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咸阳城东楼全文(原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全文翻译(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咸阳城东楼字词句解释(意思):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咸阳城东楼全文拼音版(注音版):yīshàng gāo chéng wàn lǐchóu ,jiān jiāyáng liǔsìtīng zhōu 。
xīyún chūqǐrìchén gé,shān yǔyùlái fēng mǎn lóu 。
niǎo xiàlǜwúqín yuàn xī,chán míng huáng yèhàn gōng qiū。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⑴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⑶“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1-2]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赏析: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咸阳城东楼诗歌鉴赏
咸阳城东楼诗歌鉴赏《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诗作。
此诗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咸阳城东楼》原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咸阳城东楼》诗歌鉴赏:此诗写诗人登咸阳城阁楼眺望远方风景之所思所慨。
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而历代流传以“咸阳城东楼”为题更为广泛。
周汝昌主张“西楼”,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诗云“一上高城万里愁”。
“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阳城的西门城楼也。
许浑青年时代由家赴京应试,多次名落孙山,利用间隙一游咸阳,是很自然的事。
“万里愁”,谓其离家之后,功名无望,不免忧愁也。
离家既远,又数上不第,秋晚登临,自不免有岁月蹉跎,老大徒伤的慨叹。
“万里愁”三字的具体含义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下面接写远眺所见之景。
时当初秋,蒹葭杨柳尚未凋枯,以致当诗人看到黄土高原上这一片绿色,竟恍惚有置身江南汀洲之感。
一个“似”字,点明了这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这本是触景生情,融情入景之笔,巧妙地透露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这句并非实写,乃是虚实相间,以实引虚,实景与遐想之合耳。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溪云”句,许浑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1《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2《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赏析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原文及译文原文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代: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
这看似浑茫无端的愁绪,实则出自真情。
因为远远望去,烟迷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颇像江中的小洲。
首句“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
接下来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但还是别去追寻前朝往事吧,因为时移世迁,历史痕迹已难以分辨,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
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原文:咸阳城东楼唐代-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风吹满咸阳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花园里鸟儿在黄昏杂草丛生,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鸣。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来来往往的人们不要问过去,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
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约 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汀洲〕水中的小洲。
〔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
下文的“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芜〕丛生的杂草。
〔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当年事〕一作“前朝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咸阳城东楼》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咸阳城东楼》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
七五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二、注释:①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②汀洲:水中的小洲。
这里指诗人的故乡。
③行人: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⑤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三、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黄昏的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四、问题探究1.主旨: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以及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诗中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来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这些景致为诗人傍晚远眺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答案:C3.诗中哪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此情感的缘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答:“愁”字(1分)。
愁的原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2分)。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B)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5.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咸阳城东楼作品原文咸阳城东楼⑴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
[1]咸阳城东楼注释译文编辑咸阳城东楼词句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1][2]咸阳城东楼白话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2]咸阳城东楼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咸阳城东楼作品原文咸阳城东楼⑴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
[1]咸阳城东楼注释译文编辑咸阳城东楼词句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溪, 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1][2]咸阳城东楼白话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2]咸阳城东楼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 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咸阳城东楼作品原文咸阳城东楼⑴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
[1]咸阳城东楼注释译文编辑咸阳城东楼词句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1][2]咸阳城东楼白话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2]咸阳城东楼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的诗意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的诗意及赏析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咸阳城东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原文:《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诗意: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诗意及解析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诗意及解析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咸阳城东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原文:《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诗意: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⑴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⑶“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1-2]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非常*,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赏析: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非常*,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咸阳城东楼》许浑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咸阳城东楼》许浑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咸阳城东楼》许浑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作品原文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品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作品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及赏析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及赏析原文: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唐代]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诗意及解析
咸阳城东楼_咸阳城东楼诗意及解析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咸阳城东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原文:《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诗意: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鉴赏及译文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鉴赏及译文《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是由许浑所创作的,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代: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注释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
今属陕西。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咸阳城东楼》原文赏析
《咸阳城东楼》原文赏析《咸阳城东楼》原文赏析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品赏析:这首诗的标题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这首诗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
古诗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整首诗都不错,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诗很难说多么好,但某些句子却写得很精彩。
许浑的这首诗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
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开头两句说:登上咸阳城楼,城外的一切,引起我登高怀远的哀愁。
芒荻(蒹葭)和杨柳,都使我想起与它很的那个水中的汀洲。
这里,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某些特点,引起作者对两个不同地方的联想。
从句中“万里愁”“似汀洲”这些语言来看,似乎是指江南水乡,作者是丹阳人,很可能指的就是他家乡的某个地方。
“万里愁”也可以说就是作者怀念老家的乡愁。
“溪云初起日沉阁”,据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阳城南的皤溪,“阁”是指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写的是咸阳城楼所见。
意思是说,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
这说明了时间已是傍晚,而且开始显出了雨意。
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因为这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这种自然界变化的特点。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这个时候,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是到了大变动的前夕了。
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
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所以作者才能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
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就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咸阳城东楼》
五、深入探究
1.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是怎样写景抒情 的, 这里他具体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愁”?
诗人一登上咸阳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 像长江中的汀洲,蒹葭杨柳,居然和江南的类似,(汀州这里指代的 是诗人在江南的故乡),他游宦长安,远离家乡,这令他不禁触景生 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 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愁思的时间之短,“万里 "则极言愁思之广 之深,有力表现了愁绪的突兀和浓厚。
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妙在哪?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还预示着唐王朝的衰颓之势已无法挽回,其统治已经面临着
崩溃在即的危机。 “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说
明局势将有重大变化。
3.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曾经高大恢宏的秦苑、汉宫已经荒废,
三、解题
点名诗人此时所在的地点,即这首诗是诗人登临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 时所创作的。 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 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 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三、听录音,初步感知
咸阳城东楼
许浑
jiā
tīn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了解诗人
许浑(约791~约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 一,字用晦(一作仲晦),丹阳人(今江苏丹阳)。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 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 杜甫一生愁”评价他,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作者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主题思想:
本诗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重点赏析:
首联“万里”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浓厚。
颔联虚实结合。
既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
“山雨”一句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颈联虚实结合。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
也写秦苑汉宫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秋蝉,不识兴亡,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融铸着诗人相识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