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

合集下载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位居群经之首。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同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以主题为中轴开发和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内实施的一种整体性教学诵读方式,。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思路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儿童读经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今天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

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

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措施分析(一)选择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

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在此过程中,让小学生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小学是儿童认识、学习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而且诗词、歌曲、故事等都是小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方法和实践,提升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方法和途径;第三部分,实际开展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第四部分,提出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策略和建议,以及对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背景和内容;第二步,设计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意愿和实际情况;第三步,开展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第四步,分析调查和实践的数据,提出策略和建议,探索未来研究方向。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下列成果:第一,可以深入研究小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第二,可以模拟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第三,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达成计划完成本研究的预期成果,需要我们严格按照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来展开研究工作,确保研究质量和效果。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岭南学校贺国新一、本课题核心概念说明。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经典及经典教育是指语言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特指国学经典)及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的心智、人格、语言、思维等方面的教育,着重于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经典诵读”又叫“经典素读”。

台湾学者王财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推广“经典诵读”活动,现已深入海内外华人世界。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撰文《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就经典阅读的作用、经典与传承文明、经典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汇报》,2002年7月1日)。

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

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学生文化生活和读书现状。

文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这路。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冲击很大。

现代中小学生出现“文化断层”,网络等快餐式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从我校学生有关课外阅读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6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读物都以在校内各课程的资料书为主,20%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15%的学生喜欢阅读体育、娱乐方面的读物,仅有5%的学生有广泛阅读各方面课外书籍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有80%之多只对社会流行的浅显和通俗读物感兴趣,而对经典名著有所了解的学生不到20%。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修养和人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展开讨论,分析其教学意义、实施方法以及实践效果。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意义诵读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艺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模仿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诵读国学经典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眼光和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

二、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进行诵读。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国学经典名篇,让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变化,让学生将经典文学作品表现得栩栩如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进行诵读。

老师可以将国学经典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默读,并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诵读。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国学经典的话剧或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演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再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通过朗诵、默读、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今后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使诵读国学经典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XX小学为个案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经典诵读是中小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阅读量少、情感交流不足等原因,导致经典诵读的质量和数量逐渐下降,这对于国学传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通过课程开发来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对于推进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XX小学是一所传统教育为主的小学,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学兼优,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计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够显著。

因此,本研究拟以XX小学为个案,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有效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和国学素养。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1)探究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2)分析XX小学当前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3)构建适合XX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4)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2. 研究内容:(1)了解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明确经典诵读的定义和意义。

(2)分析当前XX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

(3)基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构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

(4)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问卷调查:通过制定适合XX小学的问题,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经典诵读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并查明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专家访谈: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1、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典美文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归位,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从语文学科切入,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可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对于每个学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情况及效果。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国学经典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实践方法与效果分析中,发现利用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影响因素分析也指出了教师、家长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效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对于推广国学经典,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实践研究、现状分析、作用、实践方法、效果分析、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效果、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降,阅读能力不断下降,语文素养亟待提高。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诵读国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财富,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新重视起来。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精华。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国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将诵读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开展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效果与作用,通过深入分析现有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探讨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实践方法与效果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全面评估诵读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终旨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效果,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因为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

所以要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经典诵读,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我们诵读经典,渗透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经典的诵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经典作品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一些优秀经典作品作为课本的必要的延伸和补充以供学生阅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诵读经典,记忆力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凡能将经典读到倒背如流。

他们背诵课本知识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要将经典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文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情感品味。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

二、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1. 国学经典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学经典,它们蕴含着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品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正在逐渐建立,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要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 融合国学经典的目的和意义三、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1. 选材与课程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选材至关重要。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选取内容生动、形象、易懂的国学经典进行诵读。

比如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篇目,或者选取一些古诗词、成语故事等作为诵读材料,这些内容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诵读国学经典的课程设计也很关键。

可以结合国学经典的背景知识、故事情节、文学修养等方面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能够理解和感悟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还可以通过朗读比赛、诵读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诵读的效果。

2. 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使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国学经典的内容与背景;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还可以进行分组朗读、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诵读环节更加多姿多彩。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方法和效果。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方法,强调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然后阐述了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包括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诵读国学经典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指出继续推广国学经典的诵读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研究、必要性、方法、效果、案例研究、展望、结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国学经典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国学经典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渐被边缘化。

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相对匮乏。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诵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对于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和思维素养的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经典的诵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开题报告一、《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

”国学经典就是这种足以支撑我们华夏民族的永恒力量,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现在学校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跨世纪的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教育。

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

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能通晓事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修心修志,热于奉献,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国内国际形势,传承国学经典,深化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我校经过多年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发现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是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和智慧的书”,能够使儿童在人格、心灵的塑造、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一流人才。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开题报告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开题报告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

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我们认为,利用青少年学生时期的记忆力,可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当学生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

2.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主动研究者,在经典诵读中丰厚文化底蕴,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

3.通过研究,注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读书,着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气氛,构建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活动遵循的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测工作,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3.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六、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近一年来,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扎扎实实的教学研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总结,切实遵循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反思的程序有效地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

首先及时召开实验教师专题会。

自2007年4月得知我校所申报的““小学生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已正式列为全国“十一五”课改重点教研课题后,我校各级领导对本课题十分重视,经过精心准备,在业务校长的主持下,召开了全校语文实验教师的专题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重新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

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

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

巧必由烂熟而出。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热,可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国学”还没有具体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亦或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

当然,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下定义的,不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国学”观点,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

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也可以像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五部分,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等,当然目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千。

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

“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几盛几衰。

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则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开始,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再加上由《百家讲坛》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国学热”。

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汉学研究这门学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令绝大多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化节在北京的 8 月 7 日拉开了帷幕。

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人来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

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 200 多年前,一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来自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

这场演出令到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叹“原来国学是可以听的”,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

—3—(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出,不少于20 篇) [1]李振村. 《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小学韵文教师》2007 年第3 期 [2] 钱梦龙. 《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2001 年7 月26 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3] 王宁. 《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人民教育》2007 年5 期 [4] 李振村. 《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 年第 12 期 [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经典诵读教育手册》 [6] 金春峰. 《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2007 年第7 期 [7] 胡适. 1920 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8] 王泽生. 学术论著:《国学创新宣言》[公开旧著,回应思潮] [9]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0]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 月版,。

[11]李白坚. 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2] 鲁迅. 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

[13] 袁行霈. 《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今 [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 《新国学》巴蜀书社 [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 《新国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今 [16]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873-1929 著北京团结出版社 [17] 张平仁. 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10 第 7 期 [18] 谢桃坊. 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

《天府新论》 2008 第6 期 [19]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0]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 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23] 陈海虹. 为国学呐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 [24]《儿童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出版 [25] 杨宏国.《梅中教育科研网》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点“国学” [26] 吴洋.《国学经典》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3503 版次:2004 年 4 月第1 次 [27] 孔子刘琦.《论语》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7807020679 版次: 2004-07-01 [28] 陶月梅.《国学启蒙》出版社:宁波出版社(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目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实验研究,达到以下几项目标: 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 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 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内容设计一基本条件研究 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 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 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

二运作过程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 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发展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

研究假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为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和健康发展、特长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在语文作业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突破:(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

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

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 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