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教材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引言: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及其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识别、评估和控制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和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课程目标:1.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围;2. 熟悉环境污染源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 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4. 学会评估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毒性和风险;5.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探索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a.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b.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c. 毒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毒物的吸入途径及机制a. 毒物的吸入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b. 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c. 毒物的致毒机制。

3. 环境污染源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 水污染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b. 大气污染及其对空气中生物的影响;c. 土壤污染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 环境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b. 环境污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c. 环境污染与癌症的关系。

5. 环境毒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a. 动物模型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b. 细胞毒性测试方法;c. 遗传毒性测试方法。

6. 环境有毒物质的风险评估a.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b.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

7. 环境保护与解决方案a. 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b. 环境友好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c.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来确定。

平时成绩将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评估。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503.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B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30学时08.课程学分:2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12.主要参考书: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赖特和韦尔伯恩编著,朱琳主译:环境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大纲执笔人:13.课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学习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必不可少的。

14.课程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chemical pollutants to organisms using an arra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cal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 major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The knowledge obtained in the class should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15.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晟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第三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第四节环境毒理学的开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学时)第一节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第二节毒作用的分子机理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常用实脸方法(3学时)第一节急性毒性实脸第二节蓄积毒性实脸第三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第四节致突变试验第五节致畸试验第六节致癌试验第六章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1学时)第一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第二节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工程第三节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现有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五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任务面临的挑战第七章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多环芳屋类第二节芳香胺类化合物第三节N-亚硝基化合物第四节烧化剂第五节黄曲霉毒素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汞第二节镉第三节铅第四节格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有机氯农药第二节有机磷农药第三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十章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特点及来源第二节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第三节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第四节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第十一章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第三节电磁辐射污染第十二章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学时)飘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第十三章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土塘污染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的生态学诊断第十四章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其特点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水体污染对生生生物的影响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水体中有机物魂晶安全评价⑵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开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

02第二章环境毒理学

02第二章环境毒理学
• 非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 变;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 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 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毒化 合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确定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 损害作用。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寿命亦将缩短;机体功能容量或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定能力下降;机体对其他某些因素不利影响的易 感性增高。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 简单扩散和滤过。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特殊转运
• 特殊转运指有一定的载体,具有较强的专一性,有一定的选 择性和主动性,生物膜主动选择某种机体需要或由机体排出 的物质进行的转运。
• 特殊转运分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
• 膜动转运
•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一些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其主要特点 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结构发生变化,转运过程具有特异性, 生物膜呈现主动选择性并消耗一定的能量。
• 毒效应
• 化学物的有害效应或毒效应是指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其代谢物 达到一定剂量,并与靶(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相互作 用所引起的不良生物学改变。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剂量
• 剂量是决定外来化学物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 剂量的概念较为广泛。
剂量概念的不同表述
给予机体的数量 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 毒物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 毒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

环境毒理学培训教材

环境毒理学培训教材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章 绪论与新兴的环境毒理科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环境毒理学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展望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毒理学理论 • 毒性与影响因素 • 一般毒性与评价 • 特殊毒性与评价 • 安全与健康评价
环境毒理学学科结构 • 环境毒理学理论 • 环境毒理学实验 • 环境毒理学应用
环境毒理学
以介质为分类依据 • 大气环境毒理学 • 水环境毒理学 • 土壤环境毒理学
以环境污染物为分类依据 • 重金属毒理学 • 溶剂(石油)毒理学 • 农药毒理学 • 环境激素毒理学 • 环境电离(电磁)辐射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区别来自区别点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主要研究内容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胁迫
实验方法 主要任务
基于动物实验的观察 结果进行推论或对病 人进行实验观察以及
流行病学调查
面对人类的环境问题 迎接知识创新的挑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Toxicology) 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
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 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也是生 命科学和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运用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环境 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 ,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 学。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避免浪费动物资源。
03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实
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27
07
现代科技在环境毒理学中 应用前景展望
2024/2/29
2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应用
2024/2/29

2024/2/29
3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2/29
4
《环境毒理学》课程概述
2024/2/29
课程定义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 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
探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其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3
污染物可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破坏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对
生物体造成危害。
17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
1 2
DNA损伤
污染物可引起DNA链的断裂、碱基错配等损伤, 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具有遗传毒性。
DNA修复障碍
污染物可干扰DNA修复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受 损DNA不能及时修复,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3
表观遗传改变
污染物可引起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组 蛋白修饰等,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2024/2/29
18
免疫毒性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损伤
污染物可直接损伤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 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2024/2/29
免疫应答紊乱
污染物可干扰免疫应答过程,如抗体产生、细胞因 子分泌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Toxicology课程编码:21422250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6 其中讲课:36 实验或实践:上机: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方向)推荐教材: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参考书目:1.惠秀娟编.《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知识。

2.掌握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

3.掌握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

4.熟悉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及土壤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进展。

5.了解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一、概述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掌握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理解毒物动力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毒物动力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是2010年6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政。

内容简介:《环境毒理学(第2版)》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

《环境毒理学(第2版)》在阐明环境毒理学的基础、扩展概念、毒性机理和一般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典型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和毒性效应以及辐射与超声波污染的毒性效应,介绍了水体、土壤、大气等复合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与研究方法论,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陆地生态毒理学、淡水生态毒理学和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环境毒理学(第2版)》有利于读者从概貌到细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系统学习,研究方法和实例也为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环境毒理学(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毒理、安全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专业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第1章概论1.1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1.1.1 概念1.1.2 学科地位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1.2.1 研究对象1.2.2 主要任务1.2.3 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1 毒理学溯源1.3.2 现代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3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1.4 环境毒理学发展趋势第2章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1.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2.1.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和分布2.1.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2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2.2.1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2.2.2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2.2.3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2.4 外源化学物的排泄2.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2.3.1 基本概念和一般机理2.3.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2.3.3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转化酶的诱导和抑制2.3.4 生物转化的物种和个体差异2.4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蓄积与放大2.4.1 生物蓄积和生物浓缩2.4.2 超量蓄积2.4.3 生物放大2.5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2.5.1 概述2.5.2 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2.5.3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第3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3.1 基本概念3.1.1 毒物和毒性3.1.2 危险性与危害性3.1.3 剂量3.1.4 效应和反应3.2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3.2.1 毒性作用的类型3.2.2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分级3.2.3 剂量与毒性3.2.4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3.3 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效应3.3.1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3.3.2 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3.3.3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3.4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3.4.1 分子水平的毒性作用3.4.2 化学污染物的三致作用3.4.3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3.5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3.5.1 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3.5.2 生物因素3.5.3 非生物因素3.5.4 接触条件第4章环境毒理学方法论4.1 生物学指标的概念及应用原理- 4.1.1 生物学指标的概念4.1.2 生物学指标的选择与应用基础4.2 生物耐受性与指示作用4.2.1 生物耐受性机制4.2.2 敏感性指示种和耐污性指示种4.3 生物学指标4.3.1 生化标志物的选择原则4.3.2 常用分子生物标志物4.3.3 指示生物4.3.4 种群和群落指标4.4 环境毒理学模型4.4.1 毒理学模型的分类4.4.2 常见的模型种类4.4.3 环境毒理学模型的优点和不足4.5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方法4.5.1 中宇宙和微宇宙4.5.2 全系统操控4.6 研究方法的选择4.7 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4.7.1 研究的技术路线4.7.2 试验材料的选择4.7.3 实验方法的选择及条件确定4.7.4 实验设计第5章无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5.1 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l.1 汞5.1.2 铅5.1.3 镉5.1.4 铬5.1.5 铜5.1.6 镍5.1.7 铊5.2 非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2.1 硒5.2.2 磷5.2.3 氟5.2.4 砷5.2.5 臭氧5.2.6 氯气5.3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5.3.1 一氧化碳5.3.2 二氧化硫5.3.3 氮氧化物5.3.4 氰化物5.4 颗粒物5.4.1 性质5.4.2 污染源5.4.3 颗粒物的毒性第6章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6.1 农药6.1.1 农药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6.1.2 有机氯农药6.1.3 有机磷农药6.1.4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6.1.5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6.1.6 二吡啶基除草剂6.1.7 三嗪类除草剂6.2 多氯联苯6.2.1 理化性质6.2.2 吸收、分布与排泄6.2.3 毒性效应6.3 多环芳烃6.3.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6.3.2 理化性质6.3.3 环境行为6.3.4 吸收、分布与排泄6.3.5 毒性效应6.3.6 致癌机理6.4 二噁英类化合物6.4.1 环境中二噁英的来源6.4.2 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特征6.4.3 吸收、分布与排泄6.4.4 毒性效应6.4.5 分子毒性机理6.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5.1 来源与分类6.5.2 毒性作用机制6.5.3 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6.5.4 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6.5.5 致癌毒性6.6 石油6.6.1 石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6.6.2 石油污染的环境效应6.6.3 原油及石油馏分的毒性效应第7章辐射与超声波的毒性效应7.1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7.1.1 辐射源7.1.2 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7.1.3 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7.1.4 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7.1.5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7.1.6 生态效应7.1.7 实例研究——切尔诺贝利事件7.2 光辐射的生物效应7.2.1 光辐射及其生物吸收7.2.2 组织损伤效应7.2.3 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7.3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7.3.1 生物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7.3.2 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7.3.3 三致作用及对植物的诱变作用7.3.4 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7.3.5 电磁辐射对基因的影响7.4 超声波与噪声的生物效应……第8章生理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毒理学作用第9章环境毒理学分论第10章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第11章生态风险评价参考文献。

环境毒理学(全套课件499P)

环境毒理学(全套课件499P)
第6章 水环境毒理学 6.1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6.2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 6.3 水体污染对生物及人体的毒性效应 6.4 石油污染海洋水体
第7章 大气污染毒理学 7.1 大气污染与大气自净作用 7.2 大气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7.3 大气污染的生态毒性学效应 7.4 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毒性
第1章 绪论
第3章 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3.1 基本概念 3.2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效应 3.3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3.4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第4章 物理性污染的毒性效应 4.1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4.2 光辐射的的生物效应 4.3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4.4 超声波的生物效应
第5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 5.1 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 5.2 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3 土壤污染的生物毒性效应 5.4 土壤典型污染物的危害—重金属
讲授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2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 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第2章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2.2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2.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2.4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蓄积与放大 2.5 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
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 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 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 染物,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的或即将 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 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 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是人类研究探索环境压力因素对生命系 统影响的一门分支科学。
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病而死。”
古希腊医生Dioscorrides(公元50-100年)把毒物分成 植物毒素、动物毒素和金属毒物三大类,并尝试用催吐药 来治疗中毒,用腐蚀剂和杯吸法来治疗毒蛇咬伤。

《环境毒理学实验》课件

《环境毒理学实验》课件

环境毒理学实验在化学品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
毒性测试
对化学物质进行急性、亚慢性及慢性毒性测试,评估其对生物体 的危害程度。
致癌性研究
通过环境毒理学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致癌性,为化学品的风险评估 提供依据。
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
探究化学物质对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保障人类后代的健康。
环境毒理学实验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环境毒理学实验将与生物学、化学、 医学等学科深度融合,拓展研究领域 和应用范围。
新型实验技术应用
借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 学等新型实验技术,提高环境毒理学 实验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毒理学实验将更加关注绿色化学 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化学品的安全生 产和合理应用。
国际合作与交流
《环境毒理学实验》ppt 课件
目 录
• 环境毒理学概述 • 环境毒理学实验方法 • 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 • 环境毒理学实验结果分析 • 环境毒理学实验的应用与展望
01
环境毒理学概述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特别是人类和动物的毒性作用的学科。它具有跨学科性、预防性和 实验性的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致癌性实验
总结词
确定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癌作用
详细描述
致癌性实验是通过长期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 观察其是否引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以评估化学物质的致癌 风险。
03
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选择
实验动物种类
01
选择与人类生理、代谢和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种类,如小鼠、
大鼠、豚鼠、仓鼠等。
实验动物品系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概述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概述
人类对环境因素易感的基因非常之多,总称为 环境基因组。
易感性形成的原因:① 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② 修复能力的差异;③ 受体因素;④ 宿主因 素等多方面。
2、以癌前病变为主,寻找相关的标志物,为癌 的早期诊断、早期预测、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环境基因组计划(EGP)
两个主要目标: ① 促进识别环境暴露后决定疾病危险差异的环境反
方法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方法
第四章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第一节 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 第二节 在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影响研究 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在制定环境卫生基准中的应用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各论 第一节 环境有毒物的分类 第二节 环境农药污染 第三节 环境重金属污染
第六章 毒理学实验基础
Toxic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Raymond, J. M. et.al CRC Press, 1999

《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环境毒理学》,惠秀娟,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3

现代环境卫生学,蔡宏道,人民
小鼠
大鼠
家兔
豚鼠
仓鼠
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 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1 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2 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 3 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
定性 4 成年健康动物向年老体弱及患病个体外
推的不确定性
环境毒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在制定环境卫生基准中的应用 污染物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与新兴的环境毒理科学 第二讲、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第三讲、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第四讲、物理性污染的毒性效应 第五讲、土壤环境毒理学 第六讲、水环境毒理学 第七讲、大气污染毒理学 第八讲、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第九讲、环境化学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第一章 绪论与新兴的环境毒理科学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环境毒理学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展望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Toxicology)
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 别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 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也是生 命科学和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运用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环境 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 ,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 学。
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s):是一类“外来生物 活性物质”,又称外来化学物,以区别于代谢过程 中形成的产物和中间产物——内源化学物。
毒理学、环境毒理学与其它基础科学的联系
毒理学是典型的综合科学:
临床毒理学
营养毒理学
医药学 诊断化学 病理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 环境化学
毒理学
生理学 病理学 生物化学 免疫学 遗传学 其它
社 5、《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石碧清,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教学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机理,并重点介绍了土 壤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大气污染毒理学 等环境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以及毒理学研究常见 的一些实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与重点
环境毒理学有机架构
环境毒理学理论 • 毒性与影响因素 • 一般毒性与评价 • 特殊毒性与评价 • 安全与健康评价
环境毒理学研究已扩展到环境污染物对各种生物机体及 其种群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措施的范围。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的污染物: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 游离辐射 —— 电磁辐射 —— 噪声污染 —— 振动污染 —— 温度(废热)
环境生态毒理学
核心为非人类 生物,扩展到 人类
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核心为环境污染 物对人的影响, 扩展到动植物
环境生态毒理学 应用毒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
物对非人类生物乃至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种群 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 物个体的变化,而且包括生物群体的改变; 不仅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简称环境化学物) 对某一种群的损害,而且研究环境化学物对 生态系统的影响。
营养学 食品学 分析化学
职业毒理学
职业医学
人畜排泄物
化学原料
自然的生物与非生物转化
提取
合成
使用
排放
调控 污染源
风险管理 归趋
生物
吸收

分布

伤害
毒性
风险评价 效应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组成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任务 与内容
由于环境污染物对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种类(包括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等)的损害日趋严重,地球上每天有 100~300个物种遭灭绝,近50000km2森林被破坏。
主要研究内容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胁或对病 人进行实验观察以及
流行病学调查
阐明环境毒物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
直接采用相应的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进行实验
与观测
揭示环境毒物对生态系 统及其不同组分的毒害
效应及其机理
学科归属
环境、医学
生态学
生态毒理学 毒理学的分支学科,着重研究自然的和人
造的污染物对动物(包括人)、植物、微生物 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毒效应;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各种有毒有害因素,特 别是环境污染物对人类之外其他生物种类包括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损害作用规律及防治 措施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区别
区别点
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非游离辐射 —— 紫外线 ✓ 来源:阳光、焊接、杀菌 ✓ 可引起皮肤红肿、灼伤及皮肤癌 ✓ 焊接工可患角结膜炎及白内障
—— 红外线 ✓ 来源:具温度的物体 ✓ 可引起皮肤及眼角膜等的热伤害
—— 微波 ✓ 可引起白内障及生殖系统危害
—— 低频率电磁波
温度
—— 温度过低 ✓ 会造成体温降低、冻疮甚至死亡 —— 温度过高 ✓ 热痉挛 ✓ 热衰竭 ✓ 热中风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主要参考杂志和书目
参考杂志: 1、卫生毒理学杂志 2、卫生研究 3、中国公共卫生 4、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5、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6、环境科学 7、环境科学学报 8、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参考书目: 1、《环境毒理学》,李建政,化学工业出版社 2、《环境毒理学》,孔志明,南京大学出版社 3、《环境毒理学》,孟紫强,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孟紫强,科学出版
毒物:可进入生物机体,具有累积效应,干扰机体 生理平衡,导致其组织、器官或生理过程受到不良 影响的外源性物质。
(Toxin:毒素,生物产生 (venom: 毒液);Poison:毒药 ,人工合成药物,有目的性;Toxicant:有毒物质,广义, 不一定有目的性; pollutant, chemicals, contaminant, toxic substance)
……
游离辐射 —— 种类 ✓ 背景辐射来源:宇宙射线、土壤岩石、人体内的
放射性同位素 ✓ 医用辐射来源:诊断用X光机,核子医学、肿瘤
照射 ✓ 职业上的暴露:非破坏性仪器检测、行李监测、
核电厂操作、核武试爆、研究用 仪器 —— 游离辐射产生的问题 ✓ 急性暴露可引起皮肤、肠胃、造血系统异常,甚 至死亡 ✓ 长期低剂量辐射会破坏染色体或引起基因突变。
环境毒理学学科结构 • 环境毒理学理论 • 环境毒理学实验 • 环境毒理学应用
环境毒理学
以介质为分类依据 • 大气环境毒理学 • 水环境毒理学 • 土壤环境毒理学
以环境污染物为分类依据 • 重金属毒理学 • 溶剂(石油)毒理学 • 农药毒理学 • 环境激素毒理学 • 环境电离(电磁)辐射
毒理学
学习安排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