟酰胺核苷酸为辅酶的脱氢酶 (烟 酰胺脱氢酶) 以NAD(CoⅠ)或NADP( CoⅡ )为 辅酶,催化代谢物脱氢,由NAD+ 或NADP+ 接受,然后将氢交给中间传递体,最后传 递给分子氧生成水。
环境生物化学第七章
(4)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一种很基本的生物代谢作用,许多种 微生物可以发生水解作用,水解作用在处理一些 有机大分子时,经常会用到水解作用这一特殊的 生物化学反应,使有机大分子转化为根小的分子, 甚至接近其他生物或者其他反应所要求的污染物 质特征。
环境生物化学
(4)水解作用
① 酯类的水解 多种微生物可发生此反应
环境生物化学
⑴冪指数定律
在基质降解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微生物生长这一 因素.可以用幂指数定律来描述基质降解速率(反 应速率)与基质浓度的关系。 降解速率与基质浓度n次幂成正比:
dS — = kS n dt
7-1
式中 S为基质浓度;k为生物降解速率常数;n 为反应级数。
环境生物化学
⑴冪指数定律
反应可以是零级反应,即反应速率与任何基质浓 度无关,即式(7—1)可以用下式表示:
—
dS = kS 0 = k dt
7-2 7-3
对式(7—2)积分,速率定律的形式为:
S t — S0 = — kt
式中 So为基质的起始浓度;St为任意时间t的 基质浓度。适用情况:单一反应物转变为单一的 生成物或基质浓度很高。
环境生物化学
7.2典型有害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1卤代烃类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2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3洗剂剂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4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环境生物化学
卤代烃类微生物降解 的生物化学
卤代有机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 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农药、有机合成。 由于应用广泛,因此,卤代有机化合物进入环境 的机会也就很大,途径也很多。概括起来,环境 中的卤代有机物主要来自人工应用、自然生成和 人工条件下的有机物卤化。 卤代有机化合物中卤代脂肪烃和卤代芳香族 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两类。而卤元素中最重要的是 氯,其次是溴和氟。环境最重要的卤代有机化合 物是氯化脂肪烃和氯化芳香烃,如三氯甲烷、多 氯联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化学
(3)基团转移作用
③ 脱卤作用 常见于农药的生物降解,是某些脂肪 酸生物降解的起始反应,若干氯代烃农药的生物 降解也有此种反应。 ④ 脱烃反应 常见于某些有烃基链接在氨,氧或硫 原子上的农药。
⑤ 脱氢卤 可发生此反应的典型化合物为γ-BHC 和p’,p’-DDT等。 ⑥ 脱水反应 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可使甘油脱水 为丙烯醛。
类别
生物降解慢 抗生物降解
半衰期
4—24周 6—12月
环境生物化学
⑴冪指数定律
反应还可以是二级反应 式(7-8)的积分形式为:
dS = kS 2 dt
7-8
7-9 7-10
1 1 - = kt St S0 在下列反应中,反应会呈二级反应:
2A(反应物) P(产物)
不同环境中反应级数不同,根据特定的一组浓度s 和时间t的实验数据,式(7-3)、式(7-6)和式(7-9)来判 断其反应级数。
环境生物化学
⑵双曲线定律
基质浓度较低时,微生 物的比增长速率随基质 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在基质浓度较高时,比 增长速率接近最大值, 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与 基质浓度无关。 图7-4 基质浓度与微生物比增长 速率之间关系——双曲线方程
环境生物化学
⑵双曲线定律
可以看到营养富集环境中的细菌比低有机成分的生境 中的细菌有较高的Ks值;在天然水中代谢的微生物可 以迅速代谢加入的分子。当然,在培养基加入的碳源 的浓度远远高于表7-2所列的Ks值。
环境生物化学
(3)基团转移作用
② 脱氨基作用 使带有氨基(-NH2)的有机物质脱 除氨基,并能得到进一步的降解。主要是在蛋白 质降解方面作用很大。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降 解必须先经脱氨基作用,然后才像普通有机酸一 样经过脱羧基作用等得到进一步的降解。如丙氨 酸可在腐败芽孢杆菌(Bacillus putrificus)作用下 脱氨基而成为丙酸。
环境生物化学
(1)氧化作用
④氨的氧化 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可 进行此反应。
⑤亚硝酸的氧化 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可进 行此反应。 ⑥硫的氧化 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可进行此反应。 ⑦铁的氧化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可进行此反应。
② 氨类也可被许多微生物水解 ③ 磷酸酯水解 ④ 腈水解 ⑤ 卤代烃水解去卤 卤代苯甲酸盐、苯氧基乙酸盐、 芳草枯等可通过水解进行降解
环境生物化学
(5)酯化作用
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如Hansenula anomola可将乳 酸转变为乳酸酯。
(6)缩合作用
如乙醛可在某些酵母的作用下缩合成3—羟基丁酮
环境生物化学
(4)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一种很基本的生物代谢作用,许多种 微生物可以发生水解作用,水解作用在处理一些 有机大分子时,经常会用到水解作用这一特殊的 生物化学反应,使有机大分子转化为根小的分子, 甚至接近其他生物或者其他反应所要求的污染物 质特征。
环境生物化学
(4)水解作用
① 酯类的水解 多种微生物可发生此反应
⑮环氧化 对于环戊二烯类杀虫剂来说,其生物降 解作用机制包括脱卤,水解,还原和羟基化作用, 但是环氧化作用是生物降解的主要机制。
环境生物化学
(2)还原作用
包括高价铁和硫酸盐的还原、NO3- 的还原、羟基 或醇的还原等,还原作用与氧化作用所存在的环 境不同,还原作用需要缺氧或者厌氧(无氧)的 环境。有些还原作用是氧化作用的逆过程,但有 些则不是逆过程,如NH3被氧化为NO3- ,而NO3- 被 还原为N2。 ①乙烯基的还原 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form) 可将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
(7) 氨化作用
如丙酮酸可在某些酵母作用下发生氨化反应,生成丙 氨酸
环境生物化学
(8)乙酰化作用
如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ueri)等可进行乙酰化作 用
(9)双键断裂反应
偶氮染料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先发生脱氯反应生 成两个中间产物,再经好氧过程才进一步生物降 解
(10) 卤原子移动
环境生物化学
生物降解三个阶段
Mausnet等曾根据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进行程度 将生物降解分为三种(或者说是三个阶段),即:
a.初级生物降解: 有机污染物本来的结构发生部分变化 b.环境容许的生物降解: 除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或者人们所不希望的特性
c.最终生物降解: 有机物完全被降解成CO2、水和其他无机物,并 被同化为微生物的一部分
环境生物化学
⑴冪指数定律
在基质降解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微生物生长这一 因素.可以用幂指数定律来描述基质降解速率(反 应速率)与基质浓度的关系。 降解速率与基质浓度n次幂成正比:
dS — = kS n dt
7-1
式中 S为基质浓度;k为生物降解速率常数;n 为反应级数。
环境生物化学
⑴冪指数定律
环境生物化学
⑴冪指数定律
如果基质浓度很低,又不了解系统的动力学关系 的情况下,可以假定n为1,即一级反应关系。可 以下式表示:
dS — = kS 1 = kS dt
7-4
7-5 7-6
对方程(7-4)积分,得到速率的积分形式
St = S0 e— kt
或
S 根据 ln ( S
t 0
ln
( ) = -kt
环境生物化学
7.1.2 微生物降解有机 污染物的作用
(1)氧化作用
(2)还原作用 (3)基团转移作用 (4)水解作用 (5)酯化作用
(6)缩合作用
(7) 氨化作用 (8)乙酰化作用 (9)双键断裂反应 (10) 卤原子移动
环境生物化学
(1)氧化作用
包括Fe、S等单质的氧化,NH3、NO2 等化合物的 氧化,也包括一些有机物基团的氧化,如甲基、 羟基、醛等。在环境中,这些氧化作用大都是由 微生物引起的,如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ius ferrooxidans 对亚铁的氧化,铜绿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aenurinosa对乙醛的氧化,以及亚硝 化菌和硝化菌对氨的氧化作用等。氧化作用普遍 存在于各种好氧环境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 的生物代谢活动。
环境生物化学
Hale Waihona Puke 图7-1聚乙烯醇的生物降解中的三个阶段
环境生物化学
图7-2 2小时中PVA生物降解进程和矿化度的变化 1. PVA浓度;2. CODcr;3.CO2;4. PVA的矿化度;5. CODcr的矿化度
环境生物化学
7.1.2 微生物降解有机 污染物的作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有多种途径,由于生物的 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的分解或降解,即为生物降 解。在生物降解中,作用最大的生物类群是微生 物。微生物在环境中与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通 过其代谢活动,会使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还原 反应、水解反应、脱羧基反应、脱氨基反应、羟 基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多种生理生化反应。
环境生物化学
(1)氧化作用
⑪过氧化 艾氏剂和七氯可被微生物过氧化
⑫苯环羟基化 尼古丁酸,2,4-D和苯甲酸等化 合物可通过微生物的氧化作用使苯环羟基化。
⑬芳环裂解 苯酚系列的化合物可在微生物的作用 下使环裂解。 ⑭杂环裂解 五元环(杂环农药)和六元环化合物 的裂解
环境生物化学
(1)氧化作用
环境生物化学
(2)还原作用
②醇的还原 如丙酸羧菌(Clostridium propionicum) 可将乳酸还原为丙酸。
③醌类的还原 醌类可以被还原成酚类。
④芳环羟基化 苯甲酸盐在厌氧条件下可以羟基化。
⑤双键还原作用
⑥三键还原作用
环境生物化学
(3)基团转移作用
① 脱羧作用 有机酸是普遍存在于受有机污染的各 种环境中,通过脱羧基直接使有机酸分子变小 (脱羧基减少一个碳原子,形成一个CO2分子)。 连续的脱羧基反应可以使有机酸得到彻底的降解。 一些小分子(短链)的有机酸经脱羧基作用很快 得到降解。如戊糖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pentosaceum) 可使琥珀酸等羧酸为丙酸。尼古丁酸 和儿茶酸也可进行脱羧反应。
环境生物化学
卤代脂肪烃的降解
卤代脂肪烃广泛用于工业溶剂、清洗剂、气雾 推进剂和化工合成的中间体。主要是C1和C2脂肪 烃,其上氢原子被一个或多个卤原子取代。 卤代脂肪烃在环境中可以进行非生物转化,例 如在水中的取代反应、脱氢脱卤反应和还原反应。 过渡金属如Ni、Fe、Cr和Co可以还原卤代脂肪烃, 产物为氧化态金属和脱卤的烷烃。好氧和厌氧微 生物都已经用于卤代脂肪烃的降解和环境修复。
环境生物化学
(1)氧化作用
①醇的氧化 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aceti)将乙 醇氧化为乙酸,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ozydans) 将丙二醇氧化为乳酸。 ②醛的氧化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pnas aeruginosa)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③甲基的氧化 铜绿假单胞菌将甲苯氧化为安息香 酸。表面活性剂的甲基氧化主要是亲油基末端的 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程。
环境生物化学
7.2典型有害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1卤代烃类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2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3洗剂剂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7.2.4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生物化学
环境生物化学
卤代烃类微生物降解 的生物化学
卤代有机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 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农药、有机合成。 由于应用广泛,因此,卤代有机化合物进入环境 的机会也就很大,途径也很多。概括起来,环境 中的卤代有机物主要来自人工应用、自然生成和 人工条件下的有机物卤化。 卤代有机化合物中卤代脂肪烃和卤代芳香族 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两类。而卤元素中最重要的是 氯,其次是溴和氟。环境最重要的卤代有机化合 物是氯化脂肪烃和氯化芳香烃,如三氯甲烷、多 氯联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