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作者:焦洋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20期
[提要] 劳动异化并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劳动异化问题。本文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和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主义;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F123.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日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借助劳动异化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制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异化存在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劳动异化问题?在当今社会,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劳动异化现象,劳动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他们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存在极大的区别,他们认为二者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异化现象完全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社会现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完全消灭了私有制,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成功消灭了劳动异化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是劳动者的自主劳动,这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异化劳动有极大的区别,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劳动异化问题。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到底存在不存在劳动异化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逻辑性的命题判断,而应在现实的实践中找到答案。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存在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
存在分工的缺陷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分工产生劳动异化,他们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且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笔者认为,劳动异化并不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任何制度和生产方式下,只要劳动过程处于一定的外在和内在压力之下,劳动异化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异化问题,存在异化劳动,存在劳动与人相分离的情况。下面笔者就从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
(一)劳动产品发生异化的原因。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可能存在相分离的情况。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凝结,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的价值体现,应属于劳动者。但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本身目前存在缺陷问题,由于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它仍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并不是直接的占有,而是要通过国家、政府、企业等为中介来体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公有制主体(人民)被代表、被虚化、被置换,置换为政府和政府官员以及国有企业的掌权者,他们成为真正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使用者。所以,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仍存在相分离的可能性,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也不可能完全达成一致。这种不一致,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的缺陷,这种“缺陷”也是产生异化的条件。
(二)劳动活动发生异化的原因。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情况下,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产品中,而且表现在劳动活动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在劳动中能够确认自己的本质,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这样的劳动应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但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平衡,公有制尚未充分发展,社会尚未达到“自觉的社会”的程度,这为劳动异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异己力量的支配”。在一些领域,劳动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福利制度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的实际需求。一些劳动者还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勉强工作,劳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劳动中人们找不到快乐,个人价值不能够实现。总会有一些劳动者在劳动中在生产中被动地劳动,在他们那里仍然存在着“只要外在压力一解除,他就会逃避劳动。”的心理状态。这正是在工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也就是在这一劳动过程中,劳动活动本身发生了异化现象。
(三)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的原因。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但在社会主义不发达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一些劳动者还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者工作的分配依靠社会的需要,而对劳动者来说,劳动不再是自觉自愿的,
肯定自身、发展自身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了外在的、单纯的谋生活动。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从而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人类本质的人,从而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
四、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下的异化
(一)劳动产品发生异化的原因。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凝结,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是劳动者价值的体现,应当属于劳动者,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下,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时常相分离。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仍然存在缺陷。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并不是直接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依然要通过国家、政府、企业等为中介来体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公有制主体(人民)被代表、被虚化、被置换的情况时有发生,它被置换为政府和政府官员以及国有企业的掌权者,他们成为劳动产品的占有者和使用者,这样便发生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的状况。所以,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产品便发生异化。
(二)劳动活动本身发生异化的原因。劳动本来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重要标志,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的这种特性发生了很多改变,劳动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人们已经失去了对于劳动的热情,而是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行为方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极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人劳动的强度,劳动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缩减,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程度高和生产力水平都极高的劳动活动。人们看起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压力。由于劳动分工的细化以及管理者对劳动过程控制的加强,工人在劳动中已成为被动的劳动工具,失去了自主性。同时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劳动者已经失去了生产过程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了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由于整个生产过程均需服从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程序,工人只需按事先规定的动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地点进行机械操作,基本不需要工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在为某种机器而劳动,并对这种机器没有影响力,而且劳动分工越专门,他们的劳动就越僵化,在劳动中人们只是在做某种规定好的程序,虽然他们在工作,却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人在劳动中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不再是创造性的,不再是对普遍的力量的肯定,由于失去了劳动者本真的愿望,从而失去了劳动应有的本质,劳动活动本身便发生了异化。
(三)人的类本质产生异化的原因。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地创造性的活动,但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不再是自愿的,肯定自身、发展自身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变成了外在的单纯的谋生的活动。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科技不断进步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技术分工日趋细致,工人工作被归结成为一个专门固定的机械重复性工作,使他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一无所知,漠不关心,劳动者失去了劳动产品带给他们的价值,这不仅使工人失去了全面发展的可能,也使工人成为片面的、本能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