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生物化学和化学毒理学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2.1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概念2.2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机制2.3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评估方法2.4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环境管理意义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概述3.2 急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亚慢性毒性评价3.5 长期毒性评价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原则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4.3 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评估4.4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实验设备与材料5.2 实验操作步骤5.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5.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态系统水平的环境毒理学研究6.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6.2 生态系统水平毒理学研究方法6.3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案例分析6.4 生态系统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7.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7.2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7.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7.4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8.1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8.2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8.3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8.4 环境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毒理学9.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9.2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9.3 大气污染物的毒性评价9.4 大气环境毒理学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环境毒理学10.1 水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0.2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0.3 水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0.4 水环境毒理学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土壤环境毒理学11.1 土壤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1.2 土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1.3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1.4 土壤环境毒理学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12.1 生物降解的概念与机制12.2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原理12.3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2.4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13.4 降低化学污染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4.3 学术交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4.4 提升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力的策略第十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15.1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性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15.3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15.4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技术等多个方面。

环境化学第五章 污染物的毒性

环境化学第五章 污染物的毒性

• 其中,关键因素是毒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物的剂量(浓度)。
• 毒理学中把毒物剂量(浓度)与引起个体生物学的变化,如脑电、心电、 血相、免疫功能、酶活性等的变化称为效应。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 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反应。研究表明,毒物的剂 量(浓度)与反(效)应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称为剂量 - 反 (效)应关系。大多数毒物的剂量-反(效)应关系呈S形。
SH Hg + E SH
2+
S + E Hg + 2H S
• 这些重金属离子也能抑制巯基在酶活性中心之内的酶,可能也是 通过重金属离子与巯基结合来实现的。
• 第三是某些金属取代金属酶中的不同金属。金属酶是金属离子为 辅酶或是辅酶一个成分的酶类。一个有关的例子是Cd(II)可以取代 锌酶中的Zn(II),因为两者性质和离子半径都很近似的缘故。碱性 磷酸酶、醇脱氢酶和碳酸酐酶等一些锌酶被Cd2+取代后便失活。
– 其间,毒物或被解毒,转化为无毒或低毒代谢物(非活性代谢物)而陆续排 出体外;或被增毒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代谢物(活性代谢物)而到达靶器官中 的受体;或不被转化直接以原形毒物到达靶器官中的受体。 – 靶器官是毒物首先在机体中达到毒作用临界浓度的器官。 – 受体是靶器官中相应毒物分子的专一性作用部位。受体成分几乎都是蛋白质 分子,通常是酶,非酶的受体有鸦片类型受体(神经受体)等。
– 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TCDD)是目前已知的有机毒物中毒性最强的 化合物,其毒性是DDT的10000倍,只要摄入0.000001g就会严重损害人体 健康。
<返回>
• 不同毒物或同一毒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毒性,常有显著的差异。影响毒物 的毒性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概括来说包括:

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

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

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毒理学与生物化学毒性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领域。

该领域综合运用了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了解毒物的特性以及其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旨在评估和预测毒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一、毒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及其机制的科学学科。

它主要涉及毒物的吸入、摄入和接触途径,以及毒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 性质分析:对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如溶解性、挥发性和稳定性等。

2. 毒理动力学: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毒物在体内的药效学。

3. 表观效应:研究毒物与生物体接触后所产生的表观效应,如外观变化、细胞损伤和病理情况。

4. 毒性机制:研究毒物对细胞和组织的作用机制,如DNA损伤、蛋白质合成抑制和细胞毒性等。

5. 毒性评估:将毒物的毒性数据与暴露水平进行比较,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性。

二、生物化学毒性及其研究方法生物化学毒性是指毒物通过干扰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而产生的有害效应。

生物化学毒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毒性:毒物作用于细胞后,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情况,可通过细胞存活率、DNA损伤程度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等指标进行评估。

2. 代谢毒性:毒物进入机体后,可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代谢产物,如活性氧和代谢酶的协同作用。

通过研究毒物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酶活性变化,可以评估毒物的代谢毒性。

3. 蛋白质损伤:毒物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通过检测蛋白质的氧化、糖化和磷酸化程度等指标,可以评估毒物的蛋白质损伤程度。

4. 基因毒性:毒物作用于DNA分子,会导致DNA断裂、碱基改变和染色体畸变等,进而引发细胞突变和遗传毒性。

通过研究毒物对DNA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变化,可以评估毒物的基因毒性。

生物化学毒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避免浪费动物资源。
03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实
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27
07
现代科技在环境毒理学中 应用前景展望
2024/2/29
2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应用
2024/2/29

2024/2/29
3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2/29
4
《环境毒理学》课程概述
2024/2/29
课程定义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 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
探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其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3
污染物可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破坏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对
生物体造成危害。
17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
1 2
DNA损伤
污染物可引起DNA链的断裂、碱基错配等损伤, 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具有遗传毒性。
DNA修复障碍
污染物可干扰DNA修复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受 损DNA不能及时修复,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3
表观遗传改变
污染物可引起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组 蛋白修饰等,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2024/2/29
18
免疫毒性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损伤
污染物可直接损伤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 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2024/2/29
免疫应答紊乱
污染物可干扰免疫应答过程,如抗体产生、细胞因 子分泌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环境毒理学_课件-非常好

环境毒理学_课件-非常好
拮抗作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巴比妥可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同 时静脉注射血管增压剂正肾上腺素,则产生功能拮抗,使血压下降减 小;又如硫代硫酸钠与氰化物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性较小的硫 氰酸盐,这是一种化学拮抗;两种化学物同时竞争同一受体,被称为 受体拮抗,如氧气对CO中毒的拮抗作用。
31
环境毒理学
5.独立作用
18
环境毒理学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min或LD01):指在一群 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 机体出现死亡。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 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19
环境毒理学
2.半数效应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23
环境毒理学
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EL)
一外源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ADI是指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饮水和空气摄入的某 MAC是指环境中某种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损
害作用的浓度。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情况不同,同一 外源化学物在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的MAC也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7~10-8 mol/L), 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4倍。 钙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在调节细胞内功能方面起着关键 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细胞损伤 和死亡。
38
环境毒理学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各种细胞毒物如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噁英类、卤化 链烷、链烯和Cd3+,Pb2+,Hg2+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例如,非生理性地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可激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 分解,引起细胞损伤和死 亡。增加细胞内的Ca2+,还可激活非溶酶体 蛋白酶而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引起细胞损伤。使用Ca2+激活蛋白酶 的抑制剂可延缓或消除细胞毒作用。Ca2+也能激活某些可引起DNA链断 裂和染色质浓缩的核酸内切酶,某些环境化学物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引 起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人 尼克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24学分:1.5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为考勤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包括:讲课、演讲、小论文、开卷考试,占70%)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环境毒理学主要特点是:一方面是理论性很强,学科交叉明显,特别是与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等关系非常密切;另一方面是应用性也较强,学科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目的是为制定环境标准和做出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及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环境主要污染因素(如重金属、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的毒性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一定的作用。

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毒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对今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环境毒理学问题及其原理进行解释,并且懂得寻求降低或解除毒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要求:了解并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限于我校实验场地和条件缺乏,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有困难,本课程没有开设实验,24学时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

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方法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1.3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及意义第二章:化学毒物的特性与毒性评估2.1 化学毒物的来源与传播途径2.2 化学毒物的毒性机制与毒性参数2.3 化学毒物的毒性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第三章:生态系统毒理学3.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3.2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3.3 生态系统毒理学案例分析第四章: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4.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2 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与健康风险评估4.3 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5.2 毒性测试模型与实验技术5.3 环境毒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物标志物与毒效应标志物6.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6.2 毒效应标志物的特点与应用6.3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实例第七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案例分析7.1 土壤污染的毒理学实验案例7.2 水资源污染的毒理学实验案例7.3 大气污染的毒理学实验案例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创新8.1 现代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8.2 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8.3 未来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的前景展望9.3 实验报告的交流与发表第十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实践与探讨10.1 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的目标与意义10.2 实验课程的实施与教学策略10.3 实验课程的评估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环境毒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难点解析:环境毒理学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涉及诸多学科,需引导学生理清其发展脉络。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难点解析:研究方法的选取与运用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步骤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及意义难点解析:环境毒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需通过实例进行展示;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需深入阐述。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2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2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1.生物转运P62.生物转化P63.代谢饱和P404.靶器官P145.贮存库P14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娇小计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2.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3.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又可以指外来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量,还可以指外源化学物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

4.效应和反应:效应是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是指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

5.危险度和危害性: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

危害性缺乏定量概念,未考虑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损害程度,一般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1、近交系P662、突变系P663、杂交群P664、封闭群P665、悉生动物P676、清洁动物P677、急性毒性P718、亚慢性毒性P779、慢性毒性P77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1.致突变作用: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2.致突变物:能引起致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

3.化学致癌物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4.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作用5.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不需要体内代谢活化,其原型就可与遗传物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6.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代谢活化生成亲电子的活性代谢物,作用于细胞大分子而发挥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7.终致癌物某些化学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先转变为化学性质活泼但寿命短暂的近致癌物,再进一步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8.引发剂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9.促长剂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10.进展剂使细胞由促长阶段进入进展阶段的化学物11.助致癌物指其单独接触无致癌性,但在接触致癌物之前或同时接触可增加肿瘤发生的一类化学物。

环境生物化学第五章

环境生物化学第五章
④发展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理毒性及其对生态影响 的检测技术。
环境生物化学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给环境生物技术的纵深发 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生物技术无论是在生态环 境保护方面,还是在污染预防和治理方面以及环 境监测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和优越性。
环境生物技术也面临许多难题,而这些难题的解 决,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去开辟道路。人 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最终环境问题解决的希 望寄托在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进展和突破上。
环境生物化学
酶固定化概念
图5-3 酶固定化方法示意图 (1)离子结合,(2)共价结合;(3)交联;(4)聚合物包埋; (5)疏水作用i(6)脂质体包埋;(7)微胶囊
环境生物化学
酶固定化概念
上述几种方法也可并用,称为混合法。例如:交 联和包埋并用,离子结合和包埋并用,共价结合 和包埋并用等。现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简 要介绍如下:
酶是生物体为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而产生的,它适于在生 物体内进行化学反应。但是,作为人类用于生产所需要的 催化剂还不够理想。例如,酶在一般情况下,对热、强酸、 强碱和有机溶剂等均不够稳定,即使给予合适的条件也会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续,反应速度逐渐下降最后导致失括。 同时,酶也不能反复利用且酶只能在水溶液中使用,不能 在有机溶剂中使用。而固定化酶能克服上述的缺点,它像 有机化学反应中所使用的固体催化剂一样,同时仍具有生 物体内酶一样强的催化活性。
环境生物化学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 术,如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等。
环境生物化学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的三个层次均是污染治理不可缺少的生物技 术手段。高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需要以现代生物技术知识 为背景,为寻求快速有效的污染治理与预防新途径提供了 可能,是解决目前出现的日益严重且复杂的环境问题的强 有力手段。中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是当今废物生物处理中 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中层次的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改进,高 技术也不断渗入,因此,它仍然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 主力军。低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充分发挥 自然界生物净化环境的功能,投资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 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成为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物质在空气、水、土壤等介质中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化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环境化学帮助我们认识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等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有机污染物的特性、来源以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其次,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环境化学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和监测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

利用这些数据,我们能够评估环境质量,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最后,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技术提供了基础。

包括废水处理、大气净化、土壤修复等环境工程技术都依赖于环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污染物的性质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二、生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首先,生态毒理学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污染物的排放会引发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并影响到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进化。

通过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其次,生态毒理学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判断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水平。

第五章 环境生物化学和化学毒理学.

第五章  环境生物化学和化学毒理学.
2019/1/7 18
(1)饱和烃的氧化降解
饱和烃的氧化降解是有机物生化降解的基本途
径,其在好氧条件下借助生物催化经过醇、醛
氧化为酸。
R-C-C
-2H -2H
–2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C=C
+H2O
R-C-C-OH
R-C-C=O
+H2O
R-C-C(OH)2
R-C-COOH
19
2019/1/7
(2)芳环断裂
以苯环为代表,经生物催化氧化,导致芳环断
2019/1/7 27
2019/1/7
28
(2)单糖酵解成丙酮酸:细胞内单糖不论在有 氧氧化或在无氧氧化条件下,都可经过相应的 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丙酮酸。 (3)丙酮酸转化:在有氧氧化条件下,丙酮酸
通过酶促反应转化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
循环,生成CO2和H2O。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生成低级酸、醇及 CO2等。
2019/1/7 14
三、生物积累
生物积累,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 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
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
2019/1/7 15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绝大多数的生物转化是在机体的酶参与和控制
下进行的。
• 通常,水体足够大,水中的物质浓度可
视为恒定,则水生生物富集速率方程为
ka cw cf [1 exp(ke k g )t ] ke k g
2019/1/7 12
k a cw cf [1 exp(ke )t ] ke
水生生物浓缩系数(cf/cw)随时间延续而增大, 先期增大比后期迅速,当t→∞时,生物浓缩 系数依次为: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添加防止固定化过程中酶活力下降 的辅助物的研究 •固定化活细胞的研究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医药工业
➢高果糖浆的生产
废水生物处理
➢酒精和啤酒的生产
能源开发
➢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生产 生物传感器
➢乳品工业
基础理论研究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底物浓度总水平
➢不存在微生物污染问题 ➢是一个非均相反应体系,应用振荡或搅拌改善
底物及产物的交换是反应的关键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背 景
• 固定化技•辅术酶的系研或究A阶TP段系和其再生系的建立 ➢第一阶段•疏:水载体体系的或开含发水率低的体系中固定 ➢第二阶段化:酶的催化反应研究
•酯酶具有在液相和有机相界 面间起催化作用的独特性能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5.3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第5章1生物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5I.3. .1遗19传3基4信年因息,的工D来N程源A是概遗述传的物质基础——
II.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学说——遗
• 基I传因. 信工1息9程7传的0年递诞和的生1方:9式17927年3限年制C性oh核e酸n 内切 ➢II理I.则论1I9—I上6.—酶11的年遗9和三6操传41大9年纵信发7发子息0现年现学的D细说流N菌;向A的1与连9F表接7-2性达酶年因的中子发心,现法
• 酶工程➢是酶指固利定用化生物有机体内酶所具有
的反高应某效器些优➢➢和特质酶在生异地反环物催 生应 境传化 产动 污感功 特力 染器能 定学 治等, 产理新借 品、技助 的工术固一业、定种、新化新医装生技药置物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
毒作用的观察指标,则称为半数致死剂量(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2013-8-14 38
2013-8-14
39
三、毒物的联合作用
1.协同作用 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 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 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 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使混和物毒性增加。
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
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在酶催化下发生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或基质, 底物所发生的转化称为酶促反应。
2013-8-14 16
一、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原理
有机物的生化降解首先从活性官能团开始。 羧基(-COOH)是生物降解的活性反应中心,
6个碳原子以下的有机酸在生物降解时总是从
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 2.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
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扩散速
率服从费克定律。
2013-8-14 3
3.被动易化扩散 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
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
质。
4.主动转运
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
dc f dt k a cw k e c f k g c f
• 式中:ka、ke、kg—水生生物吸收、消除、生
长的速率常数;
• cw、cf—水及生物体内的瞬时物质浓度。
2013-8-14 11
如果富集过程中生物质量增长不明显,则kg可 忽略不计,
dc f dt
k a cw k e c f
2013-8-14
43
四、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
即独立作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中 单项毒物的毒性。
2013-8-14 42
4.拮抗作用
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 作用毒性的总和。 即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 分的降解加速、排泄加快、吸收减少或产生低
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降低。
2013-8-14 33
4.甲烷发酵
在无氧氧化条件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可借助 产酸菌的作用降解成简单的有机酸、醇等化合物。 如果条件允许,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产氢菌和产乙 酸菌作用下,可被转化为乙酸、甲酸、氢气和二 氧化碳,进而经产甲烷菌作用产生甲烷。 复杂有机物质降解的这一总过程,称为甲烷发酵 或沼气发酵。在甲烷发酵中,一般以糖类的降解 率和降解速率最高,脂肪次之,蛋白质最低。
2013-8-14 29
2、脂肪的微生物降解
(1)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在胞外水解酶催化下
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
脂肪酸及甘油能被微生物摄入细胞内继续转化。 (2)甘油的转化:甘油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 能被相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成丙酮酸。
2013-8-14 30
(3)脂肪酸的转化:在有氧氧化条件下,饱和 脂肪酸通常经过酶促氧化途径变成脂酰辅酶A 和乙酰辅酶A。
2013-8-14
35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一、毒物
毒物是进人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
物化学的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 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的物质。 大多数环境污染物质都是毒物。
2013-8-14 36
二、毒物的毒性
毒理学把毒物剂量(浓度)与引起个体生物学的
在无氧氧化条件下,脂肪酸通过酶促反应,往
往以其转化的中间产物作受氢体而不完全氧化, 形成低级的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等。
2013-8-14
31
3、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
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和氮,有
些还含有硫、磷等元素。蛋白质是一类由a-氨
基酸通过肽键联结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1)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蛋白质由胞外水解 酶催化水解,经多肽至二肽或氨基酸而被微生 物摄入细胞内。二肽在细胞内可继续水解形成 氨基酸。
2013-8-14 7
三、排泄
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 过程。 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2013-8-14 8
四、蓄积
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
代数和。
蓄积时,污染物质的体内分布,常表现为相对 集中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机体的某些部位。
第五章 环境生物化学 和化学毒理学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A的流动变
动复杂体。
在生物膜中还间以带极性、常含有水的
微小孔道,称为膜孔。
2013-8-14 2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膜孔滤过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可借助膜两侧静
• 通常,水体足够大,水中的物质浓度可
视为恒定,则水生生物富集速率方程为
ka cw cf [1 exp(ke k g )t ] ke k g
2013-8-14 12
k a cw cf [1 exp(ke )t ] ke
水生生物浓缩系数(cf/cw)随时间延续而增大, 先期增大比后期迅速,当t→∞时,生物浓缩 系数依次为:
2013-8-14 27
2013-8-14
28
(2)单糖酵解成丙酮酸:细胞内单糖不论在有 氧氧化或在无氧氧化条件下,都可经过相应的 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丙酮酸。 (3)丙酮酸转化:在有氧氧化条件下,丙酮酸
通过酶促反应转化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
循环,生成CO2和H2O。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生成低级酸、醇及 CO2等。
变化,如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
性等的变化称为效应; 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瘤或其他损害的发生 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反应。 毒物剂量(浓度)与反(效)应变化之间的关 系,称为剂量—反(效)应关系。
2013-8-14 37
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 效浓度(EC50)来表示。 ED50和EC50分别是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
2013-8-14
34
三、影响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的 因素
链长规律:脂肪酸、脂族碳氢化合物和烷基苯等 有机物质,在一定范围内碳链越长,降解也越快; 有机聚合物降解速率随分子的增大而减小。 链分支规律:烷基苯磺酸盐、烷基化合物等有机 物质中,烷基支链越多,分支程度越大,降解也 越慢。 取代规律: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及数量对有机物 质降解速率有规律性的影响。
它们的反应为:
2013-8-14
23
柠檬酸
-H2O
顺乌头酸
+H2O
异柠檬酸
-2H
草酰琥珀酸
- HSCoA +H2O +乙酰辅酶A 草醋酸
-2H
苹果酸
+H2O
富马酸
-2H
-CO2 α酮戊二酸 +H2O -2H - CO2 琥珀酸
三羧酸循环
2013-8-14 24
反应实际上是醋酸分解(以及丙酮酸)得到CO2,
2013-8-14 32
(2)氨基酸脱氨脱羧成脂肪酸:氨基酸在细胞 内的转化由于不同酶的作用而有多种途径,其 中以脱氨脱羧形成脂肪酸为主。 蛋白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在有氧氧化下可被彻 底降解成为二氧化碳、水和氨(或铵离子), 而在无氧氧化下通常是酸性发酵,生成简单有 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等,降解不彻底。 蛋白质中含有硫的氨基酸有半胱氨酸、胱氨酸 和蛋氨酸,它们在有氧氧化下还可形成硫酸、 在无氧氧化下还有硫化氢产生。
反应总的结果为: CH3COOH + 2O2 → 2CO2↑ + 2H2O
或者:
CH3COCOOH +5/2O2 → 3CO2↑ + 2H2O
2013-8-14
25
醋酸及丙酮酸是有机物通过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化
学降解的中间产物。
实验证实,凡是能够产生与循环中相同化合物的 反应就能够参与三羧酸循环。
2013-8-14 40
2.相加作用
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 作用毒性的总和。
当各毒物成分的化学结构相近、性质相似、对
机体作用的部位及机理相同时,其联合的结果 往往呈现毒性相加作用。
2013-8-14 41
3.独立作用
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 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一、吸收 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通过各种途径通透 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
2013-8-14
6
二、分布
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
形成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 与组织成分结合; 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
羧基开始。
长碳链有机酸的生物降解则可能在其他碳原子
进行。
2013-8-14 17
其他基团反应顺序为:醛基,酮基,羟基,氨
基,硫基,甲基等。 其他如:-C(O)-NH2(酰胺),R-COO-R`
(酯),-SO3H(磺酸基),X-(卤代基),RO-R’(醚)等,它们在降解中可能位于上述基 团的或前或后的位置。
2013-8-14 18
(1)饱和烃的氧化降解
饱和烃的氧化降解是有机物生化降解的基本途
径,其在好氧条件下借助生物催化经过醇、醛
氧化为酸。
–2H +H2O
R-C-C
-2H -2H
R-C=C
R-C-C-O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