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化学考试复习资料一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知识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C)。
A.微生物进化B.微生物生理学C.微生物生态学D.微生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2.以下不同类群的微生物中,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是(D )。
A.放线菌B.细菌C.霉菌D.病毒3.细菌悬液的稳定性取决于细菌表面的(C)。
A.抗体B.脂多糖C.亲水性D.物理结构4.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 B)。
A.核酸B.蛋白质C.脂类D.糖类5.下述有关无机盐在微生物细胞中的主要作用错误的是(C)。
A.自养型细菌的能源B.细胞组成成分C.碳源D.酶的组成成分6.与寄主细胞同步复制的噬菌体称为(B )。
A.烈性噬菌体B.温和噬菌体C.病毒D.类病毒7.放线菌具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功能的菌丝是(A)。
A.基内菌丝B.气生菌丝C.孢子丝D.孢子8.(D )不是细菌细胞质中含有的成分。
A.水B.蛋白质C.核酸D.磷壁酸9.在(C)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
A.最低温度B.最高温度C.最适温度D.冰点以下10.下面为间体结构的是( A)。
A.质膜向内延伸的膜结构B.有氧呼吸链C.过氧化物酶体D.子囊11.适宜细菌生长的pH值一般在(C)左右。
A.3.2B.5.2C.7.2D.9.212.鞭毛是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它( C)。
A.起源于细菌的细胞壁B.存在于不少的杆菌和球菌中C.是细菌运动的器官D.可能具有性器官的功能13.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D)。
A.肽聚糖B.几丁质C.脂多糖D.纤维素14.下列有关细菌细胞质膜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细胞质膜由蛋白和磷脂分子组成B.细胞质膜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基本骨架C.细胞质膜具有渗透屏障的功能D.细胞质膜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当稳定的15.二分裂繁殖过程大多数经常在(C)中进行。
A.病毒B.原生动物C.细菌D.真菌16.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 )。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_请注意核对)
环境工程化学复习第二章一、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2、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1)、海陆风;(2)、城郊风;(3)、山谷风、二、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大气中常见的自由基如:HO·,HO2·,RO,RO2·,RC (O)O2三、与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的重要的光化学过程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解2、臭氧的光解3、NO2的光解4、亚硝酸和硝酸的光解5、二氧化硫对光的吸收6、甲醛的光解7、卤代烃的光解四、降水的化学组成无机物:土壤衍生物离子Al3+,Ca2+,Mg2+,Fe3+,Mn2+和硅酸盐等;海洋盐类离子Na+,Cl-,Br-,SO42-,HCO3-及少量K+,Mg2+,Ca2+,I-和PO43+;气体转化物SO42-,NO3-,NH4+,Cl-和H+;人为排放源As,Cd,Cr,Co,Cu,Pb,Mn,Mo,Ni,V,Zn,Ag,Sn和Hg等化合物。
五、酸雨的化学组成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
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其形成过程为SO2+[O] →SO3SO3+H2O→H2SO4SO2+H2O→H2SO3H2SO3+[O] →H2SO4NO+[O] →NO22NO2+H2O→HNO3+HNO2式中:[O]——各种氧化剂六、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2、大气中的NH3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4、天气形势的影响七、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1、无机颗粒物(1)硫酸及硫酸盐颗粒物(2)硝酸及硝酸盐颗粒物2、有机颗粒物P126第四章农药的类型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1)农药以颗粒剂形式施入土壤2)农药以种子处理剂进入土壤3)农药喷施被作物截获和散落到土壤4、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扩散行为。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 80%~90%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开发资源;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3、在大气对流层中污染物易随空气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在平流层中污染物易随地球自转发生水平运动;4、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传输。
5、当Γ<Γd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6、大气中重要自由基产生于光离解。
7、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 、链终止;8、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9、洛杉矶烟雾也称为光化学烟雾。
10、伦敦烟雾也称为硫酸型烟雾。
11、当降水的pH值 5.0 时,称为酸雨。
12、可吸入粒子是指粒径﹤10um 的颗粒物;13、PAN是指大气中的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物;14、水中异养生物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为能源及材料构成生命体;15、导致痛痛病的污染物是 Cd ;16、导致水俁病的污染物是甲基汞。
17、腐殖质分子中含有多元环状结构,其上联接有 -OH -COOH -CHO 等官能团;18、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19、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 CO2、 H2CO3、 HCO3-;20、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21、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分配、水解、光解、挥发、生物降解22、次生矿物由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而成;23、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24、能引起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主要有 CO2、 CH4、 CO 、 CFCs 。
25、腐殖质中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称为腐黑物,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为腐殖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的部分称为富黑酸。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作者:————————————————————————————————日期:一、名词解释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生物化学》一、单项选择题1、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B )A.10B.20种C.30种D.40种2、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0.40 克,此样品约含蛋白质为( B )A.2.00克B.2.50克C.3.00 克D.6.25克3、缺乏可导致夜盲症的维生素是( D )A.维生素AB.维生素E C、维生素 D.维生素K4、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A、储能和供能B、膜结构重要组分C、转变为生理活性物质D、传递细胞间信息5、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C )A. 酶分子上的几个必需基团B.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C.酶分子结合底物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三维结构区D.酶分子中心部位的一种特殊结构6、DNA 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 B )A.A与G配对B.A与C配对C.A与T配对D.A与U配对7、下列哪个激素可使血糖浓度下降? ( D )A、肾上腺素B、胰高血糖素C、生长素D、胰岛素8、脂肪酸彻底氧化的产物是: ( D )A. 乙酰CoAB.脂酰CoAC.丙酰CoAD.H20、002 及释出的能量9、关于酮体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 C )A.酮体是肝内脂肪酸大量分解产生的异常中间产物,可造成酮症酸中B,各组织细胞均可利用乙酰CoA 合成酮体,但以肝内合成为主C.酮体只能在肝内生成,肝外氧化D.合成酮体的关键酶是HMG CoA 还原酶10、体内C0来自(C )A.碳原子被氧原子氧化B.呼吸链的氧化还原过程C.有机酸的脱羧D.糖原的分解11、在糖原合成中作为葡萄糖体的是:( D )A.ADPB.GDPC.CDPD. UDP12、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 )A.四氢叶酸B.维生素BzC.硫胺素D.生物素13、长期饥饿时大脑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D )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 D.酮体14、糖与脂肪酸及氨基酸三者代谢的交叉点是:( D )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丙酮酸C.延胡紫酸D.乙酰CoA15、下列关于DNA 复制和转录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D )A.在体内以一条DNA 链为模板转录,而以两条DNA 链为模板复制B.在这两个过程中合成方向都为5'-3'C.复制的产物通常情况下大于转录的产物D.两过程均需RNA 引物二、多项选择题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包括: :( ABCD )A.a-螺旋B,日-片层 C.B-转角 D.无规卷曲2、酶与一般催化剂的不同点,在于酶具有:(BCD )A,酶可改变反应平衡常数B.极高催化效率C.对反应环境的高度不稳定D.高度专一性3、糖异生的原料有: :(ABCD )A.乳酸B.甘油C.部分氨基酸D,丙酮酸4、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有:( ABD )A.是生物大分子B.是生物信息分子C.是生物必需营养物质D.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5、肽链合成的三步为:( ACD )A.进位B.脱氢C.成肤D.转位三、判断题1、蛋白质分子中所有氨基酸都是L构型。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农业_、交通_、和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B C D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B C D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2+ hν + O(2)2 + hν + 或2 + hν H + 2(3)3 + hν + 2(4)H2+ hν H + 或H2+ hν H2 +(5)3X + hν 3+ X2、大气中的2可以转化成3、3和3等物质。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反应机理如下:(O3)22O3 + 22H22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1 ++ O3O2 +O2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为爱根核模、积聚模、_粗粒子模。
9、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
10、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2_、4、、_氯氟烃等。
11、11和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3和2。
12、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湍流的影响。
13、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_总悬浮颗粒物、_飘尘_、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14、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_、热层和逸散层。
环境微生物复习资料1
环境微生物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对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细胞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微生物在工业、医疗、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等。
3.比面值:某一物体单位面积所占有的表面积值。
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面积值越大。
4.荚膜:细菌在细胞壁上分泌富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次黏胶层较原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且紧密的结合于细胞壁外。
5.皮层:指约占芽孢总体积一半,主要含芽孢肽聚糖及DPA-Ca,体积大、关联度小、渗透压高的一层6.磷壁酸:是指结合在G+ 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7.假肽聚糖:是古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其多糖骨架是由N-乙胺葡萄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连接而成的8.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类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9.静息孢子:是指一类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的孢子。
10.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由双糖单位、四泰尾和肽桥3部分组成。
11.周质空间:又称壁膜间隙,是指存在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隙。
12.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菌和真核生物互相独立的生物类群,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13.“栓菌”实验: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载玻片上。
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结果发现该细菌只能在载玻片上不断打转而未作伸缩“挥动”,肯定了旋转论的正确性。
14.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团。
15.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菌壁(尤其是G-细胞外层膜)的原生质体。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含答案)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含答案)环境化学复习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80%-90%_。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__农业_、__交通_、和__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A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A 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A CdB HgC Pb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B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B HgC PbD As 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NO + hν NO + O 2(2)HNO+ hν HO + NO 或HNO+ hν H + NO 2 2 2(3)HNO+ hν HO + NO 3 2(4)HCO + hν H + HCO 或HCO + hν H + CO 222(5)CHX + hν CH + X 332、大气中的NO可以转化成 HNO 、 NO和 HNO 等物质。
2333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的反应机理如下: 3CH(O)CH 232第 1 页共 10 页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CH == CH HCO+HCOO O32222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和湿沉降两种。
干沉降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CFmCln + hv CFmCln-1 + ClCl + O O + ClO 32ClO +O O + Cl 2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____温室效应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光化学烟雾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环境工程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提纲及总结
微生物复习提纲(来源:和老师的探讨交流中)(Ps: 1.试卷分AB卷,所以题量为两倍。
2.填空选择靠大家自己积累。
)一、名词解释:10题*3分=30分1、微生物P5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抗体P25 指病毒侵入有机体后,有机体产生的一种特异蛋白质,用以抵抗入侵的外来病毒。
3、酶的活性中心P105 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相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
4、新陈代谢P119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将其转变为自身细胞的组分,同时将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这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一般称为物质代谢或新陈代谢,简称代谢。
5、营养P119 是指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以满足正常的生长繁殖需求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6、发酵P137 是指在无外电子受体时,底物经脱氢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个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7、分批培养P164 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结果出现微生物的数量由少变多,到达高峰后又由多变少,甚至死亡的变化规律。
8、恒化连续培养P169 是维持进水中营养成分恒定(其中对细菌生长有限制作用的成分要保持低浓度水平),以恒定流速进水,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使细菌处于最高生长速率状态下生长的培养方式。
9、DNA的变性P209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碱基对中碱基之间的氢键维持。
当天然双链DNA受热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两条链之间的结合力被破坏而分开成单链DNA,即称为DNA的变性。
10、DNA的复性P209 变性DN溶液经适当处理后重新形成天然DNA的过程叫复性,或叫退火。
11、转化P223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共体细胞的DNA片段(来自研碎物),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共体细胞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1.常量元素:即海水的主要的成分。
除组成水的H和O外,溶解组分的含量大于1的仅有11种,包括、2+、2+、和2+五种阳离子,、42-、32-(3-)、和五种阴离子,以与H33分子。
这些成分占海水中总盐分的99.9%,所以称主要成分。
2.营养元素:主要是与海洋生物生长有关的一些元素,通常是指N、P和。
3.主要成分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这就是海水主要成分的恒比定律,也称为恒比定律。
4.元素的保守性:海水中物质的浓度只能被物理过程(蒸发和降水稀释)而不被生物和化学过程所改变。
5.海水的碱度:在温度为20℃时,1L海水中弱酸阴离子全部被释放时所需要氢离子的毫摩尔数6.碳酸碱度:由32-和3-所形成的碱度7.硼酸碱度:由B()4-所形成的碱度8.海洋低氧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多样性、死亡等产生有害影响的氧环境。
通常把溶解氧浓度不大于2作为缺氧判断临界值。
9.悬浮颗粒物:简称“悬浮物”,亦称“悬浮体”、“悬浮固体”或“悬浮胶体”,是能在海水中悬浮相当长时间的固体颗粒,包括有机和无机两大部分。
10.硝酸盐的还原作用:3-被细菌作用还原为2-,并进一步转化为3或4+的过程11.反硝化作用: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或2的过程12.海洋生物固氮作用: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海水中的溶解N2,在海洋中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3、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13比值:海洋漂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吸收一般按照C:N:106:16:1进行,这一比例关系常被称为比值。
14.营养盐限制:营养盐比例不平衡会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某一相对不足的营养盐,通常被称为营养盐限制。
15.氮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氮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氮营养盐。
16.磷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磷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磷营养盐。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复习-完善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认识过程:①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②20世纪70年代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到同一高度看待;③20世纪80年代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组建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④20世纪90年代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强调和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形成了当代的环境保护的主导意识。
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为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3、环境化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研究特点:(1)以微观研究宏观: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宏观环境圈层中环境现象和变化机制;(2)研究对象复杂:既有人为来源的也有天然来源的,处于环境开放体系内,多种环境因素同时相互作用,其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结合。
(3)物质水平低:mg/kg(ppm,10-6)、ug/kg(ppb,10-9)发展动向: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2、微生物的命名方法: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文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如枯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2、变种Var(Variety))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多以μm表示,病毒以nm表示);✧种类多、分类广(利用该特点,可以使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得以迅速降解);✧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大;✧繁殖快,数量多(我们可以将适合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加以快速繁殖、增殖,使之达到所需的数量或浓度);✧变异性强。
第二章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1、环境微生物三大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看表2-1)2、原核微生物特点:由单细胞组成,仅有原始核和裸露的DNA,无核膜和核仁,没有与细胞器。
3、细菌四种基本形态:✧球状:直径0.5~2μm;✧杆状:长1~5μm、宽0.5~1μm;✧螺旋状:长5-50μm 、宽0.5~5μm;✧丝状。
影响细菌大小因素:菌龄、环境渗透压、代谢产物的积累、pH等。
4、细菌的基本结构、结构组成、功能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细胞壁:在体表最外层,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②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裂解;③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④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革兰染色:革兰氏阳性菌(G+)-紫色,革兰氏阴性菌(G-)-红色(见图2-3)。
✧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和交换;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③合成细胞壁和荚膜的场所;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和生长点。
✧细胞质(原生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由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和水组成。
环境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转化?A. 有机污染物B. 无机污染物C. 放射性污染物D. 生物活性物质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A.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B. 污染物的生物积累C.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D. 污染物的物理吸附答案:D3. 环境生物化学中,生物标志物通常用于指示什么?A. 污染物的存在B. 生物的健康状况C. 环境的污染程度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4. 哪种类型的微生物在环境生物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 细菌B. 真菌C. 原生动物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5. 重金属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破坏细胞结构B. 干扰酶活性C. 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6. 环境生物化学中,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哪种生物?A. 植物B. 动物C. 微生物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C7.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生物化学研究的污染物类型?A. 农药B. 重金属C.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 放射性物质答案:D8. 环境生物化学中,生物降解是指什么?A.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B.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解D.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答案:C9. 环境生物化学研究中,生物放大是指什么现象?A.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B.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解D.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答案:A10. 环境生物化学中,哪种类型的污染物最难被生物降解?A. 易降解有机污染物B.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C. 重金属污染物D. 放射性污染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环境生物化学研究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A. 农药B. 重金属C.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 放射性物质答案:ABC2. 环境生物化学中,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土壤修复B. 水体净化C. 大气污染治理D. 固体废物处理答案:ABCD3. 环境生物化学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包括哪些?A. 指示污染物的存在B. 评估环境的污染程度C. 监测生物的健康状况D. 预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答案:ABC4. 环境生物化学中,重金属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破坏细胞结构B. 干扰酶活性C. 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D. 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答案:ABC5. 环境生物化学研究中,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生物降解是污染物的分解B. 生物转化是污染物的转化C. 生物降解是污染物的积累D. 生物转化是污染物的吸收答案:AB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环境生物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环境生物学 复习资料
简答题:1、病毒的特点: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超微小,在宿主细胞外则是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2、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类脂质和多糖。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被膜(囊膜)。
4、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5、细菌的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黏液层、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
6、细胞质内含物:核糖体(维持形态和稳定)、内含颗粒、拟核等。
7、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涂布、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方法两大类:简单染色法和复合染色法。
细菌染色原理及方法:细菌菌体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由于菌体与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菌体的形态结构,用染色液给细菌染色,以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在显微镜下则可清楚看见菌体的形态。
8、原生动物的四个纲: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
其中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三纲存在于水体和污(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自然水体中,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效果差时的指示生物。
变形虫喜在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自然水体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则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出现。
纤毛纲中的游泳型纤毛虫多数是在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少数在寡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中,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处理效果差时出现。
固着型的纤毛虫,尤其是钟虫,喜在寡污带中生活,钟虫类在β-中污带中也能生活。
它们是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吸管虫多数在β-中污带,有的种也能耐α-中污带和多污带。
在污水生物处理效果一般时出现。
9、霉菌的菌落特征:1.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2.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大,可蔓延至整个平板;3.霉菌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
环境生物学 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环境化学-专业课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指的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使环境因素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环境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物质。
3、环境效应:自然生产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4.、大气污染的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地表吸收及化学反应等去除的途径或过程。
称大气污染的汇。
5、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的过程。
6、自由基反应:凡是在反应中有自由基产生或者是由自由基诱发的反应均称之为~~~~~。
7、水体:在水体污染化学中,水体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贮水的总称。
8、天然水的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的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
9、分配系数(Kp):当有机物在固~液俩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固相沉积物和水中的含量之比。
Kp=Cs/Cw10、敏化光解(又称间接光解或敏化反应):既是一种化合物直接吸收光能并将过剩的能量转移给另一种化合物,导致后者发生分解反应的过程。
11、生长代谢:许多有机污染物可以像天然有机化合物那样作为微生物的基质,既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c源,也可以提供能源,从而使其自身得以降解。
12、共代谢:有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唯一的碳源与能源,不能单独被分解,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
13、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14、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污染(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下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组成及其基线含量(最初含量)。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1.活性污泥:是一种绒絮状小泥粒,由好氧菌为主体的微型生物群以及胶体、悬浮物等组成的微生物集团。
颗粒大小约为0.02-0.2mm,表面积为20-100cm2/ml,相对密度约为1.002-1.006。
外观呈黄褐色,有时亦呈深灰、灰褐、灰白等色。
静置时,能凝聚成较大的绒粒而沉降。
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及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2.化能自养: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自身有机碳化物。
3.生物降解:复杂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降解。
4.BOD:生物化学需氧量,用BOD表示,是指在有足够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量。
常用BOD5表示,即5日生化需氧量。
它表示在20℃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标准,这时候测得的生化需氧量称为5日生化需氧量。
5.矿化作用:指复杂的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矿物质)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6.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不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毒性蛋白质,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7.粪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主要来自粪便。
在44.5℃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
亦称耐热性大肠菌群。
8.脱氮作用:即为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称之为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由于还原的程度不同,可生成不同的还原态产物,如亚硝酸、次亚硝酸、一氧化氮以及分子态氮等。
环境生物化学
1、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和多羟基酮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2、 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能源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3、 单糖是指不能分解为更小分子的糖类,最常见的已醛糖是葡萄糖,已酮糖是果糖。
4、 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1 4)糖苷键相连。
5、 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它们之间通过(1 4)糖苷键相连。
6、 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均一多糖。
8、 直链淀粉的构象是 卷曲成螺旋形.环境生物化学(糖化学)二、 计算1. 某麦芽糖溶液的比旋度为+37︒,测定使用的比色管长度为10cm ,已知麦芽糖的比旋度[α]D20=+138,请问麦芽糖溶液的浓度是多少?2.某种α-和β-D 甘露糖平衡混合物的 为+14.5。
求该平衡混合物中的α-和β-D 甘露糖的比率(纯α- D 甘露糖的 为+29.3。
,纯β-D 甘露糖的 为-16.3。
) 三、问答题1 .溶液中D-葡萄糖主要以α和β异头体形式的D-吡喃葡萄糖存在,两者都是非还原性的。
为什么D-葡萄糖溶液是强还原剂?因为溶液中存在一些具有还原性的开链葡萄糖。
由于反应,在糖的开链结构和非还原性的环状形式之间存在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更多的开链形式生成。
最终,所有的葡萄糖通过开链的形式发生反应。
2.解释葡萄糖溶于水的变旋现象。
因为单糖分子中的醛基会和其他碳原子的羟基发生成环反应。
成环后形成的半缩醛羟基在空间排布位置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异构体,因此会不止一个比旋光度;在成环过程中该羟基的位置会不断改变,最终达到平衡,所以有变旋现象。
简单说变旋的原因是糖从一种结构α 型与β型的互变。
另外,由于糖的醛基在成环后变成了半缩醛羟基,其性质不如醛基活泼,因而不能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
3.戊醛糖和戊酮糖各有多少个旋光异构体(包括α和β异构体)?1. 如何鉴别核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25Dα[]25D α[]25D α四、判断题:1.所有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都是2:12.D-型单糖一定具有正旋光性,L-型单糖一定具有负旋光性3.生物体内的果糖和葡萄糖都是D-型4.新配置的葡萄糖水溶液其比旋光度随时间而发生改变5.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具有还原性末端,它们都有还原性6.对每一种旋光物质而言,比旋光度是一个物理常数,可以借助比旋光度对糖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化学考试复习资料(一)糖类化学1、糖的概念:多羟基醛或酮及其缩聚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2、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
3、糖的功能:a、作为能源物质b、作为结构成分c、参与构成生物活性物质d、作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的碳源。
4、寡糖:麦芽糖、乳糖、蔗糖。
(注意这三种糖的不同点,例如还原性。
蔗糖是没有还原性的)。
5、典型的多糖:植物体内:纤维素动物体内:糖原。
脂类化学1、单脂:是由各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或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
2、脂类的胜利作用:1)储存能量2)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第二信使、维生素等。
3)是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结构成分,如磷脂、胆固醇等。
4)保温和保护作用3、脂肪的结构:4、脂肪的化学性质(掌握皂化值和碘值的计算):1)水解和皂化:一切脂肪都能被酸、碱及脂酶水解,产生甘油和脂酸皂化作用—脂酰甘油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作用下水解生成的脂肪酸盐的反应。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或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毫克数各种来源不同的油脂都有不同的皂化值,根据皂化值大小可大致估计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也可用来检验油脂的质量高低。
2)氢化和卤化氢化—不饱和脂肪在有催化剂如金属镍的影响下,其脂酸的双键上可加入H 而成饱和脂卤化—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作用,生成卤代脂肪酸碘值指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
碘值可用来表示油脂的不饱和度,碘值越大,表示油脂的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高。
3)氧化脂类所含的不饱和脂酸与分子氧作用后,可产生脂酸过氧化物。
4)酸败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酸败的化学本质是由于油脂水解放出游离的脂肪酸,后者再氧化成醛或酮而发出臭味。
酸值—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KOH的毫克数酸值可用来检验油脂的新鲜程度5、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氮碱性化合物或其他成分组成,其结构如下:6、磷脂的特点:甘油分子中两个羟基被脂肪酸基酯化,成为疏水性的非极性尾,第三个羟基与磷酸结合,并带有一个亲水性的有机碱,因此成为亲水性的极性头。
因此,磷脂是两性脂类。
(亲水头部,疏水尾部)7、生物膜的最基本成分:由脂类、蛋白质、少量糖类构成,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脂类约占40%,蛋白质约占60%。
生物膜的结构:由脂类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脂质分子的亲水头部位于膜的两侧,而疏水尾部两两相对位于中间;蛋白质以不同程度镶嵌或贯穿其中。
流动镶嵌模型:较为广泛接受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显示了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不对称性: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即构成模组分的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在膜两侧的分布都是不对称的。
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的运动状态,主要指脂质分子的侧向运动。
生物膜的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称为半透膜。
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为16%。
凯氏定氮法(计算题):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即1克N相当于6.25克蛋白质(100÷16=),由此可估算蛋白质含量。
只要测定出样品中的含氮量即可测知其蛋白质的含量。
即:每克样品中含N的克数×=蛋白质的含量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3、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掌握三字母符号)异亮氨酸(Ile) 甲硫氨酸(Met) 缬氨酸(Val) 亮氨酸(Leu) 色氨酸(Trp) 苯丙氨酸(Phe) 苏氨酸(Thr) 赖氨酸(Lys)谐音记忆:一家写两三本书来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4、氨基酸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能够判断氨基酸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AA分子中既有酸性的-COOH,又有碱性的-NH2 ,在水溶液中既能解离出H+,又能接收H+ ,因此具有两性。
(酸正碱负)在溶液中氨基酸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时,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
(名词解释)等电点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淀。
等电点的计算:氨基酸的等电点可由其解离基团的解离常数来确定:先写出氨基酸的解离方程,然后取两性离子两边的pK值的算术平均值,即可计算出等电点。
5、在弱酸性溶液中,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溶液一起加热生成紫色的物质并放出CO2。
6、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和二硫键相连而成。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包括:(1)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数目.(2)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3)多肽链内或链间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
★其中最重要的是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它是蛋白质生物功能的基础。
肽键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主要连接方式。
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α–螺旋的特点:α–螺旋是蛋白质中最常见,含量最丰富的二级结构,蛋白质中的α–螺旋几乎都是右手的;多肽主键绕中心轴螺旋上升,每圈个氨基酸残基,沿螺旋方向上升;相邻两圈螺旋之间靠肽键中C=O和-NH形成许多链内氢键,是稳定α-螺旋的主要作用力;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外侧。
β–折叠的特点: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肽链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的氢键交联而形成的。
肽链的主链呈锯齿桩折叠构象。
①在β-折叠中,α-碳原子总是处于折叠的角上,氨基酸的R基团处于折叠的棱角上并与棱角垂直,两个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②β-折叠结构的氢键主要是由两条肽链之间形成的;也可以在同一肽链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
几乎所有肽键都参与链间氢键的交联,氢键与链的长轴接近垂直。
β–折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平行式,一种是反平行式。
8、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包括疏水键、氢键、盐键以及范德华力。
9、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通过次级键相互作用而形成蛋白质的复杂空间结构称为四级结构。
10、蛋白质的酸碱性(判断蛋白质的带点状况和泳动情况):在等电点偏酸性溶液中,蛋白质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在等电点偏碱性溶液中,蛋白质粒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蛋白质分子中具有可解离基团,分别可以使其带上正、负电荷,因此蛋白质也具有两性,在电场中也可以电泳。
可以利用等电点对蛋白质进行分离提纯。
11、蛋白质亲水胶体具有稳定性,是由于:一、表面电荷二、水化膜一是蛋白质颗粒在一定的pH条件下带有相同的电荷,因而颗粒有静电排斥力;二是蛋白质表面具有很多极性基团,可与极性水分子缔合,形成所谓水化膜。
12、蛋白质沉淀的常用方法:盐析、有机溶剂沉淀法、重金属盐沉淀法、生物碱试剂和某些酸类沉淀法、加热变性沉淀法。
其中,盐析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
13、蛋白质的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由于受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空间结构被破坏,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改变,但一级结构不破坏,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蛋白质变性的特点:蛋白质分子的次级键及二硫键被破坏,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和肽键的断裂。
蛋白质的复性:当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去除变性因素,有的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这种变化称为复性14、蛋白质在远紫外光区有较大的吸收,在280nm有一特征吸收峰。
核酸化学1、核酸的类别与生物功能:根据RNA的功能,可以分为mRNA、tRNA和rRNA三种。
mRNA (信使RNA):它的功能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合成基地–核糖核蛋白体。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tRNA (转运RNA):它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翻译氨基酸信息,并将相应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核蛋白体的作用。
rRNA (核糖体RNA):是核糖核蛋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核苷酸的组成:磷酸、戊糖、碱基。
核酸中有5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尿嘧啶(U)、胸腺嘧啶(T)、胞嘧啶(C)。
4、核酸的一级结构:多聚核苷酸是通过一个核苷酸的C3’-OH 与另一分子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相连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一级结构是指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NA的双螺旋模型:1、DNA的双链是反向平行的2、两条链绕同一轴形成右手双螺旋,直径2nm 3、双螺旋每周10个碱基对,上升,并形成大沟和小沟4、核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
5、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T, G≡C,因此A+G=T+C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一是氢键:A=T, G≡C。
二是碱基堆积力(疏水相互作用及范德华力)由芳香族碱基π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形成疏水核心,是稳定DNA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离子键等:环境中带正电荷的Na+、K+、Mg2+、Mn2+等离子,可与磷酸基团结合,消除静电斥力,稳定结构。
5、tRNA的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三级结构是倒L形。
mRNA:真核细胞mRNA 的3’-末端有一段长达200个核苷酸左右的聚腺苷酸(polyA),称为“尾结构”,5’-末端有一个甲基化的鸟苷酸,称为“帽结构”。
rRNA的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形的。
6、核酸的性质:(1)DNA对碱稳定,而RNA被稀碱水解。
(2)紫外吸收性质:核酸中的嘌呤、嘧啶环的共轭体系强烈吸收260nm—290nm波段紫外光,其最高吸收峰接近260nm。
7、核酸的变性:核酸变性指核酸双螺旋区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形成单链无规则线团状态的过程。
变性核酸将失去其部分或全部的生物活性。
核酸的变性并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所以它的一级结构(碱基顺序)保持不变。
复性:变性后的DNA,当导致变性的因素消除后,因变性而分开的两条单链再聚合成原来的双螺旋,其原有性质可得到部分恢复,这就是DNA的复性(renaturation)或退火。
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260nm的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称增色效应。
同时粘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生物学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这些性质可用于判断核酸的变性程度。
减色效应:核酸复性时,紫外吸收降低,由于核酸复性而引起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称之减色效应。
DNA变性时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值称熔解温度(Tm) 影响Tm的因素:1)G-C的相对含量:(G+C)% =(Tm —)×(2)介质离子强度低,Tm低。
(3)高pH下碱基广泛去质子而丧失形成氢键的能力。
(4)变性剂如甲酰胺、尿素、甲醛等破坏氢键,妨碍碱基堆积,使Tm下降。
酶化学1、酶的概念:酶是由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催化剂。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1)作用条件温和(2)催化效率高(3)高度专一性(4)受调控3、酶的组成:(1)按酶的组成分类:单纯酶、结合酶。
(2)根据蛋白质分子的特点和分子大小又把酶分为三类: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
结合酶:全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而成的有活性的复合物叫全酶。
全酶的蛋白质部分及辅助因子单独存在都没有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